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满分160分,150分钟完成。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考试说明:试卷最后的挑战题为非必答题,分值10分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2)《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者不惑 同“智” 请问其目 细则
B. 虑而后能得 成功 人之有四端也 萌芽
C. 其脆易泮 分离 起于累土 积累
D.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卖 故不慈不孝亡 丢失
(2)某珠宝商店失窃,甲、乙、丙、丁四人涉嫌被拘审。四人的口供如下——甲:案犯是丙。乙:丁是罪犯。丙:如果我作案,那么丁是主犯。丁:作案的不是我。四个口供中只有一个是假的。如果以上断定为真,则以下哪项是真的?( )
A. 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乙。
B. 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是丙和丁。
C. 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丙。
D. 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丙。
二、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小题。
①网络暴力的扩大,是一种网络社区进入大平台时代后产生的现象。当社交媒体上的人数变得极其庞大之后,相互之间的矛盾会频繁爆发。
②平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平台根据每个用户的喜好,智能推荐符合其固有观念的信息,这样用户到了社交网络上,就很难看见挑战其认知的反面信息,从而获得了舒适的上网体验。但问题在于,用户每天在社交媒体上长期摄入的,都是平台和他自己共同选择的符合其世界观价值观的一小部分内容,长此以住,他们的认知就会固化,甚至极化。
③视频如果在100万的点击量以下,表明它处于“舒适圈”内,基本上看到这条视频的人都是与他同一个舒适圈的人,90%以上的留言都是好评,可一旦某条视频因上热搜而观看量暴涨,达到了1000万,或者被某位与他观点相左的意见领袖推荐给了另一个圈的人群,那这时评论和私信里就会涌来大量网暴。
④从社交媒体平台的角度来看,广义的“吵架”,对平台最有好处,这意味着话题、流量、互动、卷入、打开率,几乎所有社交媒体的商业模式都是依靠流量带来广告收入,所以它们的算法都会特别青睐那些能带来流量的内容。这种情绪驱动转发的机制则相当于给予那些煽动性强的文章巨大补贴,从而让自媒体们趋之若鹜。
⑤情绪的社会维度,尤其是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反应,正在越来越多地被社交媒体所左右。坊间一直有一个段子,如果写一篇双方观点持平的中立的、逻辑性的文章,很可能没人转发,但如果把它拆分成两篇文章,分别只讲一方的观点,并推向极端,则会收获两个“十万加”。
⑥这一系列情况产生的影响就是,社交媒体上情绪化的内容越来越多,谣言、阴谋论、煽动仇恨的内容大大增加,而理性的、有逻辑性的内容减少,因为这些东西得不到“平台奖励”,没人转发,所以这时在网络空间就出现了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家并不是靠讲理来赢得争论,而是看自己能吸引到多少人过来“战斗”,从而最终导致网暴泛滥。
⑦这种情绪化内容推荐机制,是社交媒体的原罪,大型平台往往会试图通过雇人对内容进行治理,来对抗自身的机制设计,这种做法有效果但不能完全抵偿,且在挽回大众形象的同时会降低收入,因此动力也不是特别足。而当情绪表达取代逻辑表达,社交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热搜”取代新闻之后,不仅意味着传统媒体的消亡,也意味着逻辑表达的消亡。按理说争论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但当人们面对分歧只会选择网络暴力而非真正的讨论时,就会进一步引发人群的极化。
