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测试卷1(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文档属性

名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测试卷1(学生版+教师版+答题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10:43:3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答题卡
试卷类型:期中测试卷1
姓名: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
13 14 16
[A][B][C][D] [A][B][C][D] [A][B][C][D]
非选择题(请在各试题的答题区内作答)
1.答:
2.答:
3.答:
4.答:
5.答:
6.答:
7.答:
8.答:
9.答:
10.答:
11.答:
12.答:
15.答:
17.答:
18.答:
19.答:
20.答:
21.答:
条 码 粘 贴 处
(正面朝上贴在此虚线框内)
缺考标记
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标记 !只能由监考老师负责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涂。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
2、请将准考证条码粘贴在右侧的[条码粘贴处]的方框内
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
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内作答,超出范围的答案无效,在草纸、试卷上作答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
6、填涂样例 正确 [■] 错误 [--][√]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测试卷1
语 文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题;共8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居住在草地里的A,差不多和蝉是一样有名气的。它们在有数的几种模范式的昆虫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只占有其中的一项,是不足以让它们成就如此大的名气的。……然而,A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聪明得多。在选择住所时,它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bì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shèn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考虑选取。它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的洞穴,因为,这些洞都不合适,而且它们都建造得十分草率,没有安全保障。有时,其他条件也很差。总之这种洞不是首选对象。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王东伟编译)
1.(4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模   范 ②偶   然 ③隐bì    ④shèn   重
2.(1分)请写出画线句的主干:   。
3.(3分)选文出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   》,文段中A是   ,请参考例句,以文中的昆虫为对象,仿写一个“昆虫名片”。
示例 蝉:绰号“夏天的歌唱家”,特长:它在整个夏天不停地大声歌唱。   
【答案】1.mó;ǒu;蔽;慎
2.洞不是对象
3.昆虫记;蟋蟀;蟋蟀,绰号“建筑工程师”,特长:可以挖出整齐精美的洞穴。
【解析】(1)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提取句子的主干。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的格式提取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模范”的“模”读mó,“偶然”的“偶”读ǒu,“隐bì”写作“隐蔽”“shèn重”写作“慎重”。
故答案为:mó;ǒu;蔽;慎
2.本题考查句子成分。“总之”是状语,“这种”是定语,“洞”是主语,“不是”是谓语,“首选”是定语,“对象”是宾语。主干是:洞不是对象。
故答案为: 洞不是对象
3.本题考查对名著知识的掌握。根据语段中对昆虫的描写,可知出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文段中“善于唱歌和建筑”的昆虫是蟋蟀。解答时,要结合选段内容为蟋蟀拟写绰号,绰号要与特产一致。如:蟋蟀,绰号“建筑工程师”,特长:可以挖出整齐精美的洞穴。
故答案为:昆虫记;蟋蟀;蟋蟀,绰号“建筑工程师”,特长:可以挖出整齐精美的洞穴。
二、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8分)
综合性学习。
现代社会,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据报载,2013年全国就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中小学生10岁以前触屏、触网的占到了61%,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上网,上网目的主要是学习、聊天交友和玩网游。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有丰富的应用程序,具有很多功能,不但可以聊QQ、发微信、欣赏影视剧,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要学外语,可以下载相关的学习软件帮你翻译、帮你发音,还能智能的记住你的错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电脑网络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影响的同时,将一些负面影响带给了青少年。在我国现有网民中,有78%的网民是青少年,很多人患上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成瘾症,患这种病的人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性,不能自拔,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诱发多种违法犯罪。据报道,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学校拟开展“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4.(2分)为学校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5.(4分)为办好此次活动,学校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再设计出两个。
