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以山西省发展为例,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2.区域认知:读图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属性,归纳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
3.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通过不同人类社会阶段的资源利用情况,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重难点)
2.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生产瓷器用的瓷土,又称“高岭土”,因发现于我国江西景德镇市浮渠县高岭村而得名。景德镇境内瓷土资源分布广泛。依托优质的瓷土矿资源,千百年来能工巧匠 造就了享誉世界的“瓷都”。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代,五代时大量烧制优质白瓷、历经漫长时期的开发,如今景德镇的瓷土矿所剩无几。留给高岭村的是大量尾砂和采矿坑遗址。2009年,景德镇被列为资源枯竭性城市。
探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发展成为我国“瓷都”的优势条件。
【自主学习】
一、资源
1.狭义的资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是由自然界生成的。
2.广义的资源:自然资源及因人而生、由社会所创造的资源。
二、自然资源概述
1.自然资源的概念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人类对自然资源认知的差异:由于受认知能力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认识不同。
2.自然资源的分类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分类: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根据自然资源的增殖性能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①可再生资源:可重新利用的资源,或在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可能枯竭的自然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的用途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
3.自然资源的分布
(1)总体特点:分布广泛,但很不均匀。
(2)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①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其分布受到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非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到地质条件的制约,共生伴生矿较多,勘查难度较大。
提示:非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在人类历史尺度上不可能由自然过程再生,但是从地球演化尺度上来看,是可以由自然过程再生成的。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生产瓷器用的瓷土,又称“高岭土”,因发现于我国江西景德镇市浮渠县高岭村而得名。景德镇境内瓷土资源分布广泛。依托优质的瓷土矿资源,千百年来能工巧匠 造就了享誉世界的“瓷都”。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代,五代时大量烧制优质白瓷、历经漫长时期的开发,如今景德镇的瓷土矿所剩无几。留给高岭村的是大量尾砂和采矿坑遗址。2009年,景德镇被列为资源枯竭性城市。
1.探讨景德镇自宋代以来发展成为我国“瓷都”的优势条件。(综合思维)
提示:
①景德镇拥有丰富的宜制瓷的水土资源,有高品质且储藏量丰富的瓷石和高岭土以及火焰高、温度高、灰尘小的松木;
②地形平坦开阔,靠近河流,有丰富的水源和较好的航运条件;
③景德镇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适宜;
④景德镇制瓷工匠们包容并蓄,推陈出新,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现代化分工合作思想的生产流程;
⑤官方行政支持,官窑管理极大的提高了景德镇制瓷水准
2.随着高岭土资源的逐渐枯竭,景德镇如何保持瓷业的高水平发展?(地理实践力)
提示:
①加大科技投入,改进烧制技术,提高陶瓷产品品质;
②强化陶瓷产品的设计,提高附加值;
③优化陶瓷品种,增加艺术陶瓷生产,淘汰生活陶瓷生产;
④加强宣传,打造知名品牌,提高知名度;
⑤发展制陶体验等与瓷业相关的旅游业;
⑥加强对尾砂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针对性训练】
在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六大洲中,世界上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亚洲和南美洲,而大洋洲的水资源最少。据此完成1~2题。
1.水资源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常规能源 C.非可再生资源 D.新能源
2.材料反映出水资源具有( )
A.整体性 B.地域性 C.多用性 D.社会性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