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7
真题实战练 12
专题17 文言翻译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2)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3)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4)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5)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答案】(1)我以为陛下(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
(2)我虽然愚钝怯懦,定当亲自迎着箭和石头,做众将的前驱,能够捐躯报答国家的厚恩,也就心满意足了!
(3)宗泽的威望一向显著,既已上任,首先逮捕诛杀了几名窝藏盗贼的坏人。
(4)防守的器械已经完备,多次上表请皇帝返回京都,但是皇帝采用黄潜善的计策,决心到东南去,不回复(宗泽)。
(5)摆好阵势然后作战,这是兵法的常态;用兵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领善于思考判断。
【解析】
意:以为。黜:降黜。陟:升进。“大明黜陟”省略了宾语“奸邪”“贤能”,翻译的时候要加上。(2)驽:愚钝。躬:亲自。先:前驱。得:能够。
素:向来,一向。既:已经。至:到,文中指上任。舍:名词活用为动词,文中指“窝藏”。
具:器具,器械。累:多次,屡次。报:回复,答复。
(5)“阵而后战,兵法之常”为判断句,翻译时需补充系动词“是”。阵:名词活用为动词,摆好阵势。常:常规,常态。“一心”,一个人的心意或整个心思,此处引申为“善于思考判断”。
参考译文: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庚戌,任命宗泽为襄阳知府。宗泽在襄阳,听说黄潜善又提倡与(金人)停战讲和,(于是)进呈奏章说:“自从金人二次入侵,朝廷没有任命一员将领,派遣一支部队,只听说奸诈邪恶的臣子,早晨进一言请求停战,傍晚献一策向敌求和,最终导致二帝远迁北国,国家蒙受耻辱。我以为陛下(必定)勃然大怒,降黜奸邪,升进贤能,以期中兴王室。(不料)如今(皇上)已经即位四十天,没听说发布重要号令,只见刑部命令里说,不得誊写、传播大赦布告到河北东、西两路以及陕西蒲、解二州,这是消除天下百姓的忠义之气,自行断绝了与当地百姓的领属关系(的做法)啊。我虽然愚钝怯懦,定当亲自迎着箭和石头,做众将的前驱,能够捐躯报答国家的厚恩,也就心满意足了!”皇帝看了他的奏章,大为赞赏。等到开封府尹职位空缺时,李纲说:“安抚、收复旧都,非用宗泽不可。”于是任命宗泽为东京留守,担任开封府尹。当时金人骑兵驻扎在黄河边上,早晚都能听到他们鸣金击鼓的声音,而京城里用以瞭望、攻守的高台全部废弃,士兵、百姓混杂而居,盗贼恣行不法,人心骚乱不宁。宗泽的威望一向显著,既已上任,首先逮捕诛杀了几名窝藏盗贼的坏人,下令说:“做盗贼的人,偷盗财物不论轻重,一律按军法处置。”因此盗贼收敛形迹。于是抚慰军民,修整楼台,多次出兵挫败敌人,进呈奏章请求皇帝返回京城。真定府、怀州、卫州之间,敌兵很多,正在暗地打造武器,做入侵的准备。宗泽为此而担忧,于是北渡黄河,邀集诸位将领共商大事,图谋夺回失地。在京城四面营垒各置官吏,以统领所招集的士兵,制造一千二百辆战车。又占据险要之地,在城外设立二十四座坚固壁垒,互为依托、紧密呼应的营寨沿汴河依次排列,联结河东、河北忠于朝廷的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各路人马都愿听从宗泽指挥。宗泽又开掘五丈河来打通西北商旅线路。防守的器械已经完备,多次上表请皇帝返回京都,但是皇帝采用黄潜善的计策,决心到东南去,不回复(宗泽)。秉义郎岳飞违反军法,将要受刑,宗泽一见他就大感惊奇,说:“是将才啊。”恰逢金人进攻汜水,(宗泽)将五百名骑兵交给岳飞统领,命他将功赎罪,岳飞将金人打得大败,然后返回。(宗泽)升任岳飞为统制,对他说:“你的智谋勇敢,即使是古代的良将也无法胜过,然而你喜好在旷野交战,这不是万全之策。”于是授予岳飞布阵图示。岳飞说:“摆好阵势然后作战,这是兵法的常态;用兵的巧妙之处,在于将领善于思考判断。”宗泽赞同他的说法,岳飞因为这件事而闻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3)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4)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5)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答案】
(1)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粮食(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2)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人一样。
(3)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官府)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4)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承担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5)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却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
【解析】
故事:按照旧例,名词活用作状语。廪:本义为粮仓,引申为粮食,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发粮食。而:表承接,就。
为:设置。粜:卖出粮食。籴:买粮食。(3)民取息钱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取息钱民者”。纵:放开(贷款)。官为责其偿:省略句,“为”后面省略代词“之”。责:责令,督促。偿:偿还。(4)事有非便文者:定语后置。一:一概。自任:自己承担责任。前一个“以”为连词,表修饰,后一个“以”意为“因此”。累:连累。(5)蚤:同“早”。少:同“稍”,稍微,丝毫。躬亲:亲自处理。
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越州知州。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需要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家,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州府),并且谨慎地做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粮食(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吃剩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让他们担当赈济的事务。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多石,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人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加倍给予他们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官府)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个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承担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却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喝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节选自《宋史·张咏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3)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答案】
(1)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
(2)(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
(3)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解析】
(1)属:恰逢,正值。岁歉:当年歉收。鬻:卖,可联想“卖官鬻爵”。宽:宽宥,减轻。(2)自活:即“活自”,“自”作宾语时常前置。蜂:像蜂群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深:大。(3)阍吏:守门的小吏。傅先生天下贤士:判断句。名:直呼其名,名词活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
当初,蜀地士人知道读书向学,但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州里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都有学问品行,受到乡里的称赞;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个人果然考取了进士。士子们从此懂得了努力上进。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正值当年歉收,百姓有很多人私自贩卖盐来自给。(官府)捕获了几百个犯法的人,张咏全都减轻刑罚然后遣散他们。部下属官请求说:“不严加制裁,恐怕无法禁止此事。”张咏说:“钱塘一带十万户人家,饥饿的人有八九万,(这些人)如果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强盗,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害。等秋天收获了,将会仍然按旧法办事。”(咸平)五年,宋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异,又任命他担任益州知州。适逢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因此令他转告张咏说:“有爱卿在蜀地,我没有西顾之忧了。”
