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散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通用)散文阅读综合测试(学生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28 21:37:37

文档简介

散文阅读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浦市
王跃文
①仲秋时节,我去了浦市,先就在沅水中央康家洲河滩上听了半日的水。沅水从南往北流过来,到浦市打了个弯,立时就柔声碎语,放低了声音。一只灰白色的鸟,一跳一跳撩着水,缓缓飞过河去。临洲处河水清浅,稍大的鹅卵石就突出水面。河中水芋,水葱傍着水里的石头长。七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在浅水里学扎猛子,嫩嫩的黄色,与河草河水的绿色相配,再明丽温柔不过。这时候,河滩上有人唱起了歌。歌词听不清,声音却高亢热烈,颤抖急切,仿佛心里堆积着无数燃烧得通红的火球,必须以这样的歌声吐出,不然心会被这炽热的火焰烧融。这歌声,沈从文在《湘行散记》写浦市的文字里写到过,他写的是浦市繁华时期黄昏回荡在码头江面上的催橹歌。
②湘西四大古镇,若皆以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比,则茶峒是翠翠,小黄麂般自然天真;王村是龙朱,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里耶仿佛没有合适的人物比,一定要比的话,《萧萧》中见过世面、智慧而又宽仁的祖父差可拟。浦市呢?也许有几分像《长河》中萝卜溪橘子园主人滕长顺,识得字,懂风水,草药时事皆能了解,水上陆上都是里手,富而仁,为人义道公正,有风骨,又能变通。沈从文《长河》《边城》等许多写湘西的小说,都是可以当地方志读的。若说跨文体写作,沈从文早已史志而散文,散文而小说,且处处浸润诗意,随心而化,无影无痕,仿佛天然。走在湘西的任何地方,有一道风景看不见,却时时伴你左右。这风景,便是沈从文。
③茶峒、王村、里耶,皆古朴纯净,浦市却有几分富贵、驳杂与洋气。好码头好风水,旧时来浦市建大宅子的多是外省商人。吉家大院吉氏是山西人,建三井三堂十二房;李家大院李氏是山东人,建院子,祠堂,书屋;周家大院周氏是江西人。天下商人逐利而来,浦市曾经的繁华自不必说了。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有着高高封火统子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舳舻蚁行,洞庭直下,商贾辐辏,烟火万家。
④旧时的浦市人,商而富,富而学,读诗书,重礼义。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但凡有了读书底子,自是别有一番淡定闲雅。因了这份淡定闲雅,造访浦市的时节,宜秋,且雨。我从康家洲坐船在浦市水码头登岸,秋雨恰在这时来了。雨中往李家巷里走,红条石铺的地面刚被濡湿,细润如女子的胭脂。巷子窄而幽,宽不足一人伸展两臂。两侧封火墙斑驳,灰黑或灰白,细看如写意山水。墙头薜荔依依,欲拂人面。站在李家书院门前,吸引人的倒不是“派衍撰书”的青石门额,而是呈八字敞开的老旧木门后满厅盈盈欲燃的绿色。封火墙里亦爬满薜荔,如毯如瀑,直泻而下,颓败的院墙便隐而不露。绿与灰,生与寂,仿佛互为因果。前厅地面,靠墙根处是铁树,长在绿釉大缸里,做张做势,如剑如戟。疏朗温柔一点的,是棕榈、天竺葵与芭蕉。
⑤我爱芭蕉,满绿时也爱,褴褛时也爱。眼前有芭蕉,就不怕雨。雨若不打在芭蕉上,便只可打在荷叶上。雨除却这两处,打到哪里都似委屈。前厅地面上,矮盆里正开着贴梗海棠,琉璃般半透明的红花。再往里走几步,堂屋前一截矮墙,横排一列兰花,不是什么贵重品种,墨兰三,建兰四,皆种在紫砂盆里,叶子疏而有致,顾盼有姿,洒脱如林下之美人。
⑥矮墙边,兰花盆旁的木椅上坐着一个人,清瘦,旧灰蓝中山装,闲闲地望着我进来。您姓李吗?我姓周。李家的人哪里去了?哪里去了?谁知道。兰花是您养的吗?当然是我养的,这院子里花草都是我养的。他的眼睛亮了,坐直了身子。养花草做什么用啊?不做什么用,要做什么用呢?只是养着,好看。
⑦夜里便投在一个叫“遇见”的民宿,我住的房间恰好命名“从文”,颇叫人忐忑。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重病赶回湘西,坐车到桃源,又雇船沿沅江逆水而上,十一天后在浦市登岸,再走一天多路才回到凤凰。他那时的心境,虽有新妇安慰,触目绿水青山,却为着母亲的病,哀愁忧虑。那时的浦市已然衰落,古街上砧板大小的红条石依然鲜艳光滑,布铺里却只坐着白发皤然、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的老妇人,街檐下站着两脚成一个八字,再无本钱可做生意的老板。虽如此,沈从文的笔下,却是对浦市强勃壮美生命力的颂赞:“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景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
⑧沈从文的湘西笔墨里,那图画般妥帖安放的山水,那长养在风日里在梦里听情歌摘虎耳草的女孩,那吃酸菜牛肉唱俗歌的水手,这一切都有着深沉的悲悯与哀愁。但是,先生更竭力赞颂湘西人血液里的爱与善,纯与美,力量与自由,生命态度的庄严与神圣。如今的浦市,依然安安闲闲,融融泄泄。我走在浦市巷陌,看寻常人家门前盛开的三角梅,老宅子台石水坑里倒映的天光,雕傩戏面具的老师傅用画笔给傩面上色,万寿宫里人头挤挤挨挨,我心里也隐隐回荡着歌声,分不清是沈从文笔下浦市码头的催橹歌,还是今天康家洲上的野歌子。
(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自己仲秋时节来到浦市,听水声,看飞鸟,赏鸭子……,为读者展现了湘西明丽幽美的自然环境。
B.作者雨中造访浦市,看到生机勃勃的薜荔下颓败的院墙,感悟到繁盛终将黯淡,内心充满了伤感与失落。
C.文章第⑥段,写作者与一位爱花的周姓浦市人闲谈,问到李家人,他一脸不屑;问到兰花,他则颇感兴趣。
D.作者认为在秋雨时节造访浦市比较合宜,是因为他喜欢“雨打芭蕉”“枯荷听雨”那份淡定闲雅的意趣。
2.(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详细罗列浦市建筑的具体数量,巧用繁笔,展现旧时浦市的繁华,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
B.文章开头写听到康家洲上的歌声,结尾再写心里“回荡着歌声”,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谨严。
C.结尾两段,作者将上世纪三十年代浦市的衰落破败与如今浦市的安乐祥和作对照,突出了它的崭新风貌。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感染力强。
