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建议用时:100分钟 满分:100分)
在经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今文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诗意人生。学校开展以“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诗意·启程
主题情境
开展“诗意人生”探究活动
1. 黑板上书写着本次活动的主题,请你选出对其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 C )
A. 作品为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
B. 作品为隶书,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C. 作品为草书,笔画连绵,自由奔放。
D. 作品为篆书,字形修长,行笔圆转。
【解析】上面书法作品中的字体为草书,特点还有结构简省、不拘一格。
C
2. 请你阅读下面的活动发言稿(部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诗意在变化,然而,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浪漫诗情却一直葆有。如果说
古人的诗意在“土地平旷,屋舍yǎn然”的桃花源中,在“犬牙差互”的
小石潭,在jū鸠鸟“关关”的叫声里;那么今人的诗意便在跨越大洋大洲
的即时通话中,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的旅途中,在“一桥连三地”“天
堑变通途”的中国基建中……
土地平旷( kuànɡ ) 屋舍yǎn然( 俨 )
犬牙差互( cī ) jū鸠( 雎 )
kuànɡ
俨
cī
雎
诗意·感受
3. 准确把握古诗文中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关键。下面是小文同学制
作的“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请你将其补充完整。(5分)
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 用法分类 示例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① ”,意为②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鲜美”古义为新鲜美好,今义为(菜肴、瓜果
等)滋味好。(花草等)新鲜美丽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为③ ,今
义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邀
邀请
不要说,更不必说
用法分类 示例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的“舍”意为④ ;屋舍
俨然的“舍”意为房屋
乃: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意为于是,就;乃不知
有汉的“乃”意为⑤
舍掉
竟然,居然
4.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诗意,有同学做了如下梳理,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古人会用诗文来表达记录人生中的诗意时刻。陶渊明用“①
,② ”(《桃花源记》)展现了桃花林草茂花繁
的美景,画面浪漫美丽;柳宗元用“③ ,④
”(《小石潭记》)两句借写游鱼侧面展示了清透的潭水,画面生动可感;魏学洢用“⑤ ,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展示了核舟上撑船者的专注神态,画面传神细腻;孟浩然用“⑥ ,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云梦泽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气象,画面磅礴宏伟;先民用“蒹葭苍苍,⑧ ”(《蒹葭》)展示了芦苇茂盛、露重霜浓的深秋景象,画面凄清朦胧。
芳
草鲜美
落英缤纷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
若空游无所依
其人视端容寂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白露为霜
5. 下面是有关陶渊明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D )
①人们喜爱陶渊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②
而他的散文和辞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实不亚于他的诗歌。
③其中尤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④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不仅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色,也能体会到
作者的高洁志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④句语序不当,应将“不仅”移至“可以”前。故选D项。
D
诗意·拓展
6. 《经典常谈》中有很多对“文”和“诗”的描述,有同学摘抄了下面语段,请你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甲】明代所称唐宋八大家,韩、柳之外,六家都是宋人。欧阳修为
首;以下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乙】沈、宋的五律还多写艳情,王维改写山水,选词造句都得自出
心裁。从前虽也有山水诗,但体制不同,无从因袭。苏轼说他“诗中有画”。他是苦吟的,宋人笔记里说他曾因苦吟走入醋缸里;他的《渭城曲》(乐府),有人也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诗是精致的。
(1)【甲】段中所写的“柳”是 ,他曾在被贬湖南永州后写
下 (文体)《小石潭记》;苏轼号 ,曾自称“独
好渊明之诗”,其中的“渊明”即“陶渊明”,陶渊明被称为“
诗派之鼻祖”。(4分)
柳宗元
游记
“东坡居士”
田园
(2)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出【乙】段中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班级拟将其拍摄成短视频,请你完成脚本设计,将下表补充完整。(3分)
【链接材料】
别辋川别业
〔唐〕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诗歌大意】依依不舍地驾驶马车,心中惆怅,因为不得不离开这松萝垂
绕的地方。忍着伤感离开这片青山,如何舍得此处的绿水。
镜头脚本设计 拍摄手法 近景 远景 配乐风格 情感
拉镜头(逐
渐后移) ①
青山绿水
为远处的
背景 ②
③
驾驶马
车离开松萝
围绕之地
舒
缓、低沉
的音乐
流露出对此地依
依不舍、因不得已而
离开的伤感之情
(一)人们常以诗意般的游记来抒发自己的意趣,有同学分享了下面的游记,请你阅读并完成第7~10题。(13分)
白云栖处是吾乡
王耀敏
①盛夏时节,蓝天白云,满目葱茏,车子在伏牛山间快速穿行,一幅
幅乡村振兴的画面从窗外翩然而过,让人目不暇接……
②即将到达白云山景区,车子从山腰缓缓减速下行。我惊异地看到,
不远处一古朴典雅院落,粲然而恬静地坐落在绿色的怀抱中,让人怦然心
动。车子转弯,望不见了,我怅然若失。谁知,下了高速公路,车子跟着
导航折来叠去,猛然间,它又跳入我的视野。原来,这便是我们就要下榻
的民宿——白云栖。顿时,心里荡漾起失而复得的喜悦。
③初遇之美,如磁石般吸引着车子徐徐驶过汉白玉石桥,贴村落左转,即达民宿院内。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绿树掩映,群山环绕。
小院白墙黛瓦,院内引入山上清泉,聚一泓碧水,置流水石径,建精致凉亭,花草点缀其间,处处氤氲着花木的清香。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锦鲤随
意游弋,荡起层层涟漪,院子愈显清雅安宁,在这豫西的山中竟然散发着
江南雅韵,让人亲切而放松。每套房间之名皆带“云”字,“山外云”
“风归云”“冉冉云”……雕于木匾,绿漆勾勒,颇具匠心。
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旅游车辆往来如梭,三五成群的游
客,置身于绿水青山里,不时举起手机,定格大自然的景色,一串串银铃
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溪畔。
⑤坐在前院,远眺伏牛山脉的雄浑壮阔,近观白云山林的绿意连绵,
多么自在惬意。在客人的赞叹声中,民宿主人指着邻村说:“这个村,叫
明白川村,传说是王莽追刘秀时,路过此地天明,眼见一道平川而得名,
是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你们不妨去村里走走看看……”
⑥于是信步走去。群山环绕,一水中流。漫步在古朴静雅的街巷,房舍俯仰错落,处处干净整齐。百年老屋刻满了岁月的印痕,房檐、
屋脊雕梁画栋,历经风雨侵蚀,虽有残缺,但不失风韵,弥散着古朴
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经年往事。古涌泉井、元宝石、染房、磨盘,
印记着世事的沧桑。
⑦伏牛山义重,明白川情深。这里还有革命往事,当年红三军、红二
十五军长征经过村里,在伏牛山区写下了慷慨激昂的长征壮歌,留下了宝
贵的精神财富,至今军民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仍广为流传。村口耸立着红军
长征纪念碑,红军当年驻扎过的巷叫“红军巷”……移步伫立,仿佛能听
到红色战旗的猎猎回声。
⑧午后的阳光,给民宿和古村的房脊瓦楞打上了一抹金色,在绿树的
映衬下,看上去分外悦目迷人。
⑨刚刚还在古村里徜徉,而越过一条路,踏上几步石阶,推开白云栖
茶厅的玻璃门,就一步踏进了现代都市生活,各种入时的家具摆设在这里
一应俱全。隐于山林的民宿,就以这样温情的方式,与慕名而来的客人实
现了身心相融。茶厅东南两面全以玻璃为墙,视野开阔,客人足不出户即
可观赏室外的风景。大家围几而坐,品茗闲谈,远山近树,尽收眼底。
⑩夕阳西下,落日熔金。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云起谷更幽。你
瞧,五块上下贯通的玻璃组成的幕墙,犹如五幅庄重大气的中式画框,里
面正在流动着一帧帧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镶了金边的云朵们,在明净的
蓝天上恣意舒展,不停地变换着柔软的身姿,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
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
号……我想,这准是白云栖名称的由来吧!
