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2情感主旨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2情感主旨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5:49

文档简介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5
专题22 情感主旨题(练习)
(2024·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情感主旨)2.“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2024·云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断虹霁雨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②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醺碌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④。
【注】①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张宽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③疆碌(línɡ lù):酒名。湖南衡阳县东二十里有鄱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名鄙渌,又名醺碌。④霜竹:指笛子。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染修眉新绿”一句,词人反用《西京杂记》中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典故,一个“染”字,写出了经过雨水洗刷得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B.“桂影扶疏”一句,此时月亮刚过八月十七,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C.“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一句,词人快意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D.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
★(情感主旨)4.同是被贬之后填《念奴娇》词,试分析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①问童孩。
衰宗②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③,去剪故园莱④。
【注】①屈曲:详细周到。②衰宗:衰微的宗族,此处自谦,犹言“我们王氏宗族”。③下泽:车名,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④莱: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5.“共衔杯”写出了诗人和乡人的___________(填写某种情感),“羁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
★(情感主旨)6.《唐诗选》评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024·山东滨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情感主旨)8.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4·四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①
[宋]吴儆
其二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其三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注释:淤“壶源僧舍”是寄居的处所。“僧舍”即佛寺。原诗三首,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离骚》。
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写诗人被《离骚》打动,掩上书卷,时至午夜,依然思绪万千,不能入眠,于是步入庭中,展现在眼前的是“风露涓涓月满庭”的夜景。
B.其三写诗人回到室内,“闭户”“高枕”。从全诗看,“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以下写景,以三个诗句细写安卧之后的所见所闻。
C.两首绝句以一大半篇幅写景,景又着重在光与声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多种手法来写光:以“月满庭”“月影斜”直接描绘月光的澄澈;用动词“流”来形容萤光的飘流无定。
D.两首绝句中的叠词颇具特色。“簌簌”用来绘声,增加了声音的质感;“涓涓”“点点”用来绘形,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性。
★(情感主旨)10.简要赏析这两首绝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2024·浙江台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①,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注】①经量:大量土地。南宋度宗时宰相贾似道推行所谓的“经界法”,经界丈量农民的土地,按田亩收税。
11.此词从题材上来说,是一首讽喻词。此词讽刺了贾似道的飞扬跋扈,讽刺了臣僚的 ,讽刺了醴陵太守的 。
★(情感主旨)12.讽刺艺术是此词的特色,试赏析其讽刺手法。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
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
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
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
★(情感主旨)14.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2024·天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情感主旨)16.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情感主旨)17.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2024·新疆辽宁·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情感主旨)19.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情感主旨)21.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2024·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山庄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春来临,农家欣然相庆,情感奔放。
B.颔联以水态摇漾、山光闪烁写出傍晚艳丽的景致。
C.颈联用浦净舟远、花飞径香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
