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情境补写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5
题型分类 6
★类型一:主观题 6
★类型二:客观题 6
命题预测 7
★高频考法 8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2023年新课标I卷开始,一般含两处补写。 分值:4分。 “情境式衔接”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基本上全国各套卷年年必考。考查的趋势“综”,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其是情境补句题,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题型与题干 题型:主观题 题干: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10个字。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甲)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睡眠负债”状态;(乙)睡眠质量也是消除疲劳的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根据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句为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是说明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的方法,可填:判断自己是否处于“睡眠负债”状态。
(乙)此句也是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有“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见此处说的是“睡眠质量”与“疲劳”之间的关系,可填:睡眠质量也是消除疲劳的重要因素。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 ①虽然身体很累(虽然身体很疲惫);②都能高强度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句“但心情很好”,与①处形成转折关系,该处应使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如“虽然”;前句提到“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推知该空应该衔接上句,可填“虽然身体很累”,或“虽然身体很疲惫”。
②处,后句“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与②处形成转折关系,该空应该填写与“轻微运动”相对的内容,本段语境强调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对人身体的益处,所以该空可填:都能高强度运动。
★题型特点
“情境式补写”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该题型近5年来,都是必考题。考查的趋势“综”,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题型特点见下表:
情境式补写
命题特点 情境式补写题是在一个完整的、典型的语段中,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设问方式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10个字。
题型特点 补写语句虽然有很多主观成分,但是补句中应有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有提示和照应。
易错类型 抛却文本前后联系,主观去写
★解题图谱
快速、准确补写的技巧
第一步:理清段落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找出文段中的提示信息:
1.找关联词。由上下文给出的关联词,结合语境推断应该填写的内容。
2.关注文章的结构。例如在总一分结构的文段中,分说的内容应和前文总述的部分一一对应,由此得出所填写的句子应对应分说的哪一点。
3.找对称句式。有时前句或后句的句式有较明显的格式特点,所填写的句子应符合仿写的要求。
4.找关键词。补写语句虽然有很多主观成分,但是句子中应有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有提示和照应。
5.找特殊标点。特殊标点在分句间结构、句群间关联、句意前后衔接的连贯性上,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例如出现分号时前后内容应存在并列关系,出现冒号时前后内容应构成总分关系或后句是前句的解释说明等。
第三步:根据提示信息,准确填写,注意字数要求。
★类型一:主观题
“情境式衔接”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基本上全国各套卷年年必考。无论采用何种题型,衔接题从未“缺席”过全国卷。
作答时候,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指的是从夏天向冬天过渡的过程中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机体耐寒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不过, ① ,我们身体如果能感受到一丝寒意这是比较适合的。如果已经觉得非常冷了,反而会导致我们的抵抗力下降,会引发一些相应的疾病。
专家特别提醒, ② 。一类是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适合;第二类,原先就具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些人群也是不适合的;另外,有一些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像老年人、小孩、孕产妇以及一些大病初愈者,尤其需要注意,也是不适合秋冻的。
专家建议,应对降温,要想提高免疫力,平时要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的蛋白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注意房间的通风换气, ③ 。比如说像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帮助我们顺利地过渡到严冬季节。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指的是从夏天向冬天过渡的过程中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机体耐寒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可知,“秋冻”可以增强机体耐寒能力;再根据“我们身体如果能感受到一丝寒意这是比较适合的。如果已经觉得非常冷了,反而会导致我们的抵抗力下降,会引发一些相应的疾病”可知,“秋冻”要适当,如果觉得非常冷会导致我们的抵抗力下降,引发疾病,可见秋冻它并不是一味地指挨冻,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秋冻并不等于盲目挨冻”。
第二空,根据下文“一类是……第二类……有一些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可知,介绍了几类不适合“秋冻”的人群,所以专家特别提醒的内容应该填写“有三类人不适合‘秋冻’”。
第三空,根据下文“比如说像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帮助我们顺利地过渡到严冬季节”可知,介绍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的一些户外运动,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
