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5 情境补写题(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4
真题实战练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痘”是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皮肤病,也是许多同学的 ① ,不少同学常为此焦虑不已。(①)。痤疮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部,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甚至可能发生在臀部等部位,多为对称性分布。
(②),包括遗传、荷尔蒙变化、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繁殖以及炎症反应等。严重的痤疮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也就是换句话说,任何父母一方长过严重的痘痘,孩子就更容易长痘。此外,高糖高脂饮食、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也会诱发痤疮。
很多人认为“青春痘”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大部分人的青春期痤疮症状可在青春期后自然减轻或痊愈,但症状严重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遗留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皮肤外观。症状严重的患者,若能及早积极配合医生诊疗,无需大费周折,往往就能获得 ② 的疗效。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青春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不必 ③ 。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治疗,保持皮肤健康,以自信从容的状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①心头大患/心腹大患 ②事半功倍 ③杞人忧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 2.①青春痘是痤疮的俗称/青春痘的医学术语是痤疮/青春痘的专业说法是痤疮 ②痤疮与多种因素有关/诱发痤疮的原因很多 ③不必干预/不必治疗/不用管它/不需要医治 3.①“也就是换句话说”改成“也就是说”或者“换句话说” ②“任何父母”改成“父母任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语境说的“不少同学常为此焦虑不已”可知,此处应填入形容青春痘是困扰同学们的大问题的名词性成语,故填写“心头大患/心腹大患”。
心头大患:指严峻危险或要害部门的大患。
心腹大患:指严重隐患或要害部门的大患。
第二处,语境说的是若及早积极诊疗,“无需大费周折”,往往能获得成倍的疗效,此处应填入形容做得不多但效果好的成语,故填写“事半功倍”。
事半功倍:花一半力气,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费力小,收效大。
第三处,语境是说“青春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可看出此处是说有了青春痘,不必非常担忧或不用太焦急,故应填入过度操心忧虑的动词性成语,可填写“杞人忧天/忧心忡忡/寝食难安/忧思过度”。
杞人忧天:比喻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忧虑。
忧心忡忡: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担心。
寝食难安:放心不下眼前的事,焦急到了极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从下句出现新的概念“痤疮”及对“痤疮”的介绍,补写句应有“痤疮”这一概念。前文叙述的是“青春痘”,故补写句要建立“青春痘”和“痤疮”之间的逻辑联系。“青春痘”是生活用语,“痤疮”则是医学用语,可以用“俗称”或“专业名称”“医学名称”等。补写句要求“青春痘”在前,“痤疮”在后,以便和后文衔接。综上分析,补写句为“青春痘是痤疮的俗称/青春痘的医学术语是痤疮/青春痘的专业说法是痤疮”。
第二处,根据补写句后文罗列的与痤疮相关因素的众多信息可知,这是总起句,内容上是说诱发痤疮的多种原因,故补写“痤疮与多种因素有关/诱发痤疮的原因很多”。
第三处,根据前句“很多人认为‘青春痘’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以及后面阐释大部分人的青春期痤疮症状会在青春期后自然减轻或痊愈推知,补写句是说很多人对青春痘的态度——“不必干预/不必治疗/不用管它/不需要医治”。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也就是换句话说”句式杂糅,“也就是换句话说”是“也就是说”和“换句话说”的杂糅表达,删除其中一个即可。
二是“任何父母”语序不当,“任何”不是限饰“父母”,而是修饰“一方”的,故应把“任何父母”改成“父母任何”。
修改后,正确表述为:严重的痤疮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也就是(或:换句话)说,父母任何一方长过严重的痘痘,孩子就更容易长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很多人而言,熬夜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夜深了,肚子也饿了,总会想“要不要吃点夜宵”?但很多人,特别是女生,为了迅速变瘦,不仅不吃夜宵,甚至会不吃晚饭。网上有一种“16+8减肥法”非常流行,选择这种减肥法的人一般会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吃东西,晚上饿着。
吃夜宵真的不好吗?饿肚子睡觉真的科学吗?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理由就是吃夜宵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之所以长胖是因为摄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那部分热量全都变成脂肪贴到你肚子、屁股、大腿上。所以,( 甲 ),就不会长胖了。如果你临睡前已经饿了小半天, A ,脑子都不转了,明显能量缺乏,吃点宵夜难道不好吗?
