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检测卷04
(建议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
学校准备开展“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
任务一:撰写宣传文案
1.小语为推广活动撰写了宣传文案,请你帮他修改完善。(10分)
看一场豪迈粗犷、气势磅薄的安塞腰鼓,我们震憾于陕北人民蓬勃的生命力;听一曲铿锵大气抑扬有度的豫剧,我们感受河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羁跘;尝一口香甜浓稠的腊八粥,我们体会中华儿女藏于其中的美好期盼千年悠悠岁月里,中国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蕴藏于各种民风民俗,沉淀成一方水土的一方文化,然后汇聚成千姿百态的中华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让我们走进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中跨越千年的力量,触碰中华民族千年的灵魂!
(1)请你给宣传文案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粗犷A(A.ɡuǎnɡB.kuànɡ)
铿锵B(A.jiānɡB.qiānɡ)
(2)宣传文案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将正确的词语书写在下面括号内。(3分)
字形修改
磅薄——(磅礴) 震憾——(震撼) 羁跘——(羁绊)
(3)宣传文案方框处缺少标点符号,下面依次填入方框内最恰当的是(3分)
(C)
A.,……,B.、;,
C.、……。D.,;。
(4)宣传文案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 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
任务二:安排民俗表演
2.同学们想要将下列语句组成语段作为社火表演的介绍词,请你选出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所谓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②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崇尚土地和火的观念,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之产生。
③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的活动,它起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并逐渐形成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
⑤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车社火等列队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⑥在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火是人们取暖和获得熟食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A.③①⑥②⑤④B.⑥②①④⑤③
C.①③⑥②④⑤D.③①⑥②④⑤
【答案】D
3.小歌想要朗诵下面一节诗歌作为秦腔表演前的引语,请你和她一起设计朗读方案。(7分)
真正的歌唱拒绝字正腔圆
它是另一种岩浆
八百里秦川抖三抖
十万里风云闻声黯的秦腔
劈山开石斩苍龙
吞天吐地纳八荒的秦腔
再锋利的刀子也拦不住
再激烈的风雨也打不断
唱大喜大悲唱大爱大恨
唱昏王奸佞征人泪
唱忠良贞烈古今流
秦腔的大雨醍醐灌顶
让你浑身湿透哑口无言
让你明白真情和洗礼只在民间
让你懂得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人啊
看见美物你心花怒放
听到秦腔你哪里躲藏
(1)小歌不知该如何朗诵画横线句子,请你帮她划分节奏(用“/”标示,每句限划两处)。(4分)
唱/昏王奸佞/征人泪唱/忠良贞烈/古今流
(2)(中考新考法·跨音乐)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从下面的几种音乐风格中帮小歌选择合适的风格并说明理由。(3分)
悠扬婉转苍凉悲壮高亢激昂
音乐风格:高亢激昂
理由:示例:这节诗歌是赞颂秦腔的,整首诗充满激情,语言风格明快简洁,自带一股契合秦腔风格的磅礴之势,所以音乐风格应该高亢激昂。
任务三:设置民俗体验区
4.为了让民俗体验者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同学们在剪纸体验区的介绍展板上呈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7分)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使剪纸作品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1)小语搜集到下面这幅剪纸作品,请你结合所给资料介绍剪纸的画面内容。(3分)
【答案】(3分)示例:该剪纸作品运用了阳刻的手法,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只被花草环绕的兔子形象,线线相连,流畅清晰、玲珑细致,尽显活泼之态,俏皮可爱,富有动感。
(2)小唯在剪纸体验区的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体验剪纸的感受,请你仿照她的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句式保持一致)(4分)
小唯:剪纸,是一场指尖上的舞蹈,一纸一剪都在讲述历史的故事。
你:示例:剪纸,是一幅心灵上的画卷,一刀一刻皆在描绘文化的斑斓。
5.同学们在民俗体验区设置“诗歌里的民俗”互动赛来吸引观众。请你参与并补全下面的语段。(6分)
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了岁月。我们在诗歌里领略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与贺敬之同游延安,尝一尝“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回延安》)的特色美食,穿一穿“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的独特服饰;与王安石一起辞旧迎新,感受春节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放爆竹、饮屠苏酒的习俗;同王维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佩茱萸,感受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亲之情……
任务四:布置民俗展览
(一)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同学们为传统节日展区搜集了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当代人的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诉求的集中表达。在新媒介时代,当代传统节日保持了家庭团聚的功能,同时,
人们更重视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一些传统节日用品也因技术手段与审美意趣的提升,从实用的形态变成了艺术作品。比如,山西花馍本用于祭祖祈福,如今制作得精美绝伦,其审美需求远大于实用需求。这些节日用品既服务了节日生活,又让节日更加可视、可感,提升了节日影响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生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节日是一种调适与增进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三种关系而形成的节俗仪式与行为。其次,我们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新生活形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今天生活的需要。比如,可以开发清新自然的清明团、驱邪祈福的端午艾草香囊等更精致、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
(刊载于2024年2月7日“光明网”《唤醒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鲜活》,
有删改)
【材料二】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古老的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我们能从端午文化中感悟什么?