D.本诗表现春日野趣,富于微妙动感,笔法巧妙。
★(情感主旨)23.有人批评结句“都使俗情忘”肤浅俗套,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1
真题实战练 11
专题22 情感主旨题(练习)
(2024·福建厦门·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①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②,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 ①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②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想象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情感主旨)2.“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A 2.①此两句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②词人一语双关,既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③以友人名字说事,风趣诙谐,又诚恳真挚。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说法错误,词人来此不仅仅只是为了欣赏风光,更重要的是这块石头和作者及友人的经历遭遇有共通之处。
C.“却仍有其功用”说法错误,词中写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不是为了表明其仍有功用,而是要表明岩石不仅饱受风雨侵蚀,更遭牧童敲击,牛羊磨角,不胜骚扰之苦。其心酸遭遇与岩石主人乃至作者,有相通之处。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说法错误,通过“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可看出,本词是诗人表达对所有怀才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忧民情怀是不一致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然后结合作者、注释、主旨、手法等多角度探究诗句深层的内涵。
本题从表面看诗句含义为,古代的寒士,在人生路途之中,“有时”会遇到“不遇”,不遇即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境地,当然有“不遇”的处境,也会有“遇”的处境,即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再从手法角度挖掘,结合注释,诗人的朋友“赵不遇”的名字,可以联想到此句深刻的寓意,诗人,一语双关嵌进友人名字,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从表达效果角度看,作者巧妙运用“不遇有时遇”,又巧用朋友名字,又寄予了丰富的情感,既风趣幽默,又诚恳真挚表达了情感。
(2024·云南·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断虹霁雨①
黄庭坚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②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为谁偏照醺碌③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④。
【注】①此词写于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作者谪居地处西南的戎州(今四川宜宾)时。②张宽夫:作者友人,生平不详。③疆碌(línɡ lù):酒名。湖南衡阳县东二十里有鄱湖,其水湛然绿色,取以酿酒,甘美,名鄙渌,又名醺碌。④霜竹:指笛子。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染修眉新绿”一句,词人反用《西京杂记》中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的典故,一个“染”字,写出了经过雨水洗刷得青山鲜活的生命力。
B.“桂影扶疏”一句,此时月亮刚过八月十七,为了表现它清辉依然,词人用主观上的赏爱弥补自然的缺憾,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
C.“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一句,词人快意潇洒,豪情满怀,表现出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D.此词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崎奇,玄思瑰句、自得意表,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
★(情感主旨)4.同是被贬之后填《念奴娇》词,试分析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
【答案】3.C 4.①黄词抒发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旷达、倔强、伟岸的情怀;②苏词在对历史的回顾中,寄寓人生短促,不能及时建功立业的自我苦痛;③二者相比,苏词沉郁苍凉有余,而乐观超然不足,而词诗则体现出词人在遍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彰显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最终寻求洒脱乐观、归于淡泊的心境
【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这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出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错误,此句并没有表达不与朝堂中人同流合污以及痛斥统治者的愤懑之情。这几句意思是“老夫,在江南海北,最爱的是是临风笛”,表现出词人处逆境而不颓唐的乐观心情。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以及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
黄词上片写众人赏月的情景,下片抒写月下游园、欢饮和听曲之乐。全词意气纵横,情怀激荡,于壮阔的形象中勃发出一种傲岸不羁之气,充分显示了作者不惧人生坎坷、世事艰险的旷达旷达、倔强、伟岸的胸怀。苏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人生短促、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二者相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词沉郁苍凉有余,而乐观超然不足。黄词“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用散文句法入词,信笔挥洒,写洒脱不羁的词人,正带着一群愉快的年轻人,张园密茂的树林中徜徉;“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离家万里,难得有今宵开怀畅饮;“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曲”,把词人豪迈激越之情推向顶峰。黄词体现出词人在遍历生活的风风雨雨之后,彰显出荣辱不萦于怀,浮沉不系于心的人生态度,最终寻求洒脱乐观、归于淡泊的心境