①举办“网上健康行”知识讲座。
②举行“绿色上网,健康成长”主题辩论会。
③   
④   
6.(2分)请你以校长的身份,给学生提出两点上网的要求。
【答案】4.示例:健康绿色上网,共建和谐空间。
5.①办以“净化网络合理上网”为主题的黑板报或墙报。;召开“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的主题班会。
6.示例:①要把网络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精神的寄托。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上网要有利于身心健康,不能沉溺于虚拟时空里。
三、诗歌鉴赏(共2题;共6分)
宣讲员小语与小文想要在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古桥悠悠今犹在》的文章,他们在搜集资料、阅读古诗文中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答。
【甲】南浔小泊[清]鲍轸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A.长廊连篰屋①,斥堠②据通津③。 【乙】浔溪竹枝词[清]董载昌B.垂杨踠④地掩清秋,长板桥头水自流。 分付哀丝与豪竹,夜深吹徧百间楼。
【注释】①篰(bù)屋:民家。②斥堠(hòu):瞭望敌情的碉堡。③通津:南浔三古桥之一。 ④踠(wǎn)地:屈曲斜垂在地面的样子。
7.(3分)小语打算用桥作为微信推送的封面图案,请你从材料的A、B两处任选一处,从画面的构图或色彩角度阐述设计。
8.(3分)请你从以下音乐风格中选择合适的一项,为材料中的任意一首诗配乐。
音乐风格:A.欢快悠扬 B.低沉豪壮
【答案】7.示例一:A 从色彩角度设计:一座长长的石拱桥将河流沿岸的民居住宅紧紧地连接起来,河流沿岸,热闹非凡曾经用来瞭望敌情的碉堡,也横踞在通津桥头。画面以深灰色为主,体现历经岁月的变迁,时间已给这座古桥披上了一层深灰色的面纱。
示例二:从构图角度设计:一座长长的石拱桥将河流沿岸的民居住宅紧紧地连接起来,河流沿岸,热闹非凡。曾经用来望敌情的碉堡,也横踞在通津桥头。画面以通津桥为主体,桥头横踞着堡,体现出通津桥的气派与历史悠久。
示例三:B从色彩角度设计:垂柳柔顺地倾泻如瀑,遮挡住一方天地,送来一阵阴凉。长板桥下,河水静谧安详地流淌着,好一幅宁静的画面。画面以绿色为主调,呈现各种绿意盎然的植物,体现长板桥附近绿树繁茂,十分阴凉惬意。
示例四:B 从构图角度设计:垂柳柔顺地倾泻如瀑,遮挡住一方天地,送来一阵阴凉。长板桥下,河水静谧安详地流淌着,好一幅宁静的画面。画面以长板桥为主体,画面下方有潺潺流水,在桥的周围绿树成荫,体现出长板桥周围宁静惬意的氛围。
8.示例一:【甲】 A沿河两岸,上千户人家聚居在一起,商人和渔民睦邻友好,好一幅热闹非凡、充满烟火气的画面。此时的背景音乐应该是欢快悠扬的。示例二:【乙】B夜晚的长板桥,哀伤的弦乐声和豪壮的管乐声随着清风潜入千家万户,营造出哀婉凄凉的氛围。此时的背景音乐应该是低沉豪壮的。
四、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古诗文阅读。
兰雪茶
[明]张岱①
三峨叔知松萝②焙法,取瑞草试之,香扑冽。余曰:“瑞草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日铸茶薮③,‘牛虽瘠,偾于豚上’也。”遂募歙人④入日铸。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⑤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⑥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四五年后,“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⑦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⑧食兰雪。兰雪则食,以松萝而纂兰雪者亦食,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从俗也。乃近日徽歙间松萝亦名兰雪,向⑨以松萝名者,封面系换,则又奇矣。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节)
【注释】①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②松萝:与下文“瑞草”都是名茶。③日铸茶薮:日铸岭的茶产量极高。④歙(shè)人:安徽歙县人。⑤瀹(yuè):煮。⑥竹箨(tuò):笋壳。⑦越:越地,指作者故乡绍兴一带。⑧止:____。⑨向:____。
9.(4分)本文注释还不齐全,请你补出⑧⑨两词的注释。
10.(4分)仿照示例,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对句中加点词进行解说。
【示例】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解说:“俯就”本来是低身靠近的意思,这里指松萝茶的身价贬到与兰雪茶相差无几的地步。可见此时兰雪茶受到大家追捧。
A.取瑞草试之,香扑冽 B.杂入茉莉,再三较量
11.(4分)兰雪茶身价竟堪比松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12.(4分)本展区旨在让参观者理解“人与茶”的关系。古往今来,好茶之人颇多,下面哪一组更能体现人对茶的“好(hào)”?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A.张岱与兰雪茶 B.越之好事者与兰雪茶
【答案】9.同“只”;过去、以往
10.A.“冽”本来是寒冷的意思,这里指“松萝”加入“瑞草”后香气扑鼻,为下文作者自己制茶做了铺垫。B.“较量”本来是指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较本领、实力的高低。这里指作者反复斟酌添加茉莉的数量,突出了作者制茶的用心。
11.①兰雪茶色泽青绿、清亮的特点,给人以视觉上的独特感受。②“兰雪”高度概括了该茶冲泡后犹如一枝枝立在水中的素兰与雪涛一同倾泻而下的景象,引人入胜。③兰雪茶制作工艺复杂,“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工序繁多,“一如松萝”。
12.A.“张岱与兰雪茶”更能体现人对茶的“好(hào)”。张岱对茶的爱好很纯粹,认为瑞草之类的名茶难以满足人们的众多需求,进而制作“兰雪茶”满足大众需求。制茶期间还反复配比,可见其用心。“越之好事者”则是慕其名,才使兰雪茶受到追捧,有从众心理。
【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32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春分,古时候又称“日夜分”。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从春分开始白天会越来越长,而黑夜越来越短。春分时节,气候适宜,万物蓬勃生长。古代民间有警花喝酒习俗,时至今天,踏青、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井有新的发展。所以,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百度百科及中新网)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大全
【材料三】
