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9语言鉴赏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19语言鉴赏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2:05

文档简介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8
真题实战练 20
专题19 语言鉴赏题(练习)
(2024·山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怀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语言鉴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偏逢”“常见”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
B.颈联出句写诗人愁苦时翻看易经,给自己占上一卦,以安慰愁苦的心灵。
C.颈联虚实结合,对句以虚幻的梦境来表现诗人的愁苦之深,是为虚写。
D.尾联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自嘲自己还不如湘浦雁,进一步突出其命运的悲惨。
2.诗歌首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案】1.A 2.①以秋风落叶,黄菊残花来营造凄凉、萧瑟的氛围,烘托诗人悲伤的心情;②为全诗奠定愁苦的感情基调;③结构上:总领全诗。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错,颔联的意思是秋雨绵绵寒气过早地来临,清晨山林深处很晚才见到阳光,并不是说时光易逝。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题重点考查首联诗句的作用。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在秋风中飘荡的落叶正在悲伤,凋落的黄菊又要等待谁。树叶飘零,黄菊花残,渲染了一种萧索、阴冷、凄清的氛围。诗人感物伤怀,感叹自己年老体衰和处境艰难,流露出一种孤独悲凉的愁绪。
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愁苦的感情基调,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
(2024·陕西宝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②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杳杳:深远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
B.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
C.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D.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
★(语言鉴赏)4.“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3.B 4.①这句诗写客人乘坐小船,孤身只影,在烟水迷漫的江流飘荡。②“片帆烟际”四个字,配上“闪孤光”三字,给人一种孤寂凄清之感,天上地面,景色凄清一片。③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分析】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错误。应该是离别的惜别之情。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片帆烟际闪孤光”的意思是:那一片远去的孤帆,在水天交汇处泛起一点白光。“烟际”是指云烟迷茫之处。江上的雾气和天边的云气混成迷茫的一片,而亲友的那只孤舟即将消失在那里。送别诗中常有的情感一是担心旅途遥远,友人能否安全到达,一是担心有人旅途的寂寞孤单。这里,用“烟际”来突出一个“远”字,而云烟迷茫也代表着未知的前程。用“孤光”来突出旅途的孤独。
本句运用借景抒情,写帆影在斜晖下,于烟波浩淼的江流中闪烁着孤独的光芒,渐行渐远的景象。词人有意将“楚天”之“长”,与“帆”之“孤”对比,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写帆影之孤,其实是衬托出离人行旅之孤,也寄托了词人的对朋友的眷恋难舍之情和别后寂寞孤独之感。写景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完美,有浑然一体之妙。
(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5.判断本诗押韵的字一共有( )个。
A.3 B.4 C.5 D.6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语言鉴赏)7.请赏析诗歌的颔联。
【答案】5.C 6.C 7.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常识的能力。
本诗中韵脚相同的字有:阑、干、寒、看、斑,故押韵的字共有5个。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错误,这一说法诗中无根据。“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描写元日众人围坐饮酒,互相谈论年龄的热闹情景。不能看出是“众人嘲笑”。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炼句题需要首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本句中还需注意用的比较凝练的动词。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前句写暖阳照耀山峰,调节着人间的气候,让人感到春日融融;后句写春风吹拂,使树木舞动,好为人们吹走春日寒冷,前句从触觉角度描写暖日照耀山峰,让人感到温暖后句从视觉角度,描写春风吹拂之景,生动形象地表现新春来临之时天气转暖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元日感受美好气象的美妙心境。
(2024·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
【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语言鉴赏)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9.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8.C 9.(1)我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借在空中振翅高飞鸿雁,抒发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
(2)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在诗歌中“鸿雁”抒发思乡怀亲的情感,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
【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分析作答。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冥鸿”这一意象的解读。
“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鸿雁在空中振翅高飞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不会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由此,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
“鸿雁”这一意象,常有思归思亲之意。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
(2024·福建三明·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语言鉴赏)11.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0.B 11.①意境沉雄悲壮。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
②情感深沉蕴藉。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③行文起伏顿挫。诗人的漂泊之感、遭际之难、岁月之思和家国之忧非喷薄而出,乃曲折而至。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错误。“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情感苍凉悲壮。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洞庭之东江水西”,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不禁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前两联出句取景开阔,对句苍凉悲壮。意境沉雄悲壮。
结合注释内容“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分析,此诗写于北宋灭亡之后,颈联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无可奈何。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不堪忍受。诗人处境窘迫,心系国家安危,感情深沉。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悲伤的落寞情怀。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行文起伏顿挫。
