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6修辞手法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6修辞手法题(练习)(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0.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8:22

文档简介

专题26修辞手法题(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2
真题实战练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家乡老屋的门口有一棵柿树,究竟是鸟儿“无心插柳”播下的种子,还是有人悉心种下,已不得而知。起初,并没有人留意它的存在,但有一年秋天,柿树长到一人多高,茂密的树冠直径已近两米,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又过了两年,柿树开花了。六月,炎热渐起,柿树的叶子浓密地绿满枝头,从树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悄悄钻出一颗颗毛茸茸的绿色花苞。几天后,黄白色的花蕾就挤开花苞的绿壳,一点点绽放出来。仔细一瞧,竟是四片厚厚的对称花瓣。这既不鲜艳,也没有香味,而且花期短的小花躲在叶片之下,不到两周时间就凋谢殆尽。以致有好几年,我回乡时都没赶上柿树开花。
小柿子果只有拇指粗细,碧绿碧绿地藏在叶片之下,很不起眼。盛夏时节,果子开始慢慢长大,逐渐有了圆润的形状。待到深秋,果实基本长成,转为橙黄。11月间,又在冬日的暖阳下慢慢变成橘红,引得馋嘴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仿佛在提醒人们:“喂,该摘柿子啦!”
1.将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竟”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写为4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适当的词语,但不能改变语意。
★3.(修辞手法题)第3段最后一句形象生动,为此,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 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4.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修辞手法题)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 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
8.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的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 , ; , 。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9.(修辞手法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10.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长假过后,不少人出现嗜睡、无法做事、精神不集中等“感冒初期”症状。有的人生物钟被打乱,结果让“睡眠紊乱”找上了门。个别人还伴有头晕、烦躁、焦虑、不安等感觉。对此医生表示,这些被许多市民误认为感冒的种种不适其实是“节后亚健康综合症”,①这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过节后的一种正常心态,②一般过一周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③当然,④如果持续下去没有好转,⑤那就应该去应诊了。
相关资料显示,在假期过后,约有50%的人在工作时出现头疼、疲劳、失眠、瞌睡、胃口不佳、精神 A 等种种不适,有的甚至还伴有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消除以上种种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动,慢跑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有助于舒缓精神的紧张和兴奋,使注意力得以集中;上班前后不要参加容易引起情绪高度兴奋的活动,可以静静地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应该做的工作,以免一上班就陷入 B 的忙乱中;上班后不要热衷于和同事讨论长假的见闻,以免分心;上班头两天要让自己的安排比平时稍微紧张一些,使生物钟尽早调整到工作状态。至于那些“上班恐惧症”的“重度患者”,可以在工作时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这样,(甲)。
另外,一些人假日旅游归来,因为安排不当或其他一些原因,常会出现“上火”现象,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等症状,也有的人牙痛、眼睛发红、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患上感冒或其他病症。“上火”就要“救火”,“救火”要及时。但是一恢复上班,(乙),使得病情越拖越重。对此,医生提醒要注意及时对症治病,争取在假期结束之前把病治好。
★11.(修辞手法题)文中第一段说“‘睡眠紊乱’找上了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水土不服”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拟人贴切,表达流畅。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5.有人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救火”一词感到费解,明明是“灭火”,为什么要说成“救火”?请你简要说明。
五、(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16.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7.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8.(修辞手法题)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六、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19.(修辞手法题)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6修辞手法题(练习) 目录
模拟基础练 1
重难创新练 5
真题实战练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家乡老屋的门口有一棵柿树,究竟是鸟儿“无心插柳”播下的种子,还是有人悉心种下,已不得而知。起初,并没有人留意它的存在,但有一年秋天,柿树长到一人多高,茂密的树冠直径已近两米,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又过了两年,柿树开花了。六月,炎热渐起,柿树的叶子浓密地绿满枝头,从树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悄悄钻出一颗颗毛茸茸的绿色花苞。几天后,黄白色的花蕾就挤开花苞的绿壳,一点点绽放出来。仔细一瞧,竟是四片厚厚的对称花瓣。这既不鲜艳,也没有香味,而且花期短的小花躲在叶片之下,不到两周时间就凋谢殆尽。以致有好几年,我回乡时都没赶上柿树开花。
小柿子果只有拇指粗细,碧绿碧绿地藏在叶片之下,很不起眼。盛夏时节,果子开始慢慢长大,逐渐有了圆润的形状。待到深秋,果实基本长成,转为橙黄。11月间,又在冬日的暖阳下慢慢变成橘红,引得馋嘴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围拢过来,仿佛在提醒人们:“喂,该摘柿子啦!”
