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14
专题15 实词常识题(练习)
一、(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解析】A项,“围”,在材料中出现在“襄子围于晋阳中”,指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围”是用主动句形式表达“被围困”,带有被动的意思。“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出自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的注释是“举,选拔、任用”,“傅说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因此选项说“‘举’表示被选拔”是正确的,其中的“举”也是主动句形式表达“被选拔”,带有被动的意思。因此“围”“举”虽然意义不同,但在表被动这个用法上是相同的。B项,《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出自部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不可以不劝爱人”之前有“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禁恶而劝爱”与“遏奸劝善”意义相近,其中的“劝”课文注释为“鼓励”,接着出现的“不可以不劝爱人”的“劝”意义与之相同。因此B 项说两处“劝”字“词义不相同”,不正确。C项要求理解“具臣”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对“具臣”的解释是“备位充数之臣”。在“先加具臣而后有功”中,“具臣”与“有功”相对,即“具臣”与“有功之臣”意义相反,而材料一张孟谈说“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关联两段材料可知,材料二中的“具臣”指高赫,是“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因此C项正确。D项要求理解“诬说”的意义。“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而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赵襄子首赏高赫一事,孔子称善。韩非假设这个前提,然后进行驳难,以体现自己的观点主张,虽然预设前提与事实不合,但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的意思。因此D项正确。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意为危险,与《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中的“殆”词义不相同。
B.善,指善于,与《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相同。
C.如此,为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如此”的词义一致,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
D.得,意为得当、合适,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中的“得”的词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词义不同。“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为“交好,友善”。A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中的“殆”表揣测,词义为“大概,恐怕”。C项,正确,意为“像这样”。D项,“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中的“得”的词义为“得意,满足”。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凿,在文中有“穿凿附会”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穿凿”一词的意思相同。
B.信,指信任,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词义不同。
C.请,表示“请允许自己做某事”,与《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用法一致。
D.四月己丑,为干支纪日法,类似的还有《石钟山记》中的“六月丁丑”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
【答案】C
【解析】“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指“请人做某事”,两者用法不同。A项,正确,均可解释为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B项,正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可解释为“可靠的”。D项,正确。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意为讨伐、征伐,与《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中的“伐”词义相同。
B.度,指计算、衡量,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词义相同。
C.亡,指灭亡,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词义不同。
D.望,意为希望,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望”词义相同。
【答案】B
【解析】“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词义为“推测,估计”。 A项,正确。C项,正确,“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同“无”,没有。D项,正确。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第一个受赏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第一个赏他,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之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人,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一隅之见,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高赫,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一尺长的标杆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戊辰,以绍为太尉,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曾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表辞不受。
四年六月,袁绍欲以攻许。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谓荀彧曰:“绍地广兵强,许攸为之谋,审配任其事,颜良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颜良一夫之勇耳。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多叛归绍者。操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报曰:“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操乃坚壁持之。
