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礼拜二午睡时刻》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9 17:1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
《礼拜二午睡时刻》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揩(kāi)油 痉(jīng)挛 笑靥(yè) 物阜(fù)民安
B.泥(ní)古 诤(zhèng)友 蹊(qī)跷 羽扇纶(guān)巾
C.滂(pāng)沱 摈(bìng)弃 聒(guō)噪 悄(qiǎo)然无声
D.洞穴(xué) 糟粕(pò) 酝酿(niàng) 心广体胖(pán)
答案:D
解析: A项的“痉挛”音“jìng”;B项“泥古”音“nì”;C项 “摈弃”音“bì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的姜素椿教授认为,现在只发现人体能够传染上禽流感,尚没有证据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传染禽流感;因此,我们需要高度警惕,但是不必恐慌。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截至昨天17时,根据河南商报和河南--百度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认可养老金双轨制的投票网民仅为11.5%,高达88.5%的投票者不满意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
D.大学招生所采取的“择优录取”有利于鼓励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努力上进,提高自身素质,参与公平竞争的好风气。
答案:A
解析:病句判断要熟记六种类型,由显性的毛病到隐性的毛病来判断,其中残缺、多余、搭配、语序是比较明显的错误,而不合逻辑、句意不明是比较隐蔽的错误。B项“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与“是……结果”不搭配。C项“根据河南商报和河南……百度联合发起的网络调查显示”属句式杂糅。D项成分残缺,在“择优录取”后加“原则”;搭配不当,“鼓励”改为“形成”。
3.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核电站的机组发生爆炸,核泄漏的放射性正在扩散,核污染检测着人类的应对能力,
B.“清华系”、“北大系”、“理工系”完成自主招生联考,考题难度大于高考,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考生。
C.安徽省今年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发射了多枚火箭弹,为缓解皖北旱情得到有效解除尽了最大努力,受到百姓称赞。
D.在等离子电视和钻石项链、高端手机和名牌服装之间,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现代女性选择了前者。
答案: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要在“放射性”后面加“物质”;C项句式杂糅,删除“得到有效解除”或删除“缓解”。D项“前者”指代不明确。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C.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认为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D.也许有人认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颇有成就,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石破天惊”比喻文字议论新奇惊人。A.“翻云覆雨”比喻玩弄权术,反复无常。这里与句意不合。B.“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办事精熟。这里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D.“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这里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5.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C.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D.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答案:C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A.瞠目结舌: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B.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C.差强人意:原指还能振奋人的意志,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与句意不符。 D.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所以选C。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滥觞 端详 要言不烦 韬光养晦
B.亲睐 蛊惑 返璞归真 嘉言懿行
C.赝品 渲泄 沐猴而冠 张皇失措
D.掂量 坐落 变换莫测 奉为圭臬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应结合词义来识别。B项,亲——青(青睐,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睐:看。青:眼,指人高兴的时候正看着,黑色的眼珠在中间),C项,渲——宣(宣泄,当众发泄以引起注意;使积水流出去),D项,换——幻(变幻莫测,幻:变化;变幻:经常的不规则地变化;测:捉摸;莫测:不能预料。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7.给下列这则消息拟一新闻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活,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须参加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A.北大教授组成招生面试团 B.高考招生出现新亮点
C.北大招生考试 题目活题型新 D.北大自主招生出新招
答案:D
解析:新闻标题要概括主要新闻内容 , 且简洁明了 ;A 、B 均没能抓住消息的主要内容 ;C. “ 北大招生 ” 扩大了范围 , 不准确。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有倡办诗社之意,于是宝玉和众姐妹聚在秋爽斋商量起社。大家起了别号,推李纨为社长,当日探春做东在秋爽斋先开一社。时值贾芸送来两盆白海棠,大家便以此为题作诗。李纨评论以宝钗为第一,黛玉为第二。
B.《社戏》中开头写“我”倒过去二十年看的两场戏的情景,为后面写儿时看社戏的情景作陪衬。双喜等十几个少年本来白天去看过戏,但是为了陪我,又趁着夜色摇了“八叔”的大船去看,回来还吃了六一公公地里的豆。
C.陶渊明的诗歌主要是两类,田园诗的代表是《归园田居》,咏怀诗的代表有《杂诗十二首》,发扬了田园诗风格的有后世的王维、孟浩然,继承咏怀诗传统的是阮籍,他有《咏怀八十二首》,鲍照的《拟行路难》也属此类。
D.小说讲究情感的节制,《礼拜二午睡时刻》中的母亲努力压制失去儿子的悲痛,表现得稳重、沉静,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节制在另外一些小说中表现为作者叙述时客观、冷静的语调,《桥边的老人》就是如此。
