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8
真题实战练 13
专题14 文言断句题(练习)
1.(2025·湖南衡阳一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
(选自《韩非子·功名》)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
“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是并举成分,应在中间断开,即A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对前面两个并举成分的原因分析,应在“非”前断开,即C处;
“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是判断句,句末语气词“也”表判断,故应在“也”后断开,即F处。
参考译文:
只有才能没有势位,即使是贤德的人也不能制服无德无才的人。所以将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上,那么它就可以俯视千仞深的山涧,不是木材长高了,是它处的地位很高。夏桀做了天子,能控制天下,不是他的德才好,是他的权势重;尧做一个普通的百姓,不能管理好三户人家,不是他的德才不好,是他的地位太低下了。千钧的重物有船载就能浮起来,很轻的东西没有船载就会下沉,不是千钧的东西轻,很轻的东西重,而是因为有船这个“势”和没有船这个“势”(是不一样的)。所以短的东西因为地位高而俯视千仞,无德无才的人因为权势可以控制贤德的人。君主,全天下的人合力来拥戴他,所以地位巩固;大众同心且共同拥立他,所以他尊贵。臣子坚守自己的所长,尽自己的所能,因此叫做忠。
2.(2024·湖北武汉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 A 指关中 B 天险之势 C 燔烧屠戮逞其暴 D 卒举 E 而遗之 F 二三降虏 G 反怀区区之故 H 楚而甚荣。
【答案】C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轻”是“指”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指”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势”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遗”的宾语为“之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故选CDG。
参考译文:
观察他所依赖的资本,确实好象有力量强大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力量,(不过是)内靠自身的勇敢叱咤风云以威慑懦夫;外靠部众的强劲拼搏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有利地形,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俯首东视,治理天下,保住王业的稳固,留给后世强威,即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或许弄不懂。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他回到故乡后竟说道:“富贵荣华了,如果不回故乡,就像穿着华贵的衣裳在晚上走路一样,谁能知道呢?”这种特别短浅的度量,怎么值得有志于天下的人去称道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絷反,致命穆公。 穆公曰:“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
(节选自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若求置[A]晋君[B]而载之[C]置仁[D]不亦可乎[E]君若求置 [F]晋君[G]以成名[H]于天下[I]则不如置[J]不仁以猾其中
【答案】CE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如果追求安置晋君而成就晋国,那么置立一个仁爱的君主不是可以吗?君主如果追求通过置立晋君来成名天下,那么就不如置立一个不仁的晋君以扰乱晋国。
“晋君”是“求置”的宾语,“而”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置晋君”与“载之”是承接关系,衔接紧密,故A、B处不断开;“之”作“载”的宾语,宾语后断句,C处需断开。
“置仁”是“不亦可乎”的主语,D处无须断开;“置仁不亦可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乎”是句末语气词,E处需断开;
“晋君”是“求置”的宾语,F处不能断开;“于天下”是状语后置,H处不能断开;“以成名于天下”是状语后置,表示求置晋君的目的,G处不能断开;“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句子较长,和下文“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构成假设关系,I 处需断开;“不仁”是“置”的宾语,J处不能断开。
故选CEI。
参考译文:
公子絷回到秦国,向秦穆公复命。穆公说:“他(重耳)只跪拜而不磕头,说明他不贪图继承君位而辱没自己。站起来哭泣,那是爱他的父亲。退下后不私自拜访,是不贪图私利。”公子絷说:“君主如果追求安置晋君而成就晋国,那么置立一个仁爱的君主不是可以吗?君主如果追求通过置立晋君来成名天下,那么就不如置立一个不仁的晋君以扰乱晋国,这样我们就可进可退改立他人。”所以秦穆公就先辅立公子夷吾为君。
4.(2024·湖北荆州一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服 A 其威 B 四方 C 怀其德 D 修正 E 庙堂 F 之上 G 折冲 H 千里之外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是并举成分,“诸侯”“四方”是主语,“服”“怀”是谓语,“其威”“其德”是宾语,主谓宾齐全,应在句子后B、D处断开;“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是并举成分,都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原句应为“(于)庙堂之上修正”“(于)千里之外折冲”,故应在G处断开。故应断于BDG。
参考译文:
(拥有)上义的人,治理国家,管理境内,推行仁义,布施德惠,树立公正法度,堵塞邪门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睦团结,上下一心,君臣同力。各地诸侯顺服他的威望,四方之士心念他的品德,在朝廷之上修养政事,在千里之外制敌取胜,发号施令而天下响应。仁义足以怀柔天下的人民,事业足以应付天下的急迫,选举足以赢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定轻重的权变,这就是上义之道啊。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选自《世美堂后记》)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依次把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写在括号里。
以余好书[A]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E]令[F]里媪访求[G]遂置书无虑[H]数千卷。
