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5
真题实战练 8
专题11 思路结构题(练习)
(2024·重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白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走夜路,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指,把头发往后翻三遍。我虔诚地照做了,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似乎黑夜里跟踪我的东西总甩不掉。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
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孤单的夜里只待月光。端一碗清清淡淡的稀饭,走出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清亮的声音把夜敲得脆响。哧溜一声,月上东山了。
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有些家长管得严,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们便在家门口,打暗语般大声说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伙伴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挪到庭院,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传播得特别快,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在夜幕降临时绝对传到耳朵里。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在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屁股后面,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冲啊”的战斗场面,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印象远没有当晚夜空中的白月光清晰。
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路上,大家并不感到扫兴,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们唱得很动情,隐隐约约记得歌词里有“山一程水一程”,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那晚,月光很透亮。他们的脸上映着月的光,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见到了其中几个曾经的小伙伴,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壑壑的额头上,早已山一程水一程。
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有号召力,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捉金铃子,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顶上却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月光”。开始他很生气,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自嘲地说,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再黑的夜都不怕!后来,大家渐渐觉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堂哥说眼睛看不清,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就这样,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伯父守在他身边,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升起,蒙在月光上。
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除了在游戏上论个高低,在嘴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于是跟我拼爹。隔壁的小胖说,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助王伐纣封众神。你爹会吗?我一蒙,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学堂里打了个转就跟田土混了。莫说读书,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古时候,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我在夜里浮想联翩,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抢在芒种前后全部收割进屋;紧接着,犁田,拔秧子,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双抢”时节,老爹就着急。家里七亩水田,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劳动力严重不够。老爹腿脚不便,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进度慢一大截。
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
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似乎可以听到生长的声音。水田里,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一行行秧苗在前方立了起来。
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两次出现歌词“山一程水一程”,前者写出了童年时的纯真、无忧无虑,后者写出了人生的变迁,岁月的经历。
B.堂哥曾经因为小伙伴笑话他斑秃而苦恼,可后来就不在乎了,这既反映了小孩子特有的心理特征,也写出了少年的成长。
C.父亲一到“双抢”时节就着急,这不仅是因为收割、犁田等农活对农家非常重要;还因为我家情况特殊,有自己的困难。
D.“月光融在父亲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勤劳,寄予“我”对父亲的体谅与内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扬后抑的效果;“我”按照大人们的说法解扣子一节,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老爹讲故事一节,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与他丰富的劳作经验形成对比,自然引出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
C. 段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短句,节奏紧凑,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长句,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
D.本文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过去生活的感受。
