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语文选修第三单元
第3课《雪夜林边驻脚》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应届/应用 泾渭/胫骨 参与/与会
B.处方/处境 赦免/敕封 氛围/愤慨
C.奢靡/风靡 剽悍/镖局 信笺/渐染
D.祈祷/稽首 信札/驻扎 蹩脚/别扭
答案:D
解析:A项yīng/yìng、jīng/jìng、yù;B项chǔ、shè/chì、fēn/fèn;C项mí/mǐ、piāo/biāo、jiān;D项qí/qǐ、zhá/zhā、bié/biè。
2.下列各选项中选出对“请”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子闻之,往请。《史记》(谒见,拜见)
B. 诸将请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请求)
C. 请其宾客,约车骑百余乘。《史记》(邀请)
D. 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愿意,请允许自己干某事)
答案:B
解析:B项:请示,询问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窦娥冤》《倩女离魂》《墙头马上》《汉宫秋》。
B.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到沧州后,被高俅安排看管草料场,不久,草料场被烧,林冲血刃仇人,为躲避官府追查,与花和尚雪夜上梁山。
C.高老头住在一个叫伏盖公寓的小旅馆里,他刚住进这个小旅店的时候,显得很阔气,一些衣着华丽的女人常来找他,这些女人把高老头身上的金银饰物一件件带走了。
D.法国作家莫泊桑、俄国作家契诃夫和美国作家欧·亨利以写短篇小说名噪于世,有“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美称。
答案:B
解析:林冲并未与花和尚一起雪夜上梁山。
4.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④“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⑤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A.⑤①②③④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②①④ D.⑤①③②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语序关系。注意时间顺序。如③江南日暮、②冬宵①更深人静④第二天的早晨。
5.下列句子中加框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昨夜西风凋碧树 D.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答案:B
解析:A形容词使动 B名词意动 C动词使动 D形容词使动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针对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批评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日前有关钓鱼岛言论不符合事实并暗劝美方“勿搬日本这块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国国务院1日回应称,美方希望避免采取引发紧张局势的行动的话是说给双方听的,美国对钓鱼岛最终主权不持立场。
B.由于韩朝关系今年一再恶化,导致韩朝政府间对话渠道中断。六方会谈为双方代表的接触提供了契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
C.凤凰县桃花岛篝火晚会跨河吊桥因受力桥墩断裂,出现桥面倾斜,从篝火晚会散场的游客经过吊桥时落水。凤凰官方通报事故原因是游客兴奋过度摇晃所致。
D.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合理限度,且有继续扩大之势,长此以往,不仅难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A项“针对”缺少宾语,在“勿搬日本这块石头砸自己的脚”后面加上“的说法”。B项“导致”缺少主语。C项句式杂糅,去掉“原因”。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是一个妄自尊大、内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的典型人物。他的这一性格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国民的弱点。鲁迅正是借助阿Q这一艺术形象来揭露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的精神病症。
B.泰戈尔是印度的“诗圣”,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小说《素芭》中的主人公素芭是一个美丽、善良、孤寂、命运悲惨的又聋又瞎的姑娘。作者塑造素芭这个人物时运用了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等多种手法。
C.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中国第—部用白话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展开情节。其中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火并王伦、活捉扈三娘等情节都与林冲相关。
D.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成功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延宕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哈姆雷特是因为人文理想和残酷现实的矛盾而优柔寡断的。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迷惘、矛盾和痛苦的心境。
答案:B
解析:B素芭是聋哑姑娘,不是“又聋又瞎”。 此类题目往往涉及对作品中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的考查;以及对作品中写作手法的分析。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对名著名篇的阅读积累要细致,全面,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
8.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呼和浩特警方通报称,蒙牛集团“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在网络上别出心裁地发布了多篇诋毁伊利产品的文章。这次恶性营销事件给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敲响了警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旦一些不准确的消息发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要求传媒业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如果把捕风捉影、未经核实的消息传播出去,造成了重大损失,即使不构成犯罪,民事责任也不能免除,这一点毋庸置疑。
A.别出心裁 B.不堪设想 C.捕风捉影 D.毋庸置疑
答案:A
解析: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独创一格,褒义词。在这里感彩与语境不合,应用“别有用心”。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让子弹飞》的火爆让姜文名利双收,不但创下了超过7亿的票房收入成为“贺岁片之王”,而且也赢得了无数好评,甚至连“麻匪面具”也一度脱销。
B.日前,被誉为政坛“黑马”的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张宇因贪污国家下拨的抗旱救灾专款和希望工程捐款220余万元,经中纪委查处而“落马”。
C.上海“11·15”高层住宅火灾是过去15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据火灾调查组调查,此次灾难的直接原因是由无证电焊工违规操作引起的。
D.“清华系”、“北大系”、“理工系”完成自主招生联考,考题难度大于高考,得高分的往往是那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考生。
答案:D
解析:A.“不但……而且”关系倒置;B。有歧义C。句式杂糅,可改为“直接原因是……”或“此次灾难是由……引起的”。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同形异义词的一项是( )
A.①君子之至于斯也 ②子路问成人
B.③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④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C.⑤夫然后之中国 ⑥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⑦什一,去关市之征 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答案:C
解析:恻隐:同情,见人遭遇不幸而有所不忍。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天长地久有时尽, 。
答案:此恨绵绵无绝期
解析:本句要注意“绵”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2.袅袅兮秋风, 。
答案:洞庭波兮木叶下
解析:本句要注意“兮”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3. ,聊逍遥兮容与。
答案:时不可兮骤得
解析:本句要注意“骤”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4.心非木石岂无感? 。
答案:吞声踯躅不敢言
解析:本句要注意“踯”“躅”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5.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本句要注意“襟”“频”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6.楼船雪夜瓜洲渡, 。
