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小说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五单元
《清兵卫与葫芦》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夹袄(jiá) 顷刻(qǐng) 前倨后恭(jū) 剜肉补疮(wān)
B.气氛(fēn) 扒窃(pá) 扺掌而谈(zhǐ) 诲人不倦(huì)
C.晌午(shǎng) 胴体(tòng) 骁勇善战(xiāo) 亘古未有(gèn)
D.劲头(jìng) 择菜(zhái) 强颜欢笑(qiǎng) 钻木取火(zuān)
答案:B
解析:这个题目中的字有常见字的的读音,有常见成语中的词的读音,还有多音字,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查字典,多积累。做题目时,要根据掌握的个别准确字的读音去采取比较、排除的方法来做出正确的选择。特殊字的读音很重要,像此题中的“胴”和“劲”的读音就很特别。A项“倨”读音应为jù;C项“胴”读音应为dóng;D项“劲”读音应为jìn。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且句义明确的一组是( )
A.这个爱好对于他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在想着葫芦,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
B.耽搁的原因是娜塔莎的裙子太长了,两个女仆在缩短裙边,匆忙地咬去线头造成的。
C.子女与老人同住,将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D.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某一类型病句的辨识和综合考查识别某几类型病句,要准确地识别病句,了解常见的成分残缺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语意重复 、句式杂糅 、前后矛盾 、否定不当 、成分赘余等病句类型,并能准确找出病句,要学会使用修改符号来进行语段中病句的修改。具体表现在:A主客倒置,说法不合事理; B句式杂糅,去”造成的 C句意不明,”他们”有歧义,所以选D。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清兵卫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地区的葫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B.谈起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义行,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小说创作家也惊叹不已。
C.沈从文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因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展现了豪爽与浪漫的湘西风情而名噪一时。
D.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答案:C
解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A望文生义,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B“左右逢源” 左右逢源原指赏识广博,应付裕如。后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 有时也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D张冠李戴,“琳琅满目”不能修饰形容语言。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前小沈阳这种演艺风格的走红,更加说明我们国家文化价值有所滑坡。
①无疑要承担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神圣和崇高也一道消解的风险
②使艺术再次回到人性和原生态的功能
③的确有对虚假的神圣和崇高再度消解
④纵容社会文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⑤但如果艺术家在这种现象面前不能保持足够的理智,随波逐流
⑥以小沈阳为代表的俗文化能走红
A.④②③⑤⑥① B.④②⑥③①⑤ C.⑥③②⑤④① D.⑥③④②⑤①
答案:C
解析:逻辑顺序,先论述小沈阳现象的积极意义,再论述小沈阳现象消极影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
B.“辽宁舰”的舰员在选拔时,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现实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航空母舰舰员。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郎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答案:D
解析:A项,成分残缺,“有关部门要”后漏掉“以”,“以……的态度”。B项,成分残缺和语义重复,在“年龄”前加“在”,“经历”和“任职时间”有语义交叉,删除其中之一。C项,不合逻辑,“郎朗歌声”无法“观察”;暗换主语,导致逻辑混乱,“都……”承前省略不当,在“都能从中”前加“他”。
6.选出下列有关课文的文学常识搭配恰当的一项是( )
A.《墙上的斑点》——美国——伍尔芙 B.《清兵卫与葫芦》——日本——川端康成
C.《牲畜林》——瑞士——斯特林堡 D.《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答案:D
解析:A英国;B志贺直哉;C意大利,卡尔维诺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或名著情节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繁漪、觉慧、傩送分别是曹禺《雷雨》、巴金《家》、沈从文《边城》里的人物。
B.小说情节的巧妙安排,如《祝福》的倒叙、《清兵卫与葫芦》的摇摆、《牲畜林》的延迟等等,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增强故事性,吸引读者。
C.《红楼梦》中,宝黛初识时似曾相识,心有灵犀。后来经过长时间的交往,宝玉的爱情逐渐专一,他在沁芳闸桥边与黛玉共读《牡丹亭》,并借其中的曲词来表明心迹。
D.在《哈姆莱特》中,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授意演出《捕鼠机》一剧,剧中主人公的死与克劳狄斯谋害其兄的情况十分相似,不等戏演完,克芳狄斯便惊惶离去。
答案:C
解析:宝玉在沁芳闸桥边与黛玉共读的不是《牡丹亭》,而是《西厢记》。
8.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三个妇女一台戏”,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B.如果政府官员对普通民众的疾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那么这样的官员要他何用?
