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古诗鉴赏综合测试(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古诗鉴赏综合测试(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36:53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共10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②,君休读;狂处士③,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④。
【注】①此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②《江表传》:书名,记载汉末和三国时群雄事迹。③狂处士:指祢衡。其人有才,但行为狂放,曾触怒曹操,后为黄祖所杀,写过《鹦鹉赋》,其所葬处后称鹦鹉洲。④黄鹤:指崔颢的《黄鹤楼》。
1.(4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大处落墨,写出长江和汉水滚滚西来、浩浩荡荡的景象,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深碧”“雪浪”形象表现了眼前“岷峨”“锦江”春色盎然的美景,令诗人陶醉其中。
C.“遗爱守”“思归客”两相对比,既表达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也写出自己的思归之情。
D.上片结尾“殷勤说”三字引出下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词人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
2.(6分)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三首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3.(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麦花落”“初垂角”的景象具有季节特征,突显了农作物的喜人长势。
B.颔联着一“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充沛和农家生活的繁忙与辛劳。
C.颈联写蚕妇目睹在风雨中因寒冷而挤作一团的蚕宝宝们时的情状和内心感受。
D.诗中所用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生动贴切,又兼具音韵美。
4.(6分)宋诗重理趣,常借诗歌表达生活哲理。这首诗表达了哪些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4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通过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登高所见到的夔州秋景。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岳阳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6分)《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的意境由狭窄突然转入宽阔,试分析诗人在颈、尾两联中表达的感情。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
7.(4分)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则唐将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
C.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D.“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E.尾联马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8.(6分)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艺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妙之处。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峡次巴东①
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春,诗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经三峡。
9.(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样,都抒发晚年的孤苦之感。
B.颈联写三峡优美的风光,其中“雨”“风”“逆浪”等意象的选取别有寓意。
C.尾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去忠州赴任途中的仪仗和行船的情形。
D.诗人用浅近晓畅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这种语言风格与《钱塘湖春行》相似。
10.(6分)谢榛主张“情乃诗之胚”,本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王安石
省①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②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③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④。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胜势:指齐山形胜。③杜郎诗:指杜牧登临、游览斋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④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斋山。
11.(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斋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并体现了诗人欣赏到斋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低沉郁结,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2.(6分)诗歌最后两句如何巧妙地赞扬这幅画作,请简要说明。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日游览
王维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秦地①万方会,来朝九州牧②。
鸡鸣咸阳中,冠盖③相追逐。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④。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⑤
【注】①秦地:秦国所辖地域,后指陕西关中一带。②九州牧:皇帝。③冠盖: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④光禄:光禄寺,掌管酒醴膳羞之事。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3.(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的游览方式,他步行出城,想要饱览远处风光。
B.本诗结构严谨,第七句有过渡的作用,“秦地”承接上文,“万方会”则引出下文。
C.“鸡鸣”四句描绘了秦朝官员朝见皇帝、往来应酬的热闹情景,场面壮观热烈。
D.本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讲究对仗,多处出现工整的对偶句,颇见功力。
14.(6分)有学者评价本诗:“‘青山’‘赤日’一联,景语旷。‘相如’‘独归’一联有翛然(超脱)之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③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注释]①午枕,午睡。②吹箫,指《列仙传》中萧史偕弄玉吹萧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簟,竹席;“簟欲流”暗含“簟纹如水”的比喻。
