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试题 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17:0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新石器时代的姜寨遗址中,考古发现在整个遗址的东、西、南、北、西北五个部分的房屋建筑都向中部开门,即便是西部靠近河边或者是南部背向阳光的也不例外。在遗址中除五个部分各有一大中型房屋外,还有聚落核心的广场。该材料反映了( )
A.等级森严的礼制色彩 B.城市建筑初具规模
C.神权至上的政治理念 D.聚落族群的凝聚力
2.西周时期,土地归周王所有,诸侯等贵族只有使用权;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鲁国的“初税亩”等,承认土地私有。材料旨在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周王室统治日益衰微 B.分封制已完全瓦解
C.经济基础发生了变革 D.诸侯争霸愈发激烈
3.考古学家在关中地区遗址发现大量秦汉农具,如形制多样且部分带犁壁的铁犁铧,能有效翻土碎土,还有多种规格的铁锄、铁镰。《齐民要术》记载,当时关中带壁犁铧深耕省力、功效加倍,铁锄刃利柄便、除草迅速,铁镰曲度适宜、割禾便捷。这反映了当时关中地区( )
A.冶铁技术已得到扩散 B.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
C.农具材质以铁器为主 D.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革
4.《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这反映了东晋时期( )
A.商业管理政策较为宽松 B.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商业交易税征收制度化
5.根据表格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朝代 与少数民族互市地点数量 少数民族首领入朝觐见人次 授予少数民族首领官职数量
隋朝 8处 22人次 15个
唐朝 15处 38人次 22个
元朝 20处 45人次 30个
A.民族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 B.中央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加强
C.民族融合的程度逐渐减弱 D.少数民族政权逐渐占据主导
6.《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妻殴伤杀夫,乃入十恶”。这表明唐代( )
A.法律对女性较为宽容 B.儒家伦理影响法律制定
C.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D.夫妻在法律上地位平等
7.宋元时期,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海外贸易。宋朝在多个沿海城市设置市舶司,元朝则进一步拓展海上航线,与更多国家开展贸易往来。宋元政府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B.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加强对沿海地区控制
8.1896年,总理衙门呈《议办邮政折》(下图),认为“中外通商以来,英、法、美、德、日本五国先后在上海设立彼国邮政局,其余各口岸亦于领事署内兼设邮局,侵我大权,攘我大利,有悖于万国通例”,再次奏请开办国家邮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晚清国家邮政的开办( )
A.表明清政府外交的转型 B.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主要依靠民间商民捐资 D.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9.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这说明严复( )
A.认为八股文是亡国的根源 B.对变法的前景充满信心
C.强调改革应先从教育入手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制度
10.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加强了粤港澳三地的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繁荣。这表明中国现代交通( )
A.技术水平领先世界 B.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C.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D.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11.在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治中,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伯里克利曾在演讲中提道:“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 )
A.实现了全民民主 B.保障了公民的绝对平等
C.是少数人的民主 D.具有一定的民主性特征
12.公元541年,拜占庭帝国控制下的地中海世界爆发了大规模流行的鼠疫,主导民众精神生活的教会未能对瘟疫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和必要的说明,一再强调“上帝惩罚”而造成思想混乱和巫术迷信横行,助推了城乡正常秩序的破坏和瘟疫扩散。材料旨在强调( )
A.人民对疾病防疫的无知 B.教会的错误认识加剧瘟疫流行
C.政府救济活动缺乏秩序 D.瘟疫源于基督教会的思想混乱
13.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跟荷兰人学会了甘蔗种植技术,从非洲引入黑奴,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巴西糖”,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被称为“砂糖革命”。英国的这一经济行为( )
A.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 B.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导致欧洲各地物价急速上涨 D.推动西欧国家社会转型
14.19世纪初,德国各邦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大学,设立了专门的民族文学、民族艺术等课程,同时鼓励学者们对德国各地的民俗、传统手工艺等进行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并且举办各类民族文化展览和讲座。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德国( )
A.教育水平领先世界 B.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C.民主政治发展迅速 D.工业化推动教育改革
15.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也不得公开发表政见,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文官在私下场合会隐晦地表达对某党派政策的看法,甚至在某些政策制定过程中,文官的倾向性意见对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反映出英国( )
A.文官政治中立原则受到挑战 B.文官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C.政党政治对文官制度的冲击 D.文官权力逐渐超越政党
16.根据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
国际货币体系 主要储备货币 建立背景
金本位制 黄金 19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稳定的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 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强大,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各国希望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秩序
牙买加体系 多元化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等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各国寻求新的货币体系
A.取决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B.牺牲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反映了国际贸易格局的调整 D.导致世界经济波动的加剧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前期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还在交通要塞设立巡检司盘查,如违反路引规定,立即押送官府严惩。“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出外境者绞。若军民出百里之外不给引者,军以逃军论,民以私度关津论”。明代里甲制明确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人,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戚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材料二 明成化年间的湖广按察司尚褫就曾对一条鞭法以钱银统一征收赋税提出过质疑。他说:农村百姓手中无银,每到赋税缴纳之际,只能出售家中的农产品换取钱银,且不得不遭受盘剥:农民有粮无银,军队有银无粮,两相交易,吃亏的永远是农民,而军队却日益腐朽怯战。明末大儒顾炎武晚年隐居在山东,亲历了当地百姓苦于手中无银的悲惨生活。他说:百姓有谷无银,年年田亩丰收却年年度日艰难,更有甚者,家中谷物满仓,却要到人市变卖妻儿。
