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0文本理解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0文本理解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00:41

文档简介

专题10 文本理解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6
核心精讲 6
★类型一: 词句理解 6
★类型二: 概括分析 8
命题预测 11
★高频考法 11
★未来趋势 1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3、2024年新高考Ⅰ卷(新课标卷)、2024年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语文的散文阅读是分值较高的重点,同时也是考生容易丢分的难点。现代文板块通常占高考总分的30分多一点,其中散文阅读约占16分,占语文总卷150分的10%多一点。因此,散文阅读的表现对考生整体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从考情来看,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整体把控能力 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散文篇幅通常较长,因此要求考生具备迅速整体把控文本的能力。这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结构和关键信息,以便在后续答题中能够准确、迅速地定位相关信息。 二、词句理解能力 散文中常含有丰富、深刻的词句,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这些词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包括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三、概括分析能力 散文阅读理解题常要求考生概括文本内容、主题或情感。这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确定概括的范围,合理划分文本层次,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考生还需要具备分析文本结构、表现手法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理解分析文章的词句、段落、概括分析。
高考文本理解题分析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2023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段落理解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题型特点
散文文本理解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理解文章字词、句段、概括分析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散文词句段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词句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这些词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包括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024·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多是人间有情物
我最早识得一种草药时,大约四五岁。外公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小径上野花野草蓬勃生长。
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这同一种草。这种草叶子像一柄柄摊开的调羹似的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茎,地上到处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呀?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
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啊,虽说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们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啊。外公又说,这就跟人一样,看看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木匠、铁匠、鞋匠,还有箍桶的、修伞的、弹棉花的,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呢。
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我们村上有个童养媳出身的儿媳,有一天午后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上午公社田里收工到家,又去自家田里除草,除完草脚痛得路也走不动了。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颗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人又上门来,这回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了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
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那时我们周围少医院,村上大多是农户,大家有了小毛病一般都不去医院,扛不住了就弄几副草药吃吃,因此常有村人来我们家讨药,也有外村陌生人上门来问医求药。
家里有许多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甏,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一些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非常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要花大功夫,有的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甏里是能保存好多年不坏的。
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了,自然是不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这些药草都是乡间田野里常见的,外公常要收集一些,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
我认了一些字后,看到外公房里很多的医药书,有时候忍不住好奇心,也会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有一次我问外公,“贝母”是不是宝贝妈妈呀?外公笑了起来,告诉我这是一味中药,他说有些中药的名称是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比如说“牛膝”这味药,也并不是牛的膝盖。记得外公还跟我讲过“看麦娘”等草药的故事。看麦娘长在麦田里,样子和麦苗差不多,能治疗水痘、肝炎等病,它还有攻毒的作用,所以麦田里有看麦娘,麦苗不容易患虫害。但是农人除草时,都把它当害草除掉,认为它夹杂在麦苗里长,容易影响麦苗的长势。外公说其实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
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也懂得帮外公做事啦,接着他就说,这些草你以后不要去拔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还教诲我说: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啊。
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像外公一样有本事的人,最好是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命运之神往往会把愿意踏进这扇门的人抛向另一间屋,我年少时的志向终究是落空了。但是几十年来,我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
前几日,我去探望老妈,老妈边看电视边与我聊天,突然想起了什么,她告诉我说,外公在时,有一年村里闹鸡瘟,一家一家传过来,很快传到隔壁了,外公知道了,赶紧弄了草药拌在鸡食里喂鸡,结果我们家的鸡一只都没死。我问老妈,那是啥药草呢?老妈说,也许是打官司草吧?还是其他什么草?她记不大清楚了……
(取材于徐慧芬的同名散文)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打官司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类型二: 概括分析能力
这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确定概括的范围,合理划分文本层次,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例2.(2024·西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味巷
