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实词常识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6
★解题图谱 6
核心精讲 6
★类型一: 实词含义解说 6
★类型二: 文化常识解读 8
命题预测 9
★高频考法 9
★未来趋势 9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实词常识题 题量 2020至2024年考卷中均有呈现 实词常识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特殊用法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题干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词语含义,二是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读。 近年来,题项均与课文实词相关连相比较,而且与初中教材课文关联。正因为此,实词常识题也是教考衔接题。
分值 3分
题型 选择题(综合)
题干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2024实词常识题考查分析表
年份 卷别 考查词语/文化常识 关联教材课文/成语
2024 新课标Ⅰ卷 词类活用:壮 高中:《老子》
偏义复词:亲 高中:《孔雀东南飞》
多义虚词:之 初中:《爱莲说》
多义实词:迨 高中:《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燕 成语:新婚燕尔
词类活用:怪 高中:《师说》
通假字词:式 初中:《周亚夫军细柳》
文化常识:为寿 高中:《鸿门宴》
2023 新课标Ⅰ卷 多义实词:围
多义实词:劝 高中:《兼爱》
多义实词:具臣
古今异义:诬说 成语:诬蔑之辞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平易
文化常识:闻金则止
多义实词:片 成语:片甲不留
多义实词:果 初中:《桃花源记》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同“宴”,宴饮/同“宴”,安乐,欢乐。句意:等到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宴。/弃妇诉说原夫再娶与新欢作乐,后反其意,用作庆贺新婚之辞。形容新婚时的欢乐。
B.正确。怪,以……为怪,意动用法/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句意:皇上感到奇怪。/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C.正确。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句意: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刘邦献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D.正确。同“轼”,车前横木。此用为动词,古人立而乘车,低头扶轼以表敬意的礼节。句意: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
故选A。
参考译文:
材料二: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留侯说:“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果真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驾着(用四匹马拉的)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之士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那么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上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回来,病势更加沉重,愈发想更换太子。等到宴饮的时候,设置酒宴,太子在旁侍奉。那四人跟着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洁白,衣冠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皇上于是大惊说:“我访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都逃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道义,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跑躲藏起来。我们私下闻知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善始善终)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上起身离去,一直到酒宴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原本是留侯招致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从段干木居住的里巷经过,手扶车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么,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灭亡在秦国的军队。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然而甚至于被打败灭亡,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制,那又有什么益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肯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修养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去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操行贤良,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主张想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很担忧,张子房(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皓,并丰厚地礼遇他们。太子的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皓,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题型特点
实词常识题特征
命题特点 理解文言实词、识记文化常识
设问方式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命题实质 考查根据语境对实词的理解与推断、
★解题图谱
★类型一:实词含义解说
高考考查实词,主要是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考题不仅涉及到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还会涉及到词语在文本外的相关解说。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上曰:“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陶)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肆其邪说”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肆”字含义不同。
B.“夫秦袭战国之弊”与“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弊”字含义相同。
C.“约己而利人”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D.“善柔者或昧于欲”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C项,约束/约定。A项,宣传/扩张。B项,均为弊病(端)。D项,擅长/羡慕。
参考译文:
太祖说:“战国时,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逞其口舌大肆宣传歪理邪说。急功近利的诸侯大多听信他们的话,(结果)往往事情尚未成功而国家却已随之灭亡,这到底有何益处呢?”陶安回答说:“陛下所说的,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之本。”太祖说:“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贾生论述秦朝的灭亡,在于不施行仁义。秦朝沿袭战国的弊端,又哪里知道对百姓施行仁义(这个道理)呢?”天下府、州、县官入京朝见,(离开朝廷时,)上殿辞别皇帝,太祖告谕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困窘至极,关键在于保养民力,增殖人口,恢复百姓元气。唯有清官廉吏才能约束自己造福他人,贪官污吏必定剥削民脂民膏中饱私囊。有的官员才思敏捷可能为私心所困,有的官员生性软弱无能可能被欲望迷惑,这些都是不廉洁导致的。你们应当深以为戒!”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饮诸大夫酒”与“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两句中的“饮”字含义不同。
B.“公作色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两句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C.“公以五十乘赐弦章”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D.“乃晏子之遗行也”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留传/遗失、放弃。A项,请……喝/喝。B项均为叹息。C项,车辆/趁着。
参考译文:
齐景公请各位大夫饮酒,(乘酒兴)拉弓射箭,箭飞出了箭靶之外,厅堂上的人都齐声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脸色大变,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这时)大夫弦章进来了,齐景公对他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婴,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明明出了箭靶,可是喝彩声却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对齐景公说:“我听说:‘君王喜好的事情,那么臣子就会去实行;君王特别爱吃的东西,那么臣子也就会喜欢吃。’您仍然有时爱听谄谀之人的话吧?”齐景公说:“好。”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齐景公就用五十车鱼赏赐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坚决地退还了这些鱼,不接受恩赐。品德高尚的君子说:“弦章的廉洁,就是晏婴留传下来的好品行啊。”
★类型二:文化常识解读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C.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如《出师表》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句子。
【答案】C
【解析】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对臣子的奏章不交议也不批复。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答案】D
【解析】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是万历五年的进士。他被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职务。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万历十六年六月,陈登云因发生灾害上书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的家族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经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都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他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皇帝却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过了很久,陈登云上书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廷的大臣都很惧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书说:“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他趁机分条陈述数件事献给皇帝。他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被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文书,于是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高频考法
文言实词常识题,仍将以考查文言实词、文化常识为主,但应注意虚词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节选自《周书·列传·卷四十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善《春秋左氏传》”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容止颓然”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容”字含义不同。
C.“有过人者”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恩礼莫与比隆”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前者是“和”,后者是“赞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竞相模范”中“模范”的意思是“模仿”,和现代汉语中的“模范”含义不同。
B.“累迁尚书度支郎中”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C.“出为郢州别驾”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出”字含义相同。
D.“寻兼通直散骑常侍”与“寻遣丞请还”(《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寻”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前者是“出京任职”,后者是“超出”。
参考译文: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是齐国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父亲庾肩吾,曾任梁国散骑常侍、中书令。庾信自幼英杰出众,聪明机敏无与伦比。博览群书,特别通晓《春秋左氏传》。身高八尺,腰带长达十围,仪容举止和顺,有超过常人之处。从湘东国常侍起家,转任安南府参军。当时庾肩吾担任梁国太子中庶子,主管文书。东海人徐摛任左卫率。徐摛之子徐陵和庾信同时担任抄撰学士,庾信父子均在东宫,出入宫禁之中,恩宠礼遇无人可比,庾信、徐陵才华横溢,文风都绮靡浮艳,因此世人称为“徐庾体”。当时的后学之士,争相模仿他们的文章。他们每写成一篇文章,京师没有不传诵的。庾信多次升迁,官至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任郢州别驾。随即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他的文章和言谈,被邺下高度赞美。回来后任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未来趋势
从近年高考题看,实词常识题未来的趋势是:与教材衔接关联,与成语衔接关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初中课文也会成为实词衔接范畴。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耆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之”的意思是担心这件事,“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患”含义相同。
B.“误达”的意思是误送到,“达”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夜夜达五更”的“达”含义相同。
C.“绅短”的意思是李绅的过失,“短”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短”含义不同。
D.“白之于上”的意思是向皇上告状,“白”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白”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送到/到。A项,均为担心。C项,过失/两端之间的距离小(跟“长”相对)。D项,向……告状/“白丁”指平民。
参考译文:
李逢吉担任宰相,权势倾盖朝野。只有翰林学士李绅,在每次接受皇帝咨询时,经常排斥贬抑李逢吉。李逢吉十分担心,但皇上对李绅正十分信任,李逢吉无法使皇上疏远他。李绅的族侄李虞因为文章才学而知名,他自称不喜欢做官,隐居在华阳川。等到他的叔父李耆担任了左拾遗,李虞写信给李耆请求推荐,这封信误送到李绅手中。李绅写信讥讽他,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众人。李虞非常怨恨李绅,于是去见李逢吉,把李绅平时私下议论李逢吉的话全都告诉了他。李逢吉更加生气,让李虞和补阙张又新以及他的侄子、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等人伺机探察李绅的过失,在士大夫中间宣扬,并且说:“李绅暗地里窥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议论,就指斥为朋党,向皇上告状。”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绅。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下舆”与“假舆马者”(《劝学》)两句中的“舆”字含义相同。
B.“而问殷之亡故”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欲复盘庚之政”与“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以振穷困”与“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振”字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D项,同“赈”,救济/同“震”,威吓。A项,均为车。B项,原因/交情。C项,恢复/夹层的,双层的。
参考译文: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进入殷都,还没有下车,就命令把黄帝的后代封到铸,把帝尧的后代封到黎,把帝舜的后代封到陈。下了车,命令把夏后(指大禹)的后代封到杞,立成汤的后代为宋的国君,以便承续桑林的祭祀。(此时)武王却很恐惧,长叹一声,流下了眼泪,命令周公旦领来殷商的老臣,问他们商灭亡的原因,又问民众喜欢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殷商的老臣回答说:“想要恢复盘庚的政治。”武王于是散发巨桥的米粟,施舍鹿台的钱财,以此向人民表示自己没有私心。释放被拘禁的人,挽救犯了罪的人,分发钱财,免除债务,以此来救济贫困的百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5 实词常识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5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实词含义解说 5