3.(4分)作者用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来比湘西四大古镇,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5分)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答案】1.A 2.C 3.①用人们熟悉的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作比,可以更形象地展现四大古镇的风貌,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
②突出湘西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与湘西互相成就,让他也成为湘西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③突出浦市的特点,为下文写浦市富贵、驳杂与洋气做铺垫。 4.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先在康家洲河滩上听水,然后坐船在浦市水码头登岸,到李家书院(李家巷),最后住到叫“遇见”的民宿,按作者的行踪逐一展开对浦市的描写,层次清晰。
②文章以时间的交错为线索行文,以我去浦市为主线,把浦市过去的盛衰与当下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日常生活交错来写,突出浦市人一直以来的淡定闲雅和浦市强勃的生命力。
【导语】《去浦市》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散文,作者王跃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古镇浦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文章以空间为线索,从康家洲河滩到浦市巷陌,逐步展开对浦市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以时间为线索,穿插沈从文的文学记忆与浦市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古镇的深厚文化积淀与时代变迁。作者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既呈现了浦市的明丽幽美,又表达了对湘西文化的深情眷恋与对生命态度的思考。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温情,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B.“感悟到繁盛终将黯淡,内心充满了伤感与失落”错误,原文“绿与灰,生与寂,仿佛互为因果”体现的是对生命循环的淡然,并非消极情绪。
C.“一脸不屑”错误,曲解文意,周姓老人回答“哪里去了?谁知道”是平静陈述,非不屑。
D.“因为他喜欢‘雨打芭蕉’”错误,原文提到“因了这份淡定闲雅”指浦市人的文化气质,非单纯自然意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C.“作对照,突出了它的崭新风貌”错误。不是为了突显浦市的崭新风貌,而是凸显出外界变化不能改变浦市人骨子里延续不变的淡定闲雅和浦市强勃壮美的生命力。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作者通过将古镇比作沈从文笔下的人物,赋予了每个古镇鲜明的个性。例如,茶峒被比作翠翠,突出了其自然天真;王村被比作龙朱,突出了其美丽强壮和温和谦逊。这种比喻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每个古镇的独特气质和风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②由“走在湘西的任何地方,有一道风景看不见,却时时伴你左右。这风景,便是沈从文”可知,作者通过将沈从文的作品与湘西古镇相联系,营造了一种怀旧与传承的氛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不仅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这种写法让读者在感受古镇风貌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湘西文化的延续性,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
③由“浦市呢?也许有几分像《长河》中萝卜溪橘子园主人滕长顺,识得字,懂风水,草药时事皆能了解,水上陆上都是里手,富而仁,为人义道公正,有风骨,又能变通”可知,与其他古镇相比,浦市被赋予了更复杂的性格特征。它既有财富和文明(“富而仁”),又有智慧和变通(“草药时事皆能了解,又能变通”)。为下文写浦市富贵、驳杂与洋气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文章由“仲秋时节,我去了浦市,先就在沅水中央康家洲河滩上听了半日的水”开篇,作者从康家洲河滩写起,这是作者游历的起点,为后续进入浦市做了铺垫。“我从康家洲坐船在浦市水码头登岸,秋雨恰在这时来了”作者从康家洲出发,乘船到达浦市水码头,正式进入浦市。“雨中往李家巷里走,红条石铺的地面刚被濡湿,细润如女子的胭脂。”作者沿着李家巷深入浦市,描写了李家书院的景象。文章最后“夜里便投在一个叫‘遇见’的民宿,我住的房间恰好命名‘从文’”,作者在“遇见”民宿落脚,将空间线索延伸到夜晚的浦市。这一段不仅描写了民宿的环境,还通过回忆沈从文的经历,将空间线索与时间线索相结合。
②文章描写了浦市从古至今的历史变迁,先通过描写旧时浦市的繁华景象,展现了浦市在历史上的辉煌。又引用沈从文的经历和笔下的浦市,展现了浦市在20世纪30年代的风貌。尽管此时浦市已经开始衰落,但沈从文的文字依然记录了它的生命力和美丽。文章最后回到当下,描写了浦市的现状。尽管繁华不再,但浦市依然保持着一种宁静与和谐。作者通过历史的变迁,展现了浦市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的延续。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1)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2)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熟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