雨生百谷,故曰谷雨。谷兩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的万物仿佛懂得人情事故,蓄满生意与春惜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说的是谷雨节气的洛阳牡丹,用这样一个震撼的仪式与春天告别。这时候鲜河豚、嫩香椿、谷雨茶蹦跃登场,让人强壮骨,慰藉肺腑。联合国将每年农历谷雨节作为‘联合国中文日”,以此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震撼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比如“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睛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隐匿林中的蓝色湖泊。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有删改)
【材料四】
浙江卫视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 在二十四节气之春分的基础上,用跨品类艺术形式来“着色”,历史与现代交织增加“饱和度”。《春茶意暖》中,舞蹈演员们被固定在4.7米的杆子上,配合4米长的水袖舞动,宛若灵动的茶叶,在茶碗中律动。《剑器近》中,从龙泉宝剑起源铺陈开来,讲述到现代被授予荣誉的中国海军“深蓝之剑”。厚重的历史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绵延。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听见江南》,用巧思来串联宋代文化,古琴中描绘出江南韵味,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凸显出传统文化在当地的浸润。节目始终与观众、时代同频共振,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以CSM64城收视率1.629位列同时段收视第一,在全网7个社交平台获得热搜28个,全平台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微博讨论次数超2.8万,抖音平台视频总播放量超812.7万等。“宋韵氛围感拉满”“春茶意暖舞蹈演员就是龙井茶本茶吧”等话题引发全网热议,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选自《浙江卫视》)
13.(4分)下列対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不仅有生活实用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增进人们的社会文化认同感。
B.联合国为了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震撼的就只是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的一一对应。
D.《中国好时节》成功出圈,在全网所有社交平台共获得热搜28个,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
14.(4分)诗歌里也有节气。请结合上述材料和图片,说出下面诗句和选项中的节气一一对应的是(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翁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春晴泛舟》白居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
A.谷雨 白露 惊蛰 夏至 春分
B.谷雨 白露 春分 惊蛰 夏至
C.白露 谷雨 夏至 惊蛰 春分
D.白露 惊蛰 谷雨 春分 夏至
15.(4分)作为《中国好时节》的主创人员,请你结合材料中对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和链接资料,写一段推荐词,向广大观众朋友推荐这个节目。(100字左右)
【链接资料】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王羽说:“艺术+视听”“国粹+科技”正式成为“国潮”节目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点、发力点。“国潮”节目多元融合的思路,多技术形态的应用,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层层密码,通过VR、AR、MR、自由视角、跨越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等新科技创意,让体验感、代入感更强,使厚重、古朴、有距离的传统文化、历史形象变得更生动有趣,使传统经典变得“潮”起来。
【答案】13.A
14.C
15.我们发扬传统文化,不能忘记节气。希望从春分开始,在春、夏、秋、冬各自有一场晚会,将节气深耕到观众心中。用《中国好时节》节目做引,让观众再次看到欧阳修笔下“四时之景不同”,再次发出“而乐亦无穷也”的美好感慨,真切体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可谓一种全新的中国式浪漫。推荐大家来收看。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汤圆 毕飞宇
①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 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都吃光了。以我当年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自己也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
②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都认定了她的儿子“爱吃圆子”。我其实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或者说一个行为:能吃就吃。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露骨一点:逮住一顿是一顿。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能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的父亲有一句口头禅,说的就是“好吃”与“记忆”的关系:饿狗记得千年屎。那碗汤圆离我才 40多年呢,60年之后我也未必能够忘记。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⑥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狠毒,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个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⑨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 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我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哪里去了呢?
