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3 词语运用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4
题型分类 5
★类型一:成语运用 5
★类型二:词语辨析 6
命题预测 8
★高频考法 8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2022年到2024年,全国卷、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均有词语运用题出现。 分值:3分。 本题属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题型与题干 题型:填空题或选择题 题干: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下列句子中的“XX”和文中画横线处的“XX”,用法相同或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2.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 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题型特点
词语运用题包括成语运用和词语辨析,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辨析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词语辨析是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型特点见下表:
词语运用题
命题特点 词语运用题的“前提”在文本之中,答案则在文本之外。
设问方式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下列句子中的“XX”与文中加点的“XX”,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选项特点 选项语句中通常包含相近的干扰项和明显错误的选项。
设错陷阱 以词语所属句子为依据进行推理而得出的意义,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相近干扰项和错误干扰项等。
★解题图谱
词语运用题包括成语填空和词语辨析两类题目,其解题方略有三步:
第一步:明确语境的含义。根据上下文内容,明确所填空的语境含义或者加点词的语境义。
第二步:确定待填词语的含义。这一步主要是搜寻积累中的词语符合所填语境的成语有哪些,判断填写哪些词语;或者准确辨析选项中的词语含义,并且进行推理判断。
第三步:判定答案的准确性。这一步主要是根据所填写语境进行判定,看看所填词语或者所选项是否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
★类型一: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根据所给语境,准确填入恰当的成语的题型,它是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的体现,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常用成语的积累运用。
成语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基于语境的准确填空。
首先要根据段落话题和上下文,明确要填成语的基本表意,然后根据语法、语境,在自己掌握的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在横线处。要注意的是,填入的成语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所填的必须是成语,二是该成语的使用要合乎语意和语法,三是不能出现错别字。
②与病句修改有机糅合。
把恰当使用成语放到了修改病句题里,既考查了成语运用,又考查了病句辨析与修改。注意的是,在病句辨析与修改的题中,看到成语,一定要注意成语是否运用得当。
③基于真实情境的创新运用。
给出特定的语境,根据语境,对成语来源或者含义进行合理运用。作答关键,在于审题和成语积累。
★类型二: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属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①意义或用法
本题考查重点是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或者用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或者用法。
②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重点是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形式是语境客观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正确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存在审题难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以成语运用为主,延伸词语辨析为辅,将是词语运用题的高频考法。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北的春运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一列列原本满载着 A 的乘客的列车,不得不停在铁轨上,等待风雪的过去。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抱怨和失望如漫天大雪 B 。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荒原上,——一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向他们奔驰而来。这是来自“春天”的火车,“换乘/承载”他们回家的梦,融化他们冰冻的心。乘客们不禁感慨道:“雪中送炭,无比温暖!”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孩童时,到了夏夜,我走到水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 A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水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后来就 B ,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C 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月是故乡明。我长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B.我鼓励同学,只要认真学,她什么都能学会。
C.她俩躲在角落窃窃私语,仿佛在谈论什么事情。
D.云南小吃很多,什么炸洋芋,烧饵块,凉拌水果……
★未来趋势
从2025年1月九省联考及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文段一拖五,包含成语题,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2025九省联考适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篇文章可以比作一个团体,一所房子,( ① )。晚饭过后,炉火旁边,家庭中间的随便谈话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母亲说起姑母那里好久没有来信了,弟弟说起邻家的猫生了四头小猫,父亲忽然提及某个同事的故事,这简直可称为“话语的杂货摊”。还有,杂记册上所记的各条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第一条记着明天下午三点要赴某君的约会,第二条记着一个感想,第三条记着一个同学的通信址,这简直可称为“文字的百衲衣”。在随便谈话的时候,固然无需组织,多说几句无妨,少说几句也不要紧;当写杂记的时候,同样地用不到组织,每一条和前条、后条全无关联,形式也简略到极点,只需自己析得明白就是了但是,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或情感,无论用古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得讲究组织。
