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模拟测试卷(一)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级 姓名 考号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狂澜(lán) 哺育(pǔ) 气魄(pò) 呜咽(yè)
B. 咀嚼(jué) 亘古(gèng) 耻辱(ch ) 挚痛(zhì)
C.惩罚(chéng) 谰语(lán) 田垄(lǒng) 默契(qiè)
D. 污秽(huì) 军帖(tiě) 誓言(shì) 嗥鸣(há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缠绕 高梁 斑斓 埋葬
B.镐头 丰饶 豁亮 耻辱
C.坚韧 淳朴 谦逊 覆灭
D.督促 云鬓 扑朔 屏障
3.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件事错综复杂,虽经多方核查,仍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让人难明真相。
B.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C.垃圾广告、恶意插件、暴力游戏和八卦新闻等充斥着互联网,令网民不厌其烦。
D.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必须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
B.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C.通过“主题教育”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意义。
D.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5.根据上下文内容及语言特点,在横线处填写的句子语气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___。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A.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只得回去
B.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C.声音是那样的急切,我怎能不回去
D.声音是那样的急切,我只得回去啊
6.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她学习的决心。
B.《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20世纪40年代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丧的故土的思念之情。
C.《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用了插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情况。
D.《木兰诗》叙述了一个古代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
7.学校准备举办以“天下家国”为主题的爱国故事演讲比赛,请完成下列任务:(4分)
(1)为营造氛围,请推荐一则名言,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2分)
推荐名言:
推荐理由:
(2)请从下面三个爱国人物中任选一个,仿照例句写一句话。(2分)
杜甫 闻一多 邓稼先
示例:“土地的歌者”艾青,在他深爱着的土地上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12分)
【甲】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节选自《乐府诗集》)
【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襄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于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选编自《明史 秦良玉传》)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旦辞爷娘去( )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3)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 )
(4)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 )
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贼平,良玉不言功。
10.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良 玉 夫 妇 首 击 败 之 追 入 贼 境 连 破 金 筑 等 七 寨
11.下面对选文和类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选文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
B.选文以铺陈和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
C.选文和类文都塑造了为国杀敌、英勇善战、不贪功名、勇于担当的巾帼英雄形象。
D.两文都是关于战争的,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目的是为了歌颂尚武精神。