(3)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4)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5)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
(6)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7)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8)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9)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10)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11)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
(12)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13)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
(14)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15)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16)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5.(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3)段和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洞彻和达观。
B.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方式。
C.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
D.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
6.(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对文豪塑像和第(5)段对鲁迅塑像的描写,颇具动感,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轻快。
B.参观鲁迅纪念馆的叙写中,作者运用大量整句,以联想融合眼前实物与历史情境,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C.倒数第二段与标题遥相呼应,以“黑夜的笑声”“感动的泪”作喻,暗含鲁迅精神在其中,富有诗意。
D.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7.(4分)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5分)文章第(10)小节中“重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Q正传》或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5.B 6.A 7.①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衬托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风声“海潮般的轰鸣”,象征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
③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的冷峻孤高;
④隐喻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暗示“我”的立场和态度。 8.“真正的郁积”是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
阐述举例:
①虚伪冷酷的鲁四老爷、赵太爷等人物,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后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
②勤劳驯顺的祥林嫂和自欺欺人的阿Q,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
③《祝福》中面对现实徘徊、逃避的“我”,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
【导语】在《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的热闹余韵中,作者踏上寻访鲁迅踪迹之旅。从世界文豪广场的别样景象,到鲁迅墓地的冷清与喧嚣交织;从纪念馆中曾与鲁迅相伴的实物,到他的最后寓所。一路上,风声、落叶相伴,作者的脚步与思绪,在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穿梭,探寻着这位文豪的过往与精神印记 。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洞彻和达观”错,两句话流露出的是鲁迅特有的悲观与自嘲。
C.“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错,由下文“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可知“衬托”错,应该是破坏了“庄严肃穆感”。
D.“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错,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大陆新村的管理者没有真正尽到保护故居和宣传鲁迅精神的责任。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轻快” 错误。第②段托尔斯泰 “手杖挂着健身者的挎包”,莎士比亚 “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虽语言幽默却暗含对人们不尊重世界文豪态度的批判,无“轻快” 感;第⑤段鲁迅塑像因基座过高,“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虽然语言具有幽默特点,但体现的是鲁迅雕像的担忧,表现了对鲁迅的敬仰和关怀,与 “轻快” 基调相悖。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可知,文中借写“风”渲染了萧瑟、清冷的氛围,借景抒情,表达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结合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可知,这“海潮般的轰鸣”的风声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先生的人生。
