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2.4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17: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
1.理解石油资源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能够多层次多角度阐述保障国家石油资源安全的对策。(综合思维)
2.运用地图,说出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地、生产地与消费地。(区域认知)
3.理解石油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人地协调观)
4.能够进行野外矿山观察、调查,能够独自或与他人合作设计调查方案。(地理实践力)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播放视频)波斯湾地区的石油
1973 年 10 月,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和石油禁运,造成全球油价上涨,原油价格从 1973 年 10 月的每桶不到 3 美元上涨到 1974 年 3 月的近 12 美元,引发了世界性的石油危机。这次石油危机对当时依赖廉价石油作为能源的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导致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伊朗、伊拉克等国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为什么会对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二战后,石油成为西方乃至全球的主要能源,国民经济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石油输出主要依赖中东地区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这些国家的石油供应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安危。
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当年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这些国家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马上造成世界市场上石油短缺和油价上涨。大量石油进口国国家贸易赤字加大;工业、交通、农业能源不足;居民生活成本上升;企业利润下降,被迫裁员或停工;导致经济增长滞缓;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社会恐慌。这就是经济萧条的现象。这是第一次石油危机。
伊朗、伊拉克等国实行石油减产和禁运,为什么会对西方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4-P73,回答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石油?我国石油的分布特征?
②石油产量和储量的关系,影响石油消耗量的因素有哪些?
③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俄乌战争对引发欧洲能源危机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石油的价格也一直居于高位,网络戏谑:“92加满,脚底发软;95加满,倾家荡产;98加满,三代还款。”现如今,油价的涨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油价波动除了影响民生经济,还会带来哪些影响?我国是否存在石油安全问题?
是赋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液态可燃矿产。石油不仅是宝贵的燃料资源,而且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代社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石油
分布位置
成分
状态
功能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石油不但被用作重要的能源,还通过石油化工产业制成合成纤维、塑料、农药、化肥和药品等工业原料和制成品。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石油,石油深深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
非可再生资源
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种类
性质
地位

石油
天然气
混合物
主要成分:C、H、N、S、O
无机矿物质
评价标准:等级、品质
分类:无烟煤、烟煤、褐煤
粘稠状液体
主要成分:C、H
加热炼制可得到汽油、沥青、
煤油、柴油
可燃性气体
主要成分:CH4
燃烧形成CO2 H2O
中东地区的已探明石油储备是最多的,占全球的46%,拉美、北美、独联体、非洲、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21%、14%、8%、7%、3%和1%
委内瑞拉的探明储量是世界最多的,占了20%。沙特、加拿大、伊朗、伊拉克、俄罗斯、科威特、阿联酋分别占比17%、11%、9%、8%、6%、6%、5%。
1.世界石油分布特点
分布极不平衡。各国石油探明储量差异甚大,前10位的国家,合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 85% 以上,而中东占全世界的近一半。
“世界油阀”
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西亚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西亚各国所产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输往西欧、美国和日本,这些运出的石油大都需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所以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世界油阀”。
霍尔木兹海峡
2.我国石油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渤海湾、珠江口以及近海大陆架等地。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四川盆地
准噶尔盆地
鄂尔多斯
松辽盆地
渤海湾盆地
沿海大陆架
珠江口
【知识拓展】石油成因的假说
俄(前苏联):
石油起源于植物
石油起源于海生
动物的脂肪
石油起源于动物
动植物混合成因说
岩浆说
……
石油的形成
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绝大多数油气田都分布在沉积岩中。绝大部分地质学家推断,石油和天然气都来源于古老的生物有机体。石油和天然气只有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才能形成,而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移动,直至遇到不可渗透的岩石屏障才被有效地密封起来,形成油气田。在油气田里,天然气一般在石油层上部,但在高压作用下,天然气也可能出现在石油层底部。
知识窗:油气是怎么来的?