关于文章的组织,我国向来的说法就很多,这些组织法的由来当然也根据者说话和作文的经验;但是,如果认为一定的公式,凡说话、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为主,( ② ),却是让文章公式拘束我们的说话和作文了。所以我们尽可以不管这些组织法,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文章就是。这样讨究出来的结果不是公式而是原则;原则却是 A 可以应用的。
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不怎样好,至少是可以独立的一个单位,至少是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篇”了。
说到这里,听的人必然要问道:具体的组织方法怎样呢 这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各人所要发表的意思和情感 B ,要有了具体的意思和情感,然后有具体的组织方法,凭空是无从说起的。然而也不妨举出一个总方法来,那就是“回问自己”四个大字。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铁凝《哦,香雪》)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鲁迅《社戏》)
D.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接笋”的含义,并运用这个词语另写一个句子。要求:采用反问句的句式;所写句子中“接笋”的含义与原句保持一致;表达流畅。
5.本文出自一篇演讲稿。在演讲结束后,评委的评判中有一句话:她的演说如果能举一些文章来作例子,必然更使我们感到兴趣。但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你是否赞同“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请参考文中画横线句子简要说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3 词语运用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5
题型分类 5
★类型一:成语运用 5
★类型二:词语辨析 8
命题预测 10
★高频考法 10
★未来趋势 10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2022年到2024年,全国卷、新高考卷(新课标卷)均有词语运用题出现。 分值:3分。 本题属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题型与题干 题型:填空题或选择题 题干:根据语境填入恰当的成语/下列句子中的“XX”和文中画横线处的“XX”,用法相同或者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19.A因人而异;B精神抖擞。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B此处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 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 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2. 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 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 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 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答案】 22. C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相信”表示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表达一种推测和信任。
A.“相信”是有信心的意思。
B.“相信”是认为的意思。
C.“相信”也是认为某事是真实的、可信的,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
D.“相信”是期望、盼望意思。
故选C。
★题型特点
词语运用题包括成语运用和词语辨析,成语运用是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信息获取与加工、逻辑推理与判断辨析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词语辨析是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题型特点见下表:
词语运用题
命题特点 词语运用题的“前提”在文本之中,答案则在文本之外。
设问方式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下列句子中的“XX”与文中加点的“XX”,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选项特点 选项语句中通常包含相近的干扰项和明显错误的选项。
设错陷阱 以词语所属句子为依据进行推理而得出的意义,设置错误点,主要包括相近干扰项和错误干扰项等。
★解题图谱
词语运用题包括成语填空和词语辨析两类题目,其解题方略有三步:
第一步:明确语境的含义。根据上下文内容,明确所填空的语境含义或者加点词的语境义。
第二步:确定待填词语的含义。这一步主要是搜寻积累中的词语符合所填语境的成语有哪些,判断填写哪些词语;或者准确辨析选项中的词语含义,并且进行推理判断。
第三步:判定答案的准确性。这一步主要是根据所填写语境进行判定,看看所填词语或者所选项是否符合理,是否有逻辑错误。
★类型一:成语运用
成语运用是根据所给语境,准确填入恰当的成语的题型,它是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的体现,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常见常用成语的积累运用。
成语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基于语境的准确填空。
首先要根据段落话题和上下文,明确要填成语的基本表意,然后根据语法、语境,在自己掌握的成语中,选择最恰当的一个,填在横线处。要注意的是,填入的成语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所填的必须是成语,二是该成语的使用要合乎语意和语法,三是不能出现错别字。
【答案】18. ①奈何不得 ②如醉如痴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语境,乌龟把头和四肢缩进壳里,让仙鹤无可奈何,对付不了,应填表示没有处置办法的词语,所以可填充“奈何不得”。奈何不得:没有办法对付或处置。
第②处,根据上文“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可推断是写皮影戏生动多姿、吸引观众的表演场面,故填充“如醉如痴”。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②与病句修改有机糅合。
