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
——生活中的三重奏
生活,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交响乐中的独奏者,用“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的琴键,演奏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旋律。
“我愿意”,是乐章的起始音符,它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和内心追求。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同,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当乔布斯站在斯坦福大学的讲台上,分享自己辍学、选择字体设计和最终创办苹果公司的经历时,他的一生就是对“我愿意”最好的诠释。他不愿随波逐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字体设计;他不满足于现状,创办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正是这些“我愿意”,推动他不断前行,成为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仅有“我愿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能够”的实力去实现它。这种实力来源于我们的才华、努力和机遇,它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石。当贝多芬面对失聪的困境时,他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他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不朽之作,用音乐的力量感动了世界。他的“我能够”,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努力和坚持的赞美。这种“我能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我应当”,则是乐章中的庄重低吟,它提醒我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当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的演讲台上,发表那篇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讲时,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更呼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起实现这个梦想的责任。他的“我应当”,是对社会公正和道德良知的呼唤,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关注环保、参与公益还是遵守法律,都是对“我应当”的践行和体现。
“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这三重奏相互交织、相互辉映,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独特旋律。它们分别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客观实力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着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实现和担当。”让我们在生活的乐章中,用“我愿意”去追求梦想,用“我能够”去实现目标,用“我应当”去担当责任,共同演奏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旋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一句话。这句话首先分别指出了人们立身处世的三种不同的倾向:“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最后以问句的形式拓展考生思路,启发考生思考和联想。
材料中这三种倾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我愿意”: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意愿和喜好,它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在生活中,“我愿意”代表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和行动。“我能够”: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它体现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我能够”代表了一种实干、进取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争取和实现。“我应当”: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体现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我应当”代表了一种责任、担当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去履行使命和贡献力量。这三者各有侧重,代表着人们立身处世的不同层次和角度,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成熟的人应能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在个人意愿、能力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思考和联想”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到“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三者的完美融合的,并通过人物之口点明三者的辩证关系。若写议论文,考生立意时可以选择三者中的一个或两个,循序渐进阐述其内涵和意义,也可以立足三者,运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深入阐述这三者在我们立身处事中的重要性。
立意:
1.千金难买“我愿意”。
2.我能故我在。
3.立身处世,“我应当”成为这样的人。
4.“我愿意”做“我能够”做的事,更愿意成为“我应当”成为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止”字,点亮大智慧
关于“止”的名句,在典籍中俯拾即是,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从“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虽世殊时异,但“止”之理未随事迁,“止”,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智慧。今天我们吟哦这些名句,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求学,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些“止”字名句,俨然一枚硬币,正面是其本义:知止不辱、有所不为;背面是其反义:不止,永不止步,永无止境。
知止以修篱种菊。
无论是魏征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还是《论语》中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旨在告诉我们,行有所止,知止不辱。
东汉杨震,以“四知”慎独自牧,心怀敬畏,有所戒惧。元朝学者许衡“我心有主”,于乱世中绝不摘无主之梨。他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行有止,不逾矩。而反观当下,有些公众人物、明星艺人,事业如日中天,却不懂得“知止以自戒”,“正身以黜恶”,最终难以行稳致远,甚至身败名裂。
康德说“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心怀敬畏,才能知止。知止,就是言有度,行有止;就是具有边界感,恪守公序良俗;就是克己自律,节制贪念物欲,拂心中尘,破心中贼,在内心修篱种菊,多一分正气,少一点恣意妄为的戾气。
不止以日新自强。
无论是《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还是《论语》中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止,旨在告诉我们,在人生前行、人类探索的征程中,须永不止步,臻于至善。
古有著名的“芝诺的圆圈”,告诉我们:已知知识的圆圈半径越大,那么与之接壤的则是更为广阔的未知世界。因此,学习、思考、探索永无止境。今有库尔玛火爆全网的哈佛毕业演讲。“一个小池塘,就困住了很多人的一生。但总有一部分人,克服了对未知的恐惧,打破边界,不断求索”,因此,要见识更高维的事物,你我要做的,就是永不止步,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浩瀚宇宙,难以穷尽。人生之旅亦然,探索未知,没有终点,只有远方;人生的征途,没有彼岸,只有探索者的的驿站,和记录征程的里程碑。永不止步,挑战自我,突破自我,使自己的人生不再是预定的轨道,而是可以自由驰骋的旷野。人生之旅中,前方总有未知的风景迎接你的到来,总有未知的领域等你去探索和发现。步履不停,无远弗届。
