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文言翻译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5
★解题图谱 5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重点实词译 5
★类型二: 关键虚词译 6
★类型三: 句式结构译 7
命题预测 8
★高频考法 8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文言翻译题 题量 2020年到2024年,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均有文言翻译题出现。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类句子:(1)含有重要实词、虚词的句子;(2)含有固定结构的句子;(3)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4)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5)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句意的句子。
分值 8分
题型 主观题
题干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1—2024高考文言翻译题分析表
年份 卷别 翻译文句 考查重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重点实词:当、乡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重点实词:得当、愧、文 句式结构:固非……也
新课标Ⅱ卷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重点实词:辟、自、游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重点实词:贤、高 句式结构:…者,…也
2023 新课标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先 关键虚词:者、是以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一隅、审、信 关键虚词:而、焉
新课标Ⅱ卷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重点实词:却、周旋 句式结构:不亦……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重点实词:不意 句式结构:斯亦……乎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军师 固定句式:何……乎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重点实词:患、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题型特点
文言翻译题特征
命题特点 综合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设问方式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题实质 侧重于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翻译。
★解题图谱
★类型一: 重点实词译
重点实词译是指待翻译的句子,实词居多。所谓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例1.(2023·全国甲卷,节选)将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例2.(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类型二: 关键虚词译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不必译出。
例3.(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例4.(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类型三: 句式结构译
句式结构译,是指待翻译的文句以句式结构为侧重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其中:①判断句:应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应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应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应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例5.(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选自《名实说》)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题看,“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仍将是文言文翻译的高频考法。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未来趋势
文言翻译历来比较稳定,未来的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17 文言翻译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6
★解题图谱 6
核心精讲 7
★类型一: 重点实词译 7
★类型二: 关键虚词译 8
★类型三: 句式结构译 9
命题预测 11
★高频考法 11
★未来趋势 1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文言翻译题 题量 2020年到2024年,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均有文言翻译题出现。 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类句子:(1)含有重要实词、虚词的句子;(2)含有固定结构的句子;(3)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4)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5)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句意的句子。
分值 8分
题型 主观题
题干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1—2024高考文言翻译题分析表
年份 卷别 翻译文句 考查重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重点实词:当、乡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重点实词:得当、愧、文 句式结构:固非……也
新课标Ⅱ卷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重点实词:辟、自、游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重点实词:贤、高 句式结构:…者,…也
2023 新课标Ⅰ卷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重点实词:骄侮、先 关键虚词:者、是以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重点实词:一隅、审、信 关键虚词:而、焉
新课标Ⅱ卷 (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重点实词:却、周旋 句式结构:不亦……乎
(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重点实词:不意 句式结构:斯亦……乎
2022 新高考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军师 固定句式:何……乎
2021 新高考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重点实词:患、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答案】
(1)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
(2)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主持,引申为率领;“专”,专门,可意译为“全力”;“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引申为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感到惭愧;“文”,文饰,掩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个孙子名叫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士兵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垦戍边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敢的人和奇才剑客。我愿意亲自率领一支队伍,到兰干山南面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全力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皇帝赞许李陵的豪情壮志,就答应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队。李陵搏战攻击,匈奴军转身退回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徒步与匈奴骑兵战斗,又杀敌几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士兵很多被杀死,无法前进。李陵说:“没有脸面回去见皇上呀!”于是投降了。皇帝非常愤怒,群臣都责备李陵,皇帝拿这件事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辩护说:“李陵侍奉父母很孝顺,结交士人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而且李陵率领的步兵不满五千人,深践(深入)敌人的军事要地,阻挡(抵挡)数万敌军。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然而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他之所以没有死节,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把司马迁下狱(关进牢狱),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武帝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于是对武帝说:“抓获了匈奴俘虏,说李陵在教单于制造兵器,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诛杀了李陵全家。不久后听说,教单于练兵的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将李绪刺杀。匈奴单于的母亲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匿在北方。直到大阏氏去世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都成为掌权的贵族。卫律常常伴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外朝,有大事才召入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武帝遣李广利率七万人出兵五原,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率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了九天。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罪行显著而不可掩盖。如果说他孤军奋战而无援助,那么他率领五千步兵出塞,是他自己炫耀勇敢,而不是汉武帝命令他无法推辞的。李陵的家族因此受祸,他将灾祸转嫁给了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难道也要把罪责推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受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转战,那么匈奴难道没有可信任的人吗?如果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单于又怎么能信任他并委以重兵,让他深入敌境与汉将对峙呢?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题型特点
文言翻译题特征
命题特点 综合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设问方式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命题实质 侧重于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对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翻译。
★解题图谱
★类型一: 重点实词译
重点实词译是指待翻译的句子,实词居多。所谓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例1.(2023·全国甲卷,节选)将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执母丧,倚庐三年,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忍及此耶?”葬之先期,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尝知汀州宁化县,提点刑狱杨纮入境,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纮就询其故。对曰:“贫以利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而我欺之,我又何怨?”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2)纮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
【答案】
(1)(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还能有机会吗?”