贾平凹
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房间里,布幔拉开三道,三代界线划开;一张木床,妻子,儿子,香甜了一个家庭,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了。
城内大街是少栽柳的,这巷里柳就觉得稀奇。冬天过去,春天几时到来,城里没有山河草林,唯有这巷子最知道。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的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又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去瓶插。瓶要瓷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秀娟如美人的长眉。
逢着一个好日头,家家就忙着打水洗衣,木盆都放在门口,女的揉,男的投,花花彩彩的衣服全在楼窗前用竹杆挑起,层层迭迭,如办展销。凡翻动处,常露出姑娘俊俏俏白脸,立即又不见了,唱几句细声细气的电影插曲,逗起过路人好多遐想。偶而就又有顽童恶作剧,手握一小圆镜,对巷下人一照,看时,头儿早缩了,在木楼里嗤嗤痴笑。
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股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
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砰”地关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
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因为房小钱少,夫妻也有吵的,孩子也有哭的。但一阵雷鸣电闪,立即风平浪静,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
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喂奶,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鸟笼就挂满楼窗和柳丫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空吊一个凉台。
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
(有删节)
五味巷简陋杂乱,这里生存局促却不乏生活之美。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有哪些类型的生活之美。
★高频考法
高考散文文本理解的高频考法主要包括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意,只要掌握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2024·陕西渭南·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南湖
沈裕慎
①江南的雨,像细丝,如牛毛,稀稀疏疏,似梦似幻。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罩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②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南湖是飘着雨丝的,仿佛就在眼前。人生之事,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忘者。南湖的这种记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底处。
③“七一”之际,我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得更加如梦如幻。踏上游船,向往与感动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我又一次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体会到了烟雨南湖。
④湖心岛掩映在浓浓的绿色里,历经千年的烟雨楼,仍傲然挺立。匾额上“烟雨楼”三个大字,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手书,笔力遒劲,很显功力。楼的下面大厅的两根立柱上,有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岛上还有清晖堂、乾坤碑亭等多个景点,“清晖堂”是一座门厅,堂后面四周围有短墙曲阑,雕楼画阁,其中假山耸峙,花木繁多。
⑤我跨进大门,步入庭院,天地不大,却是亭楼阁榭,式式俱全,假山曲径,安排得当,古树盆景,搭配有致,常绿灌木青青,应时花儿开放。登烟雨楼,则又是一番景象,看不见岸边,看不见水面。只见这800多亩的湖面上,烟雾腾腾,如万家举炊,炊烟飘忽;又如蓬莱仙岛,仙云绕缭。这使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⑥烟雨楼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始建于五代后晋,因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得名,晨烟暮雨,非烟非雨,以若隐若现的飘渺姿态著称。明朝万历十年知府龚勉拨款修楼阁增建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真可谓人文名胜。
⑦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当时,会议是在一艘单夹弄丝网游船上召开的。一个年轻女性不经意间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一个会议的进程,让一个湖声名远播,让这条船名扬千古。那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会悟,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那个湖是她家乡的嘉兴南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湖红船。只可惜,当年开会的游船,在抗战中毁于战火。现在的游船,是1959年根据当事人回忆,呈请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按模型原样仿制的一艘画舫。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⑧这条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是在船的中舱进行的。10多个代表,围桌而坐。毛泽东坐在右侧的小凳上,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的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董必武坐在船舱正前靠右的位置上,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张国焘则正襟危坐;其他人如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李汉俊、包惠僧、周佛海等则热烈讨论着。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⑨红船启航,就在那个火红的7月,一束闪烁的星火,疾速蔓延,把中华儿女的激情燃烧,把黑暗的角落照亮,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于华夏大地。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从南湖扬帆起航了,尽管前面是风刀霜剑,尽管有一路的惊涛骇浪,但这艘红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绕过几多暗礁,穿越无数险滩,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魄,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鲜亮晨曦。
⑩红船如一只巨大摇篮,悠然停放南湖一隅,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一刻,凝眸回望,夕阳斜照,霞光如织,仿佛在一池红韵的湖面上织出镰刀斧头的图案,瞬间凝结成一面神圣的旗帜,正因为如此,这艘承载中国革命未来的“母亲船”,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
(有删改)
7.文章写南湖,多次引用董必武的对联、诗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8.作家丁玲说过,画家的山水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本文写出了哪些“山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未来趋势
高考散文文本理解的未来趋势将更加注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由客到主的综合性评价与鉴赏能力。
(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歌的行板
司马中原
(一)
心,是一口井,黑而深幽。无数星零的记忆,茁生于井壁,呈苔藓颜色,恒常涌现于午夜梦回时那一霎潮湿。仿佛有柔绒般的温暖,也颇为苍凉……
欲以其牢牢地粘住什么?时间却把一切都梭织成过往,无论是高歌或是低吟,醒或梦之间,记忆如水墨,淋漓挥洒,幻化成一片苍苔,已无由去追询它的意义了!唯一能握住的,只有那一把潮湿吧?