⑧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曾在《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分析称,虽然网络暴力所代表的愤怒浪潮可以吸引注意力,但它会迅速膨胀,也同样会快速地消散,由于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无法融入到稳固的公共话语之中,愤怒只能作用于社会历史层面微不足道的事件上。如果说当年大众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是预言了大众权力取代传统秩序的话,如今群体结构再次发生了变革,新群体名叫“数字群”,不过数字群没有内核和群体性的思想,无法形成一种群体性的声音。网络暴力也是如此,没有内核,无法形成一种声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噪音。
⑨在社交媒体长期领导大众舆论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不愿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共情能力消失了。“共情能力”不是指一味认同对方所做的事,而是在不认同对方所做的事时,会追问对方为什么这么做,以期来理解对方,是“如果我是你,我会怎么样”。当共情能力消失后,两个观点不同的人,便无法坐下来好好讲道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接受反驳”,无法沟通。
⑩这种互联网话语持续得越久,人们就会越来越接受不了现实生活中身边人的批评,并渐渐疏远自己的朋友、老师、家人,现实中的“他者”消逝了,反而把那些遥远、抽象的偶像、明星作为榜样。当人们越来越远离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生活,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超出自己真实生活体验的抽象之上时,网上就会形成大量抽象的观点,也就是“大道理”。最后的结果是,当再出现社会事件时,人们每天刷着热搜,表达着自己抽象的同情怜悯、正义,在不去了解背后原因的情况下,只通过表象来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
500年前,因为血缘和地缘的影响,一个人也许只在一个小村庄或者小城市里活一辈子,接触到的人很少,然而如今人们需要前所未有地,与高度异质性的、没有感情连接的陌生人建立规则、秩序和理解,这是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区别,而互联网加速了这一挑战。就好比如果一个朋友开车来接你,迟到了,也许你不会生气,但如果是一位滴滴司机来接你,迟到了很久,你也许不仅会生气,还会投诉,这就是现代社会给人的挑战。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3. 第②段中加点词“极化”在文中的含义是。
4.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理性的、有逻辑的信息会使用户获得舒适的上网体验。
B. 多数用户更倾向点击阅读并转发带有极端观点的文章。
C. 网络上“热搜”的内容,都缺乏有逻辑的表达。
D. 人们的关注对象越具体,越能具备“共情能力”。
5. 下列材料中,不是“网络暴力”形成原因的一项是( )
A. 粉丝群体长期接受平台推送其偶像的正面信息,获得彼此的认同与满足。
B. 许多网民和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只截取事件的一部分并加入煽动性词汇。
C. 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参与热点事件讨论,坚持已见,不驳倒对方誓不罢休。
D. 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与另一数字传媒公司就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产生纠纷。
6. 文中第⑧段提出“网络暴力是一种噪音”,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请结合第①-⑧段内容具体评析。
7. 有人认为第 段与前文关系不大,建议删去。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想走进那则笑话里去
张晓风
①围坐喝茶的深夜,听到这样的笑话:
②有个茶痴,极讲究喝茶,干脆去住在山高水冽的地方,他常常浩叹世人不懂品茶。如此,二十年过去了。
③有一天,大雪,他烧水泡茶,茶香满室,门外有个樵夫叩门,说:“先生啊!可不可以给我一杯茶喝?”
④茶痴大喜,没想到饮茶半世,此日竟碰上闻香而来的知音,立刻奉上素瓯香茗,来人连尽三杯,大呼,好极好极,几乎到了感激涕零的程度。
⑤茶痴问来人:“你说的好极,请说说看,这茶好在哪里?”
⑥樵夫一面喝第四杯,一面手舞足蹈:“太好了,太好了,我刚才快要冻僵了,这茶真好,滚烫滚烫的,一喝下去,人就暖和了。”
⑦因为说的人表演得活灵活现,一桌子的人全笑了,促狭的人立刻现炒现卖,说:“我们也快喝吧,这茶好啊!滚烫哩!”
