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1表达技巧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1表达技巧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4:13

文档简介

专题21 表达技巧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核心精讲 4
★类型一: 表达方式 4
★类型二: 修辞手法 5
★类型三: 表现手法 5
★类型四: 篇章结构 6
命题预测 7
★高频考法 7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4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结合诗句或者字词分析表达效果或理解含义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对比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字词分析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抒情方式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题型特点
内容概述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请赏析词句或物体的表达效果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 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例1.(2024·甘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地势险恶。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类型二: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例2.(2024·广东·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醉留东野①
韩愈
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②。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③?
东野不得官④,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⑤。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筵撞巨钟⑥。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注】①东野: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此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时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客游汴州,将南行,诗人赋此诗留别。②不相从:这里指李白、杜甫两人不常在一起。③蹑二子踪:指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④不得官:时孟郊正待朝廷任命新职。⑤駏jù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⑥寸筵撞巨钟:筵,通“莛”,草茎;古有“寸莛撞钟”之说。
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和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要赏析。
★类型三: 表现手法
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表达,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例3.(2024·陕西·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即目①
(清)王士祯
苍苍远烟起,槭槭②疏林响。
落日隐西山,人耕古原上。

毗陵③归舟
(清)王士祯
泊船西巍河,解缆东城路。
凉月淡孤舟,通遍村隐红树。
查查暮归人,悠悠渡江去。
【注】①本诗为诗人经过山东临淄见到的情景。临淄曾是战国时齐国都城,极为繁华。②槭槭(sè):光秃的树枝发出的摩擦声。③毗陵:今江苏常州。
学校诗词社与视频达人社联合举办“隽永的诗意”微视频大赛,小明想选择一首诗拍成视频,在《即目》与《毗陵归舟》之间难以抉择,想听听你的看法。请具体阐述你的看法。
★类型四: 篇章结构
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
例4.(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
★高频考法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高频考法主要分析事物、人物形象,需紧密结合诗歌主旨情感;同时,常涉及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达技巧的鉴赏。
(2024·安徽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以发号进攻。
诗的尾联有“转笔之妙”,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024·四川德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②,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④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贬为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
滕王阁因王勃而名扬天下,后人登临滕王阁留下的作品多有王勃的痕迹。你觉得吴潜的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有可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
★未来趋势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未来趋势将更侧重对唐宋名家诗歌的深入解读,同时,对诗歌中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的考查将更加细致。
(2024·广东肇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道出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1 表达技巧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表达方式 5
★类型二: 修辞手法 6
★类型三: 表现手法 7
★类型四: 篇章结构 8
命题预测 9
★高频考法 9
★未来趋势 11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4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全国甲卷、2022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高考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小处设题,即题干明确规定从表达技巧的某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鉴赏;另一种是从宽处设题,即宽泛设题,不明确要求。 在高考的框架下,常常分为以下几类:(1)表达方式;(2)修辞手法;(3)表现手法;(4)篇章构思。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结合诗句或者字词分析表达效果或理解含义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对比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字词分析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抒情方式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题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
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起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起来清亮圆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已经明确了诗歌使用“对比的方式”描写泉声,答题时要围绕“对比”进行作答。
“骤闻”句写一下子听到泉声后的感受,如同泉水在门前流过;“久听”句写长时间听泉时的感受,以为房屋如同小船般处在水声围绕的水面,四周都是潺潺的流水声。一“骤”一“久”,一“乍听”一“久听”,在时间的对比中突出了泉声的美妙动听。
泉声有时是“壮伟”的“怒声”,写其如同愤怒地咆哮,突出泉水激流浩荡、汹涌澎湃的流淌之声,给人以壮阔雄伟之感;有时是“清圆”的“细点”,写其如同细声嘀嗒,突出泉水涓涓细流、光滑润泽的流淌之声,给人以清亮圆润之感。雄壮的“怒声”,圆润的“细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声震耳畔的激流声,一面是引人倾听的涓滴声,赞美了泉水的动听多变。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诗人对泉声的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泉声的美妙和多变。
★题型特点
表达技巧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请赏析词句或物体的表达效果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 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情和描写。
例1.(2024·甘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①,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崄:地势险恶。②觜(zuǐ)距:鸟类的嘴和爪,是争斗的工具。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请从情感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
【答案】①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词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②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的能力。
情感不同:苏辙此诗的尾联“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是借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表达了对当时的统治者宋神宗贸然进攻西夏的批判之情。而苏轼“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则是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周瑜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表达方式不同:苏辙此诗前两联为记叙,写曹操新得水军,意气风发地带领千艘战船来攻,结果却落得火烧赤壁的下场;后两联是对曹操失败的评论,认为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苏辙是以记叙、议论为主。而苏轼上阕描写古战场的风光,雄奇险峻;下阕通过写少年英雄周瑜建功立业,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因此,苏轼是以描写、抒情为主。
★类型二: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例2.(2024·广东·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醉留东野①
韩愈
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②。
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③?
