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2 情感主旨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4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描绘情景分析 5
★类型二: 情感主旨理解 5
★类型三: 艺术手法鉴赏 6
★类型四: 比较鉴赏阅读 6
命题预测 6
★高频考法 7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2-2024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1.情感考查深化:高考古诗鉴赏题更注重考生对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如爱国、思乡、离别之情,并结合内容深入分析。 2.表达技巧结合:考生需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能灵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 3.比较鉴赏增多:高考题中比较鉴赏题型增多,要求考生比较分析多首诗歌,找出异同点,推断主旨情感。 4.情境化任务化:新高考古诗鉴赏题趋向任务化、情境化,考生需在特定情境下完成任务,考查学科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高考古诗主旨情感题分析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对比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字词分析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4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内容理解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内容评价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2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哲理分析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情感分析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题型特点
情感主旨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理解诗词内容或评价语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钟语句或评价话语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 描绘景象分析题
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理解其象征意义或情感寄托。
例1.(2025·广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金桥感事
吴融①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②,五利宁无魏绛功③?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元年,用张浚、孙揆等人发兵讨伐李克用,三战皆败。孙揆在潞州被杀。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而作。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见一披发人(古代戎族)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预言成真。③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晋大夫魏绛举出“五利”,主张“和戎”,被采纳。
本诗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愁绪内涵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类型二: 情感主旨理解题
要求考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包括诗人的情感倾向、人生态度、政治理想等。
例2.(2024·湖北武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毛仙翁
李翱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
龟鹤计年承甲子,冰霜为质驻童颜。
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云路愿追攀。
请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类型三:艺术手法鉴赏题
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3.(2024·四川资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凌侍郎①还宣州
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②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③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④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⑤,府中谁敢伴飞觥。
【注】①凌侍郎:凌策,北宋名臣;凌策从蜀地任职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因病调养不能就任;这首诗是晏殊送其归乡时所写。②碧落:这里泛指天上。③谢守:谢脁,曾任宣城太守。④朱公故里:朱公,即范蠡;故里:指宣城。⑤汉庭三独坐:汉武帝曾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以示尊宠监察官员之意。
清人陈廷焯说晏词“婉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尾联如何做到“委婉”的。
★类型四: 比较鉴赏题
要求考生比较两首或多首诗歌在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理解其各自的特点。
例4.(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①。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②,从此更南征③。
注:①谢宣城:谢朓,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谢朓传》中记载: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②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
★高频考法
高考古诗鉴赏情感主旨题高频考法分析:理解诗句意思,结合作品主旨及诗人背景,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024·山东·一模)对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颔联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2024·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
【宋】张枢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这首词构思新颖,情感深沉蕴藉,请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满怀愁绪的?
★未来趋势
高考古诗鉴赏主旨情感题未来趋势将更侧重考查对唐宋诗词的深入理解,以及全方位观照古代诗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正能量表达。
