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炼金术士》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炼金术士》同步练习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19 17: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炼金术士》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②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③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④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⑤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⑥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A. ⑤③⑥①②④ B. ①⑤④③⑥② C. ⑤③②①⑥④ D. ①⑤④③②⑥
答案:A
解析:③“发现这个道理”照应⑤“发现了……”,所以排除B、D;⑥“公理发现以后”照应③“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照应,所以排除C。
2.下列四组词语中都有错别字,其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发聋震聩 力透纸背 履险如夷 披沙炼金
B.欺世盗名 穷形尽像 苦心孤脂 畏葸不前
C.归真反璞 手足胼胝 始作佣者 歃血为盟
D.管窥蠡测 放荡不羁 相形见拙 物竟天择
答案:C
解析:A.震一振,炼一拣;B.像一相,脂一诣;C.佣一俑;D.拙一绌,竟一竞
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 主:主宰。
B.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C.挥斥方遒 方:才,刚刚。
D.鱼翔浅底 浅:与“深”相对。
答案:D
解析:可通过对课文中毛泽东诗词的回顾,结合着具体语境进行分析。D浅底:形容水清澈见底。此处“浅”应理解为“因为水清看起来显得浅”所以选D。
4.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炼金术士》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会见中外记者时表示,这场地震举世关注,其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破坏之重,都是前所未有的。
C.我校百年校庆徽标设计大赛的参赛者大多是以高二年级的师生为主,其他年级的师生也有,但数量不多。
D.为了确保圣火在珠峰低温、缺氧状态下正常燃烧,有关专家在设计之初,就对北京奥运火炬建立了苛刻的技术指标。
答案:B
解析:A 缺少宾语“的故事”;C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应为“提出……技术指标”。
5.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蒲宁,俄罗斯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B.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
C.保罗·戈埃罗,当今巴西拥有读者最多的一位作家。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他的名著《炼金术士》讲述的是牧羊少年圣地亚哥为了追寻梦想,历尽艰险,最终在金字塔下挖到宝藏的故事。
D.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深远的作家,在俄国具有无与伦比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答案:C
解析:C项:圣地亚哥在金字塔下没有挖到宝藏。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我们不能因为有姚明等人加盟美国NBA,就妄自菲薄地说,我国的篮球运动足以与欧美篮球强国抗衡了。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我俩考虑问题时,他习惯从大的方面着眼,我总是从具体方法入手,虽然南辕北辙,但总能殊途同归。
答案:C
解析:A项“间不容发”的意思是中间不能容纳一根头发;一般指与灾难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该句是说书房被各种玩具挤得满满的,使用的对象错误。B项“妄自菲薄”的意思是过分地看不起自己,用在此与句意完全相反,这里应该用“妄自尊大”或“不自量力”。C项“名噪一时”意思是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使用正确。D项中的“南辕北辙”的意思是心里想往南走,却驾车往北走。一般比喻某个人的行动和目的不一致,不能用在两个人的处事方式上。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对于书店的生存环境,不能仅仅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盘子统筹考虑,而应从经济效益出发来考量。
B.鉴于PH2.5只是一个字母词,不易被公众理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广泛征求意见,准备为其定一个科学恰当的中文名称。
C.据媒体报道,2013年全球超过15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座城市加入世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取得了快速发展,中国已有127个城市参与。
D.已有大概200多年历史的莱芜梆子,唱腔刚劲豪爽、高亢激昂,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似乎特别有利于正剧的表达。
答案:B
解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项各分句之间的语序不当,从社会现实来看,应改为“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出发来考量,而应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大盘子统筹考虑”。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取得了快速发展”。D项语意重复累赘,“大概”和“多”重复,应删去一个。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素芭》《在桥边》的作者分别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德国小说家伯尔,他们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B.《娜塔莎》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除此书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C.保罗戈埃罗,古巴作家,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炼金术士》。
D.《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又题为《忠义水浒传》,通行本简称《水浒》,一般认为是施耐庵所著。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通过林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答案:C
解析:保罗戈埃罗应是巴西作家。这是一道考核文学常识的题目,平时注意积累。
9.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近义词选用恰当的一项是( )
国家 的立法精神是对因为公职机关或公职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错误而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进行合理适度的 。