——摘编自张彦韬《承上启下的明代赋税制度改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前期严格规定路引制度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中后期以钱银统一征收赋税的利弊。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各朝代国家安全思想(部分)
朝代 国家安全思想
秦 以防御为主,如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汉 汉初与民休息;西汉中期君权扩张,对外战略调整;东汉批判统治集团昏庸,强调君主贤明关乎国家治乱
隋唐 主流倡导民本;融合文化,严守等级;批判专制,打击腐朽、抑制兼并
两宋 内忧外患下,侧重提高对内统治稳定性,有变法、改革等主张;理学兴起
明清 有维护和批判君主专制两派思想,后者提出诸多限制君权、关注民生等观点
——摘编自郑家昊、孙安婷《国家安全思想的时空流变——以中国为基准的“长时段”比较叙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边倒”的国际战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结成统一战线,成功瓦解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赢得了宝贵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的国际社会环境空前恶化,毛泽东说:“我们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既要对付正面的敌人,还要防备背后射来的冷箭……一手对付美国,一手对付苏联。”同时,毛泽东针对帝国主义内部力量出现分化的新变化,提出了争取“第二中间地带”为“间接同盟者”的方针,积极改善与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1964年1月,中法建交,使美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开始逐渐瓦解。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仍在急剧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威胁中国边境安全。而此时,国际格局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着眼于改善外交孤立境况,及时提出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一大片”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构想。中美关系的改善,彻底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包围,一度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得到迅速改善。
——摘编自谢贵平、叶玉钢《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百年演进、实践探索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演变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为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写一篇解说词。(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作为现代化重要载体和标志的城市化也深受国际环境的影响。美国是先发国家,这种先发国家,没有后发国家所面临的严峻国际压力。美国有时间逐步调整、解决在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现代化早发国家共有的特性。美国的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深受自由主义的影响,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更多的是在社会、市场主导下的自由发展实现的。日本面临着民族危机,这是日本城市化起步和模式选择的重要的国际背景。作为后发的日本已经没有充足时间,去按照西方英美等早发国家那样按部就班地实现现代化、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本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
——摘编自林伟《美国、日本和巴西的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世界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比较(单位:人口/百万,城市化水平/%)。
年份 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市化水平
1800 273 20 7.3 705 30 4.3
1825 305 25 8.2 805 35 4.3
1850 352 40 11.4 910 40 4.4
1875 435 75 17.2 985 50 5.0
1900 575 150 26.1 1075 70 6.5
1925 715 285 39.9 1235 115 9.3
1950 813 423 52:1 1707 309 18.1
——摘编自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和日本城市化模式特点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趋势并予以说明。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过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摘编自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败》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D A B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A B A C
17.(1)目的:加强社会控制和治安管理;防止人口逃逸与逃兵问题: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防止外来势力渗透。
(2)利:有助于简化税收程序;促进了税制统一和国家财政的集中。(答出一点即可)
弊: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军队日益腐朽怯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答出两点即可)
18.(1)因素:政治局势;经济形态;民族关系:文化传统。(答出三点即可)
(2)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复杂的国际环境。为了确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党采纳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选择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结盟。这一策略帮助新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获得了外部支持,为国家独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然面,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剧变。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的威胁与美国的敌视使中国面临双重压力,毛泽东提出了“一手对付美国,一.手对付苏联”的战路。针对帝国主义内部力量出现分化的新变化,提出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国家作为“间接同盟者”的方针,力图打破外交孤立。1964年1月中法建交,标志着这一战略初见成效。
到了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中苏边境的军事压力加剧,而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美攻势增强。此时,中国提出联美抗苏的战略,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这一外交突破大大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环境.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制衡能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安全和民族利益,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
19.(1)不同之处:美国:面临宽松的国际环境;具有充足的时间;国家的主导性弱。(答出两点即可)日本: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时间紧迫;国家主导型。(答出两点即可)
(2)趋势:工业革命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迅速扩大。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发达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城市化需求;同时吸引了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由于经济体系的胞弱和不稳定,难以吸引足够的国际资本和人才,限制了城市化的发展。(答出两点即可)
20.示例:
论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走向彼此互通。
阐述:从新航路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促进世界整体走向彼此互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