⑧我也笑,不过旋即悲伤。
⑨人方少年时,总有些耽溺于美。喝茶,算是生活美学里的一部分。凡是有条件可以在喝茶上讲究的人总舍不得不讲究。及至中年,才不免惘然发现,世上还有美以外的东西。
⑩大凡人世中的美,如音乐,如书法,如室内设计,如舞蹈,总要求先天的敏锐加上后天的训练。前者是天分,当然足以傲人,后者是学养,也是可以自豪的。因此,凡具有审美眼光之人,多少都不免骄傲孤慢吧?红楼梦里的妙玉已是出家人,独于“美字头上”勘不破,光看她用隔年的雨水招待贾母刘姥姥喝茶,喝完了,她竟连“官窑脱胎白盖碗”也不要了——因为嫌那些俗人脏。
黛玉平日虽也是个小心自敛的寄居孤女,但一谈到美,立刻扬眉瞬目,眼中无人,不料一旦碰上妙玉,也只好败下阵来,当时妙玉另备好茶在室内相款,黛玉不该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
妙玉冷笑一声:“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这一回,这是第二回。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清凉?如何吃得?”
风雅绝人的黛玉竟也有遭人看作俗物的时候,可见俗与不俗有时也有点像才与不才,是个比较上的问题。
笑话里的俗人樵夫也许可笑——但焉知那“茶痴”碰到“超级茶痴”的时候,会不会也遭人贬为俗物?
日本的十六世纪有位出身寒微的木下藤吉郎,一度改名羽柴秀吉,后来因为军功成为霸主,赐姓丰臣,便是后世熟知的丰臣秀吉。他位极人臣之余很想立刻风雅起来,于是拜了禅僧千利休上道。一日,丰臣秀吉穿过千利休的茶庵小门,见墙上插花一枝,赶紧跑到师傅前面,巴巴地说了一句看似开悟的话:“我懂了!”
千利休笑而不语——唉!我怀疑这千利休根本是故布陷阱。见了花而大叫一声“我懂了”的徒弟,自以为因而可以去领“风雅证书”了,却是全然不解风情的。我猜千利休当时的微笑极阴险也极残酷。不久之后,丰臣就借故把千利休杀了,我敢说千利休临刑之际也在偷笑,笑自己有先见之明,早就看出丰臣秀吉不能身列风雅之辈。
丰臣秀吉大概太累了,“风雅”两字令他疲于奔命,原来世上还有些东西比打仗还辛苦。不如把千利休杀了,从此一了百了。
相较之下,还是刘姥姥豁达,喝了妙玉的茶,她竟敢大大方方地说:“好虽好,就是淡了些。”
众人要笑,由他去笑,人只要自己承认自己愚俗,神经不知可以少绷断多少根。
那一夜,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我真想走到那则笑话里去,我想站在那茶痴前面,他正为樵夫的一句话气得跺脚,我大声劝他说:“__________”
怀不世之绝技,目高于顶,不肯在凡夫俗子身上浪费一丝一毫美,当然也没什么不对。但肯起身为风雪中行来的人奉上一杯热茶,看着对方由僵冷而舒活起来,岂不更为感人——只是,前者的境界是绝美的艺术,后者大约便是近于宗教的悲悯淑世之情了。
8. 分析第⑧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9. 文章多处引用《红楼梦》中人物对话,请分析其用意。
10. 第 段画线句颇具表现力,请对此加以赏析。
11. 结合上下文内容,请把第 段画线处补写完整,不超过100字。
(三)古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当平。
何时夜出五原塞,不闻人语闻鞭声。
12. 出版社编辑了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 《乐府诗选》 B. 《古诗菁华》 C. 《诗余选集》 D. 《律诗集萃》
13. 下列陆游诗句中,其创作草书的意态与本诗不一致的是( )
A. 手挹冻醪秋露重,卷翻狂墨瘦蛟飞。(《醉中草书因戏作此诗》)
B. 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草书歌·其一》)
C.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D. 有时寓意笔砚间,跌宕奔腾作诙诡。(《草书歌·其二》)
14. 本诗用战斗场面来表现草书艺术,请结合画线句对此加以赏析。
(四)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太宗曰:“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靖①曰:“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三军之士,止知其胜,莫知其所以胜,非变而能通,安能至是哉。分合所出,惟孙武能之,吴起而下莫可及□。”太宗曰:“吴术若何?”靖曰:“臣请略言之。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向。起曰:‘使贱而勇者前击锋始交而北北而勿罚观敌进取一坐一起奔北不追,则敌有谋矣。若悉众追北,行止纵横,此敌人不才。击之勿疑。’臣谓吴术大率多此类,非孙武所谓以正合也。”
②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①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材料二:
①玄字幼度,少颖悟,与从兄朗俱为叔父安所器重。及长,有经国才略,屡辟不起。于时苻坚强盛,边境数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安乃以玄应举。中书郎郗超虽素与玄不善,闻而叹之,曰:“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
