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0形象鉴赏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0形象鉴赏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3:28

文档简介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9
专题20 形象鉴赏题(练习)
(2024·四川·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形象分析)2.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ǐ)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形象分析)4.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2024·温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主要写宴会宏大、繁荣的环境背景,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风萧萧兮夜漫漫”,用“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
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
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
★(形象分析)6.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2024·浙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琅玕(láng gān):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如珍珠。裴回:徘徊。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点出了送别友人的时节和地点,照应题目,营造了离别的氛围。
B.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
C.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
D.这首诗移情于物,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象分析)8.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黄鹤”和“凤”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2024·福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①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形象分析)10.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4·天津·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形象分析)12.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2024·山西大同·一模)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14.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5.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形象分析)16.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4·广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①,溪竹映风炉②。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③。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注]①碓(duì),舂米用具。②风炉: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③《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载,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偶然再遇,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珠宝。旧珠,指佛心和般若智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事件,其中一个“礼”字点明诗人非常尊敬郑和尚。
B.首联照应题目,诗句中以“高僧”称郑和尚,是对其高超修行的肯定与赞美。
C.颔联“藏”“映”两字以动写静,将“岸花”“水碓”“溪竹”“风炉”等山寺景物融为一体。
D.诗人原想“暂”访就走,与郑和尚谈禅后却不想离开,表达出诗人禅悟的喜悦。
★(形象分析)18.这首诗善于借助侧面描写塑造郑和尚的高僧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024·上海·高考真题)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
(唐)朱湾
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
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
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
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
1.下列对整首诗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境高远,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B.富有哲理,给人智慧的启迪。
C.用浅近的语言委婉表露心迹。 D.重沓喟叹中蕴含深沉的感慨。
★(形象分析)2.此诗没有具体描写菊花形貌,而古人称其工于咏物,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024·新课标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形象分析)4.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形象分析)6.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形象分析)8.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9
专题20 形象鉴赏题(练习)
(2024·四川·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张旭①(节选)
李颀
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
皓首穷草隶,时称太湖精②。
下舍风萧条,寒草满户庭。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③。
瞪目视霄汉,不知醉与醒。
[注]①张旭:唐代著名书法家,终生坎坷,穷愁潦倒。②太湖精:张旭生长于吴县,故时人称其为“太湖精”。相传他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书,狂叫奔走,创作状态近于疯狂。③丹经:道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是全诗的总纲,诗人以酒破题,足见酒在张旭一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B.“皓首”句,写出了张旭对书法艺术的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和竭尽终生献身于书法的痴狂。
C.“太湖精”这一称呼体现出友人之间的融洽无间,也含有对张旭出神入化书法的赞美。
D.“瞪目”二句从多角度详细描述了张旭酒后的状态,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以致自己不知道醉与醒。
★(形象分析)2.张旭身上“豁达无所营”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结合第5-10句简要分析。
