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碳减排与国际减排合作 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1 碳减排与国际减排合作 第一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17: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课标解读】
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碳循环过程与温室效应过程图,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碳排放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影响,提升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3.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关注碳排放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关注全球变暖问题,加强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观察与调查,了解身边与国际上的碳排放有关情况,结合区域背景探讨不同主体应对碳减排起到的作用,增强区域认知,提升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重难点)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碳存在形式及碳循环过程。(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夏天来了,很多同学梦想中的状态应该是枯藤老树昏鸦,空调wifi西瓜,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上一趴。你家空调设置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空调开机时间越来越长,空调开机时间较长,对气候变暖会有什么影响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应该怎么做?国家应该怎么做?
【自主学习】
一、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的概念: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碳固定在生物体内;
(2)有些生物在地壳运动中被掩埋而形成化石燃料;
(3)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燃料的燃烧,都能使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重新返回到大气中。
碳库
碳循环过程中,地球系统中存储碳的载体称为碳库。
分类:岩石圈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大气碳库
地球上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含碳量约占地球上碳总量的99.9%。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
地球上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实际上起着交换库的作用。
【知识拓展】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的运转
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通过人和动植物、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人和动物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氧气释放回大气中。
岩石、土壤、植物和动物残体等物质分解时,碳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二氧化碳也在大气和海洋之间交换。→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海洋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海洋生物残体在海洋沉积并通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石油、 天然气;
陆地植物残体经过地质作用形成化石燃料煤炭。化石燃料燃烧又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
【思考交流】
探究一 碳排放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结束之后,“低碳”概念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目前,有关专家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换算成碳排放量,具体如下: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耗电度数 ×0.785;
天然气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天然气使用立方数 ×0.19;
自来水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自来水使用吨数 ×0.91;
乘坐公共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里程千米数 ×0.036;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油耗升数 ×2.7;
乘坐飞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
  短途旅行(200 千米以内)=里程千米数 ×0.275;
  中途旅行(200 ~ 1 000 千米)= 55 + 0.105×(里程千米数 - 200);
  长途旅行(1 000 千米以上)=里程千米数 ×0.139。
1.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什么也会产生碳排放呢?议一议,碳排放会引起哪些环境问题?(人地协调观)
提示:
我们日常的行为很多都需要耗能,如自来水的净化与运输过程,都需要使用相应的能源,而能源的使用会产生碳排放。碳排放最直接的影响是会加剧温室效应,可能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灾害加剧、土地干旱、沙漠化面积增大、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等环境问题。
2.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碳主要有哪些存在形式?(区域认知)
提示:
在岩石圈中,碳主要以碳酸钙的形式存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圈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3. 在碳循环过程中,人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环节?(综合思维)
提示:
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消耗大量的矿物燃料,使更多固态的碳转化为大气中气态的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或毁林开荒等影响植被光合作用固定气态碳的过程。
【针对性训练】
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关系不明显
B.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