油气田的形成
目前,石油的成因尚无定论,人们广泛认可的是生物沉积成油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某些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生物大量繁殖,生长在海洋或湖泊里的动植物死亡后,其“遗体”与水中的泥沙一起沉入水底并逐渐堆积起来,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逐渐转化成蜡状的油页岩,后来转化成液态的碳氢化合物,即石油,如果温度过高则会形成天然气。这些在地下深处形成的油气,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层中,经过运移,在一定的储油构造内聚集,形成油气藏。同一个地质构造内的若干个油气藏,组合成为油气田。
石 油 的 形 成
“海相生油理论”认为,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是低等海洋生物。由于我国缺乏形成石油的海相沉积,因此被国外学术界扣上“贫油国”的帽子,石油工业发展迟缓。1941年,我国石油地质学家潘钟祥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石油地质科考队伍,大胆提出陆相沉积也可以形成大型油田的理论。在其指导下,我国相继发现了大庆、胜利、辽河、长庆、大港、任丘等大型油田。
研究表明,咸水环境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海相生油与陆相生油两者形成的沉积环境都是半咸水一咸水。内陆咸化湖盆、海洋、海陆过渡带或湖陆过渡带都是石油生成的理想沉积环境。
灯油时代
主要用作
油灯的燃料
汽油时代
大量用于汽车、飞机燃油
石油化
工时代
广泛应
用于化
学工业
石油能源时代
超过煤炭
成为世界
第一大能源
1854
1900
1945
1965
石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此后,随着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以及石油应用领域的扩大,人类逐渐进入石油时代。
公元前10世纪
古印度、古埃及
和古巴比伦等国
已采集天然沥青
用于建筑、制药
及装饰、防腐…
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枯竭论十分流行。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新发现的石油资源量远大于所消耗的石油量。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资源量,从 1996 年的 1.1 万亿桶增长到 2017 年的 1.7 万亿桶。世界石油开采量不断增长,石油剩余储量的可供开采年限呈上升趋势,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读图 2-49,想一想,为什么世界石油会出现“越采越多”的情形?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石油勘探的范围扩大,深度加大,石油可采储量增多。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不断加,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包括石油理论研究、石油勘探技术、石油可采技术的进步,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鼓励,资金的投入。
储采比=
石油生产过程分为勘探与开采两个阶段。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等因素决定了石油的开采方式。
陆地及浅海石油采取钻井开采的方式,海底油田则需要使用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开采。
1.生产过程
游梁式抽油机
石油钻井平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石油储量与石油产量通常呈正比关系,但受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生产现状:世界石油生产集中度相对较高。
20世纪60年代,一部分石油生产国为了协调和统一石油政策,维护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
2.产量和储量的关系
石油钻井平台
截至 2018 年 8 月,该组织有 15 个成员国,即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刚果、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委内瑞拉、赤道几内亚和加蓬。该组织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 60% 左右;所制定的一些石油政策,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石油的勘探、开采和销售几乎全部控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石油公司手中。这些公司掠取高额利润,损害了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为了抗衡西方石油公司,提高产油国的地位,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等 5 个石油生产大国于 1960 年 9 月 14 日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
3.影响石油消耗量的因素:
石油消耗量受经济发展状况 、人口数量、石油储量等多种因素影响。
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非常高。
俄罗斯和中东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燃油价格较低,政府补贴较大。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产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石油消费大国,其人均石油消耗量居世界前列。
2017 年,中国和印度的石油消耗量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三位。
4.石油消费现状
1. 从 2009 年起,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有所不同。读图 2-53,完成下列任务。
(1)比较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异同。
(2)分析造成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都以矿物能源为主,原油与煤炭、天然气是全球最主要的三大能源能源,消费都呈多元化。
不同点:①我国煤炭比重最大,约占2/3,煤炭的优势地位明显;②水电比重比世界大,核能所占比重小,我国的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比世界小;③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天然气所占的比重较大,煤、油、气三架齐驱。