(2)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是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
【解析】①重要实词:涕(眼泪)①重要实词:察(考察、访查)
参考译文:
(周尧卿)为母亲守孝时,他在墓旁修筑草庐居住了三年。把柴草当作席子,把土块当作枕头,即使生病了也不喝酒吃肉。有人用礼制劝勉他,他说:“《礼记》上说‘老人、病人不需要停止喝酒吃肉’,也许是因为忍受不了丧亲之痛罢了。我虽然病了但还没有年老,能忍心像这样做吗?”安葬母亲之前,他亲自背土筑坟。有人告诉他说:“古代贫穷无法安葬逝者的人或许会这样做,现在你何必自苦呢?”(周尧卿)流着眼泪说:“过了这一次,即使我想尽心竭力(侍奉母亲),还能有机会吗?”……他曾在汀州宁化县任知县,提点刑狱杨纮刚进入境内,暗中观察刺史行为的优劣,他看到身戴刑具却仍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杨纮就靠近并询问原因。那个人回答说:“我因为家贫贪利,给别人作假证,(知县)为人正直不折,法令不可违反而我却违反了,我又有什么理由怨恨呢?”杨纮到了县里,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只是凭借所听到的情况举荐他。庆历年间,范仲淹举荐周尧卿为可作为学习榜样的老师,可惜周尧卿还没有得到起用就去世了。
例2.(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答案】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解析】“忠”“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臣,佞臣; “则……则……”,就……就……。“忠”“佞”作“化”的宾语,可以推断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后的句式与原句应尽量一致。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
★类型二: 关键虚词译
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些虚词必须译出。有实词义项的,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这两类需要译出。②有些虚词不必译出。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此类不必译出。
例3.(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淝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
【答案】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解析】与(介词,和、与)、而(连词,表修饰,不译)、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参考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大军进驻寿阳,在淝水岸边摆好阵势,与晋将谢玄(隔水)对峙。谢玄派人对苻坚说:“您率大军长途跋涉深入我国境内,却临水列阵,这是不想速战。请您稍稍后退,让将士们得以展开战斗,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观战,不是很愉快吗!”
