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牲畜林》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牲畜林》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9 17: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六单元《牲畜林》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加点的词语,每一组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粮囤/囤积 角逐/牛角 剥削/盘剥 落枕/落下
B.牲畜/畜养 伺候/伺机 供应/供职 薄饼/薄情
C.湖泊/血泊 乘机/乘便 度量/忖度 提防/提供
D.蕴藉/慰藉 本分/分配 寄宿/宿儒 果脯/胸脯
答案:B
解析: A项,dùn/tún,jué/jiǎ,bō,lào/là。B项,chù/xù,cì/sì,gōng/gòng,báo/bó。C项,pō,chéng,dù/duó,dī/tí。D项,jiè,fèn/fēn,sù,fǔ/p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帖(tiē) 妥帖 请帖 字帖 服帖
B.畜(xù) 畜产 畜牧 畜养 牲畜
C.创(chuànɡ) 草创 创伤 首创 创造
D.空(kòng) 空额 空白 空当 填空
答案:D
解析: A请帖tiě、字帖tiè;B牲畜chù;C创伤chuānɡ。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国人心惊胆颤地打量着这浓密的树林,琢磨着如何才能走出去。
B.素芭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C.秋天这个时节有一连串本堂节日,因此老百姓都拾掇得干干净净,人人心平气和,村子的面貌跟其他时节迥然不同。
D.这个庞然大物仿佛禀赋着耸人听闻的无所不在的力量,同时向四面八方撞击。
答案:D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D项“耸人听闻”故意夸大事实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此处应为“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发端 倾泄 衡量 喷洒 恶性循环
B.螺旋 烟雾 隐秘 啮齿 屈指可数
C.滞留 覆盖 冲刷 牲畜 连锁反映
D.震惊 拔弄 稳健 瞬间 一丝不苟
答案:B
解析: A项的“泄”应为“泻”;C项的“映”应为“应”;D项的“拔”应为“拨”
5.下列各句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
B.《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塑造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经典形象他们都是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迫害的弱者。
C.“五四”以后,新诗发展渐入高潮,创作日渐丰富且风格日渐多样,其中“雨巷诗人”戴望舒和徐志摩享有盛名。
D.《清兵卫与葫芦》《山羊兹拉特》《堂吉诃德》《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作者分别是日本的志贺直哉、美国的辛格、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答案:B
解析: 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B项,祥林嫂为《祝福》中的人物,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所以选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是西方小说史上第一部以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为特征的意识流作品。
B.宋词按其作品的风格习惯上可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而南宋词人柳永和李清照则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C.朱阿在小说《牲畜林》中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是他把一个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他的拙劣射技,使各种牲畜有了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命丧悬崖。
D.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
答案:D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A错在“第一部”。B柳永是北宋人。C “直接引到”不当,应是“间接引到”,把德国兵直接引到“牲畜林”是“花大姐”。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牲畜林》的确是一篇优秀小说,我读着读者,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所吸引,不禁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B. 海明威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一生都在历险,我们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只能望其项背。
C. 她像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D.我们班有许多同学的作文常常是文不加点,字迹潦草,即使是有标点的,往往也是极不规范,令老师颇为头疼。
答案:C
解析: A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B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D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8.关于结构这一话题的相关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对讲故事的小说意义并不大,它只是成就小说的其中一个环节而已,重要的是小说的主题。精彩的故事源于精彩的情节。主题是故事的核心,它在整体上决定了故事的走向和发展。
B.小说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节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牲畜林》就是通过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使小说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节奏中获得了结构的力量。
C.采用层层推进结构的小说,线路较为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而作者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使用“延迟”手法,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张力。不过这样容易使读者觉得希望破灭,影响阅读的兴趣。
D.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的结构,是只有西方现代小说才使用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小说家也应该像构思故事或构思人物那样,在脑海中或纸上画出一条明晰的线索。
答案:B
解析: A.情节对讲故事的小说意义重大,而且情节是故事的核心(不是主题)。C.“不过这样容易使读者觉得希望破灭,影响阅读的兴趣”意思反了。D.西方现代小说常用,并不等于是只在西方现代小说中才使用;而在这样的结构中,小说家不可能构思出明晰的线索。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积极引导牧民开展多种经营,控制牲畜数量,降低对牧草的需求,退牧还草,才能为从根本上拯救纯种野牦牛提供可能。
B.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日前举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专题研讨会,有专家认为墨西哥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季,这或许有助于降低流感病毒的扩散。
C.在本月热播的几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中,还原出许多历史细节,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电影主创者直面人间惨剧的勇气。
D.林萍是一位普通的保险公司职员,她为非亲非故的女孩捐献肝脏的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大家热情的称其为“宁波的骄傲”。
答案:A
解析: B.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少”;C.成分残缺,介词淹没主语,去掉“在”和“中”。D.两句混杂,“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应为“事迹感动了广大网友,广大网友自发在网上留言”。
10.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他的著名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炮兽》的故事发生在小说《九三年》的开头。
B.用“有限视角”的叙事角度来写小说,会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桥边的老人》《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属于用这种角度来创作的小说。
C.有一类小说,既不是以阐明思想为目的,也不是以讲述故事为乐趣,而是追求以情动人,《牲畜林》就是这样的小说。
D.《娜塔莎》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是列夫 托尔斯泰,他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复活》《安娜 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都是他的代表作。
答案:C
解析: C《牲畜林》不是这样的小说。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 , 。
答案: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解析:本句要注意“鸷”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 ? ?