(二)
黑里浮出一张脸来。灯舒展在黯屋里。窗外的夜是海。而风和想象里的浪涛没有差别。那张脸摇晃着。时间是浪里的船。他是船上搭客。对我而言,那张脸远较“父亲”这字眼真实。
一张清瘦的脸,略带苍黄色,两鬓斑白了,胡髭也是。常自唇间滑出些苍老,低哑,又微含醺醉的吟哦。词义毫不重要。只是含混不清的咿语,或高或低地吟着。听久了,人会变成起伏的浪,又仿佛是袅袅的烟。自觉天高,地莽,随声而去,没有止处。
那张脸凝止在一个多风雨的秋天。朝天冠是织锦缎缀成的。姜黄色,很亮。缎面上有好些圆圆的“寿”字。黑漆十三段的柩木。出殡时,加了个青松扎成的棺罩。罩头站着一只白纸鹤。抬棺人走动,白鹤点头,有飞进灰云里去的意思。雨一路都在哀戚的哭声里落,把松枝都洗活了。
我只记得,他的坟在一处洼地上凸起,新土微呈红色。松枝在火里炸裂,白纸鹤真的在火焰里展着翅膀!
(三)
盐霜从地起,顺着灰砖墙上攀,砖面剥蚀了,便成为很多繁复的画。有些老墙的墙砖被蚀光,一身全是洞穴。油葫芦的家搬在洞穴里,一街的秋天都无忧无虑地唱着。
闭着眼沿街走,用手一路摸墙,就能摸出那是哪一家。不知是谁开的头,把一些心爱的小东西藏在壁缝里。掉落的门牙或是臼齿,有孔的古钱或磨亮的铜元。隔几天夜晚再去摸摸它们,看还在不在原地?摸着毒蝎会哭红了眼,而被蛰的疼痛和心里偷藏的快乐是两回事情。
墙的脸,人的脸,笑着的满生铜绿的古钱的脸,常在黯色的底子上浮现着,幻成一幅一幅凝定的织锦。生命就是那种只能闭上眼去看的影子,很难描画的。
墙不会呐喊,只会在时间里作画。一张张在墙的背景下飘过的脸,也像墙的脸,在凝止前,画过许多由皱纹变幻成的神态,刻在我心井的黑壁间,被火烧缺的墙上,不知还留有我多少童稚期快乐的余烬?
(四)
邻舍有个圆脸的姑姑,连她的名姓也失落了。梦里,她的白脸是窗外的月。她家门前迎着溪,溪两边全是柳树。夏夜,柳丝是些温寂悬垂的睫毛,在月光里睡着。沿溪开着很多野花,缤纷的颜色,也在月光里睡着。
月亮描出她鬓丝的黑影子仍落在她的白脸上,那脸,和圆月一样温柔。时间睡着。夜是温柔的永夜。要不然,我决不会说出“假如天上一直挂着月亮,该多好……”那谜一样的傻话。后来不久,她的脸便落在火里。东洋的马蹄声是她的葬鼓……时间醒转。人间并无永夜。她的一生是个短促的故事,在我微红带湿的眼里。
(五)
离开那一类短促的故事,我进入风。
用生命去丈量道路,春秋的横纹会使人变成斑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历史也许是一口酸菜缸,无数年代里的无数人,都曾被类似黄梅的盐酸浸过。而我是那样的一匹斑马,奔过那许多落花般得人脸,从叹咏的声音里跃起,奔向我自己的命运!所谓悲哀或是一种锻炼。
(六)
恒常默守孤寂,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才发现“我已非我”。太多已经沉落的人脸,苔粒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
若说“非我即我”,那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了。
旅游中,很喜欢深山寺庙倒是真的。至于看那些光头尼僧,反不及多看几眼荒溪上的石头,它们才是千年万古的神,无须在晨钟暮鼓里去习诵经文。
一直也想有那种焚檀用的小鼎炉。但想总归是想,那样的小鼎炉,至今我连一只也不曾有过。
三千年的年轮当真弃我如敝履么?午夜梦回时的那一霎潮湿,似乎已有了落处了!黄埃散漫,琴弦断了也罢。此时此刻,呜呼决不再是文言!
(有节选)
注: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如何理解画线语句“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的内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0 文本理解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6
核心精讲 6
★类型一: 词句理解 6
★类型二: 概括分析 8
命题预测 11
★高频考法 11
★未来趋势 14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理解分析题 题量 2023、2024年新高考Ⅰ卷(新课标卷)、2024年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语文的散文阅读是分值较高的重点,同时也是考生容易丢分的难点。现代文板块通常占高考总分的30分多一点,其中散文阅读约占16分,占语文总卷150分的10%多一点。因此,散文阅读的表现对考生整体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从考情来看,散文阅读理解题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本整体把控能力 由于考试时间有限,散文篇幅通常较长,因此要求考生具备迅速整体把控文本的能力。这要求考生在阅读时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主旨、结构和关键信息,以便在后续答题中能够准确、迅速地定位相关信息。 二、词句理解能力 散文中常含有丰富、深刻的词句,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这些词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包括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三、概括分析能力 散文阅读理解题常要求考生概括文本内容、主题或情感。这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确定概括的范围,合理划分文本层次,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同时,考生还需要具备分析文本结构、表现手法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理解分析文章的词句、段落、概括分析。
高考文本理解题分析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作者记下的那句话?
