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3.3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17: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1.运用原理示意图与区域图像,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基本形式,正确认识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综合思维)
2.运用资料,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影响。(区域认知)
3.从全球视角关注国际合作中的区域差异,正确认识不同国家应对措施与其区域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探究人地协调发展的正确做法。(人地协调观)
4.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独立思考问题,并掌握处理地理原理、区域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地理实践力)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庆祝获得美国政府2009年度安全奖的当天,该公司租赁的“深水地平线”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水域发生爆炸并沉没,导致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漏油事件。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国石油公司为墨西哥湾溢油事故付出了数百亿美元的代价。
在日本标准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地震引起的第一波海啸浪潮在地震发生后46分钟抵达福岛第一核电厂。海啸冲破了福岛第一核电厂的防御设施,这些防御设施的原始设计能够抵御浪高5.7米的海啸,而当天袭击电厂的最大浪潮达到约14米。海啸浪潮深入到电厂内部,造成除一台应急柴油发电机之外的其它应急柴油发电机电源丧失,核电厂的直流供电系统也由于受水淹而遭受严重损坏,仅存的一些蓄电池最终也由于充电接口损坏而导致电力耗尽。第一核电厂丧失所有交、直流电,由于丧失了把堆芯热量排到最终热阱的手段,福岛第一核电厂1、2、3号机组在堆芯余热的作用下迅速升温,锆金属包壳在高温下与水作用产生了大量氢气,随后引发了一系列爆炸。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应用中发现,少量的辐射照射不会危及人类的健康,过量的放射性射线照射对人体会产生伤害,使人致病、致癌、致死。受照射时间越长,受到的辐射剂量就越大,危害也越大。核电站事故后避难的福岛人达到15万,其中包含很多自主避难的灾民。这些人面临着就业、住房的困难。另外,福岛县公布当地最新有6名儿童确诊甲状腺癌,令核事故至今患癌小童人数增至18人,另25人疑似患癌,福岛这个曾是日本的“水果王国”的美丽城市,也变成了无人居住的“鬼城”。东京电力公司因福岛核事故支付的赔偿总额,包括临时预付补偿在内,截至2017年底,已达7682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619.95亿元)。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反对使用核能的抗议浪潮蔓延至日本各地。右图为2012年7月29日,示威者在日本东京国会议事堂附近,举行反核示威游行。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3-P107,回答以下问题: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概念和主要形式?
污染物为什么会跨境转移?
污染物转移的主要趋势?
污染物转移对转出国、转入国各有什么样的影响
国际与我国应对污染物转移的措施?
1988 年 6 月初,一家意大利公司将大约 3 800 吨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本德尔州的科科港,并以每月 100 美元的租金堆放在附近一户农民的土地上。这些有害废物散发出恶臭,渗出脏水,经检验,发现其中有一种致癌性极高的化学物质——聚氯丁烯苯基。这些有害废物造成很多码头工人及其家属瘫痪或被灼伤,先后有 19 人中毒死亡。经调查核实后,尼日利亚政府疏散了被污染地的居民,逮捕了 10 多名涉案人员,并将此事上升为外交事件。经过交涉,意大利政府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和修复,并将这批有害废物运回意大利。但由于当时意大利的各个港口均拒绝其进港,欧洲其他国家也拒绝其入境,这批载有有害废物的船只只能长期漂泊在公海上。
1. 为什么这家意大利公司要将有害废物“千里迢迢”地运往非洲的尼日利亚呢?
2.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对移出国和移入国来说,分别会带来哪些影响?