(2024·浙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唐)王绩
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①问童孩。
衰宗②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③,去剪故园莱④。
【注】①屈曲:详细周到。②衰宗:衰微的宗族,此处自谦,犹言“我们王氏宗族”。③下泽:车名,一种适于沼田行驶的短毂车。④莱: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苗可食,生于田间、路边、荒地、宅旁等地,为古代贫者常食的野菜。
5.“共衔杯”写出了诗人和乡人的___________(填写某种情感),“羁心”的意思是___________。
★(情感主旨)6.《唐诗选》评此诗“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5.①相见之喜
②羁留他乡而思念故乡的心情。 6.①诗歌以“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总领了以下十二问。
②从问宗族弟侄到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林花,几乎问遍了故乡的方方面面。
③诗人连续追问而根本不等也不用对方作答,就诗人而言,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急切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与牵挂,就读者而言,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句意:皱着眉头与乡人一起握手,停止了哭泣,露出了笑容一起饮酒。
依据诗句中“破涕”得知,诗人与故乡人相见,喜极而泣。“共衔杯”也就是因相见而高兴,因相聚而饮酒。为此此处填写“相见之喜”。
②羁心:“羁”羁旅;“心”心情,情怀。羁旅他乡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诗人构思精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紧扣《唐诗选》的评价“诗中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思考作答。从唐诗选的评价中,得出作答要点,概括为三层:分别是“连问十二”,“不作答,构思之奇”,“出人意表”。为此,第一层应回答十二问的内容;第二层连续发问,却并未作答的构思有怎样的效果。第三层构思对诗人以及读者形象有何作用。
如①诗歌的“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发问,对下文有总领作用,总领了十二问。
②诗人与乡人共聚,高兴畅饮中连问乡人哪些问题。从“衰宗多弟侄”到“林花那后开”共十二问,分别问到宗族弟侄,问池台、旧园以至院果,问林花等,都是有关家乡生活方面和家长里短,琐碎之事。充分体现了思乡心切的诗人形象。
③其构思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诗人形象的塑造。如对家乡弟侄的关心,对家乡的楼台果院,树木百草的关注,叙述详细,尽显真实,逼真地刻画出了一个乡愁者形象,对家乡眷恋的形象。二是读者阅读体验,如诗歌语言平白直叙,注重细节刻画,如“柳行”“茅斋”“几处竹”“几株梅”等都是家乡常见的风物,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空间,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024·山东滨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牛
李纲(宋)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骑牛曲
陆师(清)
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
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
【注】驯扰:驯服柔顺。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
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
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
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
★(情感主旨)8.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7.B 8.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
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
(2024·四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寓壶源僧舍三绝①
[宋]吴儆
其二
闷来掩卷已三更,风露涓涓月满庭。
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
其三
归来闭户还高枕,窗隙微通月影斜。
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
注释:淤“壶源僧舍”是寄居的处所。“僧舍”即佛寺。原诗三首,第一首写独坐夜读《离骚》。
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二写诗人被《离骚》打动,掩上书卷,时至午夜,依然思绪万千,不能入眠,于是步入庭中,展现在眼前的是“风露涓涓月满庭”的夜景。
B.其三写诗人回到室内,“闭户”“高枕”。从全诗看,“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以下写景,以三个诗句细写安卧之后的所见所闻。
C.两首绝句以一大半篇幅写景,景又着重在光与声的描绘上。诗人通过多种手法来写光:以“月满庭”“月影斜”直接描绘月光的澄澈;用动词“流”来形容萤光的飘流无定。
D.两首绝句中的叠词颇具特色。“簌簌”用来绘声,增加了声音的质感;“涓涓”“点点”用来绘形,增加了物体的形象性。
★(情感主旨)10.简要赏析这两首绝句在艺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9.B 10.(1)相同处:①都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来表现诗人的郁闷和难眠;②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
(2)不同处:前一首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点点流萤如寒星坠落;后一首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表现了动与静、声与静的矛盾关系。
【分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B.“‘高枕’在此表示‘安卧无忧’之意”错误,从全诗看,“高枕”在此只表示安卧而不含“无忧”之意。结合下联“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可见虽然“高枕”但并没有睡着,从风猛烈惊飞了乌鹊可见作者内心并非平静无波,兼及能听闻松花坠落空寂无人的台阶可反衬内心并非安然,应该是彻夜难眠,所以“安卧无忧”曲解诗意。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1)由其一“风露涓涓月满庭。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分析,诗人写了月色满园风儿徐徐露水慢滴,闲得无聊追逮流萤而摇动了暗夜中的树枝,流萤闪闪如寒星点点点缀于高耸入云端的树梢间,在漫长凄清的寒夜里诗人孤寂难眠。由其三“窗隙微通月影斜。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分析,诗人描写月影微微,斜穿窗户的缝隙打入室内,窗外疾风猛烈吹刮,惊飞了栖息枝头的乌鹊,鸟飞枝摇松花扑簌簌地掉落于空寂的台阶上,惊扰了诗人本就不安的心境,难以安眠。综上可见相同处:①都运用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来表现诗人的郁闷和难眠。