把恰当使用成语放到了修改病句题里,既考查了成语运用,又考查了病句辨析与修改。注意的是,在病句辨析与修改的题中,看到成语,一定要注意成语是否运用得当。
【答案】19. 语句①可修改为:拥有人们难以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语句⑥可修改为:这导致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语句⑨可修改为:但是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望其项背”指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故可将“只能”改为“难以”。⑥处,“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搭配不当,“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是这位记者拥有超强记忆力的代价,“促使”意为推动使达到一定目的,用在语境中不合适,故应将“促使”改为“导致”。“导致”,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
⑨处,“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和“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是转折关系,故应将“虽然”改为“但是”。
③基于真实情境的创新运用。
给出特定的语境,根据语境,对成语来源或者含义进行合理运用。作答关键,在于审题和成语积累。
【答案】21. 答案示例 “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拟写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所给三个成语中选择一个给学生讲解,要求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只拟写讲解要点,并有字数限制。
首先分析第三位教师讲解的内容,“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这是先讲解了与成语有关的故事,解释成语的基本意思;“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这是讲解了成语的引申意义,即现在的含义。
仿照这个讲法,如选择“卧薪尝胆”,应先讲述勾践的故事,要点应有“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成语的基本意思是勾践以此激励自己不要忘记报仇雪恨;再讲成语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刻苦自勉,奋发图强”。
如选“庖丁解牛”,先讲述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的故事,要点应有“游刃有余”“运刀准确自如”之类;再讲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
如选 “一鼓作气”,先讲曹刿论战的故事,要点应有“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讲现在的含义,要点应有“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类型二:词语辨析
词语辨析属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考查考生凭借语感和已有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辨别同一个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①意义或用法
本题考查重点是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或者用法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或者用法。
【答案】17. C
【解析】1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文中“要”意思是需要。
A.表示估计,用于比较。B.讨。表示希望将某种事物归自己所有 。C.需要。D.即将来临。 故选C。
②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重点是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形式是语境客观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正确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存在审题难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见词语的意义,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答案】20. B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据以上分析看出B项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B。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以成语运用为主,延伸词语辨析为辅,将是词语运用题的高频考法。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湖北的春运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让原本繁忙的高铁线路陷入了停滞。一列列原本满载着 A 的乘客的列车,不得不停在铁轨上,等待风雪的过去。乘客的回家梦陡然被冰冻,抱怨和失望如漫天大雪 B 。然而,就在这冰天雪地的绝望荒原上,——一列列绿皮火车却迎着风雪向他们奔驰而来。这是来自“春天”的火车,“换乘/承载”他们回家的梦,融化他们冰冻的心。乘客们不禁感慨道:“雪中送炭,无比温暖!”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答案】 A归心似箭 B纷纷扬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春运期间,乘客都是想要回家过年的,因此他们回家的心情非常急迫,可用“归心似箭”。归心似箭: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形容回家心切。
B.前文用“漫天大雪”比喻乘客的抱怨和失望,此处应用描写雪的成语表现这种情绪之多,可用“纷纷扬扬”。纷纷扬扬:形容雪、花等多而杂乱地在空中飘舞。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孩童时,到了夏夜,我走到水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 A 。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顾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水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
我只在故乡待了六年,后来就 B ,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C 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月是故乡明。我长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句子中的“什么”与文中加点的“什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他快活地叫起来,“这是什么?”