C.姓“公”的违法者用孔乙己的那套“窃书不算偷”的诡辩来“明哲保身”,虽然他们靠头上的“保护伞”暂时平安无事,但最终还是难逃法网的。
D.两位学者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中指出:“尊重研究者的劳动成果,甘冒‘仰人鼻息’之险,在引用时都标出研究者的姓名,以便于读者查阅。”
答案:A
解析: A“三个妇女一台戏”指妇女们相聚在一起,总爱说说笑笑热闹得像演戏一样,此谚语可改为“三个臭皮匠,合成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或“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意为人多智谋多;B“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指不重视,不注意,不关心;C“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D“仰人鼻息”比喻依赖人,看人的脸色行事。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四五年前的一次政协考察中,我发现西北农村地区的孩子们真不容易,4点钟起来上学,中午就在学校吃个土豆,下午4点钟又回去。别说唱歌,连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不能保证。
B.每个公民都自觉按照儒家的伦理秩序,安然履行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仅喝令自己在其中循规蹈矩地生存,更对任何一个违反规则的人群起攻之,包括对自己。
C.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营造法式》,那是我国建筑学史上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有文字说明加图样参考,这是一本“国标”式的建筑“宝典”。
D.很多人都认为奢华与高贵是近义词,两者毗邻而居,都认为奢华是通往高贵的最佳途径。而事实上,奢华仅仅是外表和物质上的富有,而高贵却是气质和灵魂上的芬芳。
答案:B
解析: A项结构不清,将“我”前的偏正短语“四五年前的一次政协考察中”放入“在……中”的介词短语中。C项语序不当,将“建筑史上”调整到“一部”之前。D项成分残缺,在通往高贵的“之后加”最佳途径。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
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答案:A
解析: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等闲视之”: 等闲:寻常,一般。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使用正确。B项“猝不及防”是指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与中心词“惊喜”不搭配。C 项“慷慨解囊”是指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适用场合不当,D 项“自相矛盾”是指自己跟自己或集体内部的相互之间(存在某种情况),适用对象不当。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 。
答案: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本句要注意“将”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 《诗经·卫风·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 。
答案: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解析:本句要注意“葚”“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 《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 。
答案: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解析:本句要注意“咥”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 《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 。
答案: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解析:本句要注意“偕”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 《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 。
答案: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解析:本句要注意“陨”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 《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
答案: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解析:本句要注意“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 《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 。
答案: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解析:本句要注意“宴”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 《诗经·卫风·氓》中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二三其德。
答案:夙兴夜寐|士也罔极
解析:本句要注意“夙”“罔”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诗经·卫风·氓》中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 , !”
答案: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解析:本句要注意“嗟”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诗经·卫风·氓》中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 , !”