2023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句子理解 “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段落理解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答案】①放牛生活给了作者一个自由、放松的少年时代,贴近了自然,拥有了一段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回忆;②实现了“我”的少年英雄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思考,调动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
从表层看:文章详细描述了放牛的过程,包括训练牛、放牛的日常、与同伴的互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放牛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由自在。作者通过描述放牛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珍视。放牛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实现少年英雄梦的途径。
从深层看: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放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等,这些情感表达说明了放牛对作者的重要性。
结合文章内容(表层)和作者情感(深层),总结出放牛给作者带来的自由、放松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得这段经历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的原因。
★题型特点
散文文本理解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理解文章字词、句段、概括分析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散文词句段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词句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这些词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这包括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024·石家庄·三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多是人间有情物
我最早识得一种草药时,大约四五岁。外公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小径上野花野草蓬勃生长。
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这同一种草。这种草叶子像一柄柄摊开的调羹似的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茎,地上到处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呀?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
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啊,虽说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们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啊。外公又说,这就跟人一样,看看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木匠、铁匠、鞋匠,还有箍桶的、修伞的、弹棉花的,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呢。
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我们村上有个童养媳出身的儿媳,有一天午后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上午公社田里收工到家,又去自家田里除草,除完草脚痛得路也走不动了。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颗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人又上门来,这回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了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
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那时我们周围少医院,村上大多是农户,大家有了小毛病一般都不去医院,扛不住了就弄几副草药吃吃,因此常有村人来我们家讨药,也有外村陌生人上门来问医求药。
家里有许多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甏,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一些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非常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要花大功夫,有的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甏里是能保存好多年不坏的。
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了,自然是不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这些药草都是乡间田野里常见的,外公常要收集一些,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
我认了一些字后,看到外公房里很多的医药书,有时候忍不住好奇心,也会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有一次我问外公,“贝母”是不是宝贝妈妈呀?外公笑了起来,告诉我这是一味中药,他说有些中药的名称是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比如说“牛膝”这味药,也并不是牛的膝盖。记得外公还跟我讲过“看麦娘”等草药的故事。看麦娘长在麦田里,样子和麦苗差不多,能治疗水痘、肝炎等病,它还有攻毒的作用,所以麦田里有看麦娘,麦苗不容易患虫害。但是农人除草时,都把它当害草除掉,认为它夹杂在麦苗里长,容易影响麦苗的长势。外公说其实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