1.将第2段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竟”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2.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长句,请改写为4个短句。要求:可以增删适当的词语,但不能改变语意。
★3.(修辞手法题)第3段最后一句形象生动,为此,作者使用了怎样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答案】1.不行。
这里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点点绽放出来的,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四片厚厚的对称花瓣,给了人意外的惊喜。
如果删掉了“竟”,这个意思也就难以表达出来。 2.这小花躲在叶片之下,既不鲜艳,也没有香味,而且花期短。 3.(1)使用具有形象效果的色彩词,比如“橘红”;
(2)使用具有生动效果的拟声词,比如“叽叽喳喳”;
(3)运用拟人手法对鸟儿展开想象,比如:“喂,该摘柿子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回答:不行。
“竟”一般有出乎意料的意思。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描写的是柿子树开花了,先是绿色花苞,接着就是黄色花蕾挤开绿壳,绽放出来,这里描写柿子树开花的过程,带着期待之情;接着就是画线句,“仔细一瞧”之后发现是“四片厚厚的对称花瓣”,加上“竟”字表明以前没有看到过柿子树的花是这样的,让人没有,给了人意外的惊喜。如果删掉了“竟”,直接表述成“是四片厚厚的对称花瓣”,就难以表现出意外之喜。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分析画线句可知,主语“小花”前面有多个定语,可先抽取出主干句:小花躲在叶片之下。为了不突兀,可把“这”加在前面。
然后把定语“既不鲜艳,也没有香味,而且花期短”直接加在主干句后面,因为它们的主语都是“小花”,后面句子可省略主语。
整理答案为:这小花躲在叶片之下,既不鲜艳,也没有香味,而且花期短。
3.本题考查学者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词语特点的能力。
(1)用词方面,使用色彩词如“橘红”,颜色鲜明,写出柿子喜人的颜色。色彩词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富有画面感。
(2)此外,还使用具有生动效果的拟声词,比如“叽叽喳喳”,用来拟写鸟儿的叫声,表现鸟儿被柿子吸引过来的生动活泼的热闹场景;这个写声音的词与前面写色彩的词,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画面,共同营造了柿子丰收的喜人场景。
(3)修辞方面,赋予鸟儿以人的语言,如“喂,该摘柿子啦!”,这是拟人修辞,也是人对鸟儿展开的想象,也表现了人面对柿子丰收的喜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同学喜欢向 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劳动的身影总是A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亦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甲)。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B充满了旺盛的生机,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乙),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4.将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简洁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6.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7.(修辞手法题)文章最后一句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 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这一喻体的选择是否贴切,请给出评价。
8.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请简要分析。
【答案】4.A无处不在 B生机勃勃 5.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6.甲: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看似平平无奇 7.示例1:贴切。①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联性。②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
示例2:不贴切。喻体选择①过于生硬和冰冷,②忽略了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8.①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②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 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理据不够充分,等等。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处,“存在于每一个地方”,即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故应为“无所不在”。无所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
B处,由“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可知,“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即土地上充满生命力,故应为“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5.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中途易辙,“洒在农田上”的主语应为“阳光”,而前句主语是“薄雾”,可把“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改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
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劳作” 。
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甲处,根据“不仅仅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更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后文“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知,此处强调劳动对人精神的影响,故可填“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乙处,根据后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可知,此处强调劳动的平凡,故可填“看似平平无奇”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示例一:句子把“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也就是把社会比喻成“大机器”,把“每一份劳动”比喻成“一个齿轮”,机器的运转需要每个齿轮的运动,这就强调了每一份劳动的重要性;机器是由无数个齿轮构成了,每个齿轮必须都运转,协调运作才能让机器正常使用,这就强调了“每一份劳动”相互之间的关联性。