15.(4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午枕》首联叙事点题,借梦境寄托了春梦去悠悠与无法挽留的惋惜之情。
B.第一首《午枕》的颔联,写出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的自然界欣欣向荣,诗人从中汲取力量,感到欣慰。
C.第二首《午枕》中“催”字传达了惊异之情,午睡香甜,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如此之快。
D.两首诗中,诗人的美梦都被鸟鸣惊扰,鸟鸣之音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使诗人心生愁怨。
16.(6分)“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怎样的哲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梦魂相觅:“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7.(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弟弟辞官不出的真实想法别人不了解,但他绝不是嫌朝廷授予的官职太小。
B.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不赴任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学习《易经》,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18.(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尾联是如何巧妙的表现出兄弟之情的。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③东回山似戟,牂牁④南下水如汤。
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⑤,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居官衡州的卢姓友人写信给谪居柳州的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寄诗安慰。②临蒸:衡阳旧名。③林邑:古地名。④牂牁(zāng 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此联林邑、牂牁都借指柳州的景象。⑤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9.(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衡阳虽气候难耐,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诗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B.颔联描写了险恶的环境,借林邑与牂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与孤绝。
C.颈联用比喻手法描绘出色泽明丽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问候,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20.(6分)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古诗鉴赏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4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共100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②,君休读;狂处士③,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④。
【注】①此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寿昌的。②《江表传》:书名,记载汉末和三国时群雄事迹。③狂处士:指祢衡。其人有才,但行为狂放,曾触怒曹操,后为黄祖所杀,写过《鹦鹉赋》,其所葬处后称鹦鹉洲。④黄鹤:指崔颢的《黄鹤楼》。
1.(4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大处落墨,写出长江和汉水滚滚西来、浩浩荡荡的景象,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深碧”“雪浪”形象表现了眼前“岷峨”“锦江”春色盎然的美景,令诗人陶醉其中。
C.“遗爱守”“思归客”两相对比,既表达对友人的由衷赞美,也写出自己的思归之情。
D.上片结尾“殷勤说”三字引出下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体现词人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
2.(6分)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B 2.表达词人乐观豁达、洒脱自适的人生态度。
(1)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云烟,所以无需与权势人物纠缠,体现了词人贬居黄州期间的超脱旷达。
(2)词人激励友人朱使君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劝勉友人超然于政治角逐,寄意于文章事业。也是借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导语】苏轼的《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是一首充满历史感慨与人生哲思的词作。上片以壮阔的江汉景象开篇,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暗含对友人的赞美与自身的思归之情。下片通过对祢衡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透露出词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全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苏轼豁达的胸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洞察。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眼前‘岷峨’‘锦江’春色盎然的美景”错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苏轼由眼前江汉之水联想到故乡的岷山、峨眉雪水和锦江春色,带有怀旧之情。此处为虚写,并非直接描绘眼前所见之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1)“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意思是,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词人感慨曹操、黄祖虽称雄一时,但在历史长中也只能成为过眼云烟,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2)“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意思是,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词人希望友人超然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情于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也体现了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三首
张耒
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
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
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
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
3.(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麦花落”“初垂角”的景象具有季节特征,突显了农作物的喜人长势。
B.颔联着一“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充沛和农家生活的繁忙与辛劳。