由其一中的“涓涓”“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中可见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突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难眠;由其三中月影斜照破窗而入室内,风猛烈吹刮,惊风乌鹊,树摇花落等动态景物和声音中反衬了环境的静寂,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综上可见相同处:②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突出夜深人静与郁闷难眠的矛盾。
(2)前一首“闲扑流萤冲暗树,危梢点点堕寒星”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飞动的萤火虫发出的光亮闪闪,喻体为“寒星点点”,相似点为微光、闪动;后一首“窗隙微通月影斜。风急忽惊乌鹊起,空阶簌簌堕松花”则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月影斜”为视觉,疾风、乌鹊飞、簌簌堕松花为听觉,表现了动与静、声与静的矛盾关系。
(2024·浙江台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①,便要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注】①经量:大量土地。南宋度宗时宰相贾似道推行所谓的“经界法”,经界丈量农民的土地,按田亩收税。
11.此词从题材上来说,是一首讽喻词。此词讽刺了贾似道的飞扬跋扈,讽刺了臣僚的 ,讽刺了醴陵太守的 。
★(情感主旨)12.讽刺艺术是此词的特色,试赏析其讽刺手法。
【答案】11. 趋炎附势(或阿谀谄媚) 轻率猖狂 12.①词人运用白描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本质,达到讽刺的目的。如通过“巍巍”“闻说……星夜……”等词语,刻画宰相的飞扬跋扈、朝臣的趋炎附势、太守的轻率狂妄,讽刺了他们害民虐民的本质。
②运用反复叠唱的体式进行讽刺。如“经量”一词在词中共出现了八次,重点突出,讽刺对象明确。
③结尾运用反诘句式(反问),谴责了宰相贾似道及其爪牙不去收复、一味收刮百姓的罪责,表达了词人对统治者的一腔愤怒,讽刺的效果尤为突出。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词的上片描写“经界法”在朝廷上产生和出笼的情景。“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①,便要经量。”写贾似道高高坐在朝廷上,忽然心血来潮,想出个经界丈量土地的“妙计”,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推行。词人只用三言两语,便勾画出宰相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写某些朝臣对宰相“经界法”的态度。他们争先恐后地上奏章,表态度,鼓吹实行经量的必要,赞美“经界法”的高明,把经量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词人运用讽刺的妙笔,活画出他们阿谀谄媚、趋炎附势、只为保官、不怕害民的嘴脸。
“轻狂太守在吾邦”是词人、也是醴陵人民对太守的总体评价,指出醴陵太守是一个不谙民情、只知讨好宰相、一味贪功邀宠的轻率狂妄之徒;“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具体描写醴陵太守执行经量的行动。他风闻朝廷要经量土地,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人马连夜经量。“闻说”和“星夜”,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轻率猖狂。词人一路写来,宰相轻狂,朝臣轻狂,地方官轻狂!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突出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讽刺艺术。首先,词人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巍巍”“头说……”“尾说……”“闻说……星夜……”等词语,先写贾似道高高坐在朝廷上,心血来潮想出个经界丈量土地的“妙计”,马上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推行,勾画出宰相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作威作福的丑态和飞扬跋扈、轻举妄为的嚣张气焰。揭露了宰相的飞扬跋扈、朝臣的趋炎附势、太守的轻率狂妄,讽刺了他们害民虐民的本质,达到讽刺的目的。
其次,本词善于运用《一剪梅》词调反复叠唱的体式进行讽刺。如“经量”一词在词中共出现了八次,重点突出“经量”的荒谬和害民虐民的本质,讽刺矛头所向,标的明确。
最后,结尾运用反诘句式,“山东河北久抛荒……胡不经量?”愤怒地斥责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僚,“祖国北方的大好河山久已沦陷,早就应当收复,你们既然喜好经量,为什么不去收复,不去经量呢?”用语力重千钧,讽刺的效果尤为突出。矛头指出,直揭经量害民、虐民的本质。
(2024·山东二模)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
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
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
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
★(情感主旨)14.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答案】13.D 14.①实写:首句实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联想;②虚写:诗歌二到八句为虚写,诗人联想山中天气、友人在山中修炼情景,想要持酒远慰山中友人,却难寻行迹;③全诗由实人虚,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惦念以及求之不得的失落与怅惘。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诗歌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
D.“诗人非常羡慕他”赏析错误,道人在山中修炼,生活清苦,诗人对友人关心与惦念,尾联表现的是想去慰问而不得的怅然、孤寂与失落之情。没有对其生活的羡慕。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能力。
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进行赏析。
首联“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意思是“今天郡斋里很冷,忽然想起山中隐居的人”。出句“今朝郡斋冷”是实写,写郡斋的天气转冷,由此引发诗人思念“山中客”。