【答案】1.D 2.①居住环境的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的屋舍,庭院和内堂里都长满了野草,虽一片荒芜,但不以为意。②在一问一答中概述身世:诗人明知友人住处荒凉颓败而故意发问,友人的回答看似解嘲,实则隐含身世,表现出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③借日常行为表现:一手拿着蟹螯,一手拿着道书,行为之放诞无忌,正表现了人物心胸淡泊、及时行乐,对于富贵名利的无所谋求。(意思对即可。)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 “多角度详细”表述错误,这两句写其神态,不是“多角度”;“因穷困潦倒而愤世嫉俗”原因分析不当,从诗歌中“豁达无所营”可见,他是豁达之人,并不“愤世嫉俗”;“自己不知道醉与醒”理解错误,应是张旭的那种状态,让别人不知道他醉与醒。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豁达无所营”的意思是性格豁达,拙于钻营。
“下舍风萧条”以下六句,是对“豁达无所营”的具体描写。住的是不蔽风雨长满了野草的寒室陋舍,居处如此荒凉颓败,书圣却豁达坦然,不以为意,反映出他的“豁达”;
“问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诗人故意发问:家中还有什么呢?张旭回答:反正浪迹萍踪四海为家,那就用不着这些。轻描淡写的一句解嘲,虽能体现达观知命的生活态度,深寓其中的却是一种难掩的苦涩。
“左手持蟹螯,右手执丹经”是写张旭左手持蟹螯,右手拿着道书消遣,及时行乐的行为,从这狂放不羁的行为举止中,也可看出张旭豁达的心胸,他对于功名利禄并不在意,而是追求道家隐逸思想,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汲汲钻营。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ǐ)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3.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形象分析)4.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答案】3.C 4.(1)“贤、仁”二字赞誉了韦应物的思想境界。(2)诗人看到“邑有流亡”百姓受苦,自己却无能为力,因而苦闷,这体现了诗人的一颗爱民仁心。(3)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隐,却又感到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友人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的说法没有根据,诗人只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就天天盼望着你的到来”,含有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的来访的意思。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中范仲淹的“仁”和朱熹的“贤”,是对诗人的思想境界的高度评价。考生应从思想内容和情感角度分析颈联。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写诗人看到百姓流离失所,自己作为地方官却无能为力,因而感动内心苦闷,感到愧对这些俸禄,这正体现出人民的“仁”心;因为身体多病因而“思田里”,想要辞官归隐,然而却觉得愧对俸禄,愧对君王(朝廷)和百姓,因而内心矛盾、痛苦,这体现了诗人作为一个父母官的良知和责任心,颇有“贤臣”之德,是为“贤”。这两句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2024·温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凉州,也作“梁州”,治所在今天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岑参作此诗时在此地作客。馆:客舍。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主要写宴会宏大、繁荣的环境背景,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风萧萧兮夜漫漫”,用“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
B.诗歌七、八句运用顶针的手法,连用两个“故人”,形成了衔接流畅的音效,突显朋友多、情谊深。
C.诗歌九、十两句流露出作者面对时光流逝,不愿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
D.诗歌最后两句从人物神态着笔,不仅表现了诗人豪迈之气,也透露出盛唐的时代脉搏。
★(形象分析)6.这首诗的前六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长烟落日孤城闭”“羌馆悠悠霜满地”相似,但在意境上却有不同,请赏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5.C 6.(1)岑诗写的是在月光笼照下处处可闻琵琶声的凉州城,突出其宏大繁华、和平安定的特点,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2)范词写的是日落到深夜的边城,笼罩着苍茫凄凉的气氛,在悠扬的羌笛声中透露的是作者思家忧国的怀愫,是萧瑟悲凉、战事频繁的情势。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不想与朋友相互看着在贫贱中渐渐老去的伤感”不确切,“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应是想要赶快建功立业、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岑诗前两句写了“月光”这一意象,三四句写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诗的前四句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五六两句通过“风”“夜”两个意象,写出了西北地区夜晚给人的感受。这六句通过写环境背景,透露出的是作者的豪迈气概,是和平安定的盛唐气象。
范诗中的“长烟”“落日”“孤城”是作者看到的意象,这些意象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边疆萧瑟悲凉,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战事频繁。“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通过悠扬的羌笛声抒发作者思家忧国的情怀。
(2024·浙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琅玕(láng gān):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果实如珍珠。裴回:徘徊。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点出了送别友人的时节和地点,照应题目,营造了离别的氛围。
B.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
C.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
D.这首诗移情于物,想象丰富,构思巧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形象分析)8.请结合诗歌内容,解释“黄鹤”和“凤”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答案】7.B 8.“黄鹤”喻指友人,黄鹤振翅西飞喻指友人远离,包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祝福;“凤”喻指诗人自己,“凤无琅玕实”喻指自己没有贵重的礼物送给友人,包含着诗人的遗憾。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的相思离愁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 “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理解错误,“黄鹤”这一意象不是写实,是诗人把友人想象成黄鹤。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意象内涵的能力。
前两联“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意思是说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可见这里的黄鹤并非实写而是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期盼和祝福,诗人在黄鹤楼上举目眺望,看到空中有只黄鹤正向西方的帝王州展翅飞去,喻指好朋友即将远离,诗人没有过分渲染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而是满怀的关爱,可见友谊之深厚。