★(结构思路)3.梳理结构,简要回答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24·河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6.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结构思路)7.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8.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槐树
王琪
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的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英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科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有删改)
★(结构思路)9.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0.文章围绕“槐树”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请简要分析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2024·贵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的云
宁新路
①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
②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云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
③云在天上,也在山涧。浓厚的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这样的云歇息在山道上,躺得满满当当。有时我觉得,或许云就想以这山为家,以这山路为床,拥抱这青翠欲滴的山峰,等待路过的客人。
④山路细得如肠子。一边是山,一边是深渊。车子走不快,只能在云的拥抱里蠕动。纱巾、丝帕一般的白云,紧紧地贴着车子,拥抱着车子。抚过车窗的纱、丝,就在玻璃外,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⑤轻轻地打开车窗,云气立刻钻进了车中,钻进了人的呼吸道。手伸窗外,摸到了云的手,云的脸,云的身体,它们是丝,是纱,是帕,带着一种特有的凉爽,直入心脾。云是被风推进来的,带着寒,带着露,顿时让人感到清凉,清凉到肺心。
⑥去金平,出金平,在山道上,白云常随。从山上看那云,好像是在蓝天里画上的,是童话里的那种会说话的云朵。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是从金平山上走下来的云,也是开满鲜花的金平大地上生出来的云。
⑦到了腾冲,仰望碧蓝如洗的天空,会看到那的云仿佛是被固定在空中的物件,又像是挂上去的棉花团,牢牢地挂在空中,一动不动。凝望许久,眼睛看酸了,仍然丝毫不动,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那白云洁净得没有任何杂质。望久了,看长了,就会以为那朵朵云团,是长在天空里的白色的树,或者是盛开在天空里的硕大雪莲。
⑧让我惊喜的是近距离观云。那是在腾冲的天空,透过飞机窗,满眼是山峰般大的云朵。飞机在云团上面掠过,惊醒了午休的云朵,它们轻轻地翻了翻身,又不动了,它们在享受这灿烂阳光和美妙惬意。
⑨直到傍晚,我无数次回头眺望那被飞机打扰过的云朵,它们仍在那片天空上挂着,久久而深情地,看着蓝天,凝望着大地。
⑩晨光从云端洒落下来,澜沧群山峻岭间隐约再现如大海般的万顷波涛,随着霞光的强烈抛洒,那波涛越发厚重而有力,向山谷滚滚而驰,浩浩荡荡,雄壮苍劲。一时误以为眼下是大海,可定神才明白,原来是云海。
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朝阳与夕阳往往因为云而生动,因为云而丰富。云南的云,最生动美丽的时刻,或许就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不管是变幻的云,还是沉默的云,不管是漫游的云,还是飞奔的云,它们好像都很喜欢朝阳与夕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把它们的美,表达、绽放、挥洒得淋漓尽致。
多少个清晨,从东方刚刚露出一抹淡红时起,云就开始浓妆艳抹,开始起舞、作画了。这个时候,人们向它投去喜悦的目光。晨光与夕阳里的云南,因云而变得更加唯美多彩。
推开这里清晨的窗户,行走在这里的大地上,许多次被清晨的云霞和夕阳里的落霞感动。这云霞,太美了,美得让人的眼睛舍不得离开它,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云。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不加渲染,把在云南行走所见的地貌和云的基本轮廓作了简单的勾勒,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第⑥段的“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鲜活、独特。
C.文章多用短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云南的云的热烈、活泼、变幻、多彩相互映衬;同时也较多使用相对整齐的句式,极大增强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文章第 段的“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云与朝阳”“云与夕阳”两两映衬,温情脉脉,此时的云最美丽生动,作者的情绪也最激动。
13.对“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结构思路)14.“形散神聚”是散文写作的特点,请从本文的构思行文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结构思路)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8
真题实战练 13
专题11 思路结构题(练习)
(2024·重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光白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谲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生怕一扭头,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走夜路,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指,把头发往后翻三遍。我虔诚地照做了,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似乎黑夜里跟踪我的东西总甩不掉。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
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孤单的夜里只待月光。端一碗清清淡淡的稀饭,走出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清亮的声音把夜敲得脆响。哧溜一声,月上东山了。
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玩那个时代童年里的游戏。有些家长管得严,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们便在家门口,打暗语般大声说着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小伙伴心领神会,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挪到庭院,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传播得特别快,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在夜幕降临时绝对传到耳朵里。准确的时间,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我经常跟在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屁股后面,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冲啊”的战斗场面,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印象远没有当晚夜空中的白月光清晰。