(2024·安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城北楼①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幡溪②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经金城(今兰州)。②番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渭水的支流,相传姜太 公出仕前曾垂钓于此。
本诗颈联化用了“太公垂钓”“塞翁失马”两个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4·贵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亦作坎坷。
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老兵为何“长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2 情感主旨题(讲义)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4
真题研析 4
★原题重现 4
★题型特点 5
核心精讲 5
★类型一: 描绘情景分析 5
★类型二: 情感主旨理解 6
★类型三: 艺术手法鉴赏 7
★类型四: 比较鉴赏阅读 8
命题预测 8
★高频考法 9
★未来趋势 10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内容概述题 题量 2022-2024年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全国甲卷、新高考Ⅱ卷(新课标卷)均有内容概述题出现。 1.情感考查深化:高考古诗鉴赏题更注重考生对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和分析,如爱国、思乡、离别之情,并结合内容深入分析。 2.表达技巧结合:考生需掌握各种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能灵活运用到古诗鉴赏中。 3.比较鉴赏增多:高考题中比较鉴赏题型增多,要求考生比较分析多首诗歌,找出异同点,推断主旨情感。 4.情境化任务化:新高考古诗鉴赏题趋向任务化、情境化,考生需在特定情境下完成任务,考查学科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分值 4-5分
题型 简答题(综合)
题干 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高考古诗主旨情感题分析
年份 卷别 提问方式 考察角度 设问方式
2024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对比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2024 全国甲卷 简答题 字词分析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4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内容理解 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内容评价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2 新课标Ⅰ卷 简答题 哲理分析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2 新课标Ⅱ卷 简答题 情感分析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原题重现
(2024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尾联则直接点明“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由此,“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题型特点
情感主旨题特征
命题特点 简答题
设问方式 理解诗词内容或评价语
命题实质 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钟语句或评价话语对主旨情感的体现
★类型一: 描绘景象分析题
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理解其象征意义或情感寄托。
例1.(2025·广西·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金桥感事
吴融①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②,五利宁无魏绛功③?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唐昭宗元年,用张浚、孙揆等人发兵讨伐李克用,三战皆败。孙揆在潞州被杀。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而作。②《左传》载,周朝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见一披发人(古代戎族)野外祭祀而预言“不及百年,此其戎乎!”辛有死后,不过百年,预言成真。③晋国所在地山西,汉、戎杂居,矛盾尖锐。晋大夫魏绛举出“五利”,主张“和戎”,被采纳。
本诗尾联“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但愁绪内涵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吴融尾联的愁绪是忧国伤时之愁。诗中“日暮”“哀笳”“戍烟”描绘边塞战乱景象,暗含对晚唐战事失利、国势衰颓的悲慨;
②杜甫《登高》的愁绪是身世飘零之愁。“悲秋”“作客”“多病”直写自身漂泊孤苦、年老多病的凄凉境遇。
【导语】晚唐时期,山河动荡,战乱频仍。诗人吴融身处潞州金桥,目睹朝廷征伐李克用失利之景。太行雪覆,朔风劲吹,战事紧迫。他借古思今,满心愁绪。在日暮长亭间,哀笳声里,吴融将如何诉说对时局的忧虑?且赏《金桥感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吴融诗:尾联意思是:夕阳西沉,长亭遥对,我正忧愁到了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诗人以日暮长亭、哀笳戍烟渲染边塞苍茫氛围,呼应首联“朔风”与颔联战事,体现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愁绝”),总的来说,吴融的愁在国运。
②杜甫诗: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提到,这首诗的十四字之间融入了八层含义:首先是“万里”,表现了地域的遥远;接着是“秋”,象征着季节的凄凉;而“作客”则揭示了漂泊异乡的孤独;加上“常作客”,强调了久居他乡的艰辛。然后是“百年”,暗示着人生的暮年;而“多病”则反映了身体的衰弱。至于“台”,它代表着高远之地;“独登台”则表达了身边无亲人的孤独。“万里悲秋”“独登台”以秋景烘托个人漂泊无依、孤病缠身的悲怆,侧重个体生命体验的哀叹,总的来说,杜甫愁在自身。
★类型二: 情感主旨理解题
要求考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主旨,包括诗人的情感倾向、人生态度、政治理想等。
例2.(2024·湖北武汉·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毛仙翁
李翱
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
龟鹤计年承甲子,冰霜为质驻童颜。
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
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云路愿追攀。
请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答案】①赞美了毛仙翁的超凡脱俗和神秘能力。
②表达了诗人对毛仙翁的深深敬仰。