B.我鼓励同学,只要认真学,她什么都能学会。
C.她俩躲在角落窃窃私语,仿佛在谈论什么事情。
D.云南小吃很多,什么炸洋芋,烧饵块,凉拌水果……
【答案】1.[示例]A相映成趣/交相辉映 B背井离乡/颠沛流离 C碧波万顷/浩瀚无垠/无边无垠 2.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是形容晴空中的明月与水中的相互衬托照耀,故可用“相映成趣”或“交相辉映”。相映成趣:意思是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交相辉映: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B处是表示作者离开故乡,漂泊天涯,故可用“背井离乡”或“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离开家乡,到外地去。多指由于生活不下去,被迫离开家乡。颠沛流离:形容生活艰难而到处流浪。
C处语境意在形容大海的广阔,故可用“碧波万顷”或“浩瀚无垠”或“无边无垠”。碧波万顷:形容水色碧绿,广阔无际的样子。浩瀚无垠:形容水势或地域盛大辽阔,无边无际。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什么”是表不定或虚指的形容词。
A.疑问代词,用于询问事物或情况。
B.指示代词,泛指一般事物。
C.表不定或虚指的形容词。
D.表示列举不尽。
故选C。
★未来趋势
从2025年1月九省联考及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文段一拖五,包含成语题,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2025九省联考适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彗星,也称“帚星”,是由冰、尘埃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一类小天体,因形状如扫帚而得名。大多数彗星比较暗弱,通常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和拍摄到,因而肉眼可见的彗星 ① 。近来引发观星热潮的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正是一颗肉眼可见的大彗星,它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首先发现的。这颗彗星在一个近抛物线的椭圆轨道上运行,环绕太阳运行一周需要61751年,即每过六万多年才有机会见到。该彗星亮度很高,2024年10月中下旬是最佳观测期,在此期间人们裸眼就能看到壮观的彗尾。
在网友们分享的众多照片和视频中,还出现了紫金山—阿特拉斯彗星与北京西郊玉峰塔、颐和园十七孔桥、西藏的雪山“同框”的作品,天文景观与地理景观 ② ,美不胜收。有“追星人”表示,能够亲眼目堵这六万年一遇的星际邂后,堪称宇宙级的浪漫体验。10月下旬之后,这位天外来客托着修长的大尾巴渐行渐远,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案】 ①屈指可数 ②相映成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处,前文提到大多数彗星需借助专业设备才能观测到,所以肉眼可见的彗星数量是很少的,可见在此处指数量稀少,故可填“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等。屈指可数:指扳着手指就可以数清楚,形容数量稀少。寥寥无几:形容稀少,没有几个。
②处,根据文段第二段可知,文中说天文景观(彗星)与地理景观(玉峰塔、十七孔桥、雪山等)共同出现在画面中,相互映衬,显得很有意思、很美妙,故可填”相映成趣”交相辉映”等。相映成趣:恰好能体现出这种相互映衬且充满趣味、美感的状态。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
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篇文章可以比作一个团体,一所房子,( ① )。晚饭过后,炉火旁边,家庭中间的随便谈话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母亲说起姑母那里好久没有来信了,弟弟说起邻家的猫生了四头小猫,父亲忽然提及某个同事的故事,这简直可称为“话语的杂货摊”。还有,杂记册上所记的各条是不成为一个单位的;第一条记着明天下午三点要赴某君的约会,第二条记着一个感想,第三条记着一个同学的通信址,这简直可称为“文字的百衲衣”。在随便谈话的时候,固然无需组织,多说几句无妨,少说几句也不要紧;当写杂记的时候,同样地用不到组织,每一条和前条、后条全无关联,形式也简略到极点,只需自己析得明白就是了但是,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或情感,无论用古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得讲究组织。
关于文章的组织,我国向来的说法就很多,这些组织法的由来当然也根据者说话和作文的经验;但是,如果认为一定的公式,凡说话、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为主,( ② ),却是让文章公式拘束我们的说话和作文了。所以我们尽可以不管这些组织法,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文章就是。这样讨究出来的结果不是公式而是原则;原则却是 A 可以应用的。
组织文章的原则只有三项,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笋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即使不怎样好,至少是可以独立的一个单位,至少是不愧为名副其实的“一篇”了。
说到这里,听的人必然要问道:具体的组织方法怎样呢 这是无法回答的。因为各人所要发表的意思和情感 B ,要有了具体的意思和情感,然后有具体的组织方法,凭空是无从说起的。然而也不妨举出一个总方法来,那就是“回问自己”四个大字。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铁凝《哦,香雪》)
B.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能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鲁迅《社戏》)
D.他扎根在此,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叶雨婷《“探界者”钟扬》)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接笋”的含义,并运用这个词语另写一个句子。要求:采用反问句的句式;所写句子中“接笋”的含义与原句保持一致;表达流畅。
5.本文出自一篇演讲稿。在演讲结束后,评委的评判中有一句话:她的演说如果能举一些文章来作例子,必然更使我们感到兴趣。但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你是否赞同“这一个缺点是可以原谅的”?请参考文中画横线句子简要说明。
【答案】1.①就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②不是我们说话、作文 2.D 3.A:随时随地 B:千差万别
4.接笋:文章内容的衔接部分。
一篇优秀的小说,情节发展应是水到渠成的,怎么能出现像这样生硬接笋的情况呢?