②及苻坚自率兵次于项城,众号百万。诏以玄为前锋,众凡八万。玄先遣广陵相刘牢之五千人直指洛涧,即斩梁成及成弟云,步骑崩溃,争赴淮水。牢之纵兵追之,生擒坚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收其军实。坚进屯寿阳,列阵临肥水,玄军不得渡。玄使谓苻融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使却阵,众因乱不能止。于是玄与琰、伊等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诏遣殿中将军慰劳,赐钱百万,彩千匹。
(节选自《晋书·谢玄传》,有删改)
15.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坚进屯寿阳()(2)肥水为之不流()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斯亦相变之法乎( )
A.效法 B.法令 C.法则 D.标准
(2)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 )
A.果真 B.终究 C.结果 D.实现
17. 可填入材料一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
A焉 B. 耳 C. 哉 D. 矣
18. 请为材料一第①段画“”线句断句,共五处,用“/”标识出来。
使 贱 而 勇 者 前 击 锋 始 交 而 北 北 而 勿 罚 观 敌 进 取一 坐 一 起 奔 北 不 追
19. 将材料一第②段画“______”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20. 两则材料都提到淝水之战的史实,但对战争胜负的原因看法不一致。请对此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①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臬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②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渍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①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③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②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注】①羡余: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②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21. 下列对第①②段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国在五代时物产富庶,与中原地区往来频繁。
B. 丝麻织物运输出蜀只能经由水路,陆路不通。
C. 荆江处水势最为湍急,一般要抛弃的物品才会经运此处。
D. 舟人行至夷陵,方才洒酒叩拜,互相庆贺。
22. 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语言特点。
23. 本文题为“峡州至喜亭记”,但写“亭”的笔墨并不多,且意不在“亭”,简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三、作文(70分)
24. 完成作文。
当代社会,年轻人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有人认为,这种“我”的崛起必然导致“我们”的消解。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交通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1.①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1)A
(2)B
3.用户因长期接受单一观点,导致认知极端化、对立化,无法接受不同观点。
4.B
5.D
6.这个比喻恰当。
(1)网络暴力源于用户认知的极化、社交媒体的情绪化内容推荐机制等,缺乏稳固的基础。
(2)在网络空间中,网络暴力像噪音一样,虽然能吸引一时的注意力,但迅速膨胀又快速消散,无法融入稳固的公共话语之中。
(3)将网络暴力比喻为噪音,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网络暴力的本质特征,深化了读者对网络暴力社会危害的理解。
7.不能删去。
第 段从社会结构变迁的宏观视角,揭示了网络暴力产生的深层社会根源,与前文形成 “现象 — 机制 — 本质” 的完整逻辑链条,是全文论述的升华和总结。
8.①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笑话中茶痴反应的复杂情感。
②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推动了文章主题的深入展开。
9.①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
③深化文章主题。
④引发了读者共鸣。
