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6修辞手法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专题26修辞手法题(讲义)(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18:54

文档简介

专题26修辞手法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5
题型分类 5
★类型一:辨析修辞手法 5
★类型二:分析表达效果 6
★类型三:仿写句子 8
命题预测 8
★高频考法 8
★未来趋势 10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修辞手法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题,考查辨识手法或表达效果;二是间接考查,放在仿写、句式效果比较 分值:3分/4分/5分。 修辞是语言文字运用必考题,2025年依然会考出,出题形式上可能略有变化,大概会和其他题融合。 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对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涵盖了比喻、排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题型与题干 题型:主观题 题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仿照画线部分写一个句子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答案】示例: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正确运用修辞和仿写句子的能力。
本题要求仿照第一段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的修辞手法,以“云”为本体,运用“借喻”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学生首先要区分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是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常用“像”“好像”“仿佛”“犹如”等。暗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常用“是”“变成”“成了”“构成”等。借喻是借用喻体代替本体,即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均不出现。然后根据比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具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这一特征,给“云”这个本体找一个合适的喻体,云的特点有洁白、柔软、飘逸等,据此可将喻体定为棉花、棉花糖等,然后按照要求写句子。“借喻”中本体“云”不能出现,也不能出现比喻词,直接出现喻体,可组织答案为:天空中那一团团棉花糖,洁白、柔软,让人忍不住想要咬上一口。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 本句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故意设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增强情感力度,强调作者和朋友们不打伞在雨中淋着而行的惬意美好,表达对北京的云和太阳雨的喜爱和享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标点符号用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问句可以分为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其中是问句却不表示疑问的是反问句,“不是吗”属于反问句,无疑而问,用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和语势,使表达意思更肯定,引导读者思考和想象。“不是吗”是对上文作者与朋友在街道上闲逛,恰好遇上了太阳雨,便淋雨而行这一行为的肯定和强调,表达作者对太阳雨的喜爱,对淋雨而行的喜欢和享受。
★题型特点
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对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涵盖了比喻、排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衔接等一起考查,随文命题,注重情境式考查,有时候还会与其他知识点合起来考查句式效果,形式更加灵活。
题型特点见下表:
修辞手法题
命题特点 修辞手法题是在一个典型的语段中,与词语、病句、衔接等一起考查,随文命题,注重情境式考查。
设问方式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③仿照画线部分写一个句子。
题型特点 常考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易错类型 分不清所用的修辞手法,记不住各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题图谱
快速判断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或者仿写的方法
第一步:如果题目中需要判断修辞手法,应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境确认文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明确修辞手法的特征与原文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结合文本原意,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效果或者进行仿写。
★类型一:辨析修辞手法
在文段中,判断某一个词语或者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找出同类修辞手法的使用。要求熟悉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尤其是易混的修辞和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2024·全国甲卷·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苍翠”属于借代修辞,颜色代树木。
A.比喻修辞,把漫天洒散的烟花比喻成“雨”;
B.借代修辞,用西装领带借指人们;
C.拟人修辞,赋予自然现象“雨”以人的特点“热情洋溢”“喜欢”“打招呼”“拜访”;
D.通感手法,沟通了视听两种感官,把鼻子嗅到的“清香”比喻成耳朵听到的“歌声”。
故选B。
★类型二:分析表达效果
常见的设问形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一个使用修辞,一个没有使用),说说二者表意的不同。
(二)作答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回顾知识点即所涉及哪种修辞表达效果。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
(三)答题模板:这段文字/这句话运用了……手法+手法特征+修辞效果(一般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人/某物在……情况下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四)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和效果
常考种类 特征/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哪类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 生动形象,印象鲜明,表意丰富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对偶 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在什么词性或什么内容相对;属于……种对 节奏鲜明,语言简练,抒情酣畅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增强气势,结构紧凑,抒情强烈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某句)使用了反问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意愿)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典型例题