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路上,大家并不感到扫兴,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们唱得很动情,隐隐约约记得歌词里有“山一程水一程”,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那晚,月光很透亮。他们的脸上映着月的光,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见到了其中几个曾经的小伙伴,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壑壑的额头上,早已山一程水一程。
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有号召力,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捉金铃子,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头顶上却有个斑秃。只要一弯腰,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喊他“月光”。开始他很生气,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自嘲地说,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再黑的夜都不怕!后来,大家渐渐觉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堂哥说眼睛看不清,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都治不好。就这样,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头顶那块斑秃依然很亮。伯父守在他身边,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升起,蒙在月光上。
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除了在游戏上论个高低,在嘴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于是跟我拼爹。隔壁的小胖说,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知道《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助王伐纣封众神。你爹会吗?我一蒙,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他在学堂里打了个转就跟田土混了。莫说读书,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要么就是“古时候,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我在夜里浮想联翩,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抢在芒种前后全部收割进屋;紧接着,犁田,拔秧子,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双抢”时节,老爹就着急。家里七亩水田,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劳动力严重不够。老爹腿脚不便,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进度慢一大截。
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去把水田里的秧苗插完吧。
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一边高一边低,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似乎可以听到生长的声音。水田里,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柔滑的泥土里有一丝清凉,手指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一行行秧苗在前方立了起来。
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月光落在他头上,融在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
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两次出现歌词“山一程水一程”,前者写出了童年时的纯真、无忧无虑,后者写出了人生的变迁,岁月的经历。
B.堂哥曾经因为小伙伴笑话他斑秃而苦恼,可后来就不在乎了,这既反映了小孩子特有的心理特征,也写出了少年的成长。
C.父亲一到“双抢”时节就着急,这不仅是因为收割、犁田等农活对农家非常重要;还因为我家情况特殊,有自己的困难。
D.“月光融在父亲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勤劳,寄予“我”对父亲的体谅与内疚。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扬后抑的效果;“我”按照大人们的说法解扣子一节,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老爹讲故事一节,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与他丰富的劳作经验形成对比,自然引出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
C. 段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短句,节奏紧凑,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速;长句,节奏舒缓,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
D.本文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过去生活的感受。
★(结构思路)3.梳理结构,简要回答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D 2.A 3.(1)以月光为线索(或围绕“我对童年或故乡回忆”展开)(2)材料之间散点并列,详略得当。在作者的回忆中,简略概述了童年与伙伴做游戏、看电影以及月光游的童年经历;重点叙写了堂兄和父亲的故事。材料“形散而神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1)“月光白”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清冷、透亮的月光;(2)“月光白”也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以及童年的美好时光;(3)“月光白”寄寓了我对堂兄遭遇的同情以及一种期待堂兄眼睛复原的美好期望;(4)“月光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寄寓了作者体悟到父亲的辛苦和亲情的美好的感激之情;(5)“月光白”寄寓了作者绵长的、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D.“发出一丝白的光”重在体现勤劳而非衰老;此外,“内疚”此处无依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能力。
A. “有先扬后抑的效果”错误,应为先抑后扬。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脉络的能力。