(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伟大杰出的政治家。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为世人所敬佩。
(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千年依然引人共鸣。而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端午节与端午文化,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前行。
(三)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如今每逢端午节,龙舟赛火热举办,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古风市集展示琳琅满目的主题产品,搭建传统文化创新消费场景;博物馆解锁端午夜游新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体验,连接了传统文化与假日旅游,激发人文经济的新活力。传统端午节焕发崭新生命力,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
(刊载于2024年6月1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品味端午与时偕行》,
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端午节多地推出活动
(图片来源“文旅中国”2024年6月12日)
【材料四】
近年来,从国潮到汉服,从文博游到古镇游,大众越来越重视传
统文化。端午节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游客从中可以获得
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各地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活
力,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意愿。四川省各地在端午节前后,围绕“粽香巴蜀百舟竞渡”主题,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7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的过节日程表上,龙舟竞渡、美食品鉴、文艺表演、端午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陆续上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打开传统文化潮玩新方式。同时,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
夫,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
端午节带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多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当古老节日与现代文旅相互交融,有望碰撞出别样灿烂的火花。
(刊载于2024年6月5日“人民网”《让“端午节”变“端午季”拓宽文旅新空间》,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媒介时代,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人们对节日用品的需求已完全由实用需求转变为审美需求。
B.端午节蕴含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起源于上古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端午节习俗的起源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
C.2024年端午各地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陕西、上海、福建、内蒙古都举办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出面向学生的毕业文创产品。
D.各地延伸时长,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是因为端午节不应该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答案】B
7.【材料二】采用了小标题形式,请仿照小标题(一),把另外两个补充完整。(4分)
【答案】(4分)示例: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8.结合四则材料,说说可以采用哪些措施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6分)
【答案】(6分)示例:①运用新技术手段,发展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当今生活的需要,增加传统节日仪式感;②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文体旅的融合发展,丰富人们在传统节日的情感体验和场景体验;③创新文创产品,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再认识;
④延伸节会时长,拓宽文旅发展空间。(答出3点即可)
9.阅读完材料,小语以端午节为主题写了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对应的下联。(3分)
上联:艾香满园迎端午
下联:
【答案】(3分)示例一:彩丝缠腕祈安康
示例二:粽情四溢庆佳节
(二)古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活动,下面是古诗展区展示的一首诗歌,请你阅读并回答下面问题。(6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请你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简述山西村美在哪里。(2分)
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
【答案】(2分)示例一:风景美。山西村青山重峦叠嶂,绿水迂回曲折,柳绿花红,风景秀美。
示例二:人情美。独有的腊酒、丰盛的菜肴,尽显山西村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质。
示例三:风俗美。春社日,击鼓吹箫,布衣素冠,淳朴的乡土风俗满载山西村人对丰收的期待。
11.大家对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提出了两种看法,你赞同哪种?请阐述理由。(2分)
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乙: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被罢归故里后的落寞之感。
【答案】(2分)示例一:赞同甲的观点。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诗人陶醉其中,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示例二:赞同乙的观点。“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艰难处境。“乘月闲游”“拄杖叩门”看似闲适,诗人却始终未能忘记国事,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表达了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落寞之感。
12.请结合颔联内容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2分)
【答案】(2分)颔联写看似已无路可走之时,眼前却又出现柳暗花明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预示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蕴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任务五:“民俗推广我参与”征文
13.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民俗推广活动中,也为了挖掘更多的民风民俗,同学们准备发起“民俗推广我参与”的主题征文比赛,请你积极参与其中。(45分)
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的结晶,请你用笔记录你知道的民风民俗:或一种民间技 艺,或一种美食,或一种独特的建筑,抑或一个传统节日…… 征文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佳作赏析】
元宵灯火里的小时光
散落在岁时“点”上的元宵节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镶嵌在冬末春初的时光里,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抹温暖的色彩。在这个灯火璀璨人团圆的日子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一碗汤圆,一场花灯会。
因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一直保持着吃汤圆的习惯。每逢元宵佳节,妈妈一做好汤圆,我就会端着刚做好的汤圆小跑进入厨房,全部放入大锅中。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只见一颗颗圆嘟嘟、白白胖胖的汤圆跟着水上下翻滚着,如同一只只调皮的小白鲸,一会儿上浮,一会儿潜下去。
等到汤圆都煮熟了,我把它们盛在白瓷碗里,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隐隐带着一股芝麻的甜香,难道有汤圆被煮破了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想立刻咬一口尝尝。妈妈一把拉住我,嗔怪道:“小馋猫,想被烫嘴吗?”“好吧,我不吃,盯着看一会总行吧?”我用汤勺将一颗汤圆放在眼前仔细端详,这白瓷一般的小球儿摸起来的手感怎么样呢?我忍不住好奇,用手轻轻地戳了一下汤圆,竟然如同肌肤一般光滑细腻,着实有趣。过了一会儿,碗里的汤圆终于到了可以入口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顿时一股芝麻的甜香充盈唇齿,再配上汤圆皮的软嫩爽弹,口感极佳!