【答案】①秋冻并不等于盲目挨冻 ②有三类人不适合“秋冻” ③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 24.①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机体耐寒能力;②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的蛋白质,保证充足的睡眠;③注意房间的通风换气,适当做一些户外运动。
★类型二:客观题
21年时候,考出语句复位题,也可以看出是情境补写的另一种类型,题目为“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或“某一句子出现最恰当的位置是( )”,要求作答时候,注意前后内容衔接,注意提示语。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了荷花盛开的美景。与处“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衔接紧密。②③④是就《荷花驾鸯图轴》展开,分别说的是画中荷花荷叶的形态、画面的生机与意趣及画家的修养。据此分析可知,填入处最为恰当。故选A。
【答案】A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情境式补写题更加注重情境化,综合化,文段由一拖三变成一拖五,情境化命题是情境补写题的高频考法。
(2023新课标II卷真题再现·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②有什么限度 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可看出是在说明戴上耳机可以安静下来不被打扰,所以可填“你只需要一副耳机”。
第二空,根据后文“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可知是说使用耳机的限度,又联系语境“那么,使用耳机 ?”,此处应是一个问句,所以可填“有什么限度”。
第三空,根据前文“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再结合语境“但事实上, ,还可能逐渐升级”,可看出是说过度使用耳机对耳朵有损伤,所以可填“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较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对高温更敏感。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①就可让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②从而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和肿瘤血管形成受到抑制,③还可降低肿瘤内乏氧细胞比例,④从而引起肿瘤细胞死亡。⑤而正常细胞可以耐受更高温度。⑥因此,利用物理能量加热肿瘤部位。⑦并持续一定时间,⑧能够做到既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太损伤身体正常组织的目的。肿瘤热疗甲 ,能减少肿瘤患者的痛苦和身体损伤。而其他肿瘤疗法往往要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易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肿瘤热疗为常规高温热疗,主要是配合放疗或化疗使用,温度一般在39.5℃到45℃之间。这种热疗是利用热疗设备从人体外部进行加热,因此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烫伤。而射频热疗、超声热疗等可以单独使用的肿瘤热疗,温度一般在50℃到100℃之间。这类热疗借助射频消融针等工具和设备乙 ,因此不会使人体表层的皮肤和脂肪烫伤。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甲:不涉及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使用 乙:直接加热肿瘤内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后文提到“而其他肿瘤疗法往往要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易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通过“而”字可知,此处是将肿瘤热疗与其他肿瘤疗法进行对比,突出肿瘤热疗的优势。所以甲处应填写与其他肿瘤疗法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相反的情况,即肿瘤热疗不涉及这些。所以可填:不涉及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使用。
乙处:前文提到常规高温热疗从人体外部进行加热会导致部分患者烫伤,而射频热疗、超声热疗等不会使人体表层的皮肤和脂肪烫伤,说明它们的加热方式与常规高温热疗不同。再结合“借助射频消融针等工具和设备”,可以推断出这类热疗是借助工具直接对肿瘤内部进行加热。所以可填:直接加热肿瘤内部。
★未来趋势
从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文段一拖五,题目由三处补写变成两处补写,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甲),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乙),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丙),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做“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1.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点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
B.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
C.她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
D.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划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5.下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的一幅画面,请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突出画面意境特点,不超过80字。
【答案】1.C 2.甲:再倒入少许热水;乙:直到出现一层气泡;丙: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3.②(语序不当)把“茶的故乡”与“茶文化的起源地”颠倒一下;③(成分赘余)删去“大约”。 4.示例一:更喜欢“茶百戏”。茶,表明具体事物,百戏,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暗示画面之多样性,给人无限遐思。
示例二:更喜欢“水丹青”。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乃绘画之雅称,此名使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 5.示例:碧波荡漾,荷叶舒展,似一阵风吹过;荷花悄然怒放,无限妖娆;鱼儿吐着一串泡泡儿,游戏其间,似乎在叙说着对水的深情,又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茶文化。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句中的“深”,表程度,有“深入”之意。
