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9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7 23:2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期中语文科试题
本试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
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
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
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
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
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
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
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
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
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
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
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
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
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
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
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
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
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
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
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
第 1页/共 11页
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
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
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
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
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
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
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
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把其生命活动和人
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
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
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
“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
“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
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
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
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
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才能真
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末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是因为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唐诗宋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2页/共 11页
A.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诗人,他必然有第一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孔颖达不认同“陆机提出的‘诗缘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最古老的纲领的否定”这一观点。
C. 唐诗宋词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启发我们细致地品味古人的价值判断和美感。
D.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 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 晏殊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本是思远之作,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
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 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
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 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未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
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D. 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的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
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
处。
5. 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 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对此作简
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
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
周瑜。
因为月色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
穿着一件白色的睡袍,乌发披垂,赤着并不秀气的双足,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气朝我
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寻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
第 3页/共 11页
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
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我没有小乔的美貌,周瑜能注意到我,完全是因为在这旷野上,只有两个人睁着眼睛,而其他人都在
沉睡。那用眼睛在月光下互相打量的两个人,一个是我,一个就是周瑜了。
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
情。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
“战事还未起来,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
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我不知道又有什么战事要发生。这么大规模的安营扎寨,这么使周瑜彻夜难眠的战事,一定非同一般。
短兵相接,战前被擦得雪亮的军刀都会沾有血迹。只有刀染了血迹,战争才算结束。多少人的血淤积在刀
上,又有多少把这样的刀被遗弃在黄土里,生起厚厚的锈来。
周瑜并没有在意我的发抖,而是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便明白了艾草味的由来。可是先前所闻的
鼓角声呢?
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拦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
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
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

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
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
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
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
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
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我们相对坐着。
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
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
你相遇。”
第 4页/共 11页
“你不希望与我相遇?”
“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
“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
“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
“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
“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
和安详。
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该回去看孩子了,猪和鸡也需要喂食了。”
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我站了起来,重复了一遍刚才说过的话,然后慢慢转身,恋恋不舍地离开周瑜。走前打着哆嗦,我在
离开亲密的人时会有这种举动。
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
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
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
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想抓住他的手,无奈那距离太遥远了,我抓到的只是旷野上拂动的风。
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浑身一股逼人的英气,这正是“我”仰慕的英雄气概,遇到心目
中的英雄令“我”颤抖不已。
B. 小说前后“我颤抖不已”和“走前打着哆嗦”这两处动作描写,表明了“我”对周瑜的倾心和不舍。
C.“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布衣”代表和平宁静的生活,“鼓角声”“铠甲”代表战争。
D. 周瑜“笑了起来”“又一次笑了起来”“不再发笑了”,体现了周瑜心理的转变,对“我”的言论由一
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内心产生了触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 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我”在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枕着一片芦苇遇见周瑜,首尾呼应,表达了自己对“英
