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7 23:2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州市 2024~2025 学年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总分 150 分,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乡 土 本 色
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
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
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
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
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
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
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
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第 1页/共 10页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
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
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
性。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
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
他的学生。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
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1. 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
土地所束缚。
B.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
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D. 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
土,终老于斯。
2.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
由。
B. 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
即是从心”。
C. 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
本依据。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
第 2页/共 10页
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
往原则有别。
B. 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
联系。
C. 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
会到这种特性。
D. 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
因而有了贬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热正持续升温。我们欣喜地看到,( );与此同时,语文教育研究者也
将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一些方法与理论重新擦亮,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 之旅。事实上,在语文教
育现代性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传统一直在场。语文教育现代价值的诉求,或现代语文宣称的“新”东
西,在语文教育传统中都有很丰富的资源,只不过长期被 ,没有被挖掘罢了。
但是,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到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文教育的革命厥功至
伟。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语文教
育的精神,绝不能照搬与照抄,毕竟现代教育目的比之传统教育目的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内容
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或者盲目复古都是行不通的。我们要避免语文教育上的历史虚
无主义,也要避免对传统语文教育的过度阐释或过度开发。
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寻根 遮蔽 亦步亦趋 B. 探索 隐藏 亦步亦趋
C. 寻根 遮蔽 刻舟求剑 D. 探索 隐藏 刻舟求剑
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B. 它把语文教育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使其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C.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的死胡同推向了民间,从而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D. 语文教育被它从贵族化 死胡同推向了民间,因而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
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使得不少语文教师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第 3页/共 10页
B. 不少语文教师以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C. 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需要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感的。
D. 不少语文教师被传统文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激发了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节选)
【俄】契诃夫
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有一个新的史地教员,一个原籍乌克兰名叫柯瓦连科的人,
派到我们学校里来了。他是带着他姐姐华连卡一起来的。后来,由于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华连卡开始对
我们的别里科夫明白地表示好感了。别里科夫的同事和同事的太太们也向他游说:他应当结婚。于是他昏
了头,决定结婚了。
但是华连卡的弟弟从认识别里科夫的第二天起,就讨厌他。
现在,您听一听后来发生的事吧。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漫画,画着别里科夫打了雨伞,穿了雨鞋,卷
起裤腿,正在走路,臂弯里挽着华连卡;下面缀着一个题名:“恋爱中的人。”您知道,那神态画得像极了。
那位画家一定画了不止一夜,因为男子中学和女子中学里的教师们、神学校的教师们、衙门里的官儿,全
接到一份。别里科夫也接到一份。这幅漫画弄得他难堪极了。
我们一块儿走出了宿舍:那天是五月一日,礼拜天,学生和教师事先约定在学校里会齐,然后一块儿
走到城郊的一个小林子里去。我们动身了,他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
“天下竟有这么歹毒的坏人!”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我甚至可怜他了。我们走啊走的,忽然间,柯瓦连科骑着自行车来了,他的后面,华连卡也骑着自行
车来了,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
他俩走远,不见了。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他站住,瞧着我。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快活活地玩一阵好了。”
“可是这怎么行?”他叫起来,看见我平心静气,觉得奇怪,“您在说什么呀?”他似乎心里乱得很,
不肯再往前走,回家去了。
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还没到放学的时候,他就
走了,这在他还是生平第一回呢。他没吃午饭。将近傍晚,他穿得暖暖和和的,到柯瓦连科家里去了。华
连卡不在家,就只碰到她弟弟。
“请坐!”柯瓦连科冷冷地说,皱起眉头。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然后开口了:
第 4页/共 10页
“我上您这儿来,是为要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烦恼得很,烦恼得很。有个不怀好意的家伙画了一张
