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第三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2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第三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31 17:1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结合实际案例,了解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依据、类型、级别,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说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标准、类型及级别、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人地协调观:根据所学知识,探究设立自然保护区如何维护生态安全,如何重视保护与开发协调的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或调查,了解身边、国内自然保护区的有关信息,并结合具体区域背景思考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升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生态安全的特点及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重难点)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标准、类型及级别、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 200~1 400 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 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 1981 年 5 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 7 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40 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7000余只,其中陕西5000余只。简要分析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的原因。
【自主学习】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3.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①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把地球上颇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保留下来,可为今后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指出一条应遵循的途径,促使人类能够按照需要寻求科学的发展方向;
②同时,也为衡量人类活动结果的优劣提供了评价的标准,还可以预测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后果。
③在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地球表面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近乎原生态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因为能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原始状态及演进过程,从而成为极为宝贵的自然本底。所以面对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问题和动植物物种灭绝呈加速的趋势,设立自然保护区显得越来越有必要。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①野生物种基因在医疗、食品、农业等诸多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地球上许多过去曾广泛分布的物种,由于环境的变化或人为的干扰,目前已灭绝或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这将导致野生物种潜在基因的意义受到威胁。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濒危生物物种提供相对安全的避难所,使其最大程度地存活,恢复种群规模。因此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更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最佳庇护所。
②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③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可以为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提供有效保护,保障其正常生存和繁衍,促使其生存和进化,并能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①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②自然保护区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以保障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
③自然保护区建设还有着明显的外部效益,如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通过河流或大气等传递到保护区外的其他区域,对附近或更广区域的生态环境,包括城市和农田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思考交流】
探究一 自然保护区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 200~1 400 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 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 1981 年 5 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 7 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40 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7000余只,其中陕西5000余只。
1.简要分析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
由于人类活动,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被砍伐,适合朱鹮觅食的湿地、水田被破坏或改造为旱地,宜居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
2.汉中朱鹮生存区域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朱鹮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难题。想一想,朱鹮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综合思维)
提示:
朱鹮保护面临的问题包括:种群扩大要求更大的良好栖息环境,与保护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现存野外种群分布过于集中;此外,近亲繁殖严重,雏鸟易发生天折,幼鸟抵抗力弱。
3.你是否赞同在朱鹮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地理实践力)
提示:
赞成,开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强游客对朱鹮的了解,提高人们保护朱鹮等濒危动物的意识。
不赞成,开展旅游业可能会破坏朱鹮现有的生存空间,大量游客进入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可能造成比较多的污染,危及朱鹮的生存繁育。
【针对性训练】
1.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中对于人类轻微影响的生态系统,应在人类活动干预下进行修复
B.按照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可以将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C.四川省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自然遗迹
D.自然保护区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