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归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说明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分析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区域认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生态破坏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3.人地协调观:运用资料,说明环境及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以及全球性环境问题。
4.地理实践力:调查身边实际生态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或全球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评价案例中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实例,综合分析说明环境污染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难点)
2.综合分析并说明生态破坏对区域产生的影响和原因,试提出针对性措施。(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尽管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 7%,但所拥有的物种却占到地球物种总量的一半以上。热带雨林正在被大规模地毁坏。据保守估计,全球热带雨林年均损失约 0.6%,倘若照此速度,两个世纪内,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将损失殆尽。热带雨林的毁坏,直接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据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 5 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 140 个。许多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宝贵物种,已经无可挽回地灭绝了。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自主学习】
一、生态破坏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破坏湿地、开矿修路等,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产生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1.土地退化
(1)概念: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
(2)类型: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3)水土流失的后果
①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
②间接后果:长远来看,在流域源头和上游,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
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2.生物多样性减少
(1)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2)生物多样性降低的危害:会减弱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并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
(3)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都会破坏野生物种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我国环境保护概况
1.环境保护的两大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
2.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污染防治开始的。
3.生态保护的特点:与污染防治相比,生态保护的范围要更宽泛,影响更广,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更长,花费的资金也更多。
【思考交流】
探究一 生态破坏
读图 1-20,完成相关任务。
1.以某一水土流失区为例,说明主要侵蚀类型、水土流失特点和典型景观特征。(综合思维)
提示:
以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主要为流水侵蚀;
水土流失的特点:①流失量大②侵蚀强度大③流失面积大④时空分布集中。
典型景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 你的家乡属于哪一个水土流失区?查找有关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具体的治理举措。(地理实践力)
提示:以南方丘陵山地为例
水土流失的成因:①红壤广布,土质抗蚀力弱②降水集中冲刷力强③,地形复杂,起伏较大④生产方式传统,经营粗放。
治理的措施:封山育林,种植油松、马尾松、茶树等保持水土;调整农业结构,在丘陵区退耕还林,严禁陡坡开荒,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营造薪碳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进行小流域治理,鼓励个人、企业承包荒山;必要时进行生态移民。
【针对性训练】
下表表示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十”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7、8题。
1.甲和丙代表的地理现象分别是 ( )
A.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B.酸雨、水土流失
C.寒潮、酸雨 D.土地荒漠化、寒潮
2.乙类地理现象在广东和四川危害程度较低的共同原因是( )
A.森林覆盖率高 B.地形
C.纬度位置 D.降水丰沛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