句子说“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这个比喻契合主旨,强调了每个劳动者在社会整体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他们共同为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故贴切。
示例二:由“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强调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大机器中“齿轮”,它们是标准化的零件,劳动性质完全一样,将“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比喻成“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不仅不能突出劳动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而且喻体选择过于生硬和冰冷。故不贴切。
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推断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
由“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等可知,文本主要强调劳动的价值,故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解答第二问时,观点要明确。
如认为可以解决,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等内容,分析Al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劳动的价值”;
如认为不能解决,可以结合“清晨,当……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分析,这种抒情性很强的表述其实是模糊了真正的观点,使得概念不够清晰;还可以结合“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等内容分析,只是从创造财富,丰富精神的角度回答,而且从论据的角度看,不够丰富充分,因此AI的答案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较为单一,而且理据不够充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的翁卷有一首颇有意趣的小诗《山雨》:“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诗题是“山雨”,诗人反而极力写天晴。诗说整整一夜,月光照着林间,星星在天上闪烁。不但星月灿烂,连一丝云都没有,也没听见雷声。三、四句却突然一变,肯定的认为这座山以外的山曾经下过一场大雨。明明天晴,诗人为何肯定他山一定下过雨呢?这首诗其实包含着一个潜藏的逻辑推理。
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
而此山没有下雨
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
在我们的生活中,逻辑无处不在,比如高中语文课本里: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 , ; , 。学点逻辑,可以增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
★9.(修辞手法题)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与画波浪线的句子形成排比。
10.亚里士多德认为格言是去掉逻辑推理的形式后剩下的结论,所以,格言都有自己的隐含前提。请从下列两句格言中任选一句,参照画横线句子的推理形式将其隐含前提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逻辑推理。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
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答案】9.示例:林庚细致辨认“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10.①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或价值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使命,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
②因为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和仿写句式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烛之武入情入理的分析挽救了国家,这是外交中的逻辑”是一个典型的“……(某人/某事)……(行为/结果),这是……(领域/方面)中的逻辑”的句式结构。因而,我们需要补写的内容应该也是符合这一句式结构的,且要与前文形成排比。同时,补写的内容应该与高中语文课本相关,并能体现逻辑在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应用。
示例:《说“木叶”》中,林庚对“木叶”的内涵和使用场合的细致辨认,体现了他在文艺鉴赏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通过雄辩的论说驳斥了对变法的非难,体现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将其按照“……(某人/某事)……(行为/结果),这是……(领域/方面)中的逻辑”的句式结构进行组写,如:林庚细致辨认“木叶”的内涵与使用的场合,这是文艺鉴赏中的逻辑;王安石以雄辩的论说驳斥对变法的非难,这是治国理政中的逻辑。
10.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中所给的画横线句子:画横线句子中,“因为下雨溪流必定水急”是“大前提”,“而此山没有下雨”是“小前提”,“所以必定是‘他山落雨来’”是“结论”,据此可知,画横线句子属于逻辑推理中的“演绎推理”中的“三段论”。
然后需要理解所给格言的含义:“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道”的极致追求,认为只要早上悟得了真理(道),那么晚上死去也无憾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表达了高尔基对于书籍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认为书籍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关键因素。