③透露出诗人对仙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④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毛仙翁的神秘形象和超凡能力,展示了他作为仙人的神圣特质,如长寿、容颜不老和拥有转化命运的能力。诗人表达出对毛仙翁的高尚品德与力量的敬仰以及自己追求仙道的愿望。整首诗意境高远,充满了道家哲学与修仙理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由“紫霄仙客下三山,因救生灵到世间”可知,诗人将毛仙翁描绘为来自紫霄仙界的仙人,因拯救世间生灵而降临人间,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身份和拯救众生的伟大使命。
②由“龟鹤计年承甲子,冰霜为质驻童颜”可知,诗人通过描绘毛仙翁以龟鹤的年龄计算时间,容颜永远保持青春,表达了对毛仙翁长生不老之身的赞美,进而体现了对其神秘能力的敬仰。
③由“韬藏休咎传真箓,变化荣枯试小还”可知,毛仙翁能够隐藏自己的过错,传授真正的道理,并且能够变化事物的荣枯状态,诗人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对仙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越。
④由“从此便教尘骨贵,九霄云路愿追攀”可知,诗人认为毛仙翁的存在使得尘世间的凡人变得尊贵,并且诗人立志追求更高的境界,反映了其对生命真谛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类型三:艺术手法鉴赏题
要求考生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例3.(2024·四川资阳·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送凌侍郎①还宣州
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②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③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④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⑤,府中谁敢伴飞觥。
【注】①凌侍郎:凌策,北宋名臣;凌策从蜀地任职回来,皇上有意擢用,但因病调养不能就任;这首诗是晏殊送其归乡时所写。②碧落:这里泛指天上。③谢守:谢脁,曾任宣城太守。④朱公故里:朱公,即范蠡;故里:指宣城。⑤汉庭三独坐:汉武帝曾诏“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专席而坐,以示尊宠监察官员之意。
清人陈廷焯说晏词“婉雅”。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尾联如何做到“委婉”的。
【答案】①尾联首句用典,借“三独坐”典故,委婉地表明凌侍郎深受帝王尊宠;
②第二句反问,借“传杯把盏,无人能敌凌郎”酌酒之雅事,含蓄表明对凌侍郎身份尊贵,功劳显赫的认可与称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赞扬凌策的功绩,一般人是不能比拟的。
尾联首句“曾预汉庭三独坐”,诗人不是从正面来写,而是用“三独坐”典,显示凌策身份的高贵及功劳之大,委婉地表明凌侍郎深受帝王尊宠。
“府中谁敢伴飞觥”为反问,诗人说,如果人们要坐着喝酒的话,像凌策的大人,谁还敢与他并起并坐,传杯把盏,从侧面颂扬凌策的功劳。含蓄表明对凌侍郎身份尊贵,功劳显赫的认可与称赞。
★类型四: 比较鉴赏题
要求考生比较两首或多首诗歌在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异同,理解其各自的特点。
例4.(2024·江苏南京·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杜甫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①。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②,从此更南征③。
注:①谢宣城:谢朓,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谢朓传》中记载: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为宣城太守。②引自《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渔父见而问之。”③引自《离骚》:“济沅湘兮南征。”
本诗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试结合诗句举一个例子,并作分析。
【答案】作者的主要写作目: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能够被收留与重用。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自比徐孺子,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
思想境界:本诗表达了自己受到礼遇的喜悦之情。诗人来到岳阳受到当地使君的接待,登楼赏景,充满喜悦。而《登岳阳楼》除了表达了老来贫病漂泊的苍凉落寞之叹,更表达了不忘边关战事的忧国忧民情怀,如“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诗歌的颔联写到“礼加徐孺子”,意思是裴使君把我当徐孺子那样对待礼遇有加,诗人将裴使君比作礼贤下士的陈蕃,把自己比作徐孺子。尾联写到“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意思是我哪敢违背渔父的关问呢?我从此就要更改我原来的念头不再像屈原那样去南行,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表达希望自己能被裴使君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所以这首诗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渴望得到裴使君赏识,能够被收留与重用。
本诗是作者来到岳阳,受到当地的使君的接待,陪裴使君一同登楼共赏湖光山色,并且借陈蕃礼遇徐孺子的典故表达对裴使君礼贤下士的感激,借谢朓的典故表达其才华横溢,对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运用渔父问屈原的典故,对自己能被收留和重用心存希望,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受到礼遇的喜悦之情。而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由上文表达的老来贫病漂泊的苍凉落寞上升到对国家边关战事的担忧,体现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所以从境界上来看,杜甫《登岳阳楼》的思想境界远远超越本诗。
★高频考法
高考古诗鉴赏情感主旨题高频考法分析:理解诗句意思,结合作品主旨及诗人背景,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2024·山东·一模)对下列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颔联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答案】C
【导语】《山雨》通过描绘山雨来临前后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欣赏和随遇而安的态度。首联展现初秋行旅的清凉惬意;颔联用“忽”字勾勒出山雨的突然;颈联中“任”字透露出诗人对雨中旅行的泰然自若;尾联则描绘雨后峰峦的壮丽,抒发对自然奇景的赞美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任’字以马喻人”错误。“马上衣巾任沾湿”这句诗的意思是诗人骑在马上,任由雨水淋湿衣巾。“任”字是“任由”的意思,表现出雨中诗人的从容与泰然。
故选C。
(2024·浙江宁波·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瑞鹤仙
【宋】张枢
卷帘人睡起。放燕子归来,商量春事。风光又能几?减芳菲、都在卖花声里。吟边眼底,被嫩绿、移红换紫。甚等闲、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
还是,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怎知人、一点新愁,寸心万里。
这首词构思新颖,情感深沉蕴藉,请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满怀愁绪的?
