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8
真题实战练 20
专题16 内容概述题(练习)
一(2025·山东名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耶。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嗜①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火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 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岂遂死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材料二:
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动者困穷而止愚而欲与人家国神人之大则人怒神侗而必杀其躯。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 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汉之宗社岌岌矣,诸庙之血食将斩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将斩,讳先祖之恶而扬其美,以昭积功累仁之允为元后②也,犹恐虚名之无补。乃亟取和帝之凉德不足称宗者而播扬之,是使奸雄得据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君天下者,而汉亡宜矣。此则人怨神恫,陷大恶而不遣③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岂但愚而已哉 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则灵帝亦可宗矣。邕盖欲修怨④于灵帝,而豫窒其称宗之路,邕于是而无君之心均于董卓,王允诛之,不亦宜乎。董卓曰:“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邕固曰“刘氏之祖考不足复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虽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 则亦愚而已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献帝》)
材料三: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 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 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选自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①蔡邕,字伯嘴;②允为元后,确实可做天子;③這,huàn,逃,避;④修怨,报宿怨。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愚而寡A所言动者B困穷C而止D愚而欲与人E家国F神人之大G则人怒H神恫而必杀其躯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原句意为“愚蠢而很少发言和付诸行动的人,最多落得困窘潦倒;愚蠢而想要参与别人国神人的大事的人,则必将导致天怒人怨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矜,同情,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义相同。
B.其,大概,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字意义相同。
C.君,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
D.豫,预备,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意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两者不相同,《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豫”本指“帝王秋天出巡”,此处译为“出游,游乐”。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无意中表露出对董卓被杀的叹息,王允因此将他交给廷尉治罪,虽有多人伸出援手,但蔡邕最终还是死于狱中。
B.蔡邕在汉朝政权混乱之时建议剥夺几任皇帝的庙号,恢复三代时的典礼,王夫之认为这是他在炫耀自己的学术。
C.王夫之认为蔡邕是愚蠢的;李贽与当时人们的观点相左,他认为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蔡邕是君子。
D.同为史论散文,王夫之的文章逻辑严密,从多方面评议蔡邕;李贽的文章则有感而发,借评议蔡邕,讽刺时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李贽与当时人们的观点相左”错,由原文“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可知,李贽并不否认时人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题4分)
(1)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
(2)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
[答案]
(1)蔡邕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逃亡,是灵帝造成的。
(2)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蔡邕以哭泣报答他,因此被残杀,是不过分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髡钳”活用为动词,“亡命”“然”各1分,句意1分。
(2)“诚”“报”“过”各1分,句意1分。
5.李贽认为“蔡邕哭董卓,事有足录”,请根据材料一、二阐释这种观点的理由。 (3分)
[答案]
①多次提拔重用,官职升迁快。(三日之间,周历三台)
②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
③蔡邕此时的无君之心与董卓是一样的
④董卓和蔡邕对刘氏的感情是一致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去世,董卓担任司空,听说蔡邕名气大,召他为官,蔡邕推说有病不就职。董卓大怒,又急令州郡征召蔡邕到府,蔡邕没有办法,到了,代理祭酒一职,很受敬重。考核官吏成绩优等。补任侍御史,又转任持书御史,升为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三台。蔡邕升任巴郡太守,后来又留在朝廷中担任侍中。
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对他很优待。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无意中谈起此事,深为叹息,在表情上流露出来。王允怒斥他,立即逮捕蔡邕并把他交给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谢罪,请求只刺面砍脚,以便继续修成汉史。在朝官员们很多人同情营救他,没有奏效。太尉骑着快马去对王允说:“蔡邕是当代少有的奇才,对汉朝的史事很熟悉,应该让他续成后汉史,修成一代典籍。况且他一向以忠孝著称,所犯罪行又无确切事实,杀了他恐怕会失去人心吧?”王允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太尉退出来对人说,“王允大概要不久于人世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史著是国家的经典。毁灭楷模,废除经典,国家难道能够长久?”王允后悔,想要阻止却来不及了,蔡邕于是死在狱中,终年六十一岁。
材料二:
蔡邕的愚蠢,不到他身死之时就不能停止。愚蠢而很少发言和付诸行动的人,最多落得困窘潦倒;愚蠢而想要参与别人家国神人的大事的人,则必将导致天怒人怨而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蔡邕应董卓征辟而历任重要官职,这是在什么时候?太后被弑杀,皇帝被废黜,大臣被诛杀,董卓劫持献帝西迁,宗庙被烧毁,陵寝被发掘,人民都死在原野上,蔡邕却建议剥夺孝和皇帝以后四任皇帝的庙号,在国家面临巨大危机、命悬一线的时候恢复三代时期的典礼,从容自得地炫耀自己的学术,这是何等愚蠢啊!
而且他还不仅仅是愚蠢。这时汉朝的宗庙社稷已经岌岌可危,诸庙的祭祀即将断绝。但凡是对汉朝历代宗庙的祭祀即将断绝这件事感到痛心,就会隐讳先祖的恶行而宣扬其美德,以向人们昭示其历代所积累的功德、仁义是确实可以做天子的,这样尚且害怕这些虚名无补于事。蔡邕却在此时迅速把和帝失德,不足以称宗的事情拿出来传播宣扬,这会使得奸雄得以据此来追究历代先帝的责任,声称他们都是不配做君王的人,而汉朝的灭亡是适宜的。这就是蔡邕惹得天怒人怨,使自己深陷大罪而难以逃脱的原因。
以情理来推断,蔡邕难道仅仅是愚蠢而已吗?蔡邕被处以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的刑罚,被迫逃命,是灵帝使他这样的。如果和帝及安帝、顺帝、桓帝四位皇帝可以称宗,则灵帝也可以称宗。蔡邕大概是想要报复灵帝,而预备堵塞他称宗的道路,蔡邕此时的无君之心与董卓是一样的,王允诛杀他,难道不是应该的吗?董卓说:“(如果汉献帝)做帝王将会这样,刘氏就不值得再留种了!”蔡邕本来也(相当于)说“刘氏的先祖不值得再受尊崇了”。他们两个对刘氏的感情是一致的。所以说,蔡邕不仅仅是愚蠢而已。即使如此,难道神可以被欺骗,可以被恫吓吗?那么(如此看来)他也不过是愚蠢罢了!
材料三:
现在的人们都认为蔡邕哭董卓是错误的,此论固然有理,然而“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为什么呢?士为知己者死,假如有人受恩于桀纣,在他人看来桀纣固然可恨,但在受恩者眼里对方就是尧舜,怎么能一概而论呢。董卓确实是蔡邕的知己,蔡邕以哭泣报答他,因此被残害,是不过分的。还胜过现在有些趋炎附势,见别人有权位名利,就设法去借风使船,一旦人家势衰就转身离去,更恶劣的还要落井下石、无所不用其极的人。比较起来,蔡邕毕竟还是君子,那些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呢。
二.(2025·安徽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杰,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 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武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已,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二:
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为可杀而必杀之哉 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 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
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器。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思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 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①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慝:恶,邪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氏臣A岂可尽B诛邪C今上始得D天下E而以私怨F求一人G何H示不广也!