如果真的完全不吃晚饭,“饿肚子睡觉”也会对你的身体产生危害。毕竟我们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营养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直接简单粗暴不吃晚饭,其它生活习惯照常不变, B ,还会出现营养不良问题。
“16+8减肥法”是否健康?其实这也是一种断食减肥法,如果你严格坚持断食,是能看到减肥效果的,因为它帮你减少了能量摄入,不过,( 乙 ),目前也没有权威的健康机构向人们推荐断食减肥。如果长期断食减肥,很容易出现副作用。①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②会引发强烈的饥饿感,③导致精神不济,④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学习、工作,⑤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
4.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第5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4.A.饥肠辘辘
B.长此以往/久而久之/长年累月 5.④严重时会影响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
⑤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问题(情况)。 6.(甲)只要你摄取的热量小于身体所需
(乙)断食并不是最好的/科学的/值得推广的方法。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语境“已经饿了小半天”,此处是说人已经非常饥饿了,故选用“饥肠辘辘”。饥肠辘辘:指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B处,根据前句“如果直接简单粗暴不吃晚饭,其它生活习惯照常不变”和后句“还会出现营养不良问题”可知,此处是说不吃晚饭的时间很长,故选用“长此以往/久而久之/长年累月”。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语病:
句④,“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学习、工作”语序不当,“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互换位置,应改为“严重时会影响学习、工作甚至日常生活”;
句⑤,“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等”字后加上“问题”或“情况”。修改后,正确表述为: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问题(情况)。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空,根据句中的“就”可知前后两句是条件关系。再根据前句“摄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那部分热量全都变成脂肪贴到你肚子、屁股、大腿上”和后句“不会长胖了”可知,此处是说摄取的热量小于身体所需就不长胖,故补写内容为“只要你摄取的热量小于身体所需”。
乙空,根据“不过”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目前也没有权威的健康机构向人们推荐断食减肥。如果长期断食减肥,很容易出现副作用”可知,此处是说断食减肥法不是最科学的,不值得推广,故补写内容为“断食并不是最好的/科学的/值得推广的方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在海洋中传播的水波:它们看似以特定的速度、高度前进,但当接近岸边时,波浪的行为会发生变化。1678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想法——他认为,水波并不是线性的单一波动,而是无数个球形波的叠加。他认为,( 甲 ),能够解释干涉、折射、反射等现象。惠更斯的理论在1690年发表后,迅速风靡欧洲大陆,并为光的波动性奠定了基础。
然而,①惠更斯的波动理论并非一帆风顺。②牛顿,这位影响深远的物理学家,③他的《光学》在1704年发表,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⑤牛顿通过一系列棱镜实验,⑥首次证明白光其实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⑦这不仅推翻了惠更斯关于光“天生白色”的看法,⑧还为光的折射和颜色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18世纪末,科学家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为光的波动性带来了新的证据。杨让单色光通过两个紧密间隔的狭缝,观察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在狭缝后面的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乙 )。双缝实验的结果表明,光不仅表现出波动性,还能通过干涉和叠加产生复杂的波动图案。
然而,一个世纪后,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光实际上既是粒子又是波。现代研究人员将光描述为同时具有“粒子性质”和“波动性质”。有了这个理论后,事情就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了。
★7.(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7.甲:光也是一种波动
乙:这种干涉图案只能用波动来解释 8.③:改为“在1704年发表了《光学》一书”
⑧:改为“还为光的折射和颜色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前文一直在阐述惠更斯关于水波的理论,且提到其为光的波动性奠定了基础,后面又说能解释光的干涉、折射、反射等现象,所以此处应是将光与他所提出的波动理论联系起来,补写“光也是一种波动”,既能承接上文惠更斯对水波的研究,又能引出下文对光相关现象的解释。
乙:前文描述双缝实验中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一现象,后文强调双缝实验结果表明光表现出波动性,所以此处需要说明这种条纹与光的波动性的关系,“这种干涉图案只能用波动来解释”能够很好地衔接上下文,解释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能证明光的波动性。
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③:与前句形成中途易辙的语病,“他的《光学》在1704年发表”主语是“他的《光学》”,而前句主语是“牛顿”,可修改为“在1704年发表了《光学》一书”。
⑧:成分残缺,“为”缺少宾语中心语,可改为“还为光的折射和颜色现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其中绝大多数人会 A ,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①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②全球约有22%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食物、花粉等。④另有研究认为,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导致过敏。
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 甲 )。那么,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
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但其实它们 B 。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机制,而是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或者食物中的成分存在药理作用导致的。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往往在喝完鲜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的情况。( 乙 ),它是由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的,是由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当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增大)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并释放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它固定住并清除掉。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就会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身体出现红疹、瘙痒和咳嗽等症状。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1.文中第二段结尾句运用设问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2.(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下面是食物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答案】9.A.不以为意
B.截然不同 10.①,修改为: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③,修改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 11.①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对食物与过敏内在联系的关注。
②引起读者对过敏原因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12.甲:大部分过敏是由食物诱发的
乙:而食物过敏则不同 13.(1)受损的肠道屏障
(2)抗原物质
(3)过敏反应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根据后文“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本空是人们对待“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的浅一层次的反映,人们会不把它放在心上,会不十分在意,可填“不以为意”。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指对某人或某事不加重视,不认真对待。
B.根据“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可知两者的相同之处是都由食物引起,“但”表转折,表示两者除了“相同之处”,还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可填“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1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文共两处语病:
一是①句式杂糅,“据……显示”杂糅,可删除“据”或“显示”。
二是③不合逻辑,“因素、食物、花粉”种属关系并列不当,改为“的因素,如食物、花粉等”。
1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的主题之一是食物过敏,在介绍了过敏现象的普遍性以及食物过敏是常见现象之后,通过“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设问,直接将焦点聚集在食物过敏“如何引起”的具体机制上。突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即食物引发过敏的过程。让读者明白接下来的内容会围绕这个关键问题展开,引发读者对食物与过敏内在联系的关注。
②“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设问句抓住了读者想要了解“为什么”的心理。激发了读者主动思考食物与过敏之间的因果关系,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
1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上文“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及下文“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可知,本空的关键词是“食物”“引起过敏”,且在全球过敏性疾病中所占地位高,可填“大部分过敏是由食物诱发的”。
乙处:根据前文阐述的“食物不耐受”的原因“是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并且列举“乳糖不耐受”的例子,后面开始介绍“食物过敏”的形成机制可知,此处需要一个能够体现转折关系,将话题从“食物不耐受”转换到“食物过敏”的句子,表现两者的不同,可填“而食物过敏则不同”。
1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1)根据“当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增大)”可知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
(2)根据“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可知进入血液被当作抗原物质。
(3)根据“引起过敏反应”可知最终引起过敏反应。
五、(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14.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7.(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4.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15.A因人而异;B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16.①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17.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18.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
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羊群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
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B此处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成分残缺或赘余,“如果”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那么”,可删掉“如果”
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
④句,语序不当,“如何”应放到“通过”前面。
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1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根据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句为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是说明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的方法,可填: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此句也是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有“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见此处说的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还重要,可填: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谈观点的能力。
“恢复疲劳”说法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对“恢复”词语含义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恢复”的释义是:使变成原来的样子。那么“恢复疲劳”就是“变成原来疲劳的样子”,而我们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的说法确实不合逻辑;
但是,如果把“恢复”理解成“使动用法”,“恢复疲劳”就是“使疲劳的状态变成原来不疲劳的状态”。再看语境,“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恢复疲劳”在这里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强调通过睡眠等方式使疲劳的状态得到缓解和消除,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的说法就可以使用。
六、(2024·新高考Ⅰ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答案】19.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20.①虽然身体很累(虽然身体很疲惫);②都能高强度运动。 21.C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搭配不当,应删去“之一”;
第二处,原文“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中,关联词“不但”语序不当。根据原文,这句话的“疗效”是“立竿见影,令人信服”的主语,但不是“适用范围很广”的主语。两个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该放到前句开头。用“不但……而且……”连接,逻辑合理,分别说明了运动治疗的效果和适用范围方面的特点。
所以正确的句子应为: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句“但心情很好”,与①处形成转折关系,该处应使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如“虽然”;前句提到“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推知该空应该衔接上句,可填“虽然身体很累”,或“虽然身体很疲惫”。
②处,后句“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与②处形成转折关系,该空应该填写与“轻微运动”相对的内容,本段语境强调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对人身体的益处,所以该空可填:都能高强度运动。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
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
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
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D.“相信”是期望、盼望的意思。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5 情境补写题(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2
真题实战练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痘”是青少年人群最常见的皮肤病,也是许多同学的 ① ,不少同学常为此焦虑不已。(①)。痤疮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部,其次是胸部、背部、肩部,甚至可能发生在臀部等部位,多为对称性分布。
(②),包括遗传、荷尔蒙变化、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繁殖以及炎症反应等。严重的痤疮患者往往有家族病史,也就是换句话说,任何父母一方长过严重的痘痘,孩子就更容易长痘。此外,高糖高脂饮食、压力过大、睡眠不足、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也会诱发痤疮。
很多人认为“青春痘”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③),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大部分人的青春期痤疮症状可在青春期后自然减轻或痊愈,但症状严重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遗留凹陷性或增生性瘢痕,影响皮肤外观。症状严重的患者,若能及早积极配合医生诊疗,无需大费周折,往往就能获得 ② 的疗效。
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青春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不必 ③ 。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治疗,保持皮肤健康,以自信从容的状态,迎接美好的未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很多人而言,熬夜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夜深了,肚子也饿了,总会想“要不要吃点夜宵”?但很多人,特别是女生,为了迅速变瘦,不仅不吃夜宵,甚至会不吃晚饭。网上有一种“16+8减肥法”非常流行,选择这种减肥法的人一般会在上午9点到下午5点之间吃东西,晚上饿着。
吃夜宵真的不好吗?饿肚子睡觉真的科学吗?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理由就是吃夜宵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之所以长胖是因为摄取的热量超过身体所需,多余的那部分热量全都变成脂肪贴到你肚子、屁股、大腿上。所以,( 甲 ),就不会长胖了。如果你临睡前已经饿了小半天, A ,脑子都不转了,明显能量缺乏,吃点宵夜难道不好吗?