即将参加高考了,他 在升学与否的十字路口, 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①彷徨 ② 赔偿 ③补偿 ④徘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答案:B
解析:赔偿、补偿:前者指因自己的行为造成损失而给予补偿。后者指抵消损耗,补足欠款。
彷徨(旁皇)、徘徊:前者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后者指(1)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2)比喻犹豫不决;(3)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写杨柳的诗,我最爱杨慎的 “垂杨垂柳绾(wǎn)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和罗隐的“灞(bà)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B.“古风”可以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当然还有乐府诗、歌行(xíng)体、柏梁体等等名称,在界定上会有些许交叉。这类诗歌在平仄(zé)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同一首诗还可以转韵。
C.每当小柯想到将要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就有点发怵(shù)。因为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jiāo)者,他担心,在大学这个高手云集的新环境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D.这不能自已的笑声,不是人们在欣赏戏剧时获得了美感,或者被舞台上人物的噱(xué)头激发出来的笑声,而是由于大家发觉了事理上的裂缝!这情形,使人想到,卓(zhuō)越的艺术才能能够把人引进一个忘我的境界,而蹩脚的、有破绽的艺术却没有这种魅力。
答案:A
解析:B. 仄—zè C. 佼佼—jiǎo,怵—chù D. 卓—zhuó。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点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 , 。 , 。
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 , 。
答案: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解析:本句要注意“阙”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潼关的雄伟气势,暗示它是兵家必争之地的诗句是: , , 。
答案: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解析:本句要注意“潼”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韩愈《师说》中“ , ”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本句要注意“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 。
答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解析:本句要注意“锲”“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 , 。
答案: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 。
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臾”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过零丁洋》中表明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 。
答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答案: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解析:本句要注意“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答案: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解析:本句要注意“蟪”“蛄”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只要眼睛里还有蓝天
兰心
①人们常常爱将“遗憾”两字挂在嘴边。
②遗憾,一个颇为伤感的字眼,令人心碎;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茫茫暗夜,津浦线的特快列车在广阔的华北平原上奔驰,在车厢黯淡的灯影下,我凭窗而坐,凝望着那一棵棵如风掠过的白桦树,蓦地,“遗憾”这两个字扑进眼帘。就在这一刹那,我在人生交叉点上作了一个重要的抉择。而在往后的岁月里,因为这个决定,又引起了种种不同的遗憾,却是始料不及的,
④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⑤一位美国宾夕法尼亚艺术学院的教授,在不惑之年,竟然尝试去实现童年梦想,他不惜放弃优职高薪,从养狮开始到驯狮、驯虎豹。最终成为美国一代马戏大师。当他向万千观众致谢时,盈泪的双眼,令他看不清那无数个兴高采烈的欢颜。在舞台探照灯的照耀下,他的梦想实现了,事业达到了顶峰。然而,这期间,结婚十几载的妻子固无法理解他的行动,离开了他。生命,最终留下了遗憾。
⑥每个人都有自己遗憾的故事。
⑦当我们站在母亲的墓前,咀嚼着“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哀时;当空间与时间的不吻合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时;当一段美丽的情缘,最终刻在心坎上的,只是惆怅的回忆时;当滚滚红尘中,寻觅到一张亲切的面孔,却又在擦身而过的瞬间消逝时;当逝水年华,岁月蹉跎,留下了一个个苍白、空虚的即记时……遗憾带来的况味,竟是如此悲凉、无奈。在这一瞬间,世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仿佛成了生命的弃儿,缘于那神秘的玄机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⑧叔本华说过,人们就像那些炼金者,原指望炼出金子,谁知却往往发现了一些更有价值的事物,如火药、药、化学化合物和一些自然原理。从这个角度去说,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芳心虽然憔悴,灵魂却更为坚强。
⑨谁说遗憾不是一种苦难?而在诗人的眼里,苦难也是美丽的。有遗憾,就意味着有惋惜、有追悔,心儿念念不忘的,仍是对憧憬的追寻,生活中也可能出现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哀莫大于心死,一旦伤痕化为云烟,深深的遗憾也不会来光顾心房了。
⑩一位朋友、夫妇俩年轻有为,事业有成,在上天的眷顾下,人生已经太完美,夫复何求之际,却令人感到寂寞,没有新鲜感可言。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
遗憾,令人流泪,也令心灵更加温柔。世上再没有一种东西,让你能如此快乐而忧伤。只要我还有一双眼睛,这眼睛里装满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蓝得让瞳仁里满是细碎的小蓝点在跳跃,人生就依然有希望。那已逝去的无数个遗憾,点缀了平淡的日子;涟漪过后,更留下点点余韵,回味无穷。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遗憾不啻是一串串省略号,空白之处,蕴含深刻的哲理;如果说,人生是一出音乐剧,遗憾不啻是一个个休止符,无声之中,酝酿着新的活力!瞬间的寂静,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
我想,遗憾,在生命的历程里,扮演的,恰恰是这样一种角色吧?
(1)文章开头从“我”的经历和“艺术学院教授”的故事谈起有何用意?