[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已草制”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上留不发 电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要分别断开;“中使辅璆琳”是复指短语,中间不可断开;“以珍果赐禄山”意思紧密连贯,中国不可断开. “潜察其变”是派遣中使的目的,要和前面的句子断开。加土标点的句子:已草制,上留不发,更遣中使辅璆琳以珍果赐禄山,潜察其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公待间”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的含义不相同。
B.“招亡纳叛”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用法相同。
C.“义者,心之制也”与《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所用文言句式相同。
D.“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不相同。
[答案]B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词语、句式的能力。
思路点拨A.“滕公待间”的“间”是“机会、时机”的意思;“道芷阳间行”中“间”是“秘密地”的意思。B.“招亡纳叛”中的“亡”是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的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是一般动词,丢失、遗失。D.前一个“而”,连词(表示转折);后一个“而”,你的。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多次使刘邦困窘、受到羞辱,在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季布的处境极为危险,于是换了装扮,成为奴隶来到鲁地朱家。
B.朱家知道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后,亲自去洛阳拜见滕公,陈述利害得失,最终使季布得到高帝重用。
C.丁公原是项羽手下将领,在彭城西追击刘邦时放过了刘邦,在项羽灭亡后,丁公前去拜见刘邦,却被斩首示众。
D.刘邦后来对季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王夫之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与“精义”的内涵要求相符。
[答案]B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意,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思路点拨B项,“朱家知道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后”错,由原文“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不能得出“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4分)
(2)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4分)
[答案]
(1)况且凭借季布的贤能,朝廷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样(这种形势下)他不是向北投奔胡人,就是向南投奔百越部族啊。
(2)所以刘邦赦免季布并任用他,是很好的,足够依此激励臣子尽忠报国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求”“走”的翻译1分,大意2分。
(2)关键词“善”“劝”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5.对于高祖杀丁公一事,司马光和王夫之各持什么样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司马光认为高祖杀丁公是依据天下形势做出的深刻而远大的决断。丁公虽有恩于高祖,但根据大义的要求,高祖做出了英明的选择,符合礼义的要求,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②王夫之对此持批评态度,王夫之认为刘邦称帝后杀害自己的恩人,是借义之名行利之实,是一种牟取私利而违背天地良心的极丑恶的行为。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楚地人季布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多次窘困羞辱汉王。项羽灭亡后,高帝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下令说有敢收留窝藏季布的,罪连三族。季布于是剃去头发,用铁箍卡住脖子当奴隶,把自己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明白这个人是季布,就将他买下安置在田庄中。朱家随即到洛阳去进见滕公夏侯婴,劝他道:“季布有什么罪啊!臣僚各为他的君主效力,只不过是尽职罢了。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掉吗 如令臭上刚刚取得天下,便因为私人的怨恨去寻捕一个人,为什么要显露自已胸襟的狭窄呀!况且凭借季布的贤能,朝廷寻捕他如此急迫,这样(这种形势下)他不是向北投奔胡人,就是向南投奔百越部族啊。您为什么不从容地向皇上说说这些道理呢 ”滕公于是就待有机会时,按照朱家的意思向高帝进言。高帝便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他,授任他为郎中。季布的舅父丁公,也是项羽手下的将领,曾经在彭城西面追困过高帝刘邦。短兵相接,高帝感觉事态危急,便回头对丁公说:“两个好汉难道要相互为难困斗吗!”丁公于是领兵撤还。等到项羽灭亡,丁公来谒见高帝。高帝随即把丁公拉到军营中示众,说道:“丁公身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诚,是使项王失掉天下的人啊!”就把他杀了,并说:“让后世为人臣子的人不要效法丁公!”
臣司马光评论说:汉高祖刘邦从丰、沛起事以来,网罗强横有势力的人,招纳逃亡、反叛的人,也已经是相当多的了。待到登上帝位,唯独丁公因为不忠诚而遭受杀戮,这是为什么啊 是由于进取与守成,形势不同了。当群雄并起争相取胜的时候,百姓没有确定的君主,谁来投奔就接受谁,本来就该如此。待到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臣服时,如果不明确礼义显示给人,致使身为臣子的人,人人怀有二心以图求取厚利,那么国家还能长治久安吗!因此汉高祖据大义作出决断,使天下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身为臣子却不忠诚的人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怀揣个人目的布施恩惠给人的人,尽管他救过自己的命,依照礼义仍不予宽容。杀一人而使千万人畏惧,考虑事情难道不是既深刻又远广吗!
材料二:
用大义来使天下归服的人,依靠的仅仅是诚心而已,没有听说过是靠权术的;如果尊奉大义却使用权术,那么义也就变得不正派了。所谓义,是用来制约心的,而不是作为向天下标榜的名义的。当刘邦处境窘迫的时候,难道果真会认为丁公应当处死而一定要杀死他吗 当他诛杀丁公的时候,难道果真能忘记丁公曾解救自己于危难,而不把这看成丁公对自己的思德吗 刘邦想惩戒臣子背叛君主的罪过,却先背叛了这个臣子曾经救自己一命的大恩,而且还理直气壮地宣称这是出于天下的公义。这实质上是借义的名义来谋取私利,而自己心中的恻隐之情早就消失殆尽了。
所谓义,有天下的大义,也有自己心中的精义。所谓精义,是指纯粹用出于自己天良的喜怒和恩怨来作为展示恩德和威势、给予赏赐和惩罚的依据,而不会在其中混杂私利。让天下的人都知道作为臣子而不忠诚于君主就必然会受到诛杀,从而使臣民畏惧刑罚而不敢不忠,也就是让我的心违背自身恩怨的本意,虚假地自我诬陷以获取好处。所以刘邦赦免季布并任用他,是很好的,足够依此激励臣子尽忠报国了。至于丁公,将他废黜不用就可以了;杀了他,就是引导天下人忘恩负义了。若是恩情可以忘记,假如没有刑罚杀戮紧随其后,那么君父浩荡无极的恩德,又有什么不能忘记的呢 唉!这就是从夏商周三代以后,以义为名,以义为利,从而违背了天良的极丑恶的现象啊!
三、(2025·河南九师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庞萌,山阳人。光武即位,以为侍中。萌为人逊顺,甚见信爱。帝常称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拜为平狄将军,与盖延共击董宪。时,诏书独下延而不及萌,萌以为延谮己,自疑,遂反。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 老贼当族。其各厉兵马,会睢阳!”