“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这句话是杰克 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大学的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头。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 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我要感谢杰克 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16.(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0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小时候那碗汤圆,这并非母亲所认为的我爱吃汤圆,事实上这和爱不爱吃没有太大关系。
B.过过苦日子的乡下人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高尚无私,而是淳朴的风俗造成的思维习惯。
C.作者对风俗和法律的关系给出自己的理解,这与他曾经在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有一定的关系。
D.“分享”的好风俗在我的村庄经久不衰,且“分享”的使用率不断攀升。我期待自己乡村的好风俗能够传播到全国各地。
17.(4分)文章第⑨段引用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的歌词有何作用?
18.(4分)请说说你对“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的理解。
19.(4分)北师大张同道教授说“毕飞宇的语言是诗性的,像瑞士表一样准确、精致,字里行间流淌着汉语的血脉和韵律”。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
①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②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
20.(4分)有人认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分享是一种淳朴的风俗。如今物质丰富,衣食无忧,分享失去了时代意义,不必再传扬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6.D
17.歌词中瓦尼亚邀请卡契卡共饮,突显了“分享”的主题,与本文主旨一致,表达出作者对分享发自内心的认同;在结构上,承接上文故乡的分享风俗,开启下文作者的感慨;引用名家歌词,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多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8.把一块骨头扔给狗,是以义者的身份居高临下的施舍;而与狗分享骨头才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人,发自真心的爱与尊重,才是是慈善。
19.①“一点‘意思’”表示一点心意,“点缀”是装饰和衬托,描写细致巧妙,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在一大碗有垫底的菜中红烧肉数量之少;展示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邻里乡情和微妙的心理,画面感强,意蕴无穷。②运用比喻修辞,将分享的价值比喻为身体的最后一根可以支撑人生的骨头,语言精致,“最后一根”“支撑人生”,准确表达了分享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骨头”指“风骨”“坚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品格的体现。
20.示例:我不赞同小语的看法。分享不仅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分享是慈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物质匮乏时代,物质的分享,还体现了淳朴的邻里乡情,是一代人成长的精神怀恋。在物质丰富时代,分享的良好风俗有利于建设善意、互助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风俗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1.(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素养测评】2025年人教统编版语文八下 期中测试卷1
语 文
(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题;共8分)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问题。
居住在草地里的A,差不多和蝉是一样有名气的。它们在有数的几种模范式的昆虫中,表现是相当不错的。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只占有其中的一项,是不足以让它们成就如此大的名气的。……然而,A则要比它们中的任何一位都聪明得多。在选择住所时,它常常轻视那些偶然碰到的以天然的隐bì场所为家的种类,它总是非常shèn重地为自己选择一个最佳的家庭住址。它们很愿意挑选那些排水条件优良,并且有充足而温暖的阳光照射的地方。凡是这样的地方,都被视为佳地,要优先考虑选取。它宁可放弃那种现成的天然的洞穴,因为,这些洞都不合适,而且它们都建造得十分草率,没有安全保障。有时,其他条件也很差。总之这种洞不是首选对象。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王东伟编译)
1.(4分)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模   范 ②偶   然 ③隐bì    ④shèn   重
2.(1分)请写出画线句的主干:   。
3.(3分)选文出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   》,文段中A是   ,请参考例句,以文中的昆虫为对象,仿写一个“昆虫名片”。
示例 蝉:绰号“夏天的歌唱家”,特长:它在整个夏天不停地大声歌唱。   
二、综合性学习(共3题;共8分)
现代社会,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据报载,2013年全国就约1亿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中小学生10岁以前触屏、触网的占到了61%,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每天上网,上网目的主要是学习、聊天交友和玩网游。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终端有丰富的应用程序,具有很多功能,不但可以聊QQ、发微信、欣赏影视剧,还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要学外语,可以下载相关的学习软件帮你翻译、帮你发音,还能智能的记住你的错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电脑网络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影响的同时,将一些负面影响带给了青少年。在我国现有网民中,有78%的网民是青少年,很多人患上一种新的疾病﹣﹣网络成瘾症,患这种病的人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性,不能自拔,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诱发多种违法犯罪。据报道,我国某地未成年人劳动教养管理所公开一条数据,该所里的未成年劳教人员中,有80%曾沉迷于网络游戏。