C.颈联写蚕妇目睹在风雨中因寒冷而挤作一团的蚕宝宝们时的情状和内心感受。
D.诗中所用叠词“霏霏”、“漠漠”、“萧萧”,既生动贴切,又兼具音韵美。
4.(6分)宋诗重理趣,常借诗歌表达生活哲理。这首诗表达了哪些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3.B 4.(1)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同一场春雨,对农作物和春蚕的影响不一。
(2)立场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现象)的看法与心情也不同。
(3)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4)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他人的难处。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农家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农民在自然变化中的喜怒哀乐。诗中“南风霏霏麦花落”与“雨多萧萧蚕簇寒”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农作物的喜人长势,又揭示了蚕妇的忧虑。尾联“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则深刻揭示了人生多求多怨的哲理,表达了人与自然、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农家生活的繁忙与辛劳”理解有误,原诗的“犁”仅表示雨量的多少。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1)一场春雨,让小麦和豆类植物得到浇灌,意味着秋天可能丰收;但对于畏寒怕冷的蚕宝宝来说则不是好事。同一场春雨,对农作物和春蚕的影响不一。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
(2)“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望着在风雨声中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
(3)“人生多求复多怨”,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
(4)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不利于小麦分蘖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所以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4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高》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通过对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登高所见到的夔州秋景。
B.《登高》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登岳阳楼》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6.(6分)《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的意境由狭窄突然转入宽阔,试分析诗人在颈、尾两联中表达的感情。
【答案】5.C 6.①亲朋隔绝、年老多病的天涯漂泊之情。颈联写诗人的穷困苦境,意境从宽阔转入狭窄:亲朋隔绝,无一消息,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
②怀才不遇、伤时忧国的深沉悲慨。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写诗人凭栏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不禁老泪纵横。自己的孤寂与辽阔雄壮的洞庭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导语】杜甫的《登高》与《登岳阳楼》均以登高远眺为背景,前者通过萧瑟秋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多病的悲凉,后者则借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与个人孤寂的深切感慨。两诗均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与个人情思于一体,展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错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渲染气氛。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颈联中,“亲朋无一字”表明诗人与亲朋好友之间没有任何书信往来,处于音信断绝的状态。在古代,书信是人们沟通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没有亲朋的消息,意味着诗人在精神上处于孤独无依的境地,体现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亲情友情的渴望。“老病有孤舟”中“老”字点明诗人已到暮年,身体状况不佳,“病”字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身体病痛。而“孤舟”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他以舟为家,在湖湘之间漂流,前途渺茫,不知道何处是归宿。这一句将诗人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漂泊无定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抒发了诗人的天涯漂泊之情。
②尾联中,“戎马关山北”一句,诗人的目光从自身转向了北方边境,那里战乱未平,国家正处于艰难危急的时刻。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心系国家安危,对国家的命运充满了担忧。这种忧国之情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诗人凭栏远眺,眼前是辽阔雄壮的洞庭景色,而自己却是孤苦伶仃、老病缠身,个人的孤寂与宏大的自然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自己的命运如此坎坷,而国家又动荡不安,诗人的悲痛之情达到了顶点,不禁“凭轩涕泗流”,老泪纵横。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各题。
黑林①
吴兆骞②
黑林天险削难平,唐将曾传此驻兵。形胜万年雄北极,勋名异代想东征。
废营秋郁风云气,大碛霄闻剑戟声。历历山川攻战地,只今旌甲偃边城。
【注】①黑林,黑松林,在长白山一带。②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遣戍黑龙江宁古塔二十三年。
7.(4分)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句看似实兀,实则气势雄浑。“削难平”三字以夸张手法写出此处地势险要,堪称天险,也为下句蓄势铺垫。
B.黑林险峻,而“唐将”却可驻兵于此,则唐将英武可想而知。此句追怀古人,点出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英雄建勋之场。
C.颔联紧承首联,角度不同,“形胜”言其地理形势优越,“万年”言其历史之久,“雄北极”言其雄峙于北方边境。
D.“勋名”一句写前代将领东征高丽之事。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心中包含了无穷的感喟。
E.尾联马当年于此山川松林处攻战厮杀历历在目,而如今这却只剩偃旗息鼓的寂寂边城,此联以景语收束,含蓄深沉。
8.(6分)颈联被誉为“笔致深折,曲有其妙”(艺术神巧、意蕴精妙),请简要赏析神巧、精妙之处。
【答案】7.D 8.①视听结合。视觉上“秋日风云”之色,听觉上“剑戟交接”之声,写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
②虚实结合。实写如今废弃军营、旧垒残存,虚写沙场当年之鏖战至今似可听闻。
③寓情于景。作者融内心的悲愁与感慨于眼前的最物之中,“废营”可见其痛心,“秋郁”足显其郁结,“大碛”“剑戟”可表其钦慕。
④对比反衬。以“废营秋郁”与颔联“形胜万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萧瑟凄凉。
