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 形象鉴赏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5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人物形象 5
★类型二: 事物形象 5
★类型三: 景物形象 7
命题预测 8
★高频考法 8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新课标卷)、2023年全国甲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一、题型概述 形象分析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这类题目旨在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二、考查要点 1.人物形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或诗人之外的形象的赏析能力。 2.事物形象:通常出现在咏物类的诗歌中,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具体事物所寄托的情怀的领悟能力。 3.景物形象: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自然或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结合诗句分析“某一形象”的含义或作用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事物形象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 全国甲卷 简答题 事物形象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高考古诗形象鉴赏题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5.D 16.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题型特点
内容概述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请赏析诗歌中形象作用和含义
命题实质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类型一: 人物形象
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或诗人之外的形象的赏析能力。
例1.(2024·陕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傲岸坚强的形象。塑造手法: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②动作描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分析形象,根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带西风”概括诗中人物的形象,注意人物身份。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本句通过写“山争出”“菊正浓”表现了诗人面对政治风雨的态度,表现了诗人的傲岸坚强。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可见,本诗塑造了一个身处逆境,却能够自我开解、旷达、乐观的形象。
分析诗歌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两个角度。诗歌前两联写景,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可见前两联以侧面衬托为主。后两联写人,颈联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踏雪”看山,气势恢宏。可见后两联是正面描写,突出描写人物的动作。
★类型二: 事物形象
通常出现在咏物类的诗歌中,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具体事物所寄托的情怀的领悟能力。
例2.(2024·山西太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的荷花,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诗人把它象征为具有高洁品质,美好形象的君子,表达了对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关键诗句进行具体分析,重点突出其具体形象特点。诗歌中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荷花。首联“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描写了花朵洁白如天机雪锦织成,鲜艳的花朵倚在桥边,姿态优美,轻柔曼妙,亭亭玉立,这是从形象上描绘荷花;颔联“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品质,犹如正人君子,这是从内在品质方面体现荷花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种君子的钦佩之情并以此自勉之意。
★类型三: 景物形象
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自然或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例3.(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野老》写于760年,这时杜甫避乱来入蜀,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②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古人评价此诗:“前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说旅情,几千泪痕湿纸矣。”请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江岸回曲,竹篱茅舍,诗人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澄碧的江谭上,渔民们正欢快地下网捕鱼;一艘艘商船正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幅画面充满野趣,抒发了此时诗人的闲适心情。
后面四句重在抒情,抒发因遭时局动荡而流寓异乡,为国家残破、生灵涂炭而担忧,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深感无奈、痛苦的思想感情。读之令人潸然泪下。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诗句好像信手拈来一样。开头“野老”二字,是杜甫自称。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一句妙在写得毫不费力。这个柴门好像是随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这里拐了个弯,诗人就迎江安个门,方位不正也无所谓,一切任其自然。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中,渔民们正在欢快地下网捕鱼。“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也许因为江流回曲,适于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纷纷在此靠岸了。这四句,是诗人野望之景,出语纯真自然,犹如勾画了一幅素淡恬静的江村闲居图,整个画面充满了村野之趣,传达了此时此刻诗人的闲适心情。
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长路”句开始笔锋一转,从“贾客船”联想到“长路”,想到剑阁之悲,因为远在成都报国无门而产生深深的家国之悲;“片云”是诗人用以自喻,这一句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剑外、思念亲人、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乱心情。尾联二句,传出了诗人哀愁伤感的心情。诗人感叹去年洛阳再次失陷后,至今尚未光复,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视眈眈。蜀中也隐伏着战乱的危机,听那从萧瑟秋风中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十分凄切悲凉。全诗以此作结,余味无穷。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题看,重点考察还是事物、人物形象居多,需要结合主旨情感。