12.木兰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帼英雄,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她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分)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2分)
①年,是轰轰烈烈的,亦是慰藉心里的。我们用一个腊月盼望,却眨眼过去,像那些好看的花,用一年的蓄势才换上几天开放,更甚者短到几小时。我能一年一度地回故乡,完全地说就是沾了年的光。可今年的这一趟,让我隐约觉得是最后一次了。
②故乡在付家河下游,地势开阔,几个自然村交融在一起,多数姓王、张、罗、陈、徐、冯,还有少部分随搬迁而来的姓氏。一到春节,从年三十至十五,每天都能看见提礼物串门的,多时一伙一浪,少时也三三两两。在这里,年味、乡味,真是浓得化不开。
③而今年,这一切都变了。从年前回村的第一眼,我就觉察出来:首先一些人家拆迁走了,留下一堆的废墟。很多在建工厂的铁皮围栏,圈堵了联系的小路和门前的视线。田已不再平整,挖的坑堆的包,随处可见。这样子,注定这个年是不尽美的。索性,一些人家没挂红灯笼,没贴红对联。
④冬末的日子本就萧条,加上残墙断壁,我想再不走出门转转,到那后梁高处望一眼我的故乡,估计会后悔。门前已被高包一样的墙渣子挡住了,棱棱角角地裸露着砖块、水泥、石头,像一头倒在地上的怪兽。与年的新艳相比,路边坎下一家失修的土房格格不入。几根火柴似的铁条大门锈迹斑斑地合着,没上锁,撑连着朽的院墙。挨着的一家,门窗已卸去,空空洞洞。屋内高处白的墙和地砖上雨水沁的污渍都还清晰可见。而楼上的窗,却严实地钉着铁丝网,几声咕咕传来,原来是留下一群鸽子来看家呀,但这些鸽子一点儿也不安静,爪抓着铁丝网,嘴一个劲儿叫唤,狂躁得像是告诉我,它们关在这里好久了,想去飞、想去觅食。
⑤行至村后,连着的几家全走了。推倒的墙,砸毁了水沟,水无处可去,蓄成了一个小水滩,路也掩埋了,碎掉的砖渣,覆盖了后园子的葱、萝卜、菠菜,而这些生命都像落水的人,拼命地向上露出一个个脑袋,估计它们在喊叫,可又有谁听见呢,它们的存在已没有意义了。在远处坡根下我发现了一大片竹林,就是找不见房子,倾倒的土方已掩埋了一部分矮处,高处的就只剩眼前这一丛绿茵茵的脑袋了。我想起来以前竹子跟宝一样,他们编笼子、筛子、晒席等,现在都走了,没人要了。
⑥这些已拆迁走的人家,都或多或少地在原地留了一些拿不走而剩下的东西。譬如门前的花草,房后的树、菜园子,踏倒的鸡栅栏、猪圈,老式样的床、柜子、碟碟碗碗、坛坛罐罐,蜂窝煤炉和没烧掉的柴、炭块,再有就是建房子剩的瓦、砖、沙。这些粗糙的东西,原本就是属于农村的、属于农业社会的,注定带进不了城市精致狭小的房间,终究还是留在了这块儿土地。留吧,不留又能怎样呢,我想决定被留下的那一刻,人和物肯定都是不舍的,甚至是落眼泪式的挥别。
⑦这些废墟,多么像蚂蚁打窝时从地下翻起来的泥土。然而蚂蚁是不需要这些泥土的,因为它们住在下面,可我们人呢。说到蚂蚁,它们的确辛苦,一辈子从生到死都在奔波,为了家人它们一粒一粒地往回搬,一星一点地往回扛。人难道不像吗,一个个渺小的个体,赤裸裸地来,然后嫁娶成家,从社会的各个地方赚钱,换来衣食住行,再把生活需要的东西,一点点地搬回来供亲人享用,不知洒下多少汗水,逝去多少青春。今天,全都倒了,碎了,带不走了。我们可不是蚂蚁,走的时候只搬走口粮,我们还有搬不走的家,和从我们身体上流落下来的种种,以及混熟的日子、空气,这大概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往后,可能要用很多个日夜来释怀,也许是一辈子。
⑧早些年,我始终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有些人家进城住,村里的土房子还不拆去,过年回来打扫,带些肉菜住几天,过完年又进城。今天,全明白了,因为我们的根在这里,留下一栋房子,表示我们还在这个村子,这里有我们亲近的人和逝去的祖先,我们无论走到哪儿,最终还能有回来落脚的地,房子、村子和祖先,是相互依存在一起的。猛地,我开始觉得亏欠那些留在村子里过活的人了,是他们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⑨太阳快落了,红霞一块一块像绸面一样印在西山上空,今日的太阳是留不住了,好吧,那让我目送你一点一点消失。我独自在梁顶,任凭这黑夜袭来。灯一盏盏地亮了起来,一边是密密麻麻的矮房子,一边是拔地而起的高楼,或许几十年后,再没谁知道这块土地上的姓氏,更或许换来了更多的姓氏。
(原文/王宗烨,根据命题需要删改)
13.阅读①~③段,说说为什么“我”隐约感觉今年是最后一次回故乡了?请简要概括。(3分)
14.阅读④~⑥,请概括作者在村子里转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乡?(3分)
15.阅读⑦、⑧两段,请说说你对“和从我们身体上流落下来的种种”这句话中“种种”的理解。(3分)
16.阅读第⑨段,说说“今日的太阳是留不住了,好吧,那让我目送你一点一点消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20分)
①每当国歌和军歌旋律响起时,“七一勋章”获得者孙景坤目光总饱含敬意,深情致以军礼。昔日沙场,他曾战功赫赫,九死一生;回乡建设,他却深藏功名,造福一方。孙景坤说,他不是英雄。但这一切,却又是一个英雄的真正底色。
②1950年10月,从海南战场撤回的孙景坤随部队入朝参战。冲锋在前的孙景坤腿部中弹,被送回辽宁丹东治疗。养了一个多月伤,孙景坤心里时刻想着奋战在朝鲜战场的部队和战友。腿伤还没好利索,就又再次入朝奔赴前线。他只有一个信念,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回家过好日子。