答案:C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内容等是否一致。题中,C项,陶渊明是东晋人,而阮籍是西晋时期的,不能说“继承”。
9.下列名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B.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竟出自于一位年仅28岁的年轻人之手,令人敬畏。
C.文学作品中的许多知识内容,不必从概念上纠缠,而应重在感受和体会。
D.读过《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人,没有人不会不承认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答案:A
解析:语病题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即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此题需要逐项加以分析。B项,去掉介词“于”。C“感受和体会”有交叉。D多重否定不当,去掉“没有人”。
10.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B.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
C.《礼拜二午睡时刻》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略有改动。
D.这里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往后退,可是那边有又强又狠的敌人。可一条是朝前走,可是那儿又有巨人一样的大树挡着路。
答案:B
解析: A.说后面的冒号应改为逗号;C逗号在括号后面;D.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先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 , 。”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答案: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本句要注意“砯”“壑”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剑阁峥嵘而崔嵬, , 。”
答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的句子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答案: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解析:本句要注意“匪”“豺”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从李白《蜀道难》一诗中“ , ,侧身西望长咨嗟!”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答案: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解析:本句要注意“蜀”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锦瑟》一诗的颈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 ,它表现的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代表的是诗人全部的情感。作者用此联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与怅恨。颔联是: ,望帝春心托杜鹃。
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庄生晓梦迷蝴蝶
解析:本句要注意“蓝”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 。
答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解析:本句要注意“惘”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答案: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解析:本句要注意“戈”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在下阕中,辛弃疾提到了另外一个人物,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妄想追求汉代大将霍去病追击匈奴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那样的功业,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元,赢得仓皇北顾 , 。
答案:嘉草草|封狼居胥
解析:本句要注意“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南宋时老百姓常在宋文帝元嘉北伐失败之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追击击败王玄谟的军队后,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上修建的一座行宫迎神赛会,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解析:本句要注意“祠”“佛”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显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凭谁问: , ?
答案: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析:本句要注意“廉”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什么是锁
何君华
嘴唇就要裂开的时候,旅行者突然发现牧民阿拉坦乌拉家的毡房没有上锁。
水壶里早已没有一滴水,旅行者把一壶还冒着热气的奶茶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他想留下一些钱,但觉得应该等主人回来。
阿拉坦乌拉带着他的羊群跑到遥远的乌日更草场去了,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慢悠悠地回了家。
旅行者听见屋外的动静,连忙起身走了出来。旅行者抱歉地说:“老大爷,实在对不起,我见你家没有锁门,冒昧闯了进来,请你原谅。”
阿拉坦乌拉并不理会旅行者的解释,自顾自把羊群赶进羊圈。
旅行者以为主人生气了,只能像一棵秋天的马连草一样局促地站在那里。
等安顿好羊群,主人终于说话了:“什么是锁?”
旅行者这才发现,主人的门上根本没有锁。
主人的话让旅行者彻底震惊了。试图给主人解释一番什么是锁,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一把钥匙只能打开一把锁。
主人马上摇了摇头:“那怎么行?那肯定不行。”
旅行者说:“那怎么不行?那样的话别人就进不来了呀。”
“那怎么能行呢?那路过的牧民们口渴了就没有水喝了呀。万一碰到风雪天,上哪里找马奶酒暖身子去?累了上哪里休息?”主人不解地问旅行者。
原来,主人房门大开就是为了方便像旅行者这样的口渴者进来“偷”水喝呀。
旅行者无言以对,更加无地自容。
“我们早晨从东边出发出去放牧,到了晚上则从西边回来,中间要走很远的路,不饿不渴不疲乏是不可能的,铁打的汉子也不可能。”阿拉坦乌拉比画着说。
“为什么不从同一个方向回来呢?”旅行者不解地问。
“成吉思汗说,我们不能在同一天内两次践踏同一片草场。长生天赐给我们辽阔的草原,是赐福给我们,不是用来糟践的。”
主人生起了火,问旅行者:“年轻人,在这里住一晚吧?”