答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解析:本句要注意“焉”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阅读题。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兵卫与葫芦 (有删减)
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技巧很好,塞子也是自己装上的。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有一天,他在海边的街上走,心里依然想着葫芦,忽然眼前一亮,看见一件东西,把他吓了一跳。原来路边背海一带都是摊户,这时候忽然从一个摊户伸出一个老头儿的秃脑袋,清兵卫把它错看作葫芦了。“这葫芦真好!”心里这么想着,有好一会儿没有看清楚——再仔细一看,连自己也吃惊了。那老头儿昂着光彩熠熠的秃脑袋,走进巷子里去了。清兵卫觉得好笑,就大声地笑了起来,一边不住地笑着,一边跑过了半条街,还是忍不住地笑。
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二岁的小学生,每天学校里放学回来,他也不跟别的孩子一起玩,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校去。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橘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
“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
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作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
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
“要卖就算五块钱吧。”
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了:“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
(1)分条概括这篇小说的基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答案:清兵卫喜爱、热衷于葫芦——发现并买下好葫芦——教员没收葫芦——父亲砸碎葫芦——葫芦变卖高价——清兵卫放弃葫芦,改变爱好。
(2)文中的清兵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请简析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①对葫芦专心痴迷。比如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看成葫芦,又比如每次走过挂着葫芦的店铺,他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②欣赏眼光独到,有天赋。从葫芦最终被辗转卖出高价可以看出眼力不凡。③被权威压制,畏惧权威。比如教员来家访时“吓得什么似的……缩成一团”,又比如父亲生气地砸碎葫芦时,清兵卫“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3)小说最后写到父亲对于清兵卫新的爱好“又在开始嘀咕了”,试探究这一结尾在全文中的作用,并且简单谈谈你对清兵卫遭遇的感想。
答案:①暗示清兵卫的爱好可能又一次被迫放弃,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空间。②爱好可能再遭扼杀,孩子的个性被强制压抑,增强了悲剧意味,升华了主旨。③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2)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概括的答题思路是:分析文章使用材料特点、分析作者情感的具体体现、分析作者思路的流程、根据具体的问题进行整合。(3)本题属小说情节的考查范围。此处问的是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如此问一般可以考虑首尾呼应,这里的特点比首尾呼应更特别一些,它像一个首尾衔接的环,开头是一个爱好的结束和另一个爱好的开始,结尾是这个开始的爱好又遭受父亲的嘀咕了。至于对主题的作用即突出和深化。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一张地图
莫景春
久在城市里居住和工作,虽然现在所在的城市距离老家仅仅百余公里,可是难得有时间回趟老家。常常在周末接到父母的电话,其实也没什么大事,他们在电话里很有兴致地叙述的,不是张家大伯的儿子结婚了,就是李家叔叔的女儿出嫁了,再就是庄稼长得怎样……最后总忘不了嘱咐一句:“家里什么都好,忙你的工作,别惦记……
其实,哪能不惦记呢!父母不跑到城市里来,自己也总想抽空回家看看,可是大学毕业后,在单位工作接近十年,一直没什么成就,就不愿总在乡里乡亲的眼前晃了。
因为中秋节有三天时间的公休,下决心回趟老家。
刚到家,邻居大伯便急急忙忙找上门来,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一样大小的地图,一脸的焦急。
“有什么急事吗,大伯?”我赶紧起身,迎接这位好像有什么急事的老人。
“你是村里的读书人,又在外面工作,见多识广,帮我看看!”大伯气喘吁吁地说,又递过那张被攥得有些皱巴巴的纸。
红红点点,密密麻麻地印着地名,那是一张花花绿绿的地图。从没上过学的大伯怎么突然对地理知识感兴趣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大伯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是不是故意考考我?或者是生活好了,准备出去旅游?
“你帮我找找广东的东莞在哪里?过节了,心里总是挂着些什么东西。”大伯伸出一双满是皱纹的手,抖抖索索地和我小心翼翼地打开那地图,然后掏出一支红笔,还有透亮的放大镜。
哎呀,像蜘蛛网一样的地图,早早画上了两条醒目的线。家乡所在的桂西北一乡镇已被划上大红的圆圈,然后从这个地方笔直地分出两条直线:一条直直伸向遥远的北京,另一条则连向海边的厦门。这两条线赫然醒目,像两只有力的手指一样,紧紧地嵌在一起。
北京厦门,一北一南,一个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个是美丽的海边城市,划上它们有什么用?大伯看到我的手指反复地指指点点着北京和厦门,笑呵呵地说:“那是在读初中的孙子帮我找的,现在也跑出去了。在北京的是大儿子,在厦门的是二儿子,他们全跑出去啰。”
我知道邻家大伯的大儿子手艺好,砌砖垒石,是他的拿手好戏,呆不住,跟着邻村的人跑到北京搞建筑去了;二儿子呢,平时喜欢拆拆收音机修修电视冰箱,对电子很感兴趣,也跑到厦门的电子厂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大伯和老伴,还有儿媳孙儿了。
“那现在你找广东的东莞干什么呢?”