例:第二天,第三天,好几天过去了,方德成他们不再提起那个球,但是我可惦记着,我惦记的不是那个球,是那草地,草地里的那堆东西。我真想告诉妈或者宋妈,但是话到嘴边又收回去了。
今天我的功课很快地就做完了,两位数的加法真难算,又要进位,又要加点,我只有十个手指头,加得忙不过来。算术算得太苦了,我就要背一遍“我们看海去”,我想,躺在那海中的白帆船上,会被太阳照得睁不开眼,船儿在水上摇呀摇的,我一定会睡着了。“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收拾铅笔盒的时候,这样念着;我把书包挂在床栏上,这样念着;我跳出了屋门坎儿,这样念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这样念着”反复出现,突出强调,加强语义,表达了想要去看海的强烈愿望;
②回环往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这样念着;我把书包挂在床栏上,这样念着;我跳出了屋门坎儿,这样念着”句中“这样念着”反复出现,突出强调,加强语义,再结合上句“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可知,运用反复修辞,表达了想要去看海的强烈愿望;
“这样念着;……这样念着;……这样念着”,形式上回环往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类型三:仿写句子
此类题在2024年新课标I卷中出现,给出文中一个例句,要求仿照例句写句子。做题需要熟悉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并且能准确辨析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进行仿写。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详的话,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
请仿照文中第一段“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的“心弦”的比喻手法,以“柳枝”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答案】示例:柳枝啊,你一条一条地垂落,是什么牵绊住了你的情丝?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首先,分析“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这句话,“心弦”是将人内心的情感触动比喻成琴弦被拨动,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某种事物对人内心的影响。 对于以“柳枝”为主体写句子,我们可以思考柳枝的特点,比如它的柔软、随风摆动的姿态等,然后寻找与之相似的抽象事物或情感状态进行比喻。例如,将柳枝的轻柔摆动比喻成温柔的抚慰,将柳枝在风中的姿态比喻成优雅的舞者等,再结合合适的情境来构造句子,使整个句子完整且富有诗意,能清晰地表达出某种情感或情境与柳枝的比喻关系,从而达到比喻贴切、语意完整、表达流畅的效果。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仿写句子依然是高频考法。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如原著开头诗云:“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游戏《黑神话》的灵山路,同样也有九九八十一难,天地茫茫,无人得见。此前,其制作公司只做过手游,规模太小,始终不被看好,但从宣传片进入人们视线那天起,《黑神话》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它不仅要成为一款游戏佳作,还勾勒出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游戏工业能力、艺术审美、文化叙事的美好憧憬。最终,《黑神话》不负众望,点燃了海内外所有玩家,带动了非玩家群体激情讨论。
文中加点的词语“点燃”,本义为“使事物燃烧”,此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写出了《黑神话》让玩家情绪高涨,狂热支持的状态。与此类似,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有的同学只是把老师教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大脑,一旦题目变化,就不能解答。
【答案】复制粘贴指的是在电子设备上,把原有图片、文字等内容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操作,此处运用比拟修辞,写出学生机械僵硬、原样照搬、缺少思考的学习方法和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复制粘贴”原本是在电子设备操作语境下,对已有内容进行原样转移的一种行为动作。而在句子中,将其用于描述学生学习的状态,是把电子设备中的操作行为比拟到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形象且生动地展现出学生并非真正理解、内化知识,只是像操作电子设备那样机械、毫无思考地把老师所教内容原样照搬进大脑,凸显出这种学习方法的僵硬,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思考力。
例二:(2022·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排比。
①使内容丰富: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角度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
②增强语势: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和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中使用了排比,使内容丰富,露珠、太阳、红霞,随着时间的变化景物变化,多角度多侧面联想想象:
以三个结构为“那……是不是还……”的句子,整齐对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音韵和谐,用细腻的笔触从不同视角一一展现“我”对园中各种美好景物的回忆,极富感染力,排比修辞增强语势。
三个结构相似的句子排列连用,以时间为序,从早晨到午间,最后到黄昏时候,分别对应三个意象,抓住了景物特点,具有景物定格的效果,用特写镜头有力地抒发了“我”对曾经的乐园的无限怀念,“变着”,寄寓了一切美好终将逝去的惆怅。
★未来趋势
从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仿写句子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且更加情境化,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听过“喝咖啡导致骨质疏松”的说法,事实真是这样吗?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5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2024)》给出了答案。
《共识》指出, (甲)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膳食相关指南和建议也将咖啡列为推荐的健康饮品。但过量饮用咖啡的确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对于健康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最好控制在400mg以内,大约相当于3-5杯咖啡。应注意的是,咖啡虽然常以“杯”计量,但杯的大小并无统一标准,因此对于杯量的建议仅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提醒,目前中国人摄入的咖啡因主要来自茶,除了咖啡,部分碳酸饮料、功能饮料、现制饮品(比如奶茶)也含有较多咖啡因。大家在日常饮用时总量控制即可,同时增加膳食钙摄入量(比如多喝奶)来平衡潜在的钙流失。