③1952年10月27日,残酷的争夺战在坪村南山161高地进行,阵地上的8连血战了18个小时,打退了美军14次冲锋,副连长支全胜已经握紧了爆破筒,准备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孙景坤,带队在20分钟内送8箱手榴弹和2箱转盘枪子弹到高地上去!”营长下达命令。7连副排长孙景坤带领9名战士冒着弹雨增援上去。一箱弹药重达90斤,所有的道路和交通沟都已被封锁。“从山岗上冲过去!”孙景坤带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进攻,通过了封锁区,到达高地。敌人又开始进攻了,孙景坤和战友们奋力阻击。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战后,战友们从被炮弹掀起的泥土中,找到了受伤昏迷的孙景坤。如今,孙景坤身上留下20多处伤疤。
④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回乡后,他担任了山城村一队的队长。这山城村一队的山是光秃秃的山,1958年建硫黄厂,熏得前山寸草不生。后来,硫黄厂停窑下马,看着荒弃的山,孙景坤心疼。上世纪60年代初,他带着山城村一队的社员,扒了破损的窑,在山上栽下了落叶松,一尺高的小苗逐渐长高,几年下来,把整座山都铺绿了。种植落叶松,给村庄穿上绿装,是留给子孙的财富。孙景坤又立马想到如何借助自然生态优势,增加社员的收入。后山的土质很好,适合种板栗,孙景坤又是培植又是嫁接,使出浑身力气。二十几年时间里,队里种活的落叶松和板栗树,至少也有13万株。
⑤辽沈战役中,荣立三等功;平津战役中,荣立二等功;解放海南岛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清瘦的孙景坤轻抚军装上的军功章,对于他来说,60多年前,就将这些功名尘封了。
⑥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说,只是知道老爷子去过前线,还是第一次听说立过一等功,当过大英雄。孙景坤的大女儿孙美丽说,父亲只是偶尔在这几年深夜睡不着时,才会给她讲当年抗美援朝的故事。这些军功章,她只在40年前见过一回,那时由孙景坤的母亲保管,包在一条绣着“赠给最可爱的人”毛巾中,里面还裹着层红布。一次偶然的机会,村里孩子张德胜到东风造纸厂玩,在一本书上发现了一篇文章《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他立即拿到孙景坤家,指着篇名旁的画像,兴奋地说,二大爷,你是书上的英雄。孙景坤却否认:“那不是我。”
⑦张德胜一字一句地往下念,孙景坤还在说,重名了,不是他。直到念到副连长支全胜的名字时,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⑧军功章能深藏,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从未忘却。
(原文有改动)
17.阅读选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事件。(6分)
段落 主要事件
②③ 朝鲜战场上,孙景坤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抗美援朝复员后,孙景坤___________________
⑥⑦ 文章被发现后,孙景坤 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分析选文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从中午一直到半夜,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
19.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他突然插嘴:“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随后,他脸色凝重,眼里含泪,叮嘱孩子把书收起来。
20.选文第⑧段有什么作用?(3分)
21.孙景坤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22.读完选文,孙景坤的事迹一定让你深有感触。请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孙景坤的崇敬之情。(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30字)(4分)
四.作文(40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会拥有各种各样的陪伴:家人的陪伴,为我们的成长增加温暖与安全感;朋友的陪伴,使我们的成长不孤单;书籍的陪伴,让我们的日子诗意而美好……陪伴是最长情的的告别。请以陪伴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 文体自选(诗歌和戏剧除外)
3.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真情实感。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 答案:D
解析:A项,“哺育”的“哺”应读“bǔ”;B项,“亘古”的“亘”应读“gèn”;C项,“默契”的“契”应读“qì”。
2. 答案:A
解析:“高梁”应为“高粱”。
3. 答案:C
解析:“不厌其烦”指不嫌烦琐与麻烦,形容耐心。这里说网民对互联网上的不良内容应是“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使人受不了,C选项词语使用错误。
4. 答案:D
解析:A项,“禁止”与“不得”表意重复,可删去“不得”;B项,“约”与“左右”表意重复,可删去其一;C项,“通过”与“使”并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 。
5. 答案:B
解析:“不得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更强烈,更能体现“我”被故乡的声音召唤,必须回去的决心,与后文“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语气一致,A、C、D选项语气相对较弱,B选项最合适。
6. 答案:C
解析:《老山界》采用的是顺叙的方法,不是插叙,C选项分析有误。
7.