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也懂得帮外公做事啦,接着他就说,这些草你以后不要去拔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还教诲我说: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啊。
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像外公一样有本事的人,最好是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命运之神往往会把愿意踏进这扇门的人抛向另一间屋,我年少时的志向终究是落空了。但是几十年来,我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
前几日,我去探望老妈,老妈边看电视边与我聊天,突然想起了什么,她告诉我说,外公在时,有一年村里闹鸡瘟,一家一家传过来,很快传到隔壁了,外公知道了,赶紧弄了草药拌在鸡食里喂鸡,结果我们家的鸡一只都没死。我问老妈,那是啥药草呢?老妈说,也许是打官司草吧?还是其他什么草?她记不大清楚了……
(取材于徐慧芬的同名散文)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打官司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呼应了前文外公将打官司草采回去派用场的内容。打官司草外形普通,随处可见,但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药草太过普通,容易被人忽略,以引起人们对平凡药草态度的反思。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打官司草”第一次出现在文章第二段“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在结尾再次出现,且母亲说大概用这草治好了鸡瘟,结构上前后呼应。
从内容上看,作者两次提到打官司草,这草“地上到处见”,是不起眼的草药的代表,“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却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起到很大的作用,提示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对待这些平凡药草的态度,重视平凡的草药。
★类型二: 概括分析能力
这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确定概括的范围,合理划分文本层次,并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例2.(2024·西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味巷
贾平凹
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房间里,布幔拉开三道,三代界线划开;一张木床,妻子,儿子,香甜了一个家庭,屋外再吵再闹,也彻夜酣眠不醒了。
城内大街是少栽柳的,这巷里柳就觉得稀奇。冬天过去,春天几时到来,城里没有山河草林,唯有这巷子最知道。忽有一日,从远远的地方向巷中一望,一巷迷迷的黄绿,忍不住叫一声“春来了!”巷里的人倒觉得来的突然,近看那柳枝,却不见一片绿叶,以为是迷了眼儿。再从远处看,那黄黄的,绿绿的,又弥漫在巷中。这奇观儿曾惹得好多人来,看了就叹,叹了就折,巷中人就有了制度:君子动眼不动手。只有远道的客人难得来了,才折一枝二枝去瓶插。瓶要瓷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一夜便皮儿全绿,一天便嫩芽暴绽,三天吐出几片绿叶,一直可以长出五指长短,不肯脱落,秀娟如美人的长眉。
逢着一个好日头,家家就忙着打水洗衣,木盆都放在门口,女的揉,男的投,花花彩彩的衣服全在楼窗前用竹杆挑起,层层迭迭,如办展销。凡翻动处,常露出姑娘俊俏俏白脸,立即又不见了,唱几句细声细气的电影插曲,逗起过路人好多遐想。偶而就又有顽童恶作剧,手握一小圆镜,对巷下人一照,看时,头儿早缩了,在木楼里嗤嗤痴笑。
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股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
当然没有高干、中干住在这里,小车也不会来的,也就从不见交通警察,也不见一次戒严。他们在外从不管教别人,在家也不受人管教:夫妻平等,男回来早男做饭,女回来早女做饭。他们也谈论别人住水泥楼上的单元,但末了就数说那单元房住了憋气:一进房,门“砰”地关了,一座楼分成几十个世界。也谈论那些后有后院,前有篱笆花园的人家,但末了就又数说那平房住不惯:邻人相见,而不能相遇。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走哪个门,上哪个梯,拐哪个角,穿哪个廊。谁家娶熄妇,鞭炮一响,两边楼上楼下伸头去看,乐事的剪一把彩纸屑,撒下新郎新娘一头喜,夜里去看闹新房,吃一颗喜糖,说十句吉祥。谁说不出谁家大人的小名,谁家小孩的脾性呢?
他们没有两家是乡党的,汉,回,满,各种风俗。也没有说一种方言的,北京,上海,河南,陕西,南腔北调。人最杂,语言丰富,孩子从小就会说几种话,各家都会炒几种风味菜,除了外国人,哪儿的来人都能交谈,哪儿来的剧团,都要去看。坐在巷中,眼不能看四方,耳却能听八面,城内哪个商场办展销,哪个工厂办技术夜校,哪个书店卖高考复习资料?只要一家知道,家家便知道。北京开了什么会,他们要议论,某个球队出国得了冠军,他们要欢呼,哪个高干搞走私,他们要咒骂。议完了,笑完了,骂完了,就各自回家去安排各家的事情,因为房小钱少,夫妻也有吵的,孩子也有哭的。但一阵雷鸣电闪,立即风平浪静,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一个不笑,一个不走,两个笑了,孩子就乐,出来给人说:爸叫妈是冤家,妈叫爸是对头。
早上,是这个巷子最忙的时候。男的去买菜,排了豆腐队,又排萝卜队,女的给孩子穿衣喂奶,去炉子上烧水做饭。一家人匆匆吃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一切满意了,一溜一行自行车扛下楼,一声叮铃,千声呼应,头尾相接,出巷去了。中午巷中人少,孩子可以隔巷道打羽毛球。黄昏来了,巷中就一派悠闲:老头去喂鸟儿,小伙去养鱼,女人最喜育花。鸟笼就挂满楼窗和柳丫上,鱼缸是放在走廊、台阶上,花盆却苦于没处放,就用铁丝木板在窗外凌空吊一个凉台。
我由郊外移居城内,天天上下班,都要路过这巷子,总是带了油盐酱醋瓶,去那巷头四间门面捎带,吃醋椒是酸辣,尝盐碱是咸苦。进了巷口,一直往南走,短短小巷,却用去我好多时间。走一步,看一步,想一步,千缕思绪,万般感想。出了南巷口,见孩子们又拥在甘蔗铺前啃甘蔗,吃得有滋有味,小孩吃,大人也吃。我便不禁两耳下陷坑,满口生津,走去也买一根,果然水分最多,糖分最浓,且甜味最长。
(有删节)
五味巷简陋杂乱,这里生存局促却不乏生活之美。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有哪些类型的生活之美。
【答案】①生活品位朴实中有雅致。插在瓶中的柳枝,出门时精心打扮都显示着他们的生活虽普通却并不随便。
②人情世相简单中有温馨。无论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还是无血缘关系的街坊邻居,都自在坦诚,和睦温馨。