颈联和尾联“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意思是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诗人再次使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凤”,面对友人远游,诗人留恋难舍却又遗憾无奈,无理无相赠,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徘徊落泪,可见离愁之深,再次凸显友谊之深厚。可见两个意象,两个比喻修辞,精妙达意。
(2024·福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小季之庐山①
李贺
洛郊无俎豆,弊厩惭老马。
小雁过炉峰,影落楚水下。
长船倚云泊,石镜②秋凉夜。
岂解有乡情,弄月聊呜哑。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阳寻找出路。时隔不久,他的弟弟也离开故乡前往庐山一带谋生。②石镜,即庐山山南石镜峰。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写作缘由,即诗人为将前往庐山谋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
B.首句交代送别地点和场景,“俎豆”指饯行的菜肴。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
C.五、六句寓情于景,选取长船、云、石镜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营造了凄凉孤寂的氛围。
D.诗歌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后六句借助想象描摹离别后弟弟的情形,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形象分析)10.诗中写到“老马”和“小雁”,对表达送别之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9.B 10.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表达诗人送别时的担忧和难过。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此句写出当时洛阳郊处的荒凉和衰败”错误,并非洛阳的荒凉衰败,而是自己的贫困狼狈。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首二句极写自己之贫困与狼狈,在洛阳郊外作别,无俎豆陈列以相送,所乘之马既瘦又老,自感惭愧。以“老马”自比,写出自己因生活拮据无法很好地为小弟饯行的愧疚之情;后六句遥想小弟离别后的情景。把“小雁”比作远行的弟弟,想象他独自奔波的飘零孤寂,先想象小弟过香炉峰时,身影落在鄱阳湖里,怀念小弟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其次想象小弟泊舟石镜峰的景况和心绪,长船倚云而停泊,四顾凄迷,又当石镜秋凉之夜,倍感孤寂。小弟值此情境,岂能不动乡情,无处倾诉,只能对月悲啼。两种意象的使用使送别时的心情更复杂。
(2024·天津·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雨恨云愁
北宋 王禹偁①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
【注】①王禹偁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苏州属县)知县。这首词就是王禹傅任长洲知县时的作品。他出身贫寒,对仕途充满抱负。
1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恨云愁”是作者主观感受的强烈外射,移情于景,寄寓词人惆怅苦闷的心情。
B.“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勾勒了人们怡然而居的水乡生活场景,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
C.“平生事”“凭阑意”,寥寥数语透露了作者人生际遇和抱负之间的落差,万千感慨尽在其中。
D.词作描写江南景物视角丰富,俯仰结合,作者的情感表达层层深入,但又含而不露。
★(形象分析)12.本词中的“鸿”与辛弃疾《水龙吟》(“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的“鸿”的意蕴有何不同,并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1)辛词中“断鸿”指失群的孤雁,象征着漂泊江南孤寂的词人自己(以此衬托出词人的孤独寂寞。)(2)王词中的“征鸿”,指成群奋飞的大雁,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又暗寓其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怅惘,同时也用成群的大雁反衬了词人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写出了作者的向往之情”错。三四两句抓住江南水乡常见和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蒙蒙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一片寂寥、萧瑟的景象。没有体现作者的向往。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表达情感的能力。
本词中写“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词人仰望天空,只见天边鸿雁连缀成行,展翅奋飞。“征”字写鸿雁飞行之远,“缀”写雁群相连之密。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生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像“征鸿”一样展翅高飞。大雁成群奋飞,充满了生机,既象征词人也有高飞的远大理想,也反衬出了词人的仕途失意和孤独寂寞。
而辛词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的思念。“断鸿”,是失群的孤雁。辛弃疾用这一自然景物来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2024·山西大同·一模)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请默写诗中所缺的句子。
14.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5.第②段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音乐?
★(形象分析)16.揣摩诗歌意境,将诗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扩展成60字左右的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3.别有幽愁暗恨生;唯见江心秋月白 14.诗文的开头,诗人勾勒了一幅秋夜送客图:枫叶、荻花、江水、月色、秋风,笼罩了一层肃杀落寞的悲凉气氛。这一方面与被贬诗人的离情交融,另一方面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有力的铺垫。 15.①运用比喻,摹写音乐。②巧用叠词,描绘乐声。③侧面烘托,表现技艺。 16.琵琶声时而流畅时而滞涩。一会儿宛如花底传来的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艰难流动,声音艰涩低沉、呜咽断续。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幽、唯”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描写了送别的景色,“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交代了时间、地点;而“枫叶荻花秋瑟瑟”是对环境的渲染,“枫叶”和“荻花”是秋季的景色描写,再加上江水、月色、秋风,渲染出萧瑟凄凉的送别环境;“秋瑟瑟”是感官的抒发,表现出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这两句情景交融,既写出送别环境的萧瑟,也表现出被贬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凄凉;从结构上看,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垫。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1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扩写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摹写音乐的不同声音。“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扩写时可以先总写琵琶的两种声音,再把这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来,注意运用一种修辞,以及字数限制。
