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学习目标
1.结合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 诵,积累文言词汇。
2.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理清游记的线索,学习文章 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3.结合柳宗元生平,探究作者于文中表现出的心情变化以及含 蓄流露的心境。
乙东神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是根据谁 写的哪首诗的意境而创作的吗
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欧阳修 苏轼 王安石
柳宗元 苏洵 苏辙 曾巩
文学常识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 新运动。但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 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于此十年。
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游遍附近的奇山异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
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
创作背景 永州八记
是 为 右 夕
《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 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水尤清冽 ( liè )
参差披拂 ( cēn cī )
往来翕忽 ( xī )
悄怆幽邃 ( qiǎo chuàng )
如鸣珮环 ( pèi )
为堪 ( kān )
椒尔远逝 ( chù ) 寂寥无人 ( liáo )
隔篁竹 ( huáng )
为坻 ( chí )
怡然不动 ( yǐ ) 犬牙差互 ( cī )
字词正音
疏通文意 好像珮环碰撞发出
的声音。 珮、环,
向西 竹林 听到 都是玉饰。
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隔 篁 竹,闻 水声,如鸣珮环, 以……为乐
心乐之 。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
像佩带的玉珮、玉环碰击的声音,(我)心里高兴起来。
疏通文意
向下 格外 清凉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清冽
(于是)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
疏通文意
把……作为 连词,相当于“而” 水中高地 小岛
全石 以为 底,近岸,卷石底 以 出 , 为坻 ,为 屿 , 不平的岩石
为 堪, 为 岩 。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
水面,成为不平的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 高耸的大石。
疏通文意
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随风飘拂的样子
青树 翠 蔓 家 络 摇 缀 , 参差 披拂。
翠绿的藤蔓 参差不齐的样子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
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日 光下 澈 , 影布 石上。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
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照在石头上。
疏通文意 大约 表约数 在空中
没有什么依傍的
潭中鱼 可 百 许头,皆若空游
无所依,
向下 穿透 分布,这里指映照
疏通文意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嬉戏,逗乐
怡然 不 动 ,椒 尔 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鱼儿一会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 好像在和游人 一 同嬉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 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 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 源头在哪里。
潭 西南 而 望, 斗折 蛇 行, 明
时隐时现 连词,表修饰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 不 可 知
疏通文意 像北斗星
像蛇那样
向西南 那样曲折
蜿蜒前行
像狗的牙齿那样 交错不齐
源头 其源。
疏通文意
围绕,包围 使……感到凄凉
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 , 寂寥 无人,凄 神 寒 骨,
凄凉 深 寂静寥落 使……感到寒冷
悄怆 幽 邃 。
(我)坐在小石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 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而幽深。
疏通文意
因为 停留
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于是,就 离开
乃记之而 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 可以久留,于是记录下游览 经历就离开了。
年轻人
二 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 宗玄。跟着去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 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疏通文意
跟随着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 者,崔氏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闻 闻水声 听到,听见
用鼻子嗅
居 不可久居 停留
住、居住
去 乃记之而去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小生 崔氏二小生 年轻人
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不
文言积累
壹 古今异义
可 为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副 词 ,大约
助动词,可以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动词,作为
动词,成 为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介词, 由,自
隶而从者 动词,跟随
西南而望 连词,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顺承
文言积累
贰 一词多义
从
而
文言积累
介 词 ,用、把
连 词 ,相当于“而”
连词, 因 为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名词, 清波
形容词,清香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回清倒影
香远益清
以 清
贰 一词多义
文言积累
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形容词作动词,嬉戏,逗乐。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叁 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文言积累
叁 词类活用
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斗折蛇行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
凄神寒骨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寒冷。
文 言 积 累
肆 特殊句式
如鸣佩环 倒装句
谓语前置,即主谓倒装,正常语序“如佩环鸣”。
卷石底以出 倒装句
谓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倒装句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全石为底”。
斗折蛇行 省略句
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剩
觅潭 · 理游踪路线
本文是一篇游记。根据课文,绘制作者的游览路线,填
入对应的地点和动词。
从 (小 丘) 西 行 隔 (篁 竹) , 闻 水 声 伐 竹 _ 取 道