③生活态度庸常中有旷达。身处陋巷,居所逼仄,为家事有争吵但不烦忧,对世态有不平但不计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从文中“瓶要瓷瓶,水要净水,在茶桌几案上置了”“但收拾打扮却费老长时间:女的头发要油光松软,裤子要线楞不倒,男子要领齐帽端,鞋光袜净,夫妻各自是对方的镜子”可以看出,五味巷的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条件匮乏,但精神富裕;生活虽普通却不随便。插在瓶中的柳枝、花时间打扮体现了他们生活品位朴实中有雅致。
文中写街坊邻居相处的和睦,“他们害怕那种隔离,就越发维护着亲近,有生人找一家,家家都说得清楚”,一家人娶媳妇,街坊邻居或者剪彩纸或者闹洞房,都跟着喜庆;夫妻也吵架,但是“妻子依旧是乳,丈夫依旧是水,水乳交融,谁都是谁的俘虏”,在五味巷无论是家庭中还是邻里之间,都自在坦诚,和睦温馨,人们都维持着温情与美好的人际关系,人情世相简单中有温馨。
五味巷的楼梯很窄,不能并排走两个人;每家每户的屋子也窄,只能把所有东西都塞进衣柜,他们工资少,买菜都得到国营菜市场买,但却看重孩子的学习,“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从中可以看出,五味巷人生活贫乏,但没有抱怨,悠然乐观面对生活。
★高频考法
高考散文文本理解的高频考法主要包括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意,只要掌握了这一点,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2024·陕西渭南·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烟雨南湖
沈裕慎
①江南的雨,像细丝,如牛毛,稀稀疏疏,似梦似幻。放眼看去,整个天地笼罩在袅袅的烟雾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②虽然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南湖是飘着雨丝的,仿佛就在眼前。人生之事,有不可不忘者,有不可忘者。南湖的这种记忆,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底处。
③“七一”之际,我来到了这个中国革命航船的起航地——嘉兴南湖。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船儿一摇一晃地缓缓前进。这又给诗一样的环境,增添了一点诗情画意。这轻吹的风,这荡漾的波,掸拂了我旅途的疲劳,洗却了我旅途的风尘。俗称小瀛洲的湖心岛,在烟霭似纱里显得分外迷人,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得更加如梦如幻。踏上游船,向往与感动仿佛就在那个瞬间,凝结成一腔庄严的敬畏。我又一次在若有若无的细雨中,体会到了烟雨南湖。
④湖心岛掩映在浓浓的绿色里,历经千年的烟雨楼,仍傲然挺立。匾额上“烟雨楼”三个大字,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手书,笔力遒劲,很显功力。楼的下面大厅的两根立柱上,有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岛上还有清晖堂、乾坤碑亭等多个景点,“清晖堂”是一座门厅,堂后面四周围有短墙曲阑,雕楼画阁,其中假山耸峙,花木繁多。
⑤我跨进大门,步入庭院,天地不大,却是亭楼阁榭,式式俱全,假山曲径,安排得当,古树盆景,搭配有致,常绿灌木青青,应时花儿开放。登烟雨楼,则又是一番景象,看不见岸边,看不见水面。只见这800多亩的湖面上,烟雾腾腾,如万家举炊,炊烟飘忽;又如蓬莱仙岛,仙云绕缭。这使我不禁想起苏东坡咏杭州西湖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⑥烟雨楼坐北朝南,重檐飞翼,雄伟壮丽,古朴典雅。始建于五代后晋,因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得名,晨烟暮雨,非烟非雨,以若隐若现的飘渺姿态著称。明朝万历十年知府龚勉拨款修楼阁增建亭轩,取名“瀛洲胜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领兵攻取嘉兴,在烟雨楼驻扎过部队;1645年清兵攻打烟雨楼,楼被焚毁;清朝顺治年间知府许焕又重建;清朝同治三年清兵围攻镇守嘉兴城的太平军时,烟雨楼又被清兵炮火摧毁。这样,烟雨楼数十年凄惨荒凉,一直到1918年才重建。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真可谓人文名胜。
⑦南湖因地处嘉兴城南而得名。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当时,会议是在一艘单夹弄丝网游船上召开的。一个年轻女性不经意间的一条建议,改变了一个会议的进程,让一个湖声名远播,让这条船名扬千古。那个女子的名字叫王会悟,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那个湖是她家乡的嘉兴南湖,那条普普通通的小船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南湖红船。只可惜,当年开会的游船,在抗战中毁于战火。现在的游船,是1959年根据当事人回忆,呈请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审定,按模型原样仿制的一艘画舫。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
⑧这条船是一条单夹弄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船头宽平,内有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右边有一条夹弄贯通,会议就是在船的中舱进行的。10多个代表,围桌而坐。毛泽东坐在右侧的小凳上,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的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董必武坐在船舱正前靠右的位置上,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张国焘则正襟危坐;其他人如何叔衡、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李汉俊、包惠僧、周佛海等则热烈讨论着。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
⑨红船启航,就在那个火红的7月,一束闪烁的星火,疾速蔓延,把中华儿女的激情燃烧,把黑暗的角落照亮,以不可阻挡之势,燎原于华夏大地。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从南湖扬帆起航了,尽管前面是风刀霜剑,尽管有一路的惊涛骇浪,但这艘红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绕过几多暗礁,穿越无数险滩,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魄,最终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鲜亮晨曦。
⑩红船如一只巨大摇篮,悠然停放南湖一隅,瞻仰的人群川流不息。依依惜别的一刻,凝眸回望,夕阳斜照,霞光如织,仿佛在一池红韵的湖面上织出镰刀斧头的图案,瞬间凝结成一面神圣的旗帜,正因为如此,这艘承载中国革命未来的“母亲船”,获得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红船。
(有删改)
7.文章写南湖,多次引用董必武的对联、诗歌,对此你如何理解?