10.这句话通过生动的动作描写、传神的神态描写、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以及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成功地塑造了丰臣秀吉这一人物形象,并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11.示例:别气了,茶有茶香,茶也有茶温,这人只要你的茶温不要你的茶香,这也没什么呀!深山大雪,有人因你的一盏茶而免于冻僵,你也该满足了。是这人来 —— 虽然是俗人 —— 你才有机会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气,你也大可以望天谢恩了。
12.B
13.C
14.①诗人将 “酒” 比作 “旗鼓”,将 “笔” 比作 “刀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在醉中作草书的情景想象成一场战斗,生动展现出草书的豪迈气势。
②“银河倾” 将笔墨挥洒时的磅礴气势比作壮阔的自然景象,生动地表现出草书线条的流畅、奔放和雄浑。
③借战斗场景暗喻抗金报国的豪情,书法与壮志交融,体现陆游 “以书言志” 的创作精神。
15.(1)驻扎
(2)因
16.(1)C
(2)D
17.A
18.使贱而勇者前击 / 锋始交而北 / 北而勿罚 / 观敌进取 / 一坐一起 / 奔北不追 /
19.被人陷害却想要战胜敌人,不是很难吗?所以我说(苻坚)没有谋略,苻坚这类人就是这样。
20.材料一认为苻坚败于淝水是因军队能合不能分,缺乏灵活用兵策略。指出苻坚为慕容垂所陷,秦师内部混乱,削弱了战斗力。
材料二强调谢玄有经国才略,具备卓越军事指挥与战略谋划能力。谢玄战术运用得当,先遣军取得首战胜利,又巧诱苻坚致秦军混乱,再趁势出击。苻坚决策失误,过于自负轻敌,不听建议,下令军队后退引发混乱,导致失败。
21.D
22.①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整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突出了江水的汹涌澎湃;散句灵活地表现了行舟一旦遇险的可怕后果。句式灵动,富有变化。
②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表达了舟行速度之快,强调了岷江航行的危险性。
③用词精准、生动。一系列动词的巧妙运用,形象地表现出水流湍急、险峻的特点,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行舟之险。
23.①突出背景:作者通过详细描写蜀地与中原的交通、荆江的险峻以及夷陵的特殊地理位置,是为了给后文写至喜亭的修建做铺垫,使至喜亭的意义更加突出。
②凸显人物:通过写朱公在这样的地方修建至喜亭,表现了朱公能 “不以陋而安之”,关心百姓和往来行人的 “恺悌” 品质。
③借亭言志:作者通过至喜亭的建造,表达了对 “去忧患而就乐易” 的向往,最后落脚到 “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使文章主题得到拓展和深化。
24.例文:
“我们” 即 “我”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对此,有人认为 “我” 的个人价值与 “我们” 的社会价值或许正是 “鱼” 与 “熊掌” 的关系,因而 “我” 的崛起必然导致 “我们” 的消解。可是,当 “我” 在 “我们” 的世界里,服务社会,造福他人,“我” 作为生命个体的自我价值无疑上升到了极点,而价值更是自不待言,根本无需刻意追求。“我” 是 “我们” 之中不可缺的一员,“我们” 也 “我” 的灵魂家园。
诚然,在只有 “我” 的世界里,“我” 即世界,世界即 “我”,自我的意义和价值感在想当然中得到极大的凸现,就如古之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谁会否认或是质疑帝王的自我价值,包括帝王自己?但帝王也常觉身无所依、心无所属,何哉?天下我独有,高处不胜寒!其内心的孤寂,谁人能知?何人可解?青年人的世界里若只有 “我” 的影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岂不是活得如古之帝王一般寂寞?
须知,价值感来自他人的认同,这就必须与他人建立联系。“我” 不能蜗居在自我的城堡里,而应踏足社会,亲近他人,投身于广阔的自然天地。这是个体的 “我” 勇敢跨出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培养自己博大的爱心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犹如古之圣人,精神的光芒温暖了他人,纾解了他人的苦难,因而活成众人仰望的丰碑。这样的人即使肉身殒灭,灵魂依然长存于世道人心,就如一句诗所言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饱含热泪深情地歌唱了一生,老百姓永远地记住了他的名字。鲁迅先生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战斗了他那太过匆匆的一生,人们称之为 “民族魂”。
“我们” 的世界并不排斥个体的 “我”。奉献集体,服务社会,并不是非得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我们” 的世界不是建立于众多的 “我” 的尸骸之上;那样的世界只有极权,没有民主;只有专制,没有自由;只有空洞的 “大词”,没有人性的温度:那是一个恐怖的世界,那里的人失去了如美国总统罗斯福所言的 “免于恐惧的自由”。
一个真诚奉献社会的 “我”,会在 “我们” 的世界中收获到认可、尊重和爱戴。“我们” 就是家园,就是精神的居所,就是灵魂的栖息地。这样的 “我” 还用去追求自我价值吗?因为自我价值已在 “我们” 的一致认同中自然而然地实现。鲜花盛开,蝴蝶自来;世界何其美妙!