东野不得官④,白首夸龙钟。
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
低头拜东野,原得终始如駏蛩⑤。
东野不回头,有如寸筵撞巨钟⑥。
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无由逢?
【注】①东野:孟郊,字东野,唐代著名诗人。此诗约作于贞元十四年,时韩愈在汴州刺史董晋幕中做观察推官,孟郊客游汴州,将南行,诗人赋此诗留别。②不相从:这里指李白、杜甫两人不常在一起。③蹑二子踪:指像他们那样别多聚少。④不得官:时孟郊正待朝廷任命新职。⑤駏jù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常背负一种叫“蟨”jué的动物行走,蟨则为它取甘草吃,它们互相帮助为生。⑥寸筵撞巨钟:筵,通“莛”,草茎;古有“寸莛撞钟”之说。
本诗是怎样表达作者和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类比、衬托:作者将自己和盂郊比作李白、杜甫,表现了二人友谊的不凡。②对比:作者对比自己和孟郊的处境、现状和性格,凸显对孟郊品德和才能的推崇及对其老大而未得重用的惋惜。③比喻、用典:青蒿倚松、駏蛩负蟨、寸筵撞钟、云伴飞龙等比喻和典故,表达了希望两人友谊长存、尽快相逢的愿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前四句“昔年因读李杜诗,长恨二人不相从。吾与东野生并世,如何复蹑二子踪”,自比李杜。从前由于诵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总是怅恨他们两人终生难以在一起。我和盂东野有幸生在同一个时代,为什么又重蹈李、杜二人的遭遇呢?通过写李杜的友谊,表达自己与孟郊友谊的深厚。
五至八句对二人的处境现状和性格作了比较。“东野不得官,白首夸龙钟”,诗人在过去的诗中曾以“雄骜”二字评东野,即说他孤忠耿介,傲骨铮铮。“白首夸龙钟”,一“夸”字即写“雄骜”。紧接着韩愈写自己,“韩子稍奸黠,自惭青蒿倚长松。”韩承认自己有点“滑头”,比起孟来有时不那么老实,所以能周旋于官场。在东野这株郁郁高松面前,自惭有如青蒿。意思是说,我今在幕中任职,不过依仗一点小聪明,比起孟郊的才能,实在是自愧弗如。
“自惭青蒿倚长松”“原得终始如駏蛩”“有如寸筵撞巨钟”“有如寸筵撞巨钟”“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几句比喻、用典,说自己是青松,东野是青松;说自己和东野如同相依为命的駏蛩;说诗人挽留东野如同寸草之茎去撞击巨钟一样无效;说诗人与东野如同白云与飞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两人友谊长存、尽快相逢的愿望。
★类型三: 表现手法
注意指明其表达效果。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这样的表现手法表达,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例3.(2024·陕西·二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即目①
(清)王士祯
苍苍远烟起,槭槭②疏林响。
落日隐西山,人耕古原上。

毗陵③归舟
(清)王士祯
泊船西巍河,解缆东城路。
凉月淡孤舟,通遍村隐红树。
查查暮归人,悠悠渡江去。
【注】①本诗为诗人经过山东临淄见到的情景。临淄曾是战国时齐国都城,极为繁华。②槭槭(sè):光秃的树枝发出的摩擦声。③毗陵:今江苏常州。
学校诗词社与视频达人社联合举办“隽永的诗意”微视频大赛,小明想选择一首诗拍成视频,在《即目》与《毗陵归舟》之间难以抉择,想听听你的看法。请具体阐述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小明,两诗相比,《即目》更符合要求。首先,四句都有极强的画面感:远处青烟渐起、干枯树林瑟瑟、红日慢慢落下、古原人影依稀,古老大地,一片苍茫;其次,虽然句句是动景,但因为诗人远望,所以实动似静,更加让观者感受到自然永恒辽阔之意境;最后,作者途径之地是曾经极为繁华的临淄城,而如今满目苍凉,微视频可以将眼前景象与历史景象对比呈现,实景的苍茫与虚景的繁华形成强烈反差,传达出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悠远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意。相比之下,《毗陵归舟》的六句诗中,只有中间两句有较强的画面感:皎洁的月光下孤舟隐去,近处的红树遮住了远处的村庄,其余写的是诗人登船离岸,渐渐远去,叙事多于描写,虽然可以传达清静悠远的意境,但缺乏历史的隽永感。
示例二:小明,两诗相比,《毗陵归舟》更符合要求。首先,六句具有连续的镜头感,诗人趁着月色,解缆登舟,月光下小舟似乎都要融入到皎洁的月光中,远处村庄在红树间时隐时现,最后小舟融入暮色之中渐渐远去。连续的镜头创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让观者不禁追问,乘舟之人将归向何处,从而品读出隽永的诗意。而《即目》通过远处青烟、萧瑟树林、红日落下、人影依稀,创造出苍茫宏阔的意境,也具有画面感,但仅仅从这四个画面很难让观者体会到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产生的隽永的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隽永的诗意”微视频大赛需要拍成视频,选取的诗歌需要有画面感还需体现诗意。在表述时要对两首诗进行比较,得出其中一首的好处。