(1):推荐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推荐理由:这句名言简洁有力地表达了每个人对国家命运都负有责任的深刻内涵,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很适合作为“天下家国”主题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的氛围营造语 。
(2):示例:“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
“民主战士”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正义呐喊。
“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凉的戈壁滩为国防事业奉献。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8.(1)早晨 (2)只 (3)带领 (4)率领,统领
9.(1)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叛乱被平定后,秦良玉没有提及自己的功劳。
10.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
11. 答案:D
解析:两文目的并非为了歌颂尚武精神,而是赞美木兰和秦良玉的爱国精神、英勇品质等,D选项理解有误。
12. 相同点:两人都英勇善战,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秦良玉“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都不贪功名,木兰凯旋后辞官还乡,秦良玉平叛后不言功 。
不同点:木兰代父从军,是为了家庭;秦良玉是与丈夫一起征战,且在管理军队方面很有威严,“良玉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一)(12分)
13. 一些人家拆迁走,留下废墟;很多在建工厂的铁皮围栏圈堵了小路和视线,田地不再平整;一些人家没挂红灯笼、没贴红对联,年味儿不再。
14. 看到了萧条破败的故乡,有残墙断壁、失修的土房、被掩埋的菜地和竹林,还有拆迁后留下的各种物品 。
15. “种种”指的是与故乡紧密相连的回忆、情感,如在故乡生活的点点滴滴,与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故乡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还有在故乡留下的青春岁月、奋斗痕迹等 。
16.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无奈与不舍,太阳的落下象征着故乡过去模样的消逝,作者只能无奈地看着它变化,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未来的担忧 。
(二)(20分)
17. 腿部中弹仍再次入朝,在坪村南山161高地争夺战中,带队增援并奋力阻击敌人,身负重伤;回乡担任山城村一队队长,带领社员栽落叶松、种板栗树,增加社员收入;面对别人指出他是书上的英雄,他否认并认为战友才是英雄,让孩子把书收起来 。
18. 通过“从中午一直到半夜”点明战斗时间之长,“又打退了敌人6次进攻”突出战斗次数之多,侧面表现出孙景坤和战友们战斗的激烈与艰辛,以及他们的英勇顽强 。
19. 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他才是英雄,腿都打没了”体现出孙景坤对战友的敬重,认为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脸色凝重,眼里含泪”的神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孙景坤回忆起战友时的悲痛与对战友的深厚情感 。
20.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孙景坤深藏功名的事迹;内容上,点明主旨,强调孙景坤虽然深藏军功章,但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表达了对他的赞美之情 。
21. 孙景坤是一个英勇无畏、战功赫赫的战士;是一个深藏功名、无私奉献的建设者;是一个谦逊质朴、重情重义的人 。
22. 示例:孙景坤爷爷,您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在战场上,您冲锋陷阵,用生命捍卫和平;在生活中,您默默奉献,用汗水浇灌希望。您的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向您致敬!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孙景坤的崇敬之情,符合字数要求即可)
四、作文(40分)
可参考以下思路和评分标准进行写作和评判:
1. 思路:围绕“陪伴”这一话题,可以写家人陪伴自己成长的温馨故事,如生病时父母的悉心照料;也可以写朋友陪伴自己度过困难时期,如考试失利时朋友的鼓励;还可以写书籍陪伴自己,从书中获得知识和力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