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三单元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的《离骚》。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自由主义 D.理想主义
答案:A
解析:分析:《离骚》和《诗经》分别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艺术源头。
点评: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诗集的文学成就
2.“其作品往往以帝王游猎为题材,极力描写皇家苑囿的广阔,林木的繁盛,禽兽的众多,游猎场面的壮观,以及音乐美女之盛”。这里评论的文学体裁是( )
A.原始歌谣 B.骚体
C.唐诗 D.汉赋
答案:D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写作中的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宏大的场面,可以判断出这是汉赋的创作风格。
点评:考查的是对唐诗、汉赋、骚体、原始歌谣的区分
3.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
①发明了造纸技术 ②打破了“坊”“市”的界限 ③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宋代”。发明了造纸技术是在汉代;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是在隋代,故排除①③;②④发生在宋代。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
4.胡寅在《酒边词序》中认为,某词作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该作者应是( )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李清照
答案:C
解析:分析: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分,而苏轼则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题干材料明显反映了词风由婉约转向豪放,故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对宋词的深入理解
5.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因此均无法体现忧患意识,故均可排除;B项反映了杜甫针对国都沦丧、城池被陷,虽然山河依旧,但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体现的是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题意要求。故B项为正确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诗歌的表达思想
6.对明清社会的官僚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僵化的理学等,展开深入批判和揭露,将古典现实主义文学推向高峰的文学名著是( )
A.《红楼梦》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答案:A
解析:分析:《红楼梦》是明清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作。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的识记
7.梁启超称《诗经》的许多篇章乃是“中国最初之史”。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为研究夏商社会生活留下了宝贵素材
B.以华丽的文采表现出大一统时代的气度
C.反映了周朝从建立到结束的兴衰过程
D.提供了研究公元前11~前6世纪的重要资料
答案:D
解析:分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对《诗经》的解读
8.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
A.孟浩然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引文“最强音”“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分析,体现了该诗人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应选C项。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唐诗的代表人物
9.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 B.甲骨卜辞 C.《楚辞》 D.《诗经》
答案:D
解析:分析:从题干中的“西周”和“平民生活”可以判断,《诗经》记录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A是记录春秋时期老子言论的著作;《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创的一种文学体裁;
甲骨卜辞是记录商朝历史的文物,故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西周时期的平民现状
10.寄情山水、留恋田园牧歌是田园诗人的特点,下列古代诗人不能列入此类的是
A.孟浩然 B.王维 C.陶渊明 D.岑参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田园诗歌的特点,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属于田园诗人的代表,而岑参属于边塞诗人的代表。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注意把握古代诗人的特点
11.从唐传奇的兴起到明清小说的繁荣,反映了 ( )
A.封建政治的清明 B.文化政策的宽松
C.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D.农耕经济的衰退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的切人点是中国古代小说。唐传奇与明清小说的兴盛都与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适应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注意古代小说的掌握理解
12.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
①《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
答案:C
解析:分析:《离骚》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理需求,因而需要排除①④。西汉的赋气势磅礴,反映了西汉社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的时代特征;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13.拟)《论语·为政》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因而具有引导社会正能量的教化价值。下列对《诗》的解读错误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B.“五经”之一的儒家经典
C.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D.“唐诗三百”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繁荣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的《诗》是指古代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而不是“唐诗”,故D错误。《诗经》经过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对题干的分析
14.“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首古代著名诗歌( )21cnjy.com
A.反映了西周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B.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C.透射出盛唐诗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D.表达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注意对题干的分析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主流文学形式的认识能力。题干诗歌是屈原创作的楚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辞体现了楚国地方特色和浪漫风格。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对主流文学形式的认识能力。注意对题干的分析
15.某卷烟厂设计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古代诗人烟标(如右图),下列各项与该烟标所体现的史实相符的是( )21·cn·jy·com
A.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B.诗风汪洋恣肆,充满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C.题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
D.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李白的诗歌热烈追求光明和理想,纵情歌颂祖国的壮丽河山,诗风飘逸、豪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因此被称为“诗仙”,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对题干的分析
16.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21教育网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宋代,由于国家分裂,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的对峙,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7.冯天瑜教授等撰著《中华文化史》,研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如“隋唐:隆盛时代”,那么两宋时期的文化发展历程和阶段特征应该是( )www.21-cn-jy.com
A.从神本走向人本
B.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C.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的勃兴
D.沉暮与开新
答案:C
解析:分析:宋代重文,理学兴起,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表现文人情感的文艺作品大量出现,如文人画,体现了内省、精致趋向的特点。同时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伴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世俗文学艺术大量涌现,包括宋词、风俗画、话本等,鲜明地体现了市井文化勃兴的特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8.元朝时期杂剧流行,杂剧的创造和演出兴盛,城市里“瓦肆”“勾栏”纷纷出现,到明清时期古典小说繁荣,晚清则产生四大谴责小说。这反映出( )2·1·c·n·j·y
A.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
B.民间思想的广泛传播
C.文化政策影响文化现象
D.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文化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文学创作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概况。元朝的杂剧、明清时期的小说均反映了元、明、清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19.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这反映出明代出现(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分析:选A。明代时期,使人们“天收”“地管”“不自由”“不自在”的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不是君主专制思想。孙悟空追求的是个性解放,而不是追求民主平等。孙悟空的思想与“自我节制”相对立,也看不出“注重气节”和“奋发立志”,与“拜金主义”也没有联系。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这些作品都是( )21·世纪*教育网