【导语】《黑林》以雄浑笔触描绘长白山黑松林的历史与地理,借唐将驻兵之典,抒发了对边塞英雄的追怀。诗中“削难平”夸张其险,“勋名异代”暗含感喟,尾联则以景结情,含蓄深沉,展现了边塞的沧桑与寂寥。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借历史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错误,“勋名异代想东征”,诗人写前代将领东征之事,诗人是在追怀往昔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前代将领的钦慕和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和身处边地的复杂情感,并非讽刺前人意图建勋留名、功业传世的想法。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视听结合:“废营秋郁风云气”是视觉描写,诗人看到废弃的军营在秋天的氛围中,弥漫着风云变幻的气象,“秋郁”描绘出秋天那种凝重、压抑的氛围,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大碛霄闻剑戟声”是听觉描写,在广袤的沙漠(大碛)之上,在寂静的夜晚仿佛能听到当年剑戟交接的声音,通过听觉进一步渲染出塞外边关的雄壮苍凉之感,视听结合,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此地的氛围。
②虚实结合:“废营秋郁风云气”是实写,眼前看到的是废弃的军营,秋天的风云笼罩着,营造出一种衰败、凄凉的氛围;“大碛霄闻剑戟声”是虚写,诗人想象在广袤的沙漠之上,当年激烈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耳边,如今虽然战争已远去,但那厮杀声似乎还能听闻,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③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到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废营”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的痛心和惋惜;“秋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抑、郁结的情感;“大碛”的广阔和“剑戟声”的想象,既表达了诗人对前代英雄的钦慕之情,又包含着自己身处边地的复杂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含蓄。
④对比反衬:颈联中“废营秋郁”所描绘的衰败、萧瑟的景象与颔联中“形胜万年雄北极”所展现的黑林曾经的雄伟、长久的历史辉煌形成鲜明对比。曾经的雄胜之地如今却只剩废弃的军营,这种对比反衬出如今的荒凉,引发人们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使诗歌的意蕴更加深刻。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峡次巴东①
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春,诗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途经三峡。
9.(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样,都抒发晚年的孤苦之感。
B.颈联写三峡优美的风光,其中“雨”“风”“逆浪”等意象的选取别有寓意。
C.尾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作者去忠州赴任途中的仪仗和行船的情形。
D.诗人用浅近晓畅的语言描绘所见所感,这种语言风格与《钱塘湖春行》相似。
10.(6分)谢榛主张“情乃诗之胚”,本诗情感复杂,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家人相伴的喜悦:此次路途虽偏远,但职位有变动且全家同行,让诗人感到欣慰。②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全家生计都在船上,暗含全家命运都寄托在此事上,说明作者有着破釜沉舟的决心;颈联写“浪风”既指自然风浪,也指人生逆境,“逆”体现了作者不惧风浪的勇气。③对未来的不安:此次上任路途偏远,全家生计都在船上,迎着风浪逆流而上,前路充满不确定性。④对新职位的期待:尽管前途命运有不确定性,但是尾联作者对使君仪仗的描写,能感受到他希望在忠州有所作为。⑤世态炎凉的感慨:被贬江州时,无人问津,改任刺史后乘坐带有仪仗的船只去赴任,仕途的起伏让其对人性和官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导语】以浅近晓畅的语言,描绘了赴任途中的复杂情感。诗中既有对全家同行的欣慰,又有对前程未卜的忧虑,通过“三峡”“一舟”等意象,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人生的漂泊。颈联的风光描写寓含深意,尾联的仪仗行船则透露出官场生活的气息。全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仕途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都抒发晚年的孤苦之感”错。此诗的颔联“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表达了诗人对长途跋涉的感慨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并没有直接抒发晚年的孤苦之感。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家人相伴的喜悦:诗人在首联中写道“犹喜全家此去同”,表达了他对全家同行的欣慰之情。尽管路途遥远,职位变动,但有家人陪伴,诗人感到温暖和安心。这种喜悦之情贯穿全诗,成为诗人情感基调的一部分。
②干事业的勇气和决心:颔联“百年生计一舟中”暗示了全家命运都寄托在此次赴任上,体现了诗人破釜沉舟的决心。颈联中的“逆浪风”不仅指自然风浪,也象征了人生逆境,诗人用“逆”字表达了他不惧风浪的勇气和坚定信念。
③对未来的不安:尽管诗人有家人相伴和坚定的决心,但“万里王程三峡外”和“百年生计一舟中”也透露出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全家生计都寄托在一条船上,面对风浪和未知的前路,诗人的内心难免感到不安。
④对新职位的期待:尾联中“两片红旌数声鼓”描绘了使君仪仗的壮观场面,诗人通过这一描写表达了他对新职位的期待和希望在忠州有所作为的决心。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诗人希望通过此次赴任有所作为。这种期待之情在尾联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⑤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曾因被贬江州而无人问津、备受冷落,如今改任刺史,乘坐带有仪仗的船只赴任,这种仕途的起伏让他对人性与官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诗中隐隐透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官场冷暖的深刻体会。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王安石
省①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②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③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④。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胜势:指齐山形胜。③杜郎诗:指杜牧登临、游览斋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④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斋山。
11.(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斋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并体现了诗人欣赏到斋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低沉郁结,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2.(6分)诗歌最后两句如何巧妙地赞扬这幅画作,请简要说明。
【答案】11.D 12.