谈笑间,桌上已摆满了的乡村美食,油润鲜亮,香气扑鼻。时蔬全
来自民宿自家的菜园。盘盘碟碟里,盛满了家的温情,弥漫着家的味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夏夜里,明白川凉爽宜人,白云栖安谧若梦。栖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伴着夏虫的奏鸣,枕着白云安
然入梦……
(刊载于2024年7月25日,有删减)
7. 文章围绕“白云栖处”描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第②~⑥段描写白云栖民宿的古朴典
雅,详写其白墙黛瓦、清泉花草的江南雅韵。描绘了伏牛山脉、白云山林
的壮美和明白川村整洁古朴的街巷、老屋。展现出迷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
景观。第⑦段讲述有关此地的红军长征故事,留下精神财富。体现了此地
丰富的革命文化。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2分)① 如画的自然风光;② 深厚的革命文化。
8. 文章第②段写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3分)通过心情的多次变化,将 惊异、期待、失落以及 喜悦等复杂情感细腻展现,表达了作者对白云栖的 无比喜爱之情,让读者更好 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 激发读者跟随作者脚步去探寻白云栖之美的 兴趣。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描写云朵时有何巧妙之处?请你任选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案】 (4分)示例一:① “镶”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写出了 云朵边缘被阳光染成金色的状态,凸显出云朵的 华美;②“ 恣意”一词强调了云朵 毫无拘束、尽情舒展的姿态,展现出其 自由奔放;③“ 变换”一词准确地描绘出云朵 形状的不断改变,突出了其 灵动性。
示例二:①使用了 拟人的修辞手法,“恣意舒展”和“变换着柔软的身姿” 赋予云朵以人的动作和姿态, 生动地表现出云朵的灵动活泼;②运用了 排
比的修辞手法,“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
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号”, 增强了语言的 节奏感
和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云朵变幻无穷的形态。
示例三:①运用了 视觉描写的手法,“镶了金边的云朵”“明净的蓝天”, 色彩鲜明,让读者眼前清晰地浮现出这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
冲击;②使用 动态描写,通过“舒展”“变换”等词,将云朵不断变化的
动态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10. 请你依据本文,从语言表达、主题思想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
文字。(4分)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答案】(4分)示例一:本文 语言优美,魅力非凡。它既有“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这样 色彩鲜明、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又有云朵变换身姿这类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的 拟人手法,让文字充满 灵动与趣味。同时, 简洁质朴的语言,如“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精准地勾勒出景物特点,字里行间 饱含深情,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之美。
示例二:本文 主题思想深刻且动人。作者围绕“白云栖处”描绘了美丽风光与古朴村落,展现乡村振兴新貌,抒发对白云栖的 热爱。借 革命往事,传承 红色基因,凸显精神力量。民宿中的温馨与美食,传递出家的温暖,引发人内心的 共鸣。主题 融合自然、历史与人文,倡导人们在喧嚣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归属,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古人往往漫游山水间,寄情于远游,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
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余以雍正十三年授徙长安,九日及门①,请登高载酒至其巅,
天高露清,觉宇宙无穷,神志爽垲②,万念为捐③。忆雍正九年,时维六月,登台旷朗,炎暑尽空,四周凉风飘飘摇,不异列御寇驭风在空中行也,自谓遗世独立。使余一人瞻望危榭④,独往独来也。牛山雪涕⑤宁仅一己之悲,因道其胜以志余哀。
(节选自《九畹古文·重游西五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门:门口,此处指长安。②爽垲(kǎi):地势高敞干燥。③捐:
除去,废除。④危榭:高处的木屋。⑤牛山雪涕:牛山,山名。雪涕,擦
拭眼泪。这里指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
【参考译文】【乙】我在雍正十三年授任迁到长安,九天才到达长安,(到了之后我)请求登上高处带着酒到达山顶,天高气爽,露水清凉,(我)感受
到宇宙没有尽头,精神和意志(犹如)地势高敞干燥,许多念头都被除去(了)。回忆(起)雍正九年,当时正值六月,(我)登上高台(视线)开阔明朗,
炎热和酷暑全都消散(了),四周清凉的风漂浮摇荡,和列子乘风在空中飞
行(的无我境界)没有两样,我认为(自己)遗世独立。(现在)让我一个人仰望
高处的木屋,独自来去。(在)牛山下擦拭眼泪宁愿只有自己一个人悲伤,
因此用此处优美的景色记载我的悲哀。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水尤清冽 尤:
(2)隶而从者 隶:
(3)请登高载酒至其巅 载:
(4)因道其胜以志余哀 志: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登台旷朗,炎暑尽空。
【答案】(我)登上高台(视线)开阔明朗,炎热和酷暑全都消散(了)。
格外
跟随
带着
记载
13. 请你根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补全横线上的内容。(4分)
【甲】文运用了 和定点观察的写景手法,描写了小石潭
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作者 的情感变化
也寄寓其中;【乙】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叙述了自己两次不同
的登山经历,表达了 之情。
移步换景
由愉悦至得到慰藉至孤寂、凄凉
对比
因时事变迁而产生的悲哀
(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请你阅读下面
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稜游华山。时李公未仕,二者俱有栖遁①
之志,每遇幽赏②,即吟咏移时③。
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少顷至洞口。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
者。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逡巡④见有紫衣⑤,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因止宿,饮馔皆甚精丰。昼夜论语,因问朝廷之事。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⑥,遣使者导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紫衣请
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真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
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
(选自宋·李昉、扈蒙等《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栖遁:隐居。②幽赏:指环境清幽的地方。③移时:一段时间。④逡(qūn)巡:时间短暂,顷刻。⑤紫衣:紫色袈裟,此处指穿着紫色袈裟的人。⑥事:量词。件,样。
【参考译文】信州有一个员外名叫李虞,(他)曾经和秀才杨稜游览华山。
当时李虞还没有做官,两人都有隐居的志向,每次遇到环境清幽的地方,
就作诗吟咏一段时间。