(节选自《后汉书·庞萌传》)
材料二:
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守珪亦惜其骁勇,欲活之,乃更执送京师。九龄固争曰:“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上[注]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
竟赦之。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禄山奏言:“去秋营州虫食苗,臣焚香祝天云:‘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即有群鸟从北来,食虫立尽。请宣付史官。”从之。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国忠、见素入见,见素因极言禄山反已有迹,所请不可许。上竟从禄山之请。他日,国忠、见素言于上曰:“臣有策可坐消禄山之谋。”上从之。已草制上留不发更遣中使辅璆琳以珍果赐禄山潜察其变。璆琳受禄山厚赂,还,盛言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上谓国忠等曰:“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借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事遂寝。禄山反于范阳。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上闻禄山定反,谓宰相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
盖天子无戏言,苟言之有失,则取尤天下。故汉光武谓庞萌“可以托六尺之孤”,及闻其叛也,乃谢百官曰:诸君得无笑朕乎 是知褒贬之言,哲王所慎。至于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察,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夫同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变于俄顷,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此所谓自戾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载文》)
【注】上:唐玄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已草A制B上留不发C更遣中使D辅璆E琳以珍果赐F禄山G潜H察其变。
[答案]BC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已草制”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上留不发 电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要分别断开;“中使辅璆琳”是复指短语,中间不可断开;“以珍果赐禄山”意思紧密连贯,中国不可断开. “潜察其变”是派遣中使的目的,要和前面的句子断开。加土标点的句子:已草制,上留不发,更遣中使辅璆琳以珍果赐禄山,潜察其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见信爱”,与《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见”意思相同。
B.活,使……活,使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用法相同。
C.尤,怪罪,归咎,与成语“以儆效尤”中的“尤”字意思不同。
D.谢,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甚见信爱”中的“见”是“被”的意思;“举类迩而见义远”的“见”通“现”,意思是表现、显现。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帝称赞庞萌是可以托付幼主和国家政权的人,但庞萌最后因光武帝错下诏书而反叛,刘知几就拿这件事为例说明“天子无戏言”的道理。
B.光武帝信任庞萌是因为庞萌为人谦逊顺从,而玄宗信任安禄山除了自己的盲目自信之外,还受到安禄山自表忠心的欺骗以及辅缪琳的蒙蔽。
C.庞萌的反叛是一时起意,难以预判;安禄山的反叛是蓄谋已久,被多人察觉,甚至杨国忠等人提出了消除隐患的建议,但玄宗最终没采纳。
D.刘知几认为,褒奖各级官吏大臣的时候,应该说他们品德出众像珪璋一样,好的不能再好;如果有被贬黜之人,就把他们当作卑贱的小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 项不是刘知几的观点,而是刘知几要批判的现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4分)
(2)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4分)
[答案](1)安禄山暗中派亲信挑选能征善战的健壮军马几千匹,另选地方饲养它们。
(2)皇上还认为这是憎恨安禄山的人故意编造事实,不相信这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译出“健马堪战者”定语后置句和“别”各给 1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
(2)译出“闻万”和“未之信”宾语前置句各给 1 分,译出大意给 2 分。
5.刘知几强调“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材料二中的事实可以支持刘知几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①安禄山战败,玄宗不仅不杀他,反而称他是“忠良”;
②玄宗不听丛太臣的正确建议,而是听信中使的谎言,信任安禄山;
③确认安禄山造反后,玄宗感到意外,要亲征讨伐。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相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对一点给1分,每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庞萌,是山阳人。光武帝即位后,任命他做侍中。庞萌为人谦逊和顺,很受皇上信任和宠爱。光武帝时常称赞他说:“可以托付年幼的孤儿,托付国家的命脉的人,就是庞萌。”授给他平狄将军的官职,与盖延共同攻打董宪。当时,光武帝的诏书只下给了盖延却没有给庞萌,庞萌以为盖延说了自己的坏话,自己产生了怀疑,就反叛了。光武帝听说后,非常生气,就亲自带领兵马讨伐庞萌。他写信给诸位将领说:“我常常认为庞萌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将军们恐怕要笑话我说的话吧 这个老贼一定要灭族。请各位准备好兵马,会师睢阳!”
材料二:
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伐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逞勇恃强,冒险轻敌,打了败仗。张守珪也爱惜安禄山骁勇善战,想要使他活下来,于是又把他押送到京师。张九龄坚持争辩说:“我观他的面貌有反相,不杀一定会成为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像晋朝王夷甫看石勒那样看安禄山,冤枉害死忠良。”最后赦免了安禄山。安禄山入朝,皇上对他十分宠幸。安禄山上奏说:“去年秋天营州蝗虫吃禾苗,我焚香祝告上天说:‘我如果心术不正,对君王不忠,愿让蝗虫吃我的心;如果未负神灵,愿使蝗虫自动散去。’于是有一群鸟从北面飞来,立刻吃尽了蝗虫。希望能把此事交付史官记录。”皇上答应了。皇上任命安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安禄山暗中派亲信挑选能征善战的健壮军马几千匹,另选地方饲养它们。安禄山派副将何千年入朝奏事,请求用蕃人将领三十二人代替汉人将领。杨国忠、韦见素入宫晋见皇上,韦见素趁机极力说安禄山已有谋反迹象,他的请求不能答应。皇上竟然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有一天,杨国忠、韦见素对皇上说:“我们有计策可以消除安禄山的阴谋。”皇上同意他们的计策。已经写好了制书,皇上却留在朝中不下发,又派宦官辅璆琳拿着珍果珐赐给安禄山,并让他暗中观察形势的变化。辅璆琳接受了安禄山的厚重贿赂,还朝后极力说安禄山竭尽忠诚献身为国,没有二心 盦上对杨国忠等人说:“我推心置腹地对待安禄山,他一定不会有异心。东北地区的奚与契丹,还要靠他镇抚。关注: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我亲自保证他不会深反,你们不要担忧!”这件事就这样止息。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太原向朝廷报告了这一情况,东受降城也上奏说安禄山反叛。皇上还认为这是憎恨安禄山的人故意编造事实,不相信这事。皇上得知安禄山确实造反,对宰相说:“不料逆胡安禄山实然造反,我一定要亲自去征讨。”
材料三:
天子没有开玩笑的话,假如说的话有失误,就要受到天下人的埋怨。过去汉光武帝说过庞萌“可以托付幼小的孤儿”,等到听说他反叛了,就向百官认错说:各位是不是会笑我呢 可知有关褒扬和贬斥的话,这是英明的君主慎之又慎的。到了近古就不是这样了。各级官吏,王公大臣,起初有所褒奖尊崇的时候,就说他像珪璋那样品德出众,好得不能再好。如果紧接着又受到贬黜,又当他是小人一样卑琐下贱,坏得不能再坏。同一个士人的行为,同是一个君主的話,土智下愚,是非好坏,在一瞬间就变了。皇帝的心思前后不一致,评价不确定。这就叫作自招罪过。