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然后引出“我快步如飞,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月还是那月,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连光都是高远清冷的”有关月光、童年记忆和故乡、亲人的情节。主体部分写了月光下结伴玩耍,月光下看电影,堂兄其人和不幸遭遇,父亲的故事,都与月光有关联。可见答案(1)以月光为线索(或围绕“我对童年或故乡回忆”展开)。
第⑥段写月光下结伴偷玩,约100来字。第⑦段写月光下看电影,用了200字左右,第⑧写月光下大老远跑去看电影没看成,边回返边歌唱也是美好的回忆,也只200多字。第⑨段写“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用了将近400字。第⑩段到第 段都在围绕爹的性格特点以及勤劳肯干来写作,占了近一半篇幅。可见详略得当,情感逐渐加深,所有的内容都与月光有关,都表现了我的故乡情结,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共同表现中心思想,从而得出答案(2)材料之间散点并列,详略得当。在作者的回忆中,简略概述了童年与伙伴做游戏、看电影以及月光游的童年经历;重点叙写了堂兄和父亲的故事。材料“形散而神聚”,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
从内容、主旨、结构、效果等方面加以解析。
“月光白”是主谓结构,名词+形容词的结构形式,主体对象为“月光”,这是“我”童年的生活记忆背景,很典型的意象,能唤起读者相关的美好记忆,富有意境美和感染力,也具有象征比喻义,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无暇以及童年的美好时光。“月光”串联了相关情节,使得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写作细腻。“白”一字双关,虚实结合,一方面表现了“月光”的纯洁白净的特点,另外也形容人的美好性格,彰显了故乡的淳朴以及那里的人性美。“月光白”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清冷、透亮的月光,也寄寓了我对堂兄遭遇的同情以及一种期待堂兄眼睛复原的美好期望;“月光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寄寓了作者体悟到父亲的辛苦和亲情的美好的感激之情;自古以来“月”便承载了人类的美好感情,比如团圆,高洁等美好的期盼和人格魅力,“月光白”寄寓了作者绵长的、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月亮走“我”也走,暗喻了故乡及童年美好的回忆、故乡的亲人将永远住在“我”心中陪伴“我”一生,不同的地方共享一轮明月,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挚情怀,“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既有失意落寞,更有对自我的提醒,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出生并长大、给“我”美好情感和人格美的地方,让“我”的心里永远是“月光白”。
(2024·河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塘的礼物
汤成难
①下一站是巴塘,这是川藏交界的县城,过了巴塘,便进入西藏。傍晚的太阳仍然辣辣的,照得道路一阵发白,两侧没什么植被,只有稀疏的紫红色荆棘,荆棘后面竟有些毛色灰黑的山羊。几座低矮的平房,由石头垒成,散发出颓败气息。
②突然,货车一个急刹,车头猛地往前一挫。他摇开窗,伸出脖子,冲外面大吼一声。拦车的是个老太,跑到路中央来了,显然没有太多经验。老太也被吓到了,哆嗦着举起手上的东西向他示意。她编了两条细长辫子,在脑后会成一根,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抱着一件绿色毛衣。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拉萨、茶馆、吉尔(也有可能叫加尔),除此,什么也没听懂,也不想听懂,因为他不愿帮忙。他已习惯不与人说话,舌头由于长期没有音节的敲击而变得笨拙迟钝。但她并没让开,执拗地挡着车头。
③此时,那件绿色毛衣正躺在座椅上。毛衣是用旧毛线织成的,大概又添了年份,颜色有些灰暗,倒像是秋天的牧场,草色有颓败的萎黄。毛衣很小,极短,针法也不好,坑坑洼洼,一处居然有个蚕豆大的洞,可能是织漏了。胸口处织了一朵花。他把毛衣撑开,从里边掉下一张纸片,巴掌大小,上面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他凑到窗口看,是地址和人名,字太丑了,像小学生写的。他把纸条揉成一团,刚要扔出去,觉得不好玩,便摸出打火机,将纸条点燃,看着火苗将那些字一一吞没。
④到邦达镇时,他还故意将毛衣落到面馆,可又被老板娘送出来塞回给他。再次上车后,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在后来的行驶中,他常拿它抹挡风玻璃上的水珠,擦仪表盘上的灰尘。过亚口的“九十九道拐”的时候,车子化油器被沙子堵住了,他用那件毛衣摁住化油器进气口,增加吸力来疏通油道和进气管;遇上暴风雨,从“通麦坟场”死里逃生后,顺手抄起擦汗的也是那件毛衣;风从窗缝里灌进来,原本摊在膝盖上的抹布毛衣又自然地被掖在了胸前,身体立即感到丝丝缕缕的温度;玻璃摇不到顶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顿时暖和多了。
⑤在逐渐温暖的驾驶室里,他突然想起一个曾搭乘过的男孩。从巴塘一直搭乘到拉萨,男孩和他一样沉默,总是一言不发看窗外。夜里,男孩在货车上借宿,睡在两张座椅上,瘦小的身体蜷着,翻身时轻轻地挪,尽量不发出一点响动。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后半夜下雨了,温度越来越低,他故意将被子拖挂到座椅上,让被角盖在男孩身上。这一夜对他来说感觉很奇妙——是的,奇妙,他想不出更准确的词来形容。他想起小时候走夜路的场景,常常是天黑后翻过大堤去陪在渡口的爷爷。去大堤的路,两侧种着胡桑,矮矮的,像鬼祟。他总是在最害怕时,听到大堤上爷爷哦哦哦地唤他名字。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现在,他想起那间棚屋,想起爷爷,还有搭乘过的男孩,想起那些格外安静的夜晚。
⑥前边路况好了,他用力踩油门。风在窗外呼啸,篷布、绳索,以及卡在缝里的毛衣,都发出奇怪的叫声。突然,啪——毛衣飞出去了,落向黑暗。踩油门的脚一松,心里动了一下,像小石块激着水面。他愣了好一会儿,但没有停车,他急需赶路。可是,心里突然有点空,仿佛他这趟拉的仅仅就是这件毛衣。
⑦到达拉萨是在两天后。走在街头,看到一间间茶馆,他突然对吉尔其人充满好奇。他开始一家家地去询问,是否有从巴塘来的叫吉尔的大男孩……
⑧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我叫德吉。总是有货车司机来这儿找我呢,他们是给我捎东西的。我家人会让货车捎东西来。他们给我捎过鞋,捎过帽子,还捎过糌粑。有一次,给我捎来一只手套,一只左手的、兔毛的,真的,你肯定不信,怎么会是一只呢?我后来问家里人,就是一只,我们的牧羊犬捉住一只兔子,兔子不大,只能缝一只手套,他们等着再捉到兔子缝另一只呢……
⑨从茶馆出来,他的脚步急促了些,似乎有什么着急的事要立即完成。街上到处都是藏式用品,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五颜六色的毛衣挂在衣架上,他在一件绿色毛衣前站住。这是一件草绿色的毛衣,像春天刚刚返青的草原,毛衣很厚实、很宽松,也很柔软。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
⑩毛衣紧紧卷着,贴在他的胸膛。特意新添的花,被卷在最里层。拉萨,茶馆,吉尔……他庆幸还记得纸条上的字。他把毛衣往怀里掖了掖,继续往前走。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刻画人物精练老道,譬如对老太“脸呈酱紫色,竹节一样粗糙的手”寥寥几笔的外貌勾画,一位勤苦的劳动者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B.第③段详细介绍了毛衣的相关情况,一方面暗示了这件毛衣得来的不易与珍贵,另一方面与后文的诸多情节形成照应,使行文结构圆融有序。