“好。谢谢!”旅行者兴奋地说,又补了一句,“打搅了。”
吃晚饭的时候,旅行者还是不甘心——阿拉坦乌拉老人怎么能没见过锁呢?这简直太让人难以置信了,于是问道:“你们这里所有的牧民都不上锁吗?就不怕东西被偷?”
“为什么要偷呢?每一个哈丹巴特尔草原的蒙古人都有手有脚啊。”主人不解地反问。
“可是你不怕别人进来把你的东西吃光喝光?”
“我也会吃光别人的呀。我今天跑了趟乌日更草场,就在那里饱餐了一顿。”主人哈哈大笑。看起来,他对今天的伙食很满意。
躺在阿拉坦乌拉老人家暖和的床上,旅行者失眠了。旅行者万万没想到草原上的牧民们竟然不知锁为何物,用阿拉坦乌拉老人的话说——门只是用来抵御风寒而不是用来防贼的,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第二天早上告别阿拉坦乌拉老人,旅行者又不甘心地走了几户牧民家,结果真的像老人说的那样,每一户都是家门洞开!
旅行者彻底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很快,旅行者写的游记《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奇迹》就发表在了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旅游月刊《旅游者》上。
一时间,更多的旅行者像蜜蜂一样涌向了哈丹巴特尔草原。
旅行者再次来到哈丹巴特尔草原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了。这回他看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场面——家家户户都上了锁!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阿拉坦乌拉家,想弄明白这一年来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拉坦乌拉老人家里竟然也上了锁——一只油绿的梅花挂锁在阳光下分外刺眼。
“刚开始是朝克图家的茶壶丢了。很快,哈斯额尔敦家传了三代的雕花马鞍也丢了。”中午时分骑马归来的阿拉坦乌拉老人无奈地说,“我的皮靴也丢了,马镫也丢了。”
“家家户户都上了锁。这不,我只好骑马走这么远的路回家吃饭。”老人不高兴地说。
此刻正是哈丹巴特尔草原上的星期二午睡时刻,旅行者没有一丝困倦,但是比任何时候都要口干舌燥。
他有一股打人的冲动,但是终于什么也没做。他只是孤独地站在那里,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
(1)为什么“草原上门上根本没有锁”?
答案:草原民风淳朴,没有必要用锁来防贼;方便路过的人到屋里喝水吃东西。(意思对即可。)
(2)小说的结尾描述旅行者“像一个永恒的忏悔者”,他该忏悔什么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①由于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导致大量旅行者的涌入,破坏了草原宁静的生活;②由于窃贼横行,草原上家家户户都上锁防贼,古朴民风不复存在;③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等美好风气逐渐丧失,旅行者为此忏悔和忧伤。(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解答此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内容归纳。从文本中旅行者第一次同牧民阿拉坦乌拉的谈话可以看出,草原上的门当初没有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为了方便路过的人到屋里喝水吃东西;二是因为草原民风淳朴,没有必要用锁来防贼。(2)这是一道探究题,答案可根据文本得出。旅行者之所以要忏悔,一是大量旅行者的涌入同他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有很大关系,而这,导致了草原宁静的生活遭受到破坏;二是涌入的旅行者良莠不齐,致使草原上家家户户都上锁防贼;三是草原上淳朴的民风经不住现代文明的冲击,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等美好风气受到严重摧残。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张安稳的睡床
秦珍子
他们或许是这城市最先感到天气转冷的一群人。霜降过后的某个中午,在北京城铁知春路站附近的小路边,一对年轻男女对坐于路沿两侧。他们把头深埋进膝盖,乍一看,仿佛刚结束了一场争吵的情侣。
然而当你悄悄走近,你会听到匀净的呼吸和轻微的鼻鼾。她身上,还穿着附近餐馆的白色工作服。他手边,还放着隔壁工地的黄色安全帽。劳作了整个上午,他们在北方深秋一天里最温暖的时刻,疲惫睡去。