(2024·广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岑参
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
岸花藏水碓①,溪竹映风炉②。
顶上巢新鹊,衣中带旧珠③。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
[注]①碓(duì),舂米用具。②风炉:一种专用于煮茶的炉子。③《法华经·五百授记品》载,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偶然再遇,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贵重的珠宝。旧珠,指佛心和般若智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及事件,其中一个“礼”字点明诗人非常尊敬郑和尚。
B.首联照应题目,诗句中以“高僧”称郑和尚,是对其高超修行的肯定与赞美。
C.颔联“藏”“映”两字以动写静,将“岸花”“水碓”“溪竹”“风炉”等山寺景物融为一体。
D.诗人原想“暂”访就走,与郑和尚谈禅后却不想离开,表达出诗人禅悟的喜悦。
★(形象分析)18.这首诗善于借助侧面描写塑造郑和尚的高僧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7.C 18.①借助环境侧面烘托郑和尚的情趣。郑和尚所在的寺是盘石寺,却称其“野”“孤”,用盘石寺的脱尘远俗侧面烘托郑和尚修行之高。②借助诗人的表现侧面描写。诗人与郑和尚谈禅之后,踟蹰许久不想离开,侧面写出郑和尚对禅的理解非常精妙。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C.“以动写静”错误,颔联“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的意思是岸花覆盖着水碓,碧绿的溪竹与煮茶的袅袅青烟相映成趣。显然,这两句只是静景的描写,并不是以动写静。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分析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
(1)借助环境侧面烘托郑和尚的情趣。
由这首诗的标题“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可知,郑和尚所在的寺是盘石寺;“来寻野寺孤”中“野”“孤”是称呼盘石寺的,寺用“野”“孤”来称呼,其脱尘远俗不在话下。所以,此联是通过描写郑和尚居住的盘石寺脱尘远俗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郑和尚修行之高。
(2)借助诗人的表现侧面描写。
“谈禅未得去,辍棹且踟蹰”,写诗人觉悟之后流连忘返的心态。“掇棹”,即停止划船。这就说明诗人已经离开郑和尚上船准备回去了。但为什么又踟蹰不前呢?原来是禅师的一番话使他陡然醒悟,心有所皈,沉浸在禅悟的喜悦之中,而忘了归去了。所以,此联诗人通过自己与郑和尚谈禅后踟蹰许久不想离开的表现,侧面写出郑和尚对禅的理解非常精妙。
(2024·上海·高考真题)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
(唐)朱湾
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
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
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
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
1.下列对整首诗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境高远,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B.富有哲理,给人智慧的启迪。
C.用浅近的语言委婉表露心迹。 D.重沓喟叹中蕴含深沉的感慨。
★(形象分析)2.此诗没有具体描写菊花形貌,而古人称其工于咏物,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1.C 2.①写物之形貌或精神,皆为咏物。此诗前四句先以春花竞放反衬秋菊晚开,又写两者同秉自然之气,发达却有早晚不同。后四句写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岂能任其随秋草衰亡。
②“偏”“独自”“忍弃”含意曲折,既表达对菊花的怜惜之情,为菊花鸣不平,也赞颂了菊花不屈的品节。
③全诗着力刻画菊花的精神,托物言志,委婉地写出诗人不甘屈抑,欲一展抱负的渴望。
④诗中的花寒、迟开与菊花特点也相符,所以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夜宴会中菊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赞美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诗中以菊花在众芳竞发中独自迟开的形象,象征了诗人虽晚成但仍有价值,隐含了对自我坚持和不随波逐流的精神的赞颂。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意境高远,令人产生无限遐想”错误,本首诗描绘了一幅寒菊独自盛放的画面,并未体现高远的意境,无限遐想也夸大。
B.“富有哲理”错误,整首诗通过对寒菊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个人品格上的独立自强,并没有富含哲理。
D.“重沓喟叹”错误,作者只是借描写寒菊体现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并没有重复慨叹。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本首诗虽是咏菊,但文中并没有具体描绘菊花外在形态的诗句,而是通过与“众芳”“春竞发”对比,衬托出菊花“独自迟”“犹待赏”“未过时”的特点。强调了寒菊虽然与其他花卉在生长节奏上有所不同,但它依然能够开出美丽的花朵,它的美丽仍然值得等待和欣赏。
②通过“偏”“独自”“忍弃”等词,写出了菊花独特的姿态、独自的美丽,作者的不忍丢弃,将菊花傲然独立的气节描写出来,将作者的惋惜怜爱之情表达出来。
③作者借菊花超然物外的特点,着力刻画菊花的精神,并借菊花来写自己,表达了作者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立自主、不甘压抑、一伸怀抱的精神。
④本诗虽没有具体描写菊花的诗句,而“寒”“迟”“晚”却把菊花的精神和特点描写的很到位,体现了诗人工于咏物的特点。
(2024·新课标Ⅰ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形象分析)4.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3.D 4.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形象分析)6.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5.C 6.“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形象分析)8.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7.A 8.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
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错。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意思是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据此看出词人是明年送别朋友,属于虚写,并不是真实的场景。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题干的意思。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
然后,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
接着,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