A. “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与‘浅’相对”。
B. “深”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C. “深”指“深入”之意。
D. “深”为“很、十分”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上下文“先把”“然后”可知这是点茶的先后步骤,可填“再……”;根据后文“调成糊状”慢慢加入更多热水”可知应该是倒入了热水,且量不多,所以可填“再倒入少许热水”。
乙处,横线处应该是“用茶筅不断击打”出现的现象,再根据“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可推知前面得先有气泡产生才可,所以可填“直到出现一层气泡”。
丙处,后文“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强调的是两者不同的具体表现,与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并且是对下文的总结,所以可填“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
一是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也”表示递进关系,所以其后的内容“茶文化的起源地”和“茶的故乡”应该互换。
二是成分赘余,“大约”与“多”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
所以正确的语句为:②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③如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
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
①喜欢“茶百戏”,分析名字的构成:“茶”,表明要喝的东西不是别的,具体化了;“百戏”,是一种技艺,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百”字暗示了画面的花样多,既新颖又别致,充满想象。
②喜欢“水丹青”,分析名字的构成:“水”,清水,作画就是在这上面进行,可以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古人常以此为颜料作画,故代指绘画。听起来雅而不俗,“水丹青”这样称呼使得让人很容易和绘画联系起来,古代四雅“琴棋书画”,所以这样的名字使得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图文转换的能力。
首先,观察图片上的景物,主要有荷叶、荷花、鱼儿、湖水,还要避免漏掉景物。
其次,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景物描写生动,要求用上“至少一种修辞”。修辞手法可以选用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最后还要与茶文化相关联。如,写荷花,可以写“池中的荷花,洁白如玉”“荷花悄然怒放,无限妖娆”;写荷叶,可以写“仿佛碧玉一样的荷叶挺立在水中”“荷叶又大又圆,绿莹莹的,像一块碧绿的翡翠盘”;写鱼儿,可以写“鱼儿在水面上摇摇摆摆,往深处游去,像是一片落叶”“与同伴们嬉戏玩闹着。它们亲吻着水面”“又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茶文化”等。
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古时代,人类在夜间依靠星星和月亮投射而来的微弱光亮照明。约170万年前,人类发现雷击或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天然火可以照明,并学会将其引入洞穴、保存火种。直到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活动时间就得以延长。
人类历史从此真正进入了人工照明的时代。①为了达到照明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②人类逐渐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发明或改进灯具。火把是灯的雏形,但是其照明时间不够持久,使用不够方便。旧石器时代,人类发现动物油脂易燃,于是将动物油脂盛在空心石头或海螺里点燃,这样,( )。人类学会了以植物油为原料制成蜡烛以后,蜡烛的应用得到推广。③由于采矿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使煤油灯、煤气灯得以问世。
19世纪以来,人类获取人造光源的途径和手段 A ,同时,( ) 希望人造光源能够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技术的发展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180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电弧光灯,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照明的时代。1879年,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此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以及LED灯、激光灯等 B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6.文中两处加点的“就”,都应改为“才”,句意才符合逻辑。请简要说明理由。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短语。
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有人说这样写不得体,有人说这样好。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6.①“就”是充分条件推理。即“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活动时间得以延长”的充分条件,即有前者则后者必然实现。②但实际上,人类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后,生活方式的改变、活动时间的延长,只是可能实现的事,但并不能必然实现,还需要其他条件。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所以,要改为“才”。 7.示例:A:更加丰富 B:相继出现 8.示例:甲:就有了最原始的灯 乙:对照明也有了新的需求(意思答对即可) 9.(1)语句①修改为“为了满足照明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2)语句③修改为“采矿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或者,语句④修改为“煤油灯、煤气灯得以问世”。 10.示例:
观点一:不得体。这样表达跟全文严谨、简明的语言风格不一致,显得突兀别扭,不够流畅。观点二:这样好。这样的表达非常生动形象,强调了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的意义,材料语言整体平实,此处语言生动,语言的变化使文字增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使用和逻辑关系的能力。
①“就”是充分条件推理,在“直到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活动时间就得以延长”的语境,表示“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活动时间得以延长”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有前者则后者必然实现。