1.意大利本国对于污染物排放管理严格,而尼日利亚是欠发达的国家,相关管理较为疏松,将有害废物运至尼日利亚可以规避因为制造过多有害废物而面临的处罚。
2.污染物跨境转移减少了移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但这种行为可能使污染移入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PART 01
污染物跨境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源、技术、信息、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境流动日趋频繁。
一些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污染不再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行政管辖范围内,而是逐渐演化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向境外输出污染物,将本国产生的污染治理成本转嫁给他国,从而少承担或不承担环境损害和环境治理责任的社会行为。
污染物跨境转移
主要形式
通过河流、海洋或大气等自然环境中的介质进行转移
大面积酸雨区的形成、海上石油泄漏、跨境河流的水污染等
通过人为的方式转移
污染物的直接出口、污染设备和产品的转移,以及污染行业的输出等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行为
污染物跨国传输: 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 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到其他国家。
01 污染物跨国传输
罗马尼亚奥拉迪亚金矿事件:2000年1月30日,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废水流入河流,并扩散到下游的匈牙利、塞尔维亚境内,导致河中80%的鱼类死亡。
01 污染物跨国传输
巴西“洋垃圾"退运事件: 2009年7月22日,巴西环境部门从英国进口的、标记为塑料袋的41 个集装箱中检查出1 400吨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其中包括电池、衣物、尿布、针管、血袋等。3名英国人因非法贩运此批垃圾而被捕,此批垃圾于2009年8月被退回英国。
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人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02 废弃物跨国转移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人其他国家。
科特迪瓦毒污泥倾废事件:2006年8月19日,荷兰托克公司的货船将530余吨毒污泥倾倒在科特迪瓦阿比让,造成十几人死亡,10万余人因头痛、皮肤和肺重度灼伤等症状就医。该事件引发民众示威与骚乱,科特迪瓦政府内阁宣布解散,图为倾倒在科特迪瓦阿比让的毒淤泥。
03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英国疯牛病牛肉事件: 1996年3月,英国出口的牛肉检出疯牛病病毒,英国有8人因该病毒导致脑衰竭而死亡。事件引发进口英国牛肉或牛骨粉的欧盟各国及其他30多个国家的恐慌,各国相继宣布禁止进口英国牛肉。英国肉牛被大量宰杀,牛肉销量下降70%。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人其他国家。
03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 年 4 月 26 日当地时间 1 时 24 分,苏联境内乌克兰共和国的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第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所释放的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的 400 倍以上。事故导致 30 多人当场死亡,附近的 10 多万居民紧急撤离,数以万计的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远期影响而患重病或丧命。连续爆炸散发出的大量高能辐射物质进入高空平流层,周边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风向的关系,约有 60% 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境内。
【总结】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
形 式 后  果
河流、海洋或大气自然流动 使一国发生的污染扩散到邻国或周边国家
国际贸易 把可利用的污染物作为商品输送到远离所在国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国际投资 发达国家将落后的重污染设备、技术和行业等转移到本国区域之外
角度 来源或举例
人为方面 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没有充分利用或回收的物质
自然方面 自然释放的物质,如火山爆发喷射出的气体、尘埃等
【总结】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来源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1. 说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2. 列举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转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1.形成过程: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危害:酸雨直接腐蚀破坏人类建筑物,使水体、土壤酸化,危及水生生物,危害植被,影响农作物收成等。
酸雨是地面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在高空扩散的过程中形成的酸性沉降物。酸雨的形成和影响都不是局部的,全球范围内受酸雨影响较突出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
1. 说出酸雨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
2. 列举其他污染物自然跨境转移的事例及其造成的危害。
2.1986年莱茵河沿岸,位于瑞士境内的化工厂着火,污染物大量进入河流并迅速扩散,造成了跨境环境灾难,直接污染了下游的水体,造成大量水生生物死亡,并危害沿岸居民的健康。
2015年,印尼超过260万公顷土地被烧毁。由此产生的烟霾侵袭了印尼、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多国,最终酿成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直接威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造成了大量人员呼吸道感染。
污染天堂假说
“污染天堂假说”又被称为“污染避难假说”。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标准都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配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的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希望把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如皮革、造纸、石油加工等,布局到环境监管较弱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由于急于发展经济,会进一步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允许“三高”企业进入,从而加剧了污染物跨境转移,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各种污染事件频发,居民健康受损,接受转移的这些国家和区域成为污染物的“避难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污染物主要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包括了污染物的直接输出,以及伴随国际产业转移而发生的污染物间接输出。
主要趋势
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领域的制度建设、市场监管、治理成本和公众参与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是导致污染物人为跨境转移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区
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目的地,邻近或不邻近的国家或地区都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2)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①方向:主要以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污染物为主。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物的原因
③发展中国家接受污染物转移的原因
输出国
接受国
1
2
减少了输出国的资源损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了废弃物的处置成本,缓解了国内的公众舆论压力
使污染接受国的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受损
主要影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调查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每年产生的电脑、电视、手机、家用电器等电子垃圾多达5000万吨,其中75%的电子垃圾没有经过正规回收处理,绝大部分被非法出口到非洲和亚洲。
加纳首都阿克拉郊区的阿格博格布洛西是世界上受到电子垃圾严重影响的区域之一。这里的居民通过焚烧清除掉废弃电器上的塑料,获取少量可以回收的金属。检测表明,焚烧后的残留物含有极高的铜、锌、铅、锡等,当地空气、地表和供水系统中含有较高的澳、碑、水银等剧毒性物质。
阿格博格布洛西的电子垃圾之荡
电子垃圾属于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废旧的手机、电脑、空调、洗衣机等,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一类污染物。西非的贝宁、加纳、利比里亚、尼日利亚等国,受发达国家电子垃圾转移影响较大。这些电子垃圾主要来自欧美经济发达国家。
1. 结合上述材料,从环境、经济、社会三个维度分析电子垃圾跨境转移对接受国所产生的影响。
2. 有人认为,牺牲环境质量,被动承接污染物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的发展代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3.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产生国。议一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废旧家电都到哪里去了?