①颈联中用“胜势”一词直接赞叹齐山的胜景都被这幅图生动地呈现出来,又用“雅怀”一词盛赞不仅画作描摹逼真,气韵生动,而且作画者也兼具高雅的情怀,唯有此,才能画出如此高妙的作品。
②尾联运用比喻。将画作中江中卷起的浪花比作“春雪”,形象绘出浪花翻腾的场景,使画面内容更有动态美。
③用典。借用杜牧登齐山赋诗的典故,看到此画就会想到当年杜牧登临齐山时游览的场景和诗歌之境,写出画技之高超精妙。
④联想。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超越时空限制,诗画并举,表明两者具有同样的艺术价值。
【导语】王安石的《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是一首充满艺术美感和情感深度的作品。诗中,王安石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斋山画图的生动景象,表达了对画作及其创作者吴仲庶的赞美之情。诗中“六幅生绡坐上开”展现了画卷的精致与艺术魅力,而“雅怀重向丹青得”则体现了诗人对吴仲庶高雅情怀的赞赏。最后两句巧妙地引用杜牧的诗句,将画作与历史名篇相联系,既增强了画作的文化底蕴,也显示了王安石对艺术与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王安石晚年的艺术造诣和情感深度。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王安石的诗……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分析错误。本诗前两联写“六幅生绡”“坐上开”,“指点”“登临”等词句,生动地写出了画作中斋山美景;后两联“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是对吴仲庶画作的赞美,没有体现出说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雅怀”,指吴仲庶高雅的情怀;“胜势”,指齐山形胜,赞叹齐山的胜景都被这幅图生动地呈现出来;“翰墨”,笔和墨,借指齐山画图。唯有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画出如此高妙的作品。
②“一江春雪下离堆”中,“春雪”指江水激起的浪花一片雪白,以“春雪”比喻画作中描绘的江中卷起的“浪花”,可见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浪花翻腾的场景,使得画面内容更有动态美。
③根据注释②可知,“更想杜郎诗在眼”是用典,由杜牧登齐山赋诗这个故事,写这幅图画仿佛就如杜牧一般亲自登山游览,置身景中,可见是运用了用典手法,写出画技之高超,画作之精妙。
④最后两句中“更想杜郎诗在眼”句,“想”字,结合注释“杜郎诗”,可见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超越时空限制,使诗歌内容更为丰富,增添了艺术表现力。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冬日游览
王维
步出城东门,试骋千里目。
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
渭北走邯郸,关东出函谷。
秦地①万方会,来朝九州牧②。
鸡鸣咸阳中,冠盖③相追逐。
丞相过列侯,群公饯光禄④。
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⑤
【注】①秦地:秦国所辖地域,后指陕西关中一带。②九州牧:皇帝。③冠盖: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④光禄:光禄寺,掌管酒醴膳羞之事。⑤《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3.(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的游览方式,他步行出城,想要饱览远处风光。
B.本诗结构严谨,第七句有过渡的作用,“秦地”承接上文,“万方会”则引出下文。
C.“鸡鸣”四句描绘了秦朝官员朝见皇帝、往来应酬的热闹情景,场面壮观热烈。
D.本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讲究对仗,多处出现工整的对偶句,颇见功力。
14.(6分)有学者评价本诗:“‘青山’‘赤日’一联,景语旷。‘相如’‘独归’一联有翛然(超脱)之思。”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①“青山”赤日”一联描绘了冬日山上万木凋零、平原上一轮红日当空的画面,景象开阔空旷,显得蔚为壮观。
②“相如”“独归”一联借用司马相如因病辞官归家的典故,表明诗人托言老病在冬日出城游览是为了远离城中的种交际活动,体现出诗人自由洒脱的情怀。
【导语】王维《冬日游览》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冬日城外的壮阔景象,展现了秦地的繁华与官员的忙碌。诗中“青山”“赤日”一联,景语旷达,而“相如”“独归”一联则透露出超脱世俗的悠然心境,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秦朝官员朝见皇帝”错误,结合注释可知,秦地指陕西关中一带,诗中应指长安,故“鸡鸣”四句应是描绘了唐朝官员朝见皇帝、往来应酬的热闹情景。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
①“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以简笔勾勒冬日壮阔之景。青山横亘苍林,赤日低悬平野,视野开阔辽远。“横”“团”二字凝练有力,赋予静态之景动态之势,展现冬日苍茫气象。青山与赤日、苍林与平陆的对比,更显天地之旷达,显得蔚为壮观,契合“景语旷”的评语。
②“相如方老病,独归茂陵宿”暗用司马相如因病辞官归隐的典故。诗人以相如自况,借“独归”二字凸显超脱官场、远离喧嚣的志趣。与上文“冠盖相追逐”的趋附之态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对功名富贵的疏离,寄寓超然物外、守拙归真的理想,体现出诗人自由洒脱的情怀。