③“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结合“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可知,风吹走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冷峻孤高。
④“忽然间狂风大作”“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用“风”的大小,暗示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其中也暗含着“我”的立场和态度。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意蕴、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先明确“真正的郁积”的内涵,其内涵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
①《祝福》中鲁四老爷禁止祥林嫂参与祭祀,如 “祥林嫂,你放着罢!” 的喝令;赵太爷在《阿Q正传》中因阿Q姓赵而打骂:“你怎么会姓赵!—— 你哪里配姓赵!”,体现鲁迅对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
②《祝福》中祥林嫂初到鲁镇时 “顺着眼”“顺着受”,被卖改嫁后仍 “整天地做”任劳任怨,最终却因 “寡妇再嫁” 被歧视,捐门槛赎罪(对封建礼教的盲目顺从);《阿 Q 正传》中阿 Q 被打后自欺 “儿子打老子”被抢钱后又以 “忘性大” 自我安慰,展现底层民众在压迫下的麻木与自我麻醉,揭示鲁迅对 “国民劣根性” 的深刻批判;
③《祝福》中 “我” 面对祥林嫂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的追问时含糊其辞,最终选择离开鲁镇,展现启蒙者在封建思想重围中的无力与逃避,“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面对现实徘徊、逃避,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
也可结合鲁迅的其他作品阐述“重正的郁积”的深刻寓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散文阅读综合测试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30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30分)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去浦市
王跃文
①仲秋时节,我去了浦市,先就在沅水中央康家洲河滩上听了半日的水。沅水从南往北流过来,到浦市打了个弯,立时就柔声碎语,放低了声音。一只灰白色的鸟,一跳一跳撩着水,缓缓飞过河去。临洲处河水清浅,稍大的鹅卵石就突出水面。河中水芋,水葱傍着水里的石头长。七只毛茸茸的小鸭子在浅水里学扎猛子,嫩嫩的黄色,与河草河水的绿色相配,再明丽温柔不过。这时候,河滩上有人唱起了歌。歌词听不清,声音却高亢热烈,颤抖急切,仿佛心里堆积着无数燃烧得通红的火球,必须以这样的歌声吐出,不然心会被这炽热的火焰烧融。这歌声,沈从文在《湘行散记》写浦市的文字里写到过,他写的是浦市繁华时期黄昏回荡在码头江面上的催橹歌。
②湘西四大古镇,若皆以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比,则茶峒是翠翠,小黄麂般自然天真;王村是龙朱,美丽强壮像狮子,温和谦逊如小羊;里耶仿佛没有合适的人物比,一定要比的话,《萧萧》中见过世面、智慧而又宽仁的祖父差可拟。浦市呢?也许有几分像《长河》中萝卜溪橘子园主人滕长顺,识得字,懂风水,草药时事皆能了解,水上陆上都是里手,富而仁,为人义道公正,有风骨,又能变通。沈从文《长河》《边城》等许多写湘西的小说,都是可以当地方志读的。若说跨文体写作,沈从文早已史志而散文,散文而小说,且处处浸润诗意,随心而化,无影无痕,仿佛天然。走在湘西的任何地方,有一道风景看不见,却时时伴你左右。这风景,便是沈从文。
③茶峒、王村、里耶,皆古朴纯净,浦市却有几分富贵、驳杂与洋气。好码头好风水,旧时来浦市建大宅子的多是外省商人。吉家大院吉氏是山西人,建三井三堂十二房;李家大院李氏是山东人,建院子,祠堂,书屋;周家大院周氏是江西人。天下商人逐利而来,浦市曾经的繁华自不必说了。三街四十五巷,六座古戏楼,十三省会馆,五十多家有着高高封火统子的窨子屋,七十二座寺庙道观,九十多个作坊,二十四座通江码头,舳舻蚁行,洞庭直下,商贾辐辏,烟火万家。
④旧时的浦市人,商而富,富而学,读诗书,重礼义。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但凡有了读书底子,自是别有一番淡定闲雅。因了这份淡定闲雅,造访浦市的时节,宜秋,且雨。我从康家洲坐船在浦市水码头登岸,秋雨恰在这时来了。雨中往李家巷里走,红条石铺的地面刚被濡湿,细润如女子的胭脂。巷子窄而幽,宽不足一人伸展两臂。两侧封火墙斑驳,灰黑或灰白,细看如写意山水。墙头薜荔依依,欲拂人面。站在李家书院门前,吸引人的倒不是“派衍撰书”的青石门额,而是呈八字敞开的老旧木门后满厅盈盈欲燃的绿色。封火墙里亦爬满薜荔,如毯如瀑,直泻而下,颓败的院墙便隐而不露。绿与灰,生与寂,仿佛互为因果。前厅地面,靠墙根处是铁树,长在绿釉大缸里,做张做势,如剑如戟。疏朗温柔一点的,是棕榈、天竺葵与芭蕉。
⑤我爱芭蕉,满绿时也爱,褴褛时也爱。眼前有芭蕉,就不怕雨。雨若不打在芭蕉上,便只可打在荷叶上。雨除却这两处,打到哪里都似委屈。前厅地面上,矮盆里正开着贴梗海棠,琉璃般半透明的红花。再往里走几步,堂屋前一截矮墙,横排一列兰花,不是什么贵重品种,墨兰三,建兰四,皆种在紫砂盆里,叶子疏而有致,顾盼有姿,洒脱如林下之美人。
⑥矮墙边,兰花盆旁的木椅上坐着一个人,清瘦,旧灰蓝中山装,闲闲地望着我进来。您姓李吗?我姓周。李家的人哪里去了?哪里去了?谁知道。兰花是您养的吗?当然是我养的,这院子里花草都是我养的。他的眼睛亮了,坐直了身子。养花草做什么用啊?不做什么用,要做什么用呢?只是养着,好看。