答案:①引出文章所要探论的话题“遗憾”;②说明每个人都常常有“遗憾”,遗憾“伤感”“令人心碎”;③引出下文,为下文谈“遗憾对人生也有意义”这一认识做铺垫;④以生活经历开头,真实、亲切、自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第八自然段中,作者引用叔本华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叔本华的话语形象生动、具有权威性,帮助作者说明自己的观点: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遗憾的意义”(或对“遗憾”的议论)。
(3)文章第10自然段写一位朋友夫妇二人的完美人生时说:“我想,他的遗憾,恰恰是因为没有遗憾吧?”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一观点?请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我同意作者的认识。一个人的人生如果太过于完美,没有一点遗憾就会失去新的收获、失去新鲜感、失去追求新生活的活力,灵魂也会变得麻木(文章谈了这四点)。只要结合文章内容抓住两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回答即可。
②不同意作者的认识,结合文章和经历谈出两点,合情合理也可得。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开头的主要作用是有引领全文,照应标题,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有时和下文形成对比;如是景物描写有奠定渲染气氛、情感基调的作用;如是记叙类文体(包括小说)的倒叙有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答题时先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再答作用,答作用时一定要和文章的内容结合,不要只说概念性的词语。本题的语段内容是说明每个人都有“遗憾”,作用是引出下文“遗憾“这一话题,为进一步探究遗憾的意义作铺垫。由两个具体的事例入手引起读者的兴趣。(2)这是一道文章中的某个语段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方式是先概括语段的内容,然后分析结构上的作用。语段的内容是:当人们感到遗憾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现。作用是承上(遗憾的具体表现)启下(遗憾的意义),再加上“引用”名人的话语的作用(有说服力)可以得到答案。(3)这是一个矛盾的句子,应该具体解释清“遗憾”指什么,“没有遗憾为什么又是遗憾”。这样的题目最好顺着文意去回答,应为文中有具体的事例,不用再重新去找。从文中可以看出“遗憾”的意义是“遗憾,蕴含深刻的哲理”“遗憾,酝酿着新的活力,凝聚起下一个乐章的序幕”,如果没有遗憾自然就失去这些人生的精彩之处。结合生活事例去谈,但不要过于宽泛,以致漫无边际。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 古斯塔夫 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可爱宁静的国度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映现在平静的湖水中,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
他长大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容易发怒——比如,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
这“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它经常躲避着他,所以他不得不以他所谓的第一人格推动它。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它逐渐包围了他,满足他,除了他的自性外。所以当他继续在他的人生之路上前进时,虽然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无论他干什么都能干得出色,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不停地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
当他闻知弗洛伊德的大名时,便怀着深深的敬意前去拜见了这位教授,这位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们成了亲密的朋友和同事。然而,荣格的第二人格在他们最初相识时就对此反抗。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第二人格,它当时还很微弱地潜伏着。弗洛伊德成名了,随着他名气的增大,他们之间的友谊淡薄了。只是在后来荣格才意识到:并不是他们的友谊减弱,而是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
他不仅丢掉了他的朋友(虽然他仍然一直感谢),而且还抛弃了他的第一人格。从那时起,荣格就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他独自呆在他的石塔中,但却与当时外界所有事物和人都保持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他们在他之先,又将追随在他之后。
在暮春的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荣格结束了他漫长而丰富的一生,享年八十五岁。他的第一人格永远离开了他,但他的第二人格依然活着,因为它无时不在,也将不会消失……
在荣格一生中,有一段极其重要、意义深远的时期,即他的一些创新观念产生的时刻。这些观念后来占据了他余下的生命。这就是他与弗洛伊德决裂后,一时失却方向的时期。那是一个内心迷惘、混乱、骚动不安、孤立无援的寂寞孤独期,荣格被一些混乱的梦、意象、幻觉困扰着,汹涌而来的无意识波涛曾使当时的他怀疑自己的理智。就某种意义而言,它实际上就像一种精神分裂症。但是它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是他生命道路上最富创造性的关口。
正是在这些年中,他发现了集体无意识,发展了原型和自性的概念。要知道,他与无意识对峙的顶峰,是他这些年来孤军与他心灵深处的黑暗奋战的顶点。但是仍有许多工作摆在他面前:所有那些从无意识中喷涌而出,潮水般涌向他的幻想和材料,以及他获得的直观,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有幸的是,他接触到了炼金术,并以炼金术中阴性原则和阳性原则的关系为基础,证明了他原来工作的正确性,而且使他超越了他原来的工作。
荣格曾在其《自传》的导言中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的生命一直是我所写的东西的实质。”因此,应该把他的全部生命、他的神话,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一个从它自身特有的种子中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整体。
(1)“第二人格”对荣格一生的影响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答案:①小时候荣格就隐约感知到第二人格的存在,他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②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这使他后来付上一生来追求生命的完善。③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表明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个体,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或答“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而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④ 荣格完全致力于他的第二人格,因此使得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答出三点即可。