【答案】A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此句的主语是“吾妻”。
“以余好书”表原因,作前置状语,“书”后应断开。
“故家有零落篇牍”,“故家”意为世家大族,世代仕宦之家,“有”作谓语,“零落篇牍”作宾语,句意完整,“牍”后应断开。
“辄”作状语修饰“令”,“里媪”为兼语,兼作“令”的宾语和“访求”的主语,句意完整,“求”后应断开。
故选ADG。
参考译文:
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6.(2024·江西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选自《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 A 拔 B 一国 C 而天下 D 不以为暴 E 利 F 尽 G 西海 H 诸侯不以为贪。
【答案】CEH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故拔一国”和“而天下不以为暴”是转折关系,中间应该停顿,所以C处断开。“利尽西海”和“诸侯不以为贪”也是转折关系,所以H处断开。“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和“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对称结构,所以E处断开。故选CEH。
参考译文:
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夺取它的土地,能够用来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用来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可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不认为我们贪婪。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答案】CF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
“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
“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故在CFG处断句。
参考译文:
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 [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曹操)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
“填之”的主语是“赢兵”,“之”作“填”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B处断句;
从固定句式看,“为……所……”是被动句的标志,“赢兵”作“为人马所蹈藉”的主语,主语前断句,所以E处断句;
“陷泥中”的主语是“赢兵”,省略主语,其前断句,所以G处断句。
故选BEG。
参考译文:
霎时,烟火满天,人马被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兵随后杀来,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伤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答案】AC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
“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是判断句,在“者”和“贼”后断开,即AC处;
“以来”是状语,在“以来”后断开,即F处。
故在ACF三处断句。
参考译文:
贞观七年,唐太宗对近臣说:“天下愚笨的人多,聪明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会作恶,愚笨的人常常犯法。凡是宽宥赦免的恩典,只便宜了不守法令的人。古话说:‘小人的幸运,就是君子的不幸。’‘一年两次赦免,好人沉默不语。’凡是培育杂草就是伤害庄稼,施恩给坏人就是伤害好人。从前蜀国先主刘备曾对诸葛亮说:‘我和陈元方、郑康成往来,常听他们讲说治乱之道,讲得非常齐全,但从来不曾说到赦免。’所以诸葛亮治理蜀国十年没有赦免,而蜀国大治。梁武帝每年赦免几次,最终倾覆败亡。施合小恩惠的做法,是对大德的伤害,所以我从有天下以来,绝不发布赦令。现在天下太平,礼义盛行,特殊的恩典,数不胜数。恐怕愚笨的人常存侥幸之心,只想犯法,却不能改正过错。”
1.(2025·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 魏纪 司马懿诛曹爽》)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傅司马懿 A 以皇太后名义 B 下令 C 闭诸城门 D 勒兵 E 据武库 F 召司徒高柔 G 假节 H 行大将军事
【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主谓宾结构齐全,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C处断开;“闭诸城门”动宾结构,所以D处断开;“勒兵”“据武库”为连谓式结构,且都是动宾结构,所以F处断开。故选CDF。
参考译文:
太傅司马懿暗中与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谋划如何除掉曹爽。嘉平元年(249)正月,皇帝谒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都随侍在侧。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带兵占领武库,召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的职务,占据曹爽的军营。太仆王观掌管中领军事,占据曹羲的军营。然后向皇帝上奏曹爽的罪恶。曹爽看到了司马懿的奏章,城里的信息又不通,十分窘迫不知所措。
2.(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妻侧目 A 而视 B 倾耳 C 而听 D 嫂蛇行 E 匍伏 F 四拜 G 自跪 H 而谢
【答案】BDF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侧目而视”为偏正短语,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视”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倾耳而听”与前面“侧目而视”形成对句,主语还是“妻”,故在D处翻开;“蛇”修饰“行”和“匍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伏”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故选BDF。
参考译文: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可见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3.(2025·内蒙古包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 A 伏质 B 就死 C 如归 D 是其所欲 E 有甚 F 于生者 G 可不谓之 H 仁哉。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质”是“伏”的宾语,“其从容伏质”句意完整,因此在“质”后B处断开;“是”代词,作后句的主语,因此在“是”前D处断开;“于生者”是谓语“甚”的后置状语,“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句意完整,因此在“于生者”后G处断开。故选BDG。