颔联“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意思是“你一定在涧底打柴,回来以后煮些清苦的饭菜”,是诗人想象山中客在这寒冷气候中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属于虚写。诗人用自己的联想表现山中客在山中艰苦。
颈联“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意思是“想带着一瓢酒去看你,让你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因为想象山中客在山中艰苦——在寒冷的天气里到涧底去打柴,打柴回来却是“煮白石”,就想要带一瓢酒给山中客,想让山中客在风雨夜里得到些安慰。可见诗人与山中客感情深厚,深深惦念和牵挂着山中客。这里诗人只是想带酒去安慰山中客,还没有具体行动。属于虚写。
尾联“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意思是“可是秋叶落满空山,什么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迹啊!”诗人又想到这满山的落叶,去哪里寻找山中客呢。此联仍然是诗人想象满山落叶,难寻山中客行迹,表达了诗人想象山中客行踪不定,踪迹难寻的失落与怅惘之情。属于虚写。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歌中具体内容从虚实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即可。
(2024·天津·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次韵孔宪蓬莱阁注
赵抃
山巅危构傍蓬莱,水阁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注:赵抃(1008-1084年),北宋名臣,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熙宁四年(1071),赵抃由越州改知杭州,遗缺由孔延之继任,因而有此赠答。和诗所押之韵与原诗全同,叫做次韵;宪:指越州知州孔延之,宪是官场中对上级或同级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半部分描写在蓬莱阁所见之景,景中含情,为抒写感受做铺垫。
B.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照应前文中的“山巅危构”。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盼望再次登高望远,扩展心胸。
D.相似景色唤醒诗人美好的回忆,而这种回忆又衬托出当下愉悦的心情。
★(情感主旨)16.简要概括蓬莱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情感主旨)17.有人说本诗颔联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风格接近,请加以比较。
【答案】15.C 16.心情为之快意;视野为之开阔;胸怀为之豁然开朗。 17.本诗颔联感情豪迈,气势雄浑,具有一种豪壮之美;写潮水,先说大海总汇江河百川之水,将天地包容在它的怀抱里,写出了大海的广阔和气派;第四句并没有正面描写潮水的气势,只写了晨昏两次起潮,令读者可以想见潮水之势大。胸怀豪迈,气象恢弘,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位正直清廉的政治家的广阔胸襟。
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更为壮阔,景中融合情感,委婉含蓄,巧妙无痕,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展现了杜甫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气度。
所以说二者风格是接近的。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评价艺术手法的能力。
C.“颈联写作者重新登临蓬莱阁产生联想”错误。本诗是诗人对友人登上蓬莱阁所赠诗的和诗,且根据“遥思”二字可知,颈联写的是诗人想象友人登上蓬莱阁后的情景。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评价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感受到的是蓬莱阁雄健的气势,颔联从侧面写出了蓬莱阁所处的位置之高,给诗人雄伟壮观的磅礴气势和感觉。诗人以“快哉”点明自己此时的感受。
颈联提到“遥思坐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意思是“遥想你在蓬莱阁座上,游乐观览,视野多么宽广,因着那壮美的海景,胸襟器量更加开张”,“游观远”“度量开”都是对友人观潮景象的描绘,想象友人在蓬莱阁上游目骋怀,视野开阔,心胸豁然开朗。
17.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相关诗句的内容、评价语言风格的能力。
此诗颔联意思是说大海包容了高天厚地,把千百条河川接纳进自己胸膛,清晨和傍晚波翻浪涌,每天两次潮落潮涨。颔联以濡染大笔绘出大海涵容天地、收纳百川的壮阔怀抱和早潮晚汐变幻的动荡景象。结构上承接上句“水阁风长此快哉!”继续发挥想象,写在蓬莱阁上观潮望海的情景。虽然作者并未亲见其景,却能将笔触伸至天地百川,以虚写的手法烘托出潮来时的气势。站在蓬莱阁上,仰观是湛蓝高远的苍天,俯察是深邃汹涌的大海。极目远眺,天没有尽头,海也不见穷处,仿若天地百川都被这漫无边际的海水所涵容,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每天晨昏两次潮汐涨落时,海水升腾,天地也仿佛被海水托举而浮动起来。“晨昏浮动两潮来”句,借用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和杜甫“乾坤日夜浮”的诗意,将诗境拓宽,气象恢弘。写景至此,已将蓬莱阁上观潮的情境很好的展现出来。
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思是说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割开来。整个天地恰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诗人在岳阳楼上面对“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水经注》)的洞庭湖,觉得自己的眼界也随着浩淼无际的湖水而扩大了,似乎看到了我国东南方吴楚两地的分界线,又似乎感到日月也都在湖面上飘浮,两句境界阔大,气象宏放,雄跨今古。
(2024·新疆辽宁·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情感主旨)19.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8.C 19.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雨过天晴,空气清新,诗人卧在为山亭中,耳中似乎传来军营中的刁斗之声。“刁斗”,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斗声的,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
尾联则直接点明“惭愧”,惭愧的内容是“儿童话请缨”。此句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诗人却只能独卧为山亭。这“惭愧”的背后,是诗人渴望为国效力却不得的无奈、愤懑,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
由此,“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
