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七单元
第1课《英国乡村》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后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B.在我们的乡村——传统文化的基地,传统文化活动很难引起年轻人的兴趣。即使在过年的时候,他们也早早地离乡去打工;即使在家乡,他们也宁愿看电视消遣。
C.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对网民关注的“民生五价”乱象做出积极回应:今年将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价格和医疗、通信、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
D.大自然哺育了人民,人民非常钟爱大自然。在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中,天津人民最喜爱的是市树白蜡树,市花月季花,市鸟海鸥。
答案:B
解析:A 项中途易辙,应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放于“在”后;C项搭配不当应为“加大……检查力度” D项“非常钟爱”赘余重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对本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予适当______,但集体出资部分不得向农民摊派。
②拖延至昨日,“斯诺登事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斯诺登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__ _说,他只是为了捍卫公众的知情权利。
③各大城市的城郊__ _部分往往是流动人员最多的地方,也是治安状况比较差的地方。
A.扶持 申明 接合 B.扶持 声明 结合
C.扶植 声明 接合 D.扶植 申明 结合
答案:B
解析:“扶植”有培植之意,此处应用“扶持”,侧重于帮助、支持。申明:动词,郑重说明。声明:动词,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名词,声明的文告。此处应用名词“声明”。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接合:连接使合在一起。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__________。
①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②也许有人为城市的一天天侵占乡村而沾沾自喜
③城市也将因此而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
④但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的质朴,我们将会迷茫
⑤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
⑥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
A.①②⑤④③⑥ B.②①④⑤③⑥ C.⑤②④③⑥① D.⑥①②③⑤④
答案:C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本题所给句子中,④③衔接紧密,由此排除B、D,⑥①衔接紧密,是对上文的总结,由此排除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十岁女孩小琴的父母在孩子受伤离世后自愿捐出孩子的器官,让五名患者重获生,这件事经媒体报道后,深受社会各界所称颂。
B.新的一年,中国公民将迎来一批新规,其中,一代身份证正式失效,房贷开始“瘦身”,以及号称史上最严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等新规备受关注.
C.虽然呼吁允许考生异地高考的报道时常见诸于各类媒体,但去年最后一天出台的各地政策并没有真正放开,而是设定了较高门槛。
D.为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乡村医生的良好氛围,展示全国扎根基层的一百多万乡村医生坚守、奉献的高尚情操,中央电视台于正式启动“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
答案:B
解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A.句式杂糅。C.成分残缺。D.语序不当。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B.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C.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士籍作家赫尔曼﹒黑塞在《黑塞说书》中倡导人们阅读杰作。
D.作家刘亮程被誉为 “乡村哲学家”,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等。
答案:A
解析: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题中,A项,错误,应是“诗人戴望舒《雨巷》 ”。
6.在下面两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家庭的 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2)因为睡不着,打开窗帘,遥望夜空, 满天,斜月晶莹,薄雾似轻纱漫卷, 。我思念那个小山村,那个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A. 熏陶 星斗 诗意朦胧 B. 熏陶 星光 诗意盎然
C. 熏染 星汉 如梦如幻 D. 熏染 星斗 诗意盎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辨析近义词,必须要从所给词语的词义、词性、轻重程度、适用对象、范围大小、感彩等角度考虑,一定要切合语境。“熏陶”是指好的方面的,“熏染”是指坏的方面;“星斗” 泛指天上的星星,“星汉”指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诗意朦胧”是指诗意不清楚,有种让人想象的感觉,“诗意盎然”是指形容气氛、趣味等浓厚的样子,“如梦如幻”多指美好的事物。这里根据语境,应选择A项。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这就是神话和传说之间的界限。
B.消费者可以上网方便快捷地投诉自己的不平遭遇,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有人把新闻和小说嫁接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新文体,称之为“新闻小说”。
D.在美国,提供各种不同主题房间的酒店、客栈每年都在增加,或是高贵古典的宫廷式房间,或是乡村山野的小茅房。
答案:D
解析:“茅房”改为“茅屋”,“茅房”指厕所。
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忙时节,乡村、田野一派繁忙景象,即使是汗牛充栋,起早贪黑,农民们也还是觉得有干不完的活计。
B.在父亲的记忆中,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C.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中国应当寸步不让,锱铢必较。
D.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答案:B
解析:A项的“汗牛充栋”,意思是运的书很多,使拉车的牛累得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B项的“白云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不符此句中人事变迁的语境。C项的“锱铢必较”意思是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D项的“东山再起”意思是隐居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
9.下列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由于利比亚反对派的内讧,班加西百姓对政府的亲疏离合变换莫测,让人如堕云雾之中。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这样才能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乡村风光,甚觉宜人,野外景致,殊有情趣,远近树木参天,蔚为大观。
D.善哉善哉,该出手时就出手,须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
答案:C
解析:A.换——幻;B. 急功进利——急功近利; D. 七级浮图——七级浮屠。
10.下列选项错误的一项是( )
A.《林黛玉进贾府》作者曹雪芹,名霑。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B.《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C.《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形象。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威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D.《高老头》作者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1833年写作《乡村医生》时他想要把笔下的人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在《高老头》中做了尝试。这是《人间喜剧》的萌芽阶段。