5.示例:
赞同:本次演讲的重点内容主要阐述组织文章的原则,侧重于理论。演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听众理解组织文章的原则,即从平日生活经验出发去探究如何组织文章,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组织法,举例虽有趣但非关键方面的阐述。因此,即便演讲者未举例子,这个缺点是可以被原谅的。
不赞同: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组织文章的方法,恰恰说明生活经验的重要性。通过举例能将抽象的组织原则变得直观易懂,让听众切实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原则。演讲者未能举例,使得演讲内容过于理论化,增加了听众理解的难度,从而降低了演讲的实用价值,所以这个缺点是难以被原谅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句子后文提到的随便谈话、杂记是不成一个单位的,以及尾句“但是,凡自成一个单位的意思或情感,无论用言语或者文字来发表,就必得讲究组织”可知,文段围绕“自成一个单位”展开论述,文章首句将文章比作团体、房子,所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文章是独立单位,故可填“就因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单位”。
②根据句子前后文可知,组织法应该根据说话和作文的经验,而不是用文章公式拘束我们的说话和作文,“凡说话、作文都要合上去,那就反客为主”,此处语境是在描述“反客为主”的具体表现,故可填“不是我们说话、作文”。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家庭中间的随便谈话”的内容比作“百衲衣”。
A.拟人。“提醒”赋予“纺织娘”“油葫芦”以人的思想情感。
B.借代、比拟、夸张。“钦差大臣”代指“那些上级机关派来的、握有大权的工作人员”,多含讥讽意;人能“飞”,拟物的动作,显然是拟物;“满天飞”极言其多,是夸张。
C.引用。引用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D.比喻。将种子库比喻为“宝库”,突出了种子库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前文说原则是从平日生活经验讨究出来的,不是公式,组织文章运用原则不会反客为主,此处语境是说原则应用的普适性,可填“随时随地”。随时随地: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
B处:根据后文“要有了具体的意思和情感,然后有具体的组织方法”可知,具体的组织方法取决于具体的意思和情感,说明每个人的意思和情感差异大,故可填“千差万别”。千差万别:形容种类繁多,差别极大。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①接笋:“笋”是竹子的幼芽,竹子生长过程中,笋与笋之间的连接应该是自然、紧密的。“接笋”在这里引申为文章内容的衔接部分。“勉强接笋”意思是文章内容的衔接不自然、不紧密,就像拼接得很生硬的竹子一样。
②选择一个与文章写作、表达相关的主题,因为“接笋”是用于形容文章相关内容的,这样能保证词语使用的合理性。比如可以是写小说、写散文、演讲稿撰写、报告编写等场景。反问句通常以“怎么”“怎能”“难道”等反问词开头,然后表达与正面观点相反的疑问形式,以达到强调的效果。在造句时,先确定正面观点,如“文章内容衔接应该自然”,然后可再转化为反问句“怎么能出现不自然接笋的情况呢”等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①赞同:画横线的句子“所以我们尽可以不管这些组织法,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文章就是”,表明演讲的关键在于传达一种理论和方法,让听众明白可以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感悟文章组织的原则和方法。演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是引导听众理解组织文章的原则,而非局限于具体的组织法。举例虽然能增加演讲的趣味性,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完成演讲中心内容更为重要。因此,即便演讲者未举文章例子,这个缺点在传达关键理论和方法的层面上是可以被原谅的。
②不赞同:画横线的句子“所以我们尽可以不管这些组织法,单从平日的生活经验讨究应该怎样组织我们的文章就是”,说明生活经验在探究文章组织方法中的重要性,生活经验是丰富且具体的,而通过具体的例子能够将抽象的“秩序、联络、统一”等组织原则变得直观易懂。演讲的目的不仅是传达组织文章的理念,更在于让听众切实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原则。对于听众而言,尤其是那些在写作中存在困惑的人,具体例子是他们理解和掌握组织原则的有效途径。演讲者未能举例,使得演讲内容过于理论化,听众难以快速将原则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从而降低了演讲的实用价值。所以,从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个缺点是难以被原谅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