最后根据“三段论”推理形式和格言含义进行推理:①“朝闻道,夕死可矣”是“结论”,“早上悟得真理(道),晚上死去也无憾”的前提肯定是“闻‘道’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使命”,据此可推知其“小前提”是“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中的重要使命”,然后可推知其“大前提”应为“人最大的使命是追求‘道’”。综上可知其推理过程为:因为人最大的使命或价值是追求“道”,而闻道就是完成了人生使命,所以“朝闻道”而“夕死”,可以无憾。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结论”,然而书籍并不能直接促进人进步而是要通过其蕴含的知识才行,据此可推知“小前提”是“知识可以促进人的进步”,然后进一步可推知其“大前提”应为“书籍中包含着知识”,据此可知其推理过程为:因为人类可以从书籍中学到知识,而知识可以帮助人类进步,所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节长假过后,不少人出现嗜睡、无法做事、精神不集中等“感冒初期”症状。有的人生物钟被打乱,结果让“睡眠紊乱”找上了门。个别人还伴有头晕、烦躁、焦虑、不安等感觉。对此医生表示,这些被许多市民误认为感冒的种种不适其实是“节后亚健康综合症”,①这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过节后的一种正常心态,②一般过一周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③当然,④如果持续下去没有好转,⑤那就应该去应诊了。
相关资料显示,在假期过后,约有50%的人在工作时出现头疼、疲劳、失眠、瞌睡、胃口不佳、精神 A 等种种不适,有的甚至还伴有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消除以上种种症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运动,慢跑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健身活动有助于舒缓精神的紧张和兴奋,使注意力得以集中;上班前后不要参加容易引起情绪高度兴奋的活动,可以静静地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应该做的工作,以免一上班就陷入 B 的忙乱中;上班后不要热衷于和同事讨论长假的见闻,以免分心;上班头两天要让自己的安排比平时稍微紧张一些,使生物钟尽早调整到工作状态。至于那些“上班恐惧症”的“重度患者”,可以在工作时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这样,(甲)。
另外,一些人假日旅游归来,因为安排不当或其他一些原因,常会出现“上火”现象,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等症状,也有的人牙痛、眼睛发红、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患上感冒或其他病症。“上火”就要“救火”,“救火”要及时。但是一恢复上班,(乙),使得病情越拖越重。对此,医生提醒要注意及时对症治病,争取在假期结束之前把病治好。
★11.(修辞手法题)文中第一段说“‘睡眠紊乱’找上了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以“水土不服”为对象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拟人;拟人贴切,表达流畅。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5.有人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救火”一词感到费解,明明是“灭火”,为什么要说成“救火”?请你简要说明。
【答案】11.水土不服这个“调皮鬼”,跟着我一到异乡,就开始在我的身体里“撒野”,又是让我上吐下泻,又是使我浑身乏力,可把我折腾坏了。 12.A.萎靡不振
B.应接不暇 13.②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自行恢复
⑤那就应该去就诊了 14.甲.使紧张情绪渐渐消失
乙.许多人就忘了这些症状 15.“救火”一词在这里使用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在汉语语境里,“救火”并非字面上“拯救火焰”的意思,而是指采取措施消除火灾、扑灭大火,它包含了抢险救灾、使危急情况得到缓解的意思,同样用于形容消除“上火”症状,急切地想要缓解身体不适的状态,所以此处用“救火”,契合人们日常语言表达习惯,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赋予人一样的行为、神态、思想、情感等,使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此句通过赋予“睡眠紊乱”以“找上门来”的行为,形象地表达了人在新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在写句子时,要抓住“水土不服”给人身体带来不适的特点,赋予“水土不服”以人的行为、情感等,让它像一个闯入者,主动对人施加影响。
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从列举的这些症状来看,“头疼、疲劳、失眠、瞌睡、胃口不佳” 等都是让人身体呈现出一种比较虚弱、没有精神、缺乏活力的状态,此处应与前文所描述的多种身体不适相契合,展现人们节后整体的精神风貌不佳的情况,可填“萎靡不振”。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B.根据“可以静静地梳理一下第二天上班应该做的工作,以免一上班就陷入”可知此处形容上班后如果不提前做好准备,一上班就会陷入事务繁多、应付不过来的忙乱状态,可填“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指来人或事情多,应付不过来。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不合逻辑,“过一周”和“左右”不合逻辑,去掉“过”。
⑤用词不当,“应诊”指接受求诊,主语应是医生,改为“就诊”。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对于前文提到的那些“上班恐惧症”的“重度患者”,在工作时每过几个小时进行一次慢而深的呼吸,是给出的应对方法,而填入“使紧张情绪渐渐消失”。
乙.文段先是阐述了假日旅游归来有人会“上火”以及“上火”后要及时“救火”的情况,接着用“但是”进行转折,后面提到病情越拖越重。可知人们可能因为忙碌忘记了自己的症状,此处可填入“许多人就忘了这些症状”。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在一定语境下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救火”的意思实际上是“灭火”“扑灭火灾”。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现象。“救”这个字在这里有“阻止、制止(灾难、危机等不利情况)”的意思。当说“救火”时,是强调对火灾这种危急情况进行挽救、制止,以避免火势蔓延造成更大的损失。在文中“上火”就要“救火”这句话里,把“消除上火症状”类比为“制止火灾”,用“救火”来形象地表达要及时采取措施缓解“上火”这种身体的不良状况,就像扑灭火灾一样急迫,这样的表达更生动形象,也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习惯,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需要尽快消除“上火”症状的意思。
五、(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16.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17.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18.(修辞手法题)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