十七年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十月,董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表请彧劳军于谯。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化乱为治,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安元年,为年号纪年。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元年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如《水浒传》第七十六回:“擒拿众贼,以安兆民。”
C.橹,文中指军中用以侦察、防御的高台。“流血漂橹”中的“橹”则指的是盾牌。
D.报,“回复”的意思,与“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报”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元年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错误。元年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元的第一年。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本义是墙壁,文中引申为军营、营垒,与“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相同。
B.赞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C.趋,小步快走。臣子入朝以此表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
D.管仲,字仲,名夷吾,春秋时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答案】A
【解析】“作壁上观”中的“壁”也是“军营、营垒”的意思。作壁上观: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后多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参考译文: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准备迎接汉献帝。众人认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还没有平定,不能马上制服。荀彧说:“将军首先倡议义兵讨伐叛逆,只是因为崤山以东的地区诸将混战,来不及远行迎接天子。现在忠义之士有保全汉室的思想,百姓也有怀念过去的悲哀。在这个时候(迎接天子),侍奉主上而顺从民众的愿望。”曹操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军西进,去洛阳迎接汉献帝。(建安元年)十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结党营私,没听说有出兵救护天子的行动,只是擅自相互讨伐。袁绍上书辩解。戊辰日,任命袁绍为太尉,袁绍以官位在曹操之下感到羞耻,愤怒地说:“曹操几次都有死的危险,都是我救了他,现在却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他上表辞让,不接受任命。
(建安)四年六月,袁绍准备进攻许都。许都的将领们听说袁绍要进攻许都,都很害怕。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土地广阔,兵力强大,有许攸这样的智谋之士为他出谋划策,有审配这样的忠诚之臣为他主持政事,有颜良这样的勇猛将领为他统率军队,几乎很难打败他吧?”荀彧说:“袁绍军队虽然多,但法令不严,许攸贪婪而不自我约束,审配专横而缺乏谋略,颜良勇而无谋。这几个人,彼此不相容,必然会发生内乱。”
(建安)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袁绍在营中建造望楼,堆起土山,向曹操营中射箭,(曹操)营中的人都要用盾牌挡着箭才能行走。曹操兵少,粮食也要用完了,士兵疲乏,很多人反叛(曹操),归附袁绍。曹操(很忧虑,)给荀彧写信,说想撤军回许都。荀彧回信说:“您以最弱来抵御最强,如果不能克敌制胜,一定会被他打败,这正是胜败的关键时刻。袁绍,只不过是平常人中的英雄,能够招揽人才但不能任用他们。凭您的威武明智,再加上用天子的名义进行讨伐,名正言顺,做什么能不成功?”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劝告,)于是继续坚守营寨与袁绍相持。
(建安)十七年正月,曹操返回邺城。(汉献帝)下诏准许曹操在参拜皇帝时只称官职,不称名字,入朝不用急步而行,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建安十七年)十月,董昭和列侯将领们商议,认为曹操应该晋封为国公,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荀彧认为曹公兴义兵本来是为了挽救朝廷统治,安定国家,怀有忠于国家的诚心,不应该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上表请求派荀彧去谯县慰劳军队。荀彧因病留在寿春,喝毒药而死。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孔子谈到仁的时候,非常庄重,认为子路、冉求这些门人中的高徒,(楚国)令尹子文、陈文子这些诸侯中的贤大夫,都够不上仁的资格,而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他辅佐齐桓公,对百姓有过大功吗?齐桓公的行为就像猪狗一样,管仲不觉得羞耻还去辅佐他,因为管仲知道,如果没有齐桓公,百姓就不可能得到拯救。汉末天下大乱,生灵涂炭,荀彧辅佐魏武帝(曹操)使汉朝兴复,举贤任能,使混乱的局面转为安定,他的功勋怎么会排在管仲之后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岁而孤”与“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两句中的“孤”字含义不同。
B.“至以荻画地学书”与“家书抵万金”(《春望》)两句中的“书”字含义不同。
C.“始从尹洙游”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相同。
D.“与梅尧臣游”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前者是“起初”的意思,后者是“才”的意思。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歌诗相倡和”与“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B.“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与“冠者五六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冠”字含义不同。
C.“坐贬夷陵令”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D.“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与“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答案】C