让 “我” 融入 “我们”,以爱心,以责任,建设 “我们” 美好的世界。待到山花烂漫时,“我” 在丛中笑!
25.臣等猥以空疏 / 备员讲读 / 圣明天纵 / 学问日新 / 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 / 心欲言而口不逮 / 以此自愧 / 莫知所为
26.①梅子黄时雨
②天子非常赐颜色
③崖限当道者
④道中迷雾冰滑
⑤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唐太宗说:“兵力的分散与集中作为一种变化,其中的奇兵和正兵体现在哪里呢?”李靖说:“善于用兵的人,没有一处不是正兵,没有一处不是奇兵,让敌人无法揣测,所以用正兵能取胜,用奇兵也能取胜。全军的将士,只知道打了胜仗,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取胜,如果不是灵活变化而又能融会贯通,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兵力分散与集中的运用,只有孙武能够做到这样,从吴起往下(的将领)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唐太宗说:“吴起的军事方法怎么样呢?”李靖说:“请允许我简略地说一说。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对峙时(该怎么办)。吴起说:‘派地位低而又勇敢的人先去试探性攻击,刚一交锋就假装败逃,败逃也不要处罚他们。观察敌人的进攻举动,如果敌人的行动有起有伏(不急于全力追击),我方败逃时敌人不追赶,那么敌人就是有谋略的。如果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追击我军败逃的士兵,行动杂乱无章,这是敌人没有才能。攻击他们不要迟疑。’我认为吴起的军事方法大多是这类情况,不是孙武所说的用正兵与敌人交战的方法。”
②唐太宗说:“古人在临阵时出奇制胜,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发动攻击,这也是相互变化的法则吗?”李靖说:“前代的战斗,大多是凭借一些小的计谋战胜没有计谋的一方,凭借一点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一方,这怎么能够用来谈论兵法呢?比如谢玄打败苻坚,不是谢玄有多么高明,而是苻坚自己不高明。”唐太宗回头让侍臣找出《谢玄传》来阅读,说:“苻坚在哪些方面不高明呢?”李靖说:“我看《苻坚载记》中说:‘前秦的各路军队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军队完整无损。苻坚率领一千多骑兵投奔他,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可以看出前秦军队的混乱。只有慕容垂的军队完整无损,显然苻坚是被慕容垂所陷害了。被人陷害却想要战胜敌人,不是很难吗?所以我说(苻坚)没有谋略,苻坚这类人就是这样。”唐太宗说:“兵力有分散有集中,各自贵在适宜。前代的事迹中,谁在这方面做得好呢?”李靖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兵力能够集中却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和副将刘尚分别驻扎,相距二十里,公孙述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会合攻击,大败公孙述,这是兵力分散却又能集中所导致的成功。”唐太宗说:“对。这些成功与失败的事迹,足以成为万代的借鉴。”
材料二:
①谢玄字幼度,从小聪明颖悟,和堂兄谢朗都被叔父谢安所器重。等到长大成人,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和谋略,多次被征召都没有应召出仕。当时苻坚势力强大,东晋边境多次遭到侵犯,朝廷寻求能够镇守防御北方的文武兼备的良将,谢安就推荐谢玄去应选。中书郎郗超虽然一向和谢玄关系不好,听说这件事后赞叹道:“谢安违背众人的意见举荐自己的亲属,这是明智的。谢玄一定不会辜负举荐,因为他有才能。”
