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1表达技巧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1表达技巧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4:38

文档简介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10
专题21 表达技巧题(练习)
(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蟋蟀
姜夔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②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①庾郎:北朝人庾信,曾作《愁赋》。②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蟋蟀的虫鸣声哀怨婉转,似庾信自吟,又似凄切私语,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B.“露湿”三句列举可以听到蟋蟀虫吟的处所,而“露湿”“苔侵”则营造了清幽寂静的氛围。
C.“西窗”三句写凄风苦雨之夜,蟋蟀声应和着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平添离人漂泊思乡之苦。
D.词人未着力描写蟋蟀形体,转而描写凄切哀转的虫鸣,并通过联想将诗境开拓得更为广远。
★(表达技巧)2.陈廷焯评价“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最为入妙”,请简要分析。
(2024·广西·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可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颔联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表达技巧)4.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024·安徽芜湖·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表达技巧)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2024·广东珠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表达技巧)8.《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湖南·三模)读下面唐代韩愈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
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
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表达技巧)10.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2024·上海·一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1.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 。从风格看,属于 。
12.词的上阕多用侧面衬托,下列句子不属于这一写法的是( )
A.寒山几堵 B.风低削碎中原路
C.秋空一碧无今古 D.醉袒貂裘
★(表达技巧)13.赏析这首词的构思特点。
(2024·辽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①。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汉殿,指刘邦;秦宫,指秦始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怀古,实际上是感叹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字里行间流露出报国之志不得实现的苦闷。
B.“雨打风吹何处是”与其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异曲同工,表达了对英雄流逝的痛惜。
C.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腐败。
D.本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但充盈着家国身世之感;看似消极逃避,实则爱国之情强烈。
★(表达技巧)15.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高明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4·陕西·三模)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送”字是统领全篇的诗眼。
B.诗人巧用伏波的典故,含蓄说明友人“静川鳞”是伏波“树羽”的接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倍感孤独。
D.诗人运用镜头组接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送友人赴岭的情景,画面生动。
★(表达技巧)17.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表达技巧)19.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024·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山庄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春来临,农家欣然相庆,情感奔放。
B.颔联以水态摇漾、山光闪烁写出傍晚艳丽的景致。
C.颈联用浦净舟远、花飞径香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
D.本诗表现春日野趣,富于微妙动感,笔法巧妙。
★(表达技巧)21.有人批评结句“都使俗情忘”肤浅俗套,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10
专题21 表达技巧题(练习)
(2024·陕西西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齐天乐·蟋蟀
姜夔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②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①庾郎:北朝人庾信,曾作《愁赋》。②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蟋蟀的虫鸣声哀怨婉转,似庾信自吟,又似凄切私语,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B.“露湿”三句列举可以听到蟋蟀虫吟的处所,而“露湿”“苔侵”则营造了清幽寂静的氛围。
C.“西窗”三句写凄风苦雨之夜,蟋蟀声应和着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平添离人漂泊思乡之苦。
D.词人未着力描写蟋蟀形体,转而描写凄切哀转的虫鸣,并通过联想将诗境开拓得更为广远。
★(表达技巧)2.陈廷焯评价“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两句“最为入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最可笑的是那小儿女对虫鸣中的凄苦毫无意识,在篱笆间呼灯捕捉蟋蟀。
②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在哀婉的基调中插入了孩童捕捉蟋蟀的欢快情趣,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反倒使原本就幽怨凄楚的琴音变得“一声声”更苦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断断续续的捣衣声”错误,结合原文“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可知,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为谁频断续”是指蟋蟀虫鸣时断时续,与捣衣声相应和,“频断续”的并不是捣衣声。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结合原文“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可知,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声情骤变,似与整首乐章的主旋律不相协调,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所以当这种天真儿女所特具的乐趣被谱入乐章之后,并不与主旋律相悖逆,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有心人之苦,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反倒使原本就无限幽怨凄楚的琴音,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以乐笔写愁然,正是作者的匠心妙用。