(2024·安徽六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
杨万里
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①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
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D.尾联写到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
★(语言鉴赏)13.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答案】12.D 13.①叙事、描写富有生活气息,纯朴自然。吃药后心腹烦闷,为遣闷东园赏景;条条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这些平常事平常景,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②以口语入诗,活泼风趣。“正腹烦”“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这些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
③诗作构思精巧。首联写因药后心烦,为遣怀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穿行东园桃李,身在林中树旁浑不见景,可隔着溪岸,却见一派繁盛,于此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一路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首尾圆合,构思精巧活泼。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错误。“脚力酸时坐看山”是说等到脚走酸了时正好可以坐着看山观景。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题“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诗歌的语言风格设题,且题干中已经给出了本诗的风格,即“纯朴”“自然活泼”,接着考生就要从诗歌的用语、所写的景等方面分析这一风格。
从诗歌中所写的事情与所绘景来看,“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诗人吃药后心情烦闷,于是来到东园,想要派遣内心的郁结之气;这是平常富有生活气息的事情的描写。来到东园,触目所及的是“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小径、红白的花、桃李、柳树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景,非常朴实自然。
从诗歌中使用的语言来看,“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一一三三”“红红白白”“浑不见”“脚力酸时”等等,诗中使用诸多白话口语,通俗易懂,直白活泼。
从诗作的构思来看,首联介绍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赏景。中间两联写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却“浑不见”,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颇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理趣;尾联写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春光美好,观景累了恰好坐着观山,再由景到人,构思精巧活泼,首尾圆合。
(2024·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日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①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②。
[注]①贫家:诗人自指。②“腐草”句:参见《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说自己幽居于深山之中,独白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
B.诗人因为颔联的“微行”,才发现首联所说的美景,但两联换位,却是匠心独运。
C.薰风吹鬓而加一“ 老”字,表现作者感收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壮志未酬的心情。
D.本诗抒发诗人夏日山居情怀,前四句即景抒情,后四句寄情于景,全诗情景交融。
★(语言鉴赏)15.本诗语言清新淡雅,看似不甚雕琢,细品实则有味。请以首联为例,赏析诗人用语的精妙。
【答案】14.C 15.①量词的使用精妙。描写的是初十的月亮,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诗人别出心裁,称之为“片”,体现诗人观察细致、用语新巧。②动词的使用精当。用一“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渐渐明的过程。用一“沿”字,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③形容词的使用传神。用“白”“明”等词写景,体现月光的素雅、皎洁,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壮志未酬”于诗中无据,和暖的南风吹动我稀疏斑白的鬓发。主要是表现作者慨叹岁月消逝的心情。薰风吹鬓而加一“老”字,便表现自己叹岁月消逝、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的心情。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一片月亮在黄昏后升起,把树林照亮;它又仿佛沿着溪流而上,把山涧洒满了清光。写夏夜初临的情况。时当初十,月亮早早地升起,照在林子里,一片光明。诗给月亮所下的定义就很适合初十的月亮,因为是大半个,既不是圆的可称为轮,也不是弯的可称为钩,所以别出心裁称之为片。“片月”的量词“片”使用精当。
随着月亮的升高,又渐渐照着了低处山涧的流水。这两句观察得很细,用语也十分精到。月亮照着树林,清光如水,诗人又用了个“生”字,既给月光以主动性,又刻绘出天渐渐黑、月光渐渐亮的过程。对句写山涧,更令人叫绝。月亮升高,仿佛是沿着流水而上,出语很新。月亮高了,照的角度不同,所以先照到林木,后照低深山涧。则化静为动,赋予月光从上而下、又沿着溪涧流淌的流动感。
用“白”修饰月下的林,用“明”修饰月照下的“山涧”,通过这两句,境界全出,人们读着,自身似乎也沐浴在月光中,渲染月夜静谧的氛围,让读者如沐清辉,与诗人同赏这无边月色。
(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文山卷后①
谢翱②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③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②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③碧血,出自《庄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语言鉴赏)17.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颈联写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却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本联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诗意和“苌弘化碧”的典故,抒发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羞愧”“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错,宋朝已被元人所灭,诗人埋名隐姓,遁迹山林,是表达不与元朝统治者合作的决心。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重要诗句的能力。
这两句的意思是: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碧血”一词,化用“苌弘化碧”以及文天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表达作者对文天祥对国忠诚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丹心”尚未化去,热血已化为碧血,英雄带着未酬的壮志,含恨离开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觉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叹;唯其碧血先成,愈觉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这联写文天祥,仍归结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结而悲壮,抒发了作者的哀痛、惋惜与悼念之情。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语言鉴赏)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1.C 2.“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语言鉴赏)4.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3.A 4.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