C.第⑧段的对话式穿插,第三人称里嵌入一段第一人称叙述,灵动活泼;又借德吉自己的话展现了他健谈又快乐的形象。
D.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6.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描写的环境,单调荒芜,是写实,也是货运司机此时内心烦闷、压抑状态的写照。
B.毛衣飞出窗外,司机心里“像小石块激着水面”,说明此时司机对毛衣已由先前的万般嫌弃变得万般珍惜了。
C.家人捎给德吉的东西是普通日常的,有的甚至还是残缺的,但他很开心,说明他家的家庭氛围良好。
D.这一趟巴塘至拉萨的运货之旅其实也是司机自己的一趟心路之旅,虽有波折,终得圆满。
★(结构思路)7.第⑤段插入了一段司机的回忆,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
8.小说标题“巴塘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D 6.B 7.①在原有的单调的公路故事上补充了搭车男孩、爷爷等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一段回忆充满温情,与前文司机的沉默、粗暴形成对比,凸显了人物温情细腻的一面。③司机与爷爷的相伴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为后文司机听到德吉说起家人对自己的关怀时心有所动并买毛衣做铺垫。④借男孩与司机、司机与爷爷之间的沉默共性与相互体贴,强调共情的基础不一定是语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相惜。⑤这一段也是行文一直以来的快节奏叙事中的一个缓和,使行文张弛有度,给读者一种阅读的舒适感。 8.①母亲给在外的儿子的礼物。母亲牵挂儿子,执着坚定地为儿子捎带礼物,表达深切的母子情深。②司机给德吉的礼物。一路的经历虽然让司机弄丢了毛衣,但他心有所动,最终还是买了一件毛衣给德吉,这是一种无约的内心信义与良善的表现。③德吉母子给司机的礼物。母子间的真情、信赖与德吉的阳光、快乐感染了久闭心扉的司机,让司机回忆亲情,感受温暖,这是一种共情的力量。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D.“这两条线索并行展开情节,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技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可知,这两条线索是交错进行的,不属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写作技法。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变得万般珍惜”说法错误,结合原文“毛衣就正式和抹布为伍了”“他急中生智,将毛衣塞在缝里”等内容可知,司机用毛衣塞车窗缝隙,丢了也未下车寻找,可见对它还没有到“万般珍惜”的程度,顶多是“有点儿在意”。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内容角度:本段主要回忆了两件事,一是曾经搭乘过一个男孩的故事,一是小时候在渡口陪爷爷的故事。这些回忆的故事扩充了小说内容,使内容更加丰富。
从手法的角度:这段的回忆都是美好温暖的,搭乘男孩的故事中,男孩和司机之间互相体谅和关心对方,充满了温情;回忆爷爷也让他再次重温了亲情。这些内容的描写和前文他面对老太时“不愿帮忙”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司机温情有爱的一面。
从情节结构角度:回忆中关于童年时和爷爷相伴的情节,让司机再次感受了亲情的温暖和可贵,所以在后文中,当他听到德吉讲述母亲给他捎带种种物品时,才会与之共情,深受触动,去为德吉准备毛衣。所以第五段插入的回忆为后文买毛衣的情节做了铺垫。
从主题角度:根据文中“他觉得男孩一定没睡着,但彼此都没说话,狭小的驾驶室里只有他们轻微的呼吸”“爷爷是个哑巴,这是他唯一能发出的音节。之后的整个夜晚,都是极其安静的,他也尽量不发出更多响动”可知,回忆中的两件事是有共性的:彼此沉默安静但相互体贴。作者借此表现了共情的基础不一定是语言,重要的是心灵的相通相惜的主题内容。
从效果角度:本文全篇以“货运司机的旅程经历”与“捎带绿色毛衣”这两条线索交织行文,司机一直在匆忙的赶路,整个故事叙事节奏很快,而这一段充满温情的回忆的穿插,用较长的篇幅缓和了这种紧凑感,使文章有张有弛,读起来更感舒适。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从表面意蕴上看,“巴塘的礼物”指的是母亲给在外的儿子的礼物。文中写道“她要他帮忙将毛衣捎给她拉萨的儿子——这是他从她含混杂乱的发音里捕捉到的”,因此题目中的礼物指的是一件绿色的毛衣,是一位执拗的母亲托司机捎给在外的儿子的礼物,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从深层含义上看,“巴塘的礼物”指的是司机给德吉的礼物。根据文本第九段“他四处乱转,终于看见一家毛衣店。……他想,穿上它一定很暖和的”等内容可知,司机虽然在路上对这件绿色的毛衣不太在意,并且弄丢了它,但这一路上的心理活动和回忆还是让他割舍不下这位母亲的嘱托,他打听到德吉的所在之处,并为他买了一件同样颜色的毛衣,表现了司机的善良和信守承诺。
从主题上看,“巴塘的礼物”指的是德吉母子给司机的礼物。文本第八段是关于德吉的一段语言描写,详细交代了母亲为他一次一次捎过来的礼物,虽然都是一些普普通通的物品,却是母亲对他最深沉的爱,体现了母子之间的深情;同时他每次收到的礼物都体现了这些受人之托的司机的诚信和善良,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赖;通过“面前的小伙子正冲他笑,牙齿雪白,眼里有亮闪闪的光,像一小团火”可以看出,德吉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小伙子。以上这些都深深的感染了“已习惯不与人说话”“笨拙迟钝”的司机,让他回忆起了亲情,感受到了温暖。
(2024·湖南·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的槐树
王琪
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
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
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的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
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英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
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科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
(有删改)
★(结构思路)9.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10.文章围绕“槐树”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1.请简要分析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9.内容上写出了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即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表达了对村槐和祖父的赞美。结构上与首段对故乡和槐树的思念形成呼应,结构完整。 10.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11.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作者写槐树,更是写祖父,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槐树“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祖父也是“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结构上与开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对故乡和槐树的思念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