(2024·广西·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可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颔联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表达技巧)4.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案】3.B 4.①这两句诗描写的是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反映出当地美丽而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②动静结合,“鹧鸪惊鸣”“绕篱落”是动景,“橘柚垂芳”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情景的赞美与欣喜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理解错误。“小儿纵观黄犬怒”,写客人来以后引起小小的骚动,说明平时县中来客甚稀,“纵观”写出了县令的平易近人。没有形成反衬。
故选B。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手法,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从内容、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 橘柚垂芳照窗户”意思是鹧鸪围绕篱笆边飞边鸣叫,橘柚在门窗之前留下芳香。鹧鸪、篱落、橘柚写出了龙阳县的美景、物产,“饶”“鸣”是乡村美景充满生机。
“鹧鸪惊鸣”“绕篱落” 都是动景,“橘柚垂芳” 则是静景,上下句动静结合。同时“鹧鸪惊鸣”“绕篱落”是从听觉角度,“橘柚垂芳照窗户”是从视觉、嗅觉角度,两句从多方面着笔,写龙阳县的美景、物产,反映出当地充满生机的乡村风貌,反映出百姓安宁祥和的生活状态。
情感上,这两句诗写出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景的欣喜赞美之情。
(2024·安徽芜湖·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大阅①
陆 游
千步球场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
令传雪岭蓬婆②外,声震秦川渭水滨。
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
属櫜③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④。
[注] ①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②雪岭蓬婆:泛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峰。③属櫜(gāo):佩戴箭囊。④儒冠误此身: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儒冠多误身”指满腹经纶的儒生穷困潦倒。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D.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儒冠多误身”句,感叹自己的无所作为。
★(表达技巧)6.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①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②颈联从视觉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有误,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具体来说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颔联“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
颈联“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和“马蹄”,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士兵训练有素,驰马轻捷,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
(2024·广东珠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示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
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
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 “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
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
★(表达技巧)8.《唐诗分类绳尺》言此诗“善状物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7.C 8.①视听结合。既写了看到的积雪、旌旗、烽火、云山等,又写了听到的笳鼓声。②动静结合。旌旗飘飘、烽火连天是动景,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③俯仰结合。诗人登台远望,既俯视下方的军营、积雪,又仰望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错误,用班超的典故意在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并不一定是从军。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意思是: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感官方面:积雪、旌旗、烽火、云山是视觉所见,笳鼓声调动的是听觉,诗人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动静方面:旌旗飘动、烽火连天是动景,而积雪、寒光、海畔、云山是静景,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观察角度方面:军营、积雪、海畔是俯视之景,而天上的明月,远处的云山是仰视之景,诗人采用了俯仰结合的手法。
(2024·湖南·三模)读下面唐代韩愈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9.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春》前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春天即将结束,花草树木各逞姿色,争芳斗艳。
B.《春雪》中“惊”字透露了人们盼望春色的急切心情,二月刚见草芽也令人吃惊、失望。
C.前诗虚写雪,写出了杨花榆荚的洁白轻盈;后诗写雪实中有虚,使雪美丽而有灵性。
D.两首诗描写了不同的春景,无论盼春惜春,都能领略到诗人乐观向上的情绪。
★(表达技巧)10.韩愈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请结合《晚春》和《春雪》的最后两句谈谈韩愈诗歌的“奇”。
【答案】9.B 10.(1)见解新奇。①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看到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却没有伤春之情,反而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②春天雪花飞舞,本来应该使人失望凄苦,在诗人的笔下,春雪却善解人意,特意为人们装点春色,十分可爱。
(2)想象奇特。①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②白雪在庭树间飞舞,好像要让人们看到春花烂漫的美景,把雪写得美丽而富有情趣。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失望”错误,诗中的“惊”理解为“失望”与诗意不符,应该是“惊讶”与“惊喜”之意,“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意思是二月初惊讶于草芽不畏寒冷,“惊喜”于“草芽”带来春色。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抓住题干中“奇”字,然后结合两首内容具体分析如何体现“奇”。
