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19: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卡特尔和辛迪加等组织极力削减一切竞争者及站在联合组织之外的一切企业、“自由市场日益成为过去的事情”,而残酷的竞争却广泛化且激烈化,如煤炭大王和石油大王为保证最大限度利润,力图使政府通过能保证其各自垄断地位的法案。这可用于印证(  )
A. 政府在现代化道路中作用突出 B.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
C. 资本集中严重制约着利润增值 D. 自由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2.19世纪中叶,为处理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成堆难题,英国通过公共卫生立珐,在中央建立了专门的中央卫生机构,从总体上指导和监督英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在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卫生机构,具体实施公共卫生的管理。这说明()
A. 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B. 英国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 工业革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完善 D. 英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3.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考察企业管理,认为工人不是简单的机器,只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管理,资本家就有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这一主张(  )
A. 认为工人应该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B. 强调资本家要直接参与企业管理
C. 反映了当时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D. 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4.19世纪末,美国各产业均出现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组织生产了美国工业制造品2/3以上的产品。时任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1901-1908在任)认为政府应该更多地监督、控制和管理垄断组织。他力促国会通过《商务和劳工部法》、《埃尔金斯法》,使政府有权过问企业内部事务。西奥多 罗斯福的反托拉斯政策(  )
A. 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 B. 日渐加速了经济危机的到来
C. 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 D. 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延续
5.依据以下图表数据,分析恰当的是
世界城镇(市)化趋势示意图
①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城镇化增速明显加快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前世界城镇化比例较低
③冷战结束前世界城镇人口已超乡村人口
④工业化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1844年英国曼彻斯特某工厂的规章制度有如下规定:
第一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在此时间内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罚款三便士。
第二条:机器转动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机器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擅自离开车间者罚款三便士。
……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概由织工赔偿。
由此推之,早期的工厂制(  )
A. 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B. 保证了产品质量的标准
C. 挖掘了工人的劳动潜质 D. 提升了科学管理的水平
7.19世纪中后期,工厂制度进入中国。至1913年,工厂数量已颇具规模。对1913年以前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人统计发现,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据此可知,中国近代工厂制度(  )
A. 是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物 B. 是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
C. 仍属于封建经济的范畴 D. 受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8.据统计,美国在1850年只有41家工厂的资本达到250万美元。而到20世纪初,1904年已有440个大托拉斯,资金近204亿美元,控制着1528个大企业;190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办资本为1250万美元;1919年全国有6家拥有10亿美元的公司。这一变化反映出,此时期美国(  )
A. 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B.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C. 垄断组织的形成具有双重性的影响 D. 重视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问题
9.19世纪末,美国烟草大王杜克凭借工业化生产带来的巨大便利以及占据优势的价格战,使其企业的香烟产量占全美国总产量的40%。1890年,杜克又收购了其他竞争对手,组建了首家香烟行业的托拉斯——美国烟草公司。材料表明美国( )
A. 工业化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B. 经济发展促进垄断组织出现
C. 垄断组织阻碍了烟草业发展 D. 烟草生产竞争已趋于规范化
10.19世纪的美国,社会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女工”在当时是一个贬义词。纺织厂为了大规模雇佣女性,在生产与生活中采取一些举措保障女工的利益,工厂代替家庭为女工提供一种父权式“保护”。这反映了( )
A. 工业化促使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B. 工厂制度颠覆了传统家庭观念
C. 工厂制度推动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 D. 工业化提高了女工的社会地位
11.1841年,狄更斯在《老古玩店》中记录了小内尔和祖父走过英格兰中部西西弗斯地区,看到“伴着发动机的轰鸣不断抖动,发出微弱的嘎吱声,高耸的烟囱吐出黑色的雾气,在屋顶上方聚起浓密难闻的乌云,周遭空气都是灰蒙蒙的”。由此可见,当时英国()
A. 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 B. 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
C. 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 工人居住条件异常恶劣
12.英国阿克莱特被称为“工厂制度之父”,1771年他与合伙人在水力纺纱厂里安置了多台纺纱机,雇佣工人生产。工厂制度将工人和生产资料集合在一起,通过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让工人操作机器,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据此可推知,工厂制度(  )
A. 导致国家治理模式的变化 B. 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C. 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D. 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3.英国兰开夏地区,参加工厂劳动的16—25岁的女孩子,能为自己积聚100英镑左右的嫁妆。19世纪中期工厂女工对家庭经济的贡献率占到47.1%,甚至出现不少丈夫找不到工作,而靠妻子养活的家庭。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女权意识的逐渐觉醒 B. 流水线生产的实现
C. 机器生产的迅速发展 D. 两性间分工的打破
14.1839年,有学者写道:在这个国家里,制造业已占据统治地位,科学和工艺家喻户晓,但在年轻一代的教育课程中,人们几乎不曾注意到缺少上述科目,这无法不令我们惊讶。该学者认为()
A. 英国工业化的发展存在隐患 B. 科学和技术日益紧密结合
C. 技术的积累决定制造业前途 D. 工业发展导致教育的缺失
15.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其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
A.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16.根据1910年对各国股份公司和联营公司的统计数字表明,英国有五万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不足100万马克;德国有五千家这类公司,每家公司的资本平均超过300万马克。这表明()
A. 统一之后的德国现代化发展迅猛 B. 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C. 德国生产与资本集中度超过英国 D. 英国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超过德国
17.1868年,德国化工染料业巨头赫斯特、拜耳等率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实验室。19世纪70年代,这一做法在德国推广,各大企业为科学家提供了与业绩相关的薪酬方案,企业实验室制度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广泛建立。由此可知()