答案: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7.廊腰缦回,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答案:檐牙高啄
解析:本句要注意“檐”“啄”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8.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答案: 而后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解析:本句要注意“鉴”字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19.子曰:“夫仁者, ,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答案:己欲立而立人 | 己欲达而达人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20.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 , 。(李密《陈情表》)
答案: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三、古诗文阅读
2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丑奴儿令(促养直①赴雪夜溪堂之约)
康与之
冯夷②剪碎澄溪练,飞下同云③。著地无痕,柳絮梅花处处春。
山阴此夜明如昼,月满前村。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
注:①养直:苏庠,字养直,号后湖病民,能词。②冯夷:河神名,又称“河伯”。③同云:云成一色,天将下雪之景,一称“彤云”。
(1)简要赏析上阕使用的表现手法。
答案:想象。诗人想象天上有溪流澄澈如白练,河神把白练剪碎,撒下,写出漫天大雪、雪花片片洁白飞舞之景,想象奇特而有意趣。
比喻。诗人把漫天飞舞的雪花比作柳絮、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雪花飘舞之轻盈、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选择一种手法进行分析即可)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莫掩溪门,恐有扁舟乘兴人”表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表现了一个情趣雅致、洒脱率性的诗人形象。由雪花飞舞,诗人想到“柳絮、梅花”,感觉处处是春,颇富雅趣;而月光朗照,更引雅兴。催请友人赴约,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潇洒脱俗。
解析:(1)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主要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手法,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解释,然后答出效果。(2)这是一道人物形象的分析的题目,结合文中生活的环境和最后的心情总结人物形象。由环境可以看出人物的情趣高雅。不掩溪门,期待友人乘船而至,表现潇洒脱俗。
2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日光初出为暾,青中透红为绀。
(1)诗歌前四句的景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映衬(烘托、衬托)。
(2)有人认为,从“惊心时复认邻翁”一句起,诗歌情感发生了变化。你认为呢 请谈谈理由。
答案:答案一:发生了变化。前边几句描写石湖美景,抒发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惊心时复认邻翁”起则写原本熟悉的邻翁需要辨认、亲手种植的柳树已经绿荫蔽天蝉声满耳之“惊心”,表达出久别归乡的今昔之感。
答案二:没有变化。前边几句通过描写石湖美景,烘托初归石湖的欢快愉悦之情。后边则通过辨认出了邻翁、寻得了旧日手种之树等情景表现了重归故里的亲切和惊喜。喜悦之情一以贯之。
解析:(1)在分析描写景物的方法时,要从表现手法方面去考虑,仔细品读前四句,找到关键词展开联想,如“绀碧”“越”“孤”“半”。其中,“绀碧”结合注视可知,在色彩上加以渲染;“越”“半出”“孤”表现出有动有静,即动静结合;以景物描写来衬托诗人初归石湖的愉悦欢快心情。(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分析时,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对整首诗歌的感悟以及对句意的理解,找出关键词进行体会。如认为发生了变化。就要从前四句景物描写所烘托的诗人内心情感和后几句的心理情感进行对比,找出变化。后几句关键词,如“惊”、“鸣蜩”表现诗人需要辨认邻居老翁,柳树蝉声惊动耳和心,以这些来表现诗人归乡后对变化的感叹。
四、阅读题
2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灯 笼
吴伯萧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做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老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儿,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迟迟的眷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注],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注] 雪夜入蔡:指唐代大将李愬雪夜谋袭蔡州擒藩镇吴元济的故事。
(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有删改)
(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答案: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3)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案: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大意对即可)评价: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创意的解读
解析:(1)此题考查开头的作用。作者写小时候喜欢火,喜欢光,联系后面关于灯笼的故事可知,此内容在结构上主要是起铺垫的作用。(2)此题考查归纳与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要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3)此题考查探究文章的背景与思想意义。从注释来看,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
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在第一段的结尾,作者写道:“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感受到的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是什么?
答案:不仅是江南冬雨时的农村图景给予作者悠闲之情,更是一种胸襟洒脱起来,得失俱亡,死生不问的人生境界。
(2)第二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江南的雪景的?其中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或日暮、夜晚、深夜、第二天早晨顺序)描写雪景的,表现了作者心中的闲适之情和对江南的喜爱。
解析:(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考查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与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两种不同题型,后者要求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前者则要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意,对句子的语境意义,或句子的隐含意义,作出恰当解释。该题中句子涵义可抓住关键信息,如“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等方面去分析。(2)阅读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如“江南日暮的雪景”“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可知作者是按照日暮、夜晚、深夜、第二天早晨的顺序来描写雪景的。抒发了作者悠闲、安适和喜爱之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
25.请你以“小张”的身份,为“脚”和“鞋”评评理。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生动,有一定的思想内容,60字左右。
鞋不合脚,脚被鞋磨破了。双方为此发生了争执。
脚说:“我光脚的时候好好的,穿了你才被磨成这样,疼死我了,这难道不是你的错?咱请小张评评理,看是谁的错!”
鞋说:“我是一双有模有样的好鞋,你码数不对,硬往里塞,磨破了就骂我,我冤死了。对,咱请小张评评理!”
小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你俩都没有错,错的是脚的主人。他不顾实际情况,硬把你俩拉扯到一起,使一个疼死,一个冤死。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如果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就可能会使多方苦痛。
解析:(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2)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3)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4)从题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