8.作家丁玲说过,画家的山水画得好,是因为他心中有山水,画的是自己心中的山水。本文写出了哪些“山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 7.①写出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及对革命岁月的深情追忆;
②再现会议场景,对南湖游船建党、引领中国革命启航的高度评价;
③将对南湖的描写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虚实相生,富有文学色彩。
8.①首先,写出了南湖的自然山水,南湖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②其次写南湖的丰富历史,南湖历经兴衰,富有历史沧桑。
③最后写南湖的革命烟雨,南湖是党的摇篮,是革命的起点。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情节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引用是董必武在1963年12月写的一副对联:“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雨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写出了对革命岁月的深情追忆。
第二次引用是1964年4月,董必武同志视察南湖,仔细察看纪念船后,感慨万千,遂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再现会议场景,对南湖游船建党、引领中国革命启航的高度评价。
第三次引用是1961年8月,董必武在京汉线的列车中,回忆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王尽美与邓恩铭,写下了《忆王尽美同志》:“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写出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切怀念。
作者通过对董必武诗句与对联的引用,把对南湖的描写与革命历史相结合,虚实相生,富有文学色彩。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我到了渡口,登上渡船……恰如一幅写意的水墨画,把南湖装扮得更加如梦如幻”可知,这里写出了南湖的自然山水,南湖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由“明朝万历十年知府龚勉拨款修楼阁增建亭轩……烟雨楼历经沧桑,为江南知名胜景,真可谓人文名胜”可知,这里重点写南湖的人文历史,南湖历经兴衰,有着厚重的历史沧桑感。
由“1921年7月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望志路106号召开,因被法捕房的密探所窥,参加会议的代表才移师嘉兴南湖”“在这条红船上,跌宕起伏中召开的一大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党纲》,讨论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可知,最后写南湖的革命烟雨,南湖是党的摇篮,是革命的起点。
从南湖的自然山水,到人文历史,再到南湖的革命烟雨风景,将南湖“山水”的内涵全部呈现给读者。
★未来趋势
高考散文文本理解的未来趋势将更加注重由内而外、由浅入深、由客到主的综合性评价与鉴赏能力。
(2024·江苏·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歌的行板
司马中原
(一)
心,是一口井,黑而深幽。无数星零的记忆,茁生于井壁,呈苔藓颜色,恒常涌现于午夜梦回时那一霎潮湿。仿佛有柔绒般的温暖,也颇为苍凉……
欲以其牢牢地粘住什么?时间却把一切都梭织成过往,无论是高歌或是低吟,醒或梦之间,记忆如水墨,淋漓挥洒,幻化成一片苍苔,已无由去追询它的意义了!唯一能握住的,只有那一把潮湿吧?