雄”的理解。
第 5页/共 11页
B. 小说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梦境的素雅、安静、荒凉、开阔等特点,渲染了战前紧张激烈的氛围,
为周瑜的出场作了铺垫。
C. 小说多次写到“烧艾草”这一细节,营造“我”和周瑜相见的氛围,推动故事的发展;“艾”与“爱”
谐音,象征友爱和睦。
D. 小说采用梦境的方式穿越历史时空,通过类似寓言的方式寄寓人生道理,以女性的视角看待英雄人物,
表达了珍爱和平这一主题。
8. 请以周瑜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9. 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探究苏轼心中的周瑜和本文塑造的周瑜各是怎样的英雄形象,结合文本概括
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
(一)课内文言文(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虎鼓瑟兮鸾回车
D.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其曲中规
11. 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而耻学于师 ⑤彼童子之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无以成江海
C. 古之学者必有师 愚人之所以为愚
D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饮黄泉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士大夫之族
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不拘于时,学于余
第 6页/共 11页
C. 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14. 下列各句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 句读之不知,恐之不解
B.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
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杜)
审言②,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
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
敏给,扬雄、枚皋③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文本二: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
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
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
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
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
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1李邕:诗人、书法家。2杜审言:杜甫的祖父。3杨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贫不自振 振:振作 B.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属:撰写,连缀
C. 稍解,授笔成文 解:醒酒 D. 益骜放不自修 骜:放纵
第 7页/共 11页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我欲因之梦吴越
B. 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 且放白鹿青崖间
C.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其业有不精
D. 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见乞人颠歌于道上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B.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C.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D. 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
杜甫进献三篇赋。
B. 杜甫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
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C. 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后李白得到玄宗厚爱,多次宴请,可他狂傲不驯,常和酒友
在闹市上喝得烂醉。
D. 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他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等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主动拒绝皇帝封
官赏赐,云游天下。
19.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
(2)力士素贵,耻之,遂擿其诗以激杨贵妃。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第 8页/共 11页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
二年秋 (1196 年),作者闲居山阴。
2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 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 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 信心。
D.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21. 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
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7 小题,14 分)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服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穿汉服要谨记“交领右衽”。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
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借衣领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最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不忘初心、自由洒脱的傲然
性情。
(4)《登高》一诗情景交融、意境旷达,其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
(6)《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中对于“思”与“学”持有类
似的观点: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和整本书阅读(每题 2 分,4 小题,共 8 分)
23. 下列各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越陌度阡
A. 烟笼寒水月笼沙 B.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4. 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
①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 ②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
第 9页/共 11页
③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 ④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日前,记者走访了四个湖南省重点中学的特级教师,请他们谈谈对今年高考“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
看法。
B. 第四届百事音乐风云榜 28日在深圳罗湖体育馆举行,众多明星出席,搜狐娱乐频道进行了全程跟踪图
文直播报道。
C. 近几年,非法职业中介活动越来越多,每逢节后民工大量进城,就是黑中介机构编造虚假信息,骗取民
工钱财猖獗之时。
D. 到 2007年,我们将在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是一个非常光荣,同
时也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正在为此不懈的努力。
26. 下列有关《乡土中国》1—3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B.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
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这说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C. 中国乡土社会没有文字的原因是:文字不是人们生活的必要媒介;人与人是面对面接触,有语言等传情
达意的方式;人的生活是定型的,不需要文字帮助记忆。
D. 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法律。
四、作文(60 分)
27.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学校组织“学习经验
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发言稿,谈谈
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 10页/共 11页
1. C
2. C
3. D
4.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唐宋词。
5.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来鉴赏。②况
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对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
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
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6. A
7. B
8.①正面描写:描写周瑜的外貌、神态,凸显周瑜英气逼人的特点;描写周瑜敲战鼓、吹号角的动作,体
现周瑜对战争的沉迷;描写周瑜与“我”的对话,表现周瑜也有平和的性格。
②侧面描写:描写祥和安宁 环境氛围,侧面衬托周瑜平民英雄的形象,表现反战的主题,表达对和平生
活的向往。
9.①苏轼心中的周瑜是一个外表儒雅、婚姻美满、驰骋疆场、威名赫赫、功业早就的大英雄。
②本文塑造的周瑜原先是一位沉迷于战争、颇为自负的英雄,后来成为一位放弃战争、甘做平民的英雄。
10. C
11. D
12.B
13.D
14. B
15. A
16. D
17. C
18. D
19. (1)天宝初年,李白前往拜见贺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叹息说:“你是天上下凡的仙人。”
(2)高力士一向显贵,就把这当作耻辱,于是断章取义摘录李白的诗来激怒杨贵妃。
20. C 21.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22. 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③. 少无适俗韵 ④. 性本爱丘山 ⑤.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⑦.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⑧. 百年多病独登台 ⑨.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⑩. 相逢何必曾相识 .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23.D
24.D
25.D
26.D
27.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