(2024·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情感主旨)21.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20.C 21.“软”字形容斜风的温柔轻柔,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低”字描绘夕照的柔和低垂,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诗意,使景象更生动。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炼字艺术效果的能力。
用字精当以追求表现力的最大化,是历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视的问题,诗歌中尤其如此。本题要求赏析“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需要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并把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
“软”字用来形容斜风,传达出春风的温柔和轻柔。斜风拂过野桥上的柳条,柳条随风轻轻摇曳,给人一种柔和、舒适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春风的特质,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日的美景中,感受到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低”字用来形容夕照,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光线逐渐变低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曲折的栏杆和花朵上,光线柔和而低垂,给人一种温馨、宁静的感觉。这个字不仅描绘了夕阳的特质,还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整个景象显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通过“软”和“低”两个字,诗人成功地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象,传达出一种宁静、温柔的氛围。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刻画了自然景物的特征,还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宁静。
(2024·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山庄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2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初春来临,农家欣然相庆,情感奔放。
B.颔联以水态摇漾、山光闪烁写出傍晚艳丽的景致。
C.颈联用浦净舟远、花飞径香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
D.本诗表现春日野趣,富于微妙动感,笔法巧妙。
★(情感主旨)23.有人批评结句“都使俗情忘”肤浅俗套,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答案】22.D 23.示例一:支持批评。全诗由景入情,结句写俗情消失。写景颇具匠心,表现了景物的丰富美感,而抒情空泛俗套,两者不够匹配。同时,语言过于直白随意,缺乏个性,与写景句自然而不失琢炼的语言风格不协调。
示例二:不支持批评。全诗由景入情,结句写俗情消失。写景颇具匠心,表现了景物的丰富美感,结句通过俗情的消失表现自己精神升华,情由衷发,真切不饰,更显春日山庄之美。此句语言朴实直率,与全诗明晰自然的整体表达相协调。
【导语】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山庄的自然之美,采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宜人的田园景色。尤其在颈联中,通过“浦净渔舟远”和“花飞樵路香”呈现出静谧与生机交融的景象,结尾的“都使俗情忘”则传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释怀。
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情感奔放”错误。首联意思是初春月光美好,太阳温暖,农家喜悦。情感更多的是表现了一种平和与喜悦,并不奔放。
B.“山光闪烁”“艳丽的景致”错误。“迟景”指傍晚的日光,颔联意为傍晚雨后初晴,水波荡漾,日光山色相映。颔联侧重描绘晚晴之后的景象,呈现出的是柔和的画面,并不“艳丽”。
C.“营造幽远清冷的意境”错误。颈联写渔舟远去,花香弥漫,营造出一种自然悠然而非“幽远清冷”的氛围。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的能力。
示例一:支持批评。
内容方面:这首诗前六句都是对春天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通过“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等句,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春日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景象不仅美丽而且富有生机,给人以视觉和嗅觉上的享受。然而,最后一句“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却显得有些突兀。虽然它试图传达出诗人因欣赏美景而忘却世俗烦恼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的转变似乎没有得到充分的铺垫,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与前面详尽的景物描写相比,显得有些单薄无力,落入俗套。
语言方面:“都使俗情忘”的表达方式过于直接和平淡,缺少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锤炼。在诗歌创作中,尤其是古典诗词,往往追求语言的精炼和意境的深远。相比之下,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语言上没有达到前几句的水准,给人一种草草收尾的印象,这与整首诗前部分所营造出的细腻、精致的氛围不协调。
示例二:不支持批评。
内容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可以被视为是诗人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结句中提到的“俗情忘”,实际上是对前文所描绘的一切美好事物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表明了作者通过亲近自然,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状态。这样的表达不仅合乎逻辑,而且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方面:尽管“都使俗情忘”这句话听起来较为直白,但它与整首诗清新自然的风格是一致的。诗人在描绘自然风光时使用了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语言,这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因此,结尾处的这一句话,虽然简单直白,但正符合全诗的整体风格,体现了诗人真实、朴素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