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2023·新课标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语言鉴赏)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菜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诗歌进入尾声,诗人短暂的旅程也接近结束,暮色中已隐约看到湖岸边的人居之地。虽说是人居之地,但这里不同于长街闹市,没有广厦华屋,望中只是错落杂生的林木与纵横缠绕的藤萝,唯有依稀入耳的鸡犬之声提醒这里有人烟存在,几声鸡鸣犬吠不仅不让人觉得喧闹.反倒强化了此地的静谧清幽之感。这里仍然是诗人眼中“蓬瀛”的一部分,诗人的感觉没有被破坏,心情也没有变化。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
要分析诗歌如何印证了王国维的理论,必须明确“我之色彩”为何,“物”又如何“著我之色彩”。诗歌开头交代写作背景,直接展现出诗人“归思清”的心境,这便是诗歌中的“我之色彩”;诗人在这样的心境引领下,所观照的各种景物无一不染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日常习见的景物在诗人眼中幻化成了蓬瀛仙境,带上了“我之色彩”。颔联以下的描写均围绕首联确定的这个基调展开,逐次出场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客观实在的景物,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部投射。
如“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
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让人如同进入“蓬瀛”之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8
真题实战练 20
专题19 语言鉴赏题(练习)
(2024·山东·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怀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读楚词。
自笑不如湘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语言鉴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偏逢”“常见”表现了诗人因时光易逝而不能建功立业的怨愤之情。
B.颈联出句写诗人愁苦时翻看易经,给自己占上一卦,以安慰愁苦的心灵。
C.颈联虚实结合,对句以虚幻的梦境来表现诗人的愁苦之深,是为虚写。
D.尾联运用对比手法,诗人自嘲自己还不如湘浦雁,进一步突出其命运的悲惨。
2.诗歌首联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024·陕西宝鸡·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孙光宪
蓼岸①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
目送征鸿②飞杳杳③,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
①蓼岸:开满蓼花的江岸。②征鸿:远飞的大雁。③杳杳:深远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写诗人送别亲人时,在江岸上看到的蓼花盛开,传来阵阵桔柚的芳馨。
B.第二句“一望”二字,颇能传神,抒发了诗人站在江边眺望时内心喜悦的心情。
C.过片两句,上句是写目送,下句是写心随,构思新颖巧妙,对仗工整,意境深远。
D.结句似深情目送远帆时的默默祝愿,与首句首尾呼应,写出了潇湘美景,饱含深情。
★(语言鉴赏)4.“片帆烟际闪孤光”一句是千古名句,历来为人欣赏。请你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2025·山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5.判断本诗押韵的字一共有( )个。
A.3 B.4 C.5 D.6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着生气。
★(语言鉴赏)7.请赏析诗歌的颔联。
(2024·福建福州·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
【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
★(语言鉴赏)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
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
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
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
9.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
(2024·福建三明·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北宋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阔大的视野中推出岳阳楼。
B.颔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前后两句语意连贯一致,意境宏伟壮丽,令人振奋。
C.“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实际上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感伤。
D.尾联的“老木沧波”,既指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暗指诗人境遇和社会现实。
★(语言鉴赏)11.此诗颇有杜甫的“沉郁顿挫”之风,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安徽六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雨霁看东园桃李,行溪上,进退格①
杨万里
药里关心正腹烦,强排孤闷到东园。行穿一一三三径,来往红红白白间。
绕树仰看浑不见,隔溪回望不胜繁。村村桃李家家柳,脚力酸时坐看山。
【注】①进退格:亦作“进退韵”,律诗用韵的一种格式。一首诗采用两个相近的韵部来押韵,隔句递换用韵,一进一退,相间押韵,故名。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吃完药后体内正自烦闷难安,为排遣孤寂愁闷,于雨后来到了东园。
B.作者穿行在东园的小径之上,在或红色或白色的桃花李花之间往来欣赏。
C.东园中绕着树木仰望,似无所获;可隔溪回头观望,确是一片繁盛景象。
D.尾联写到村村有桃李,家家有柳树,可见作者走到脚酸时正好坐山观景。
★(语言鉴赏)13.杨万里号诚斋,他的“诚斋体”风格纯朴,自然活泼。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2024·石家庄·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五月十日

片月生林白,沿流涧亦明。
幽人方独夜,山寺有微行。
野处偏宜夏,贫家①不厌晴。
薰风吹老鬓,腐草见飞萤②。
[注]①贫家:诗人自指。②“腐草”句:参见《逸周书·时训》“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说自己幽居于深山之中,独白一人,在这美好的夜晚,步出山寺,赏月闲行。
B.诗人因为颔联的“微行”,才发现首联所说的美景,但两联换位,却是匠心独运。
C.薰风吹鬓而加一“ 老”字,表现作者感收没法与自然景观共存、壮志未酬的心情。
D.本诗抒发诗人夏日山居情怀,前四句即景抒情,后四句寄情于景,全诗情景交融。
★(语言鉴赏)15.本诗语言清新淡雅,看似不甚雕琢,细品实则有味。请以首联为例,赏析诗人用语的精妙。
(2024·河北保定·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文山卷后①
谢翱②
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
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
丹心浑未化,碧血③已先成。
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
[注]①文山,文天祥的号,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义于燕京。此诗即作于此年。②谢翱,南宋诗人。元兵南侵时,谢翱曾追随文天祥。③碧血,出自《庄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听说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两人已幽明隔绝,再无相见之时。
B.颔联用“死、生”两个字组成对偶句,蕴蓄着极其深挚的感情,格外哀切动人。
C.诗人因未能随文天祥为国尽节而羞愧,故没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换姓。
D.本诗抒发诗人了无生趣的悲叹之情,同时血泪凝成的忠愤抑郁之气勃勃于言表。
★(语言鉴赏)17.有人说本诗颈联“字字血泪,读之令人泣下”,请简要分析。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语言鉴赏)2.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语言鉴赏)4.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023·新课标Ⅱ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语言鉴赏)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