②但实际上,人类掌握人工取火技术之后,生活方式的改变、活动时间的延长,并不是必然实现的事,只是可能实现的事,要想实现,还需要其他条件。“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活动时间得以延长”的必要条件。所以,“就”要改为“才”。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从上下文来看,19世纪以来,随着各种技术的发展,人类获取人造光源的途径和手段必然是越来越多,所以可填“更加丰富”。更加丰富:意味着在原有基础上,某物的种类、样式、数量或程度等方面都有所增加,使得整体更为多样化和充足。
B.文中提到从电弧光灯到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以及LED灯、激光灯等,这些不同类型的灯是按照时间顺序一个接着一个出现的。可填“相继出现”。相继出现: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描述了人类将动物油脂盛在空心石头或海螺里点燃的行为,这一系列动作实际上就是在制造一种照明工具,这种工具可看作是最原始的灯的形态。所以可填:就有了最原始的灯。
第二处,后文提到“希望人造光源能够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这表明人类对照明有了新的期望和要求,也就是对照明产生了新的需求。所以可填:对照明也有了新的需求。
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①“达到……的需求”动宾搭配不当,可修改为“满足……的需求”;
语句③④“由于……使……”淹没主语,可将语句③修改为“采矿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或者将语句④修改为“煤油灯、煤气灯得以问世”。
10.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的能力。
观点一:不得体。
文章整体语言风格严谨、简明,以客观陈述事实为主,如“人类发现雷击或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天然火可以照明,并学会将其引入洞穴、保存火种”“人类学会了以植物油为原料制成蜡烛以后,蜡烛的应用得到推广”等语句,简洁明了地阐述了照明技术的发展历程。
而“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这种表述相对生动形象,强调了“成功点亮”这一动作,与全文严谨简明的语言风格不一致,在文中显得突兀别扭,破坏了整体的流畅性。
观点二:这样好。
“成功点亮”这种表述生动地展现了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强调了他取得成功的关键瞬间,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这一发明的突破性和重要性。
文章整体语言较为平实,在这种风格下,此句生动的表述形成了一种变化。这种语言风格的变化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为文章增添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单调乏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5 情境补写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4
题型分类 5
★类型一:主观题 5
★类型二:客观题 5
命题预测 6
★高频考法 7
★未来趋势 7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2023年新课标I卷开始,一般含两处补写。 分值:4分。 “情境式衔接”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基本上全国各套卷年年必考。考查的趋势“综”,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其是情境补句题,更多的是与其他考点综合考查。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题型与题干 题型:主观题 题干: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10个字。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题型特点
“情境式补写”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该题型近5年来,都是必考题。考查的趋势“综”,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题型特点见下表:
情境式补写
命题特点 情境式补写题是在一个完整的、典型的语段中,与词语、病句、修辞等一起考查,尤有时候需要补写三句,有时候需要补写两句。
设问方式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10个字。
题型特点 补写语句虽然有很多主观成分,但是补句中应有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有提示和照应。
易错类型 抛却文本前后联系,主观去写
★解题图谱
快速、准确补写的技巧
第一步:理清段落结构层次,整体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
第二步:找出文段中的提示信息:
1.找关联词。由上下文给出的关联词,结合语境推断应该填写的内容。
2.关注文章的结构。例如在总一分结构的文段中,分说的内容应和前文总述的部分一一对应,由此得出所填写的句子应对应分说的哪一点。
3.找对称句式。有时前句或后句的句式有较明显的格式特点,所填写的句子应符合仿写的要求。
4.找关键词。补写语句虽然有很多主观成分,但是句子中应有的关键信息,往往在前后文有提示和照应。
5.找特殊标点。特殊标点在分句间结构、句群间关联、句意前后衔接的连贯性上,有重要的提示作用。例如出现分号时前后内容应存在并列关系,出现冒号时前后内容应构成总分关系或后句是前句的解释说明等。
第三步:根据提示信息,准确填写,注意字数要求。
★类型一:主观题
“情境式衔接”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基本上全国各套卷年年必考。无论采用何种题型,衔接题从未“缺席”过全国卷。
作答时候,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指的是从夏天向冬天过渡的过程中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机体耐寒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不过, ① ,我们身体如果能感受到一丝寒意这是比较适合的。如果已经觉得非常冷了,反而会导致我们的抵抗力下降,会引发一些相应的疾病。
专家特别提醒, ② 。一类是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适合;第二类,原先就具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些人群也是不适合的;另外,有一些胃肠道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像老年人、小孩、孕产妇以及一些大病初愈者,尤其需要注意,也是不适合秋冻的。
专家建议,应对降温,要想提高免疫力,平时要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优质的蛋白质,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注意房间的通风换气, ③ 。比如说像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帮助我们顺利地过渡到严冬季节。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类型二:客观题