答案: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解析:本句要注意“圜”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 :“ , 。”
答案: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解析:本句要注意“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 , 。
答案: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解析:本句要注意“伫”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 , 。
答案: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解析:本句要注意“朕”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 , 。
答案: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解析:本句要注意“皋”“椒”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 , 。
答案: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解析:本句要注意“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 , 。
答案: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解析:本句要注意“芰”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买好就可以的两句话: , 。
答案: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 , 。
答案: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本句要注意“佩”岌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心中温馨的那一米阳光
相 锋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如今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不由得联想翩翩而潸然泪下,只因在外婆桥下有我金色的记忆,在外婆温暖的怀抱里有我温馨快乐的童年。
②母亲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加上当时家里忙于生计,我就被寄养在外婆家。说也奇怪,我一到外婆家就活泼异常、百病全消。所以我的童年除了春节以外几乎都是在外婆家度过的。我在外婆家一住数载,度过了愉快而又甜蜜的童年,留下了一段金色的记忆。
③转眼过去二十多年,我仍忘不了外婆家门前的那棵香椿树,还有村前的那条河,以及外婆讲述的离奇古怪的故事和夏日里村口热闹的午餐“聚会”……
④每年冬去春来,新柳吐翠。外婆院子的那棵香椿树也从睡梦中醒来,向主人献上一树春芽,满院淡雅清香。这时候舅舅小心地采摘下一些,洗净后再用盐腌渍起来。几天后取出晾晒,之后再用温水洗涤后切成丁儿或小段,摆到盘里再加点麻油搅拌均匀。那正是:未入口,先闻香,吃到嘴里咯吱响。你想想,你将椿树一年精华所孕育出的生命馥郁之香尽含在口中,再加上麻油的细腻爽滑——那滋味真可谓:此菜只闻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⑤村前的那条河,清波粼粼水草浓密,小粉蝶翩翩飞舞,诱我追逐。可外婆就是不让我单独去,说是河里有水妖。我信以为真,一边听她的描述,一边在心里想象着水妖的模样,心里恐惧不已,从此再也不敢一人踏往河边半步了——尽管心里很是向往。
⑥晌午,已经拔了满筐野菜的女人和孩子们慢悠悠地沿着河边的小路回来了。她们边走边笑地下到河水边,把马齿苋、面条菜等野菜仔细洗净码齐拿回去准备食用。这时候的我最开心了,可以下水,混在她们中间尽情玩水、捉小鱼、拔水草、追粉蝶,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水妖了。
⑦古风尚存的农村在夏季绝对是孩子们的天堂。朝阳刚露出浅红的脸庞时我就披衣起床,沿着通幽曲径到小树林里去捉蚂蚱。晨光透过树缝斑斑驳驳地洒在地面上,碧草露珠更显得晶莹透亮。等外婆叫喊我的时候,我的裤脚和鞋子尽管已被露水打湿了,但手中攥着战利品,我就像得胜的将军,满头大汗又心满意足地回去吃早饭。
⑧如果炎炎酷暑,城市的人离开空调房,也许就会心烦气躁寝食难安。可那年代的盛夏,农村风光独好!村里都是砖木结构的起脊瓦房,夏季仍不失清凉。外婆家的村子,远望:房稀树稠,绿树成畦;浓荫密布,鸟语花香;绿水长流,诱人向往!到了午饭时分,村口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全家端着饭碗到村口林荫下边纳凉边用餐不是稀奇事。少则三五家,多则十几家在一块儿席地围坐,彼此交换菜肴、交流见闻、家长里短,总之人声鼎沸。外婆也总爱带我到这里边吃饭边凑热闹,而我总是乐此不疲。每当我一去,善良淳朴的邻居和“饭友们”总是热情地夹来自家的菜肴让我享用,还真像鲁迅在小说里写的那样“一家来了客几乎是公共的”。一个村子好似一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在一块用餐聊天,欢声笑语起伏不断,与林中的蝉鸣一同演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曲。
⑨红日偏西,暑气渐消。淳朴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下地劳作了,忙碌的人们依旧挥汗如雨。夕阳沉没,青翠的红薯叶片上满是露花,更加显得翠色欲滴。村里陆续升起袅袅炊烟,悬浮天际,最终与傍晚的雾霭融合。鸟儿入林雀声起,牲畜回圈人心安。夜幕降临了,庄稼汉们荷锄而归,一个个疲惫的身影陆续来到清澈的河边洗手脚,洗去尘埃和疲惫后,换得一身轻松回去与家人围桌共享晚餐。
⑩乡村生活简单,但却让我享受了童年!记忆中的乡村的那一米阳光总让我倍觉温馨,我会永生珍藏!谢谢乡村!