夜幕降临,全家一起去灯市看灯了!出了门,整个天地好像都亮了起来。仰头望去,天空中一盏盏带着新年祝福忽明忽暗的孔明灯,如繁星点点,又像是墨蓝色的天幕上被人戳出无数个小孔,从里边透出了外面的天光。街道上灯火通明,流光溢彩,鱼灯、龙灯、纱灯、荷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其中,辛弃疾所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这一刻具象化。
我爱元宵节,爱汤圆的甜蜜,爱花灯的绚烂,更爱在这璀璨灯火里的团聚和喜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统编八下语文
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统编八下语文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八下语文期中测试04
(建议用时:10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准备开展“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
主题情境
“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
1. 小语为推广活动撰写了宣传文案,请你帮他修改完善。(10分)
看一场豪迈粗犷、气势磅薄的安塞腰鼓,我们震憾于陕北人民蓬勃的
生命力;听一曲铿锵大气抑扬有度的豫剧,我们感受河南人民对生活的热
爱、对家国的羁跘;尝一口香甜浓稠的腊八粥,我们体会中华儿女藏于其
中的美好期盼千年悠悠岁月里,中国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
畏蕴藏于各种民风民俗,沉淀成一方水土的一方文化,然后汇聚成千姿百
态的中华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
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让我们走进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中跨越千年
的力量,触碰中华民族千年的灵魂!
任务一:撰写宣传文案
(1)请你给宣传文案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粗犷 (A. ɡuǎnɡ B. kuànɡ)
铿锵 (A. jiānɡ B. qiānɡ)
(2)宣传文案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将正确的词语书写在下面括号内。(3分)
字形修改
磅薄——( 磅礴 )
震憾——( 震撼 )
羁跘——( 羁绊 )
A
B
磅礴
震撼
羁绊
(3)宣传文案方框处缺少标点符号,下面依次填入方框内最恰当的是(3分) ( C )
A. , …… , B. 、 ; ,
C. 、 …… 。 D. , ; 。
【解析】第一处方框前后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是分句中的两个并
列词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第二处方框前列举了三种不同的民俗,但
是并没有列举完,后面是另一段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这里用省略号;第
三处方框前是完整的语句,所以应填入句号。故选C项。
C
(4)宣传文案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成分残缺,“通过……使……”造成句子主语缺失,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忆、民族的梦想与
未来。(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
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
任务二:安排民俗表演
2. 同学们想要将下列语句组成语段作为社火表演的介绍词,请你选出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所谓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②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崇尚土地和火的观念,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之产生。
③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的活动,它起源于古时
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
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并逐渐形成造型社
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
⑤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车社火等列队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
演社火有地台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⑥在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
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火是人们取暖和获得熟食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
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A. ③①⑥②⑤④ B. ⑥②①④⑤③
C. ①③⑥②④⑤ D. ③①⑥②④⑤
【解析】阅读语句可知,题干中的语句主要讲述社火的起源、演变和
表演形式。观察语句,第③句总述社火起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应该为首句;①句解释“社”“火”二字,应该紧承③句,进一步强
调社火起源于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⑥句说明中国人重视土地和火
的原因,进一步揭示社火风俗形成的根源,紧承①句;②句中“因此”表明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且根据②句的句意可知前句应是中国人崇
拜土地和火的原因,即⑥句内容,故②句紧承⑥句;④句说明社火的
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化演变,紧承②句;根据④句“并逐渐形成造型
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可知,⑤句紧随其后,所以正确
的语序为③①⑥②④⑤。故选D项。
【答案】D
3. 小歌想要朗诵下面一节诗歌作为秦腔表演前的引语,请你和她一起设计朗读方案。(7分)
真正的歌唱拒绝字正腔圆
它是另一种岩浆
八百里秦川抖三抖
十万里风云闻声黯的秦腔
劈山开石斩苍龙
吞天吐地纳八荒的秦腔
再锋利的刀子也拦不住
再激烈的风雨也打不断
唱大喜大悲 唱大爱大恨
唱昏王奸佞征人泪
唱忠良贞烈古今流
秦腔的大雨醍醐灌顶
让你浑身湿透哑口无言
让你明白 真情和洗礼 只在民间
让你懂得 活着 就是冲天一喊
人啊
看见美物你心花怒放
听到秦腔你哪里躲藏
(1)小歌不知该如何朗诵画横线句子,请你帮她划分节奏(用“/”标示,每
句限划两处)。(4分)
唱 /昏 王 奸 佞 /征 人 泪
唱 /忠 良 贞 烈 /古 今 流
/
/
/
/
(2)(中考新考法·跨音乐)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从下面的几种音乐风格中帮
小歌选择合适的风格并说明理由。(3分)
悠扬婉转 苍凉悲壮 高亢激昂
音乐风格:
理由:
【解析】从诗歌中“八百里秦川抖三抖”“十万里风云闻声黯”“劈山开
石斩苍龙”“吞天吐地纳八荒”“冲天一喊”等表述以及诗歌简短有力的
节奏可知,这节诗歌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
高亢激昂
示例:这节诗歌是赞颂秦腔的,整首诗充满激情,语言风格
明快简洁,自带一股契合秦腔风格的磅礴之势,所以音乐风格应该高
亢激昂。
任务三:设置民俗体验区
4. 为了让民俗体验者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同学们在剪纸体验区的介绍展板上呈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7分)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阴刻也称镌
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
这种效果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
不相连接。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
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使剪纸作品流畅清晰、
玲珑细致。
(1)小语搜集到下面这幅剪纸作品,请你结合所给资料介绍剪纸的画面内容。(3分)
【答案】(3分)示例:该剪纸作品运用了阳刻的手法,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只被花草环绕的兔子形象,线线相连,流畅清晰、玲珑细致,尽显活泼之态,俏皮可爱,富有动感。