10.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村槐”。记叙的三件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槐树上荡秋千;
“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槐树下嬉戏;
“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主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槐树”是本文的线索,第一段“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最后一段“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体现作者和故乡和槐树融为一体,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槐树“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作者由眼前的槐树想到了祖父,“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古槐一样的祖父,一生只是奉献,不求回报,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
(2024·贵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南的云
宁新路
①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
②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云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
③云在天上,也在山涧。浓厚的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这样的云歇息在山道上,躺得满满当当。有时我觉得,或许云就想以这山为家,以这山路为床,拥抱这青翠欲滴的山峰,等待路过的客人。
④山路细得如肠子。一边是山,一边是深渊。车子走不快,只能在云的拥抱里蠕动。纱巾、丝帕一般的白云,紧紧地贴着车子,拥抱着车子。抚过车窗的纱、丝,就在玻璃外,眼睛看得清清楚楚。
⑤轻轻地打开车窗,云气立刻钻进了车中,钻进了人的呼吸道。手伸窗外,摸到了云的手,云的脸,云的身体,它们是丝,是纱,是帕,带着一种特有的凉爽,直入心脾。云是被风推进来的,带着寒,带着露,顿时让人感到清凉,清凉到肺心。
⑥去金平,出金平,在山道上,白云常随。从山上看那云,好像是在蓝天里画上的,是童话里的那种会说话的云朵。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是从金平山上走下来的云,也是开满鲜花的金平大地上生出来的云。
⑦到了腾冲,仰望碧蓝如洗的天空,会看到那的云仿佛是被固定在空中的物件,又像是挂上去的棉花团,牢牢地挂在空中,一动不动。凝望许久,眼睛看酸了,仍然丝毫不动,让人怀疑它是不是睡着了。那白云洁净得没有任何杂质。望久了,看长了,就会以为那朵朵云团,是长在天空里的白色的树,或者是盛开在天空里的硕大雪莲。
⑧让我惊喜的是近距离观云。那是在腾冲的天空,透过飞机窗,满眼是山峰般大的云朵。飞机在云团上面掠过,惊醒了午休的云朵,它们轻轻地翻了翻身,又不动了,它们在享受这灿烂阳光和美妙惬意。
⑨直到傍晚,我无数次回头眺望那被飞机打扰过的云朵,它们仍在那片天空上挂着,久久而深情地,看着蓝天,凝望着大地。
⑩晨光从云端洒落下来,澜沧群山峻岭间隐约再现如大海般的万顷波涛,随着霞光的强烈抛洒,那波涛越发厚重而有力,向山谷滚滚而驰,浩浩荡荡,雄壮苍劲。一时误以为眼下是大海,可定神才明白,原来是云海。
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朝阳与夕阳往往因为云而生动,因为云而丰富。云南的云,最生动美丽的时刻,或许就在日出和日落的时候。不管是变幻的云,还是沉默的云,不管是漫游的云,还是飞奔的云,它们好像都很喜欢朝阳与夕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把它们的美,表达、绽放、挥洒得淋漓尽致。
多少个清晨,从东方刚刚露出一抹淡红时起,云就开始浓妆艳抹,开始起舞、作画了。这个时候,人们向它投去喜悦的目光。晨光与夕阳里的云南,因云而变得更加唯美多彩。
推开这里清晨的窗户,行走在这里的大地上,许多次被清晨的云霞和夕阳里的落霞感动。这云霞,太美了,美得让人的眼睛舍不得离开它,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云。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采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简练,不加渲染,把在云南行走所见的地貌和云的基本轮廓作了简单的勾勒,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第⑥段的“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南的云写得鲜活、独特。
C.文章多用短句,增强了行文的节奏感,和云南的云的热烈、活泼、变幻、多彩相互映衬;同时也较多使用相对整齐的句式,极大增强了散文的语言之美。
D.文章第 段的“云与朝阳与夕阳有种特殊的情感”,“云与朝阳”“云与夕阳”两两映衬,温情脉脉,此时的云最美丽生动,作者的情绪也最激动。
13.对“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结构思路)14.“形散神聚”是散文写作的特点,请从本文的构思行文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2.B 13.①云南的云唯美多彩。②世上其他地方所有漂亮的云都不能与云南的云相媲美。③表达作者对云南的云的赞叹与热爱。 14.“神聚”:①文章通篇都表现云南的云之美;②通篇都表现作者对云南的云赞叹和热爱。
“形散”:①文章视野开阔,想象与联想非常丰富;②文章中时间、空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线索;③文章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云南的云,表现云的美:远的,近的;动态,静态;云霞,落霞;有点,有面;多姿,多彩。各种景象、各种思绪纷至沓来,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这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这云好似来观看金平县城的美丽,也像是为这山城装饰添美”这句中“好似”“像”不是表比喻的动词,而是表想象的副词。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句子“在云南行走,云是美丽的陪伴。这里的云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像那山村的妹子。有的干脆一头扑过来,想把远方的游客拥抱起来”可知,云南的云不但美丽,而且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还想拥抱远方的游客,表现了云南的云唯美多彩。
句子“我怀疑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从云南出发的”表明世上所有漂亮的云都是云南的,世上其他地方所有漂亮的云都不能与云南的云相媲美。
由句子“这云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可知,云南的云不仅美丽,还可以带给人的惊喜,让人心久久激动,表达作者对云南的云的赞叹与热爱。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的特点、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神聚”:
云南的云不但美丽,而且会飞翔到山涧,迎接赶路的客人,还想拥抱远方的游客,表现了云南的云唯美多彩。“云南的云”是选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与文章开头、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揭示文章写作的内容,文章通篇都表现云南的云之美。
作者描绘了“云南的云”热情、美丽,绕在山顶,躺在山道,与人近距离相处的特点,赞美了“云南的云”,表达了对云南的热爱之情。作者在结尾写到云霞美得让人的眼睛舍不得离开它,美得让人舍不得离开这里的云。文章通篇都表现作者对云南的云赞叹和热爱。
“形散”:
由文章“云在天上,也在山涧。浓厚的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这样的云歇息在山道上,躺得满满当当。有时我觉得,或许云就想以这山为家,以这山路为床,拥抱这青翠欲滴的山峰,等待路过的客人”可知,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想象着或许云就想以这山为家,以这山路为床,拥抱这青翠欲滴的山峰,等待路过的客人。文章视野开阔,想象与联想非常丰富。
作者从车绕在山涧,云团绕在山顶写起,再写去金平,出金平,在山道上,又写到了腾冲,然后写傍晚、晨光、清晨,文章中时间、空间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线索。
文章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描写云南的云,表现云的美。“浓厚的云,从天上飞到山上,又从山头游到眼前。这样的云歇息在山道上,躺得满满当当”描写的是远处的云;“车子走不快,只能在云的拥抱里蠕动。纱巾、丝帕一般的白云,紧紧地贴着车子,拥抱着车子。抚过车窗的纱、丝,就在玻璃外,眼睛看得清清楚楚”描写的是近处的云;“仰望碧蓝如洗的天空,会看到那的云仿佛是被固定在空中的物件,又像是挂上去的棉花团,牢牢地挂在空中,一动不动”描写的是静态的云;“飞机在云团上面掠过,惊醒了午休的云朵,它们轻轻地翻了翻身,又不动了,它们在享受这灿烂阳光和美妙惬意”描写的是动态的云;“多少个清晨,从东方刚刚露出一抹淡红时起,云就开始浓妆艳抹,开始起舞、作画了。这个时候,人们向它投去喜悦的目光。晨光与夕阳里的云南,因云而变得更加唯美多彩。推开这里清晨的窗户,行走在这里的大地上,许多次被清晨的云霞和夕阳里的落霞感动”描写的是云霞,落霞;有点有面,多姿多彩。各种景象、各种思绪纷至沓来,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
(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牛记
徐则臣
我现在想不起我何时开始了放牛娃的生涯,又在哪一天彻底结束了这种生活。我很小就羡慕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觉得他们是豪放粗犷的英雄。而我只是个温顺的可怜虫,总是衣裤整齐,指甲干净,不剃光头,站在他们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我想和他们一样,只穿一条小裤衩,光着上身和脚,晒成黑铁蛋,坐在光溜溜的水牛背上挥舞自制的长鞭,雄赳赳气昂昂向野地里进发。能够大喊大叫,可以随地撒尿,无视课堂和作业,遇到仇人要打的架一个都不落下,轻易就能滚出来一身泥。我想当个野孩子,所以,很早我就怂恿父亲买一头牛。
我家的确需要一头牛。父亲是医生,农忙时经常搭不上手;祖父祖母年纪大了,体力活儿也帮不上忙;我和姐姐都小,还要念书;十亩田都要母亲一个人对付,运粮食时都没个帮手。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
买牛的那天我记得,你能想象我的激动。在下午,我和父亲去两里外的邻村牵牛,已经提前谈好了价。在邻村的中心路边,我头一次见到锯木厂,在一间大屋里,电锯冲开木料的声音在午后的热空气里格外尖利,几乎能看见那声音在闪耀着银光。我停下来看阴影里的锯木厂,横七竖八堆满了木料,新鲜的木头味道和锯末一起飞溅出来。
那头小母牛还小,吃奶的时候还要哼哼唧唧地叫,长得憨厚天真,我很喜欢。主人是个中年男人,说:回去调教半年,就能干活。他给小牛结了一个简单的辔头,缰绳递给我们,我们就把牛牵出了门。
小牛屁颠屁颠地跟着我们走,出了村才感觉不对,开始茫然地叫,表情如同迷途的小孩。一路仄着身子走,拧巴着被牵到我家。这一路走得我兴奋又纠结,想牵不敢,摸它一下,摸完了赶紧撤,怕它踢。当然后来我知道,再没有比水牛更温驯的动物了。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换辔头,套车,驾辕,用声音和缰绳指挥行止,扎鼻眼,犁地,耙地。几年以后,我基本上成了老把式,可以一个人铡草、套车、驾辕,运送满满一车的粮食走在窄路上。我知道它回头看我是什么意思,知道它抬尾巴摇屁股想干什么。当然,这对我来说是副产品,我想说的还是放牛。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
放牛都在夏天,放了暑假我才有时间。三伏天的午后太阳高悬,蚂蚁都被晒蒙了,晕晕乎乎爬出的全是曲线;如果要去远处找水草丰茂的地方,那我就得早早地从午睡中爬起来,戴上草帽出门。我直犯困,遇到树荫就不想再动,尤其经过河边,看那些戏水的同伴,你真觉得放牛实在是个负担。让人烦的还有一个,大雨天。这不是放牛的好时候,但牛出不去你得出去,割草,干不干活你都得让它每天吃饱;家里自也备了干草,只是大夏天的芳草萋萋,你不让它吃新鲜的,不人道也不牛道。还是得穿雨衣戴斗笠挎篮子割草去。漫天雨雾,汤汤水水的野地里就你一个人,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几个放牛娃排成队伍往村外走,大家都坐在牛背上,屁股底下垫条麻袋。水牛走起来浑身都在动,骑牛更像坐轿子。后面的人打前面的牛屁股,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六七头牛,都在撅着屁股跑,那队伍看起来很壮观。牛一跑,大肚子就扑扇扑扇地抖,活像巨大的金鱼腮在鼓鼓瘪瘪地呼吸。如果你是新手,最好抓住缰绳,夹紧两腿,能抱住牛脖子更好,否则你随时可能掉下去。有天黄昏,牧童晚归,我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往家走,有人对着牛屁股猛的一巴掌,受了惊的牛撅起屁股就跑,我手里还抱着自己做的一根竹笛在专心地找音,连缰绳都没抓,牛一屁股把我送到了右前方的水沟里,半个脑袋扎进了淤泥。
如果真要找一点和其他放牛娃的不同,可能就是我放牛经常带本书。很多武侠小说都是在坟地里看的。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决定买牛,除了确属生产需要,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那样不合群的性格。
B.作为一个曾经的“老把式”,“我”却认为驭牛的诸般本领都只是“副产品”,只有放牛那种“旁逸斜出”的生活才是“我”最想谈论的。
C.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D.文中记述“我”在乱坟岗子里看武侠小说,是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也凸显出“尘嚣皆忘”的读书境界。
7.关于文中锯木厂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买牛让“我”格外激动,因此买牛那天的相关情景在“我”的记忆里依然生动鲜活。
B.两里外邻村路边的锯木厂,对那时的“我”来说,俨然一个陌生而刺激的新天地。
C.这个段落看似闲笔,实则以先抑后扬的手法来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
D.这段文字里弥漫着热、声、光影、气味,营造出记忆中少年旧事那独特的气息。
8.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
★(结构思路)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答案】6.B 7.C 8.①放牛生活给了作者一个自由、放松的少年时代,贴近了自然,拥有了一段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回忆;②实现了“我”的少年英雄梦。 9.观点一:做到了。①文章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写放牛的快乐,也写放牛的烦恼,都写得真实而生动;②文章就事论事,只记录当年的悲欢忧乐,拒绝拔高放牛的意义,也不对当年生活刻意美化。