参考译文:
我朝世祖皇帝用天地般宽广的胸怀,敬佩他的节操,怜惜他的才能,想方设法使他活命数年,像虎、兕关在笼中一样,用各种方法驯服他,但最终也没能成功。看他从容就义,视死如归,这是因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称他为“仁”吗。宋朝三百多年,科举取士的科目中,没有比进士科更盛行的了,进士科中又没比状元科更盛行的了。自从文天祥死后,社会上那些好发表高论的人认为:通过科举考试不足以得到杰出的人才,难道果真如此吗!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元宗有克复中原之志,及下南闽,意以谓诸国可指麾而定,而事力穷薄,且无良将。魏岑因侍宴言:“臣少游元城,好其风物,陛下平中原,臣独乞任魏州。”元宗许之。岑趋墀下拜谢。人皆以为佞。孟蜀通奏使王昭远,居常好大言,闻王师入讨,对宾客挼手言:“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此送死来A尔B乘C此逐北 D遂定E中F原G不烦H再举也。
【答案】BDG
【解析】题目较简单。“此……尔”,表判断,后面断开;“乘此逐北”,偏正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遂定中原”,“中原”作“定”的宾语,后面断开;“不烦再举也”,“不”作为否定副词,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参考译文:
唐元宗有攻克、收复中原的志向,等到攻下南闽,心中认为各国可以指麾而定,然面实力弱小,并且没有一员良将。魏岑在宴会上对元宗说:“我年轻时游过元城,喜欢那里的风俗物产,陛下您平定了中原.我单单请求委任我做魏州的地方官。”元宗答应了。魏岑快步到台阶下拜谢。世人都认为这是奸佞之言。后蜀的通奏使王昭远,平常好说大话,听到宋军来攻,搓着手对宾客说:“这是来送死罢了。乘此机会北伐,就能平定中原,不用麻烦再次用兵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
【答案】DGK
【解析】“时值大饥”动宾结构,其后断;“条荒政”是动宾结构,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全活以亿万计”是主谓结构,主语“全活”前断开。
【译文】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②,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赢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
【注释】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羡。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A何B浚C民D之E青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
【答案】G N S
【解析】“且”后面的内容,是递进一层,前后断开。“健懦不分” 与“众何所劝”中间两个意思,必断。再找一处,前文“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中“浚”“养”是两个动词,“民之青泽”“此无用之物”是对应的宾语;句末为语气虚词“乎”。
【译文】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交纳藁税时,场院官吏侵扰百姓,过多索取所谓"耗余"而定罪,皇帝赐死。有关官员奏称孟汉卿的罪不至死,世宗说:"朕知道这些,只不过想借此惩戒众人罢了!"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简拔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居多。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周世宗通过高平之战,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得起一名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大力精简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地逐出军队。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为人主B者C非欲养D祸于内E而疏F忠臣G硕士H于外I盖其渐J积而势K使之L然也。
【答案】CEI
【解析】“者”在主语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后断;“于内”“于外”均为状语后置句,状语后断开。
【译文】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朝廷之内养虎成患,在朝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这是逐渐积累之后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答案】JLO
【解析】 “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停顿,即J处、L处和O处;由下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O处。J、L、O处需加句读。补充:“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此处中间有两处可断,“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较合适;如果断成“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则明显不当。
参考译文:
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
【答案】CHL
【解析】“今天德城兵才千余”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并C后的“若”表示假设的意思,连接“战不利”的内容,故应在C后断开,将C涂黑;“不若”是“不如”的意思,表转折关系,故应在其前断开,应将H涂黑;“安”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句,L处断开,应将L涂黑。其实,“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中间也可断为“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但题目只要求断三处,所以此处不是非断不可,连结起来不断亦可。
参考译文:
李德裕说:“吐谷浑等族各有许多部落,他们认为有利可图,就争先出兵进攻,形势不利则象鸟兽一样四散而去,各回自己的巢穴,怎么会尽死为国家效力呢!现在,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如果出战不利,该城必定失陷。因此,不如对回鹘用恩德和大义进行安抚,使他们在边塞安定下来,必然不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假如回鹘果真侵掠边境,也需征发各道的大批兵力讨伐,怎么能让天德独自出兵攻击呢!”