荒唐的漫画,画的是我和另一个跟您和我都有密切关系的人。我认为我有责任向您保证我跟这事没一点关
系。……我没有做出什么事来该得到这样的讥诮——刚好相反,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

柯瓦连科坐在那儿生闷气,一句话也不说。别里科夫等了一忽儿,然后压低喉咙,用悲凉的声调接着
说:
“另外我有件事情要跟您谈一谈。我在这儿做了多年的事,您最近才来;既然我是一个比您年纪大的
同事,我就认为我有责任给您进一个忠告。您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
的!”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
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
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
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
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
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
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
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
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
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
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
第 5页/共 10页
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
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
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
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
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
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
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
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
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
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
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
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婚本来是正常的事,但说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讽刺了他的性格孤僻怪异。
B. 有个促狭鬼画了一张讽刺别里科夫恋爱的漫画,说明很多人厌恶专制思想的钳制。
C. 郊游回来别里科夫生病了,是因为受了讽刺漫画和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的双重刺激。
D. 别里科夫威胁柯瓦连科要把谈话内容报告给校长,说明他是个喜欢打小报告的小人。
8.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里科夫出发去柯瓦连科家时,“穿得暖暖和和的”,这看似随意的一笔,其实为后文别里科夫被推下
楼却安然无恙埋下了伏笔。
B.“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这句描写巧妙地表现了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穿
第 6页/共 10页
着打扮,让读者忍俊不禁。
C. 别里科夫被柯瓦连科推下楼,又被华连卡笑话,一个月后郁郁而终。他的死,饱含了契诃大对他极端痛
恨毫不同情的辛辣态度。
D. 送葬回去时,我们“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这说明长期的专制统治使
人们不敢自由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
9. 请简要概括柯瓦连科的性格特点。
10. 契诃夫的很多短篇小说写得亦庄亦谐,让人发笑,也让人深思。请就这篇小说简要说明这个特点。
(二)课外古诗文阅读(3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丙戌,上御延英殿,李吉甫言:“天下已太平,陛下宜为乐。”李绛曰:“汉文帝时兵木无刃,家给
人足,贾谊犹以为厝火积薪之下,不可谓安。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馀州。犬戎腥膻,近接泾、
陇,烽火屡惊。加之水旱时作,仓禀空虚,此正陛下宵衣旰食之时,岂得谓之太平,遽为乐哉!”上欣然曰:
“卿言正合朕意。”退,谓左右曰:“吉甫专为悦媚,如李绛,真宰相也!”上尝问宰相:“贞元中政事不理,
何乃至此?”李吉甫对曰:“德宗自任圣智,不信宰相而信他人,是使奸臣得乘间弄威福,政事不理,职此
故也。”上曰:“然此亦未必皆德宗之过。朕幼在德宗左右,见事有得失,当时宰相亦未有再三执奏者,皆
怀禄偷安,今日岂得专归咎于德宗邪!卿辈宜用此为戒,事有非是,当力陈不已,勿畏朕谴怒而遽止也。”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得为忠!上曰:
“绛言是也。”吉甫至中书,卧不视事,长吁而已。李绛或久不谏,上辄诘之曰:“岂朕不能容受邪,将无
事可谏也?”李吉甫又尝言于上曰:“赏罚,人主之二柄,不可偏废。陛下践祚以来,惠泽深矣,而威刑未
振,中外懈惰,愿加严以振之。”上顾李绛曰:“何如?”对曰:“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岂可舍成、康、
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乎!”上曰:“然。”后旬馀,于頔入对,亦劝上峻刑。又数日,上谓宰相曰:“于頔
大是奸臣,劝朕峻刑,卿知其意乎?”皆对曰:“不知也。”上曰:“此欲使朕失人心耳。”吉甫失色,退而
抑首不言笑竟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唐纪五十四》)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缔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
得为忠/
B.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
得为忠/
C.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
第 7页/共 10页
得为忠/
D. 李吉甫尝言/人臣不当强谏/使君悦臣安/不亦美乎/李绛曰/人臣当犯颜/苦口指陈得失/若陷君于恶/岂
得为忠/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戌:干支名。干支结合可以纪年、月、日,这里是纪日。
B. 厝火积薪:把火放置在柴堆下面,比喻隐藏着很大的危险。
C. 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事。
D. 视事:古代指官吏到职办公,同样意思的说法还有“下车”。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给人足:供给
B. 是使奸臣得乘间弄威福:机会
C. 今日岂得专归咎于德宗邪:罪责
D. 当力陈不已:停止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懈惰:国内外 B. 上顾李绛曰:回头看
C. 吉甫失色:脸色 D. 退而抑首不言笑竟日:从始至终
15. 下列语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李吉甫又尝言于上曰”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 B. 水为之,而寒于水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不拘于时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绛一心为国,敢于直谏。有人建议皇上享乐,他痛陈不该享乐的理由,严厉地阻止:有人建议皇上加
重威刑,他坚决地反对。
B. 皇上心胸开阔,从善如流。对李绛的多次直言劝谏,他都能欣然接受:有时李绛长时间不进谏,他就主
动追问,鼓励李绛进谏。
C. 皇上头脑清醒,明察事理。他能分辨臣子谁正直谁专事取悦:李吉甫将贞元年间政事不理完全归咎于德
宗,他有更全面的看法。
D. 李吉甫怀禄偷安,悦媚皇上。他一方面吹捧皇上恩泽深厚,一方面劝皇上以严刑峻法立威,皇上指责他
这样会使君主失去民心。
17. 请简要概括李绛劝皇上要居安思危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第 8页/共 10页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 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 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1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 复杂情感?