(1)第③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承上启下,承接了上文“金色的记忆”,引出下文有关香椿树、河边趣事、外婆讲述的水妖故事等具体内容;
②列举作者童年在乡村生活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对作者温馨美好童年生活的遐思。
(2)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
答案:拟人。把香椿树春天发新芽说成其刚“睡醒”、“向主人献上”,赋予香椿树人性特点,生动地写出了香椿树蓬勃生机及清香可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3)为何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请依据文意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①亲人关爱备至。舅舅为“我”做美味椿芽,外婆为我讲故事,带我凑热闹。
②邻居善良淳朴。林荫下一起吃饭,分享菜肴,欢声笑语,亲密无间。
③环境山清水秀。春天鸟语花香,夏日不失清凉。
④生活简单快乐。大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可尽情玩水,捉蚂蚱等,颇富童趣。
解析:(1)此类问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答题思路为①内容作用(语段大意、人物景物环境特点、氛围、作者情感、文章主题)②结构作用(照应前文或题目、过渡、线索、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③文体特点上的作用(传记真实性、散文感染力、小说悬念吸引读者、让读者产生共鸣、引人深思)。(2)此题是对常见修辞的考查。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在阅读理解中考查的往往是生动形象效果的修辞。答题步骤:①明确手法;②修辞效果:生动形象写出……(描写对象)的……(特点);③作者情感、态度。(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能力。找到相关语境“在外婆家度过的童年让“我”感到温馨快乐”,然后从“三个方面”概括要点,并简要说明具体内容。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 乡
林贤治
①我不只一次为世代的城里人感到遗憾。他们没有故乡。
②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③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 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④故乡!那里像土地一样浑厚,牛一样勤劳,野草一样生生不已的人们,是我所怀念的。我一直在生活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⑤为我所熟悉的土地,多年来渴望着农机、化肥、优良的管理。偶尔回乡,却见阡陌纵横,界标林立,若抹去几根电线杆子,直是走在陶渊明和范成大的诗行里了。笔直的机耕道固然不得见,连几年前铺就的石板路也日见颓废,运河桥原有的两道护栏,因为少许的钢筋被盗,已经彻彻底底地坍没了。未来的管理人员,成批地中辍了读书的机会,而提前进入了庞大的劳动队伍之中。殷实的庄稼人,收入都靠出售有限的粮食和鸡豕。有的人家,甚至连半条牛腿也没有,一到农忙,只好以人力换畜力,幸好庄稼依然茁壮——神农的后裔呵!
⑥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留守家园 如果有可容劳作和享受的地方,何处不可以成为故乡呢 与其为故乡贫困地活着,不如抛弃故乡赢得自由、幸福的生存!
⑦我不禁暗自吃惊于这个结论,然而,不管如何深爱着故乡,也无法推翻本身生活固有的逻辑。好在农民们都是生活的忠实儿女,无须恪守任何教条,只要周围有一个缺口,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邀呼着聚集着喧哗着从故乡出发,向陌生的城市。他们所到之处,旋即形成“盲流”,形成“丐帮”,形成建筑大军,形成保姆市场……
⑧看一眼矗立乡野的大风车,或是盘挂悬崖的行人道,可以知道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他们何尝安贫乐道呢 农民即使“安贫”,乃系不得已;“乐道”也是自嘲。在他们的名字中,除了阿猫阿狗,尚有不少叫做阿福阿运阿改阿变之类,便可窥知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⑨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然而,我们所见的是:农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最后不免潮水般地退回乡村,在不断地潮汐涨落之间,劳动者角色遂时时得以替换,且得继续替换下去。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
⑩为什么农民不可以一次性地选择城市呢 为什么出发点总是成为终点 纠缠的社会问题,如何是我可以数说明白的呢 但我已经自觉,精神还乡是一种奢侈;而表同情于离乡,也不过“忏悔贵族”的心情罢了。除了这些近乎无聊的话,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选自《平民的信使》,有删改)
(1)从文中看,农民并不安贫乐道的精神状态有哪些?请分条列举。
答案:①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使他们有赢得自由幸福生存的愿望;②具有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或“具有活力”);③与命运抗争,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
(2)文章第③段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答案:①细节描写。选取故乡最具代表性的风景、人情等细节,表现家乡的美丽和淳朴的亲情。
②以动衬静(如:月夜的笛声是好的……,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 ,表现家乡的宁静。③联想(如:由笛声想到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④融情于景(借家乡典型风物如月亮、屋瓦、霉墙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或融情于事(借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我一直生活在甜蜜的乡愁之中,以致在自欺自慰自满自足中忘了人生的一个重要的情节:假使怀乡病可以算一种病,那么,当年为什么要逃一般地离开 ”这些叙写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答案:承接上文,强调上文对故乡的思念和赞美是一种自欺自慰,从而加以否定;总领下文,探讨逃离故乡的原因。