【解析】前者是“坐罪”的意思,后者是“座位”的意思。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致只能以芦荻作笔,在地上学习写字。后来欧阳修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西京推官。起初欧阳修与尹洙结交,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互为师友,欧阳修又与梅尧臣结交,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欧阳修回京返朝,升任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说情,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当被黜除。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坐罪贬职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当初,范仲淹被贬去饶州,欧阳修与尹洙、余靖都因范仲淹之事而被斥退,世人都视他们为“党人”。从此,朋党的议论便产生了,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进呈皇帝。在文中他议论道:“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作为一国之君,只要能摒退小人的伪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9.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堪
C.对面取人物 D.对面取人物
【解析】B
【解析】A项,“分别”在文中是“分辨”的意思,而现在多是“各自”“离别”的意思;C项,“对面”在文中是“当面”的意思,而现在多是“正前方”“对过”的意思;D项,“人物”在文中是“别人的物品”,而现在多是“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的意思。
参考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生活贫困,读《淮南子》,读到“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这样可以隐藏起身体”,于是到树下仰头摘取树叶——螳螂捕蝉时借以隐形的那片树叶,把它摘下来。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原先有落叶,他不能够再分辨出来了。他就扫了几斗回去,一片一片地拿树叶遮蔽自己,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妻子开始时一直回答“看得见”,楚人整天这样问,妻子于是厌倦到不能忍受,就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沉默不出声,心中大喜,带着树叶来到市场,当面拿人家的物品。吏卒于是绑着他去县衙。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骅,字云卿,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迁秘书少监。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慁操。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主簿。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再迁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以过黜考,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中中,凡入中上者,才五十人。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累迁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曰:“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三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戍二千人。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
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狮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大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曰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履尚清鲠”中的“鲠”与俗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中的“鲠”意思相同。
C.“德宗”是皇帝庙号,庙号指的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D.文言文中,有一些词语表示官职的变动,比如“陟”表进用,“进”表晋升,“改”指改任。
【答案】B
“清鲠”是并列词语,即清高正直,“鲠”是“正直”的意思,而“如鲠在喉”中的“鲠”是名词,鱼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拾遗,唐代谏官名,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置随罢无定。杜甫曾任左正言。
B.“并命”有多个含义:一是效命,拼命;二是亡命,逃亡在外;三是一同受命。文中是第三个意思。
C.考功,既可以指“父之功业”,也可以指“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文中是第二个含义。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答案】A
【解析】杜甫是唐代诗人,曾任左拾遗。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二岁”中“居”是“担任”的意思,是说赵宗儒任相两年,与后文“屏居慎静”中的“居”意思相同。
B.“曩”是“从前”的意思,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中的“曩”意思相同。
C.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职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长官为吏部尚书。
D.太子太傅,西晋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北朝魏齐沿设,隋后历代不改,至明清后以朝臣兼任,遂成虚职。
【答案】A
【解析】两个“居”意思不相同,根据语境,第一个“居”是指任职,第二个“居”是指赵宗儒被罢相后在家闭门静居。
参考译文: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亲赵骅,字云卿,年轻时酷爱学习,崇尚清高,为人刚直。开元年间,考中进士科,补授太子正字,调任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非常器重他,上表安排他在幕府中任职。又担任陈留采访使郭纳部下的支使。赵骅因曾落入贼寇手中,被贬为晋江尉。过了一段时间,奉召入朝授任左补阙,多次提升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年,升任秘书少监。(赵骅)重视交友和行侠仗义,不因处境平坦和险恶影响操守。赵骅官至省郎,衣食贫乏,俸禄很少,以致儿子们徒步出行,人们为此惊叹赞美。泾原军叛乱,赵骅逃入山谷,病死,追赠为华州刺史。