(2024·江苏·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②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同:两首诗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异:①郑诗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②王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高不俗、贞洁不渝的品格。也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以及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这两首诗在题材上的共同之处,都属于咏物诗,所以在表现手法上是相同的,都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同的是,郑诗中的竹生长的环境恶劣(“立根原在破岩中”),经历众多的危难(“千磨万击”),而又“还坚劲”,写出了竹的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诗人写竹就是写自己,竹的生长环境就是诗人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竹的坚贞就是自己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王诗第一、二句是对竹子的描写。写官舍北窗边数百竿的竹子不知是谁种下的,但如今伴诗人苦吟非常相称。点出“官舍竹”,即为“闲官”。第三、四句是诗人对竹子所展开的联想。春日,桃李东园争宠,竹子却静静独守坚贞,它要直待冰雪岁寒日,才向人们昭示并证实自己不渝的操守。诗人仿佛不期遇见了可以倾心交谈的知己,全身沉浸在一片碧绿透明的溪流里,这里诗人有形象上的暗示与精神上的契合,是以竹自况,暗寓了自己不愿随势就俗的清高品格。第五、六句把竹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竹声与琴声共生雅趣,竹影与棋局同助清欢。表现出物我同趣的画面,和谐一致。第七、八两句是诗人对今后仕途的设想。即使明年调往别处,今年冬天还能雪里看竹,结为岁寒之友,既具骚人风致,同时照应颔联中“独守孤贞待岁寒”。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 鹈泉②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③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 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答案】①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②一位作战神勇,行动迅急,强悍威严,令敌人畏惮的战将。③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是写赵臣瑗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评价李商隐塑造的使君形象“神采奕奕”。从内容上看,一、二句追溯使君家世,三、四句写使君英武,五、六句写使君勋业,七、八句写使君威名。“奕世勤王国史称”,这是朝廷对契苾一门的评价,也表达了诗人的赞誉之情,说明他出身于累世勤王之家,是一位忠诚、恪尽职守、功勋卓著的少数民族边防将领。“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意为契苾家族为国东征西讨,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选择早晨、夜晚两个典型时间,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典型场面,着力强调契苾骑兵行动的迅急和作战的神勇,强悍威严。“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此二句意为契苾通所到之处,深受各部族老幼妇女的欢迎。从侧面说明他是一位与其他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深得各部落拥护爱戴的官员。尾联“日晚 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借出猎隐指对回鹘作战,“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为回鹘所畏惮,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表明他是一个既得到各部落爱戴,又令敌人畏惮的出身于少数民族的边防太守形象。结合以上诗句内容的分析,对太守形象进行概括即可。
★未来趋势
考点方向重点会放到对比阅读上,以主旨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
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②赏心乐事:出自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③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④朝飞暮卷: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这首曲子展现了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其中的情感意蕴。
【答案】 对春色无限的喜爱之情;对春光寂寞无人欣赏的惋惜;对辜负韶光、青春虚度的埋怨;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青春萌动的觉醒。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及其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写深闭幽闺的少女从未涉迹园林,这次乍进后园,只见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此句表达了对春色无限的喜爱之情;
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表达了对春光寂寞无人欣赏的惋惜;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这里夹杂着深深的伤感,自己的人生春天也同样多姿多彩,然而却无一人走进来。表达了;对辜负韶光、青春虚度的埋怨;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两句话突出了良辰美景与赏心乐事之间的矛盾,指出杜丽娘黯然的心情与艳丽春光间的不谐,春天的生机强化了她黯然伤感的情怀。现实的苦闷,青春的觉醒使得女主人公对自由美好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此曲表现了杜丽娘游园恨晚、青春寂寞的悔怨,进而控诉了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对少女青春的无情摧残。杜丽娘作为一个刚刚觉醒的少女,感叹春光易逝,哀伤春光寂寞,渴望自由幸福的生活,强烈要求身心解放,这折射出明中叶后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对后世深有影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注】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第一首诗:①凄苦与孤寂。诗人借春风吹折桃杏花枝,惊走黄莺,曲折地反映出诗人被贬商州后内心的孤寂凄凉。②蒙冤受贬的苦闷,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诗人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桃杏装点了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含蓄地谴责了皇帝的昏聩。
第二首诗:①珍惜春光。诗人用子规的啼鸣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愿。②自信与执着。诗人坚信自己的顽强进取,执着追求一定能成功。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首诗:“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写的是春风对花的摧残,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与黄莺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也反映了诗人被贬之后深感被人“容不得”的孤寂凄凉之情。
第二首诗:“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答案】(1)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2)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物象能力。