①《共识》还回应了“咖啡致癌”“咖啡因成瘾”等公众关心的问题。②其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基于上千项研究的综合评估结果是,③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咖啡增加人类患癌风险,④因而有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罹患肝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⑤而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咖啡因成瘾”的说法。⑥习惯喝咖啡的人如果停喝咖啡,可能出现头痛、乏力、情绪波动等反应。⑦在业界专家看来,这些不适是暂时的,⑧可通过减少咖啡因摄入量逐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醒,人体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 乙) 。比如,孕妇每天摄入不超过2-3杯咖啡(约200mg咖啡因)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建议不超过每公斤体重2.5-3mg。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四处引号中的内容用法与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咖啡虽然常以“杯”计量,但杯的大小并无统一标准
A.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者“在街上巷战”。(《百合花》)
B.那时她就会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哦,香雪》)
C.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拿来主义》)
D.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反对党八股》)
3.下列句子中的“自”和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热烈的憧憬、向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扑过去。
B.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侨,对祖国的忠诚仍是自不待言的。
C.自古至今,世界上许多发明都通过跨越国界的合作而实现。
D.今日这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要说的。
4.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请根据材料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给咖啡饮用者提出合理建议,至少使用拟人、对偶中的一种修辞,不超过20字。
【答案】1.(甲)适量饮用咖啡有利于健康(乙)应根据自身情况/个体差异控制饮用量
2.B 3.C 4.④同时/然而/但是有强有力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肝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⑧可通过逐步减少咖啡因摄入量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5.示例一:适量饮用咖啡,唤醒每一个需要清醒的时刻。
示例二:醇美咖啡时光慢,适度饮用浓香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前文“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5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2024)》给出了答案”可知,此处是说《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2024)》对咖啡与健康的关系做出的结论,再结合后文“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膳食相关指南和建议也将咖啡列为推荐的健康饮品”可知,咖啡对健康有益,故此处可填“适量饮用咖啡有利于健康”。
乙处,根据前文“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醒,人体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可知,此处是说不同人对咖啡因的反应不一样,再结合后文“孕妇每天摄入不超过2-3杯咖啡(约200mg咖啡因)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建议不超过每公斤体重2.5-3mg”可知,孕妇、儿童和青少年对咖啡因的耐受程度不同,故此处可填“应根据自身情况/个体差异控制饮用量”。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句中的引号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
B.表示强调;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特殊含义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自”,介词,从、由;
A.自己;
B.副词,自然、当然;
C.介词,从、由;
D副词,自然、当然;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语病:
④不合逻辑,③句说的是“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咖啡增加人类患癌风险”,而④句说的是“咖啡能降低罹患肝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④句前的“因而”使用不当,应改为“同时/然而/但是”。
⑧语序不当,根据前文“习惯喝咖啡的人如果停喝咖啡,可能出现头痛、乏力、情绪波动等反应”可知,“逐步”应当修饰“减少”,故修改为:可通过逐步减少咖啡因摄入量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5.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广告词的能力。
①材料主要介绍了咖啡与健康的关系,指出适量饮用咖啡对健康有益,但过量饮用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同时回应了公众对咖啡致癌和咖啡因成瘾等问题的关注,并指出人体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根据材料内容,确定广告的主题,即给咖啡饮用者提出合理建议。建议的内容可以围绕适量饮用、注意个体差异等方面展开。最后,根据主题和字数要求,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拟写一则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的公益广告。
②例如:适量饮用咖啡,唤醒每一个需要清醒的时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咖啡拟人化为朋友,提醒人们要适量饮用,才能保持清醒健康。
或者:醇美咖啡时光慢,适度饮用浓香长。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韵律和谐,既表达了咖啡的好处,又提醒人们要适量饮用。
例二:阅读下面的图画,完成下面小题。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上图的主题,不超过10个字。
7.上图被用于学校图书馆的墙壁装饰,请为它配一段合乎画面主题的文字,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要求使用比拟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个字。
【答案】6.读书使人自由翱翔。/知识是心灵的翅膀。/阅读让人获得自由。/阅读使人发展得更高。