观点二:没做到。文中的放牛生活虽然真切,但仍然经过了回忆的过滤甚至重塑,已经被赋予了意义,其中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等,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也想让儿子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以改变他……那样不合群的性格”错误。原文信息是“父亲决定买牛,哪怕只用来拉车”,结合第一段分析,是“我”自己想跟其他孩子一起放牛,不想站在他们(那些吆喝牛马的孩子)身边像个“走亲戚的陌生人”。选项曲解文意。
C.“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可见放牛生活对‘我’思想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错误。原文信息是“大雨天……蹲在草丛里形同消失,像我这种动不动就悲观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被这个世界遗弃了,那感觉也不太好”,可见并非大雨天里为牛割草的情形,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选项强加因果逻辑,“可见”的内容也是无中生有。
D.“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错误。原文信息是“乱坟岗子里草好,把缰绳缠到牛角上让它们自己吃去,我们找个形状合适的坟堆,铺上麻袋就着坟势躺下来,翘起二郎腿。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可见所谓的乱坟岗在“我”眼里、心里是美好的,并非刻意营造阴森怪异的环境,这里适合放牛,并引出“我”的读书乐趣。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C.“先抑后扬”错误。此段落并非先抑后扬,只是对锯木厂的描写及与买牛相关内容的回忆,段落开头就点明“我”的激动,没有“抑”。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是文中的关键语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可以从表层、深层等方面思考,调动相关经验,比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一课布置的相关学习内容,从而把握这篇散文的神髓。
从表层看:文章详细描述了放牛的过程,包括训练牛、放牛的日常、与同伴的互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放牛生活的丰富多彩和自由自在。作者通过描述放牛的经历,表达了对那段时光的怀念和珍视。放牛不仅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他实现少年英雄梦的途径。
从深层看: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放牛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如“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等,这些情感表达说明了放牛对作者的重要性。
结合文章内容(表层)和作者情感(深层),总结出放牛给作者带来的自由、放松和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使得这段经历成为他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的原因。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辨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文章结尾的句子表露出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试题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这种心态,还要据此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与赏析。本试题是一道开放性题目,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
观点一认为文章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
从本文的书写内容来看,的确都是从少年的视角、心理出发,记录了当年的放牛生活,有快乐,也有烦恼,“想睡觉的睡觉,想唱歌的唱歌,想发呆的发呆,我想看书,从兜里拽出一本武侠小说来”,就这么自由地放自己的牛,过自己的少年生活,是对少年经历的真实呈现;
从作者流露的写作态度来看,他“就事论事”,放牛就是放牛,放牛的悲欢忧乐是单纯的属于孩子的悲欢忧乐,是“意义”之外的悲欢忧乐,“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这一观点,是对“拔高意义”那种写作模式的警惕,包含着一种写作的自省意识。拒绝强行升华、寻找“意义”,这一点即便对于不从事写作的同学们来说,也很能共情。
观点二认为文章没有做到不为放牛赋予意义。
这可以是从《放牛记》所属散文类型即回忆性散文出发来思考的。同学们都学习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教材中也引导讨论过《朝花夕拾》中“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交错转换”。掌握了这一“朝花夕拾式”阅读方法,就可以将那些隐藏的“意义”从文本中读出来。那些在写作时被回忆筛选、过滤的少年往事,不正是“意义”的表达吗?书写回忆这种行为,不正是被“意义”所驱使的吗?在文中,作者已经或隐或显地说明了回忆中“放牛的意义”,就是“规整”生活中“旁逸斜出的机会”,上学、干农活、成为套车驾辕的“老把式”,无非都是“规整”的生活,只有放牛,才是从规整生活里暂时逃离,无拘无束地进入自己的自在“小宇宙”;再结合全文中多次出现的“现在”“就算现在”“当然后来我就知道了”等表述,我们其实可以读出来,作者的叙述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在转:放牛往事之于“今日之我”的意义。
这些意义体现于作者议论抒情的文句中,比如:
“我经历了把一头小牛训练成壮劳力的全过程”意味着人生需要阅历,经历让人成长。
“在当时,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让一个必须规整地生活的少年有了一个旁逸斜出的机会。就算现在,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苦叽叽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通过这段文字,作者启示我们人生要有梦想、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然本真,不要模式化生活,痛苦和快乐是相伴而生的。
“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总体上是乐观向上的——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野地自由,有种无所事事的、透明的自然与放松。放牛通常是集体行动”,启示我们要乐观积极,释放天性,自在生活,团结友爱。
“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大虚乃是大实,大无中有大有”,启示我们读书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感悟人生哲理。
“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我在放牛时没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野孩子,或者说没能成为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启示我们要热爱并亲近大自然,让青春自由、放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