(2)小唯在剪纸体验区的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体验剪纸的感受,请你仿照她的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句式保持一致)(4分)
小唯:剪纸,是一场指尖上的舞蹈,一纸一剪都在讲述历史的故事。
你:
示例:剪纸,是一幅心灵上的画卷,一刀一刻皆在描绘文化的
斑斓。
5. 同学们在民俗体验区设置“诗歌里的民俗”互动赛来吸引观众。请你参与并补全下面的语段。(6分)
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了岁月。我们在诗歌里领略祖国各地
的民俗风情,与贺敬之同游延安,尝一尝“ ,团团围
定炕上坐”(《回延安》)的特色美食,穿一穿“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的独特服饰;与王安石一起辞旧迎新,感受春节时“ , ”(《元日》) 放爆竹、饮屠苏酒的习俗;同王维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佩茱萸,感受他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亲之情……
米酒油馍木炭火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任务四:布置民俗展览
(一)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同学们为传
统节日展区搜集了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当代人的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诉求的
集中表达。在新媒介时代,当代传统节日保持了家庭团聚的功能,同时,
人们更重视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一些传统
节日用品也因技术手段与审美意趣的提升,从实用的形态变成了艺术作品。比如,山西花馍本用于祭祖祈福,如今制作得精美绝伦,其审美需求远大
于实用需求。这些节日用品既服务了节日生活,又让节日更加可视、可感,提升了节日影响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生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我们
要准确把握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节日是一种调适与增进人与自我、
社会、自然三种关系而形成的节俗仪式与行为。其次,我们根据现代
社会人们的新生活形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今天生活的需
要。比如,可以开发清新自然的清明团、驱邪祈福的端午艾草香囊等
更精致、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
(刊载于2024年2月7日“光明网”《唤醒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鲜活》,有删改)
【材料二】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
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中国传统节日。古老的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
动注脚,我们能从端午文化中感悟什么?
(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
伟大杰出的政治家。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
魅力和思想精髓,为世人所敬佩。
(二) .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
千年依然引人共鸣。而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端午节与端
午文化,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激励一代又一代中
国人奋发前行。
(三) .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
文化底蕴。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
内涵。
如今每逢端午节,龙舟赛火热举办,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
古风市集展示琳琅满目的主题产品,搭建传统文化创新消费场景;博物馆
解锁端午夜游新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体
验,连接了传统文化与假日旅游,激发人文经济的新活力。传统端午节焕
发崭新生命力,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
(刊载于2024年6月1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品味端午 与时偕行》,
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端午节多地推出活动
(图片来源“文旅中国”2024年6月12日)
【材料四】
近年来,从国潮到汉服,从文博游到古镇游,大众越来越重视传
统文化。端午节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游客从中可以获得
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各地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活
力,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意愿。四川省各地在端午节前后,围绕“粽香巴蜀 百舟竞渡”主题,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7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的过节日程表上,龙舟竞渡、美食品鉴、文艺表演、端午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陆续上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打开传统文化潮玩新方式。同时,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夫,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
端午节带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中国悠久的传统
文化更多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当古老节日与现代文旅相互交融,有
望碰撞出别样灿烂的火花。
(刊载于2024年6月5日“人民网”《让“端午节”变“端午季”拓宽文旅新空间》,有删改)
6.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新媒介时代,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人们对节日用品的需求已完全由实用需求转变为审美需求。
B. 端午节蕴含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起源于上古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端午节习俗的起源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
C. 2024年端午各地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陕西、上海、福建、内
蒙古都举办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出面向学生的毕业文创产品。
D. 各地延伸时长,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是因为端午节不
应该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辨析。根据【材料一】“在新媒介时代,当代传统
节日保持了家庭团聚的功能……其审美需求远大于实用需求”可知,A项
中的“人们对节日用品的需求已完全由实用需求转变为审美需求”表述有
误;根据【材料二】中的“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小标题(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以及“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可知,B项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三】图
中文字可知,陕西、上海、福建、内蒙古举办各种文旅活动,仅内蒙古面
向学生群体推出毕业旅行等产品,而非“都”推出,故C项表述有误;根
据【材料四】中的“同时,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夫……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可知,D项中“是因为
……认识和感受”的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7. 【材料二】采用了小标题形式,请仿照小标题(一),把另外两个补充完
整。(4分)