答案:C
解析:答题时,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C项,“英国作家”不正确,应为“美国作家”。所以选C。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是: , 。
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本句要注意“患”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 , 。
答案: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 。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本句要注意“拂”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解析:本句要注意“饿”“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 , 。
答案: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解析:本句要注意“昳”“忌”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暮寝而思之,曰:“ ,私我也; ,畏我也; ,欲有求于我也。”
答案: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解析:本句要注意“妾”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答案: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解析:本句要注意“寡”“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经过冷静理智地分析,在齐王面前巧妙地将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与“妾之美我者,畏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相对应的句子是: ;最后邹忌得出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答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解析:本句要注意“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答案:皆朝于齐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怎样的效果:燕、赵、韩、 , 。
答案:魏闻之|皆朝于齐
解析:本句要注意“魏”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①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②徙倚:徘徊。③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1.对下面诗歌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暗指诗人隐居的地方。
B.徙倚:迁徙依靠。
C.落晖:落日的余光。
D.薄暮:日将落之时。
答案:B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解析:(1)徙倚:徘徊、彷徨的意思(2)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2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1)本诗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绿遍山原白满川”中最精炼传神的是“遍”和“满” 。“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
(2)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雨如烟”等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题目
解析:(1)古诗人炼字,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绿遍山原白满川”则是两个形容词的炼字,一为“遍”,一为“满”。对此分析,应从表层义和情感义这两个方面来考虑。(2)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今乐清市淡溪镇)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翁卷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了,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四、阅读题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徐百柯
有这样两份邀请:一份来自世界瞩目的中心,一份来自默默无闻的中国西南边陲。前者邀请你去了解一座3次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一个现代工业文明发源的国度,而后者邀请你去关注“那些时光边缘的村落,那些清泉之上的歌声”——两者会有什么交集吗?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展示了英国人引以为傲的东西:工业革命、全民医保、流行音乐……但是在这一切的开始,导演邀请全球观众欣赏的是一派乡村田园景象。显然,这同样是英国人内心珍视的传统。而在世界的另一端,在多数人的目光之外,贵州黎平县的侗族村寨至今还保留着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数日,一场“重估乡村价值”的论坛在黎平举行。
这里有侗族大歌——一种古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被赞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里的地扪侗寨,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时光边缘的村落”。这里的肇兴侗寨,其构成本身就像是传统价值的一种象征,分为仁、义、礼、智、信五“团”。论坛会场,就设在其中的义团鼓楼下。
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
工业革命之前,乡村的价值既在于生活,也在于生产,它要扮演社会演进的物质推动角色。而在工业化或后工业化的当下,乡村的价值则主要在于生活,即作用于人的内心。“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这样的原则: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实际上,只有在人的内心的意义上,我们才可能去谈乡村价值的输出。
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
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相比之下,中国尚处在工业化进程中。一方面,现代化之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在当下的中国乡村,没有经济提振的乡村文化复兴,注定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价值的保育和处理,必须同时展开,以实现生产和生活的平衡、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一种应当避免的悲哀前景是,现代化在中国展示其摧毁性的力量,待到传统的乡村价值已经飘零,待到很多人的内心已经干涸,人们才幡然醒悟,才去进行所谓的抢救。
要实现平衡的发展过程,切忌有意或无意的不对位——面对现代化的洗礼,试图用陋习陋规去加以阻挡;或者用半吊子的所谓现代观念,去否定基于人性的传统价值。
伦敦碗里上演的开幕式获得诸多赞誉,给中国人的启迪不少。但许多人忽视了那个长而有力的前奏:英国人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如果说承办奥运会是对全世界的一次诚挚邀请,那么开幕式的邀请非常清晰:请看我们内心珍视的传统,那些是构成英国人之为英国人的要素。
在黎平,肇兴侗寨的义团鼓楼里,老妇在搅拌大瓦缸里的蓝靛染料,孙女在一旁玩耍,公鸡悠闲地踱步。几米之外是寨里的花桥,老乡们坐在桥上,一边抽着长烟斗休憩,一边饶有兴趣地打量一帮外地人热烈地开会讨论。到了晚上,所有人一起欣赏曼妙的大歌,全无大牌教授、村野老人的区隔。这样的建筑,这样的人,这样的生活,是村寨之为村寨的要素,也承载着这样一场论坛所试图唤起的、需要乡人和城里人共同保育的价值。
期待中国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乡村生活所含蕴的良善价值,能够被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虚心接纳,并藉此成为国民内心珍视的传统。
(原载2012年8月8日《中国青年报》第9版,有删改)
(1)文章标题“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有哪两层含义?
