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案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运用原理示意图与区域图像,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基本形式,正确认识其对环境安全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运用资料,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影响。
3.人地协调观:从全球视角关注国际合作中的区域差异,正确认识不同国家应对措施与其区域发展背景之间的关系,探究人地协调发展的正确做法。
4.地理实践力: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调查,描述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现象,独立思考问题,并掌握处理地理原理、区域图像信息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资料,说明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采取的措施。(重难点)
2.运用资料,说明污染物跨境转移的主要形式、原因及影响。(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新课导入】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自主学习】
二、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1.《巴塞尔公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有效合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具体措施如下:
(1)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
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2)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3)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我国采取的措施
角 度 措 施
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
法律 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
环境监管 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
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
环境标准 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
贸易 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1)国际合作——《巴塞尔公约》
(2)我国的防控措施
项 目 内 容
国际贸易 充分利用国际公约与污染物出口国或地区进行交涉,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
制度建设 逐步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控制,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资源利用 全面提升国内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水平,逐步补齐国内资源缺口
公众参与 积极引导公众参与,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的良好氛围
【思考交流】
探究一 污染物跨境转移的防控
莱茵河是欧洲西部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在荷兰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320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的重建与振兴,莱茵河逐渐成为沿岸国家主要的经济命脉,沿岸工厂和城镇密集,大量未经处理的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莱茵河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水质恶化,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1986年,瑞士一家化工厂着火,大量化学原料注入莱茵河,引发了一场跨越国界的环境灾难。这起事故促成沿岸各国联合实施“莱茵河生态系统整体恢复计划”。2000年,沿岸各国又实施了《莱茵河可持续发展2020规划》,进一步改善沿岸的防洪系统、河流水质、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经过综合治理,莱茵河河水清澈,两岸景观秀美迷人。
1.借鉴莱茵河治理的经验,讨论如何从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方面控制污染物的跨境转移。(区域认知)
提示:
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综合治理与产业转移的法律法规。
产业政策: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产业引入。
经济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开展绿色贸易,打击整治污染物走私。鼓励技术创新,减少环境污染。
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发展权环保权,共同治理,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引导公众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自觉规范行为,参与监督。
2. 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怎样应对污染物跨境转移 可采取哪些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综合思维)
提示:应当重视污染物跨境转移问题,不盲目引进产业,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比如加快制定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环境技术标准;调整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低碳产业;实施环境成本内部化,征收环境污染税;提高国内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对污染转移的识别能力;加强国际产业转移中技术转移的力度。
【针对性训练】
广东省汕头市贵屿镇是集中处理电子废弃物的一个垃圾场,被称为“世界垃圾终点站”。据此完成3~4题。
3.材料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按性质属于( )
A.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B.环境污染问题
C.生态破坏问题 D.资源枯竭问题
4.其他国家把电子垃圾运输到“世界垃圾终点站”,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环境的观念
C.公平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