赵宗儒考中进士科,授任校书郎,平判入等,补授陆浑主簿。几个月后,授任右拾遗、翰林学士。当时,父亲赵骅升任秘书少监,德宗想要恩宠他们一家,在一天内同时任命他们父子,(赵宗儒)再次升任为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赵宗儒)兼任考功事务。从至德以后官员考绩往往失实,内外官员考绩都为中上,优劣混淆,到赵宗儒(任职后),升降周详妥当,无所回避,毫无畏惧。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因为过失取消参考资格,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绩为中中,考绩达到中上的,仅有五十人。皇帝听说后认为很好,晋升他为考功郎中。(赵宗儒)多次升任为给事中。(贞元)十二年,以实任官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身份,被赐予可穿金紫色衣服的恩荣。任相两年,被罢相位改任为太子右庶子,闭门静居,参加朝会时才外出。升任吏部侍郎,(皇帝)召见,慰劳他说:“知道你谢绝宾客六年,因此有此次授任,从前你曾与你父亲一同被任命,你还记得吗?”赵宗儒伏在地上流泪。元和初年,任检校礼部尚书,充任东都留守。三次提升任职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遣散多余戍卒两千人。历任山南西道、河中二镇节度使,授任御史大夫,改任吏部尚书。
穆宗即位,下诏命先朝所召集的贤才良士,交给有关部门进行考试。赵宗儒建议说:“应制而来的,应由天子亲自考试。让有关部门考试,不符合国家旧制,请求停止。”(穆宗)下诏批准。不久(赵宗儒)任检校右仆射,仍兼任太常卿。太常有《五方狮子乐》,不是大的朝会不奏。皇帝酷爱音乐美色,主管教坊的宦官,就移送公文要取乐人。赵宗儒不敢违抗,把这件事告诉宰相。宰相认为此事应由主管部门决断,不应禀报给他。因为(赵宗儒)懦弱不称职,解除(他的)职位担任太子少师。大和初年,(赵宗儒)升任太子太傅。文宗召见他咨询治国之道,(他)回答说:“尧、舜的教化,仁慈勤俭罢了,希望陛下恪守此道。”皇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大和)六年,(赵宗儒)授任司空,退休。去世,享年八十七岁,被追赠为司徒,谥号为昭。赵宗儒凭借文学而历任将相,官位显赫,但做事没有规范,因为治事琐碎而丧失声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王大说,封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然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好景”[《望海潮(东南形胜)》]两句中的“异日”含义相同。
B.“以大王之贤”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乃夜发书”与“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苏武传》)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俨然”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都是“日后、将来”的意思;B项,前者是“贤能”的意思,后者是“贤士”的意思;C项,前者是“打开”的意思,后者是“发动,动手”的意思;D项,前者是“严肃的样子”,后者是“整齐的样子”。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不同。
B.“引锥自刺其股”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两句中的“股”字含义相同。
C.“形容枯槁”与“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两句中的“形容”含义相同。
D.“臣请奏其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字含义不同。
【答案】D
【解析】A项,前者是“起初”的意思,后者是“才”的意思;B项,都是“大腿”的意思;C项,都是“形态容貌”的意思;D项,都是“功效”的意思。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练以为揣摩”中的“揣摩”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简练”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B.“资用乏绝”与“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资”字含义相同。
C.“期年,揣摩成”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D.“受相印”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A项,“简练”在文中是“挑选”的意思;B项,前者是“财物”的意思,后者是“供给”的意思;C项,都是“满一年”的意思;D项,前者是“授予”的意思,后者是“传授”的意思。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不同。
B.“山东之国”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山东”含义相同。
C.“杜左右之口”与成语“杜耳恶闻”“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含义相同。
D.“富贵则亲戚畏惧”与“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亲戚”含义不同。
【答案】D
【解析】A项,前者是“抑制”的意思,后者是“或者,还是”的意思;B项,都是“崤山以东”的意思;C项,都是“堵塞”的意思;D项,都是“内外亲属,包括母系亲属和父系亲属”的意思。
参考译文: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并规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加留意,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秦惠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使百姓归服,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不远千里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劝说秦惠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苏秦的黑貂皮大衣穿破了,几百两黄铜(战国时代黄金指黄铜)也用完了,钱财殆尽,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他背着书箱,挑着行李,形态容貌如同枯槁,脸色黯淡,显出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作丈夫,嫂子不把我当作小叔,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他半夜寻找书籍,摆出几十只书箱,找到了一本《太公阴符》的讲谋略的书,埋头诵读,反复挑选其中重要的内容熟习研究。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后跟,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一年之后,他研究成功,说:“这次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他在宫殿之下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授予他相印,拿出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铜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万镒的黄铜为他所使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崤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提高。