(三)课内古诗文阅读(26 分)
默写(10 分)
2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句,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经过漫长的盼望和催促终于
出现,而“____________”句,可以用来比喻事情不明朗或不愿意说清楚而遮遮掩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____________”一事表现周瑜的姿容雄伟,以“____________
”的装束表现周瑜的儒将形象。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准备而仓保北伐,想建立霍去
病“____________”那样的功绩却“____________”,以此批判南宋统治者不做抗金准备。
(4)近来天气变化无常,小王同学感冒了,他想起李清照的《声声慢》,不由得感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论语》中说“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
了类似的意思。
文言词语理解(16 分)
21.“委身为贾人妇”中的“委”的意义是( )
A. 原委 B. 掉落 C. 抛弃 D. 托付
2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 因 长句,歌以赠之 B. 铁骑突出刀枪鸣 C. 整顿衣裳起敛容 D. 秋月春风等闲度
第 9页/共 10页
23.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却坐促弦弦转急 却:退回 B. 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以前
C. 樯橹灰飞烟灭 樯橹:代指战船 D. 如今有谁堪摘 堪:忍受
24.“金就砺则利”中的“就”的意义是( )
A. 开始从事 B. 成功,成就 C. 靠近,接近 D. 趋向,走向
25.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劝学:勉励 B. 学不可以已:停止 C. 声非加疾也:快速 D. 君子不齿:看不起
26.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学习的是道
B.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为师之道
C.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D. 或师焉,或不焉:向老师学习
27.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曝晒
B.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阻断
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类 人
D.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
28.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C.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 句读之不知
(四)作文(60 分)
29.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俗语云:“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但也有人认为,面子只是暂时的虚荣,底子才是长久的本钱。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第 10页/共 10页
1. A
2. C
3. B
4. C
5. A
6. B
7. C
8. C
9.①爱憎分明,坦率直接。
②勇敢大胆,不畏权威,具有反抗精神。
③思想进步,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10.亦庄方面:
①主题深刻严肃:小说批判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渴望,引发读者对社会
现实的深思。
②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别里科夫的死揭示了专制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反映出人们难以摆脱旧思想禁
锢的悲剧。
亦谐方面:
①情节的幽默:如促狭鬼画漫画讽刺别里科夫恋爱,别里科夫滚下楼后安然无恙地摸鼻子、看眼镜等情节,
十分滑稽可笑。
②人物形象幽默:从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以及他迂腐的思想,让人觉得他是一个被旧思想禁锢的滑稽人物。
11. C
12. D
13. A
14. A
15. C
16. D
17.①他认为朝廷的法纪号令不能够控制的地区,有河南、河北五十多个州;
②异族秽恶的气息,近处已经与泾州与陇州连接,边防上的烽火屡次报警;
③再加上水旱灾害经常发生,库存的粮食空乏用。
18. D
1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孤独漂泊、向往安宁又无奈于世事、感慨时光流逝并怀念往事、以及面对前途茫然和
内心沉重的复杂情感。
20.①. 千呼万唤始出来 ②.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③. 小乔初嫁了 ④. 羽扇纶巾 ⑤. 封狼居胥
⑥. 赢得仓皇北顾 ⑦. 乍暖还寒时候 ⑧. 最难将息 ⑨.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⑩.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1. D
22. D
23. D
24. C
25. C
26. B
27. B
28. C
29.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