“大孙儿中专毕业了,到广东的东莞打工去了,想看看他到底在哪个地方,心里踏实。”
看到大伯急切的样子,我赶紧把地图平平整整铺到桌面上,拿起他手上的那支红笔,先在我们所在的家乡定了个点,沿着广西向广东的方向,在标着黑黑的字大大一圈的“广州”附近划出了东莞这个地名。大伯目不转睛地盯着,晃着放大镜,目光紧跟着我的笔头,看着我的笔头停住了,便长长地舒口气:“哦,在广东,就在我们附近,不远不远。”
接着他急忙拿来一把直尺,在我们家乡和东莞之间划了一条长长的红红的线,把两者紧紧地连接起来,心里乐滋滋的。
我再看看大伯的地图,只见图上以家乡为原点,辐射三条赫然醒目的红线,那三条线很像一只张开的手掌。家乡是掌根,北京厦门东莞是叉出去的手指,不管亲人们跑到哪个地方打工,他们都还紧紧地握在大伯的掌心里。
(1)小说的结尾写地图上画的线“像一只张开的手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小说的结尾写邻居大伯的地图画成了手掌的图形,这有很深的寓意。地图上辐射出去的红线是孩子们远离家乡的去向,但不管他们到多远的地方,都是由掌根出去的,他们都会在亲人的掌心里;这个结尾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还点明了题目,也照应了开头邻居大伯拿地图来找“我”的情节,使全文成为严谨的整体。
(2)小说中邻居大伯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邻居大伯对孩子们有深沉的爱,孩子们远离了家乡,他总要一一找到地图上孩子们所在城市的位置,内心充满了关切。②他开通开明,孩子们远离了自己,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能理解他们的生活追求。③容易满足,从地图上的距离看着不远,就可以长长地舒口气,将孙子去的地方在地图上用红线和家乡连在一起心里就乐滋滋的,都表现了这一点。
(3)小说中写了邻居大伯一家分散到全国各地的现状,这成了当今农村很普遍的现象。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请结合实际谈谈。
答案:现在农村出现“空心”化是城镇化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结果。①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去,是他们在物质和文化上追求更高水平的表现;②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有着丰厚的劳动力资源,自然会出现劳动力流动的现象;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去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文中留守老人赡养的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解析:(1)该题考查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解题时内容上应回到原文,重点分析上下文语境,理解文意,然后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与标题的关系。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的大意,然后据此分析该段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可从行文思路和感情基调入手加以分析概括。本篇小说的结尾写邻居大伯的地图画成了手掌的图形,这有很深的寓意。地图上辐射出去的红线是孩子们远离家乡的去向,但不管他们到多远的地方,都是由掌根出去的,他们都会在亲人的掌心里;这个结尾突出了小说的主旨,还点明了题目,也照应了开头邻居大伯拿地图来找“我”的情节,使全文成为严谨的整体。(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赏析能力。赏析时要根据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结合文章主旨进行思考。文中邻居大伯对孩子们有深沉的爱,孩子们远离了家乡,他总要一一找到地图上孩子们所在城市的位置,内心充满了关切;他开通开明,孩子们远离了自己,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能理解他们的生活追求;他容易满足,从地图上的距离看着不远,就可以长长地舒口气,将孙子去的地方在地图上用红线和家乡连在一起心里就乐滋滋的,都表现了这一点。(3)这类题型必须立足文本,即“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意图”,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本题解答时要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思考。现在农村出现“空心”化是城镇化政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去,是他们在物质和文化上追求更高水平的表现;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农村有着丰厚的劳动力资源,自然会出现劳动力流动的现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市去也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比如文中留守老人赡养的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这些都是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古诗文阅读。