1. 从 2009 年起,我国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有所不同。读图 2-53,完成下列任务。
(1)比较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异同。
(2)分析造成我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的原因。
①这与我国能源储藏结构有关,我国水能蕴藏量居世界第1位,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2位,
②煤炭开采利用的技术成熟,配套产业齐全,利用历史悠久,有工业生产惯性的影响。
③我国石油储量相对少,石油工业起步晚,
④政策上石油能源化不被鼓励,石油常作为化工原料。
2.国务院在《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中强调,到 2020 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要达到 15%,天然气比重要达到 10% 以上。
我国为什么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试说出你的理由。
非化石能源中的潮汐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核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不会加重温室效应,能量密度高,所用燃料体积小,燃料费用比例低;
充分利用我国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节省化石能源,减轻对石油依赖;
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削弱碳排放,履行国际义务;
鼓励新能源技术进步,利于扶持相关企业,在新能源利用领域争取话语权。
(1)
①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石油储量较低,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②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已过高峰生产阶段,继续增产的压力较大。
③在油气资源丰富的海域,我国面临着与邻国的国际纠纷,严重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迅速攀升。
⑤从 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供需矛盾逐渐突出,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增长迅速
增产困难
增长迅速
不断上升
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1.我国石油资源储量丰富,但人均石油储量较低。
2.2016年,我国石油储采比只有17.5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我国现有油田大都已过高峰生产阶段,继续增产的压力较大。
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4.在油气资源丰富的海域,我国面临着与邻国的国际纠纷,严重制约了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
5.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迅速攀升。
6.从 1993 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供需矛盾逐渐突出,石油进口量逐年攀升,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我国石油供需矛盾突出
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1)主要石油进口国家: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
(2)我国石油进口现状:过度依赖海路进口石油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2)我国石油进口现状:过度依赖海路进口石油
我国从中东进口石油,需要经过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等地。其中,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属于石油运输的咽喉要道。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1)主要石油进口国家:我国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俄罗斯、拉丁美洲等地区和国家。
(2)我国石油进口现状:过度依赖海路进口石油
(3)针对石油进口现状采取的措施:陆上油气管道的建设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陆上进口渠道(管道))
东北方向—中俄石油管线
西南方向—中缅石油管线
西北方向—中哈石油管线
西南方向—中巴石油管线
(3)针对石油进口现状采取的措施:陆上油气管道的建设
如今,我国已相继建成了中俄东北石油运输管道、中哈西北石油运输管道和中缅西南石油运输管道。这些陆上油气管道的建成,显著增强了我国石油的供应和保障能力。
1.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中哈输油管道。2005年12月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阿塔苏到我国新疆的阿拉山口段竣工投产,是我国第一条跨国输油管道。
中俄输油管道。中俄输油管道自俄罗斯远东石油分输站经我国内蒙古到黑龙江大庆,2011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2017年11月,中俄输油管道二线工程全线贯通。从2018年开始,我国每年从该通道进口的石油由1 500万吨增至3 000万吨。
中缅输油管道。中缅输油管道由缅甸进入我国云南瑞丽。2017年6月,中缅输油管道国内段成功投产。与绕行马六甲海峡相比,中缅输油管道将运输里程缩短了3 371千米,
我国四大原油通道
我国:①开辟了我国从中东、非洲输入油气的新能源通道,实现油气进口多元化; ②减少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供应多来源、多通道、多方式;③降低了运输成本;④加强了我国能源运输的安全性。
缅甸:①经济、工业和电气化水平得到提高;②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生活水平。
中缅油气管道
瓜达尔港为深水良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南部,邻近霍尔木兹海峡,是巴基斯坦通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正在建设的中巴经济走廊,连接新疆喀什与瓜达尔港,有利于加强中巴两国的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1)我国投资建设瓜达尔港,对保障我国石油安全有哪些作用?