1.环境:形成大量重金属污染,造成空气、水体的污染。
经济:直接获得部分贵重金属,推动回收经济的增长。
社会:进口这类旧电器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但危及居民健康。
广东查获549吨走私“洋垃圾”
2016年8月11日,广东省深圳市公安边防支队在深圳大鹏角以南附近海域查获一起特大走私“洋垃圾”案,查扣涉嫌走私的“利运达”号货船,抓获6名涉案嫌疑人,船上载有涉嫌走私的旧衣物、帆布等“洋垃圾”约549吨,案值约1100万元。这些“洋垃圾”来源复杂,未经正规的检验检疫和消毒,极有可能存在大量细菌和病毒等物质,流通到市场后,将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造成巨大隐患。
2. 有人认为,牺牲环境质量,被动承接污染物转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付出的发展代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3.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电子垃圾产生国。议一议,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淘汰的废旧家电都到哪里去了?
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依靠承接污染物、牺牲环境质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而是应该在发展中重视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对。
3.部分零件进行回收再利用,部分经过物理粉碎分解后诞生包括铁、塑料、有色金属等各种拆解物。
这些拆解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固体废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直接出售,进入下游产业成为原料再次投入使用,制成我们手中的笔杆和身上的纽扣等。而另一种是危险废物,则会在国家环保部门的监管下,被送到具备资质的处理企业进行“善后”。
我国禁止“洋垃圾”入境
洋垃圾的危害:
“洋垃圾”夹杂物量大、成分复杂,增加了国内环境和健康风险。
进口固体废物运输和储存时期可能会产生霉变及重金属泄漏。
“洋垃圾”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大气环境;酸浸、水洗废弃物则会危害水体、土壤环境。
部分“洋垃圾”没有得到再生利用,其焚烧和填埋造成了额外的环境污染及土地资源占用,加重了我国环境治理负担。
“洋垃圾”流向“散乱污”加工企业集中的地区,污染当地环境,威胁居民健康,使当地面临极高的环境安全风险。
PART 02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污染物的跨境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质是污染后果和治理责任的跨境转移。
《巴塞尔公约》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简称《巴塞尔公约》,1989年3月22日在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瑞士巴塞尔召开的世界环境保护大会上通过,1992年5月5日开始生效。我国参与了该公约的起草和通过,并于1991年4月批准加入该公约。
公约制定的主要目的是:
减少有害废弃物的产生,并避免跨国运送时造成的环境污染;
提倡就地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减少跨国运送;
妥善管理有害废弃物的跨国运送,防止非法运送行为;
提升有害废弃物处理技术,促进无害环境管理的国际共识。
1.《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求,要持续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开展强化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违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走私、非法进口利用废塑料、废纸、生活垃圾、电子废物、废旧服装等固体废物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全过程监管力度,加强对重点风险监管企业的现场检查,严厉查处倒卖、非法加工利用进口固体废物以及其他环境违法行为;开展全国典型废塑料、废旧服装和电子废物等废物堆放处置利用集散地专项整治行动。
2018年伊始,禁止包含废纸在内的四类固废进口。2020年,实现固废零进口。
中国对洋垃圾说“不”
02
03
04
05
06
01
2.我国采取的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产业结构
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贸易
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环境标准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国际合作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环境监管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法律
1. 有人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如图 3-19 所示的规律性。据此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
(2)调查你家乡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看看是否符合图中所示的规律。
(1)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发展水平具有正相关性,并随着污染水平上升而开始快速提高,但污染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后,经济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后期随着污染水平下降,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上升,呈现负相关性。
莱茵河污染事件
20世纪,莱茵河不断受到沿岸各国的污染,曾一度成为“欧洲下水道”。1986年,瑞士桑多兹大火事件,使得从巴塞尔到德国科布伦茨之间的莱茵河段全部被严重污染,鱼类几乎灭绝。下游40多家饮用水厂被迫停止取水,严重影响到两岸居民的日常生活。这起事件引发了欧洲公民的震惊和愤怒,人们走上街头举行抗议活动,这也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
案例-莱茵河跨境污染事件引发的国际争端
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赛尔的桑多斯化学公司的仓库发生火灾,装有大约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大量硫、磷、汞等有毒化学物质排入莱茵河,形成 一条长达70千米的微红色恐怖 “飘带”,向下游流去。
次日,化工厂用塑料管堵塞下水道,8天后由于塞子脱落导致数十吨有毒物质流入莱茵河,造成二次污染。
此次污染事件导致莱茵河巴塞尔下游约160千米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平方千米内的井水受到污染不能饮用。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向瑞士提出了赔偿要求。
沿河国家在短时间内召开了3次部长级会议,讨论莱茵河污染及损害赔偿问题,此次事件后,莱茵河沿河国家加强合作,共同制订了治理莱茵河的长期计划。
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同时开启莱茵河下游水闸将污染水流加速排入北海。大约1万名愤怒的抗议者在巴赛尔游行,对事件责任公司和瑞士政府提出批评;
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1)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综合治理与产业转移的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产业引入。
经济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打击整治污染物走私。鼓励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发展权环保权,共同治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公众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自觉规范行为,参与监督。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可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应当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不盲目引进产业,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技术标准;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环境污染税;提高国内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污染转移的识别能力;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的力度。
污染物跨境转移
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自然转移
人为转移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中国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国 家 安 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