(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枕①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②向此留。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③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注释]①午枕,午睡。②吹箫,指《列仙传》中萧史偕弄玉吹萧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簟,竹席;“簟欲流”暗含“簟纹如水”的比喻。
15.(4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午枕》首联叙事点题,借梦境寄托了春梦去悠悠与无法挽留的惋惜之情。
B.第一首《午枕》的颔联,写出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的自然界欣欣向荣,诗人从中汲取力量,感到欣慰。
C.第二首《午枕》中“催”字传达了惊异之情,午睡香甜,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如此之快。
D.两首诗中,诗人的美梦都被鸟鸣惊扰,鸟鸣之音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使诗人心生愁怨。
16.(6分)“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怎样的哲理?
【答案】15.D 16.描绘了旧路埋没新路开辟,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画面;“旧蹊埋没开新径”表达了旧事物必然被新事物代替的哲理,“朱户欹斜见画楼”暗示世事不断变化,富贵荣利不足慕。
【导语】这两首《午枕》均以午睡为切入点,表达了王安石对时光流逝与人生兴废的感慨。第一首通过春梦、野草、鸣禽等意象,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自然规律的感悟;第二首则以“簟欲流”“日催红影”等细腻笔触,描绘了午睡时的闲适与时光匆匆的惊觉。两首诗均以鸟鸣惊梦为结,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展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诗人的美梦都被鸟鸣惊扰”“又使诗人心生愁怨”错,第一首诗中“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是诗人午睡醒来所见所闻,并非美梦被鸟鸣惊扰,也没有体现鸟鸣让诗人心生愁怨,让诗人心生愁怨的是“兴废”。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画面,概括诗歌哲理的能力。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旧时的小路已被杂草掩盖只能另辟小径,朱红色大门歪歪斜斜隐约可见其后的雕廊画楼。描绘了旧路埋没新路开辟,朱户画楼兴废迭代的画面。
哲理:“旧蹊埋没开新径”,“旧蹊”代表旧事物,“新径”代表新事物;“埋没”“开”写出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此句与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有异曲同工之妙。“朱户欹斜见画楼”,暗示世间人事不断变化,表明富贵荣利不值得羡慕。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①
苏轼
辞官不出意谁知,敢向清时怨位卑。
万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
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忧家有师。
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②苦参差③。
【注】①苏辙因论朝政之失引起轩然大波,因而不得高第,除商州军事推官,苏辙对此深感失望,于是以养亲为由不赴任。②梦魂相觅:“六国时,张敏与高惠二人为友,每相思不能得见,敏便于梦中往求之。”后来以“梦魂相觅”形容朋友或兄弟的相思之情。③参差:道路崎岖的样子。
17.(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弟弟辞官不出的真实想法别人不了解,但他绝不是嫌朝廷授予的官职太小。
B.颔联既写到了世事的沧桑,又写到了时间的流逝,字里行间蕴含了无穷的感慨。
C.颈联上句点明了弟弟不赴任的真正原因,即所写文章触犯朝廷,惹得世人厌恶。
D.颈联下句劝弟弟以父亲为师学习《易经》,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18.(6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尾联是如何巧妙的表现出兄弟之情的。
【答案】17.D 18.①尾联使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强调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②尾联运用典故,表明自己不惧艰难险阻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情谊之深。③尾联借梦言情,角度巧妙。通过写梦中渴望见到弟弟,表达了自己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或:苦于路途崎岖不能相见,突出了自己和弟弟的情谊之深。)
【导语】苏轼的《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其三)》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兄弟间深厚的情感与对世事的感慨。诗中既抒发了对弟弟辞官不出的理解与支持,又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学问的追求。尾联以“梦魂相觅”的典故,巧妙地将兄弟之情融入梦境,展现了二人心灵相通的深情。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分析错误,颈联下句“《易》可忘忧家有师”的意思是以父亲为师通过学习《易经》忘却忧愁,因此这里只是安慰弟弟忘记忧愁,并没有鞭策弟弟奋斗在追求学问的道路上。