7.答案示例:高高书本是知识的群山,静静阅读是思想的登攀,默默成长是校园的景观。做一位最美阅读者,静享书本赐予你的幸福吧!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首先解读画面,画面是摞起来的一堆书,最上面的一本书,书页打开,变形成为翅膀的形状。书本的寓意是阅读,是知识,是精神财富;翅膀的寓意是高飞,是自由,是理想,是追求。画面启示我们,要热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可以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拟写话题为阅读,主题可以从阅读的态度、方法、作用等多角度多侧面来思考。
7.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宣传语、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首选要首先解读画面主题,呼吁热爱读书,重视阅读,尤其强调读纸质书。题干说被用于学校图书馆的墙壁装饰,也就是具有宣传语的特点;“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也就是要有鼓动性;“使用比拟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说明这段文字要追求文采或哲理性,比拟侧重表达的生动形象特点,可通俗易懂,亦可含蓄蕴藉启人深思;排比凸显流畅自然性,可以大气磅礴、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抑扬顿挫,具有启示呼告作用。主题上要突出阅读的价值,读书的重要性,也可以提示阅读方法技巧,或者暗示在图书馆读书的要求等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6修辞手法题
目 录
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2
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
核心精讲·题型突破 3
真题研析 3
★原题重现 3
★题型特点 4
★解题图谱 4
题型分类 5
★类型一:辨析修辞手法 5
★类型二:分析表达效果 6
★类型三:仿写句子 7
命题预测 7
★高频考法 7
★未来趋势 8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考情分析
信息推断题 题量与分值 题量:修辞手法考查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设题,考查辨识手法或表达效果;二是间接考查,放在仿写、句式效果比较 分值:3分/4分/5分。 修辞是语言文字运用必考题,2025年依然会考出,出题形式上可能略有变化,大概会和其他题融合。 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对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涵盖了比喻、排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题型与题干 题型:主观题 题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仿照画线部分写一个句子
★原题重现
(一)(2024年新高考I卷)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 A 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 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 甲 )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其实,( 乙 )。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二)(2024年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题型特点
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主要以主观题形式对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涵盖了比喻、排比、对偶、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命题趋向综合性、情境化,即提供一个语段,与词语、病句、衔接等一起考查,随文命题,注重情境式考查,有时候还会与其他知识点合起来考查句式效果,形式更加灵活。
题型特点见下表:
修辞手法题
命题特点 修辞手法题是在一个典型的语段中,与词语、病句、衔接等一起考查,随文命题,注重情境式考查。
设问方式 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③仿照画线部分写一个句子。
题型特点 常考比喻、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易错类型 分不清所用的修辞手法,记不住各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解题图谱
快速判断修辞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或者仿写的方法
第一步:如果题目中需要判断修辞手法,应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境确认文段所用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明确修辞手法的特征与原文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结合文本原意,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与效果或者进行仿写。
★类型一:辨析修辞手法
在文段中,判断某一个词语或者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找出同类修辞手法的使用。要求熟悉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尤其是易混的修辞和不常见的修辞手法。
例:(2024·全国甲卷·有删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类型二:分析表达效果
常见的设问形式: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XX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中画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句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似的”(一个使用修辞,一个没有使用),说说二者表意的不同。
(二)作答步骤
第一步: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的重点以及考查的方向。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回顾知识点即所涉及哪种修辞表达效果。
第三步:结合具体语境,仔细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第四步:整理答案,根据分值分点,形成文字。
(三)答题模板:这段文字/这句话运用了……手法+手法特征+修辞效果(一般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人/某物在……情况下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四)掌握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和效果
常考种类 特征/构成 表达效果
比喻 把……比作……,二者在……相似;哪类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把……人格化,将……物写成……人;把人拟作……物,写出了人的……(物性) 生动形象,印象鲜明,表意丰富
借代 用……代指……,属于……借代 突出特征,语言简练,引人联想
夸张 ……词把……扩大/缩小/超前 突出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对偶 上句……(词)与下句……(词)相对,两词在什么词性或什么内容相对;属于……种对 节奏鲜明,语言简练,抒情酣畅
排比 连续使用……词语/句子,构成排比 增强气势,结构紧凑,抒情强烈
反复 ……词语、句子,连续/间隔反复 强调内容,加强语气,强化感情
