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教学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教学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27 22: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下来的原始资料。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历史学家的著述 B. 北京人牙齿化石 C. 考古现场的影像 D. 北京人复原头像
2.如图为仰韶文化众多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共同印证仰韶先民(  )
A. 已从事农业生产 B. 以捕鱼狩猎为主 C. 住半地穴式房屋 D. 会人工种植水稻
3.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超百万平方米的城区遗址,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随葬上百件精美玉器。这些考古发现可以印证良渚古城(  )
A. 出现埋葬逝者习俗 B. 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4.约公元前1600年,商人的首领汤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此奴隶制王朝建立时间表示正确的是(  )
A. 约公元前15世纪 B. 约公元前16世纪 C. 约公元前17世纪 D. 约公元17世纪初
5.依据如表“周朝礼乐制度”,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项 祭祀礼器 乐舞标准
天子 九鼎八簋 八横八纵
诸侯 七鼎六簋 六横六纵
卿大夫 五鼎四簋 四横四纵
士 三鼎二簋 二横二纵
A. 等级制森严 B. 封建制形成 C. 周王室衰微 D. 生产力提高
6.“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此材料反映出(  )
A. 鼎盛的青铜时代 B. 动荡的春秋时期 C. 变法图强的列国 D. 大一统时代到来
7.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8.李老师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其中两位帝王的对话反映出他们都重视(  )
秦始皇 朕开凿灵渠、迁民至岭南、设置郡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汉武帝 朕发动漠北战役,设置河西四郡;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
A. 经济发展 B. 制度创新 C. 边疆治理 D. 工程兴修
9.“(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贾谊《过秦论》中的这段话讲的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的(  )
A. 原因 B. 经过 C. 影响 D. 意义
10.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这与汉文帝在其遗诏中提出修建自己的陵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的要求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提倡(  )
A. 勤于政事 B. 戒奢从俭 C. 知人善任 D. 虚怀纳谏
11.理清线索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如图★恰当的内容是(  )
A. 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B. 诸侯势力膨胀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曹操统一北方
12.七年级某班同学们在排练历史话剧时,设计了下面的情节,据此可知,他们排练的话剧讲述的是(  )
周瑜帐中,黄盖献诈降火攻计。黄盖率船诈降曹军,近曹营时高呼“点火!”……船燃借风冲入,曹军大乱,孙刘联军胜。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13.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表明(  )
A. 人口迁徙促进物种交流 B. 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
C. 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 D. 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
14.如图所示文物发现于甘肃嘉峪关,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  )
A. 生活习俗转变 B. 思想观念转变 C. 饮食爱好转变 D. 生产方式转变
15.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据记载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
B.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较为成熟的文字
C.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中央兴办太学
D. 两汉之际,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某班布置“古代成就 彰显智慧”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古代成就 彰显智慧
典籍展 ①《黄帝内经》②《史记》③《九章算术》④《齐民要术》
遗迹展
科技展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后汉书 蔡伦传》
(1) 请将“典籍展”中的书目放入相应板块。(只写序号)
板块一:“中医著作” ______ ;
板块二:“数学著作” ______ ;
板块三:“史学著作” ______ ;
板块四:“农学著作” ______ ;
(2) 请你从“遗迹展”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建造时期、历史价值两方面作答)
(3) “科技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一重大科技成就?概括这一发明的历史影响。
17.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族始源】
(1) 结合所学,将材料一中▲处内容补充完整。
材料二:【迁徙汇聚】
(2) 结合材料二中图1及所学知识,指出从西北迁入关中地区的民族。写出图2中的交战双方的政权名称。
材料三:【交融高潮】
(3) 材料三中图3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举措?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4) 图4中的胡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内地流行,表明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概括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意义。
18.制度创新能够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从传说时代到奴隶制王朝】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 礼运》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右侧示意图①和②处填入恰当的制度名称。
【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材料二: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予以免除徭役的奖励。
——《商鞅的“强秦之计”与秦国的政治发展》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强秦之计”的内容。由此判断商鞅变法的目的。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材料三: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 材料三中的“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指的是哪一制度?该制度的创立者是谁?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历史影响。
19.某校举办以“传承 进步”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组承担的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言为心声】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滕文公下》 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墨子 尚贤上》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争论产生的局面被称为什么?
【壮志凌云】
材料三:(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然持汉节不失。
——《史记 大宛列传》
(2)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1物产的交流主要通过哪一道路得以实现?为保证西域与中原交往的畅通,西汉和东汉分别设置了什么机构管理西域?