【答案】(4分)示例: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 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千年依然引
人共鸣……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前行”可知该部分主要讲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
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知该部分主要讲文化底蕴。据此拟写即可。
8. 结合四则材料,说说可以采用哪些措施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6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我们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新生活形态……让
节日习俗更贴合今天生活的需要”可得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如
今每逢端午节,龙舟赛火热举办……民俗文化等文旅体验,连接了传统文
化与假日旅游,激发人文经济的新活力”和【材料三】陕西等地举办各种
文旅活动及【材料四】中“端午节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游客
从中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四川省各地在端午节前后……以丰
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打开传统文化潮玩新方式”可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
四】中“各地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活力,增强了人们对
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意愿”可得出第③点;根据【材料四】中“各地在延伸
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夫,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
变,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可得出第④点。
【答案】(6分)示例:①运用新技术手段,发展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当今生活的需要,增加传统节日仪式感;②举
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文体旅的融合发展,丰富人们在传统节日的
情感体验和场景体验;③创新文创产品,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再认识;
④延伸节会时长,拓宽文旅发展空间。(答出3点即可)
9. 阅读完材料,小语以端午节为主题写了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对应的下联。(3分)
上联:艾香满园迎端午
下联:
【答案】(3分)示例一:彩丝缠腕祈安康
示例二:粽情四溢庆佳节
(二)古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活动,下面是古诗展区展示的一首诗
歌,请你阅读并回答下面问题。(6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10. 请你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简述山西村美在哪里。 (2分)
风景美 人情美 风俗美
【答案】(2分)示例一:风景美。山西村青山重峦叠嶂,绿水迂回曲折,柳绿花红,风景秀美。
示例二:人情美。独有的腊酒、丰盛的菜肴,尽显山西村人热情好客、淳
朴善良的品质。
示例三:风俗美。春社日,击鼓吹箫,布衣素冠,淳朴的乡土风俗满载山
西村人对丰收的期待。
11. 大家对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提出了两种看法,你赞同哪种?请阐述
理由。(2分)
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乙: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被罢归故里后的落寞之感。
【答案】(2分)示例一:赞同甲的观点。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诗人陶醉其中,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示例二:赞同乙的观点。“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
人被罢归故里后的艰难处境。“乘月闲游”“拄杖叩门”看似闲适,诗人
却始终未能忘记国事,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表达了诗人被罢归故
里后的落寞之感。
12. 请结合颔联内容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2分)
【答案】(2分)颔联写看似已无路可走之时,眼前却又出现柳暗花明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预示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蕴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任务五:“民俗推广我参与”征文
13.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民俗推广活动中,也为了挖掘更多的民风民俗,同学们准备发起“民俗推广我参与”的主题征文比赛,请你积极参与其
中。(45分)
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的结晶,请你用笔记录你知道的民风民俗:或一种民间技艺,或一种美食,或一种独特的建筑,抑或一个传统节日……
征文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佳作赏析】
元宵灯火里的小时光
散落在岁时“点”上的元宵节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镶嵌在冬
末春初的时光里,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抹温暖的色彩。在这个灯火璀璨人
团圆的日子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一碗汤圆,一场花灯会。
因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一直保持着吃汤圆的习惯。每逢元宵
佳节,妈妈一做好汤圆,我就会端着刚做好的汤圆小跑进入厨房,全部放
入大锅中。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只见一颗
颗圆嘟嘟、白白胖胖的汤圆跟着水上下翻滚着,如同一只只调皮的小白鲸,一会儿上浮,一会儿潜下去。
等到汤圆都煮熟了,我把它们盛在白瓷碗里,氤氲的热气扑面而
来,隐隐带着一股芝麻的甜香,难道有汤圆被煮破了吗?也管不了那
么多了,我只想立刻咬一口尝尝。妈妈一把拉住我,嗔怪道:“小馋
猫,想被烫嘴吗?”“好吧,我不吃,盯着看一会总行吧?”我用汤
勺将一颗汤圆放在眼前仔细端详,这白瓷一般的小球儿摸起来的手感
怎么样呢?我忍不住好奇,用手轻轻地戳了一下汤圆,竟然如同肌肤
一般光滑细腻,着实有趣。过了一会儿,碗里的汤圆终于到了可以入
口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顿时一股芝麻的甜香充盈唇齿,
再配上汤圆皮的软嫩爽弹,口感极佳!
夜幕降临,全家一起去灯市看灯了!出了门,整个天地好像都亮了起
来。仰头望去,天空中一盏盏带着新年祝福忽明忽暗的孔明灯,如繁星点
点,又像是墨蓝色的天幕上被人戳出无数个小孔,从里边透出了外面的天
光。街道上灯火通明,流光溢彩,鱼灯、龙灯、纱灯、荷花灯……令人目
不暇接!步行其中,辛弃疾所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在这一刻具象化。
我爱元宵节,爱汤圆的甜蜜,爱花灯的绚烂,更爱在这璀璨灯火里的
团聚和喜悦。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八下语文期中检测卷04
(建议用时:100分钟满分:100分)
主题情境“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
学校准备开展“探寻家乡文化,感受民风民俗”推广活动,请你一起参与活动方案的策划。
任务一:撰写宣传文案
1.小语为推广活动撰写了宣传文案,请你帮他修改完善。(10分)
看一场豪迈粗犷、气势磅薄的安塞腰鼓,我们震憾于陕北人民蓬勃的生命力;听一曲铿锵大气抑扬有度的豫剧,我们感受河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国的羁跘;尝一口香甜浓稠的腊八粥,我们体会中华儿女藏于其中的美好期盼千年悠悠岁月里,中国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蕴藏于各种民风民俗,沉淀成一方水土的一方文化,然后汇聚成千姿百态的中华文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让我们走进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中跨越千年的力量,触碰中华民族千年的灵魂!