⑦夜里便投在一个叫“遇见”的民宿,我住的房间恰好命名“从文”,颇叫人忐忑。1934年初,沈从文因母亲重病赶回湘西,坐车到桃源,又雇船沿沅江逆水而上,十一天后在浦市登岸,再走一天多路才回到凤凰。他那时的心境,虽有新妇安慰,触目绿水青山,却为着母亲的病,哀愁忧虑。那时的浦市已然衰落,古街上砧板大小的红条石依然鲜艳光滑,布铺里却只坐着白发皤然、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的老妇人,街檐下站着两脚成一个八字,再无本钱可做生意的老板。虽如此,沈从文的笔下,却是对浦市强勃壮美生命力的颂赞:“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景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
⑧沈从文的湘西笔墨里,那图画般妥帖安放的山水,那长养在风日里在梦里听情歌摘虎耳草的女孩,那吃酸菜牛肉唱俗歌的水手,这一切都有着深沉的悲悯与哀愁。但是,先生更竭力赞颂湘西人血液里的爱与善,纯与美,力量与自由,生命态度的庄严与神圣。如今的浦市,依然安安闲闲,融融泄泄。我走在浦市巷陌,看寻常人家门前盛开的三角梅,老宅子台石水坑里倒映的天光,雕傩戏面具的老师傅用画笔给傩面上色,万寿宫里人头挤挤挨挨,我心里也隐隐回荡着歌声,分不清是沈从文笔下浦市码头的催橹歌,还是今天康家洲上的野歌子。
(有删改)
1.(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写自己仲秋时节来到浦市,听水声,看飞鸟,赏鸭子……,为读者展现了湘西明丽幽美的自然环境。
B.作者雨中造访浦市,看到生机勃勃的薜荔下颓败的院墙,感悟到繁盛终将黯淡,内心充满了伤感与失落。
C.文章第⑥段,写作者与一位爱花的周姓浦市人闲谈,问到李家人,他一脸不屑;问到兰花,他则颇感兴趣。
D.作者认为在秋雨时节造访浦市比较合宜,是因为他喜欢“雨打芭蕉”“枯荷听雨”那份淡定闲雅的意趣。
2.(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③段画线句,详细罗列浦市建筑的具体数量,巧用繁笔,展现旧时浦市的繁华,引发读者联想与想象。
B.文章开头写听到康家洲上的歌声,结尾再写心里“回荡着歌声”,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谨严。
C.结尾两段,作者将上世纪三十年代浦市的衰落破败与如今浦市的安乐祥和作对照,突出了它的崭新风貌。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式灵活多变,感染力强。
3.(4分)作者用沈从文作品中的人物来比湘西四大古镇,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5分)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1)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2)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熟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
(3)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4)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5)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
(6)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7)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8)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9)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10)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11)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
(12)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13)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
(14)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15)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16)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5.(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3)段和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洞彻和达观。
B.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方式。
C.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
D.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
6.(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2)段对文豪塑像和第(5)段对鲁迅塑像的描写,颇具动感,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轻快。
B.参观鲁迅纪念馆的叙写中,作者运用大量整句,以联想融合眼前实物与历史情境,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C.倒数第二段与标题遥相呼应,以“黑夜的笑声”“感动的泪”作喻,暗含鲁迅精神在其中,富有诗意。
D.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7.(4分)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8.(5分)文章第(10)小节中“重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Q正传》或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阐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