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 )
A. 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 B. 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
C. 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 D.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2.韩国在1983年制定了高科技发展政策,提出要实行“技术立国”;1985年,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涉及24个重点高新技术攻关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决定实施18项大型科研项目,包括建立新型太空站、完成地球观测卫星系统等。这表明( )
A. 各国博弈推动了国际新秩序形成 B. 经济全球化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
C. 冷战已延伸到了高新技术的领域 D. 科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3.无人驾驶汽车,主要依靠车内以计算机系统为主的智能驾驶控制器来实现无人驾驶。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教育、医疗等领域。智能机器人是利用机器视觉及其触觉等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反应及调整,完成多样任务。这说明( )
A. 脑力劳动者的身心压力得到减轻 B.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剧国家间科技竞争
C. 人工智能的应用便利了人们生活 D. 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4.据相关机构统计,2008年,全球对航天业的投入总额达620亿美元,这些投资带动了4960亿到8680亿美元关联投资,当年创造的总产值达1000亿—1800亿美元。这说明
A. 发达国家垄断航天收益 B. 发展高新科技意义重大
C. 民间资本进入国防产业 D. 太空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5.2023年的杭州亚运会不仅引入了智能机器人参与赛事管理。在观众体验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人工智能还用于搬运标枪、铁饼等器材,进行配送、巡防、迎宾等工作。这些机器人活跃在亚运会的各个场所,服务公共表演、体育训练、安全保障等众多领域。这说明
A. 中国的科技智能水平世界领先 B. 科技革命可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解放
C. 技术进步推动生产生活的改变 D. 科技成果的应用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
6.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达3710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上升到2020年的35%,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 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 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 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7.在医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基于图片分析的检验结果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诊断,且在部分诊断领域可达到90%以上;在智能金融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定制理财方案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这反映出( )
A. 科学技术综合运用水平提高 B. 科技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C.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变化 D. 人工智能提升人类智力水平
8.自1986年第一台3D打印机发明以来,国外关于该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得到持续发展。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已初步形成了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如很多创意产品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征集客户的设计方案,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实体产品进行销售,收益良好。这说明( )
A. 技术创新必须注重交流借鉴 B. 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C. 技术创新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 现代企业管理促进技术发展
9.19 世纪中叶,许多西方史学家强调历史研究者必须从文献或文献所揭示的事实入手,然后依据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样就能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这一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A. 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 B.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诞生
C. 欧洲启蒙运动达到高潮 D. 基督教神学历史观瓦解
10.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联邦德国,国内则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重大调整()
A. 加速了全球科技中心的转移 B.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C. 主要得益于国际形势的缓和 D. 直接诱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
11.新冠肺炎疫情中,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虽然尚处于初期探索应用阶段,但它们在疫情分析、图像识别、体温监测、病毒检测、辅助诊疗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 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发展趋势 B. 人工智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
C. 科技水平决定了国家主权安全 D. 科技推动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12.当代西方社会工人的构成日益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
A. 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B. 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C. 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 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13.传统上,世界被划分为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人的一切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信息技术出现后,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三元世界观”,即在人的世界和物理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数字世界”。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
A. 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B.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
C. 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知识 D. 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
14.1956年,在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资助之下,10位计算机领域的学者组织了一场研讨会,正式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此后数十年,他们和IBM一道主宰了这个领域。这反映出( )
A. 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社会需要 B. 人工智能成为新科技领域标杆
C. 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 D. 资本与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15.近年来,在卫星导航领域,由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最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开发的,至今只是从军用领域“局部解放”出来为大众用户服务,加之该系统受美国国防部控制,致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本国的卫星定位系统。这说明( )
A.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 B. 各国努力创新和抢占太空科技的制高点
C. 军备竞赛影响世界安全 D. 事关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独立自主
16.如果说昔日的机器仅有“骨骼肌肉”,那么今天的机器除了“骨骼肌肉”之外,还有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今天的“骨骼肌肉”也有了崭新的内容,例如动力设备,除了蒸汽机、电动机之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核能、化学能、太阳能、光能等新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变化反映了( )
A. 社会发展推动动力形式多样化 B. 科技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
C. 技术进步使社会分工日益严密 D. 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17.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 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 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 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 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18.2003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正式提出“科技外交”的概念,下表是科技外交实践的部分史实,据此可知
时间 史实
2012年 欧盟提出加强科技外交,提升欧盟研发与创新的卓越水平,提高经济与产业竞争力
2014年 26位科学家组成联合国科学咨询委员会,旨在为联合国重大议题提供专业的咨询建议
2019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共同确定了人工智能的使用原则