(4)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作者对“农民”、“故乡”的感情是复杂的。请根据全文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对故乡怀有深深的眷念之情;②对农民生活的贫困充满同情;③对故乡的未来深感担忧;④对农民们为改变命运的行动而感到高兴;⑤对农民们不能享受到都市文明感到困惑;⑥对自己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民而感到沮丧和无奈;⑦对农民为城市的建设的辛勤付出充满敬意。
现手法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本文对于农民离乡原因的阐述主要体现在6—8段,第6段“都市是富足和享乐的象征。芸芸众生,充满人性的弱点,怎么可能抵御都市文明的巨大诱惑 ”,第7段“他们就会充满幻想,充满活力,”(或第8段“农人所具有的非凡的想象和冒险精神。”) 第8段“他们意欲扭转命运而不能的世代相传的痛苦情结。”(2)“分析表达特色”类题目,一般分两步来答,首先要指出所用手法,然后再分析这种手法如何使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文章第③段所用手法有,细节描写、以动衬静、联想、融情于景。表达效果,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考生答题时要分点来答,每一点都要先答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能够答出两点即可。(3)这一段话出现在第4段,是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上文作者极力书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下文探讨的是农民离乡的原因及农村生活的现状,既然上文对故乡的思念是“自欺自慰自满自足”,这也就否定了这种思念。(4)这道题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1-3段写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眷恋之情。第5段写出故乡的贫困,表现出作者的同情以及对乡村前景的担忧。第9段“此刻,农民以和平的方式改变命运的历史性尝试已经开始。这实在很可以鼓舞祝祷的”写出作者对农民改变命运的行动感到高兴。第9段“乡村中最精锐的劳动力量,最强壮的血液补给给了城市。由是,城市永远年轻。”对乡村的前景担忧,对农民为城市的建设的辛勤付出充满敬意。最后一段,作者连用几个问句,表达了对农民们不能享受到都市文明感到困惑;对自己不能有效地帮助农民的沮丧和无奈。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对《牲畜林》中一段的翻译有以下两种版本。阅读后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并说明理由,要求语言准确、简明、连贯。
①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
②德国兵在林子里转悠,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惊奇: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选自《儿童文学选粹》)
答案:更喜欢第①段,因为“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这句话让人自然想到“牲畜林”也是一个拒绝任何罪恶、承载着善良与正义、逃避战争洪水的“诺亚方舟”,能留给读者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从而泄漏了天机,暗示了小说的主题。第②段文字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喜欢哪一种翻译版本,然后根据自己的选择观点,从小说的主题、小说给读者的印象、小说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若喜欢第一段,可从小说主题的揭示角度及给读者留下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作答。若喜欢第二段,可从不同年龄阶段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即可。
24.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改写成整句。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答案:潺潺的小溪枯竭了,干渴的牲畜死去了,田野的庄稼枯萎了。
解析:句式整齐,前后要一致。
2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南方的受灾情况,并着眼将来提出相关建议。
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入冬以来最大幅度的降温和雨雪天气。
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长达10余天的雨雪、低温天气,1359.5万人受灾,被大雪围困30.7万人,因灾倒塌房屋1.1万间,死亡大牲畜3.3万头。
湖北先后发生2次大暴雪。持续雨雪低温天气使全省810万人受灾,转移群众7.64万人。蔬菜运不进来,武汉农产品市场“涨”声如潮,每斤小白菜的价格从1元多涨到每斤3.5元。
贵州省500千伏“日”字形环网被完全破坏,全省最多时有18个县完全停电。贵州省24日宣布全省进入大面积二级停电事件应急状态。12日以来,贵州省滞留在各条公路上的司乘人员一度多达10余万人。
安徽全省已有16个市发生雪灾,受灾人口340多万,倒塌房屋5144间。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不超过20字)
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40字)
答案:时间长、范围广、人数多、程度重、损失大 
构建完善的特大灾害预警体系,提高承灾能力,以便及时有效地应对特大自然灾害
解析:标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
从每一节开头的省市介绍,知道受灾范围大;整体看,大约又4000万人受灾,人数多;从倒塌的民房和死亡的动物看,损失大;从“入冬以来”“持续”看,时间长;
建议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应急机制;二、保障措施;三、硬件系统
注意字数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