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捷胜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捷胜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9 15:05: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虎门捷胜学校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八年级历史科目期中考试试题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25题,共75)
1、1949年的开国大典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其历史意义不包括
A.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B、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C.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壮大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开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农业合作化运动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B、高指标、瞎指挥泛滥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4、在我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时,农村发生的变化是
A.农民的土地归农业生产合作社所有 B、农民的土地归人民公社所有
C.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民翻身做主成为土地的主人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誉为“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是因为这次会议通过了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第一个五年计划 D.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某同学利用下面三幅历史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庆祝合作化 上海信大祥公私合营挂牌
A .抗美援朝 B、社会主义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7、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出现在
A.大跃进运动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①一定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实事求是 ④必须及时纠正错误思想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9、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①由上海蔓延至全国的“一月风暴” 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 ③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10、右图所示的是1978年12月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其主要内容应该是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确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点,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12、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创新精神是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不断增长的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逐步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兴起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实行
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 .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大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桥架起幸福桥
15、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推行顺序正确的是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内地
A.②①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①②③④
16、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17、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收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可以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 .民族团结和国际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和成功
18、“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我们提出的基本方针是
A .一国两制 B、民族区域自治 C.改革开放 D.和平共处
19、一位美国学者曾高度评价我国的一位科学家:“是他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这位科学家是
A .袁隆平 B、邓稼先 C.侯德榜 D.钱学森
20、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阻碍祖国统一的内部势力
21、1955年的万隆会议,不仅取得了圆满成功,还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A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拥护社会主义的主张
22、20世纪七十年代,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
“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结合右图“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判断,这个“转折点”是
A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23、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意味着
A .中美正式建交 B、中美两国不再对抗
C.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美国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
24、右图是我国升空发射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A、长征1号 B、东方红1号 C.神舟1号 D.探索者1号
25、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景象有
①大家统一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②城镇居民凭粮票、油票购买食品 ③人们服饰丰富多彩,展示个性 ④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2题,共25分)
26、《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
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
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
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
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
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
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2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2分)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我们成功实施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了重大步伐。
材料二:我们应该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商业谈判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的重要途径……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2009年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稿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谁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2分)
举出中国政府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两个成功事例及其时间。(4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但在近代史上,台湾却与大陆分离了两次,请问是哪两次?(2)
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梦之一。请你谈谈对实现祖国最终统一这一问题的认识。(4分)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CDCDD 6—10:BABBC 11—15:CCDDA 16—20:ABAAA 21—25:BBCBD
二、材料分析题
26、(1)工业化(1分);第一个五年计划(1分);成果: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川藏、青藏、新藏
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鞍山钢铁公司;克拉玛依油田(2分,答出两个即可)
(2)对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2分)
(3)改革开放(2分)。转变前,党的工作重心是阶级斗争,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2分)
(4)认识: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
力和科学技术;(满分3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7、(1)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2分)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4分)
(3)第一次: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2分)
第二次:1949年国民党兵败占据台湾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大势所趋;
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人心所向;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日益密切,为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益密切,为国家统一 香港、澳门的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祖国统一的坚实保障。(4分,答到3点给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