与路人偶然见到的这个场景相似,近日,一组由英国路透社摄影师拍摄的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这组照片被命名为“中国睡美人”,发布它们的图片网站的编辑写道:“中国正试图通过辛勤工作来使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只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需要休息一下。”
在这组照片中,你会看到水果贩子睡在堆积如山的柚子里,菜农在冬瓜垒成的“墙”边小憩,铁道工横卧于铁轨之上,而一位养鸭人则直接睡倒在水塘边的空地上——鸭群以他为圆心围成一圈,好像给他“站岗”。
有的人看完了或许会发笑,为那些奇异的卧榻和古怪的睡姿。有的人却泛起一阵心酸,为那些暴露在烈日下、浸透在汗水中的睡眠。更多的人则忽然想到了自己的生活。尽管照片没有拍下,但加班的文员会在末班地铁里睡着,补课的学生会在最后一堂英语课眼看书上的文字渐渐模糊。
我们正是这些照片里疲惫的人们,乘上一列奔驰的火车,朝着“中国梦”而去,不知停歇。
事实上,早在2002年到2009年,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就曾拍过“睡觉的中国人”。在华工作的7年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速度”。他把镜头对准保安、司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为他们“每周7天、一天24小时”的干劲而激动。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高速的发展变化时,那些随意发生在街道边、小摊上、板车里的梦境被轻易地遗忘了。它们本该是构成这个国家宏大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它们的主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造梦者”。
然而许多时候,这些人因为疲劳,来不及找个舒服的姿势,就已沉沉睡去。在照片中,建筑工人的卧榻——砖块、水泥、沙子、钢筋,也许马上就要撑起高楼大厦,但其建造者却往往只能是仰望者,而非分享者。象征工人身份的安全帽,只能为他们遮挡阳光,却不足以为他们带来足够的体面和尊严。
或许正因如此,拍摄者从未觉得这种“哪儿都能睡”的行为有什么不体面,即使在公共场合打呼噜,即使睡眠条件再恶劣。在他看来,疲劳的时候就会打瞌睡,人们都一样。他甚至欣赏这一点,认为“处事灵活”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
这当然并不仅仅事关“灵活”。如果睡觉不再是必需品,而仅仅变成是一种消遣,那么试想会有多少中国人放弃睡眠,宁愿夜以继日地奔忙。照片中随意睡着的人们大多不是无家可归、无榻可栖者,而是醒来就要马上投入工作的劳动者。在那些古怪的睡姿和奇异的卧榻背后,是为改变命运和追求美好生活而付出的全部辛劳。用自己的奋斗努力活着,这充满尊严。
不过,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依然凛冽如冬。教育支出不体面,农民工的孩子就还要挤在狭小教室的课桌里午睡。社保制度不体面,拾荒的老人就依然会从垃圾山上醒来。法治不体面,劳动者的梦想就依然会被不正当竞争者轻轻松松地捏碎。他们,在一次又一次不够体面的睡眠过后醒来,看到的依然是浓烟滚滚中奔驰的列车,而列车却从未停下看看他们的脸,等一等他们疲惫的身躯。
这些身躯仅仅需要在这趟列车上拥有一张安静的卧榻——让启程者不必胆怯,让跋涉者得以休憩,让离开太久的漂流者,梦见故乡和未来。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怎样理解文中“处事灵活”的说法?
答案:文中的“处事灵活”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哪儿都能睡”,体现了中国人善于因陋就简,灵活利用现有条件达到目的的生活智慧,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
(2)根据文意,说说文末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案:当一个国家的宏大梦想如同列车奔驰向前的时候,构成这一梦想的“一个个具体表达”的劳动者个体(无论是启程者、跋涉者还是漂流者),他们的个体梦想与尊严更需要给予关怀与尊重,他们需要一张安稳的睡床让自己暂时停靠、休息一下。
(3)本文的语言有浓郁的抒彩,请以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例试作分析。
答案:①选择了三大社会焦点问题——教育、社保、法治,运用排比表达对现实中个体无尊严生活的强烈痛苦和无奈,深化了情感的意蕴。②诗化语言,使用形象的修饰语如“不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疲惫”等,配以“一次又一次”“依然”“从未”“等一等”等词语更加强了情感的强度,强化了作品的情感节奏,从而在直接表达强烈痛苦、焦灼和无奈之后,还能让读者感受到对改变现实的无限焦虑、期待和呼唤。
(4)对于照片中的中国人,路透社“中国睡美人”照片的网站编辑、拍过“睡觉的中国人”的德国人贝尔恩德·哈格曼和面对这些照片的作者分别有怎样的态度?你怎样看待这些观点?