为了净化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合理利用网络,学校拟开展“让青春在e时代闪光”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以下任务。
4.(2分)为学校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5.(4分)为办好此次活动,学校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再设计出两个。
①举办“网上健康行”知识讲座。
②举行“绿色上网,健康成长”主题辩论会。
③   
④   
6.(2分)请你以校长的身份,给学生提出两点上网的要求。
三、诗歌鉴赏(共2题;共6分)
宣讲员小语与小文想要在公众号中推送一篇《古桥悠悠今犹在》的文章,他们在搜集资料、阅读古诗文中遇到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答。
【甲】南浔小泊[清]鲍轸水市千家聚,商渔自结邻。A.长廊连篰屋①,斥堠②据通津③。 【乙】浔溪竹枝词[清]董载昌B.垂杨踠④地掩清秋,长板桥头水自流。 分付哀丝与豪竹,夜深吹徧百间楼。
【注释】①篰(bù)屋:民家。②斥堠(hòu):瞭望敌情的碉堡。③通津:南浔三古桥之一。 ④踠(wǎn)地:屈曲斜垂在地面的样子。
7.(3分)小语打算用桥作为微信推送的封面图案,请你从材料的A、B两处任选一处,从画面的构图或色彩角度阐述设计。
8.(3分)请你从以下音乐风格中选择合适的一项,为材料中的任意一首诗配乐。
音乐风格:A.欢快悠扬 B.低沉豪壮
四、文言文阅读(共4题;共16分)
兰雪茶
[明]张岱①
三峨叔知松萝②焙法,取瑞草试之,香扑冽。余曰:“瑞草固佳,汉武帝食露盘,无补多欲;日铸茶薮③,‘牛虽瘠,偾于豚上’也。”遂募歙人④入日铸。扚法、掐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一如松萝。他泉瀹⑤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郁。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⑥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雪芽得其色矣,未得其气,余戏呼之“兰雪”。
四五年后,“兰雪茶”一哄如市焉。越⑦之好事者不食松萝,止⑧食兰雪。兰雪则食,以松萝而纂兰雪者亦食,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从俗也。乃近日徽歙间松萝亦名兰雪,向⑨以松萝名者,封面系换,则又奇矣。
(选自《陶庵梦忆》,有删节)
【注释】①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②松萝:与下文“瑞草”都是名茶。③日铸茶薮:日铸岭的茶产量极高。④歙(shè)人:安徽歙县人。⑤瀹(yuè):煮。⑥竹箨(tuò):笋壳。⑦越:越地,指作者故乡绍兴一带。⑧止:____。⑨向:____。
9.(4分)本文注释还不齐全,请你补出⑧⑨两词的注释。
(4分)仿照示例,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对句中加点词进行解说。
【示例】盖松萝贬声价俯就兰雪解说:“俯就”本来是低身靠近的意思,这里指松萝茶的身价贬到与兰雪茶相差无几的地步。可见此时兰雪茶受到大家追捧。
A.取瑞草试之,香扑冽 B.杂入茉莉,再三较量
(4分)兰雪茶身价竟堪比松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请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12.(4分)本展区旨在让参观者理解“人与茶”的关系。古往今来,好茶之人颇多,下面哪一组更能体现人对茶的“好(hào)”?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阐述。
A.张岱与兰雪茶 B.越之好事者与兰雪茶
五、现代文阅读(共8题;共32分)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更是包含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从古至今,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春分,古时候又称“日夜分”。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从春分开始白天会越来越长,而黑夜越来越短。春分时节,气候适宜,万物蓬勃生长。古代民间有警花喝酒习俗,时至今天,踏青、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在很多地方一直延续井有新的发展。所以,二十四节气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很重要的就是它具有增进文化认同的功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百度百科及中新网)
【材料二】二十四节气顺口溜大全
【材料三】
雨生百谷,故曰谷雨。谷兩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转折点。此时的万物仿佛懂得人情事故,蓄满生意与春惜别。“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说的是谷雨节气的洛阳牡丹,用这样一个震撼的仪式与春天告别。这时候鲜河豚、嫩香椿、谷雨茶蹦跃登场,让人强壮骨,慰藉肺腑。联合国将每年农历谷雨节作为‘联合国中文日”,以此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震撼的,除了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对应,还有它的一个个具有田园风味和充满诗歌韵味的名称。比如“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于“革命”意味,天,豁然睛朗了。整面天空像一个隐匿林中的蓝色湖泊。
(选自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有删改)
【材料四】
浙江卫视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 在二十四节气之春分的基础上,用跨品类艺术形式来“着色”,历史与现代交织增加“饱和度”。《春茶意暖》中,舞蹈演员们被固定在4.7米的杆子上,配合4米长的水袖舞动,宛若灵动的茶叶,在茶碗中律动。《剑器近》中,从龙泉宝剑起源铺陈开来,讲述到现代被授予荣誉的中国海军“深蓝之剑”。厚重的历史内涵在现代社会有了绵延。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听见江南》,用巧思来串联宋代文化,古琴中描绘出江南韵味,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特征,也凸显出传统文化在当地的浸润。节目始终与观众、时代同频共振,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国好时节”春分篇》以CSM64城收视率1.629位列同时段收视第一,在全网7个社交平台获得热搜28个,全平台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微博讨论次数超2.8万,抖音平台视频总播放量超812.7万等。“宋韵氛围感拉满”“春茶意暖舞蹈演员就是龙井茶本茶吧”等话题引发全网热议,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
(选自《浙江卫视》)
13.(4分)下列対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节气不仅有生活实用价值,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能增进人们的社会文化认同感。