②等到苻坚亲自率领军队驻扎在项城,号称有百万大军。朝廷下诏任命谢玄为前锋,谢玄率领的军队总共八万人。谢玄先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人直接奔赴洛涧,(刘牢之)立即斩杀了梁成和梁成的弟弟梁云,(前秦的)步兵和骑兵都崩溃了,争相逃向淮水。刘牢之指挥军队追击,活捉了苻坚的伪将梁他、王显、梁悌、慕容屈氏等人,收缴了他们的军用物资。苻坚进军驻扎在寿阳,在淝水岸边列阵,谢玄的军队无法渡过淝水。谢玄派人对苻融说:“您远道而来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苻坚的部下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拦他们,不要让他们渡河上岸。我军兵多,敌军兵少,这样一定能万无一失。”苻坚说:“只管让军队后退,让他们能够渡河,然后我率领几十万精锐骑兵逼近水边,把他们逼到水里杀掉。”苻融也认为这样做对,于是指挥军队后退,(可是)军队一退就混乱得无法控制。于是谢玄和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锐士兵渡过淝水。苻坚的军队溃败奔逃,自相践踏掉进水里淹死的人数也数不清,淝水都因此而断流。剩下的军队扔掉铠甲在夜里逃跑,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已经追来了,在草丛中行军,在野外露宿,再加上饥饿和寒冷,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七八。朝廷下诏派殿中将军去慰劳(谢玄的军队),赏赐给他一百万钱,一千匹彩绸。
参考译文:
①蜀国在五代是窃据的伪政权,它以山川的险要为防卫,以物产的富庶自给自足,不与中原地区通车通船已有五十九年。宋朝承受老天的意志,统一中国,全国各地依次平定。宋太祖更改年号为乾德的第三年,才平定了蜀国。从此以后,蜀地出产的丰富无比的丝麻织物,几乎遍布天下各地。而向朝廷输送粮饷和贡品,以及经商旅行的人们,陆地上乘车途经秦州、凤州,水路则乘船沿着长江前进,绵延万里,来往不绝。
②岷江从发源地一路流来,汇合蜀地众多的流水,流出三峡就是荆江。水势倾泻倒折,回旋直射,水流凶猛怒号,激斗翻腾,遇到窄狭的地段就形成湍猛的急流,碰到岩石就变成险恶的漩涡。顺流而下的船只,顷刻之间便驶出数百里外,使人来不及瞥上一眼。稍微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便会撞上悬岩巨礁,将船撞得粉碎,漂散沉没,不见踪影。因此,凡是蜀地出产的可以充实皇宫、供应京师及转运各州的物品,都从陆路运出。而其他不甚重要的多余之物,才从江上运输而下,好像抛弃了一样,江流的凶险不测到了这个地步!夷陵作为一个州郡,位置正对着三峡出口处,江水流出三峡,才变成宽广平缓的水流。因此乘船的人来到这里,必定洒酒在地,再三叩拜,互相庆贺,认为是死而复生。
③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次到峡州任知州的第三个月,在江边渡口建造至喜亭,把它作为乘船的人暂时憩息的地方。并且标志着天下最险要的地方到此才开始平坦,认为这是乘船下行的人欢喜庆幸的事。夷陵历来属下州,粮饷和薪俸都很少,而且地方又偏僻遥远,即使治理得法,政绩显著,也难博取声名,以助升迁。朱公能不嫌地方僻远而安然处之,他的心又为人们能够脱离忧患而进入安乐感到欢喜,这正是《诗经》所说的“恺悌君子”啊。自从朱公到郡以来,连年都获得丰收。随着百姓有盈余,然后才有兴作,造福于往来的商人行客。对来往行人提供住宿,对服役的人给予慰问。建亭不影响农时,人人都有依靠,这些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因此,凡是朱公的下属,于是在一起商议,然后委托我执笔写这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