知止与不止,并非冰炭不容的,而是动与静的哲学,有所不为与有所为的智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
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知止而行,方得始终。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知止,是一种自我约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二、知止,是一种人生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三、知止,是一种责任担当。能力足,则当仁不让,敢于担责,能力已经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时,也要懂得知止,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立意:
1.“止”与“不止”。
2.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
3.“止损”的智慧。
4.“止”中乾坤大。
5.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三.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坚持与徘徊:蜗牛与人的启示
漫画中,一只蜗牛背负重壳,缓慢却坚定地前行。而蜗牛身旁的人却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他的脑海中充斥着跨越的幻想,双脚却停滞不前。漫画下方“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的题词,更是引人深思。这看似简单的漫画,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坚持,比步伐大小更关键的是方向。
漫画中的蜗牛,尽管背负着沉重的壳,行动缓慢,却目标明确,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它没有好高骛远的幻想,也不因自身的局限而停滞不前,而是将每一次的爬行都视为进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它必将抵达梦想的彼岸。
反观漫画中的人,他渴望一步登天,幻想着跨越式的前进,却忽视了脚踏实地的努力。他看似步伐比蜗牛大,速度比蜗牛快,实际上却陷入了“徘徊”的泥潭,裹足不前。这警示我们,空有远大的目标,却没有付诸行动的决心和毅力,最终只会一事无成。正古希腊诗人赫西奥德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没有捷径,唯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换来最终的胜利。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速度”和“效率”所裹挟,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忽略了“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然而,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居里夫人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坚持不懈地研究放射性元素,最终提炼出镭,为人类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马云在互联网行业跌跌撞撞,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梦想,最终创立了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方式。他们的成功,无不诠释着“坚持”的力量。
当然,坚持并非盲目的固执,更不是漫无目的的重复。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也要时刻审视自己的方向,避免陷入“徘徊”的陷阱。如果目标错了,即使我们付出再多的努力,也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古人云:“南辕北辙,徒劳无功。”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坚持不懈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才能在坚持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漫画以夸张的手法,将蜗牛与人进行对比,揭示了“坚持”与“停滞”的深刻寓意。它提醒我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速度更重要的是毅力,比步伐大小更关键的是方向。让我们以蜗牛为师,以“持续”为径,以“坚持”为伴,朝着梦想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漫画描绘了一只蜗牛和一个人。蜗牛背着重重的壳,正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而一个大腹便便的人,停滞不前,脑海中却浮现着自己跨步飞奔的画面。蜗牛的眼神坚定,步伐虽小却沉稳有力;人则眉头紧锁,陷入沉思,与蜗牛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持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这句话点明了漫画的主题,即“坚持”比“速度”更重要,“方向”比“步伐大小”更关键。
本次作文材料的关键词:“跨越”代表着急于求成,渴望一步登天;“持续”则强调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小步”象征着稳步前进,即使缓慢也充满希望;“徘徊”则意味着迷失方向,停滞不前。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从蜗牛背负重壳,缓慢却坚定前行的画面入手,阐述“坚持”的意义和价值,并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论证“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道理;也可以从人陷入沉思、停滞不前的画面入手,分析“徘徊”的原因和危害,强调明确目标、找准方向的重要性;还可以将蜗牛和人进行对比,阐述“坚持”和“方向”对于成功的同等重要性。阐述“坚持”与“方向”相辅相成的关系,强调只有找准方向,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行文思路上,文章开篇可以简洁的语言描述漫画内容,突出蜗牛缓慢却坚定前行与人停滞不前形成的强烈反差,并结合漫画文字信息,引出“坚持”和“方向”这两个关键词,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将蜗牛和人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首先以蜗牛为例,阐述“坚持”的重要性。可以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蜗牛背负重壳、缓慢爬行的画面,突出其“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持精神,并由此引申到“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道理,论证即使速度缓慢,只要坚持不懈,也能最终抵达目标。接着以人为反例,阐述“方向”的重要性。可以分析人陷入沉思、停滞不前的原因,指出其空有“跨越”的幻想,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最终只会“徘徊”不前。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例如一些人频繁跳槽、转换跑道,最终一事无成,以此警示读者要避免盲目,要找准目标,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文章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坚持”和“方向”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思考和社会现实,提出对人生的感悟。可以借鉴名人名言,例如“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等,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感染力。
立意:
1.莫因步小而觉缓,持续前行即飞速。
2.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3.明确方向,才能避免迷茫。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写作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