不久到了一个小洞(前),(李虞和杨稜)二人想要追寻踪迹走到小洞的
尽头,不一会儿(就)到了洞的出口。山川、岩石、草木,不像是俗世人间,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见二人很惊讶,问:“公子怎么到这里的?” (李、杨二人)就详细地说了经过。(他们)又走了二里多,有一座佛堂,很多人正停留在此喝茶。二人趁机上前去恳求住宿。顷刻(便)看见一个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说:“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二人)于是一起前往,来到一座府第,多半是竹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洁净。于是在此住宿,饮
食都很精美丰富。
(穿着紫色袈裟的人和二人)昼夜谈论,顺便问问朝廷的事。(二人在这里)
流连多日,(穿着紫色袈裟的人)分别给他们赠送了几件银器,派遣使者引
导他们返回。(并)说:“这里可以隐居,(你们愿意)稍微再(多)住(几天)
吗?”李、杨二人面有难色,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请(他们)不要(把这里的情
况)泄漏给世人。
后来杨稜又去寻找那个洞穴,(却)找不见了。真正神仙居住、充满灵
性的地域,(如果)不是实心实意地向往,不可以为了空名贸然前去呀。以
后人们应以此为戒啊。
14. (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根据下面有关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提
示,完成填空。(3分)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乃具言之 查阅词典法:①供置,陈设。
②备办,准备。③齐备,完
备。④详细。 (1) (只填序号)
④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遂同步而往 语境推断法:“遂”前所写紫衣说的话意为“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 (2)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 成语推断法:寻根究底 (3)
于是,就
寻找
15.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进行断句。(限断两处)(2分)
川 岩 草 树 /不 似 人 间 /亦 有 耕 者
/
/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
【答案】不久到了一个小洞(前),(李虞和杨稜)二人想要追寻踪迹走到小洞的尽头。
(2)二子色难,紫衣请无漏于人。
【答案】李、杨二人面有难色,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请(他们)不要(把这里的
情况)泄漏给世人。
17. 《桃花源记》写后人寻找桃花源却“遂迷,不复得路”,选文也写杨
稜寻找隐居之地却“不可见矣”,两文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分别有什么用
意?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2分)陶渊明借此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选文作者借此告诫后人不要为了空名寻找隐逸之地,委婉地表达了对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
诗意·写作
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事物,能够给我们
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选择。请你用富含诗意的语
言写一篇作文,记录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次旅程,讲一讲你在这一旅
程中的所思所感。(4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佳作赏析】
行走在美好中
大山是美好的,巍峨挺拔;江河是美好的,奔流不息;生活处处有美
好,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秋高气爽,又恰逢假期,蜗居在家实在有些无聊,经过全家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去白石山游览一番。父亲带我们驱车取道白石山,一路上秋风飒飒,落叶在风中飞舞,缓缓飘落到地面,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就像一张
巨大的金黄色的地毯。
到达白石山,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连绵的山峰,丛丛山树在崖缝里顽
强地生长,或倚崖而生,或破缝而出,或探身迎风,或冲天而立,枝干遒
劲,裸根嶙峋,为秋日的大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举目遥望,已有不少游人正向顶峰攀登。我们稍作休息,迫不及待地
向峰顶进发,虽然我不知道会有多累,但我知道山顶的风景会很美——正
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初秋的山风有些凛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向上攀登的热情,沿着标
识指引,一路上先后经过峰林、拒马河源头和十瀑峡。峰林是白石山最壮
观的景致,座座山峰高低错落,却又各自独立,酷似黄山之韵。山间云雾
缥缈,云海如梦似幻,如雨后初霁,波涌浪卷,缥缈难当;拒马河源头泉
水淙淙,山水相映,溪流飞瀑,环境清幽;十瀑峡龙虎泉涌出,溪流跌宕,流连为潭,跳跃为瀑,流水不息。
渐行渐远,疲累也随之而来,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仰望顶峰,还有
一段距离,令我退意萌生,我不确定我能否爬到山顶,但我看到周边的游
人都在奋力向上,而且我也非常憧憬到达峰顶的情景。于是我坐下来,休
息了一会儿,等身体逐渐充满了力气,便继续前行。
山间的小路曲折蜿蜒,虽然有些劳累,但我毫不在意,这使我想起学
习时碰到的不少困难,但克服这些困难后获得的知识却也使我收获满满。
终于登上峰顶了,确像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层峦
叠嶂,远山苍黄,山风猎猎,云飞雾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爬山就像人生之路,时时刻刻有坎坷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但路上
的困难挫折,也是生活中别样的美好,可以带给我们启迪。
人生中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以前的记忆也已渐行渐
远,但请仔细品味,自己始终都行走在美好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04
(建议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开展“诗意人生”探究活动在经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今文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诗意人生。学校开展以“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诗意·启程
1.黑板上书写着本次活动的主题,请你选出对其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C)
A.作品为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
B.作品为隶书,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C.作品为草书,笔画连绵,自由奔放。
D.作品为篆书,字形修长,行笔圆转。
【解析】上面书法作品中的字体为草书,特点还有结构简省、不拘一格。
2.请你阅读下面的活动发言稿(部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诗意在变化,然而,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浪漫诗情却一直葆有。如果说古人的诗意在“土地平旷,屋舍yǎn然”的桃花源中,在“犬牙差互”的小石潭,在jū鸠鸟“关关”的叫声里;那么今人的诗意便在跨越大洋大洲的即时通话中,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的旅途中,在“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的中国基建中……
土地平旷(kuànɡ)屋舍yǎn然(俨)
犬牙差互(cī)jū鸠(雎)
诗意·感受