(2)文中画线处的“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是什么道路?他为什么没有走这条道路?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②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
(3)有人说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决裂虽然“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也成就了他的事业。请结合文本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一说法。二人的决裂的确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他们之间的决裂让他意识到,他的第二人格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决裂虽然让他陷入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黑暗之后,他为之付出一生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决裂使他的一些创新观念随之产生,这成为他生命道路上至关重要也是最富创造性的关口。③ 人的成功,需要一些类似本文中决裂一样的外力作用,仅仅靠内在的努力,是很难实现的。
观点二:不认同这一说法。并非二人的决裂成就了荣格的事业。二人的决裂只能说是促进荣格事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并没有起决定作用。是长期坚持不懈的追求,才让荣格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完成了对第二人格的认知。即使没有这一决裂,凭借荣格的执着、专注的精神,他一样可以达到事业的巅峰。③ 人的成功,往往内因起决定作用,决裂等外因只能是促人成功的一部分。
观点三:辩证理解。
决裂本身不能成就荣格的事业,决裂可能只是一个契机。因为荣格的执着、专注,才让这一契机成就了荣格的事业,所谓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③ 如果没有为机遇到来而做的充分准备,再令人震撼的决裂也不可能成就某个人的事业。(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即可)
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从原文第二段“当他的老师指责他撒谎时。但是,正是在这些时候,他在他的第二人格中寻求并发现了避难所。这个人格是他的真实可靠的自我,触及人类本性的深处,也许在人类之前已经存在。”第三段“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故此,他后来付上一生去追求生命的完善”;第四段“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这是荣格生命中的一次最大打击,把他抛入他以前从未体会过的黑暗之中,但当他摆脱了黑暗之后,他的全部事业始露端倪。”第五段“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去拜访他,鼓励他,像他鼓励他们一样。”可归纳出来。(2)根据原文第三段““第二人格”是脆弱的、不坚定的,”“这第一人格是虚伪的、狡诈的,”“当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等这些信息可归纳出旁人期待荣格所走的道路就是按照第一人格的需要去发展的道路。荣格凭借他的第一人格,已经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获得了一次次成功;但是他内心的混乱一直困扰着他,刺激着他,把他从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上引导出来。他的第一人格辉煌灿烂时,他的第二人格却受着残缺不完的痛苦煎熬。所以他没有走旁人期待他走的道路。(3)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考生要结合原文来谈自己的观点。可持赞成的观点,也可持反对的观点,或中立的观点都可,但一定要言之有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3.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者感到了慰藉;
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
答案:示例:爱心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使航海者看到了光明。爱心是漫漫征途中的路标,使迷路者找到了方向。
解析:仿句要注意分析题目要求,例句的隐性要求也要高度注意。本题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例句的对称的句式,每句前后分句间的意义关系都要顾及。
24.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味。请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人物语言
作为语境,使“去哪里?
这个短句具有括号内要求的意味。
1 去哪里?(表关切)
2 去哪里?(表责备)
答案:①快下雨了,你这么匆忙,也没带雨具,去哪里?(表关切)
②上课铃已经响了,还不赶快进教室上课,去哪里?(表责备)
解析:解答这类题,注意理清各句之间内在逻辑关系。
2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近日,“人民日报网”贴出了一则“微议录”——是英语害了中文吗?贴上说:从小学开始,我们就被告知,英语要是学不好,中考、高考就免谈。而语文考试的模式化,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磨灭了,那如果不学英语,国人的汉语就会好吗?除了抱怨,我们还能做哪些改变?
对这则微议录的内容,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答案:观点一:英语需要掌握,但母语更不能忽视。首先,开放的中国,需要国人掌握英语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其次,尊重、认同中华文化是作为一名合格中国公民的前提条件;再次,与其抱怨英语学习充斥国人的生活,不如知耻后勇,在继承和发扬本国文化底蕴方面,努力做点什么、改变些什么。
观点二:现代社会有些人操着半洋不土的“夹生语言”,却找不到自己的文化归依,是一种悲哀。其一,尊重、认同本国文化,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二,社会上出现过度的“英语热”,责任不全在个人,各领域的各种考试中英语总是绕不过的必考科目,对国人是一种误导;其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华文化素养作为终身不能停止的必修课。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应先明确自己对材料的看法,可从英语学习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从二者的侧重点等角度,联系现实,从我们的实际情况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既可以侧重英语的学习,也可以侧重母语的重要性,还可以综合起来,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答题,只愿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