1.(2023·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答案】BFG
【解析】画线句子可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下文“君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 不当断。“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为文言文常见义,“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 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用“而”连接,故E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 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 不可断。综合分析,画波浪线的部分共四个小分句,主语是“君”“彼”等人称代词,第三个小分句“即恐为曹伤”接续第二个小分句而来,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确断句点为B、F、G 三处。
参考译文:
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当了君主而起兵,那恐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叔瞻的劝谏。
2.(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答案】CEG
【解析】“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第一个断句点,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韩非子》其实并没有说“夫子善之”,这里是间接引用,它是针对“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来说的,所以这句话当理解为“韩非书说‘孔子赞赏这一点’”。A、B 都将句意点破,C是正确断句点。“引以张本”是第二个断句点。“张本”指为后面的议论预设伏笔,即通过预设“夫子善之”,然后进行驳难,所以接着是“然后难之”。因此,正确断句点应该是E、G。“岂有不似哉”完整成句,“岂有……哉”为反问句式,不能割裂,因此H也不是答案项。
参考译文: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从前赵、韩国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高赫,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4
真题实战练 7
专题14 文言断句题(练习)
1.(2025·湖南衡阳一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制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千钩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钩轻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故短之临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贤也以势。人主者,天下一力以共载之,故安;众同心以共立之,故尊。人臣守所长,尽所能,故忠。
(选自《韩非子·功名》)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千钩得船则浮[A]锱铢[B]失船则沉[C]非千钩[D]轻锱铢[E]重也[F]有势之与无势也
2.(2024·湖北武汉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以轻 A 指关中 B 天险之势 C 燔烧屠戮逞其暴 D 卒举 E 而遗之 F 二三降虏 G 反怀区区之故 H 楚而甚荣。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絷反,致命穆公。 穆公曰:“再拜不稽首,不没为后也。起而哭,爱其父也。退而不私,不没于利也。”公子絷曰:“君若求置晋君而载之置仁不亦可乎君若求置晋君以成名于天下则不如置不仁以猾其中,且可以进退。”是故先置公子夷吾。
(节选自国语·里克杀奚齐而秦立惠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若求置[A]晋君[B]而载之[C]置仁[D]不亦可乎[E]君若求置 [F]晋君[G]以成名[H]于天下[I]则不如置[J]不仁以猾其中
4.(2024·湖北荆州一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施惠,立正法,塞邪道,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群臣同力。诸侯服其威四方怀其德修正庙堂之上折冲千里之外。发号行令,而天下响应。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
(节选自《文子·上义》)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服 A 其威 B 四方 C 怀其德 D 修正 E 庙堂 F 之上 G 折冲 H 千里之外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遘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选自《世美堂后记》)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依次把正确答案的标号填写在括号里。
以余好书[A]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E]令[F]里媪访求[G]遂置书无虑[H]数千卷。
6.(2024·江西二模,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
(选自《战国策·秦策》)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 A 拔 B 一国 C 而天下 D 不以为暴 E 利 F 尽 G 西海 H 诸侯不以为贪。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 ”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
(节选自《说苑·贵德》)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五》)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悉使羸兵负草[A]填之[B]骑[C]乃得 [D]过[E]羸兵为人[F]马所蹈藉[G]陷泥中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节选自《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谋小仁者[A]大仁[B]之贼[C]故[D]我有天下[E]以来[F]绝不[G]放赦。
1.(2025·河北沧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傅懿阴与其子中护军师、散骑常侍昭谋诛曹爽。正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彦皆从。太傅司马懿以皇太后名义下令闭诸城门勒兵据武库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据羲营。因奏爽罪恶于帝。爽得懿奏事,不通;迫窘不知所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 魏纪 司马懿诛曹爽》)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傅司马懿 A 以皇太后名义 B 下令 C 闭诸城门 D 勒兵 E 据武库 F 召司徒高柔 G 假节 H 行大将军事
2.(2024·湖南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有删改)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妻侧目 A 而视 B 倾耳 C 而听 D 嫂蛇行 E 匍伏 F 四拜 G 自跪 H 而谢
3.(2025·内蒙古包头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甚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 A 伏质 B 就死 C 如归 D 是其所欲 E 有甚 F 于生者 G 可不谓之 H 仁哉。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唐元宗有克复中原之志,及下南闽,意以谓诸国可指麾而定,而事力穷薄,且无良将。魏岑因侍宴言:“臣少游元城,好其风物,陛下平中原,臣独乞任魏州。”元宗许之。岑趋墀下拜谢。人皆以为佞。孟蜀通奏使王昭远,居常好大言,闻王师入讨,对宾客挼手言:“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
此送死来A尔B乘C此逐北 D遂定E中F原G不烦H再举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②,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赢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
【注释】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羡。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A何B浚C民D之E青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为人主B者C非欲养D祸于内E而疏F忠臣G硕士H于外I盖其渐J积而势K使之L然也。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
1.(2023·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曹伤G君H不如杀之。
2.(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