《即目》诗歌大意:远处青烟渐起,光秃的树枝发出槭槭的声响,红日慢慢隐没于西山之中,古原之上还有耕种的人们。选取了大量的意象,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容易拍成视频。在诗意的表达上:作者所经之地是曾经繁华的山东临淄,如今只剩苍苍的远烟,槭槭的声响,逼近西山的夕阳,在荒凉古原耕作的人们,与昔日的繁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古今的对比可以体现物是人非自然永恒的悠远深沉的诗意。
《毗陵归舟》大意:诗人将船停泊在了西巍河,趁着月色,解缆登舟,皎洁的月光中的小舟因月色的陪伴淡化了孤独,远处村庄在红树间时隐时现,诗人乘着小舟渐行渐远,悠悠渡江而去。诗人选取了船、月、红树、江等意象具有极强的画面感,颜色的选用上也是丰富多彩,镜头的推送上可以由近及远,产生无尽的想象。在诗意的表达上:本诗写的是诗人登船离岸,渐渐远去,叙事较多,故事性强,在月色的衬托下可创造出朦胧迷离的意境,同时引发观者不禁的追问,乘舟之人将归向何处,对未来有无尽的遐想,从而品读出隽永的诗意。
★类型四: 篇章结构
关注把握诗歌的体裁。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
例4.(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②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③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的是画堂中人的秋思。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偏照”尽情表露了闺中思妇的失眠之苦所伴随的怨慰。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
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还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彻骨彻心的痛苦,心头“寒”,转过来愈觉衾枕寒意。
下阕从听觉角度描写离情,由室内到室外。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
★高频考法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高频考法主要分析事物、人物形象,需紧密结合诗歌主旨情感;同时,常涉及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表达技巧的鉴赏。
(2024·安徽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①李弥逊是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以发号进攻。
诗的尾联有“转笔之妙”,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表达上的转笔。前三联叙写晚步的过程并描绘一幅幅乡村美景,最后一联转入抒情。
②感情上的转笔。晚步时是闲适愉悦,收笔时却表达诗人身在江湖而心忧国事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前六句写东岗晚步所见所感,描绘出一幅宁静幽美的乡间风光图。尾联“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意思是,我自怜白发徒生在美丽的江山里,回首中原战鼓正响,国势危急。诗人想到自己满头白发,老迈年高,感慨自己身处这风光秀美的江南,闲适自得地漫步东岗,却不能为国效力,不禁心生自怜之情。再想到中原故土,战鼓正响,国势危急,诗人内心更生忧国之思。
尾联由前六句的叙写晚步的过程并描绘一幅幅乡村美景,转入抒情;闲适转为忧国忧民的感伤,表达和情感都陡转,使诗歌更富意蕴。
(2024·四川德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吴潜①
万里西风②,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③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着。向黄昏、断送④客魂消,城头角。
【注】①吴潜,南宋词人,曾任朝廷要职,后遭权臣攻击被贬为福建安抚使。此词是他前往福建道经豫章(今江西南昌)时所作。②万里西风: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③木末,树梢。④断送,逗引。
滕王阁因王勃而名扬天下,后人登临滕王阁留下的作品多有王勃的痕迹。你觉得吴潜的这首词中,有哪些地方有可能受到了王勃的影响。
【答案】①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的登临联结,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②诗人临风嗟叹与当年王勃所见情景相象,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表现词人心潮的激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三句,“万里”用得极有气势,“吹”极为生动,写出了登临高阁时的兴致。这里引用了王勃的故事,表现了作者的兴致,还自然地将目前的登临与王勃当年联结了起来。“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三句,“槛外”写出了当时居高临下凭栏四望的感觉。
“云涨”“涛作”,景象当时壮观,可以想见词人心潮的激荡。“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这是写登高远望时所看到的景象,征帆像行驶在树梢上,野鸟有时落在沙边。“有时”,二字极为传神。“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中“暮雨”说明其伫望之久。正当游目骋怀、沉入遐思时,雨雾扑帘而来,真是“珠帘暮卷西山雨”,与王勃当年所见情景如此相象,也不禁临风嗟叹了。