2020年 美国宣布将加入GPAI,力图以霸权力量主导形成不利于中国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规则
A. 科技外交旨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B. 跨界科技合作可以有效缓和紧张局势
C. 社会信息化加剧了大国之间的竞争 D. 科技外交的践行过程机遇与危机并存
19.有学者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史料大爆炸”,“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巨量史料展现在所有学者面前,不但能轻易查阅,而且能呈现史料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往用100年也做不到的事,现在很短时间就能实现。“史料大爆炸”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 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
C. 文化多样性得到维护 D. 史学理论取得了突破
20.2023年11月,首届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在英国布莱切利庄园召开,英首相苏纳克及部分与会人员倾向于加强监管,控制超能力的前沿模型;美方认为“迅速采取错误的监管方式可能会导致以损害竞争和创新的方式集中权力”;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则主张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鼓励各方协同共治。这说明,当今世界()
A. 技术革新带来多元利益诉求 B. 中国方案得到全球认可
C. 一超多强格局正在走向多极 D. 意识形态决定各方立场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周礼》记载,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冰政”这一机构,其负责人称“凌人”。每年大寒季节,他们就监督奴隶、庶民到水质好的地方凿采冰块,再将冰块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冰窖里。大约到唐朝末期,人们为生产火药开采了大量硝石,并偶然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降温直至结冰。溶于水的硝石还可以用蒸发结晶法等手段提取出来重复使用,但硝石提纯极其困难,且要耗费大量人工,故制冰成本仍然十分高昂。
——摘编自宋衍昌《实现制冰自由,究竟靠什么黑科技?》
材料二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记载了北京城主要冰窖的分布和储量。民国时期,民办冰窖显著增多,各大酒楼、饭庄往往和民营冰窖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供应关系,走街串巷贩卖鱼虾的小贩也经常在担子中放块冰以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城区周边又修建了一批冰窖,民营冰窖也通过公私合营逐步收归国有。但冰窖收储的天然冰取自于河湖池塘,难免受到污染,人吃了天然冰制作的食品后容易罹患肠胃传染病。随着现代制冰厂特别是冰箱、冷柜、空调等制冷设备的出现和普及,冰窖很快衰落,到20世纪80年代,北京的冰窖已基本停用,少数明清遗留下来的老冰窖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刘林智《冰窖旧事:老北京的消夏记忆与历史遗存》
材料三
2020年9月,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作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承诺。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会应用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冰、造雪技术首次在冬奥史上用二氧化碳替代了对臭氧层存在危害的氟利昂系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此评价说:“国家速滑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世界领先,实现了低碳化、零排放。”
——摘编自王静宇、吕可欣等《张信荣:以碳制冰,变废为宝——绿色能源的领跑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末制冰技术取得突破的有利条件,并简要评价这一技术突破。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历史上“冰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冰窖”发展的因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进步与生活变迁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在15世纪前后突然超过亚洲大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共同采用了贸易开放政策。同时,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最先富裕的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而是发生在欧洲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英国与后来的法国和德国,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除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之外,还较好地将殖民地纳入本国的分工体系,而且拥有更好的市场条件、高效的法制传统和人力资本培育体系,使本国的要素结构更能支持大规模的民间技术创新,吸纳过剩资本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促使其经济结构从传统农业向近代工业转型。
——摘编自李君华、欧阳晓《欧洲大国发展道路的经验解释》
材料二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其特定含义,系指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由古代传统政治、文化向近代政治、文化转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近两千年的向前发展,至明代后期已经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这些新因素在性质上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它们首先出现在经济领域,然后引起阶级关系、社会生活、政治关系、思想意识、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古代封建社会已经发生局部结构性变换。新生的先进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的未来,显示了社会的新走向,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摘编自张显清《晚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欧洲大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的依据。
(3)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社会转型的具体要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1987—2014年科技投入财力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材料二 40年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改革成为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个缩影,发挥了先锋、引领和试验田作用。我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步入快速发展轨道,有举国体制下研制“中国神药”青蒿素类抗疟药的协同攻关;有“神舟”飞天创造的“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的“中国深度”,“复兴号”标准动车组刷新的“中国速度”……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中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成就撷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改革的影响。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D
16.【答案】B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1)有利条件:手工业(采矿业)的发展;火药的发明;悠久的采冰、制冰传统;权贵阶层的享乐需求和财力支撑。评价: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冰的季节束缚;有利于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并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矿物及火药化学配方的认识;为夏日消暑提供了更多便利(促进了冷饮行业的发展);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和少数富豪;规模有限,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推广。
(2)发展趋势:从官方垄断,到官、民并行,再到收归国有;规模不断扩大,但在20世纪后期迅速衰亡;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由以实用性为主,转向以发挥科研、教育功能为主。因素:政权性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社会需求(人口多寡);科技进步。
(3)认识:技术进步可以为人们的便捷生活提供更多的选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利于推动技术不断创新;技术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主动倡导并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
22.【答案】【小题1】原因:对外殖民贸易与殖民掠夺;将殖民地卷入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育;大规模的技术创新;劳动力和资本要素转化为生产力;工业革命的推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影响:催生更多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推动欧洲结构转型;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殖民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苦难。
【小题2】依据: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货币化;西学东渐,开阔了国人视野;思想领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市民阶层壮大,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
【小题3】要素: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科学技术进步并转化为生产力效率;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23.【答案】(1)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改革开放,“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及贯彻。
国际局势的复杂和竞争的加剧。(答对3点可)
(2)引领改革开放;培养现代化建设科研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