B.联合国为了纪念中华文祖仓颉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和震撼的就只是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和准确的一一对应。
D.《中国好时节》成功出圈,在全网所有社交平台共获得热搜28个,主话题阅读量近2亿。
14.(4分)诗歌里也有节气。请结合上述材料和图片,说出下面诗句和选项中的节气一一对应的是(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白居)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翁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春晴泛舟》白居易)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春日》朱熹)
A.谷雨 白露 惊蛰 夏至 春分
B.谷雨 白露 春分 惊蛰 夏至
C.白露 谷雨 夏至 惊蛰 春分
D.白露 惊蛰 谷雨 春分 夏至
15.(4分)作为《中国好时节》的主创人员,请你结合材料中对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和链接资料,写一段推荐词,向广大观众朋友推荐这个节目。(100字左右)
【链接资料】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王羽说:“艺术+视听”“国粹+科技”正式成为“国潮”节目创新的突破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点、发力点。“国潮”节目多元融合的思路,多技术形态的应用,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层层密码,通过VR、AR、MR、自由视角、跨越时空转换、二次元衔接等新科技创意,让体验感、代入感更强,使厚重、古朴、有距离的传统文化、历史形象变得更生动有趣,使传统经典变得“潮”起来。
文学类作品阅读。
(一)汤圆 毕飞宇
①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土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一共有 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都吃光了。以我当年的年纪,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自己也知道了,我爱吃圆子,一顿可以吃8个。
②直到现在,我都快五十了,我的母亲都认定了她的儿子“爱吃圆子”。我其实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或者说一个行为:能吃就吃。这句话还可以说得更露骨一点:逮住一顿是一顿。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其实那一次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的事,可我会原谅自己。在那样的年代,有机会的话,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会吃伤。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能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因为汤圆属于“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我的父亲有一句口头禅,说的就是“好吃”与“记忆”的关系:饿狗记得千年屎。那碗汤圆离我才 40多年呢,60年之后我也未必能够忘记。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⑥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在日子比较富裕的时候,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狠毒,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个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个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⑨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 /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 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地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我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哪里去了呢?
“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
这句话是杰克 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是大学的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头。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 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我要感谢杰克 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
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16.(4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40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小时候那碗汤圆,这并非母亲所认为的我爱吃汤圆,事实上这和爱不爱吃没有太大关系。
B.过过苦日子的乡下人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并不是因为他们高尚无私,而是淳朴的风俗造成的思维习惯。
C.作者对风俗和法律的关系给出自己的理解,这与他曾经在艰难的日子里感受到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有一定的关系。
D.“分享”的好风俗在我的村庄经久不衰,且“分享”的使用率不断攀升。我期待自己乡村的好风俗能够传播到全国各地。
17.(4分)文章第⑨段引用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的歌词有何作用?
18.(4分)请说说你对“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的理解。
19.(4分)北师大张同道教授说“毕飞宇的语言是诗性的,像瑞士表一样准确、精致,字里行间流淌着汉语的血脉和韵律”。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分析。
①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②即便我的身体里头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
20.(4分)有人认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分享是一种淳朴的风俗。如今物质丰富,衣食无忧,分享失去了时代意义,不必再传扬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六、写作题(共1题;共50分)
21.(50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也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