3.准确把握古诗文中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关键。下面是小文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请你将其补充完整。(5分)
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
用法分类 示例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①邀”,意为②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鲜美”古义为新鲜美好,今义为(菜肴、瓜果等)滋味好。(花草等)新鲜美丽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为③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用法分类 示例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的“舍”意为④舍掉;屋舍俨然的“舍”意为房屋
乃: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意为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的“乃”意为⑤竟然,居然
4.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诗意,有同学做了如下梳理,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古人会用诗文来表达记录人生中的诗意时刻。陶渊明用“①芳草鲜美,②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展现了桃花林草茂花繁
的美景,画面浪漫美丽;柳宗元用“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两句借写游鱼侧面展示了清透的潭水,画面生动可感;魏学洢用“⑤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展示了核舟上撑船者的专注神态,画面传神细腻;孟浩然用“⑥气蒸云梦泽,⑦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云梦泽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气象,画面磅礴宏伟;先民用“蒹葭苍苍,⑧白露为霜”(《蒹葭》)展示了芦苇茂盛、露重霜浓的深秋景象,画面凄清朦胧。
5.下面是有关陶渊明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D)
①人们喜爱陶渊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②而他的散文和辞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实不亚于他的诗歌。
③其中尤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④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不仅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色,也能体会到作者的高洁志趣。
A.①B.②C.③D.④
【解析】④句语序不当,应将“不仅”移至“可以”前。故选D项。
诗意·拓展
6.《经典常谈》中有很多对“文”和“诗”的描述,有同学摘抄了下面语段,请你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甲】明代所称唐宋八大家,韩、柳之外,六家都是宋人。欧阳修为首;以下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乙】沈、宋的五律还多写艳情,王维改写山水,选词造句都得自出心裁。从前虽也有山水诗,但体制不同,无从因袭。苏轼说他“诗中有
画”。他是苦吟的,宋人笔记里说他曾因苦吟走入醋缸里;他的《渭城曲》(乐府),有人也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诗是精致的。
(1)【甲】段中所写的“柳”是柳宗元,他曾在被贬湖南永州后写下游记(文体)《小石潭记》;苏轼号“东坡居士”,曾自称“独好渊明之诗”,其中的“渊明”即“陶渊明”,陶渊明被称为“田园 诗派之鼻祖”。(4分)
(2)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出【乙】段中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班级拟将其拍摄成短视频,请你完成脚本设计,将下表补充完整。(3分)
【链接材料】
别辋川别业〔唐〕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诗歌大意】依依不舍地驾驶马车,心中惆怅,因为不得不离开这松萝垂绕的地方。忍着伤感离开这片青山,如何舍得此处的绿水。
镜头脚本设计
拍摄手法 近景 远景 配乐风格 情感
拉镜头(逐渐后移) ①驾驶马车离开松萝围绕之地 青山绿水 为远处的背景 ②舒缓、低沉的音乐 ③流露出对此地依依不舍、因不得已而离开的伤感之情
(一)人们常以诗意般的游记来抒发自己的意趣,有同学分享了下面的游记,请你阅读并完成第7~10题。(13分)
白云栖处是吾乡
王耀敏
①盛夏时节,蓝天白云,满目葱茏,车子在伏牛山间快速穿行,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画面从窗外翩然而过,让人目不暇接……
②即将到达白云山景区,车子从山腰缓缓减速下行。我惊异地看到,不远处一古朴典雅院落,粲然而恬静地坐落在绿色的怀抱中,让人怦然心动。车子转弯,望不见了,我怅然若失。谁知,下了高速公路,车子跟着导航折来叠去,猛然间,它又跳入我的视野。原来,这便是我们就要下榻的民宿——白云栖。顿时,心里荡漾起失而复得的喜悦。
③初遇之美,如磁石般吸引着车子徐徐驶过汉白玉石桥,贴村落左转,即达民宿院内。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绿树掩映,群山环绕。小院白墙黛瓦,院内引入山上清泉,聚一泓碧水,置流水石径,建精致凉亭,花草点缀其间,处处氤氲着花木的清香。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锦鲤随意游弋,荡起层层涟漪,院子愈显清雅安宁,在这豫西的山中竟然散发着江南雅韵,让人亲切而放松。每套房间之名皆带“云”字,“山外云”
“风归云”“冉冉云”……雕于木匾,绿漆勾勒,颇具匠心。
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旅游车辆往来如梭,三五成群的游客,置身于绿水青山里,不时举起手机,定格大自然的景色,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溪畔。
⑤坐在前院,远眺伏牛山脉的雄浑壮阔,近观白云山林的绿意连绵,多么自在惬意。在客人的赞叹声中,民宿主人指着邻村说:“这个村,叫明白川村,传说是王莽追刘秀时,路过此地天明,眼见一道平川而得名,是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你们不妨去村里走走看看……”
⑥于是信步走去。群山环绕,一水中流。漫步在古朴静雅的街巷,房舍俯仰错落,处处干净整齐。百年老屋刻满了岁月的印痕,房檐、屋脊雕梁画栋,历经风雨侵蚀,虽有残缺,但不失风韵,弥散着古朴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经年往事。古涌泉井、元宝石、染房、磨盘,
印记着世事的沧桑。
⑦伏牛山义重,明白川情深。这里还有革命往事,当年红三军、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村里,在伏牛山区写下了慷慨激昂的长征壮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军民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仍广为流传。村口耸立着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当年驻扎过的巷叫“红军巷”……移步伫立,仿佛能听到红色战旗的猎猎回声。
⑧午后的阳光,给民宿和古村的房脊瓦楞打上了一抹金色,在绿树的映衬下,看上去分外悦目迷人。
⑨刚刚还在古村里徜徉,而越过一条路,踏上几步石阶,推开白云栖茶厅的玻璃门,就一步踏进了现代都市生活,各种入时的家具摆设在这里一应俱全。隐于山林的民宿,就以这样温情的方式,与慕名而来的客人实现了身心相融。茶厅东南两面全以玻璃为墙,视野开阔,客人足不出户即可观赏室外的风景。大家围几而坐,品茗闲谈,远山近树,尽收眼底。
⑩夕阳西下,落日熔金。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云起谷更幽。你瞧,五块上下贯通的玻璃组成的幕墙,犹如五幅庄重大气的中式画框,里面正在流动着一帧帧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镶了金边的云朵们,在明净的蓝天上恣意舒展,不停地变换着柔软的身姿,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号……我想,这准是白云栖名称的由来吧!