设问 提出……问题,做出……(回答) 强调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 ……(某句)使用了反问手法,强烈地表达了……(意愿) 加强语气,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典型例题
例:第二天,第三天,好几天过去了,方德成他们不再提起那个球,但是我可惦记着,我惦记的不是那个球,是那草地,草地里的那堆东西。我真想告诉妈或者宋妈,但是话到嘴边又收回去了。
今天我的功课很快地就做完了,两位数的加法真难算,又要进位,又要加点,我只有十个手指头,加得忙不过来。算术算得太苦了,我就要背一遍“我们看海去”,我想,躺在那海中的白帆船上,会被太阳照得睁不开眼,船儿在水上摇呀摇的,我一定会睡着了。“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收拾铅笔盒的时候,这样念着;我把书包挂在床栏上,这样念着;我跳出了屋门坎儿,这样念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
★类型三:仿写句子
此类题在2024年新课标I卷中出现,给出文中一个例句,要求仿照例句写句子。做题需要熟悉各类修辞手法的特征,并且能准确辨析修辞手法,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进行仿写。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段时间,“人生,易如反掌”这句台词,在网络上热度颇高。耳熟能详的话,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原来,这句外文电视剧的台词,本可直译为“人生超简单的”,翻译却用心地配合剧中角色摊开手掌的动作,将其意译为“人生,易如反掌”,使表达更加贴切生动。
请仿照文中第一段“为何能拨动网友心弦”的“心弦”的比喻手法,以“柳枝”为主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高频考法
从近年高考命题看,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仿写句子依然是高频考法。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如原著开头诗云:“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游戏《黑神话》的灵山路,同样也有九九八十一难,天地茫茫,无人得见。此前,其制作公司只做过手游,规模太小,始终不被看好,但从宣传片进入人们视线那天起,《黑神话》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它不仅要成为一款游戏佳作,还勾勒出人们对一个国家的游戏工业能力、艺术审美、文化叙事的美好憧憬。最终,《黑神话》不负众望,点燃了海内外所有玩家,带动了非玩家群体激情讨论。
文中加点的词语“点燃”,本义为“使事物燃烧”,此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写出了《黑神话》让玩家情绪高涨,狂热支持的状态。与此类似,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有的同学只是把老师教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大脑,一旦题目变化,就不能解答。
例二:(2022·新高考II卷真题再现·有删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的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儿工夫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未来趋势
从2024年新高考I卷命题看,仿写句子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命题的趋势,且更加情境化,应引起高度关注。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听过“喝咖啡导致骨质疏松”的说法,事实真是这样吗?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5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2024)》给出了答案。
《共识》指出, (甲) 。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膳食相关指南和建议也将咖啡列为推荐的健康饮品。但过量饮用咖啡的确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对于健康成年人,每天咖啡因摄入量最好控制在400mg以内,大约相当于3-5杯咖啡。应注意的是,咖啡虽然常以“杯”计量,但杯的大小并无统一标准,因此对于杯量的建议仅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提醒,目前中国人摄入的咖啡因主要来自茶,除了咖啡,部分碳酸饮料、功能饮料、现制饮品(比如奶茶)也含有较多咖啡因。大家在日常饮用时总量控制即可,同时增加膳食钙摄入量(比如多喝奶)来平衡潜在的钙流失。
①《共识》还回应了“咖啡致癌”“咖啡因成瘾”等公众关心的问题。②其中,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基于上千项研究的综合评估结果是,③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咖啡增加人类患癌风险,④因而有证据表明咖啡能降低罹患肝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⑤而目前的科学证据并不支持“咖啡因成瘾”的说法。⑥习惯喝咖啡的人如果停喝咖啡,可能出现头痛、乏力、情绪波动等反应。⑦在业界专家看来,这些不适是暂时的,⑧可通过减少咖啡因摄入量逐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提醒,人体对咖啡因的反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 乙) 。比如,孕妇每天摄入不超过2-3杯咖啡(约200mg咖啡因)不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咖啡因摄入量建议不超过每公斤体重2.5-3mg。
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下列四处引号中的内容用法与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
咖啡虽然常以“杯”计量,但杯的大小并无统一标准
A.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或者“在街上巷战”。(《百合花》)
B.那时她就会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哦,香雪》)
C.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拿来主义》)
D.我们也仿照八股文章的笔法来一个“八股”,以毒攻毒。(《反对党八股》)
3.下列句子中的“自”和文中加点的“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它对一些美好事物的热烈的憧憬、向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扑过去。
B.散居世界各国的华侨,对祖国的忠诚仍是自不待言的。
C.自古至今,世界上许多发明都通过跨越国界的合作而实现。
D.今日这两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话要说的。
4.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5.请根据材料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给咖啡饮用者提出合理建议,至少使用拟人、对偶中的一种修辞,不超过20字。
例二:阅读下面的图画,完成下面小题。
6.请用一句话概括上图的主题,不超过10个字。
7.上图被用于学校图书馆的墙壁装饰,请为它配一段合乎画面主题的文字,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要求使用比拟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个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