(2)分析我国开发瓜达尔港、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战略意义。
(2)①提高中国能源和贸易的运输线路安全性;②缩短中国与中东之间的海上贸易航道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③扩大西部商品输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④促进中国与中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⑤改变中国西部闭塞格局,就近打开印度洋海上出口。
(1)①拓展石油进口渠道,石油进口线路多元化;②将中东石油以最近距离运输到中国境内,也是最安全的路线;③节约运输成木和运输时间;④有利于保阵运输通道的安全。
日本战略石油储备量世界第一,中国却相差甚远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世界上的石油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中国,这样的时候消费能力也见证了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这令国民都非常的开心,但是我国石油的储备量,却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国际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量要达到90天才本保证国家的基本安全,如果真的发生意外的话,这90天的缓冲期,可以向其他的国家进行购买周转,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量过少的话,那是极其危险的。
日本的石油储备量有多大呢?日本在不进口石油,不开采国内石油的情况下,石油的储备量达到了158天,比美国138天的储备量高出了20天,中国的石油储备量仅有30天,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作为资源匮乏国,懂得居安思危,一旦出现意外,我国将会很被动。
在日本九州的白岛海上基地,有一座世界上第一个海上浮式储油系统,有8个70万立方米的海上油罐,在长崎有7个88万立方米的海上浮式油罐,日本的秋田基地有个半地下库也储备了大量的石油, 在日本还有很多的地下储油仓库,除菊间基地埋深较浅约为地下65米,久慈和串木野基地的埋深都超过了100米!如果发生战争,这样的石油储备仓库也是安全的。
美国石油储备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国家普遍扩大了石油战略储备,以维系本国能源安全,应对可能发生的供油中断、石油禁运等紧急情况。美国能源部在得克萨斯、路易斯安那两州确定了多个石油储备库,将当地数以百计的巨大盐洞改造成战略油库。这些天然“储油罐”直径达数百米,最深可达上千米,能够有效防范军事打击。这种储油设施造价很低,每桶石油储存成本仅1.5美元,是地面储油成本的1/10。目前,美国共储备了约7亿桶原油,以保障其国内原油的不间断供给,并防止油价的异常波动。
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
我国石油战略储备
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石油战略储备,现已建成8个石油储备基地,储备石油3000多万吨。但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数量偏少,应对风险能力还需加强。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目前,我国已建成舟山、镇海、大连、黄岛、独山子、兰州、天津石油储备基地和黄岛国家石油储备洞库。其中,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占地1328亩,总投资达23.78亿元,自2011年起投入使用,承担着我国30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任务。
2.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分布
影响因素:
①地理位置;②地形、地貌;③气象条件;④地下矿藏和文物情况;⑤地面交通条件;⑥地上和地下原有各种设施情况;⑦供电、供水、供气、通信、道路、排水等公用设施情况;⑧供油条件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
东海岙山石油储备基地
兰州国家石油储备基地
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3.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①我国应加强石油基础地质调查,提高石油勘查技术水平,促进石油储量和产量较快增长。
②石油企业应加快“走出去”的步伐,积极投资国外油气领域,推进资源开发,谋取合作共赢。
3.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中国近海油气田分布图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针对我国石油长期稳定供应所采取的措施
①我国应注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尽量多使用洁净能源。
②我国还应大力开发新能源,以确保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4.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开拓国际石油运输通道。
提高石油战略储备。
加大国内石油开发力度,推动石油企业“走出去”。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开源”、“节流”、 储备
开源 ①加强勘探,探明可采储量,增加后备资源量;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积极开发新能源,降低能源消费对石油的依赖程度;③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④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
节流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②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③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④调节油价;⑤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洞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拓展延伸
1.图2-58显示了我国2017年11月石油进口10个主要来源地。查阅资料,总结我国近20年来石油进口来源地的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探究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①稳中有变,集中分布,也有分散趋势。中东是主要来源地,非洲份额较稳定,东南亚份额下降,俄罗斯、巴西、委内瑞拉进口比重迅速上升。
②这种变化,与各国石油产量、质量与出口量有关,也与外交政策有关。俄罗斯、委内瑞拉、巴西与我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能源合作。中东石油量大质优,与我国距离较近,一直是我国石油进口来源地。2018年从美国石油进口增多,与两国贸易协商有关。这种变化使我国石油进口实现了多元化,降低和分散了能源风险,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提升了石油消费市场的地位和话语权。
现代经济和国防建设均高度依赖石油产品,但石油资源却主要集中分布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这就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贸易和运输。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分别有哪些?
(2)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会给世界地缘政治安全带来哪些问题与挑战?
(1)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分别有哪些?
(2)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会给世界地缘政治安全带来哪些问题与挑战?
(1)世界十大石油出口国: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加拿大、阿联酋、科威特、伊朗、尼日利亚、安哥拉、挪威。世界十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德国、法国、韩国、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
(1)从全球来看,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和石油进口国分别有哪些?
(2)石油生产地与消费地的不一致,会给世界地缘政治安全带来哪些问题与挑战?
(2)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晴雨表”,石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不一致导致了多数石油消费国对进口石油的严重依赖,同时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对石油的争夺,一是对世界石油生产地资源的争夺,二是对国家间埋藏着丰富油气资源的海岸线、大陆架的争夺,三是对石油运输要道的争夺,进而带来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矛盾和争端。
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
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