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写作者“抱膝”二字,活画出作者在灯前枯坐的神态,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诗人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使这种思乡之情更加真实感人。此“灯”的意象突出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凄凉孤寂和思家之情。
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而“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可见,郭诗中的“灯”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0 形象鉴赏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4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人物形象 5
★类型二: 事物形象 5
★类型三: 景物形象 6
命题预测 6
★高频考法 6
★未来趋势 6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4年新高考Ⅰ、Ⅱ卷(新课标卷)、2023年全国甲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一、题型概述 形象分析题目通常会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景物形象,以及这些形象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这类题目旨在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二、考查要点 1.人物形象: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或诗人之外的形象的赏析能力。 2.事物形象:通常出现在咏物类的诗歌中,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具体事物所寄托的情怀的领悟能力。 3.景物形象: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自然或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结合诗句分析“某一形象”的含义或作用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事物形象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人物形象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 全国甲卷 简答题 事物形象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高考古诗形象鉴赏题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题型特点
内容概述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请赏析诗歌中形象作用和含义
命题实质 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或托物言志,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类型一: 人物形象
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或诗人之外的形象的赏析能力。
例1.(2024·陕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任滁州太守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曹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类型二: 事物形象
通常出现在咏物类的诗歌中,考查考生对诗歌中具体事物所寄托的情怀的领悟能力。
例2.(2024·山西太原·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荷花
董嗣杲
天机雪锦织鲛绡①,艳朵亭亭倚画桥。
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②娇。
翠房分菂③莲须褪,玉藕抽丝暑叶摇。
花里不妨呼净友,采香须棹月明桡。
【注】①鲛绡:传说中人所织的绡。②六郎:诗中指唐张昌宗以姿貌被宠幸。③菂(dì):指莲子。
诗中荷花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类型三: 景物形象
考查考生对诗歌中自然或人文景观的鉴赏能力。
例3.(2024·山东济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②。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野老》写于760年,这时杜甫避乱来入蜀,在成都西郊草堂定居。②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古人评价此诗:“前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说旅情,几千泪痕湿纸矣。”请简要分析。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题看,重点考察还是事物、人物形象居多,需要结合主旨情感。
(2024·江苏·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①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②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夭艳:艳丽,此处指艳丽的桃李。②量移:唐宋时期公文用语,指官员被贬谪远方后,遇恩赦迁距京城较近的地区。这里是反语,意思是被贬到远处。
这两首诗在手法上是相同的,而“竹”的形象及其寓意又有不同之处。请对这“异”与“同”进行简要分析。
(2024·广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①
李商隐
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
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
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
日晚 鹈泉②畔猎,路人遥识郅都③鹰。
【注】①诗题下作者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契苾通是铁勒族契部落人,贞观六年,契苾通五世祖契何力,率部归顺唐王朝。② 鹈泉:在今内蒙古五原县。③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
赵臣瑷于《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评价:“义山撰人,神采奕奕。”此诗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使君形象?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概括。
★未来趋势
考点方向重点会放到对比阅读上,以主旨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查。
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注】①这支曲子出自《牡丹亭》第十出《惊梦》,是女主人公杜丽娘偶尔来到后园游赏时的一段唱词。②赏心乐事:出自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③奈何天:令人无可奈何的时光。④朝飞暮卷: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这首曲子展现了杜丽娘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其中的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注】
王禹偁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送春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注】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因多次上书言事得罪皇帝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两首诗都写到了春风,分别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