一、(2025·湖南衡阳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帝遣使聘之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及帝即位,光乃变易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求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光也,乃遣安车玄纁聘之,三反而后至。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买菜乎?求益也?”霸封奏其书,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节选自《高士传·卷下·严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遣使A聘之B舍C于北军D给E床褥F太官G朝夕H进膳
[答案]BDF
[解析]从语意来看,“帝遣使聘之”是说光武帝派使者聘请他;从语法来看,“舍于北军”是介宾结构作补语,是说安排他住在北军中;从语境来看,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可互相参照,这里应指光武帝礼遇严光,所以“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分别指光武帝照顾严光的住和吃,中间分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区区,用于自称的谦辞,与《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B.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与《三国演义》中“以成鼎足之势”的“鼎足”意思相同。
C.要领,腰和脖子,“要领绝”的意思是被处死,与现代汉语的“要领”意思不相同。
D.物色,指形貌,与现代汉语的“物色人选”的“物色”意思不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文中“鼎足”指三公之位(材料二有“今为三公”的呼应,三足鼎的三足对于鼎的支撑作用与三公对于国家的支撑作用类似,故有此称),《三国演义》中“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两者意思不同。A项,文中“区区”是用于自称的谦辞,《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是小、少,形容微不足道,两者意思不同。C项,文中的“要领”指腰和脖子,现代汉语“要领”的意思是要点、关键、主要内容、关键部位,两者意思不同。D项,现代汉语“物色人选”的“物色”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去寻找的意思,两者意思不相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年轻时名气很大,与光武帝一同游历,光武帝即位后,严光便隐居了;光武帝敬重严光,想让他辅助自己,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B.面对侯霸的信使,严光没有起身迎接,在打开侯霸的来信时居然岔腿抱膝;他还嘲笑侯霸痴傻,后把信札丢给信使,显得极不恭敬。
C.严光在写回信时未按来使要求多写一点,他说这又不是买菜要多多益善;侯霸密奏此事,光武帝笑着说严光是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D.严光被光武帝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于是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来得到光武帝的特别征召,他也没有去;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答案]C
[解析]“写回信”错,严光未写回信。材料二中严光说“我手不能书”,又说“乃口授之”,“口授”意思是口头说,叫别人写;材料一说“霸得书”,材料二说“霸封奏其书”,里面提到的回信是严光口述让来使代写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4分)
(2)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4分)
[答案](1)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让严光屈尊到自己的住所交谈,派信使西曹属侯子道送信。
(2)(后来)光武帝又召严光进宫,两人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到同床而卧程度。
[解析](1)“素旧”,旧交,老朋友;“屈”,委屈,屈尊;“书”,信。(2)“引”,延请,召见,召;“累日”,连日,多日,好几天;“偃卧”,仰卧,睡卧。
5.严光是怎样分别拒绝司徒侯霸和光武帝的延请的?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①拒绝侯霸:故意表现出狂态,通过使者告诫他应心怀仁心、辅助大义,不能阿谀皇帝的意旨。②拒绝光武帝:假装睡觉,后称引典故,表达士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由原文“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可知,拒绝侯霸:故意表现出狂态,通过使者告诫他应心怀仁心、辅助大义,不能阿谀皇帝的意旨。由原文“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可知,拒绝光武帝:假装睡觉,后称引典故,表达士各有志、不可强求的道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光武帝派人去请他,安排他住在京师护卫军北营中,供给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员每天早晚供给酒食。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派人送信给严光。奉命送信的人趁便对严光说:“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就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封好了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严光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衣在水边钓鱼。光武帝疑心那就是严光,便派人准备了小车和礼物去聘请他,使者往返了多次他才来到。司徒侯霸与严光是老朋友,想让严光屈尊到自己的住所交谈,派信使西曹属侯子道送信。严光没有起身,在床上岔着腿抱着膝盖打开书信。读完以后,问侯子道说:“君房(指侯霸)向来痴傻,现在做了三公,难道没有好转吗?”侯子道说:“官位已经做到三公,不再痴傻了。”严光说:“派您来说了些什么?”侯子道转述了侯霸的话,严光说:“您说他不痴傻,这不就是痴傻的话吗?天子征召我,征召了多次我才来。君主尚且不见,应当见臣子吗?”侯子道请求严光写一封回信,严光说:“我的手不能写。”于是口头述说而让侯子道代写,侯子道嫌少,说可以再多写一点。严光说:“这是买菜吗?还想让多一点?”侯霸收到信封好了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室,摸着严光的腹部说:“哎,哎,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答复。过了好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父听到后马上到水边去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何以要强迫人家做官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然不能让你屈尊一下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光武帝又召严光进宫,两人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到同床而卧的程度。光武帝任命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特别征召他,但他不来。严光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二、(2025·江西金太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答案]CFI
[解析]“先生鲁国之士”,判断句式,“鲁国之士”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应在“士”后断开;“卫之褊小”是“以”的宾语,后面断开;“之”是代词,作“慰存”的宾语,后面断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与“腹犹果然”(《逍遥游》),两句中的“果”含义不同。
[答案]B
[解析]B项,两个“审”字含义相同,都是“深知”的意思。A项,两个“恒”字的意思都是“常常”,正确。C项,两个“贤”字的意思都是“贤良”,正确。D项,第一个“果”的意思是“果然”,第二个“果”的意思是“充盈,饱足”。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岀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答案]B
[解析]B项,“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可知,贤能人才没有得到重用的原因是卫君没有良好的国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答案](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
[解析](1)“义”,道义;“禄爵”,俸禄爵位;“恶”,怎么。(2)“官”,给……安排官职;“见”,被;“信”,真实。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1分)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1分)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1分)