【答案】16.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17.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18.①“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的意思是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总体上表示否定。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明确叠词的效果,如音韵美、画面美、渲染强化、描摹性。文中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显然比“处、微、早”在语意表达上更能强化文意。
然后结合各自的语境分析。如“处处”,意思是“到处”“各个地方”“所有地方”,文中“处处显出干燥,结实”是说便道上到处都是干燥、结实的,而“处”意为某个地方,“处处”显然比“处”的范围广。如“微微”,意思是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是程度副词,两个“微”叠用形容程度更轻,文中“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是说黑土发黄的色彩很浅,在程度上比“微”更轻。如“早早”,比常时为早,很早,是时间副词,文中“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是说祥子拉车的时间很早,两个“早”叠用比“早”更能凸显时间之早。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从两句中任选一句分析逗号的表现力。
①处,“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描述祥子在狂风中拉车的状态,“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是祥子逆着狂风拉车时的动作,叙述时如果中间不做停顿或仅用顿号做停顿便会显得动作连贯,减弱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感,但用两个逗号将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做较长的停顿,则更能够显出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②处,“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是祥子在狂风中的状态,使用两个逗号将“半天”从句子中独立出来,使这一时间状语更加突出醒目,强调祥子在狂风下“透不出气”“闭住口”的时间之长,而忍了半天才打出一个嗝,也凸显出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我们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互联网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此处的“像……似的”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是。
(2)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六、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19.(修辞手法题)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3.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9.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20.A因人而异;B神采奕奕(精神抖擞)。 21.①句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④句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22.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23.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
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
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羊群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
“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
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此句与后面内容相关,后文“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表明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长不同,可填“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B此处与“精神萎靡”意思相反,是说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让自己精神饱满,活力充沛,可填“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精神抖擞:形容精神振奋、饱满。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成分残缺或赘余,“如果”后面没有与之搭配的“那么”,可删掉“如果”
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
④句,语序不当,“如何”应放到“通过”前面。
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根据后面的冒号可知,此句为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是说明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的方法,可填: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此句也是后面层次的总领句,后文有“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见此处说的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还重要,可填: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谈观点的能力。
“恢复疲劳”说法是否合理,关键在于对“恢复”词语含义和使用方法的理解。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恢复”的释义是:使变成原来的样子。那么“恢复疲劳”就是“变成原来疲劳的样子”,而我们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的说法确实不合逻辑;
但是,如果把“恢复”理解成“使动用法”,“恢复疲劳”就是“使疲劳的状态变成原来不疲劳的状态”。再看语境,“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恢复疲劳”在这里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强调通过睡眠等方式使疲劳的状态得到缓解和消除,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从这个角度理解“恢复疲劳”的说法就可以使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