张咏与青州人傅霖小时候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显贵之后,寻找傅霖三十年,但没找到。到这时(傅霖)来谒见,守门人来报告说傅霖求见,张咏责骂他说:“傅先生是天下(很有名)的贤士,我尚且没机会跟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直呼其名!”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宋]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3)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4)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
(1)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2)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
(3)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就召见伯和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了他的建议。
(4)伯和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
号:号称。以:用、拿。检束:检点约束。
苟合:随意迎合。是是非非:第一个“是”和“非”要译为动词。要:关键。申:申述,表明。试:尝试。
方:副词,将,正要。召:召见。用:采用。
(4)治:担任。无:无论。苟简:草率简略。所创立:创立的东西。
参考译文:
老人家姓欧阳,名发,字伯和,庐陵人,是太子少师欧阳修的大儿子。他为人纯真朴实,不欺骗人,表里如一,清静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专心一意爱好礼义,刻苦学习。胡瑗掌管太学,号称大儒,用法律制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这时候(他的父亲)欧阳修已经显贵,他年龄已十五岁,拜胡瑗为老师,恭谨温顺,谨小慎微,又完全能够讲解古乐钟律方面的学问。
年长以后,学问大有长进,他不钻研科举方面的文词,只研究原始宇宙立“道”方面的原理,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君臣世系、制度文物以及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学问,他没有不研习的。他研究学问不致力于抄袭掠取他人的成果来应付眼前的需要,一定要刨根究底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论定编次,分门别类,对某一问题的考证一定要有所得,获得的结果一定要能够得到运用。唉!他的志向太宏大了。但是他与人相处不随意迎合(他人),论辩事理时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即使)遇到权贵也不稍微屈从退让,关键之处一定表明自己的想法,因此也不肯轻易尝试显示自己所拥有的看法,人们也很少能真正了解他。他的死,现在眉山的苏轼哭他,认为他得到了他父亲欧阳修的学问,与汉代的蔡邕、晋代的张华等人一样。
伯和担任殿中丞时,曹太后死了,朝廷下诏书要求确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襄拿不定主意不能解决,正要上朝,召见伯和询问相关制度,他不慌不忙地回答,陈襄就上奏朝廷采用了他的建议。当时,朝廷正下达司天监讨论古代占问天象的书是否相同,将调和综合为天文之书,长时间不能完成,而陈襄正总管这件事情,就推荐伯和负责修订。伯和推求、考证正确、错误,采纳、舍弃、比较、排序,书写成后,朝廷下诏收藏于太史局中。
伯和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他写成的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没有写完的书还有十多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答案】
(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且使她的家臣回归(公主身边),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2)王安石向来和他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恃”, 倚仗,依靠;“薄”,轻视;“为……笑”,被动结构,被……耻笑。
(2)题得分点有: “素”,向来;“方”,正要;“俟”,等待;“处”,安置。
参考译文: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祜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杨嗣复》,有删改)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
【答案】
(1)因为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
(2)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职爵位,这都是为自己打算的计策罢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以:因为;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不许之,宾语前置。
(2)重:注重;刑辟:刑法,刑律;官爵:官职爵位;图:谋划,打算。
参考译文:
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太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之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
皇帝在延英殿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武则天)任用官员,有人从平民百姓到了宰相之位,这些人在当时是得力的大臣吗?”杨嗣复回答说:“天后重视刑罚,而对于官爵看得很轻,这些都是为自己谋划的计策。凡是用人之道,通过历练才知道这个人是否有才。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有时需要进行提拔;而太平之日,不如根据资历。古人提拔士兵当大将,这并非在太平时期发生,大概只是迫不得已才任用这样的人。”
宣宗即位,召他进京任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他从潮州回来,走到岳州生病了,一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赠官尚书左仆射,赐谥号孝穆。
三.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国本默定久矣。生而命名,从后从土,首出九域,此君意也。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殿下每谓首辅社稷臣,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以勤归十年,年七十。负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
(1)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
(2)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
【答案】
(1)按照旧例,其他王子的讲官都是检讨担任,只有裕王殿下的讲官兼用了编修,这就是首辅的意思。
(2)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故事”,按照旧例; “止”,仅仅,只;“相”,辅佐,辅助。
(2)题得分点有:“复”前添加主语“皇帝”,省略句;“颁”,送发;“驰归”,快速回乡;“存问”,慰问;“有司”,有关官员;“敕”,皇帝命令;“上方”,朝廷。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时,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身边的人用一千金贿赂严世蕃,严世蕃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蕃常暗自怀疑,一天让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我父亲什么没有?”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国本早时就默定了,裕王生下来就取名载垕,从后从土,首出九域,这是皇上的意思。按照旧例,其他王子的讲官都是检讨担任,只有裕王殿下的讲官兼用了编修,这就是首辅的意思。殿下还常说首辅是治国的能臣,你从哪里听到这些流言蜚语?”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
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四.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会刘稹拒命,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
(1)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
(2)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答案】
(1)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
(2)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山西,崤山以西;袭取,攻取;“留食邢州”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
(2)得分点:少,年轻时;与……善,和……交好;处,决断。
参考译文:
恰遇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山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杜牧在诗歌创作上,
情致豪迈,人们号称他为“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五.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
(节选自《宋史·曹玮传》)
(1)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