如果真的完全不吃晚饭,“饿肚子睡觉”也会对你的身体产生危害。毕竟我们人体每天需要的能量、营养都是差不多的。如果直接简单粗暴不吃晚饭,其它生活习惯照常不变, B ,还会出现营养不良问题。
“16+8减肥法”是否健康?其实这也是一种断食减肥法,如果你严格坚持断食,是能看到减肥效果的,因为它帮你减少了能量摄入,不过,( 乙 ),目前也没有权威的健康机构向人们推荐断食减肥。如果长期断食减肥,很容易出现副作用。①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②会引发强烈的饥饿感,③导致精神不济,④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学习、工作,⑤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头晕头痛、烦躁焦虑、白天犯困、晚上失眠等。
4.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5.文中第5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象一下,在海洋中传播的水波:它们看似以特定的速度、高度前进,但当接近岸边时,波浪的行为会发生变化。1678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一个开创性的想法——他认为,水波并不是线性的单一波动,而是无数个球形波的叠加。他认为,( 甲 ),能够解释干涉、折射、反射等现象。惠更斯的理论在1690年发表后,迅速风靡欧洲大陆,并为光的波动性奠定了基础。
然而,①惠更斯的波动理论并非一帆风顺。②牛顿,这位影响深远的物理学家,③他的《光学》在1704年发表,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⑤牛顿通过一系列棱镜实验,⑥首次证明白光其实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⑦这不仅推翻了惠更斯关于光“天生白色”的看法,⑧还为光的折射和颜色提供了有力的解释。
18世纪末,科学家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为光的波动性带来了新的证据。杨让单色光通过两个紧密间隔的狭缝,观察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现象:在狭缝后面的屏幕上,出现了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 乙 )。双缝实验的结果表明,光不仅表现出波动性,还能通过干涉和叠加产生复杂的波动图案。
然而,一个世纪后,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光实际上既是粒子又是波。现代研究人员将光描述为同时具有“粒子性质”和“波动性质”。有了这个理论后,事情就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了。
★7.(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会莫名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甚至皮肤长红点的症状,其中绝大多数人会 A ,更不知道这可能是过敏反应。①据世界上30个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②全球约有22%的人口患有过敏性疾病。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能导致过敏的因素、食物、花粉等。④另有研究认为,⑤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导致过敏。
食物过敏是常见的现象。近年来,全球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 甲 )。那么,食物是如何引起过敏反应的?
尽管过敏和食物不耐受都是由食物引起的,但其实它们 B 。食物不耐受并不涉及免疫机制,而是由于人体先天缺乏相关消化酶,或者食物中的成分存在药理作用导致的。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往往在喝完鲜奶后会出现腹部不适的情况。( 乙 ),它是由食物中的过敏原引起的,是由抗体介导的不良反应。当食物中的蛋白质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以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形式穿过受损的肠道屏障(肠道通透性增大)进入血液时,这些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过敏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作抗原物质,引起过敏反应,并释放抗体与过敏原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会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将它固定住并清除掉。当抗原持续存在、机体不能及时清除时,这种免疫复合物就会沉积于局部或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基底膜上,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身体出现红疹、瘙痒和咳嗽等症状。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1.文中第二段结尾句运用设问句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2.(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3.下面是食物过敏反应过程示意图,请根据文段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五、(2024·新高考Ⅰ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14.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6.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7.(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2024·新高考Ⅰ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情境补写题)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