【光耀千古】
(3) 请从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论证“杰出人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要求:运用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晰,表述完整。)
孔子
光武帝刘秀
张仲景
祖冲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下来的原始资料。“北京人牙齿化石”是当时场景的最直接记录,属于第一手资料,价值较高,可以作为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B项正确;历史学家的著述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考古现场的影像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北京人复原头像带有主观性,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史料的来源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研究北京人的第一手史料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石斧是农具,说明仰韶先民从事农业生产;陶瓶是生活用具,牙雕蚕说明仰韶先民会养蚕;半地穴式房屋说明仰韶先民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图片反映仰韶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图片不能说明仰韶先民以捕鱼狩猎为主、会人工种植水稻,排除BD;石斧、陶瓶、牙雕蚕不能印证仰韶先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C。
故选:A。
本题考查仰韶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仰韶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仰韶先民已从事农业生产。
3.【答案】B
【解析】良渚古城遗址规模巨大,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些考古发现可以印证良渚古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故B符合题意;山顶洞人出现埋葬逝者习俗、初步产生物品交换,排除AD;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良渚古城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C。
故选:B。
本题考查良渚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可以印证良渚古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4.【答案】C
【解析】根据公元纪年法,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具体年份与世纪换算为千百位数加1,十位数不变。千百位相同时,时间为公元前的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晚,数值越大年代越早,而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十位和个位数值越小年代越早,越大年代越晚。故约公元前1600年为约公元前17世纪晚期。C项正确;ABD项均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法与世纪的换算的相关史实。一百年一个世纪,十年一个年代,公元前的时间数越小离现在越近。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公元纪年法与世纪的换算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使用的祭祀礼器、乐舞标准各不相同,这说明等级制森严。故A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封建制形成,排除B;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排除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提高,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夏商周的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说明等级制森严。
6.【答案】B
【解析】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局面。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不是青铜时代,排除A;变法图强的列国是战国时期,排除C;大一统时代到来是秦汉时期,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
7.【答案】C
【解析】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
C,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为了适应农作物灌溉的需要,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
D,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推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答案】C
【解析】秦始皇的措施中“开凿灵渠、迁民至岭南、设置郡县;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边疆地区的治理。灵渠的开凿有利于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边疆的威胁,设置郡县也是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汉武帝“发动漠北战役,设置河西四郡;派使节到西南夷,加强联系,设置郡县”,漠北战役是针对北方匈奴的边疆战争,设置河西四郡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派使节到西南夷并设置郡县也是边疆治理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中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这些举措更多是关于边疆地区的军事、行政等治理方面,没有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排除A项;汉武帝的漠北战役等不属于制度创新内容,不能全面概括这些措施,排除B项;秦始皇修筑长城属于工程兴修,但汉武帝的派使节到西南夷等不属于工程兴修,不能准确概括这些措施,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加强边疆治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加强边疆治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A
【解析】题干描述的是秦朝实行暴政,刑罚严苛,赋税沉重,陈胜等被逼无奈不得不反,这一事件被称为大泽乡起义,由此可知,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的原因,A项正确;大泽乡起义于公元前209年“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建立张楚政权,最终被镇压,而题干反映的是起义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泽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打击了秦朝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条件,而题干反映的是起义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大泽乡起义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而题干反映的是起义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知识。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的汉文帝陵墓,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知,汉文帝提倡戒奢从俭,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都没有增加,B项正确;汉文帝是个勤于政事,目光敏锐的皇帝,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汉文帝的生活状况,并未说明其用人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题干说明的是汉文帝戒奢从俭的生活作风,并未涉及其虚怀纳谏的品质,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C
【解析】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反复出现,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败不堪。为了扩大势力,外戚和宦官集团又竭力搜刮民财,导致民生困苦,社会混乱。故C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是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诸侯势力膨胀,排除AB;曹操统一北方发生在黄巾起义灭亡以后,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东汉的兴衰,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中的内容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2.【答案】D
【解析】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黄盖送去“降书”后,率领几十艘船,装载柴草驶向对岸,离曹营不远时,突然同时点火,冲进曹营的船队,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周瑜随即率领主力攻杀过来,曹军大溃。刘备手下的将士也从陆地发动进攻,曹军大溃。故D符合题意;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排除A;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B;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赤壁之战。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杏树等果树。这些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可知,一些在北方种植的农作物在南方得到了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晋时期,大批北方人民南迁,给江南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A符合题意;南方适合种植所有作物的表述错误,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北人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体现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效率,排除C;题干反映的是北人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提及先进技术推动农业发展,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人南迁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人南迁以及影响等知识。
1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图片生动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开始从事农耕生活的场景的生活习俗,说明少数民族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生活。故反映了魏晋以来北方内迁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故选:D。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B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态度和方法。选项B是对甲骨文的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属于历史解释,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方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概念。
16.【答案】【小题1】①,③,②,④
【小题2】略
【小题3】略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板块一对应①;《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板块三对应②;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板块二对应③;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板块四对应④。
(2)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项遗址叙述即可。【示例一】都江堰兴建于公元前256年(或战国时期)。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示例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或南北朝时期)。其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3)根据材料“西汉纸地图”“蔡侯纸”可知,反映了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结合所学知识,纸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纸为书法、绘画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任意一点)
故答案为:
(1)板块一:①;板块二:③;板块三:②;板块四:④。
(2)【示例一】都江堰兴建于公元前256年(或战国时期)。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示例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或南北朝时期)。其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3)造纸术的发明的改进。影响:纸便利了典籍的流传。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纸为书法、绘画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任意一点)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典籍、遗址、科技,掌握《黄帝内经》《史记》《九章算术》《齐民要术》、都江堰、龙门石窟、纸的发明和改进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典籍、遗址、科技,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7.【答案】【小题1】涿鹿之战。
【小题2】氐族和羌族(一例即可);前秦和东晋。
【小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小题4】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涿鹿之战、西晋北方各族内迁、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涿鹿之战、西晋北方各族内迁、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小题1】①禅让制;②世袭制。
【小题2】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富国强兵。
【小题3】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嬴政);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禅让制到世袭制、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儒家;墨家。“百家争鸣”。
【小题2】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东汉设置西域长史府。
【小题3】观点:杰出人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论述: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光武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等措施。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由此可见,杰出人物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