[解析]依据“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可知,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依据“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可知,子思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而不是凭名声。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均是直言劝谏,不以取悦君王为目的,注重指出君王的过失,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做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惑,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
材料二:
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
三.(2025·河南金太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甚哉,白马之祸①,悲夫,可为流涕者矣!然士之生死,岂其一身之事哉 初,唐天祐三年,梁王②欲以嬖吏张廷范为太常卿,唐宰相裴枢以谓太常卿唐常以清流为之,廷范乃梁客将,不可。梁王由此大怒,曰:“吾常语裴枢纯厚不陷浮薄,今亦为此邪!”是岁四月,彗出西北,扫文昌、轩辕、天市③,宰相柳璨希梁王旨,归其谴于大臣,于是左仆射裴枢、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皆以无罪贬,同日赐死于白马驿。凡搢绅之士与唐而不与梁者,皆诬以朋党,坐贬死者数百人,而朝廷为之空。明年三月,唐哀帝逊位于梁。四月甲子,张文蔚等自上源驿奉册宝,乘辂车,朝梁于金祥殿。夫一太常卿与社稷孰为重 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 虽枢等之力未必能存唐,然必不亡唐而独存也。呜呼!唐之亡也,贤人君子既与之共尽,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倾险狯猾、趋利卖国之徒也。不然,安能蒙耻忍辱于梁庭如此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列传·唐六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昭宗虽暗不足以图存,而无淫虐之慝足以亡国。朱温起于群盗,无尺寸之功于唐,而夺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荐绅之士、建牙分阃④之帅,无有一人感怆悲愤、不忍戴贼以为君者,而独得之丁会。丁会闻昭宗凶问,帅将吏缟素流涕,而降河东,曰:“虽受梁王举拔之恩,诚不忍见其所为。”盖汉、宋之亡,忠节不胜书,而唐之亡也,唯此一士耳。
或曰:李克用亦唐贼也,去朱温而即李克用,奚愈焉 曰:丁会于此时无可归矣。以独力而思讨贼,昭宣帝刀俎之余肉,无能辅矣。保境以自固,汴、晋夹焉,而必不可以终日,则兵民且歼于凶人之刃。乃在温篡弑未成之日,则克用之去温也无几在温弑主之后则克用犹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命之勋臣,而身亦可以无辱矣。项羽杀韩王,而张良归汉。韩王不死于项羽,汉抑岂能分天下以王韩者 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李克用虽有其心,未有其事,君子可许其改而弗亟绝之,则克用可归,会亦舍此而奚归乎 唐之亡,盈天下而唯一士也,会奚让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昭宣帝》,有删改)
[注]①白马之祸,指唐末权臣朱温篡夺唐朝统治大权而杀朝官的事件。②梁王,即朱温。③彗星不时地在空中来回游荡,被古人看作为诡谲的异常天象。④建牙,指武将出征时树立的军旗。分阃,指出任将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则克用之去A温也B无几C在温弑主之后D则克用犹未有此E滔天之逆F而相依G以自全H焉可矣。
[答案]CDF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读的能力。(原文标点)则克用之去温也无几,在温弑主之后,则克用犹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牵连,治罪,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坐”意思相同。
B.蒙,遭受,与《过秦论》“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中的“蒙”意思不同。
C.于,对,与《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中的“于”均为介词,但意思不同。
D.诚,实在,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中的“诚”意思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中的“诚”意思是“如果,果真”。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梁王指责裴枢落于轻浮浅薄而不再纯朴厚道,但其实裴枢是一个坚守原则的宰相,他拒绝了梁王任命被宠幸官吏做太常卿的无理要求。
B.宰相柳璨迎合了梁王的意图,将天地出现的异象当成处死忠臣的借口,此后梁王变本加厉,忠于唐朝而不归附梁王的官员很多都被处死。
C.在唐末乱世,即使丁会想自行讨贼也不可能,因为昭宣帝已经任人宰割。就算只是想要保住地方,在汴、晋叛军包夹之中也是不能长久的。
D.有人认为,丁会投奔叛贼李克用是不合适的;王夫之认为,丁会走投无路,暂时投奔李克用情有可原,君子应该允许丁会改正错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君子应该允许丁会改正错误”错。原文(王夫之)认为,李克用虽有篡位自立的心思,却没有实施具体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君子应该允许李克用改正,那么丁会投奔李克用是可以理解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 (4分)
(2)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4分)
[答案](1)假如裴枢等人不被赐死,尚且珍惜这一太常卿的职位,难道肯把国家让给别人吗
(2)归顺为我报(杀害)君父之仇的人,那么即使不能保住我的故国,但志向也可以得到伸张。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使”意为“假如”,“其”意为“难道”。第(2)小题的关键点:“存”意为“保住”,“伸”意为“伸张”。每小题关键点各 1分,大意 2 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唐朝灭亡的朝廷内部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答案]材料一认为,唐朝贤人君子大多被杀,剩下的人多是庸懦、阴险、卖国求利之徒;
材料二则认为,唐朝灭亡时满朝上下大多无人抵抗敌人,只有丁会表现出忠义。(3 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唐朝灭亡的原因,就唐朝朝廷内部看,材料一末尾指出,唐朝的贤人君子大多被朱温杀害,剩下的都是懦弱不贤、阴险狡猾、卖国谋利的人,他们不能或不会为保存唐朝而出力。材料二认为,唐朝灭亡时,满朝上下,那些贵族子弟、士大夫、统兵镇守一方的将领,几乎没有一个人感到悲伤愤慨,不忍心拥立贼人为君主的,只有丁会一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多么厉害呀,白马驿的灾祸,可悲啊,该为它哭泣吧! 但士人的生死,难道是一个人自己的事吗 当初,唐天祐三年,梁王想让他宠爱的官吏张廷范做太常卿,唐宰相裴枢认为唐代常任命清流之士来担任太常卿,张廷范是梁王的客将,不可以任太常卿。梁王因此大怒,说:“我常常称赞裴枢纯朴厚道不落于轻浮浅薄,现在也做这样的事吗!”这年四月,彗星在西北方出现,掠过文昌、轩辕、天市这些星城,宰相柳璨迎合梁王意旨,把老天的谴责归咎于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左仆射裴枢、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都无罪受到贬斥,同一天在白马驿被赐死。凡是归附唐而不归附梁的官吏,都被诬陷为朋党,受牵连被贬赐死的有几百人,朝廷因此空乏无人。第二年三月,唐哀帝让位给梁王。四月甲子,张文蔚等人从上源驿进奉册书国宝,乘坐辂车,在金祥殿朝拜梁王。太常卿和国家相比哪个重要 假如裴枢等人不被赐死,尚且珍惜这一太常卿的职位,难道肯把国家让给别人吗 虽然裴枢等人的力量不一定能使唐不亡,但他们一定不会让唐灭亡而让自己独自活下来。唉! 唐的灭亡,贤人君子已经和它同归于尽,那么别的活着的人都是懦弱不贤、阴险狡猾、卖国谋利的人罢了。如果不是这样,怎么会在梁的朝廷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
材料二:
唐昭宗虽然昏庸无能,不足以使国家存续,但他也没有荒淫暴虐到足以导致国家灭亡的地步。朱温出身于盗贼之中,没有为唐朝立下丝毫功劳,却篡夺了唐朝三百年来坚如磐石的江山社稷。然而,满朝上下,那些贵族子弟、士大夫、统兵镇守一方的将领,(几乎)没有一个感到悲伤愤慨、不忍心拥立贼人为君主的,能做到这的只有丁会一人。丁会听到唐昭宗遇害的消息后,率领将领官吏们身着丧服痛哭流涕,然后投降了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他说:“我虽然受过梁王(朱温)的提拔之恩,但实在不忍心看到他所做的这些恶行。”大概汉朝、宋朝的灭亡,忠臣义士的事迹多到写不完,而唐朝的灭亡,却只有丁会这一位忠臣啊。