答案:①英国路透社:在奇怪的睡姿背后看到中国人的辛勤劳动,并提醒:累的时候需要休息。编辑从“睡姿”这个独特的角度观照中国劳动者,观点相对而言较为客观,包含着独特的人文关怀。②德国人:在“睡觉的中国人”身上看到的是辛苦疲惫的外表后面劳动者积极奋斗的干劲和中国社会的蓬勃精神,并表达推崇和敬佩之意。③作者:在奇怪的睡姿中看到了被忽略甚至被损害的中国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从中国人自身和中国社会现实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宏大梦想不断前行的同时,要给予真正的“造梦者”——每一个普通劳动者个体的梦想和尊严足够的关怀和尊重。(对三种观点的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因为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等有着紧密联系。“处事灵活”一词是外国拍摄者的观点,他们目睹了中国许多劳动者的睡觉方式,深有感触,觉得这些劳动者的做法灵活,表现了中国人能较灵活地运用现有条件达到生活目的的理念和智慧。(2)这段话放在文章的结尾,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作者对那些奔波劳碌而无暇休息的劳动者的同情,从而呼吁社会来关注他们。作者把正在发展的中国的梦想比喻成一列正在奔腾前进的列车,成就这一梦想需要一个个具体的劳动者的付出,但这些劳动者也需要休息。国家有责任和义务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障“这趟列车”永远向前奔驰。(3)“语言表达艺术”是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它包含三个要素,即表现手法、语言特征、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入手。本段话从表现手法看,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教育、社保、法治三个方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生命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尊严的生活的痛心和无奈。在语言方面,作者巧妙地运用“不够体面”“浓烟滚滚”“奔驰”等修饰词语,形象而真切地表现了痛苦、焦灼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4)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正确把握文章主旨。另外,还要明确题干要求,正确把握命题指向,以确保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准确地概括出来。解答本题需要先从文中概括出三人的态度,再分别就他们各自的态度谈谈自己的认识。答题时,要有理有据,可适当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作出较客观的分析。组织答案时还要注意条分缕析,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外国小说欣赏》单元话题“情感”中告诉我们: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并不是作者越大力气煽情,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在《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马尔克斯表现出的对感情抒发的节制。
请对以下给出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中任一人物话语进行赏析,品评人物话语中蕴含的深层情感。
①快到小镇时,母亲对女儿说的话:“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
②母亲要带女儿去墓地拜祭时,神父看到大街上乱哄哄的反常样子后说的话:“等一会儿走吧”“等到太阳落山再去吧!”
我选( ),
答案:①(母亲)临近小镇,要去拜祭被作为小偷打死的儿子,女人心中悲痛又矛盾,用命令的口吻克制自己的脆弱,所以语调上显得特别强硬。
②(神父)一方面神父是怕她们晒坏了,而最主要的是,神父看到窗子外面净是人,想她们晚点去墓地,免受街上人们流言蜚语的伤害。
解析:题干已经给出了信息:情感的处理,节制胜于放纵。围绕此观点作答即可。
24.我们在诗歌中接触到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请你从下面名词中任选一个作为陈述的对象,为所给的上联写一句下联。
橘子洲头 月下荷塘 淇水之畔 雨巷深处
汨罗江畔 康河桥边
上联:康河桥边多情游子作别西天云彩
下联:
答案:下联:橘子洲头热血青年指点苍茫江山
解析: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
25.将下面这段文字画线部分改写成整句,要基本保留原意,语气连贯。
没过多久,这里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潺潺的小溪枯竭了,牲畜干渴而死去,干旱枯萎了田野的庄稼,山谷里饿殍遍野。
答案:潺潺的小溪枯竭了,干渴的牲畜死去了,田野的庄稼枯萎了。
解析:在变换句式时,可以先在3个短句中找出一个自己比较喜欢或熟悉的句式,然后将其他2个短句仿照该短句的句式改一下就行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