(1)请你给宣传文案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2分)
粗犷A(A.ɡuǎnɡB.kuànɡ)
铿锵B(A.jiānɡB.qiānɡ)
(2)宣传文案中画横线的词语书写错误,请你将正确的词语书写在下面括号内。(3分)
字形修改
磅薄——(磅礴) 震憾——(震撼) 羁跘——(羁绊)
(3)宣传文案方框处缺少标点符号,下面依次填入方框内最恰当的是(3分)
(C)
A.,……,B.、;,
C.、……。D.,;。
【解析】第一处方框前后的“铿锵大气”“抑扬有度”是分句中的两个并列词语,所以中间应该用顿号;第二处方框前列举了三种不同的民俗,但是并没有列举完,后面是另一段意思完整的句子,所以这里用省略号;第三处方框前是完整的语句,所以应填入句号。故选C项。
(4)宣传文案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使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或“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我们窥见祖辈的智慧与记 忆、民族的梦想与未来。”)
【解析】画波浪线句子成分残缺,“通过……使……”造成句子主语缺失,应该删去“通过”或“使”。
任务二:安排民俗表演
2.同学们想要将下列语句组成语段作为社火表演的介绍词,请你选出下面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所谓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②因此,中国人形成了崇尚土地和火的观念,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之产生。
③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自演自娱的活动,它起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
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多的民间娱乐活动,并逐渐形成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
⑤造型社火有布社火、车社火等列队游演,主要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等,主要在场院进行打斗表演。
⑥在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的立身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火是人们取暖和获得熟食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A.③①⑥②⑤④B.⑥②①④⑤③
C.①③⑥②④⑤D.③①⑥②④⑤
【解析】阅读语句可知,题干中的语句主要讲述社火的起源、演变和
表演形式。观察语句,第③句总述社火起源于古时对土地与火的崇拜,应该为首句;①句解释“社”“火”二字,应该紧承③句,进一步强
调社火起源于人们对土地与火的崇拜;⑥句说明中国人重视土地和火
的原因,进一步揭示社火风俗形成的根源,紧承①句;②句中“因此”表明与前句构成因果关系,且根据②句的句意可知前句应是中国人崇
拜土地和火的原因,即⑥句内容,故②句紧承⑥句;④句说明社火的祭祀仪式逐渐向娱乐化演变,紧承②句;根据④句“并逐渐形成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社火表演形式”可知,⑤句紧随其后,所以正确的语序为③①⑥②④⑤。故选D项。
【答案】D
3.小歌想要朗诵下面一节诗歌作为秦腔表演前的引语,请你和她一起设计朗读方案。(7分)
真正的歌唱拒绝字正腔圆
它是另一种岩浆
八百里秦川抖三抖
十万里风云闻声黯的秦腔
劈山开石斩苍龙
吞天吐地纳八荒的秦腔
再锋利的刀子也拦不住
再激烈的风雨也打不断
唱大喜大悲唱大爱大恨
唱昏王奸佞征人泪
唱忠良贞烈古今流
秦腔的大雨醍醐灌顶
让你浑身湿透哑口无言
让你明白真情和洗礼只在民间
让你懂得活着就是冲天一喊
人啊
看见美物你心花怒放
听到秦腔你哪里躲藏
(1)小歌不知该如何朗诵画横线句子,请你帮她划分节奏(用“/”标示,每句限划两处)。(4分)
唱/昏王奸佞/征人泪唱/忠良贞烈/古今流
(2)(中考新考法·跨音乐)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从下面的几种音乐风格中帮小歌选择合适的风格并说明理由。(3分)
悠扬婉转苍凉悲壮高亢激昂
音乐风格:高亢激昂
理由:示例:这节诗歌是赞颂秦腔的,整首诗充满激情,语言风格明快简洁,自带一股契合秦腔风格的磅礴之势,所以音乐风格应该高亢激昂。
【解析】从诗歌中“八百里秦川抖三抖”“十万里风云闻声黯”“劈山开石斩苍龙”“吞天吐地纳八荒”“冲天一喊”等表述以及诗歌简短有力的节奏可知,这节诗歌的基调是高亢激昂的。
任务三:设置民俗体验区
4.为了让民俗体验者更好地了解剪纸艺术,同学们在剪纸体验区的介绍展板上呈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7分)
剪纸的基本效果是通过单独或混合使用阴阳线得到的。阴刻也称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轮廓线,在大的块面中表现线条的方法,这种效果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被剪刻去的空白组成图案,线与线不相连接。阳刻也称镂刻,正好与阴刻相反,是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图案的线条是实心,线线相连。这种方法使剪纸作品流畅清晰、玲珑细致。
(1)小语搜集到下面这幅剪纸作品,请你结合所给资料介绍剪纸的画面内容。(3分)
【答案】(3分)示例:该剪纸作品运用了阳刻的手法,刻去空白部分,保留轮廓线,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只被花草环绕的兔子形象,线线相连,流畅清晰、玲珑细致,尽显活泼之态,俏皮可爱,富有动感。
(2)小唯在剪纸体验区的留言板上写下了自己体验剪纸的感受,请你仿照她的留言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句式保持一致)(4分)
小唯:剪纸,是一场指尖上的舞蹈,一纸一剪都在讲述历史的故事。
你:示例:剪纸,是一幅心灵上的画卷,一刀一刻皆在描绘文化的斑斓。
5.同学们在民俗体验区设置“诗歌里的民俗”互动赛来吸引观众。请你参与并补全下面的语段。(6分)
三千年诗歌,流淌着文明,惊艳了岁月。我们在诗歌里领略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与贺敬之同游延安,尝一尝“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回延安》)的特色美食,穿一穿“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回延安》)的独特服饰;与王安石一起辞旧迎新,感受春节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放爆竹、饮屠苏酒的习俗;同王维在重阳佳节登高望远、佩茱萸,感受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思亲之情……
任务四:布置民俗展览
(一)节日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同学们为传统节日展区搜集了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首先是当代人的节日,是人们日常生活诉求的集中表达。在新媒介时代,当代传统节日保持了家庭团聚的功能,同时,
人们更重视跨越时空的社会交往,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一些传统节日用品也因技术手段与审美意趣的提升,从实用的形态变成了艺术作品。比如,山西花馍本用于祭祖祈福,如今制作得精美绝伦,其审美需求远大于实用需求。这些节日用品既服务了节日生活,又让节日更加可视、可感,提升了节日影响力。