谈笑间,桌上已摆满了的乡村美食,油润鲜亮,香气扑鼻。时蔬全来自民宿自家的菜园。盘盘碟碟里,盛满了家的温情,弥漫着家的味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夏夜里,明白川凉爽宜人,白云栖安谧若梦。栖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伴着夏虫的奏鸣,枕着白云安然入梦……
(刊载于2024年7月25日,有删减)
7.文章围绕“白云栖处”描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第②~⑥段描写白云栖民宿的古朴典雅,详写其白墙黛瓦、清泉花草的江南雅韵。描绘了伏牛山脉、白云山林的壮美和明白川村整洁古朴的街巷、老屋。展现出迷人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第⑦段讲述有关此地的红军长征故事,留下精神财富。体现了此地丰富的革命文化。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2分)①如画的自然风光;②深厚的革命文化。
8.文章第②段写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3分)通过心情的多次变化,将惊异、期待、失落以及喜悦等复杂情感细腻展现,表达了作者对白云栖的无比喜爱之情,让读者更好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跟随作者脚步去探寻白云栖之美的兴趣。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描写云朵时有何巧妙之处?请你任选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案】(4分)示例一:①“镶”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写出了云朵边缘被阳光染成金色的状态,凸显出云朵的华美;②“恣意”一词强调了云朵毫无拘束、尽情舒展的姿态,展现出其自由奔放;③“变换”一词准确地描绘出云朵形状的不断改变,突出了其灵动性。
示例二: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恣意舒展”和“变换着柔软的身姿”赋予云朵以人的动作和姿态,生动地表现出云朵的灵动活泼;②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手法,“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号”,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云朵变幻无穷的形态。
示例三:①运用了视觉描写的手法,“镶了金边的云朵”“明净的蓝天”,色彩鲜明,让读者眼前清晰地浮现出这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②使用动态描写,通过“舒展”“变换”等词,将云朵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10.请你依据本文,从语言表达、主题思想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4分)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答案】(4分)示例一:本文语言优美,魅力非凡。它既有“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这样色彩鲜明、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又有云朵变换身姿这类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的拟人手法,让文字充满灵动与趣味。同时,简洁质朴的语言,如“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精准地勾勒出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之美。
示例二:本文主题思想深刻且动人。作者围绕“白云栖处”描绘了美丽风光与古朴村落,展现乡村振兴新貌,抒发对白云栖的热爱。借革命往事,传承红色基因,凸显精神力量。民宿中的温馨与美食,传递出家的温暖,引发人内心的共鸣。主题融合自然、历史与人文,倡导人们在喧嚣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归属,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古人往往漫游山水间,寄情于远游,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余以雍正十三年授徙长安,九日及门①,请登高载酒至其巅,
天高露清,觉宇宙无穷,神志爽垲②,万念为捐③。忆雍正九年,时维六
月,登台旷朗,炎暑尽空,四周凉风飘飘摇,不异列御寇驭风在空中行也,自谓遗世独立。使余一人瞻望危榭④,独往独来也。牛山雪涕⑤宁仅一己之悲,因道其胜以志余哀。
(节选自《九畹古文·重游西五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门:门口,此处指长安。②爽垲(kǎi):地势高敞干燥。③捐:除去,废除。④危榭:高处的木屋。⑤牛山雪涕:牛山,山名。雪涕,擦拭眼泪。这里指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
【参考译文】【乙】我在雍正十三年授任迁到长安,九天才到达长安,(到了之后我)请求登上高处带着酒到达山顶,天高气爽,露水清凉,(我)感受到宇宙没有尽头,精神和意志(犹如)地势高敞干燥,许多念头都被除去
(了)。回忆(起)雍正九年,当时正值六月,(我)登上高台(视线)开阔明朗,
炎热和酷暑全都消散(了),四周清凉的风漂浮摇荡,和列子乘风在空中飞行(的无我境界)没有两样,我认为(自己)遗世独立。(现在)让我一个人仰望高处的木屋,独自来去。(在)牛山下擦拭眼泪宁愿只有自己一个人悲伤,
因此用此处优美的景色记载我的悲哀。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隶而从者隶:跟随
(3)请登高载酒至其巅载:带着
(4)因道其胜以志余哀志:记载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登台旷朗,炎暑尽空。
【答案】(我)登上高台(视线)开阔明朗,炎热和酷暑全都消散(了)。
13.请你根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补全横线上的内容。(4分)
【甲】文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景手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作者由愉悦至得到慰藉至孤寂、凄凉的情感变化也寄寓其中;【乙】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叙述了自己两次不同的登山经历,表达了因时事变迁而产生的悲哀之情。
(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稜游华山。时李公未仕,二者俱有栖遁①之志,每遇幽赏②,即吟咏移时③。
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少顷至洞口。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逡巡④见有紫衣⑤,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因止宿,饮馔皆甚精丰。昼夜论语,因问朝廷之事。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⑥,遣使者导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紫衣请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真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
(选自宋·李昉、扈蒙等《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栖遁:隐居。②幽赏:指环境清幽的地方。③移时:一段时间。④逡(qūn)巡:时间短暂,顷刻。⑤紫衣:紫色袈裟,此处指穿着紫色袈裟的人。⑥事:量词。件,样。
【参考译文】信州有一个员外名叫李虞,(他)曾经和秀才杨稜游览华山。当时李虞还没有做官,两人都有隐居的志向,每次遇到环境清幽的地方,就作诗吟咏一段时间。
不久到了一个小洞(前),(李虞和杨稜)二人想要追寻踪迹走到小洞的
尽头,不一会儿(就)到了洞的出口。山川、岩石、草木,不像是俗世人间,也有耕作的人。耕作的人看见二人很惊讶,问:“公子怎么到这里的?”(李、杨二人)就详细地说了经过。(他们)又走了二里多,有一座佛堂,很多人正停留在此喝茶。二人趁机上前去恳求住宿。顷刻(便)看见一个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说:“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二人)于是一起前往,来到一座府第,多半是竹屋堂舍,房屋坐席都很洁净。于是在此住宿,饮食都很精美丰富。