百二十步
下 见 (小潭)
坐 ( 潭上)
( 潭 西 南) 而 望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潭
记之而去
觅潭 ·理游踪路线
观察填入的词语,思考: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潭中鱼可百许头→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线索:作者的游览路线。
文章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这种写作手法叫作 — 移步换景
方法点拨
移 步换景
“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指按照地点的 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描写所看到的不同景物,人走景移,随着 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这样,读者既能清楚地知道 游览的路线,又能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
阅读《小石潭记》,读者眼前逐一出现 不同的景物: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 水声,由水声寻到小石潭……犹如跟随 导游边移步,边观景,边听讲解,富有 画面感和动态感。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在游览过程中,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在文中依次找出来。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限一个字)
比喻、拟人、夸张、对比、 反复、对偶 ……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色彩变化 ……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XX结合)
俯视、仰视、远眺、近望 …… (XX结合)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感官分析
视角分析
赏 景
技巧点拨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水 清澈透
BH
闻水声,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①视听结合,写出了水声的悦 耳、潭水的清 澈;
②既有正面描写潭水的清澈,又通过潭中鱼的游动、鱼的影
子和日光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透明。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由整体到局部。潭是 “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 都是那么姿态奇特、形状各异,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这都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 “奇”。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石 姿态奇特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树 翠绿茂
盛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
“ 青”“翠”写其颜色,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其形貌动
态,生动地刻画了小石潭的树婀娜多姿、 翠色欲滴的美。 “ 竹
树环合”说明其多而茂盛,也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幽感。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鱼 欢乐灵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①“治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忽”, 动静结合,写出了鱼的灵动;
②“似与游者相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欢乐的心情。
③先总写,写出鱼的数量和“空游无所依”的状态,再定点特写,采用
近景视角,展现游鱼的活泼灵动,流露出游者浓厚的赏景情趣。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
知其源。
溪 身 曲折蜿蜒 岸势 参差不齐 源流 神秘莫测
①“望”字:采用远景视角。
②溪身: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北斗星曲折的样子(静止的) 和蛇蜿蜒前行的样子(流动的)表现了小溪的曲折蜿蜒。
③岸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溪两岸凹凸不平的形状。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选择一两种景物,在文中划出相关
的描写语句,并作赏析。
小石潭 僻静清幽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①要穿过竹林、 “ 伐竹取道”才可见到小石潭,可见其所处的位置 荒僻、无人造访。
②通过描写作者身处其中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小石潭的清幽深邃。
赏潭 · 品石潭之景
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奇
不平
清
曲折
水 溪
石 岸
竹 树
潭 鱼
幽 乐
茂 青
悟潭 ·析柳公心境
初游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A.隔篁 竹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浓厚的游览兴致
欢乐、愉悦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 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椒尔远逝,往来翕 忽,似与游者相乐。
与鱼儿逗乐的愉悦
悟潭 · 析柳公心境
在游览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这种变化是从哪里开始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 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由乐至悲
融情于景:小石潭冷清凄幽, 寒意袭人,作者悲从中来
生平经历
773年
生于京城 官宦之家
803年 31岁 监察御史 里行
805年
33岁
815年
43岁
1月接诏回京 3月改贬柳州 刺史
819年
47岁
11月柳州病
逝
永贞革新失败, 被贬永州10年 期间母亲去世, 女儿病亡
一贬再贬、仕途不济
793年
21岁
进士及第名 声大振
柳宗元生平
1.柳宗元出身官宦之家,少有大志。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面 对朝廷宦官当权、政治积弊的现状,他满怀抱负地参与“永贞革新”, 最终被保守派扑灭,改革失败,他也被贬为无实职、无官舍的“永 州 司马”,发配至蛮夷之地永 州十年之久。
2.一起进行改革的好友,皆遭受了政治灾祸:王任 pī 被贬为开州司 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其他参与的有韩 泰、陈谏、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共八人,先后被贬为 边远八州司马。
3.流放永州期间,在京城的老母不幸染病身亡。其母归葬,柳宗元却 不能扶柩归葬,尽最后的孝道。
链接材料
看到小溪“斗折蛇行”,柳宗元可能会联想到自己
命运的坎坷;
厨珠深溺模糊灭可见”,柳宗元可能是在暗示自己
黑暗的势力,尔虞我诈的斗争_
看 到 “ 其 库 势 犬 才 差 互 ” . 柳 宗 元 可 能 联想 到 了 在 朝 廷 里 官 场 上 这种斗争
何时才能结束,也不知道自己何时才有出头之白
悟潭 · 析柳公心境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结合材料思考:面对“西南而望”的景色,柳宗元会联想到什么
这一乐一忧并不矛盾,而是自然地体现出了柳宗元的情感变化。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 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 郁的心情。
但游山玩水的快乐毕竟是暂时的, 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
伤悲凉的心情就会流露出来。
悟潭 · 析柳公心境
文章前面写作者“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 似乎矛盾,该如何理解
自余为缪lù人,居是州, 恒惴栗。
时到幽树好石, 暂得一 笑, 已复不乐。