★未来趋势
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未来趋势将更侧重对唐宋名家诗歌的深入解读,同时,对诗歌中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的考查将更加细致。
(2024·广东肇庆·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春水
张炎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荒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绿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注]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注]前度刘郎:指去而复返的人。唐代刘禹锡《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诗句。
如何理解“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案】第一问:这两句的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第二问: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以及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中“流红”指的是把红花流走,“翻”,反而,“东风”,指春风,意思是湖水流动带走落红,反而嘲笑东风不能吹净残花。
本句话中,“红”代指的是落花的颜色,“东风”,代指春风,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笑”“扫”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湖水以人的动作,所以这两句运用拟人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落花之色、春光阑珊之态与湖水浩渺之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①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蔡州,天宝时为汝南郡。元和十二年(817),李愬率军雪夜奇袭蔡州,几乎兵不血刃,一举平定了达三十多年之久的蔡州藩帅叛乱。
清人翁方纲《石洲诗话》评刘禹锡此诗“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道出了该诗的艺术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
【答案】(1)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语言平易且富有诗意。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老人忆旧事的话语,内容通俗,明白流畅。
(2)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元和十二载”,诗人以史笔将平蔡之役著之竹帛,“忆旧事”“皆涕零”“重见承平”的叙述内容中流露出老人于迟暮之年幸见国家中兴的希望与欣慰之情,情感深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考生作答时应抓住题干中“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史诗之地位”进行分析。
《竹枝》歌谣之调:
《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本诗首联“喔喔鸣”一词以拟声叠词呈现,生动活泼;“鸣”“平”“零”等词音韵和谐,朗朗上口。颔联写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内容通俗,明白流畅。诗歌以民歌形式记录历史事件,通俗易懂、流走飞动,而又不失之浅近。既平易流畅而又精炼,显示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才能。
造老杜史诗之地位: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是说,路旁老人回忆起当年往事,面对官军一个个都感激涕零。这两句用速写手法,表现人民对平叛事业的拥护。“忆旧事”实际上是一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们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末四句是说,老人强止住眼泪上前致辞:“官军入城百姓们全然不知。忽然惊异在这元和十二年,重新看到天宝年间的太平时。”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之语。从天宝末年到元和十二年,已有六十多年之久。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意外的目睹此等快事,顿觉无比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希望。诗中特别标明“元和十二载”,是出于诗人的精心安排,他要用史笔将这一重大事件著之竹帛,流传千古。诗歌以诗写史,情感沉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