★类型二: 文化常识解读 6
命题预测 7
★高频考法 7
★未来趋势 7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实词常识题 题量 2020至2024年考卷中均有呈现 实词常识题重点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特殊用法及文化常识的能力。 题干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词语含义,二是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读。 近年来,题项均与课文实词相关连相比较,而且与初中教材课文关联。正因为此,实词常识题也是教考衔接题。
分值 3分
题型 选择题(综合)
题干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3——2024实词常识题考查分析表
年份 卷别 考查词语/文化常识 关联教材课文/成语
2024 新课标Ⅰ卷 词类活用:壮 高中:《老子》
偏义复词:亲 高中:《孔雀东南飞》
多义虚词:之 初中:《爱莲说》
多义实词:迨 高中:《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燕 成语:新婚燕尔
词类活用:怪 高中:《师说》
通假字词:式 初中:《周亚夫军细柳》
文化常识:为寿 高中:《鸿门宴》
2023 新课标Ⅰ卷 多义实词:围
多义实词:劝 高中:《兼爱》
多义实词:具臣
古今异义:诬说 成语:诬蔑之辞
新课标Ⅱ卷 多义实词:平易
文化常识:闻金则止
多义实词:片 成语:片甲不留
多义实词:果 初中:《桃花源记》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 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 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 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题型特点
实词常识题特征
命题特点 理解文言实词、识记文化常识
设问方式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命题实质 考查根据语境对实词的理解与推断、
★解题图谱
★类型一:实词含义解说
高考考查实词,主要是考查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等。考题不仅涉及到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还会涉及到词语在文本外的相关解说。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上曰:“战国之时,纵横捭阖之徒,肆其邪说。诸侯急于利者多从之,往往事未就而国随以亡,此诚何益?”(陶)安对曰:“陛下所言,深探其本。”上曰:“仁义,治天下之本也。贾生论秦之亡,不行仁义之道。夫秦袭战国之弊,又安得知此!”天下府州县官来朝,陛辞,上谕之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赡养生息之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朘人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致之也。尔等当深戒之!”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开国规模》,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肆其邪说”与“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肆”字含义不同。
B.“夫秦袭战国之弊”与“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弊”字含义相同。
C.“约己而利人”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D.“善柔者或昧于欲”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饮诸大夫酒”与“于是饮酒乐甚”(《赤壁赋》)两句中的“饮”字含义不同。
B.“公作色太息”与“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两句中的“太息”含义相同。
C.“公以五十乘赐弦章”与“因利乘便”(《过秦论》)两句中的“乘”字含义不同。
D.“乃晏子之遗行也”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字含义相同。
★类型二:文化常识解读
古代文化常识是指古代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文化内容的统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的道理。
C.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D.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如《出师表》有“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的句子。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对臣子的奏章不交议也不批复。
B.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C.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高频考法
文言实词常识题,仍将以考查文言实词、文化常识为主,但应注意虚词出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也。祖易,齐征士。父肩吾,梁散骑常侍、中书令。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起家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左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节选自《周书·列传·卷四十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善《春秋左氏传》”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不同。
B.“容止颓然”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容”字含义不同。
C.“有过人者”与“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两句中的“过”字含义不同。
D.“恩礼莫与比隆”与“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与”字含义相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竞相模范”中“模范”的意思是“模仿”,和现代汉语中的“模范”含义不同。
B.“累迁尚书度支郎中”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并序》)两句中的“迁”字含义不同。
C.“出为郢州别驾”与“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两句中的“出”字含义相同。
D.“寻兼通直散骑常侍”与“寻遣丞请还”(《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寻”字含义相同。
★未来趋势
从近年高考题看,实词常识题未来的趋势是:与教材衔接关联,与成语衔接关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初中课文也会成为实词衔接范畴。
1.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李逢吉为相,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每承顾问,常排抑之。逢吉患之,而上待遇方厚,不能远也。绅族子虞颇以文学知名,自言不乐仕进,隐居华阳川。及从父耆为左拾遗,虞与耆书求荐,误达于绅。绅以书诮之,且以语于众人。虞深怨之,乃诣逢吉,悉以绅平日密论逢吉之语告之。逢吉益怒,使虞与补阙张又新及从子前河阳掌书记仲言等伺求绅短,扬之于士大夫间,且言:“绅潜察士大夫,有群居议论者,辄指为朋党,白之于上。”由是士大夫多忌之。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患之”的意思是担心这件事,“患”与《六国论》中“诸侯之所大患”的“患”含义相同。
B.“误达”的意思是误送到,“达”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夜夜达五更”的“达”含义相同。
C.“绅短”的意思是李绅的过失,“短”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短”含义不同。
D.“白之于上”的意思是向皇上告状,“白”与《陋室铭》中“往来无白丁”的“白”含义不同。
2.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节选自《吕氏春秋·览·慎大》,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下舆”与“假舆马者”(《劝学》)两句中的“舆”字含义相同。
B.“而问殷之亡故”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的“故”字含义不同。
C.“欲复盘庚之政”与“复道行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复”字含义不同。
D.“以振穷困”与“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振”字含义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