况且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堵塞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的郊野去迎接他。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跪拜谢罪。苏秦说:“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的地位尊贵而且很富有。”苏秦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作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我。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选自《宋史·胡晋臣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叫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B.公辅,我国古代有三公、四辅,均为天子的辅佐重臣。这里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表示胡晋臣有才干。
C.行在,即“行在所”,古代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是敬辞。
D.轮对,即轮流回答皇帝的提问,是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答案】C
【解析】 “行在”,不是敬辞。
参考译文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及第,担任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认为他有辅佐国君之才,把他推荐给朝廷,宋孝宗召他前往行宫。入朝见面,上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方面的弊病。在学士院考试,授任秘书省校书郎,迁任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流奏对时,(胡晋臣)谈论三件事,又着重评论了皇帝身边受宠的近臣,皇帝看完奏章后变了脸色。胡晋臣的口头陈述非常详尽,直到谈及两税折变时,皇帝神色稍微平和,长时间点头同意他的话。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石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即汉文帝刘恒,此处称庙号。庙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三公之一,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太子的老师。后世逐渐成为虚职。
C.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我国古代,从西周至秦汉,都有九卿之说,但不同时期,内容不同。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答案】A
【解析】A项中“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是谥号;而庙号是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会在谥号基础上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即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庙号。
参考译文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了职。要选择可以做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就做了太子太傅。等到景帝即位,使他官居九卿之位;因为他过于恭敬谨慎而接近自己,景帝也畏惧他,就把他调走去做诸侯的相。他的长子石建,次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作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家。”于是就称呼石奋为万石君。孝景帝末年,万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禄告老回家,按照每年中朝会的时间作为朝廷大臣参加朝会。
1.(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 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 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 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两个“藉”意思不同。“藉”,凭借、借助;/即使。句意: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即使仅能免于斩刑。
B.正确。即,即使;/立即。句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
C.正确。句意: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曹孟德)固然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
D.正确。句意:只是所托非人罢了。/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故选A。
参考译文:
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然而,这还不是与曹操有怨的人。臧霸先是跟随陶谦,后来帮助吕布,吕布被曹操擒获后,臧霸藏匿起来。曹操通过招募的方式找到臧霸,立即任命他为琅邪相。早先,曹操在兖州时,任用徐翕、毛晖为将,兖州发生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后来曹操平定兖州,徐翕、毛晖投奔臧霸。到这时,曹操让臧霸交出那两个人,臧霸说:“我之所以能够自立的原因,是因为不做这样的事情。”曹操叹息他的贤能。曹操当初起事时,正是想借助众人的力量成就大业,所以以此奔走天下。等到他削平群雄,势位已定时,孔融、许攸等人都因嫌忌被杀。荀彧一直是曹操的谋主,也因为阻止曹操接受九锡而被逼死。由此可见,曹操的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的宽容用人,只是出于权宜之计,以应一时之需,这就是所谓的以权术驾驭人。
至于刘备,一起事就为人心所向。看他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咨询大计,独有傅岩立贤的风范。关羽、张飞、赵云,自年轻时结交,终身相随,即使在颠沛流离、无立足之地时,这几人也患难与共,毫无二心。这固然是几人的忠义,但刘备也必定有深厚的情感纽带令人不能解开。到托孤于诸葛亮时,刘备说:“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之下仍能见其肝胆相照,岂不是性情的流露?诸葛亮是第一流的人才,其他两国都不能得到,唯独刘备能得到他,这也可见以诚待人的效果。
至于孙氏兄弟用人,也各自有别人比不了之处。孙策生擒太史慈后,立即解开他的绑缚,说:“子义是青州名士,只是所托非人罢了。我是你的知己,不用担心不如意。”这是孙策得士的表现。陆逊镇守西陵,孙权把印章放在陆逊那里,每次与刘禅、诸葛亮通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然后盖上印章发出。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尽力的吗?陆逊晚年被杨竺等人谗害,愤郁而死。孙权后来见到陆逊的儿子陆抗,哭着说:“我以前听信谗言,与令尊的关系不够深厚,因此辜负了你。”作为君主能自悔其过,像这样开诚布公地告知,谁能不感动流泪呢?这就是孙氏兄弟用人,这就是所说的以意气感人的表现。