如何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代生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首先,我们要准确把握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节日是一种调适与增进人与自我、社会、自然三种关系而形成的节俗仪式与行为。其次,我们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新生活形态,运用新技术手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今天生活的需要。比如,可以开发清新自然的清明团、驱邪祈福的端午艾草香囊等更精致、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
(刊载于2024年2月7日“光明网”《唤醒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鲜活》,
有删改)
【材料二】
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历经两千多年的流传沿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符号,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古老的端午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我们能从端午文化中感悟什么?
(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伟大杰出的政治家。其心忧家国、情牵百姓、勇于探索、清正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思想精髓,为世人所敬佩。
(二)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千年依然引人共鸣。而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端午节与端午文化,也已成为传承、弘扬、激发爱国情感的载体,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前行。
(三)
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祭祀祈福、团圆孝亲、强身健体等,共同构成端午文化的丰富内涵。
如今每逢端午节,龙舟赛火热举办,成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码”;古风市集展示琳琅满目的主题产品,搭建传统文化创新消费场景;博物馆解锁端午夜游新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等文旅体验,连接了传统文化与假日旅游,激发人文经济的新活力。传统端午节焕发崭新生命力,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信。
(刊载于2024年6月1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品味端午与时偕行》,
有删改)
【材料三】
2024年端午节多地推出活动
(图片来源“文旅中国”2024年6月12日)
【材料四】
近年来,从国潮到汉服,从文博游到古镇游,大众越来越重视传
统文化。端午节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游客从中可以获得
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各地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活
力,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意愿。四川省各地在端午节前后,围绕“粽香巴蜀百舟竞渡”主题,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700余场次群众文化活动。在各地的过节日程表上,龙舟竞渡、美食品鉴、文艺表演、端午文创产品展销等活动陆续上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打开传统文化潮玩新方式。同时,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
夫,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
端午节带给人们的,不应该仅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更多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当古老节日与现代文旅相互交融,有望碰撞出别样灿烂的火花。
(刊载于2024年6月5日“人民网”《让“端午节”变“端午季”拓宽文旅新空间》,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新媒介时代,网络问候成为新的节日习惯,人们对节日用品的需求已完全由实用需求转变为审美需求。
B.端午节蕴含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起源于上古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端午节习俗的起源最广为人知的是纪念屈原。
C.2024年端午各地推出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活动,陕西、上海、福建、内蒙古都举办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出面向学生的毕业文创产品。
D.各地延伸时长,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变,是因为端午节不应该仅是吃粽子,还应有对传统文化更丰富的认识和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辨析。根据【材料一】“在新媒介时代,当代传统节日保持了家庭团聚的功能……其审美需求远大于实用需求”可知,A项中的“人们对节日用品的需求已完全由实用需求转变为审美需求”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中的“端午节源自上古时代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文化”,小标题(一)“赓续不绝的民族精神”以及“端午节民俗的起源说法众多,
其中以纪念屈原影响最为广泛”可知,B项说法正确;根据【材料三】图中文字可知,陕西、上海、福建、内蒙古举办各种文旅活动,仅内蒙古面向学生群体推出毕业旅行等产品,而非“都”推出,故C项表述有误;根据【材料四】中的“同时,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夫……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可知,D项中“是因为……认识和感受”的表述错误。故选B项。
【答案】B
7.【材料二】采用了小标题形式,请仿照小标题(一),把另外两个补充完整。(4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屈原深沉的爱国之情,时隔千年依然引人共鸣……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前行”可知该部分主要讲家国情怀;根据【材料二】第四段“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历经千年传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可知该部分主要讲文化底蕴。据此拟写即可。