故选D。
18.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艺术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联“此外知心更谁是,梦魂相觅苦参差”意思是,这以外还有谁是你的知心人呢?我想在梦中与你相见,苦于路途崎岖。先以“此外知心更谁是”设问,谁才是你的知心人呢?再以“梦魂相觅苦参差”作答,我想在梦中与你相见,只是苦于路途崎岖,通过这一问一答,强调自己是弟弟的知心人,表现了兄弟之间的心意相通。
②此外,“梦魂相觅”引用的是《韩非子》中“梦魂相觅”的典故,自己不惧艰难险阻做梦都想和弟弟相见。
③借梦表达自己殷切的情谊,一个“苦”字,充分表现了兄弟情谊之深;在梦中都非常渴望与弟弟相见,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见对弟弟思念之迫切,表达了对弟弟浓浓的思念之情。
(本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①
柳宗元
临蒸②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③东回山似戟,牂牁④南下水如汤。
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⑤,还将远意问潇湘。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居官衡州的卢姓友人写信给谪居柳州的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收到后,寄诗安慰。②临蒸:衡阳旧名。③林邑:古地名。④牂牁(zāng kē):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此联林邑、牂牁都借指柳州的景象。⑤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贬吴兴太守后,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19.(4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衡阳虽气候难耐,但秋来雁到,尚可借雁寄语,互致问候,诗境幽远,令人回味无穷。
B.颔联描写了险恶的环境,借林邑与牂柯表现出柳州位置的偏远与孤绝。
C.颈联用比喻手法描绘出色泽明丽的景致,与上文内容形成鲜明对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D.尾联“潇湘”用湖南的两条水名,代指卢衡州,诗人与友人对话问候,回应前文,情感真挚。
20.(6分)这是一首劝慰诗。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是从哪些方面劝慰友人的。
【答案】19.C 20.①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
②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
③借用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
【导语】柳宗元的《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是一首情感深挚的劝慰诗。诗人通过描绘衡阳与柳州的自然景观,巧妙地传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慰藉。首联以秋雁寄语,寓意虽相隔千里,仍能互通音讯;颔联借林邑与牂牁的险峻,暗喻友人所处环境的艰难,却也隐含坚韧之意;颈联则以明丽的秋景,展现自然的美好,暗示困境中亦有慰藉;尾联以“潇湘”代指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问候。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劝慰友人,也抒发了自身的孤寂与对友情的珍视。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用比喻手法”错误。颈联的意思是: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用的是白描的手法,并非比喻。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联“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意思是: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大雁”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此处之“雁”指“衡阳之雁”,作者借此劝慰友人,衡阳是秋来雁至的地方,可借雁寄语传递友情。
②颔联“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写出林邑山势的曲折、高耸,牂牁水的滚烫,突出了环境的恶劣。颈联“蒹葭浙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淅沥芦苇含着秋雾,玲珑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形象地描绘了衡阳的美好景色。拿柳州与衡阳对比,柳州环境更恶劣,衡阳尚有美好的景色。
③尾联说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蘋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当时柳恽被贬到吴兴,思念潇湘江畔的古人,诗人引用这个典故,以被贬的柳恽来宽慰劝勉友人。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