(2)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
【答案】
(1)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
(2)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逐”,驱逐,流放;“恶”,厌恶,讨厌;“附”,依附,“为”,是。
(2)“宿将”,老将;“为……所”,被动句;“即日”,当天;“从”,带领,率领;“弱卒十余人”,定语后置,十几个瘦弱士兵。
参考译文:
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被授予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年,被贬为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丁谓失势后,又恢复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州。被授予昭武军节度使,掌管天雄军。
一.(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
“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参考译文: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二、(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答案】
(1)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奈……何”为固定句式)
(2)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
【解析】
(1)“奈……何”为固定句式。
(2)“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结构相同,“室”与“养”都应该作动词,“不养”可理解为“无人供养”,“不室”可理解为“没有成家”;根据语境准确判断为定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太公而问道:“将如何对待他们的官员和民众呢?”姜太公回答说:“我听说要是喜欢一个人,连他房上的乌鸦都会喜欢;要是憎恶一个人,连他房外的篱笆都会憎恶。全部杀掉那些敌人,不要使他们留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周公进来,武王说:“对他们的官员和民众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耕种自己的土地,不改变对旧人新人的态度,只要是仁德的人就亲近他。百姓有了罪过,都是国君一人的责任。”武王说:“胸怀真广大啊,天下能够平定了。大凡君王之所以尊重士和君子,是因为他们仁爱而有德行。”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有老年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齐景公怜悯他,长叹一声说:“命令官吏供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爱有才德的人而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现在您怜悯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齐景公面带喜色。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喜爱有才德的人,见到没能力的人就同情没能力的人。现在请让我寻找老弱而无人供养的人,孤苦而没有成家的人,评定后供给用度。”齐景公说:“好。”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夫寡妇有了家室。
三、(2021·天津卷,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节选自苏轼《魏武帝论》)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答案】
(1)(魏武帝)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
【解析】
(1)败:错误。是以:因此。成:成就。(2)故:所以。重:谨慎。轻:草率。
参考译文:
(魏武帝)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可以慢慢图取。在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了兵家大忌,但可以达到目的。对于孙权,可以用计谋巧取,不可用势力强攻,想要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预料事却不擅长预料人导致的错误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4
真题实战练 6
专题17 文言翻译题(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帝览其言而壮之。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由是盗贼屏息。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真定、怀、卫间,虏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造战车千二百乘。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升飞为统制而谓之曰:“尔智勇材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飞阵图。飞曰:“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泽是其言,飞由此知名。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明黜陟,以再造王室。
(2)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3)泽威望素著,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
(4)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5)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20分)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越州赵公救灾记》)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2)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3)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4)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5)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2分)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咸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节选自《宋史·张咏传》)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2)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3)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6分)
欧阳伯和墓志铭
[宋]张耒
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
(3)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4)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二.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杨嗣复》,有删改)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
三.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国本默定久矣。生而命名,从后从土,首出九域,此君意也。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殿下每谓首辅社稷臣,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以勤归十年,年七十。负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
(1)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
(2)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
四.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会刘稹拒命,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
(1)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
(2)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五.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谪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
(节选自《宋史·曹玮传》)
(1)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
(2)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
一.(2021·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二、(2022·全国乙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三、(2021·天津卷,改编)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节选自苏轼《魏武帝论》)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