第一首《晚春》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最后两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诗人想象奇特,在百花斗芳争艳的时候,没有香味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而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杨花、榆荚人格化,把人与花糅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在诗人的笔下竟然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诗人把杨花榆荚飘零的情形想象成雪花飞舞,表现了杨花榆荚的洁白和轻盈。诗人看到寓示春天将尽的杨花、榆荚满天飞舞,不但没有伤感之情,还赞美它们惜时进取的勇气。
第二首《春雪》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风采。特别是最后两句“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晚春》全诗和《春雪》的最后两句从诗人“见解”和“想象”两个方面回答韩愈诗歌的“奇”之所在。
(2024·上海·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醉落魄 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1.从题材看,这首词属于 。从风格看,属于 。
12.词的上阕多用侧面衬托,下列句子不属于这一写法的是( )
A.寒山几堵 B.风低削碎中原路
C.秋空一碧无今古 D.醉袒貂裘
★(表达技巧)13.赏析这首词的构思特点。
【答案】11. 咏物词 豪放词 12.D 13.答案示例:本词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托物咏怀(由物及人/借物喻人)。上阕先写鹰栖息的环境与搏击飞翔的情状,刻画出威武雄壮的雄鹰形象,而后由物及人,顺势引出青年时代乘醉出猎、走马呼鹰的经历。下阕借鹰抒怀,表达了作者想象雄鹰搏击狐兔一样,惩除世间奸恶小人的豪情与施展人生抱负的壮志。咏物而不粘滞于物,使词作的立意得到拓展与升华。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可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词题为“咏鹰”,实则咏人,以鹰喻人,抒发了不凡的才干和至老未衰的壮志豪情,也表现了作者不满当时统治与嫉恶如仇的感情和性格。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词作。从风格上来看,全词慷慨悲壮,类似于宋词的豪放派。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寒山几堵”之“寒”字写出秋山之肃杀;“几堵”,意为“几座”,突出山峦之高峻。 此句是背景,托出四堵之间的“中原路”从空间的开阔上显出了大体气势,衬托出鹰搏击驰骋的宏伟的施展才干的舞台。
B.“风低削碎中原路”之“低”字写秋风之劲。“削碎”,是用夸张笔法突显风的猛烈。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传神地勾勒出鹰盘旋直下、呼啸而掠的威猛之势。“寒山”“秋风”“碧空”为雄鹰翱翔提供了一个广袤、辽远的天地。
C.“秋空一碧无今古”,从实的方面说天空确是今古都是一碧无际,从虚的角度言则是少年意气的志士眼中,那寥阔的人生背景从来都是属于自己的。“秋空一碧”的独韵单句,起着为前二句拉宽气势、扩大氛围的侧面衬托作用。
D.“醉袒貂裘”则是写人的豪情,写人“醉酣敞开貂裘”,豪饮醉意浓重。刻画了豪迈雄放又颇多清狂洒脱的神态。属于正面描写。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词的题目为“咏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全词慷慨悲壮,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
(2)词的上片咏物抒怀,即先以粗犷的笔墨刻画了苍鹰的高傲、威武的形象。接着由鹰及人,描写作者早年就憧憬并狂放地试着实践的雄劲健举的行为,词人通过一种画面的描写来表现他追求过的情景。从手法上来看,开头三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没有直接写鹰,而是通过描写环境烘托出鹰矫健、刚劲无畏的形象。
(3)下片抒情言志,下阕末尾两个句子,用荒莽的景象收束全篇。月黑沙黄,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是特别地想你,渴望能像你一样搏击于寥廓的天宇。着一“偏”字,可见出此人对鹰的喜爱。“此际偏思汝”有言外意,即“此际谁知我”,就是说,在这样落寞的时候,又有谁能欣赏“我”呢?鹰的形象多是志存高远、锐意进取的词人自我形象的化身。全词咏鹰,不落行迹,句句切题,构思细密,用典精妙,措辞激烈,是清词豪放派的代表作。
(2024·辽宁·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①。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①汉殿,指刘邦;秦宫,指秦始皇。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怀古,实际上是感叹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字里行间流露出报国之志不得实现的苦闷。
B.“雨打风吹何处是”与其名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异曲同工,表达了对英雄流逝的痛惜。
C.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腐败。
D.本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但充盈着家国身世之感;看似消极逃避,实则爱国之情强烈。
★(表达技巧)15.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高明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 15.(1)这首词运用了虚构、象征的手法抒发感情。上片由作者的身世联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被“雨打风吹”,表达自己英雄迟暮的悲伤。下片借“梦人”进一步写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虚写手法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得感情的抒发大起大落。
(2)词中“风吹雨打”“卷地西风”则运用象征手法,前者象征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象征严酷的现实,表达了对自己悲凉身世的感叹,和对国家命运深沉的关切。
【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情感的分析能力。
C.“其中的‘歌舞’指代南宋朝廷不思复国反而醉生梦死的腐败”错误。结合全词分析,“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意思是少年梦想破灭,壮志未酬,但宏大梦想还在。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特色的分析能力。
上片首句“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有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悲凉、沉郁。“雨打风吹”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此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出作者舍身报国决心的坚持。
下一句“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由作者的身世联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被“雨打风吹”,表达自己英雄迟暮的悲伤。
下片“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是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虚写手法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得感情的抒发大起大落。
“卷地西风”更是运用象征手法突出当时严酷的现实。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诗人联想到秦汉时期的英雄为时间流逝而淹没,透露出自己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因此作答时,抓住虚构、象征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2024·陕西·三模)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独孤判官赴岭①
刘长卿
伏波初树羽②,待尔静川鳞③。