例4.(2023·新课标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答案】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解析】关键虚词:者、是以
参考译文:
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晋阳解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的首位。张孟谈说:“晋阳的战事,高赫并没有大功,现在成了第一个受赏的,这是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的战事,让我的国家宗庙都陷入了危机。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到后说:“这是懂得正确行赏啊,襄子!奖赏一个人而能使天下做臣子的没有敢失礼的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的道理。善于赏罚的人,能使百官不敢越权,群臣不敢失礼。君主设立法令,而臣下没有奸诈之心。这样的话,就可以算是善于赏罚了。襄子有君臣关系密切的恩泽,掌握着令行禁止的法令,这样尚且还有骄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襄子不善于惩罚的原因。做臣子的人,谋事有功才应该奖赏。现在高赫仅仅是不骄傲轻慢,而襄子却奖赏他,这是不善于奖赏。所以说,孔子不懂得正确行赏。
★类型三: 句式结构译
句式结构译,是指待翻译的文句以句式结构为侧重点。翻译时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其中:①判断句:应加上“是”“就是”等词语。②被动句:应加上“被”字。③倒装句:应将译句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整过来。如:状语后置句,译时要将状语调到动词前;定语后置句和宾语前置句,译时要将定语和宾语恢复原位。④省略句:应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通顺。⑤固定句式(结构):千万不要生硬地翻译,它有固定的译法,须在平时掌握好。
例5.(2021·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答案】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
【解析】“忠”“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忠臣,佞臣; “则……则……”,就……就……。“忠”“佞”作“化”的宾语,可以推断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翻译后的句式与原句应尽量一致。
参考译文:
臣司马光认为:古人有句话说:“君主清明,臣下正直。”裴矩对隋朝奸佞却对唐朝忠贞,不是他的生性有了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成忠臣。由此可知,君主如目测日影的表,臣子如同日影,表一动影子就跟随移动了。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选自《名实说》)
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
【答案】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解析】本题“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
参考译文:
世人称颂的名声,有谨慎笃厚、端正平和、谦逊礼让。这三者都是最美的名声,却不知道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行为,不是人们所说的高尚的行为。行为高尚的职分,在于治理国家,安定天下,有刚毅的节操,被国君敬畏;有深远的谋略,替天下长远考虑;君臣相处融洽就留下共事,不融洽就遵循道义离开。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题看,“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仍将是文言文翻译的高频考法。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绍圣御史安民之子也。登政和八年进士第。靖康初,除大理司直。高宗南渡,辟浙帅机幕。建炎四年,诏:“故监察御史常安民,抗节刚直,触怒权臣,摈斥至死。今其子孙不能自振,朕甚悯之。”召同至行在,至则为大宗丞。绍兴元年,乞郡,得柳州。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答案】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
【解析】
关键实词:“故”译为“已故、故去”;“抗节”译为“坚守节操”;“摈斥”译为“排斥”;“子孙”是偏义复词,偏指“儿子”;“振”译为“振作”;“悯”译为“怜悯”。
关键虚词:“其”,代词,他的;“之”,代词,他。
文言句式:“摈斥至死”为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今其子孙不能自振”为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今其子孙不能振自”。
参考译文:
常同,字子正,邛州临邛人,是绍圣年间御史常安民的儿子。常同政和八年考中进士。靖康初年,被授任为大理司直。高宗南渡,征召任用(常同)为浙帅机幕。建炎四年,皇帝下诏说:“已故监察御史常安民,坚守节操、刚直不阿,触怒权贵,被排斥而死。如今,他的儿子不能自立,我非常怜悯他。”征召(常同)到皇帝所在地,到了以后便任命(他)为大宗丞。绍兴元年,(常同)向朝廷请求到郡县任职,得以担任柳州知州。
★未来趋势
文言翻译历来比较稳定,未来的趋势,不会有太大变化。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徐勉,字修仁,东海郯人也。勉幼孤贫,早励清节。年六岁,属霖雨,家人祈霁,率尔为文,见称耆宿。及长好学,宗人孝嗣见之叹曰:“此所谓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年十八,召为国子生,便下帷专学,精力无怠。同时侪辈肃而敬之。祭酒王俭每见,常目送之,曰:“此子非常器也。”每称有宰辅之量。
(选自《南史·徐勉传》,有删改)
【答案】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
【解析】
关键实词:“目”,名词作状语,用目光;“非常”,古今异义词,“非”译为“不是”,“常(器)”译为“普通(人)”。
关键虚词:“之”,代词,代指徐勉。
文言句式:“祭酒王俭每见(之)”为省略句,“此子非常器也”为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译为“不是”。
参考译文:
徐勉,字修仁,是东海郯人。徐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很小就自我勉励,恪守高洁的节操。六岁时,恰逢连绵大雨,家人祈祷放晴,(徐勉)随意写了一篇祷文,竟被有名望有学问的老人称道。年龄稍大后喜爱学习,同族人徐孝嗣见到他赞叹说:“这就是所说的人中的骏马,一定能到达千里之外啊。”十八岁时,被召为国子生,他就闭门苦读,专攻学业,精力很好,不知疲倦。同辈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都用目光送他离去,说:“这个人不是普通人。”常称赞他有宰辅的气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