(穿着紫色袈裟的人和二人)昼夜谈论,顺便问问朝廷的事。(二人在这里)流连多日,(穿着紫色袈裟的人)分别给他们赠送了几件银器,派遣使者引导他们返回。(并)说:“这里可以隐居,(你们愿意)稍微再(多)住(几天)
吗?”李、杨二人面有难色,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请(他们)不要(把这里的情况)泄漏给世人。
后来杨稜又去寻找那个洞穴,(却)找不见了。真正神仙居住、充满灵性的地域,(如果)不是实心实意地向往,不可以为了空名贸然前去呀。以后人们应以此为戒啊。
14.(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根据下面有关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提示,完成填空。(3分)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乃具言之 查阅词典法:①供置,陈设。②备办,准备。③齐备,完备。④详细。 (1)④(只填序号)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遂同步而往 语境推断法:“遂”前所写紫衣说的话意为“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 (2)于是,就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 成语推断法:寻根究底 (3)寻找
1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进行断句。(限断两处)(2分)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
【答案】不久到了一个小洞(前),(李虞和杨稜)二人想要追寻踪迹走到小洞的尽头。
(2)二子色难,紫衣请无漏于人。
【答案】李、杨二人面有难色,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请(他们)不要(把这里的情况)泄漏给世人。
17.《桃花源记》写后人寻找桃花源却“遂迷,不复得路”,选文也写杨稜寻找隐居之地却“不可见矣”,两文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2分)陶渊明借此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选文作者借此告诫后人不要为了空名寻找隐逸之地,委婉地表达了对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
诗意·写作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事物,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选择。请你用富含诗意的语言写一篇作文,记录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次旅程,讲一讲你在这一旅程中的所思所感。(4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佳作赏析】
行走在美好中
大山是美好的,巍峨挺拔;江河是美好的,奔流不息;生活处处有美好,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秋高气爽,又恰逢假期,蜗居在家实在有些无聊,经过全家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去白石山游览一番。父亲带我们驱车取道白石山,一路上秋风飒飒,落叶在风中飞舞,缓缓飘落到地面,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就像一张巨大的金黄色的地毯。
到达白石山,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连绵的山峰,丛丛山树在崖缝里顽强地生长,或倚崖而生,或破缝而出,或探身迎风,或冲天而立,枝干遒劲,裸根嶙峋,为秋日的大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举目遥望,已有不少游人正向顶峰攀登。我们稍作休息,迫不及待地向峰顶进发,虽然我不知道会有多累,但我知道山顶的风景会很美——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初秋的山风有些凛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向上攀登的热情,沿着标识指引,一路上先后经过峰林、拒马河源头和十瀑峡。峰林是白石山最壮观的景致,座座山峰高低错落,却又各自独立,酷似黄山之韵。山间云雾缥缈,云海如梦似幻,如雨后初霁,波涌浪卷,缥缈难当;拒马河源头泉水淙淙,山水相映,溪流飞瀑,环境清幽;十瀑峡龙虎泉涌出,溪流跌宕,流连为潭,跳跃为瀑,流水不息。
渐行渐远,疲累也随之而来,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仰望顶峰,还有一段距离,令我退意萌生,我不确定我能否爬到山顶,但我看到周边的游人都在奋力向上,而且我也非常憧憬到达峰顶的情景。于是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等身体逐渐充满了力气,便继续前行。
山间的小路曲折蜿蜒,虽然有些劳累,但我毫不在意,这使我想起学习时碰到的不少困难,但克服这些困难后获得的知识却也使我收获满满。
终于登上峰顶了,确像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层峦叠嶂,远山苍黄,山风猎猎,云飞雾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爬山就像人生之路,时时刻刻有坎坷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但路上的困难挫折,也是生活中别样的美好,可以带给我们启迪。
人生中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以前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但请仔细品味,自己始终都行走在美好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04
(建议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开展“诗意人生”探究活动在经典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今文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诗意人生。学校开展以“诗意人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诗意·启程
1.黑板上书写着本次活动的主题,请你选出对其字体判断正确的一项(2分)
(C)
A.作品为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平直。
B.作品为隶书,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C.作品为草书,笔画连绵,自由奔放。
D.作品为篆书,字形修长,行笔圆转。
2.请你阅读下面的活动发言稿(部分),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诗意在变化,然而,属于中国人的那份浪漫诗情却一直葆有。如果说古人的诗意在“土地平旷,屋舍yǎn然”的桃花源中,在“犬牙差互”的小石潭,在jū鸠鸟“关关”的叫声里;那么今人的诗意便在跨越大洋大洲的即时通话中,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的旅途中,在“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的中国基建中……
土地平旷(kuànɡ)屋舍yǎn然(俨)
犬牙差互(cī)jū鸠(雎)
诗意·感受
3.准确把握古诗文中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意的关键。下面是小文同学制作的“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请你将其补充完整。(5分)
古诗文字词分类梳理表
用法分类 示例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①邀”,意为②邀请
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鲜美”古义为新鲜美好,今义为(菜肴、瓜果等)滋味好。(花草等)新鲜美丽
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为③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为“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用法分类 示例
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从口入的“舍”意为④舍掉;屋舍俨然的“舍”意为房屋
乃: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意为于是,就;乃不知有汉的“乃”意为⑤竟然,居然