A.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
B.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
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
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题干的文学作品大约出现在明末清初这一时期,风靡全国的原因是内容通俗易于老百姓接受。其余选项不符合在这一时期出现的背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对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
21.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C
解析:分析:市井俗人是指城市市民阶层,其力量的壮大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文学成就,考查学生对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22.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诗经》书影 屈子行吟图
图3李白 图4 杜甫
(1)请据所学知识判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两种诗歌风格,并说明两种风格的特点。
(2)图2、图4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图1、图2和图3、图4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案:(1)图1、图4反映的是诗歌中现实主义风格;图2、图3反映的是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共同:忧国忧民的思想。原因在于屈原和杜甫等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相同,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图1、图2反映的是处于古代中国诗歌的发展奠基时期;图3、图4反映的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最繁荣时期。
解析:第(1)问回忆所学知识判断两种诗歌的风格,根据判断归纳出两种诗歌风格的特点。第(2)问根据两位诗人的文学成就分析归纳其共同点,结合两位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的政治抱负等分析原因。第(3)问根据图片反映的文学成就指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
点评:通过四幅图画考查中国古代两大文学流派—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及其文学艺术特征,从而引导我们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流派的理解认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崇宁年间(1102-1106年),瓦舍已经遍布汴梁东西南北四域。瓦舍里所表演的游艺种类繁多,如演杂剧、影戏、杂伎、说史书、谈经、舞番曲、鼓子词、卖嘌唱等,百戏杂陈,雅俗共赏。来瓦舍的观众,除市民外,还有手工业工人、商贾、护城的禁兵、进城的农夫。www-2-1-cnjy-com
——《中国史·博学人》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2-1-c-n-j-y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出处:21教育名师】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市井娱乐生活繁荣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
(3)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4分)
(4)据材料四,举例说明宋代的文化特征。(2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四所反映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1)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海外贸易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政治:政府松动重农抑商政策(或政府放松对商业的控制);【版权所有:21教育】
思想文化:文人阶层的壮大(或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如宋词;或理学的兴起)。
(2)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表现: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上。
(3)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以宋词为代表,宋代文化日益繁荣,而且日益通俗化和平民化。
(5)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又推动经济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学艺术的影响因素。第(1)题根据市井文学产生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相关这一观点,结合宋代的相关史实分析即可。第(2)题作者认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可回答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和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第(3)题据材料,可从两方面归纳理学兴起的原因,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考查理学的影响,既要考虑到理学的实质,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又要考虑到理学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方面的积极作用。第(4)题依据材料容易归纳宋代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回答第一问;第二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宋词、风俗画、话本等都能体现宋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第(5)题依据“一定时期的文化都是对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总结出经济繁荣能够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同时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也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文学艺术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对史实产生背景的分析能力。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
材料二 《离骚》诗句摘录与译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长声叹息泪流满面,是为百姓的多灾多难而伤悲。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我心中总是牵挂着祖国的安危,即使九死一生也不后悔。
材料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材料四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
请回答:
(1)《诗经》由哪几部分组成?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内容?
(2)材料二和材料四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
(3)比较说明李白与白居易诗歌的不同,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4)材料一、二和材料三、四反映出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答案:(1)风、雅、颂。劳动人民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统治阶级的寄生虫的本质,倾诉自己身受的苦难。
(2)忧国忧民。原因:屈原、白居易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即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3)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白居易的诗歌采用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原因:李白生活在唐朝全盛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白居易生活在唐朝衰落时期,统治黑暗,阶级矛盾尖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材料一、二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奠基时期,材料三、四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
解析:分析:第(1)问,《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分析材料理解比喻手法表达的真实含义。第(2)问结合屈原及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两人作品内容的相同之处。第(3)问从李白、白居易生活的不同时代特点来分析。第(4)问从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回答。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文学艺术的影响因素,考查学生对题材分析能力。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材料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材料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请回答:
(1)请按所给材料的顺序写出它们都是什么文学体裁?
(2)请指出材料二中文体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原因。
(3)请指出材料四文体的特点,并举出三位代表。
答案:(1)楚辞;唐诗;元曲;宋词。
(2)政治上:唐朝开明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经济上: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文化上:民族、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21·cn·jy·com
(3)特点:词起源于民间,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三位即可)
解析:分析:本题以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应结合所掌握的文学知识,由材料明确是谁的作品或作品的特色来进一步明确是什么体裁。第(2)问分析历史原因应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政府的政策等方面来分析。第(3)问在明确是什么体裁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9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