(二)
黑里浮出一张脸来。灯舒展在黯屋里。窗外的夜是海。而风和想象里的浪涛没有差别。那张脸摇晃着。时间是浪里的船。他是船上搭客。对我而言,那张脸远较“父亲”这字眼真实。
一张清瘦的脸,略带苍黄色,两鬓斑白了,胡髭也是。常自唇间滑出些苍老,低哑,又微含醺醉的吟哦。词义毫不重要。只是含混不清的咿语,或高或低地吟着。听久了,人会变成起伏的浪,又仿佛是袅袅的烟。自觉天高,地莽,随声而去,没有止处。
那张脸凝止在一个多风雨的秋天。朝天冠是织锦缎缀成的。姜黄色,很亮。缎面上有好些圆圆的“寿”字。黑漆十三段的柩木。出殡时,加了个青松扎成的棺罩。罩头站着一只白纸鹤。抬棺人走动,白鹤点头,有飞进灰云里去的意思。雨一路都在哀戚的哭声里落,把松枝都洗活了。
我只记得,他的坟在一处洼地上凸起,新土微呈红色。松枝在火里炸裂,白纸鹤真的在火焰里展着翅膀!
(三)
盐霜从地起,顺着灰砖墙上攀,砖面剥蚀了,便成为很多繁复的画。有些老墙的墙砖被蚀光,一身全是洞穴。油葫芦的家搬在洞穴里,一街的秋天都无忧无虑地唱着。
闭着眼沿街走,用手一路摸墙,就能摸出那是哪一家。不知是谁开的头,把一些心爱的小东西藏在壁缝里。掉落的门牙或是臼齿,有孔的古钱或磨亮的铜元。隔几天夜晚再去摸摸它们,看还在不在原地?摸着毒蝎会哭红了眼,而被蛰的疼痛和心里偷藏的快乐是两回事情。
墙的脸,人的脸,笑着的满生铜绿的古钱的脸,常在黯色的底子上浮现着,幻成一幅一幅凝定的织锦。生命就是那种只能闭上眼去看的影子,很难描画的。
墙不会呐喊,只会在时间里作画。一张张在墙的背景下飘过的脸,也像墙的脸,在凝止前,画过许多由皱纹变幻成的神态,刻在我心井的黑壁间,被火烧缺的墙上,不知还留有我多少童稚期快乐的余烬?
(四)
邻舍有个圆脸的姑姑,连她的名姓也失落了。梦里,她的白脸是窗外的月。她家门前迎着溪,溪两边全是柳树。夏夜,柳丝是些温寂悬垂的睫毛,在月光里睡着。沿溪开着很多野花,缤纷的颜色,也在月光里睡着。
月亮描出她鬓丝的黑影子仍落在她的白脸上,那脸,和圆月一样温柔。时间睡着。夜是温柔的永夜。要不然,我决不会说出“假如天上一直挂着月亮,该多好……”那谜一样的傻话。后来不久,她的脸便落在火里。东洋的马蹄声是她的葬鼓……时间醒转。人间并无永夜。她的一生是个短促的故事,在我微红带湿的眼里。
(五)
离开那一类短促的故事,我进入风。
用生命去丈量道路,春秋的横纹会使人变成斑马。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历史也许是一口酸菜缸,无数年代里的无数人,都曾被类似黄梅的盐酸浸过。而我是那样的一匹斑马,奔过那许多落花般得人脸,从叹咏的声音里跃起,奔向我自己的命运!所谓悲哀或是一种锻炼。
(六)
恒常默守孤寂,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才发现“我已非我”。太多已经沉落的人脸,苔粒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
若说“非我即我”,那未免又沾上禅与偈的意味了。
旅游中,很喜欢深山寺庙倒是真的。至于看那些光头尼僧,反不及多看几眼荒溪上的石头,它们才是千年万古的神,无须在晨钟暮鼓里去习诵经文。
一直也想有那种焚檀用的小鼎炉。但想总归是想,那样的小鼎炉,至今我连一只也不曾有过。
三千年的年轮当真弃我如敝履么?午夜梦回时的那一霎潮湿,似乎已有了落处了!黄埃散漫,琴弦断了也罢。此时此刻,呜呼决不再是文言!
(有节选)
注: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如何理解画线语句“而我是古井,黑而深幽的一座洞穴,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的内涵。
【答案】①此时的“我”独守着孤寂,内心像一口古井又像一座洞穴漆黑而幽深;②虽然周身一无所有,却通过回忆过往的岁月而让内心显得无比充实,容纳万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句子“恒常默守孤寂,回到内心井壁中找寻自己,才发现‘我已非我’”可知,因为恒常默守孤寂,发现内心已经“我已非我”。此时的“我”独守着孤寂,内心像一口古井又像一座洞穴漆黑而幽深。
“一无所有却能容万有”说明我什么都没有,但是却能容万有。由句子“太多已经沉落的人脸,苔粒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可知,很多人脸像苔粒般寄生于我的思维,记忆,印象和感觉。所以,虽然周身一无所有,却通过回忆过往的岁月而让内心显得无比充实,容纳万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