——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与李翰林建书》
悟潭 · 析柳公心境
作者仅仅在写游览小石潭吗 小石潭和柳宗元有哪些相似之处
小石潭偏僻难寻,也很少被人寻;柳宗元亦是被贬至 蛮荒之地的官员。 无人问津,偏于一隅
小石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儿灵动,潭四周生机勃 发;柳宗元何尝不是腹有诗书,胸有抱负。
内心清澈,思想灵动
小石潭四面被竹树环合,牢牢圈住;柳宗元一心为国, 结果被贬蛮荒,遭受一系列的打击,再无政治前途。
困于樊牢,遭遇坎坷
吴武陵:元和二年进士及第,不久被贬永州,与柳宗元志同道合。 龚古、宗玄:柳宗元的朋友和堂弟,始终追随柳宗元。
崔氏二小生:柳宗元姐夫崔简的两个儿子。崔简元和五年转永州刺史, 后因牵连流放,元和七年正月卒。
“无人”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精神的孤独。同行五人皆是柳宗元志同道合的亲友,也都是经历 了打击和磨难的失意之人。他们心相契合,每个人都共同享有着 这份“寂寥无人”的孤独心境。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叙寥无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明明有五位同游者,作者为什么说四面“寂寥无人”
悟潭 · 析柳公心境
链接材料
灾难使他十分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 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 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 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文化苦旅》
有人说,有着“千万孤独”的柳宗元太过emo, 不如好友刘禹锡乐观豁达。但是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你懂我极致的孤独吗
拓 展 延 伸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 日胜春朝。别不开心!
柳宗元
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面对逆境,深刻思考哲学、政治、历史、
人生等问题,写下了《封建论》《天对》《天说》等著作。以 “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文学,开创了中国游记散文的先河。
在柳州的柳宗元,利用小小的贬谪官职,挖了井,办了学,种 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他带领当地百姓大力发展生产, 使百姓彻底摆脱贫困的生活枷锁。
这就是柳宗元, 一个寄情于山水,不能忘情于现实与政治的 痛苦的文学家。
这就是柳宗元, 一个在黑暗中,坚守本心,从未放弃光明与
希望的政治家。
“即使遭受千万人的排斥和抛弃,我的内心也不会改变。”
“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
——柳宗元《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
拓展延伸
课堂检测
1、《小石潭记》中写潭边树蔓优美姿态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_, 参 差 披 拂 O
2、《小石潭记》中写出潭中石头形态各异的语句是:
为 坻 , 为 屿 , 为 堪 , 为 岩 。
3、《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呆然不动的句子是: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 O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小鱼与游者逗乐,调皮活泼的句子 是: 椒尔远逝 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5、《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点睛 之笔)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_o
课堂检测
6 、《小石潭记》中通过写鱼儿空灵游动间接写出潭水清澈的
语句: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0
7 、《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 其岸势犬牙差互 , 不可知其源 。
8 、《小石潭记》中表现溪水蜿蜒曲折的语句是: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9 、《小石潭记》中与《朱元思书》中“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语句:
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鱼可百许头
课堂检测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写岸上景物,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 “青”“翠”写颜色, “蒙 络摇缀”写形貌, “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跃然纸上。
B. 第二段中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 体景物,描写静止的画面。
C.作者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 “如鸣佩环”的水声、 “蒙络摇缀”的青树 翠蔓、似空游无依的鱼儿……把小石潭描绘成一幅美妙的图画。
D. 作者开始游小石潭时心情是快乐的,但只是短暂的快乐,经凄清环境触 发,原本因贬官而失意、忧伤和悲凉的心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解析】B项, “描写静止的画面”不对,第二段既有对游鱼的静态 描写,也有动态描写。
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每潭记》和
《小石潭记》,比较两文内容侧重的不同。
《 钴 潭 记 》
钴姆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
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 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 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钴每潭,在西山的西面。它的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 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的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 蚀钴 潭的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 成车轮般的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每 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拓展阅读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 一 旦款门来告曰: “不胜官租、 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
有声深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
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兹潭也欤
山上有居住的人,因我多次来游玩, 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 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 (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 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 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 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 故土 难道不是因为这钴每潭
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永州八记”中的《钴潭记》和《小石潭记》, 比较两文内容侧重的不同。
《小石潭记》和《钴每潭记》都为柳宗元所作,都写
了潭,但有所不同:前文主要突出景物的 清 幽,后文 主要突出景物的清秀;前文抒发了作者 凄苦 的 情 感 , 后者透露了当地农民困 苦 的生活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