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
苍梧④云里夕,青草嶂中春。
遥想文身⑤国,迎舟拜使臣。
[注]①岭:特指大庾岭等五岭。②伏波:汉代名将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③静川鳞:使水族安息,比喻施行政务。川鳞,水中的鱼,喻边民。④苍梧,古地名,古属百濮分支,后并入楚地设苍梧郡。⑤文身:在人体上刺花纹。古时南方有断发文身的习俗,后用以指偏远地区的百姓。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交代了主要事件,“送”字是统领全篇的诗眼。
B.诗人巧用伏波的典故,含蓄说明友人“静川鳞”是伏波“树羽”的接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倍感孤独。
D.诗人运用镜头组接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送友人赴岭的情景,画面生动。
★(表达技巧)17.这首诗联想丰富,想象精妙,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答案】16.C 17.示例:①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想象瑰丽。②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③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④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诗人每逢在“岭海”看到飞鸟,就会想起远在天边的友人”曲解文意。颔联的意思是,想到友人在崇山峻岭中与“飞鸟”为伴,在遥远的天边向“远人”问路,表现了友人旅途的孤单。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以及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诗题目是“送独孤判官赴岭”,首联写“伏波初树羽,待尔静川鳞”,伏波是汉代名将马援,曾平定岭南。树羽:鼓架之上置彩羽为饰,是推行文教的象征。此联中,作者由友人所“赴”之“岭”,联想到汉代曾经平定岭南推行文教的伏波将军,进而联想到友人将要在岭南接力伏波施行政令,想象瑰丽。
颔联写“岭海看飞鸟,天涯问远人”,“岭海看飞鸟”句写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翻山越岭,“天涯问远人”句写向“远人”问路的情景,表现了友人赴任途中的艰辛不易。
颈联写“苍梧云里夕,青草嶂中春”,写出了作者送友人赴岭后,这里的美好景色,即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所治之所的美好环境。
尾联写“遥想文身国,迎舟拜使臣”,写遥想偏远地区的百姓,一定在热烈的欢迎着我的朋友独孤判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由送友人联想到友人到任后受到治所人民热烈欢迎的动人场面。
(2024·山东·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表达技巧)19.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案】18.B 19.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2024·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山庄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20.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春来临,农家欣然相庆,情感奔放。
B.颔联以水态摇漾、山光闪烁写出傍晚艳丽的景致。
C.颈联用浦净舟远、花飞径香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
D.本诗表现春日野趣,富于微妙动感,笔法巧妙。
★(表达技巧)21.有人批评结句“都使俗情忘”肤浅俗套,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答案】20.D 21.示例一:支持批评。全诗由景入情,结句写俗情消失。写景颇具匠心,表现了景物的丰富美感,而抒情空泛俗套,两者不够匹配。同时,语言过于直白随意,缺乏个性,与写景句自然而不失琢炼的语言风格不协调。
示例二:不支持批评。全诗由景入情,结句写俗情消失。写景颇具匠心,表现了景物的丰富美感,结句通过俗情的消失表现自己精神升华,情由衷发,真切不饰,更显春日山庄之美。此句语言朴实直率,与全诗明晰自然的整体表达相协调。
【导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山庄的自然之美,采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宜人的田园景色。尤其在颈联中,通过“浦净渔舟远”和“花飞樵路香”呈现出静谧与生机交融的景象,结尾的“都使俗情忘”则传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释怀。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情感奔放”错误。首联意思是初春月光美好,太阳温暖,农家喜悦。情感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平和与喜悦,并不奔放。
B.“山光闪烁”“艳丽的景致”错误。“迟景”指傍晚的日光,颔联意为傍晚雨后初晴,水波荡漾,日光山色相映。颔联侧重描绘晚晴之后的景象,呈现出的是柔和的画面,并不“艳丽”。
C.“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错误。颈联写渔舟远去,花香弥漫,营造出一种自然悠然而非“幽远清冷”的氛围。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示例一:支持批评。
内容方面: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通过“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等句,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春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景象不仅美丽而且富有生机,给人以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然而,最后一句“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却显得有些突兀。虽然它试图传达出诗人因欣赏美景而忘却世俗烦恼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的转变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铺垫,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与前面详尽的景物描写相比,显得有些单薄无力,落入俗套。
语言方面:“都使俗情忘”的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和平淡,缺少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锤炼。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是古典诗词,往往追求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相比之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语言上没有达到前几句的水准,给人一种草草收尾的印象,这与整首诗前部分所营造出的细腻、精致的氛围不协调。
示例二:不支持批评。
内容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可以被视为是诗人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结句中提到的“俗情忘”,实际上是对前文所描绘的一切美好事物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表明了作者通过亲近自然,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状态。这样的表达不仅合乎逻辑,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方面:尽管“都使俗情忘”这句话听起来较为直白,但它与整首诗清新自然的风格是一致的。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使用了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因此,结尾处的这一句话,虽然简单直白,但正符合全诗的整体风格,体现了诗人真实、朴素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