2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问题。
早梅桥
李绅
早梅花,满枝发。
东风报春春未彻,紫萼迎风玉珠裂。
杨柳未黄莺结舌,委素飘香照新月。
桥边一树伤离别,游荡行人莫攀折。
不竞江南艳阳节,任落东风伴春雪。
(1)诗歌开头四句给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幅图景?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诗歌前四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梅报春图。开头两句好似民谣,写出桥边的梅花早早地开满枝头;虽然隆冬严寒尚未褪尽,那满枝的梅花却己迎若料峭的东风.在紫色的花萼上绽开了她那玉珠般的花蕾。“春未彻”言冬寒犹存.暖气乍露.点出“早”字。“玉珠裂’,拟状梅花蓓蕾初放.点出“春”字。
(2)诗人为什么说“游荡行人莫攀折”?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方法表达的?
答案:因为桥边这一树盛开的早梅.似乎是为感伤离别而特意长在那儿的.它那绰约的风姿.飘逸的情韵足以让离人永驻于心,.因此抒情主人公奉劝那些无所事事的游荡者手下留情。末两句顺此进一步赞美了早梅独有的情怀:它不在明媚的江南春日去与其它花卉争芳竞艳.而是在完成了传递春至的消息使命后,甘愿随风飘零,去伴随那催生助萌的沽白的春雪。这种情感诗人是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来表现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分析概括能力。解题时要抓住描写对象和诗歌主旨进行综合分析。诗歌前四句描写的对象有梅花、东风、紫萼等,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梅报春图。开头两句好似民谣,写出桥边的梅花早早地开满枝头;虽然隆冬严寒尚未褪尽,那满枝的梅花却己迎若料峭的东风.在紫色的花萼上绽开了她那玉珠般的花蕾。“春未彻”言冬寒犹存.暖气乍露.点出“早”字。“玉珠裂’,拟状梅花蓓蕾初放.点出“春”字。
(2)本题共三个小问,涉及到内容、情感以及手法等知识点。从前两联可以看出,诗人说“游荡行人莫攀折”是因为桥边这一树盛开的早梅.似乎是为感伤离别而特意长在那儿的.它那绰约的风姿.飘逸的情韵足以让离人永驻于心,.因此抒情主人公奉劝那些无所事事的游荡者手下留情。末两句顺此进一步赞美了早梅独有的情怀:它不在明媚的江南春日去与其它花卉争芳竞艳.而是在完成了传递春至的消息使命后,甘愿随风飘零,去伴随那催生助萌的沽白的春雪。这种情感诗人是用对比和拟人的手法来表现的。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葫芦丝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字。
传统葫芦丝各部分的名称
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其历史较为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朝代。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是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的,通体长约30厘米,主管开有7个音孔,与后世的箫笛非常近似。吹奏葫芦丝时,管身竖立,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用拇指按背孔,食、中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3孔,左手按其余3孔,气流同时输入3个管口而发音。音量较小,主管的音色柔润而纤秀,在两根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关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又叫“葫芦丝”。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在我国民族乐器大花园中,它已成为一支引人注目的奇葩,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易学会的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葫芦丝是:
答案:参考答案:葫芦丝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音量较小,主管音色柔润而纤秀,深受人们喜爱。
解析:抓住葫芦丝的特点概括,诸如构成、音色等。
25.下面是对上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透过上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答案: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表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图表提供数据的对比(横比和纵比),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或得出相应的结论。本题要把握三个“比较”:出生类别、身高体重、机能综合素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9 页 (共 1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