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判断偏义复词的能力。
A.正确。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贵,以……为贵,意动用法。句意: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不以难得稀有的财货为贵。
B.正确。父母,可偏指父或母;/属性词,血统最接近的。句意: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我有一个亲哥哥。
C.错误。相同,都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他之所以没有死节。/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
D.正确。都是“等到”。句意: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
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3.(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句意: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围”和“举”都是实词的被动用法,二者用法相同。正确。B.“不可以不劝爱人”句意:不能不鼓励关爱他人。此处的“劝”也是鼓励的意思,二者词义相同。 C.正确。D.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是指捏造事实毁坏他人名誉的言论,和“诬说”词义不同,正确。
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材料二:
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最近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恒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
4.(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说法错误。“金”指“钲”,古代军中乐器,作战时击之为收兵信号。而“刁斗”是古代行军之器具,白天煮饭,夜间敲击巡逻防卫。
C.正确。“片善”中的“片”是形容词,微小的意思,“片甲不留”中的“片”是数量词,一片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正确。
D.正确。句意:慕容垂却没有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
故选B。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作战,如果兵力对比我众敌寡时,不能与敌军交战于险狭之地,一定要选择平坦开阔的地域作战场。部队听到鼓声就前进,听到钲音就收兵,这样对敌作战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指挥大部队作战,可进就进,不可进就停止。”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并临淝水岸摆好阵势,同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你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分明是不想同我速战。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是很快乐吗!”苻坚的部将都说:“应该凭借淝水阻截晋军,不让其渡河冲上岸来。我军兵多,对方兵少,(只有这样)才是万无一失的办法。”苻坚说:“只管退兵,让对方军队渡河,(乘其渡河之际)我们以数十万骑兵逼向河中而歼灭他们。”苻融(苻坚之弟)也赞成这样做。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不料部队因后撤而混乱不能控制。在这时晋将谢玄与谢琰、桓伊等人,率领精兵八千渡过淝水。谢玄和谢琰挥军激战于淝水之南,苻坚部队惨遭失败。
材料二:
唐太宗问:“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李靖回答说:“古代的战斗,大多是一些稍有智谋的人战胜没有智谋的人,一些有微小长处的人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能谈得上懂兵法呢?就像谢玄在淝水击败了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太宗命侍臣拣出《谢玄传》阅读后,说:“苻坚哪些地方没有做好呢?”李靖回答:“我看《苻坚载记》说:‘(淝水之战时)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军队独能保持完整。苻坚率领千余骑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了苻坚,慕容垂却没有杀。’从中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而唯独慕容垂的军队得以保全,可见苻坚被慕容垂所困的局面已经很明显了。被人困住而想要战胜敌人,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所以我说他没有智谋,苻坚就是这样的。”太宗说:“战争中有分合的道理,各自重视适宜的方法。古代的事迹中,有谁擅长此道?”李靖说:“苻坚指挥百万大军却在淝水战败,这是他能将兵力聚合而不能分散所导致的。吴汉讨伐公孙述时,与副将刘尚分开驻扎,相隔二十里,公孙述前来攻打吴汉,刘尚出兵与吴汉合围,从而大败敌军,这是兵力分散而能合击的结果。”太宗说:“是这样。吴汉战例的得失,足以成为后世万代的借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7
专题15 实词常识题(练习)
一、(2023·新课标Ⅰ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 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殆,意为危险,与《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中的“殆”词义不相同。
B.善,指善于,与《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的词义相同。
C.如此,为双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如此”的词义一致,古今词义没有发生变化。
D.得,意为得当、合适,与《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中的“得”的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穿凿,在文中有“穿凿附会”之意,与现代汉语中的“穿凿”一词的意思相同。
B.信,指信任,与《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信”词义不同。
C.请,表示“请允许自己做某事”,与《苏武传》“常惠请其守者与俱”中的“请”用法一致。
D.四月己丑,为干支纪日法,类似的还有《石钟山记》中的“六月丁丑”和《登泰山记》中的“是月丁未”。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意为讨伐、征伐,与《屈原列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中的“伐”词义相同。
B.度,指计算、衡量,与《鸿门宴》“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度”词义相同。
C.亡,指灭亡,与《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词义不同。