21年时候,考出语句复位题,也可以看出是情境补写的另一种类型,题目为“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或“某一句子出现最恰当的位置是( )”,要求作答时候,注意前后内容衔接,注意提示语。
(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温度高,水分足,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旺盛,田野里的牵牛花、凌霄花、百合花等竞相怒放, A 。南宋名画《夏卉骈芳图》就集中描绘了几种夏天常见的花卉:粉红鲜艳的蜀葵,洁白无瑕的栀子,嫩黄清雅的萱花,在夏日的暖风里,或拔蕊怒放,或花蕾初绽,或 B ,让人悦目清心,为炎炎夏日增添了烂漫色彩,也给人们送来幽香清爽。
①夏天最常见的还是荷花。荷花在酷暑中绽放,是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描绘的对象。明代画家陈洪绶的《荷花鸳鸯图轴》就描绘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②画中四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也形态各异;③一对鸳鸯四目相对,嬉戏荷间,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埋伏于石后的荷叶上,好像正伺机捕食蚊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两只彩蝶飞来,一只在空中 C ,一只落于花上。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情境式补写题更加注重情境化,综合化,文段由一拖三变成一拖五,情境化命题是情境补写题的高频考法。
(2023新课标II卷真题再现·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 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 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 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较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对高温更敏感。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①就可让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变性,②从而肿瘤细胞DNA损伤修复和肿瘤血管形成受到抑制,③还可降低肿瘤内乏氧细胞比例,④从而引起肿瘤细胞死亡。⑤而正常细胞可以耐受更高温度。⑥因此,利用物理能量加热肿瘤部位。⑦并持续一定时间,⑧能够做到既使肿瘤细胞凋亡、又不太损伤身体正常组织的目的。肿瘤热疗甲 ,能减少肿瘤患者的痛苦和身体损伤。而其他肿瘤疗法往往要使用放射线或化学药物,易使患者出现严重的脱发、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的肿瘤热疗为常规高温热疗,主要是配合放疗或化疗使用,温度一般在39.5℃到45℃之间。这种热疗是利用热疗设备从人体外部进行加热,因此有少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烫伤。而射频热疗、超声热疗等可以单独使用的肿瘤热疗,温度一般在50℃到100℃之间。这类热疗借助射频消融针等工具和设备乙 ,因此不会使人体表层的皮肤和脂肪烫伤。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未来趋势
从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文段一拖五,题目由三处补写变成两处补写,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甲),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乙),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丙),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做“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1.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点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个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
B.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
C.她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
D.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
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文中划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
5.下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的一幅画面,请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突出画面意境特点,不超过80字。
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古时代,人类在夜间依靠星星和月亮投射而来的微弱光亮照明。约170万年前,人类发现雷击或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天然火可以照明,并学会将其引入洞穴、保存火种。直到掌握了以石击石、钻木取火的人工取火技术之后,人类的生活方式就发生了改变,活动时间就得以延长。
人类历史从此真正进入了人工照明的时代。①为了达到照明方面不断发展的需求,②人类逐渐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发明或改进灯具。火把是灯的雏形,但是其照明时间不够持久,使用不够方便。旧石器时代,人类发现动物油脂易燃,于是将动物油脂盛在空心石头或海螺里点燃,这样,( )。人类学会了以植物油为原料制成蜡烛以后,蜡烛的应用得到推广。③由于采矿技术和化工技术的发展,④使煤油灯、煤气灯得以问世。
19世纪以来,人类获取人造光源的途径和手段 A ,同时,( ) 希望人造光源能够更亮、更省、更清洁、更高效、更安全,技术的发展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180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发明电弧光灯,人类进入了利用电照明的时代。1879年,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此后,白炽灯、日光灯、节能灯以及LED灯、激光灯等 B ,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6.文中两处加点的“就”,都应改为“才”,句意才符合逻辑。请简要说明理由。
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短语。
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个字。
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分)
10.文中画波浪线的“爱迪生成功点亮了白炽炭丝灯”,有人说这样写不得体,有人说这样好。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