【答案】(1)借景抒情。上片通过描写“减芳菲”嫩绿、移红换紫”“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等暮春景色,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愁情。
(2)以物拟人。下片中“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以粉蝶留恋落花来衬托自己的愁绪。
(3)对比衬托。如“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的阴沉天气与想象中西湖上“多少歌吹”的热闹场景形成对比,烘托出内心的愁闷。
(4)直抒胸臆。结尾“怎知从一点新愁,寸心万里”直接表达了愁绪之深、之广。
【导语】张枢的《瑞鹤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春光易逝的无奈与惆怅。上片描绘春日景象的转瞬即逝,下片则通过粉蝶守花、雨后西湖的静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愁绪。全词情感深沉,意境悠远。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词人满心的愁绪体现在他看到的景色特点中,上片“减芳菲”的意思是不再芳香和艳丽,“被嫩绿、移红换紫”指娇艳花儿被嫩绿的叶子取代了;“半委东风,半委小溪流水”的意思是转瞬之间众花凋零,半被东风吹散,半落溪中与水相逐。春日抹去种种娇妍,正是词人心中惆怅之情的流露。
(2)词的上片“粉蝶儿、守定落花不去,湿重寻香两翅”的意思是粉蝶儿守定落花、欲留春住。词人借粉蝶来衬托自己,以物拟人。
(3)“苔痕湔雨,竹影留云,待晴犹未”的意思是在天气为晴之时游览西湖;“兰舟静舣,西湖上、多少歌吹”指的是作者想象中西湖上弦歌奏响的热闹景象。两者形成鲜明对比,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愁苦。
(4)“怎知从一点新愁,寸心万里”直接表达了愁绪之深、之广,是词人直接抒情。
★未来趋势
高考古诗鉴赏主旨情感题未来趋势将更侧重考查对唐宋诗词的深入理解,以及全方位观照古代诗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正能量表达。
(2024·安徽·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城北楼①
高 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幡溪②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注】①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开长安,赴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经金城(今兰州)。②番溪:在今陕西宝鸡东南,渭水的支流,相传姜太 公出仕前曾垂钓于此。
本诗颈联化用了“太公垂钓”“塞翁失马”两个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姜太公垂钓于渭水,而后获得重用,第五句用这一典故写诗人羡慕太公,表达了对自己奔赴边塞任职也能施展才华的期待。
②塞上老翁通达世事,不为眼前的得失而悲喜,第六句用这一典故写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表现出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信心。
③颈联化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蕴更加丰厚悠远,语言更加典雅妍丽。
【导语】《京城北楼》应是《登百丈峰二首》其一,诗中先写登上百丈峰所见壮阔之景,继而感慨古今征战,边地动荡不安,百姓受苦,蕴含着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沉郁而苍凉。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垂竿已羡幡溪老”一句,借助姜太公未出仕前在渭水垂钓,后来得到周文王重用,得以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这一典故,高适此时赴任节度使幕中掌书记,就如同姜太公等待机会一样,他借这个典故寄托了积极进取、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思,让读者能感受到诗人那种怀揣希望的心理状态。
②“体道犹思塞上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塞翁面对得失有着豁达、通透的心态,不为一时的好坏而过度悲欢,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对人生中各种际遇的深刻思考与体悟,显示出他在面对前往边塞任职这一情况,能以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看待,从侧面流露出对前途的信心,相信不管遇到什么,都能有转机、能收获有价值的东西。
③化用这两个典故,巧妙借助古人古事,让情感的表达变得含蓄委婉,避免了直接抒情可能带来的浅白之感,使诗歌思想感情更加丰富、深厚,耐人寻味。引用典故让诗歌语言更具典雅之美,提升了诗歌的文化韵味和艺术质感。
(2024·贵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十四)
鲍照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故乡窅窅①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男儿生世轗轲②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注】①窅窅:遥远的样子。②轗轲:亦作坎坷。
结合全诗,探究诗歌结尾老兵为何“长叹”。
【答案】①为长年戍边在外却无法与亲人团聚而叹。②为思念故乡亲人却音信断绝而叹。③为无法面对现实困境只能寄望于将来而叹。④为徒有建功立业之志却在穷贱中蹉跎一生而叹。
【导语】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十四通过描述从军老兵的坎坷命运,表达了深切的离愁别绪和对生存的无奈。开篇少壮从军白首不归,反映时光流逝与壮志未偿的悲哀。胡笳哀鸣、边地寒风,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孤寂。最后,老兵遥望故乡却无法回归,深知与亲人团聚无望,以至长叹。这首诗情感真挚,画面生动,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力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的能力。
诗歌开头两句,直言老兵“少壮从军”,直至“白首”仍流离在外,不得回家。“故乡”两句,写诗歌主人公遥想日夜相隔的故乡,却“将死胡马迹,能见妻子难”,写将要死在胡马的足迹上,回家见妻子和儿妇女实在是难啊,作者借此表达老兵长年在外而产生的怀乡思亲之情,无法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孤独和漂泊,这些让老兵无奈长叹。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写老兵与故乡日夜相隔,音讯阻断,隔绝乡关,尽管老兵对家中亲人有着无比深刻的思念,却音信断绝,杳无音讯,这些让老兵无奈长叹。
面对现实困境,“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无奈之下,老兵只得“登山远望”,希望能借此排解心头之愁,保留好自己的容颜,只得把希望寄托于没有希望的将来,这些让老兵无奈长叹。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绵忧”,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抑”,悲痛压抑。男儿生活在人世坎坷不平想要怎么讲,连绵不断的忧愁摧折压抑而只能长久叹息。老兵面对自己坎坷的身世,虽有生为男儿的人生追求,却只能无可奈何,只能将心头无尽的人生理想、边愁乡思化成长长的慨叹,表现其因理想不得实现,只能蹉跎一生的感伤,这些让老兵无奈长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