4.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诗意,有同学做了如下梳理,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8分)
古人会用诗文来表达记录人生中的诗意时刻。陶渊明用“①芳草鲜美,②落英缤纷”(《桃花源记》)展现了桃花林草茂花繁
的美景,画面浪漫美丽;柳宗元用“③潭中鱼可百许头,④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两句借写游鱼侧面展示了清透的潭水,画面生动可感;魏学洢用“⑤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展示了核舟上撑船者的专注神态,画面传神细腻;孟浩然用“⑥气蒸云梦泽,⑦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展现了云梦泽烟波浩渺、波涛汹涌的气象,画面磅礴宏伟;先民用“蒹葭苍苍,⑧白露为霜”(《蒹葭》)展示了芦苇茂盛、露重霜浓的深秋景象,画面凄清朦胧。
5.下面是有关陶渊明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D)
①人们喜爱陶渊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笔下的田园隐逸诗。②而他的散文和辞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其实不亚于他的诗歌。
③其中尤以《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最为著名。
④读他的作品,可以让我们不仅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色,也能体会到作者的高洁志趣。
A.①B.②C.③D.④
诗意·拓展
6.《经典常谈》中有很多对“文”和“诗”的描述,有同学摘抄了下面语段,请你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甲】明代所称唐宋八大家,韩、柳之外,六家都是宋人。欧阳修为首;以下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乙】沈、宋的五律还多写艳情,王维改写山水,选词造句都得自出心裁。从前虽也有山水诗,但体制不同,无从因袭。苏轼说他“诗中有
画”。他是苦吟的,宋人笔记里说他曾因苦吟走入醋缸里;他的《渭城曲》(乐府),有人也推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他的诗是精致的。
(1)【甲】段中所写的“柳”是柳宗元,他曾在被贬湖南永州后写下游记(文体)《小石潭记》;苏轼号“东坡居士”,曾自称“独好渊明之诗”,其中的“渊明”即“陶渊明”,陶渊明被称为“田园 诗派之鼻祖”。(4分)
(2)下面的【链接材料】体现出【乙】段中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班级拟将其拍摄成短视频,请你完成脚本设计,将下表补充完整。(3分)
【链接材料】
别辋川别业〔唐〕王维
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镜头脚本设计
拍摄手法 近景 远景 配乐风格 情感
拉镜头(逐渐后移) ①驾驶马车离开松萝围绕之地 青山绿水 为远处的背景 ②舒缓、低沉的音乐 ③流露出对此地依依不舍、因不得已而离开的伤感之情
(一)人们常以诗意般的游记来抒发自己的意趣,有同学分享了下面的游记,请你阅读并完成第7~10题。(13分)
白云栖处是吾乡
王耀敏
①盛夏时节,蓝天白云,满目葱茏,车子在伏牛山间快速穿行,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画面从窗外翩然而过,让人目不暇接……
②即将到达白云山景区,车子从山腰缓缓减速下行。我惊异地看到,不远处一古朴典雅院落,粲然而恬静地坐落在绿色的怀抱中,让人怦然心动。车子转弯,望不见了,我怅然若失。谁知,下了高速公路,车子跟着导航折来叠去,猛然间,它又跳入我的视野。原来,这便是我们就要下榻的民宿——白云栖。顿时,心里荡漾起失而复得的喜悦。
③初遇之美,如磁石般吸引着车子徐徐驶过汉白玉石桥,贴村落左转,即达民宿院内。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绿树掩映,群山环绕。小院白墙黛瓦,院内引入山上清泉,聚一泓碧水,置流水石径,建精致凉亭,花草点缀其间,处处氤氲着花木的清香。蓝天白云倒映水中,锦鲤随意游弋,荡起层层涟漪,院子愈显清雅安宁,在这豫西的山中竟然散发着江南雅韵,让人亲切而放松。每套房间之名皆带“云”字,“山外云”
“风归云”“冉冉云”……雕于木匾,绿漆勾勒,颇具匠心。
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旅游车辆往来如梭,三五成群的游客,置身于绿水青山里,不时举起手机,定格大自然的景色,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山谷溪畔。
⑤坐在前院,远眺伏牛山脉的雄浑壮阔,近观白云山林的绿意连绵,多么自在惬意。在客人的赞叹声中,民宿主人指着邻村说:“这个村,叫明白川村,传说是王莽追刘秀时,路过此地天明,眼见一道平川而得名,是个中国传统古村落,你们不妨去村里走走看看……”
⑥于是信步走去。群山环绕,一水中流。漫步在古朴静雅的街巷,房舍俯仰错落,处处干净整齐。百年老屋刻满了岁月的印痕,房檐、屋脊雕梁画栋,历经风雨侵蚀,虽有残缺,但不失风韵,弥散着古朴的气息,似乎在诉说着经年往事。古涌泉井、元宝石、染房、磨盘,
印记着世事的沧桑。
⑦伏牛山义重,明白川情深。这里还有革命往事,当年红三军、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村里,在伏牛山区写下了慷慨激昂的长征壮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军民一家亲的动人故事仍广为流传。村口耸立着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当年驻扎过的巷叫“红军巷”……移步伫立,仿佛能听到红色战旗的猎猎回声。
⑧午后的阳光,给民宿和古村的房脊瓦楞打上了一抹金色,在绿树的映衬下,看上去分外悦目迷人。
⑨刚刚还在古村里徜徉,而越过一条路,踏上几步石阶,推开白云栖茶厅的玻璃门,就一步踏进了现代都市生活,各种入时的家具摆设在这里一应俱全。隐于山林的民宿,就以这样温情的方式,与慕名而来的客人实现了身心相融。茶厅东南两面全以玻璃为墙,视野开阔,客人足不出户即可观赏室外的风景。大家围几而坐,品茗闲谈,远山近树,尽收眼底。
⑩夕阳西下,落日熔金。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云起谷更幽。你瞧,五块上下贯通的玻璃组成的幕墙,犹如五幅庄重大气的中式画框,里面正在流动着一帧帧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镶了金边的云朵们,在明净的蓝天上恣意舒展,不停地变换着柔软的身姿,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号……我想,这准是白云栖名称的由来吧!
谈笑间,桌上已摆满了的乡村美食,油润鲜亮,香气扑鼻。时蔬全来自民宿自家的菜园。盘盘碟碟里,盛满了家的温情,弥漫着家的味道。
“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夏夜里,明白川凉爽宜人,白云栖安谧若梦。栖居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伴着夏虫的奏鸣,枕着白云安然入梦……
(刊载于2024年7月25日,有删减)
7.文章围绕“白云栖处”描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2分)①如画的自然风光;②深厚的革命文化。
8.文章第②段写作者的心情不断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3分)通过心情的多次变化,将惊异、期待、失落以及喜悦等复杂情感细腻展现,表达了作者对白云栖的无比喜爱之情,让读者更好感知作者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跟随作者脚步去探寻白云栖之美的兴趣。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描写云朵时有何巧妙之处?请你任选角度简要赏析。(4分)
【答案】(4分)示例一:①“镶”字用得精妙,形象地写出了云朵边缘被阳光染成金色的状态,凸显出云朵的华美;②“恣意”一词强调了云朵毫无拘束、尽情舒展的姿态,展现出其自由奔放;③“变换”一词准确地描绘出云朵形状的不断改变,突出了其灵动性。
示例二: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恣意舒展”和“变换着柔软的身姿”赋予云朵以人的动作和姿态,生动地表现出云朵的灵动活泼;②运用了排
比的修辞手法,“时而层峦叠嶂,时而波涛翻涌,忽而如少女轻纱曼舞,忽而如活力四射的健儿踢出一串串逗号和省略号”,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出云朵变幻无穷的形态。