答案: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分别展示和保留了淳朴的乡村田园景象。
②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和黎平县的侗族村寨都蕴涵了乡村的传统价值。
(2)“重估乡村价值”论坛的举办方信奉“以城市文化的善意输入,带动乡村文化的有效输出”这一原则,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原则?
答案:①要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
②要将乡村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
(3)当今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平衡发展?请作简要阐述。
答案:①坚定地走现代化之路,用经济提振乡村文化复兴。
②保育和处理乡村传统价值,实现生产和生活、外在发展指标和人的内心的平衡。
③正视现代化和乡村传统价值,避免二者错位,既不用陋习陋规阻挡现代化,也不用所谓现代观念否定乡村传统价值。
解析:(1)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正是乡村生活及其中蕴涵的价值,使相距遥远、量级似乎也相差甚远的两场人类活动,产生了某种关联——如同伦敦碗里听到了侗族大歌。”而这种关联就是,两个相去甚远的地方都有展示着乡村田园的美景。而伦敦碗正借开幕式向世界展示他们的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依然珍视传统,这一点恰恰是黎平县无意之中暗合的一种气韵。(2)答题的主要信息集中在“乡村价值的良性诉求是:在城市文明、现代文明的助力下,让乡村少年建立起一种文化自信,“首先让他们拥有和城里孩子同样的少年阅历,然后告诉他们如何融入外界,最终让他们明白,你有你的骄傲,并传播自己的骄傲”。实际上,这意味着一种“处理”乡村生活传统价值的过程。田园生活场景之所以成为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重要桥段,恰恰说明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成功地处理了其乡村价值,从而使这种价值有机融入国民心理和当代生活,并且骄傲地向全世界展示和传播。”两节文字中。第一节论述了乡村的诉求:想融入现代化的世界,并让年青一代获得自信——自己有文化之根,有文化特色,并传播自己的文化;第二节论述现代文明的诉求,不想失去良善价值,不想在现代化进程中成为全球化的“统一产品”,而想把最具传统特色的乡村价值融入国民心理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气质。(3)本题是一道变式探究题,设题中没有谈到联系文本,但是我们在具体分析是,要认真思考文本中表达的观点和感情倾向。找到信息的主要区域,加以概括,文章的最后几节(倒数4、5、6)都在围绕着如何进行平衡展开阐释。
五、语言文字运用。
24.请根据下面的例句,运用比喻仿写句子。
例: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而幽雅,绿林、青山、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李白诗是
杜甫诗是
答案:示例: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而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杜甫诗是幽咽泉流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解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在内容上,要结合着诗歌的意象及特点等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句式上,可模仿例句的句式特点。
25.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011年1月12日,经过激烈的现场角逐,历时六个月,百度主办的“情系e乡——大学生乡村信息化创新大赛”总决赛评选结果最终出炉。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一村一空间”从近一万五千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捧走了20万元的现金大奖。
据了解,此次大赛于去年6月25日正式启动,旨在号召并推动大学生利用互联网,参与到中国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同时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百度并为此投入了5000万元网络营销推广资源。活动启动以来,共吸引了4万余名选手参与,共收到参赛项目14000余个,全国68万行政村中,84%都在百度百科安家落户并拥有自己的信息化平台。其中,荣膺本次大赛一等奖的“一村一空间”项目更是在带动乡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帮助农民增收及就业等方面表现优异,将大赛的宗旨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村一空间”项目以临颍县为试点,将大学生村官了解信息化知识的特长,同农民渴望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同时具备一定硬件环境的特点相结合。这样的互补,促成了信息化同乡村的真正融合。
答案:促成信息化同乡村融合的“一村一空间”获大赛一等奖。(或“一村一空间”获大赛一等奖,推动家乡信息化进程)
解析: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抓住新闻报道的对象“一村一空间”,同时答出新闻事件的意义:“信息化同乡村融合”“推动家乡信息化进程”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