有人说:李克用也是唐朝的叛贼,离开朱温而来投奔李克用,哪里更好呢 (我)回答说:丁会在当时已经没有可以归附的人了。以一个人的力量想讨伐叛贼,(这时)昭宣帝就像是刀下案板上剩下的肉,无法帮助他了。(想要)保住地方来巩固自身,又被汴梁和晋阳的两支叛军包夹在这里,那么必定不能坚持多久,士兵和民众就要被凶恶之人杀死。但在朱温篡夺帝位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李克用和朱温相差不大,在朱温杀害皇上之后,李克用还没有这样滔天的大逆不道的行为,那么与李克用相互依靠而来保全自己,是可以的了。(丁会)不向北面称臣来推戴谋杀君主的叛贼,作为辅佐的功臣,那么自身也可以免于受辱。项羽杀了韩王,而张良归附了汉王。韩王不被项羽杀死的话,汉朝难道能分天下来封韩国的后人为王吗 归顺为我报(杀害)君父之仇的人,那么即使不能保住我的故国,但志向也可以得到伸张。李克用虽然有这种心思,但还没有付诸行动,君子可以允许李克用改正而不急着与他断绝关系,那么李克用就是可以归附的,丁会舍弃这里又能归附什么地方呢 唐朝的灭亡,整个天下只有(丁会)一个忠臣,丁会有什么可责怪的呢
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这些来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称为国君呢”,这是说不能靠建造游观之台这些方式来安身存命。
参考译文:圣人对待天下的百姓,大概像对待初生的婴儿(赤子)一样啊!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对待受冻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扶持(将)他养活他,培育他抚养他,唯恐他不能长大。
魏武侯乘船沿着西河顺流而下,到河流中央时,回头对吴起说:“多么壮美啊!险固的河山,这是魏国的珍宝!”吴起回答说:“(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过去三苗氏左依洞庭湖而右靠彭蠡湖,但不修养道德信义,而被禹消灭。夏桀的居地,左面是黄河、济水,右面是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面,羊肠坂在它的北面,但治政不讲仁德,而被商汤放逐。由此看来,(魏国的珍宝)是德政而不是险固的河山。如果您不修养德行,这船中的人都将变成您的敌人。”魏武侯说:“讲得好。”
周武王攻破殷商后,召见姜太公询问道:“要怎么处置殷商的士人和百姓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喜爱一个人,会一同喜爱他屋上的乌鸦;憎恶一个人,会一同憎恶他屋边的篱笆(余胥)。全部杀掉(刘)那些(厥)敌人,不要让他们有剩余的,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姜太公退下,邵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邵公回答说:“有罪的就杀掉他们,没有罪的就让他们活着,怎么样?”周武王说:“不行。”邵公退下,周公进来,周武王说:“怎么处置这些人呢?”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田地,不要因为他们是旧朝新民而有所改变,只亲近有仁德的人,百姓有过错,责任都在国君一人身上。”周武王说:“多么宽广的胸怀啊,足以使天下太平。”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人君子,是因为这些君王讲求仁义而且能推行德政。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年长的人背着柴并且脸上有饥饿的神色,齐景公怜悯他,叹息道:“让官吏去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贤能的人而怜悯(哀)不才的人,是保全国家的根本。如今您怜爱老人而恩惠无所不及(逮),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齐景公听完一笑,面露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贤能的人就喜爱贤能的人,见到不才的人就怜悯不才的人。现在我请求对那些年老体弱无人供养的人,还有年老丧失配偶没有家室的人,根据情况而供给他们财物。”齐景公说:“好。”从此年老体弱的人有人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
晋平公要在春天建造楼台,叔向说:“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注重德政并且致力于施行,减缓刑罚并且遵循(趋)农时。如今在春天建造楼台,是耽误农时的行为。难道这是用来让百姓安身立命,并让后世称自己为人君的做法吗?”晋平公说:“说得好。”于是停止了建造楼台的劳役。
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 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 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 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错误,原文“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称道李广”是为了替李陵辩白,并不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故选C。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4
真题实战练 10
专题16 内容概述题(练习)
一(2025·山东名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董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耶。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驰往谓允曰:“伯嗜①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火典。且忠孝素著,所坐无实,诛之无乃失人望乎 ”允不纳。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长世乎 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 ”允悔欲止而不及,岂遂死狱中,年六十一。
(选自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材料二:
蔡邕之愚,不亡身而不止。愚而寡所言动者困穷而止愚而欲与人家国神人之大则人怒神侗而必杀其躯。邕之应董卓召而历三台,此何时也 帝后弑,天子废,大臣诛夷,劫帝而迁,宗庙烧,陵寝发,人民骈死于原野,邕乃建议夺孝和以后四帝之庙号,举三代兴革之典礼于国危如线之日,从容而自炫其学术,何其愚也!
而不但愚也。汉之宗社岌岌矣,诸庙之血食将斩矣。夫苟痛其血食之将斩,讳先祖之恶而扬其美,以昭积功累仁之允为元后②也,犹恐虚名之无补。乃亟取和帝之凉德不足称宗者而播扬之,是使奸雄得据名以追咎曰:是皆不可以君天下者,而汉亡宜矣。此则人怨神恫,陷大恶而不遣③者也。
以情理推之,邕岂但愚而已哉 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四帝可宗,则灵帝亦可宗矣。邕盖欲修怨④于灵帝,而豫窒其称宗之路,邕于是而无君之心均于董卓,王允诛之,不亦宜乎。董卓曰:“为当且尔,刘氏种不足复遗。”邕固曰“刘氏之祖考不足复尊”。其情一也。故曰:邕非但愚也。虽然,神其可欺、神其可恫乎 则亦愚而已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献帝》)
材料三:
今人俱以蔡邕哭董卓为非,是论固正矣。然情有可原,事有足录,何也 士各为知己者死。设有人受恩桀纣,在他人固为桀纣,在此人则尧舜也,何可概论也 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犹胜今之势盛则借其余润,势衰则掉臂去之,甚至为操戈,为下石,无所不至者。毕竟蔡为君子,而此辈则真小人也。
(选自李贽《汇评三国演义》)
【注】①蔡邕,字伯嘴;②允为元后,确实可做天子;③這,huàn,逃,避;④修怨,报宿怨。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愚而寡A所言动者B困穷C而止D愚而欲与人E家国F神人之大G则人怒H神恫而必杀其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矜,同情,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义相同。
B.其,大概,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的“其”字意义相同。
C.君,名词用作动词,与《项脊轩志》中的“垣墙周庭”中的“垣墙”用法相同。
D.豫,预备,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可以尽豫游之乐”的“豫”意义相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无意中表露出对董卓被杀的叹息,王允因此将他交给廷尉治罪,虽有多人伸出援手,但蔡邕最终还是死于狱中。
B.蔡邕在汉朝政权混乱之时建议剥夺几任皇帝的庙号,恢复三代时的典礼,王夫之认为这是他在炫耀自己的学术。
C.王夫之认为蔡邕是愚蠢的;李贽与当时人们的观点相左,他认为与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相比,蔡邕是君子。
D.同为史论散文,王夫之的文章逻辑严密,从多方面评议蔡邕;李贽的文章则有感而发,借评议蔡邕,讽刺时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每题4分)
(1)邕之髡钳而亡命,灵帝使之然也。
(2)董卓诚为邕之知己,哭而报之,杀而残之,不为过也。
5.李贽认为“蔡邕哭董卓,事有足录”,请根据材料一、二阐释这种观点的理由。 (3分)