A. 垄断组织在德国的普遍建立 B.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欧美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
18.19世纪,英国的道德学家宣扬自律的重要性:无论多么严厉的法律都不可能使游手好闲的人变得勤勉自持,让大手大脚的人变得未雨绸缪,让醉鬼变得清醒如初。这样的改造只能通过个人的节俭和自律来完成。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工人阶层遭受沉重压迫 B. 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 工业革命导致道德沦丧 D. 社会政治形势趋于严峻
19.1834年英国一反过去“家内救济”方式颁布《济贫法修正案》,下面是该法案颁布后英国济贫院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教区给穷人们的住房——泥巴糊的墙几乎裹不住腐朽的门框,恶臭让人憋得心慌,笨重的纺车整天悲鸣般的吱吱作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父母来探望,这里的父母也好似不晓得亲情一样……”该修正案主要表明(  )
A. 保障了工人的基本生活
B. 工业革命并未惠及下层民众
C. 是工人不断抗争的结果
D. 救济思想转变为救济、就业与经济发展兼顾
20.英国约克郡一名老工人回忆其在19世纪30年代时的生活时说:“远离自己的家乡,仅有两种可供消闲的去处,即教堂、小礼拜堂抑或是酒馆。前者很少开放,后者很少关闭;前者毫无吸引力,后者极具吸引力。”这可以用来说明()
A. 宗教改革摧毁了教会束缚 B. 工业革命损害了民众健康
C. 自由主义推动了经济发展 D. 工业社会带来了精神困境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 18世纪后半叶,随着生产技术变革的进行,尤其是动力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英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格局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原工业化时期的作坊制、家庭制、工场制逐步消退,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厂制生产开始兴起。工厂制的兴起意味着资本的集中,因为厂房的建设、机器的引入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在近代工厂中,随着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进一步增强,以韦奇伍德的埃特鲁利亚制陶厂为例,整个工厂分为若干个车间,如拌土车间、制胚车间、上釉车间、烧窑车间、上彩车间等,每个车间只负责一道生产工序。近代工厂制度兴起后,为保证生产的有序进行,工厂主制订并实施严厉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对工厂生产实施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现象。男性主导了全日制初等教育领域,社会和父母更重视男孩子的教育,高等教育就是男性的特权。与男生相比,女生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坚持女子教育目标要与“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相一致。女子教育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音乐、跳舞和绘画等课程。从事教师行业一般都是未婚女性的权宜之计,但是对于男性教师却没有这样的限制。
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也呈现出大众化的特征。工业革命造就了大批妇女劳动力,政府也通过诸多立法保障女子教育的实施。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法》以后,伯明翰地区又出现专门为女工开设的夜校;1869年,议会通过《捐款学校法》,明确指出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19世纪女子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发展都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从而推动女权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贺鹭《十九世纪英国女子教育的保守与革新》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工厂制的特征。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女子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原因及影响。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化时代到来前,英国的森林资源已消耗殆尽。1500—1630年间,英国木柴价格上涨了7倍,一般老百姓根本无力购买,因缺乏取暖燃料而冻死的现象时有发生。木柴价格上涨引发普遍不满,“达到了引发民族危机的程度”。英国主体能源从柴薪过渡到煤炭是循序渐进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早期,煤炭未能在生产生活中普及,1550年,煤炭年产量仅为2l万吨。詹姆斯一世允许曾备受贵族讨厌的海煤进入皇家圣地威斯敏斯特,并鼓励富人接受和使用煤炭。1630年,英国煤炭产量达150万吨。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的主要能源。玻璃制造、石灰烧制、酿酒、制糖、冶铁等行业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生产燃料。1700年,英国煤炭产量高达250—300万吨,是法国的30倍。煤炭不仅为英国人生活生产提供了热能,也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机械能问题。19世纪英国人口只增长了3倍,但煤炭消费量增加了18倍。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了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近150年。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49年我国的煤炭、电力产量仅为历史最高水平的一半左右。当时能源工业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现有煤矿、电厂的正常生产。1949年10月,中央政府设立了燃料工业部,下设技术局、计划经济局、地质矿藏勘测部、原料技术供应总局等部门,负责制定燃料工业的生产计划、基本建设规划、对能源工业的企业和机关进行检查和审查等。能源产品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物资,纳入了国家级的统一计划管理中。1949年11月至1950年5月,燃料工业部先后召开了全国煤矿、电力、石油等三个专项会议,制定煤炭、电力和石油的生产计划与工作方针。经过三年的恢复,原有的残旧煤矿、电厂等能源工业设备得到修复,能源工业的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建国前的最高历史水平,生产效率也有了明显提高,系统的能源工业体系开始形成,能源工业的布局全面展开。
——摘编自谢治国《新中国能源政策研究——对新中国能源政策发展过程的考察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及其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英两国能源发展的历史启示。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启示。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小题1】使用机器生产;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劳动分工细化;生产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实行倒班制;原料由工厂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小题2】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立法保障;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影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增强女性权利意识;推动女权运动。
22.【答案】(1)原因:森林资源的短缺;社会矛盾的激化;统治者的推动;煤炭能源的优势;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缓解能源危机;革新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工业革命;促进经济结构转变;提高综合国力;加剧环境污染。
(2)措施:设立专门机构;统一计划管理;召开专项会议。特点:集中领导,统筹规划;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结合实际,重点突出。
(3)拓宽能源供应渠道,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坚持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23.【答案】(1)城市问题: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工人面临严重的失业压力;工人生存条件恶劣;新兴城市建设的无序化。(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2)管理思想:城市工作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城市管理要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城乡互助合作;城市管理注重民主。意义: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加强城乡联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建设;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提升中共的政治声望。(任答其中三点即可)
(3)启示:国家政权应在城市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城市治理是一个系统性过程,要协调发挥各方积极性;城市治理要从实际出发,与各国国情相结合。(任答其中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