示例三:①运用了视觉描写的手法,“镶了金边的云朵”“明净的蓝天”,色彩鲜明,让读者眼前清晰地浮现出这幅美丽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②使用动态描写,通过“舒展”“变换”等词,将云朵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10.请你依据本文,从语言表达、主题思想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文字。(4分)
写作提示:①结合文章内容;②不少于100字。
【答案】(4分)示例一:本文语言优美,魅力非凡。它既有“远山含黛色,近树翠欲滴”这样色彩鲜明、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又有云朵变换身姿这类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和情感的拟人手法,让文字充满灵动与趣味。同时,简洁质朴的语言,如“民宿位于风景秀丽的白云山脚下”,精准地勾勒出景物特点,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文字之美。
示例二:本文主题思想深刻且动人。作者围绕“白云栖处”描绘了美丽风光与古朴村落,展现乡村振兴新貌,抒发对白云栖的热爱。借革命往事,传承红色基因,凸显精神力量。民宿中的温馨与美食,传递出家的温暖,引发人内心的共鸣。主题融合自然、历史与人文,倡导人们在喧嚣中寻找心灵的宁静与归属,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古人往往漫游山水间,寄情于远游,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10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余以雍正十三年授徙长安,九日及门①,请登高载酒至其巅,
天高露清,觉宇宙无穷,神志爽垲②,万念为捐③。忆雍正九年,时维六
月,登台旷朗,炎暑尽空,四周凉风飘飘摇,不异列御寇驭风在空中行也,自谓遗世独立。使余一人瞻望危榭④,独往独来也。牛山雪涕⑤宁仅一己之悲,因道其胜以志余哀。
(节选自《九畹古文·重游西五台记》,有删改)
【注释】①门:门口,此处指长安。②爽垲(kǎi):地势高敞干燥。③捐:除去,废除。④危榭:高处的木屋。⑤牛山雪涕:牛山,山名。雪涕,擦拭眼泪。这里指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水尤清冽尤:格外
(2)隶而从者隶:跟随
(3)请登高载酒至其巅载:带着
(4)因道其胜以志余哀志:记载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答案】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2)登台旷朗,炎暑尽空。
【答案】(我)登上高台(视线)开阔明朗,炎热和酷暑全都消散(了)。
13.请你根据对【甲】【乙】两文的理解,补全横线上的内容。(4分)
【甲】文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景手法,描写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作者由愉悦至得到慰藉至孤寂、凄凉的情感变化也寄寓其中;【乙】文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叙述了自己两次不同的登山经历,表达了因时事变迁而产生的悲哀之情。
(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请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9分)
信州李员外虞,尝与秀才杨稜游华山。时李公未仕,二者俱有栖遁①之志,每遇幽赏②,即吟咏移时③。
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少顷至洞口。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耕者睹二人颇有惊异,曰:“郎君何得到此?”乃具言之。更二里余,有佛堂,数人方饮茶次。李公等因往求宿。逡巡④见有紫衣⑤,曰:“此处偏陋,请至某居处。”遂同步而往,到一府署,多竹堂,屋坐甚洁。因止宿,饮馔皆甚精丰。昼夜论语,因问朝廷之事。留连累日,各遗银器数事⑥,遣使者导之而返。曰:“此可隐逸,颇能住否?”二子色难,紫衣请无漏于人。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不可见矣。真仙灵境,非所实好,不可依名而往之也。后君子诫之哉。
(选自宋·李昉、扈蒙等《太平广记》,有删改)
【注释】①栖遁:隐居。②幽赏:指环境清幽的地方。③移时:一段时间。④逡(qūn)巡:时间短暂,顷刻。⑤紫衣:紫色袈裟,此处指穿着紫色袈裟的人。⑥事:量词。件,样。
14.(中考新考法·实词迁移理解)请根据下面有关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提示,完成填空。(3分)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乃具言之 查阅词典法:①供置,陈设。②备办,准备。③齐备,完备。④详细。 (1)④(只填序号)
文言语句 学习方法 释义
遂同步而往 语境推断法:“遂”前所写紫衣说的话意为“这里偏僻简陋,请到我的住处”。 (2)于是,就
后杨君复往寻其洞穴 成语推断法:寻根究底 (3)寻找
1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进行断句。(限断两处)(2分)川岩草树/不似人间/亦有耕者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俄至一小洞,二人欲穷其迹。
【答案】不久到了一个小洞(前),(李虞和杨稜)二人想要追寻踪迹走到小洞的尽头。
(2)二子色难,紫衣请无漏于人。
【答案】李、杨二人面有难色,穿着紫色袈裟的人请(他们)不要(把这里的情况)泄漏给世人。
17.《桃花源记》写后人寻找桃花源却“遂迷,不复得路”,选文也写杨稜寻找隐居之地却“不可见矣”,两文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2分)陶渊明借此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选文作者借此告诫后人不要为了空名寻找隐逸之地,委婉地表达了对沽名钓誉之人的讽刺。
诗意·写作
1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事物,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影响到我们的人生选择。请你用富含诗意的语言写一篇作文,记录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次旅程,讲一讲你在这一旅程中的所思所感。(40分)
要求: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佳作赏析】
行走在美好中
大山是美好的,巍峨挺拔;江河是美好的,奔流不息;生活处处有美好,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
秋高气爽,又恰逢假期,蜗居在家实在有些无聊,经过全家一番商议,最终决定去白石山游览一番。父亲带我们驱车取道白石山,一路上秋风飒飒,落叶在风中飞舞,缓缓飘落到地面,金黄的落叶铺满大地,就像一张巨大的金黄色的地毯。
到达白石山,映入眼帘的便是巍峨连绵的山峰,丛丛山树在崖缝里顽强地生长,或倚崖而生,或破缝而出,或探身迎风,或冲天而立,枝干遒劲,裸根嶙峋,为秋日的大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举目遥望,已有不少游人正向顶峰攀登。我们稍作休息,迫不及待地向峰顶进发,虽然我不知道会有多累,但我知道山顶的风景会很美——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初秋的山风有些凛冽,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向上攀登的热情,沿着标识指引,一路上先后经过峰林、拒马河源头和十瀑峡。峰林是白石山最壮观的景致,座座山峰高低错落,却又各自独立,酷似黄山之韵。山间云雾缥缈,云海如梦似幻,如雨后初霁,波涌浪卷,缥缈难当;拒马河源头泉水淙淙,山水相映,溪流飞瀑,环境清幽;十瀑峡龙虎泉涌出,溪流跌宕,流连为潭,跳跃为瀑,流水不息。
渐行渐远,疲累也随之而来,体力不支,气喘吁吁。仰望顶峰,还有一段距离,令我退意萌生,我不确定我能否爬到山顶,但我看到周边的游人都在奋力向上,而且我也非常憧憬到达峰顶的情景。于是我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等身体逐渐充满了力气,便继续前行。
山间的小路曲折蜿蜒,虽然有些劳累,但我毫不在意,这使我想起学习时碰到的不少困难,但克服这些困难后获得的知识却也使我收获满满。
终于登上峰顶了,确像杜甫所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层峦叠嶂,远山苍黄,山风猎猎,云飞雾流,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爬山就像人生之路,时时刻刻有坎坷困难,需要我们去克服。但路上的困难挫折,也是生活中别样的美好,可以带给我们启迪。
人生中走过的路,留下的脚印早已模糊不清,以前的记忆也已渐行渐远,但请仔细品味,自己始终都行走在美好中。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