二.(2025·安徽天一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为奴,自卖于鲁朱家。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言于上,如朱家指。上乃赦布,召拜郎中。布母弟丁公,亦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短兵接,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臣光曰:高祖起丰、沛以来,网罗豪杰,招亡纳叛,亦已多矣。及即帝位,而丁公独以不忠受戮,何哉 夫进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当群雄角逐之际,民无定主,来者受之,固其宜也。及贵为天子,四海之内,无不为臣,苟不明礼义以示之,使为臣者,人怀武心以徼大利,则国家其能久安乎!是故断以大义,使天下晓然皆知为臣不忠者无所自容;而怀私结恩者,虽至于活已,犹以义不与也。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且远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
材料二:
以大义服天下者,以诚而已矣,未闻其以术也;奉义为术而义始贼。义者,心之制也,非天下之名也。夫高帝当窘迫之时,岂果以丁公为可杀而必杀之哉 当诛丁公之日,又岂果能忘丁公之免己而不以为德哉 欲惩人臣之叛其主,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且嚣然曰是天下之公义也。则借义以为利,而吾心之恻隐亡矣。
夫义,有天下之大义焉,有吾心之精义器。精者,纯用其天良之喜怒思怨以为德威刑赏,而不杂以利者也。使天下知为臣不忠者之必诛而畏即于刑,乃使吾心违其恩怨之本怀,矫焉自诬以收其利。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若丁公者,废而勿用可也;斩之,则导天下以忘恩矣。恩可忘也,苟非刑戮以随其后,则君父罔极之恩,孰不可忘也 呜呼!此三代以下,以义为名为利而悖其天良之大慝①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慝:恶,邪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项氏臣A岂可尽B诛邪C今上始得D天下E而以私怨F求一人G何H示不广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公待间”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的“间”的含义不相同。
B.“招亡纳叛”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的“亡”用法相同。
C.“义者,心之制也”与《石钟山记》“则山下皆石穴罅”所用文言句式相同。
D.“而先叛其生我之恩”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用法不相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布多次使刘邦困窘、受到羞辱,在刘邦消灭项羽之后,季布的处境极为危险,于是换了装扮,成为奴隶来到鲁地朱家。
B.朱家知道季布投奔自己是为求举荐后,亲自去洛阳拜见滕公,陈述利害得失,最终使季布得到高帝重用。
C.丁公原是项羽手下将领,在彭城西追击刘邦时放过了刘邦,在项羽灭亡后,丁公前去拜见刘邦,却被斩首示众。
D.刘邦后来对季布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在王夫之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因为这与“精义”的内涵要求相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4分)
(2)故赦季布而用之,善矣,足以劝臣子之忠矣。(4分)
5.对于高祖杀丁公一事,司马光和王夫之各持什么样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三、(2025·河南九师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庞萌,山阳人。光武即位,以为侍中。萌为人逊顺,甚见信爱。帝常称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庞萌是也。”拜为平狄将军,与盖延共击董宪。时,诏书独下延而不及萌,萌以为延谮己,自疑,遂反。帝闻之,大怒,乃自将讨萌。与诸将书曰:“吾常以庞萌社稷之臣,将军得无笑其言乎 老贼当族。其各厉兵马,会睢阳!”
(节选自《后汉书·庞萌传》)
材料二:
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守珪亦惜其骁勇,欲活之,乃更执送京师。九龄固争曰:“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上[注]曰:“卿勿以王夷甫识石勒,枉害忠良。”
竟赦之。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禄山奏言:“去秋营州虫食苗,臣焚香祝天云:‘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祇,愿使虫散。’即有群鸟从北来,食虫立尽。请宣付史官。”从之。以禄山为闲厩、陇右群牧等使。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安禄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国忠、见素入见,见素因极言禄山反已有迹,所请不可许。上竟从禄山之请。他日,国忠、见素言于上曰:“臣有策可坐消禄山之谋。”上从之。已草制上留不发更遣中使辅璆琳以珍果赐禄山潜察其变。璆琳受禄山厚赂,还,盛言禄山竭忠奉国,无有二心。上谓国忠等曰:“禄山,朕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虏,借其镇遏。朕自保之,卿等勿忧也!”事遂寝。禄山反于范阳。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上闻禄山定反,谓宰相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三:
盖天子无戏言,苟言之有失,则取尤天下。故汉光武谓庞萌“可以托六尺之孤”,及闻其叛也,乃谢百官曰:诸君得无笑朕乎 是知褒贬之言,哲王所慎。至于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察,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夫同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变于俄顷,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此所谓自戾也。
(节选自刘知几《史通·载文》)
【注】上:唐玄宗。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已草A制B上留不发C更遣中使D辅璆E琳以珍果赐F禄山G潜H察其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甚见信爱”,与《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远”中的“见”意思相同。
B.活,使……活,使动用法,与《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中的“闻”用法相同。
C.尤,怪罪,归咎,与成语“以儆效尤”中的“尤”字意思不同。
D.谢,道歉,与《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中的“谢”意思不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武帝称赞庞萌是可以托付幼主和国家政权的人,但庞萌最后因光武帝错下诏书而反叛,刘知几就拿这件事为例说明“天子无戏言”的道理。
B.光武帝信任庞萌是因为庞萌为人谦逊顺从,而玄宗信任安禄山除了自己的盲目自信之外,还受到安禄山自表忠心的欺骗以及辅缪琳的蒙蔽。
C.庞萌的反叛是一时起意,难以预判;安禄山的反叛是蓄谋已久,被多人察觉,甚至杨国忠等人提出了消除隐患的建议,但玄宗最终没采纳。
D.刘知几认为,褒奖各级官吏大臣的时候,应该说他们品德出众像珪璋一样,好的不能再好;如果有被贬黜之人,就把他们当作卑贱的小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禄山密遣亲信选健马堪战者数千匹,别饲之。(4分)
(2)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4分)
5.刘知几强调“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材料二中的事实可以支持刘知几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 分)
一、(2025·湖南衡阳联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帝遣使聘之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节选自《后汉书·严光传》)
材料二:
严光,字子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同光武游学。及帝即位,光乃变易姓名,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求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光也,乃遣安车玄纁聘之,三反而后至。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光不起,于床上箕踞抱膝发书。读讫,问子道曰:“君房素痴,今为三公,宁小差否?”子道曰:“位已鼎足,不痴也。”光曰:“遣卿来何言?”子道传霸言,光曰:“卿言不痴,是非痴语也?天子征我,三乃来。人主尚不见,当见人臣乎?”子道求报,光曰:“我手不能书。”乃口授之,使者嫌少,可更足。光曰:“买菜乎?求益也?”霸封奏其书,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卧所,抚其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而言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节选自《高士传·卷下·严光》)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帝遣使A聘之B舍C于北军D给E床褥F太官G朝夕H进膳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区区,用于自称的谦辞,与《过秦论》中“秦以区区之地”的“区区”意思不相同。
B.鼎足,喻三方并峙之势,与《三国演义》中“以成鼎足之势”的“鼎足”意思相同。
C.要领,腰和脖子,“要领绝”的意思是被处死,与现代汉语的“要领”意思不相同。
D.物色,指形貌,与现代汉语的“物色人选”的“物色”意思不相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光年轻时名气很大,与光武帝一同游历,光武帝即位后,严光便隐居了;光武帝敬重严光,想让他辅助自己,但他最终没有答应。
B.面对侯霸的信使,严光没有起身迎接,在打开侯霸的来信时居然岔腿抱膝;他还嘲笑侯霸痴傻,后把信札丢给信使,显得极不恭敬。
C.严光在写回信时未按来使要求多写一点,他说这又不是买菜要多多益善;侯霸密奏此事,光武帝笑着说严光是狂家伙,还是老样子。
D.严光被光武帝任命为谏议大夫,他不肯接受,于是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来得到光武帝的特别征召,他也没有去;八十岁在家中去世。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司徒霸与光素旧,欲屈光到霸所语言,遣使西曹属侯子道奉书。(4分)
(2)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因共偃卧。(4分)
5.严光是怎样分别拒绝司徒侯霸和光武帝的延请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2025·江西金太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选自《鲁穆公问子思》)
材料二:
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苏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
(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先生A鲁国B之士C然D不以卫之E褊小F犹步玉趾G而慰H存之I愿J有赐K于寡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恒称其君之恶者”与“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恒”含义相同。
B.“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贤而有实者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贤”含义相同。
D.“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与“腹犹果然”(《逍遥游》),两句中的“果”含义不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而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岀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
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
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
(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
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三.(2025·河南金太阳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材料一:
甚哉,白马之祸①,悲夫,可为流涕者矣!然士之生死,岂其一身之事哉 初,唐天祐三年,梁王②欲以嬖吏张廷范为太常卿,唐宰相裴枢以谓太常卿唐常以清流为之,廷范乃梁客将,不可。梁王由此大怒,曰:“吾常语裴枢纯厚不陷浮薄,今亦为此邪!”是岁四月,彗出西北,扫文昌、轩辕、天市③,宰相柳璨希梁王旨,归其谴于大臣,于是左仆射裴枢、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等皆以无罪贬,同日赐死于白马驿。凡搢绅之士与唐而不与梁者,皆诬以朋党,坐贬死者数百人,而朝廷为之空。明年三月,唐哀帝逊位于梁。四月甲子,张文蔚等自上源驿奉册宝,乘辂车,朝梁于金祥殿。夫一太常卿与社稷孰为重 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 虽枢等之力未必能存唐,然必不亡唐而独存也。呜呼!唐之亡也,贤人君子既与之共尽,其余在者皆庸懦不肖、倾险狯猾、趋利卖国之徒也。不然,安能蒙耻忍辱于梁庭如此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列传·唐六臣传》,有删改)
材料二:
昭宗虽暗不足以图存,而无淫虐之慝足以亡国。朱温起于群盗,无尺寸之功于唐,而夺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荐绅之士、建牙分阃④之帅,无有一人感怆悲愤、不忍戴贼以为君者,而独得之丁会。丁会闻昭宗凶问,帅将吏缟素流涕,而降河东,曰:“虽受梁王举拔之恩,诚不忍见其所为。”盖汉、宋之亡,忠节不胜书,而唐之亡也,唯此一士耳。
或曰:李克用亦唐贼也,去朱温而即李克用,奚愈焉 曰:丁会于此时无可归矣。以独力而思讨贼,昭宣帝刀俎之余肉,无能辅矣。保境以自固,汴、晋夹焉,而必不可以终日,则兵民且歼于凶人之刃。乃在温篡弑未成之日,则克用之去温也无几在温弑主之后则克用犹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命之勋臣,而身亦可以无辱矣。项羽杀韩王,而张良归汉。韩王不死于项羽,汉抑岂能分天下以王韩者 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李克用虽有其心,未有其事,君子可许其改而弗亟绝之,则克用可归,会亦舍此而奚归乎 唐之亡,盈天下而唯一士也,会奚让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昭宣帝》,有删改)
[注]①白马之祸,指唐末权臣朱温篡夺唐朝统治大权而杀朝官的事件。②梁王,即朱温。③彗星不时地在空中来回游荡,被古人看作为诡谲的异常天象。④建牙,指武将出征时树立的军旗。分阃,指出任将帅。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则克用之去A温也B无几C在温弑主之后D则克用犹未有此E滔天之逆F而相依G以自全H焉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牵连,治罪,与《苏武传》“副有罪,当相坐”中的“坐”意思相同。
B.蒙,遭受,与《过秦论》“惠文、武、昭襄蒙故业”中的“蒙”意思不同。
C.于,对,与《醉翁亭记》“行者休于树”中的“于”均为介词,但意思不同。
D.诚,实在,与《屈原列传》“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中的“诚”意思相同。
★3.(内容概述题)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梁王指责裴枢落于轻浮浅薄而不再纯朴厚道,但其实裴枢是一个坚守原则的宰相,他拒绝了梁王任命被宠幸官吏做太常卿的无理要求。
B.宰相柳璨迎合了梁王的意图,将天地出现的异象当成处死忠臣的借口,此后梁王变本加厉,忠于唐朝而不归附梁王的官员很多都被处死。
C.在唐末乱世,即使丁会想自行讨贼也不可能,因为昭宣帝已经任人宰割。就算只是想要保住地方,在汴、晋叛军包夹之中也是不能长久的。
D.有人认为,丁会投奔叛贼李克用是不合适的;王夫之认为,丁会走投无路,暂时投奔李克用情有可原,君子应该允许丁会改正错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枢等不死,尚惜一卿,其肯以国与人乎 (4分)
(2)归其为我报君父之雠者,则虽不能存我故国,而志亦可以伸。(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指出了唐朝灭亡的朝廷内部的原因,请分别简要概括。(3分)
1.【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试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宝。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太公建议将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
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
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
2.(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 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 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 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