D.望,意为希望,与《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中的“望”词义相同。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众以为山东未定,未可卒制。荀彧曰:“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十月,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愬。戊辰,以绍为太尉,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曾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表辞不受。
四年六月,袁绍欲以攻许。许下诸将闻绍将攻许,皆惧。孔融谓荀彧曰:“绍地广兵强,许攸为之谋,审配任其事,颜良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颜良一夫之勇耳。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
五年九月,曹操出兵与袁绍战。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而行。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多叛归绍者。操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报曰:“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操乃坚壁持之。
十七年正月,曹操还邺。诏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十月,董昭与列侯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以彰殊勋。荀彧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不宜如此。操由是不悦,表请彧劳军于谯。彧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曰: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荀彧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化乱为治,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建安元年,为年号纪年。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元年专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
B.兆民,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众民、百姓。如《水浒传》第七十六回:“擒拿众贼,以安兆民。”
C.橹,文中指军中用以侦察、防御的高台。“流血漂橹”中的“橹”则指的是盾牌。
D.报,“回复”的意思,与“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报”意思相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壁,本义是墙壁,文中引申为军营、营垒,与“作壁上观”中的“壁”意思不相同。
B.赞拜不名,臣子朝拜帝王时,赞礼的人不直呼其姓名,只称官职。这是帝王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
C.趋,小步快走。臣子入朝以此表示恭敬,“入朝不趋”是皇帝对大臣的一种殊遇。
D.管仲,字仲,名夷吾,春秋时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举进士,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节度判官。久之,复校勘,进集贤校理。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岁而孤”与“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两句中的“孤”字含义不同。
B.“至以荻画地学书”与“家书抵万金”(《春望》)两句中的“书”字含义不同。
C.“始从尹洙游”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相同。
D.“与梅尧臣游”与“秦时与臣游”(《鸿门宴》)两句中的“游”字含义相同。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歌诗相倡和”与“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相”字含义不同。
B.“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与“冠者五六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冠”字含义不同。
C.“坐贬夷陵令”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句中的“坐”字含义相同。
D.“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与“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两句中的“但”字含义相同。
9.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A.不能复分别 B.乃厌倦不堪
C.对面取人物 D.对面取人物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赵宗儒,字秉文,邓州穰人。父骅,字云卿,少嗜学,履尚清鲠。开元中,擢进士第,补太子正字,调雷泽、河东丞。采访使韦陟器之,表置其府。又为陈留采访使郭纳支使。骅以尝陷贼,贬晋江尉。久之,召拜左补阙,迁累尚书比部员外郎。建中初,迁秘书少监。敦交友行义,不以夷险慁操。骅位省郎,衣食窭乏,俸单寡,诸子至徒步,人为咨美。泾原兵反,骅窜山谷,病死,赠华州刺史。
宗儒第进士,授校书郎,判入等,补陆浑主簿。数月,拜右拾遗、翰林学士。时,父骅迁秘书少监,德宗欲宠其门,使一日并命,再迁司勋员外郎。贞元六年,领考功事。自至德后考绩失实,内外悉考中上,殿最混淆,至宗儒,黜陟详当,无所回惮。右司郎中独孤良器、殿中侍御史杜伦以过黜考,左丞裴郁、御史中丞卢佋降考中中,凡入中上者,才五十人。帝闻善之,进考功郎中。累迁给事中。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赐服金紫。居二岁,罢为太子右庶子,屏居慎静,奉朝请而已。迁吏部侍郎,召见,劳曰:“知卿杜门六年,故有此拜,曩与先臣并命,尚念之邪?”宗儒俯伏流涕。元和初,检校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三迁至检校吏部、荆南节度使,散冗食戍二千人。历山南西道、河中二镇,拜御史大夫,改吏部尚书。
穆宗立,诏先朝所召贤良方正,委有司试。宗儒建言:“应制而来者,当天子临问。试有司,非国旧典,请罢之。”诏可。俄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常有《五方狮子乐》,非大朝会不作。帝嗜声色,宦官领教坊者,乃移书取之。宗儒不敢违,以诉宰相。宰相以事专有司,不应关白。以懦不职,罢为太子少师。大和初,进太子太傅。文宗召访政理,对曰:“尧、舜之化,慈俭而已,愿陛下守之。”帝纳其言。六年,授司空,致仕。卒,年八十七,册赠司徒,谥曰昭。宗儒以文学历将相,位任崇剧,然无仪矩,以治生琐碎失名。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B.“履尚清鲠”中的“鲠”与俗语“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中的“鲠”意思相同。
C.“德宗”是皇帝庙号,庙号指的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立的名号。