【答案】(4分)示例:炽热深厚的爱国情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8.结合四则材料,说说可以采用哪些措施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6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我们根据现代社会人们的新生活形态……让节日习俗更贴合今天生活的需要”可得出第①点;根据【材料二】中“如今每逢端午节,龙舟赛火热举办……民俗文化等文旅体验,连接了传统文化与假日旅游,激发人文经济的新活力”和【材料三】陕西等地举办各种文旅活动及【材料四】中“端午节具备丰富文化内涵和浓厚仪式感,游客从中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四川省各地在端午节前后……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打开传统文化潮玩新方式”可得出第②点;根据【材料四】中“各地文旅产品的创新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活力,增强了人们对文化传统再认识的意愿”可得出第③点;根据【材料四】中“各地在延伸节会时长、丰富体验场景上下足工夫,推动‘端午节’向‘端午季’转
变,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施展空间”可得出第④点。
【答案】(6分)示例:①运用新技术手段,发展形式多样、具有参与性的节俗形式,让节日习俗更贴合当今生活的需要,增加传统节日仪式感;②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文体旅的融合发展,丰富人们在传统节日的情感体验和场景体验;③创新文创产品,加深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再认识;
④延伸节会时长,拓宽文旅发展空间。(答出3点即可)
9.阅读完材料,小语以端午节为主题写了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对应的下联。(3分)
上联:艾香满园迎端午
下联:
【答案】(3分)示例一:彩丝缠腕祈安康
示例二:粽情四溢庆佳节
(二)古诗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民风民俗活动,下面是古诗展区展示的一首诗歌,请你阅读并回答下面问题。(6分)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0.请你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诗歌内容,简述山西村美在哪里。(2分)
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
【答案】(2分)示例一:风景美。山西村青山重峦叠嶂,绿水迂回曲折,柳绿花红,风景秀美。
示例二:人情美。独有的腊酒、丰盛的菜肴,尽显山西村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品质。
示例三:风俗美。春社日,击鼓吹箫,布衣素冠,淳朴的乡土风俗满载山西村人对丰收的期待。
11.大家对这首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提出了两种看法,你赞同哪种?请阐述理由。(2分)
甲: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乙: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被罢归故里后的落寞之感。
【答案】(2分)示例一:赞同甲的观点。本诗生动地描写了丰收之年农村一片欢快的景象、农家热情好客的民风、农村秀美的风光及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诗人陶醉其中,表现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抒发了诗人游览山西村时的喜悦之情。
示例二:赞同乙的观点。“山重水复”喻指“逆境”“困难”,写出了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艰难处境。“乘月闲游”“拄杖叩门”看似闲适,诗人却始终未能忘记国事,衬托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表达了诗人被罢归故里后的落寞之感。
12.请结合颔联内容谈谈其中蕴含的哲理。(2分)
【答案】(2分)颔联写看似已无路可走之时,眼前却又出现柳暗花明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预示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蕴含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任务五:“民俗推广我参与”征文
13.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民俗推广活动中,也为了挖掘更多的民风民俗,同学们准备发起“民俗推广我参与”的主题征文比赛,请你积极参与其中。(45分)
征文启事 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历史深处走出来的智慧与魅力的结晶,请你用笔记录你知道的民风民俗:或一种民间技 艺,或一种美食,或一种独特的建筑,抑或一个传统节日…… 征文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佳作赏析】
元宵灯火里的小时光
散落在岁时“点”上的元宵节总是以它独有的方式,温柔地镶嵌在冬末春初的时光里,给寒冷的冬日带来一抹温暖的色彩。在这个灯火璀璨人团圆的日子里,最令人心动的莫过于一碗汤圆,一场花灯会。
因汤圆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一直保持着吃汤圆的习惯。每逢元宵佳节,妈妈一做好汤圆,我就会端着刚做好的汤圆小跑进入厨房,全部放入大锅中。不一会儿,锅里的水就会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只见一颗颗圆嘟嘟、白白胖胖的汤圆跟着水上下翻滚着,如同一只只调皮的小白鲸,一会儿上浮,一会儿潜下去。
等到汤圆都煮熟了,我把它们盛在白瓷碗里,氤氲的热气扑面而来,隐隐带着一股芝麻的甜香,难道有汤圆被煮破了吗?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我只想立刻咬一口尝尝。妈妈一把拉住我,嗔怪道:“小馋猫,想被烫嘴吗?”“好吧,我不吃,盯着看一会总行吧?”我用汤勺将一颗汤圆放在眼前仔细端详,这白瓷一般的小球儿摸起来的手感怎么样呢?我忍不住好奇,用手轻轻地戳了一下汤圆,竟然如同肌肤一般光滑细腻,着实有趣。过了一会儿,碗里的汤圆终于到了可以入口的温度,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顿时一股芝麻的甜香充盈唇齿,再配上汤圆皮的软嫩爽弹,口感极佳!
夜幕降临,全家一起去灯市看灯了!出了门,整个天地好像都亮了起来。仰头望去,天空中一盏盏带着新年祝福忽明忽暗的孔明灯,如繁星点点,又像是墨蓝色的天幕上被人戳出无数个小孔,从里边透出了外面的天光。街道上灯火通明,流光溢彩,鱼灯、龙灯、纱灯、荷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步行其中,辛弃疾所写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在这一刻具象化。
我爱元宵节,爱汤圆的甜蜜,爱花灯的绚烂,更爱在这璀璨灯火里的团聚和喜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