D.文言文中,有一些词语表示官职的变动,比如“陟”表进用,“进”表晋升,“改”指改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拾遗,唐代谏官名,北宋时改为左右正言,后随置随罢无定。杜甫曾任左正言。
B.“并命”有多个含义:一是效命,拼命;二是亡命,逃亡在外;三是一同受命。文中是第三个意思。
C.考功,既可以指“父之功业”,也可以指“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的政绩”,文中是第二个含义。
D.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为“最”。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二岁”中“居”是“担任”的意思,是说赵宗儒任相两年,与后文“屏居慎静”中的“居”意思相同。
B.“曩”是“从前”的意思,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中的“曩”意思相同。
C.吏部,官署名。六部之一,职掌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事宜,长官为吏部尚书。
D.太子太傅,西晋设置,负责监护、辅导太子。北朝魏齐沿设,隋后历代不改,至明清后以朝臣兼任,遂成虚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王大说,封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然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以异日”与“异日图将好景”[《望海潮(东南形胜)》]两句中的“异日”含义相同。
B.“以大王之贤”与“尊贤而重士”(《过秦论》)两句中的“贤”字含义相同。
C.“乃夜发书”与“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苏武传》)两句中的“发”字含义不同。
D.“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与“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俨然”含义不同。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与“始速祸焉”(《六国论》)两句中的“始”字含义不同。
B.“引锥自刺其股”与“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两句中的“股”字含义相同。
C.“形容枯槁”与“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红楼梦》)两句中的“形容”含义相同。
D.“臣请奏其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字含义不同。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简练以为揣摩”中的“揣摩”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简练”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
B.“资用乏绝”与“生生所资”(《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资”字含义相同。
C.“期年,揣摩成”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相同。
D.“受相印”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受”字含义不同。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抑强秦”与“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抑”字含义不同。
B.“山东之国”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山东”含义相同。
C.“杜左右之口”与成语“杜耳恶闻”“防微杜渐”中的“杜”字含义相同。
D.“富贵则亲戚畏惧”与“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亲戚”含义不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胡晋臣,字子远,蜀州人。登绍兴二十七年进士第,为成都通判。制置使范成大以公辅荐诸朝,孝宗召赴行在。入对,疏当今士俗、民力、边备、军政四弊。试学士院,除秘书省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兼右曹郎官。轮对,论三事,又极论近幸,上览奏色动。晋臣口陈甚悉,至论及两税折变,天威稍霁,首肯久之。
(选自《宋史·胡晋臣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又叫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B.公辅,我国古代有三公、四辅,均为天子的辅佐重臣。这里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表示胡晋臣有才干。
C.行在,即“行在所”,古代借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本指京都,后专指天子巡行天下所到之地,是敬辞。
D.轮对,即轮流回答皇帝的提问,是宋代一种官制,官员每隔数日轮流上殿策对时政利弊,也叫“转对”。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石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帝,即汉文帝刘恒,此处称庙号。庙号是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后世给予或褒或贬的称号。
B.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三公之一,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太子的老师。后世逐渐成为虚职。
C.九卿,是古代中央部分行政长官的总称。我国古代,从西周至秦汉,都有九卿之说,但不同时期,内容不同。
D.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1.(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
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
B. 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
C. 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
D. 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
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4.(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逼而杀之。”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淝水。玄、琰进兵大战淝水南,坚众大溃。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靖曰:“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迹,足为万代鉴。”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
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